回覆列表
  • 1 # 答題百科

    從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可以看出,節氣的劃分充分考慮了季節、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來反映季節的,將一年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反映了四季的開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從天文角度來劃分的,反映了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折點。 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等五個節氣反映氣溫的變化,用來表示一年中不同時期寒熱程度;雨水、穀雨、小雪、大雪四個節氣反映了降水現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時間和強度;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結、凝華現象,但實質上反映出了氣溫逐漸下降的過程和程度:氣溫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現凝露現象;氣溫繼續下降,不僅凝露增多,而且越來越涼;當溫度降至攝氏零度以下,水汽凝華為霜。 小滿、芒種則反映有關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況;驚蟄、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現象,尤其是驚蟄,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蟄蟲的復甦,來預示春天的迴歸。 立春 是二十四個節氣的頭一個節氣。其含意是開始進入春天,"陽和起蟄,品物皆春",過了立春,萬物復甦生機勃勃,一年四季從此開始了。 雨水 這時春風遍吹,冰雪溶化,空氣溼潤,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們常說:"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 驚蟄 這個節氣表示"立春"以後天氣轉暖,春雷開媽震響,蟄伏在泥土裡的各種冬眠動物將甦醒過來開始活動起來,所以叫驚蟄。這個時期過冬的蟲排卵也要開始孵化。 春分 這是春季90天的中分點,這一天南北兩半球晝夜相等,所以叫春分。這天以後太陽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晝長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開始。中國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清明 此時氣候清爽溫暖,草木始發新枝芽,萬能物開始生長,農民忙於春耕春種。從前,在清明節這一天,有些人家都在門口插上楊柳條,還到郊外踏青,祭掃墳墓,這是中國古老的習俗。 穀雨 就是雨水生五穀的意思,由於雨水滋潤大地五穀得以生長,所以,穀雨就是"雨生百穀"。諺雲"穀雨前後,種瓜種豆"。 立夏 是夏季的開始,從此進入夏天,萬物旺盛大。習慣上把立夏當作是氣溫顯著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 小滿 從小滿開始,大麥、冬小麥等夏收作物,已經結果、籽粒飽滿,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滿。 芒種 這時最適合播種有芒的穀類作物,如晚谷、黍、稷等。如過了這個時候再種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同時,"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麥、大麥等,"種"指種子。芒種即表明小麥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 這一天是北半球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從這一天起,進入炎熱季節,天地萬物在此時生長最旺盛。所心以古時候又把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陽運生到最北的一日。過了夏至,太陽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一天比一天縮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長。 小暑 天氣已經很熱,但不到是熱的時候,所以叫小暑。此時,已是初伏前後。 大暑 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正值勤二伏前後,中國長江流域的許多地方,經常出現40℃高溫天氣。這個節氣雨水多。 立秋 春華秋實,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從這一天起秋天開始,秋高氣爽,月明風清。此後,氣溫由最熱逐漸下降。 處暑 這時夏季火熱已經到頭了。暑氣就要散了。它是溫度下降的一個轉折點。是氣候變涼的象徵,表示暑天終止。 白露 天氣轉涼,地面水汽結露最多。 秋分 從這一天起,Sunny直射位置繼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依中國舊曆的秋季論,這一天剛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稱秋分。 寒露 白露後,天氣轉涼,開始出現露水,到了寒露,則露水日多,且氣溫更低了。所以,有人說,寒是露之氣,先白而後寒,是氣候將逐漸轉冷的意思。而水氣則凝成白色露珠。 霜降 太陽黃經為210 度。天氣已冷,開始有霜凍了,所以叫霜降。 立冬 冬,作為終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間操作結束了,作物收割之後要收藏起來的意思。立冬一過,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即將結冰,各地農民都將陸續地轉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其他農事活動中。 小雪 氣溫下降,開始降雪,但還不到大雪紛飛的時節,所以叫小雪。小雪前後,黃河流域開始降雪(南方降雪還要晚兩個節氣);而北方,已進入封凍季節。 大雪 大雪前後,中國黃河流域一帶漸有積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萬里雪飄蕩"的嚴冬了。 冬至 冬至這一天,Sunny幾乎直射南迴歸線,我們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開始進入數九寒天。天文學上規定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開始。而冬至以後,Sunny直射位置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漸長了,諺雲: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 小寒 小寒以後,開始進入寒冷季節。冷氣積久而寒,小寒是天氣寒冷但還沒有到極點的意思。 大寒 大寒就是天氣寒冷到了極點的意思。大寒前後是一年中最冷的季節。大寒正值三九,諺雲:冷在三九。 大寒以後,立春接著到來,天氣漸暖。至此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完在了一個迴圈。 由於中國地域遼闊,具有非常明顯的季風性和大陸性氣候,各地天氣氣候差異巨大,因此不同地區的四季變化也有很大差異。 二十四節氣為中國大眾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二十四節氣的影響,一些節氣和民間文化相結合,已經成為人們的固定節日。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節日的氛圍,夏至、暑伏也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以致民間有"冬至餃子、夏至面"、"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的說法。在這些節令中,往往伴有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 二十四節氣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分豐富,其中既包括相關的諺語、歌謠、傳說等,又有傳統生產工具、生活器具、工藝品、書畫等藝術作品,還包括與節令關係密切的節日文化、生產儀式和民間風俗。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具體表現,具有很高的農業歷史文化的研究價值。

