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檸檬愛跑步
-
2 # 好玩的國學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一直是中國文化中的聖人。那麼孔子為什麼如此受到人們的尊崇,人們尊稱他為聖人,並認為孔子是中國文化的傳承者,是中華文化心理的塑造者?
孔子並非第一個創辦私學的人,他一開始創辦的學校,其實也並非是規模最大,但是孔子秉承著有教無類的教學原則,在知識上一律平等,無論你是誰,是來自魯國還是其他國家,是出身貧寒還是豪門,一律平等。他開創了中國私學和平民教育的先河。
大約在三十歲的時候,孔子在家鄉的闕里開辦了一所學校,這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創舉。[1]在春秋時期之前,“學在官府”,教育資源全部被貴族們壟斷了,平民子弟沒有資格進入官辦學校學習,享受不到高質量的教育,要想變得有學問,估計也只能自學成才了。而孔子創辦學校的目的,就是讓那些沒有機會上學的平民子弟,也能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孔子的學校從一開始就走了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
這是一所“開放式大學”。學生們入學,不需要戶口,更不要花大錢買學區房,甚至託關係走後門。孔子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君子,“只要帶著一顆心來”,就會讓你滿腹經綸地畢業。哪怕你曾是個“小混混”或者“小太妹”,在孔子的學校學習,畢業後也會變成個文質彬彬的君子。
孔子堅持“有教無類”的辦學思想。意思是不管你是什麼人,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無論是“官二代”還是“窮二代”,智商高的還是智商低的,全部無條件接收;管你是“好小孩”還是“壞小孩”,魯國的還是外國的,一律來者不拒。所以孔子的學生魚龍混雜,各種身份都有。
在他的弟子中,有原本一身“殺馬特”裝扮的“小混混”子路;有曾經笑傲山林的江洋大盜顏涿聚;有坐過牢的公冶長;有富得流油財大氣粗的子貢;還有“窮的只剩下靈魂”,每天喝涼水就乾糧的顏回、原憲等。除了魯國的學生,來自其他國家的留學生也慕名前來求學。當然,孔子的學校也不全是貧賤之人,他還有幾個貴族學生,如宋國的貴族司馬牛,魯國執政官的兩個兒子,南宮敬叔和孟懿子等有權有勢的公子哥。
後來有個叫南郭惠子的人,曾經抱著譏笑的態度問子貢,你的師兄弟們,形形色色的人都有,你老師收學生怎麼那麼雜?子貢在孔子弟子中,不僅是最有錢的人,也是最能言善辯的人。他說,君子端正態度等著學生們來,想來學習的人,不拒絕,不想學習的,也不制止。就像是名醫門前總是有很多病人,專門矯正木材的工具前總是有很多彎曲的木材一樣。所以,我老師門下的弟子成分很複雜。
總之,孔子青年政治學院是春秋時期私人學校中,學生最多、教育質量最高的學校。用今天的標準,這是一所聲名遠播、教學質量超一流的“國際名校”。
春秋時期第一“牛”校
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讓他的學校招生形勢一片大好。在整個教育生涯中,孔子的學校光畢業生就有三千多人,其中有七十多名優秀畢業生,號稱“七十二賢人”。他們是中國文化史上最為閃耀的明星群,是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他們在從孔子學校畢業後,有的進入各國政府擔任要職,更多的人拿起教鞭,設壇講學,將孔子的思想進一步發揚光大。
孔子不是第一個興辦私學的人,但他是春秋時期最成功的“私人大學”校長,他的學校應該是當時世界第一名校。與孔子同時的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沒有自己的學校,他的教育方式就是跑到大街上去演講和別人辯論,用現場上課的方式“打廣告”,願意聽的就來聽,不願意聽的就走人,其辦學水平和規模顯然要遜色得多。