  • 2 # 迷你世界星冰悅

    由於中國古代是一個農業社會,農業需要嚴格瞭解太陽執行情況,農事完全根據太陽進行,所以在曆法中又加入進單獨反映太陽執行週期的“二十四節氣”,用作確定閏月的標準

    中國正統的二十四節氣以河南為本。中國農曆是一種陰陽合曆,即根據太陽也根據月亮的執行制定的,因此加入二十四節氣能較好的反映出太陽執行的週期。

    24節氣分別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 、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個節氣都指導著農民農業生產的某個時節,是勤勞的勞動人民長期經驗與智慧的結晶,也給農業的帶來了及時的農時提醒與氣候。

    立春-開始預備春耕

    雨水-天氣變暖,春回大地

    驚蟄-打雷的話預示風調雨順

    春分-越冬作物,比如冬小麥開始生長,晝夜等長

    清明-清明前後一場雨,強如秀才中了舉

    穀雨-雨生百穀

    立夏,作物生長繁茂

    小滿-從小滿開始,大麥、冬小麥等夏收作物已經結果,籽粒漸見飽滿,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滿

    芒種-有芒作物開始播種

    夏至-白晝最長,光合作用最長的時候

    小暑-天氣更熱,雨水增加

    大暑-氣溫最高,農作物生長最快,雨澇災害最頻繁

    立秋-秋天到了

    處暑-夏天過去了

    白露-草木上開始有露珠,天氣真正轉涼

    秋分-晝夜等長

    寒露-比白露更冷的露水

    霜降-開始下霜了,這時候柿子才好吃

    立冬-冬天到了

    小雪-開始下雪了,但是不大

    大雪-瑞雪兆豐年

    冬至-白晝最短

    小寒-開始進入最冷的時候,要防止農作物凍害

    大寒-天寒地凍但是開始有轉暖跡象

    24節氣不僅與農業有關,也有的和季節,氣溫變化有關的

    立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驚蟄烏鴉叫,春分地皮幹,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

    立夏鵝毛住,小滿雀來全,芒種開了鏟,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甸,處暑動刀鐮,白露煙上架,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嚴,大雪江茬上,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臘月,大寒整一年。

    現在人們普遍加入工業勞動,基本脫離農業生產,這是導致沒有二十四節氣概念的主要原因。

  • 3 # 農人新視角

    記得那首詩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朗朗上口,非常容易記憶,我從一開始瞭解24節氣的時候,也是記不住,後來我就開始背詩。背完了還是不知道,我就一個節氣一個節氣去核對,發現只有“天”和“相連”是沒有指代節氣的,其他的都是節氣的其中一個字,非常好記。

    我從小生活在農村,但是大學畢業以後,我也沒有再回到農村去從事農業生產,而是選擇了在離農村不遠的小縣城工作。雖然不直接從事農業生產,倒是離農業也不是太遠。因為工作的關係,我經常要到田間地頭,瞭解農民、農業和農村,瞭解農村的一草一木。在走訪的過程中確實發現農民不太按照節氣來種植蔬菜和水果。主要原因,我覺得有以下幾個:

    一是先進農業科技裝置的投入。現在的農民種植,已經很多用上了大棚,加上現代科技裝置,可以實現大棚內恆溫恆溼,完全可以實現作物的生長需求。比如蔬菜,有些適合春天種,有的適合秋天種,因為不同的蔬菜對溫度、溼度都有不同的要求。但是用上大棚,加上機器,就可以調節小環境的溫度和溼度,實現反季節生產。比如西瓜,大棚裡面種植就保證了冬天我們也可以吃上可口的西瓜。

    二是農業品種的改良。現在的科學技術非常發達,可以把不同的物種的優秀基因進行組合,實現作物品種的最佳化升級。比如,番茄和辣椒的組合,生產出來的辣椒就沒有那麼辣,而且個頭還比較大。茄子和西瓜的組合,茄子就非常大個,等等。有些還還進了植物的生長環境要求的改良,比如說水稻,經過品種改良以後,可以實現抗旱、康病蟲害等有點,擴大了優質水稻種植的範圍。