與孔子同時,也有幾所比較知名的私人學校。鄭華人鄧析創辦了一所“律師速成班”,專門教人打官司,結果沒有培養幾個合格的律師,倒是培養了一批顛倒黑白的“訟棍”;魯國知名學者少正卯(mǎo),也創辦了一所學校,而且辦學水平很高。由於孔子的學校是沒有圍牆的大學,完全是開放式的,用子貢的話說就是“來者不拒,去者不止”。
學生們來去自由,經常有學生被少正卯的學校所吸引,跑到少正卯那裡去聽課,導致孔子的學校曾經“三盈三虛”,意思是有三次學生們都跑光了。據說孔子的學生中,只有顏回沒有跑掉,陪著孔校長兩個人暗自神傷。最終,孔子憑藉過硬的教學質量和個人魅力,學生們又都跑了回來。這個事情說明兩個道理。一是學校之間充分的競爭顯然可以有效提高教育質量。二是隻有不會講課的老師,沒有不想聽講的學生。只要你把課講得生動精彩,就不會有上課打呼嚕、逃學打遊戲的現象出現。
孔子創辦私人學校,在當時是個偉大的創舉。它的重要意義是打破了貴族對知識的壟斷,給普通老百姓鋪就了一條通向上層社會的通道。透過系統的學習,他的很多學生都走向了仕途,成為優秀的“公務員”。
-
3 # 青史一葉
我認為辦私學的人中,孔子就是最成功的一位。
西周未年和春秋時期,周王朝的統治削弱了,“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原來在官府的文化人走向民間,文化逐漸下沉,成為春秋時期社會文化的一大特色。
走向民間的文化人開設私學,聚徒傳授文化知識。大約和孔子同一時代,鄭國鄧忻教人“學訟”,傳說魯國少正卵、王駘也開設私學。從時間上來說,孔子不是創辦私學的第一人。孔子志在恢復周禮,整理上古文化典籍,建立學說。他開辦私學,實行“有教無類”的辦學方針,提出了“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以及學思結合等學習方法。史載
“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
孔子從事的教育事業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為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受到後世的尊崇。三國魏文帝黃初二年的詔書封孔子後裔時,稱孔子為“億載之師表”,稱讚孔子是千秋萬代人師的表率。元朝至大元年武宗在加封孔子“大成至文宣王”的詔書中稱孔子“師表萬世”。到清朝時,康熙皇帝於康熙五十二年為孔廟大成殿親自題匾“萬世師表”。
孔子的學校是收費的,開創了收學費這個規矩。孔子定的標準是束脩,就是10條肉乾,類似於今天的臘肉。漢朝以後老師也可以不收學費,但是你得給老師幹活。唐朝時期,學費最低廉的學校是佛教寺院裡創辦的學校。在這裡讀書的學生只要學習刻苦,不僅不用支付學費,而且還能得到獎學金。到了明清時期,私學的費用來源還有地方紳世的捐贈和政府出錢。所以私學的學費不高,明清時期一般是每年80-120斤小麥,一個私學的老師一年可以得到2000斤小麥。
總結一下,所以我認為孔子是私人辦學校中,對後世影響力最大,最成功的一位。而且孔子的私學是收學費的。 -
4 # 待曉兒
一般認為,孔子是最早開始進行民間教育的,但沒有說是最成功的一個。
至於說學費的問題,可以肯定的說,學費是一定有的,但具體形式和數量多少是有爭議的。
孔子辦學的意義:教育權和受教育權的下放孔子時代之前,夏商周的教育方式是“學在官府”,即教育權掌握在政府手中,這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兩種現象:
第一、官師合一
學校的教師同時也是政府的官員,比如:
師氏、保氏、大司樂、樂師、大胥、小胥、大司徒、鄉大夫、鄉師、父師、少師這些都曾經是各級學校的教師名稱,但同時也是政府官職。
第二、政教合一
既然是官方培訓的人才,那必然是需要符合官方的需求。所以學習的內容就是各級官職的權責。
也就是說,政治行為和教育行為在這個時候是同一件事,不可分割。
那麼,什麼樣的人才能接受教育呢?
可以接受教育而不用從事生產工作,還被政府培養、看重,那就是貴族無疑了。所以在當時,很多官職都是一個家族世襲的,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史官”,包括記錄歷史的文吏,還有圖書館管理員,這一些人的工作就相當於現在的檔案館,後來被稱為了“蘭臺”。
孔子時代,孔子等人公開地開始了民間教育的探索,所招收的學員不僅僅是貴族,還有商人、底層百姓等等,這就是“有教無類”。
這個行為是不是由孔子首創,其實是值得爭議的,當時很多學派都有門人弟子、追隨者,只不過後來儒家的影響很大,當時孔子的效果最明顯,所以說孔子是民間辦學的第一人。
這一現象的出現,代表著打破了官方對教育權和受教育權的壟斷,出身社會底層的寒族子弟也有機會進入上層社會,成為新的貴族。
打破了森嚴的等級制度,開拓了下層社會的上行空間,既緩解了貴族和平民間的矛盾,又滿足了當時政府對人才的需求,所以並沒有因為觸及舊貴族的利益而遭到抵制,反而是所有人都樂見其成。
孔子民間辦學的目的、規模以及功用性,不及後世諸多學院很多人可能對諸子百家有一個誤解,認為這些學說都是社會底層對上層社會的改造。
其實不然,諸子百家所有的學說都是貴族學說,只不過是學習的人發生了變化而已。
從開創者來看,諸子百家學說都是由貴族所提出的。而從其所主張的策略來看,都是由上而下的改革。平民階層只能承受改革的結果,過程必須由上層社會的貴族階層來決定。
所以,孔子等人的民間辦學,是想讓底層社會的寒族成為新的貴族,以推行政治上的改革,而不是主動地幫助下層社會獲得受教育的權利。
理解了這一點,就應該清楚,孔子在民間的辦學其實是為了培育認同自己政治理念的盟友,以及為了讓其理念更好地推行,必須開啟民智的需求。不像道家、法家等顯學皆以“愚民”為手段,儒家是講求“智民”的學說。
那麼,以此種目的為辦學旨歸,其學術上的思想其實遠不如實際上的功用。而其所見到的典籍尚處於發生、發展階段,遠不如後世用以教學的教材更為集思廣益。
所以,無論從規模、管理還是從功用上,孔子所進行的私人教育都是不及後世諸多學院的。學院最輝煌的時候,大概要算明朝的東林書院,聚集著當時最頂級的一批學者,掌握著天下的輿論,對整個國家社會的決策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孔子辦學收取的學費,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有一些觀點認為,孔子的學費是“束脩”。
這個證據就在《論語·述而》中: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這句話如果簡單翻譯一下,就是拿著“十條臘肉”送給我的人,我都願意教導他們。
“束脩”就是十條臘肉,也有說是十條幹肉,反正就是指不太值錢的禮品。
這個詞不是出於《論語》,《禮記·少儀》中有記載:
其以乘壺酒、束脩、一犬賜人。所以,“束脩”應該是當時一種固定的禮品名稱,其實就是薄禮的含義,十條肉乾確實不貴重。但從《論語》之後,很多人才開始將其作為學費來指代。
那就有一個疑問,孔子並沒有明確地講,這個“束脩”就是學生給他的學費。
這句話如果直譯過來就是,拿著薄禮拜訪我的人,我都會給他們一點建議或者幫助。
也就是說,這個送禮的人不一定是指學生,別人來拜訪,尤其是尋求幫助,如果不是極為不方便的時候,往往也不會空手過來。就是現在的社會里,你去別人家裡尋求幫助,起碼也會帶點水果吧。重點不是這個禮品有多貴重,而是遵循禮節,對孔子表示尊敬。
所以說,這個“束脩”並不能作為學費的證據。
但是考慮其私人辦學的性質,如果說束脩算得上是一個普通人送來的最低階禮品的話,那學費應該不會低於“束脩”一級的,孔子的學生有富商,有貴族,有平民,其實這個拜師禮到底有多少,沒有明確的記載。
有人給的多,有人給的少,或者有人就不給,這些都無法確定,不過考慮當時的情況以及後世將“束脩”當做學費來看,孔子收取的費用應該不是很高。
-
5 # 王松林
還有一個比孔子厲害的多了。他就是:鬼谷子。只是多方面的原因名氣沒有孔子大。
鬼谷子,是一個非常帶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在兵法家人們稱他為聖人,他自己又是縱橫家的創始人,還有其他的像謀略家,道教之類的,對他的評價都非常高。從這個方面來看,他比孔子厲害多了,並且他的學生也比孔子的學生有名氣。這樣說來,鬼谷子從多方面都比孔子厲害。
鬼谷子個人的能力,加上教出來學生都是鼎鼎大名的,歷史上是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比得上鬼谷子的。雖然從數量上看,鬼谷子只教了500多名學生,而孔子有三千,但是時間的跨度非常大,並且這些學生太有名氣了。說幾個大家聽下,嚇都嚇死你,有張儀、孫臏、蘇秦、龐涓等等。
還有從教育層面上看,鬼谷子的弟子原本可都是無名之輩,沒有任何的人看得起。但是透過跟鬼谷子得學習之後,個個都能夠名垂青史,成為當時有名的佼佼者。因此會認為鬼谷子的教育能力更強一些,很多人好奇,鬼谷子是怎麼樣挑選學生的呢?是這些學生找到的鬼谷子,還是說鬼谷子主動挑選的他們。這兩者還是有很大的區別,要是隻要有學生肯學,鬼谷子就教,那鬼谷子真就太厲害了。