    三市場的導向作用。農民一年辛苦,就是為了掙錢。市場上,一到水果蔬菜大量上市的季節,價格就往下跌,甚至到無人問津的地步。這就是供過於求了。比如柑橘類,都是春節前上市,供過於求,出現滯銷情況。2018年底和2019年初,桂林興安的南豐蜜桔,大量上市,加上去年雨水較多,水果品質欠佳,導致大量水果被傾倒到馬路邊和河流裡面,影響非常大。所以農民在選擇品種的時候,就會錯開高峰期,根據市場的行情選擇其他的相應的品種,比如w·默科特,沃柑,甚至是夏橙,錯開了水果上市的高峰期,能夠獲得理想的收益。

    總結,現代的農業生產,已經不再是聽天由命了,而是更多地依靠科技技術的投入,讓農作物能夠按照市場的需求,隨時生產,滿足市場的需求,實現農產品收益的最大化。

  • 4 # 農技廣播站

    二十四節氣在上古時代便已經被確立,是上古時代農業文明的產物,是干支歷中用以表示表示季節、物候、氣候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是農業生產的指南針。

    大家都知道種地就是靠“天”吃飯,所謂的“天”指的就是氣象、物候、季節等等。而在以前氣象科學不發達的時候,二十四節氣從立春開始,到大寒結束,期間的每一個節氣都能較為完美的表示出氣候的變化,說到這相信大家也都能想象的到這對農業生產的作用有多麼的大了吧。

    哪怕是中國如今現代農業相對發達,氣象科學逐漸進步,但是二十四節氣對農業的指導效果依舊存在,雖然指導功能逐漸減弱,但這並不妨礙二十四節氣在農民心中的重要性。而且即便是在過多年,二十四節氣已經失去了對農業的指導意義,但是在生活中,二十四節氣仍然扮演者很重要的角色。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勞動人民的文化結晶,不僅影響著中國,還對其他國家產生了重大意義,是世界文明發展的指路明燈。

  • 5 # 響水大米

    二十四節氣是我們祖先的重大發明,是人們根據對自然界的太Sunny照、天文、氣象、物侯等多種自然現象進行觀察和總結概括的結果。特別在古代農業社會為人們的農業耕種、田間管理以及成熟收割有著重大的指導作用。即使是現在的農村,很多上了年歲的老人還都有數二十四節氣計算時間的習慣,可見對人們的生活影響非常深遠。二十四節氣對農業種植的指導:

    二十四節氣把一年分為24個時間點,從太陽照射地球的角度變化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同時每季又分八個節,有的代表了氣象的變化,有的則告訴人們要進行相應的農業生產活動。

    比如立春,雨水、驚蟄時節,告訴人們現在氣溫升高,雨水量增多了,可以進行備耕的準備了,到了穀雨時節就“雨生百穀”,所以要在穀雨前後,種瓜種豆。小滿的時候冬小麥夏收作物已經結果,馬上就要迎來成熟的時刻。芒種節氣的時候告訴人們有芒的植物趕快收,秋季作物有芒的種子趕快種。

    二十四節氣對農業氣象的指導:

    二十四節氣的重大作用不僅體現在農業生產指導方面,同時在天氣預測上也有重大的意義,古時候沒有天氣預報,只能根據各種節氣氣候諺語來判斷未來的天氣變化和當年的農業收成,比如人們常說的立夏不夏,小滿不滿,立夏日鳴雷,早稻害蟲多,夏至無響雷,大水十幾回,這些俗語老話在人們世代的口口相傳的過程中,幫助農民預防和處理農業突發災害。

    不僅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二十四節氣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就算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會有各種節氣吃各種美食進補的習慣,不同的節氣有不同的代表美食。

    二十四節氣雖然對人們生活影響久遠,但是隨著現在農業科技的不斷髮展變化,很多原來的節氣指導農業已經不太符合現代農業的發展,並且二十四節氣的產生本身就有地域性限制,大部分天氣變化,只適用於黃河流域,現在很多年輕人也逐漸遺忘了節氣的歷史和作用,不再成為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指導了。

  • 6 # 雲廬煮酒

    確實跟農業有很大的關係。各地方的氣候環境不一樣,節氣影響也不一樣。以我這裡種地為例:早稻下谷種都是按春分前後下(提前下,容易爛谷秧),插秧清明前後,收割期小暑後。

    晚稻插秧期小暑大暑最好。立秋後插的秧,到收割時結實沒有那麼好,不飽滿。還有可能容脫落穀粒地裡。這些都是我們這裡農民根據本地方氣候種田總結經驗出來的!

    我這裡農民還是很重視二十四節氣的。家家都有一小本老日曆表掛在牆上,每天翻翻。比如種果樹,都會在立春前種下,立春後種的果樹,結果容易脫落。還有農村諺語:小滿不滿,芒種不管。意思是小滿時節的雨量不足,對農作物生長很大影響。禾苗有可能分櫱不好,花生矮苗生長緩慢等等。收蕃薯也最好是在霜降前收回家,。地方氣候不同,如果下白頭霜了,地裡的蕃薯還沒有收,收回來以後也容易爛。所以這些都是有根據的。

    釀酒,釀酒也有講究的。我這農村人一般都是立冬後釀酒。用的是井水,冬水釀出來的酒比較好儲存,不容易酸腐。而製作臘味是在大雪後,我們農村臘鴨臘腸臘肉都是這個時候,這時候的風乾的臘味有股自然清香,吃起來口感俱佳。

    好了,以上是根據我這地方的節氣與一些農業習俗有關的事情。不足之處,還望補充,在此謝過!

  • 7 # 農家獼猴桃專售

    廿四節氣,最早是用來指導農事的

    農耕,是一個漫長的時間煎熬,又是一個需要精準而複雜的系統工程。從春天下種,到秋天收穫,至少需要耗費掉大半年的時間。這麼漫長的時間,超越了人類大腦的記憶力。而在這個複雜的工程裡,任何一環出問題,最後的結果就可能是顆粒無收!

    比如春季該播種了,你晚了半個月,接下來等待你的就是一整年的噩夢:別人開花你發芽,別人結果你開花,別人該收的時候你正在結果。你說不急?隨之而來的一場冰霜,讓你大半年的辛苦付之東流……

    比如秋收。到時間了,沒日沒夜地幹,能動用的勞動力全部動起來,那陣勢,就跟搶劫似的。沒錯,一點耽擱不得。如果你是個慢性子,認為那畢竟是莊稼,又不是狼,狗,兔子,還能跑了不成?慢慢來嘛!那依然可能會顆粒無收。因為成群結隊的準備過冬的鳥,獸,田鼠,會幫你收走。

    所以,時間觀念很重要。

    但這種時間的變化,天地物候的變化,絕非個人能夠掌握,於是,便在陶寺遺址,作為一項“國家重點專案”展開了。那是當年的高科技!

    於是掌握了這套“高科技”的黃河流域,可以迅速發展起來發達的農業文明,並且衍生出偉大的詩歌、繪畫,哲學,構建起整個中華文明的大格局出來。

    而沒有及時掌握“二十四節氣”的長江流域,嶺南地區,雖然天然條件更好:溫度高,水源充足,一年可以兩熟、三熟,但依然在這次文明變革中落了後了。

    舉一個不太恰當的例子:二十四節氣的發明對於農耕文明而言,大略相當於蒸汽機對工業革命的作用。

  • 8 # 鄉村新景

    二十四節氣起源應該是在春秋時代,開始時只是制定出來一年之中的春夏秋冬四個節氣,後來透過不斷的改進和完善,才形成了一年中的二十四個節氣。一年二十四個節氣一立春為首,每月兩個節氣,是根據太陽的週而復始的運動,以及天氣的冷暖交替,即是“節”和“氣”交替出現為半個月一次,故而定為半個月為一個節氣。

    二十四節氣代表著一年四季的冷暖交替變化,萬物生長都在這變化之中。農業農作物的生長更是在四季變化中生長和成熟,每個節氣都預示著農業莊稼的生長的過程及生長的成熟,這就是二十四節氣和農業的最大關係。

    至於說為什麼現在逐漸被有些人遺忘?那時因為有些人已經脫離了農業的農作物的耕種了,別說是城裡人,就連農村的很多年輕人也不記不全二十四節氣了,更別說它和農業的關係了!只有年歲大的老農民還能清楚的記得二十四節氣相對應的農業種植和收穫。每個節氣都指導著農民農業生產的某個時節,是勤勞的勞動人民長期的經驗和智慧的結晶,也給農業的生產帶來了及時的農時提醒。

    下面就簡單說幾個和節氣有關的農諺吧:不到驚蟄不破土,不到春分不上山。吃了驚蟄飯,做到頭都爛。春分前後怕春霜,一見春霜麥苗傷。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種瓜豆後插秧。立秋有雨丘丘收,立秋無雨人人憂。寒露時節人人忙,種麥、摘花、打豆場。豆子寒露使鐮鉤,地瓜待到霜降收。夏至兩邊豆,重陽兩邊麥。露到霜降,種麥莫慌張;霜降到立冬,種麥莫放鬆。芒種忙麥上場,不打三場打兩場。

    等等等等!

  • 9 # 農人俱鋒

    二十四節氣就是氣溫變化的規律,過去所有的農事按排都是按這個來。現在啥時種啥都有專家指導,人們對這些都不太重視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脂肪填充怎樣快速消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