這些鬼谷子教的學生哪個不都是名滿天下,他們的軍事謀略,把天下大勢掌握在手中。就單憑上面提到的四位,就比孔子的七十二賢都要厲害。不過鬼谷子教出的學生厲害是厲害,但是沒有一個好的結局,多半都死得很悽慘,這又是什麼回事。原來所謂的縱橫家,一次需要收兩個徒弟,徒弟之間相互競爭,雖然師出同門,但是互為敵對關係,自然需要爭個你死我活。而且在當時戰國動亂的年代,一個能力越大的人,越容易遭遇更多人的記恨。
這是鬼谷子辦學最大的敗筆,除此之外,可以和孔夫子齊名。
-
6 # 歷史的瞧客兒
孔子確實是最成功的老師,因為光是有名有姓的學生就有三千多人。但是更偉大的是後世2000多年之後的華人都在學習和信奉孔門的儒家思想,論影響力,孔子絕對當之無愧是最成功的。
至於收不收學費的問題,答案是肯定的。孔子早期是個小貴族,在季氏大家族手下工作,但是收入也只能勉強養活自己一個人。娶了老婆生了孩子經濟肯定緊張。所以後來孔子開私塾,當老師他主要想增加收入,當時的學費叫“束脩”,字面意思就是一小捆乾肉,其實就是實物交易,拿點糧食或布匹當學費都可以,那時銅錢還不流行,有時也拿特定的稀有的貝殼當貨幣,但民間主要還是以物易物。
-
7 # 朱八戒CC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至聖先師,萬世師表。他首開教育史上私辦學校的先河,是最成功的一位教育家。
孔子十五而學,勤奮努力。一邊做著祭司,倉庫小吏,畜牧管理,以維持一家的生計,一邊苦讀有關從黃帝時代的堯舜禹到夏商周的歷史典籍。彙集歷代聖人治世的德行天下,探索為人修身齊家兼濟天下的道德情操,形成了他的儒家思想。
孔子之前的教育是官方辦學,培養的是貴族子弟,為統治者教書育人。這些富家弟子完成學業之後,走入仕途,以維護統治者的利益。孔子的時代,周王朝的天威大勢己去,社會動盪,禮崩樂壞,官方的教育也受到很大的衝擊。
孔子三十而立,把握機遇,最早開辦私學,打破官方教育的壟斷,實行有教無類。讓教育面前人人平等,讓平民百姓及其子弟,都能接受最好的教育。孔子就是要透過自己的教育,讓那些平民子弟,也能夠“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這是中國教育史上偉大的創舉,也是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
孔子的弟子來自各個不同層次,有品質優秀的,也有人格較差的,有智商高的,也有接受能力差的。有當地的學生,也有來自周邊的諸侯國,有貧困學生,也有少數富家子弟。對於這些差異較大的學生,孔子實施因材施教,循循善誘,誨人不倦。
孔子弟子三千,大多數都是品學兼優。其中的賢能七十二,孔門十哲,更是學富五車,德才兼備。他們完成學業之後,有的為官一任,踐行著孔子的政治主張。有的開壇講學,延續著孔子的教育思想。有的經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有許多弟子終身追隨著孔子,直至孔子世為他守孝三年之後為止。
孔子之後,他的弟子及再傳弟子,根據孔子生前與弟子之間的提問與回答,寫下《論語》等四書五經。這被譽為東方的“聖經”,既全面地傳承了孔子的思想,又加以完善和創新,形成了完整而又系統的儒家思想體系,併成為後來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主體文化。
至於孔子辦學的收費那是肯定的,但收費的標準確實很低,即使只拿上幾塊臘肉也能前來讀書。他教學的目的是教書育人,不圖錢財,心中無我,只為眾。他的為人師表,德高望重,載入史冊,彪炳千秋。
回覆列表
孔子教學生要收取的學費是10條幹肉,名曰束脩,名義上是學生的見面禮。孔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束脩就是十條捆攏在一起的臘肉。孔子要他的學生初見面時給他送十條臘肉,作為學費。這是他收費的最低標準。凡自願給我送上十條臘肉,我從沒有不教他的。孔子就這樣簡單。孔子說,不好意思,本人也有家小,每日青菜豆腐總不可少,就收那麼一點點、一點點。擴充套件資料孔子對中國教育事業的影響孔子一生教過三千多名學生,其中有的學生又去教學生,培養了很多人才。孔子對中國的教育事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後人對孔子十分尊敬,稱其為“萬世先師”。有名字記錄流傳的,大概有七十餘位。其中孔子最欣賞的優秀弟子。他們是:顏回(字子淵)、閔損(字子騫)、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冉求(字子有)、仲由(字子路)宰予(字子我)、端木賜(字子貢)卜商(字子夏)、言偃(字子游)仲由(子路,少孔子9歲)魯人,卞之野人,嘗食藜霍,負米百里之外。顏路(顏回之父)魯人曾點(曾參之父)魯人公冶長(孔子之侄女婿)齊人,曾坐牢孟懿子(魯國貴族)南宮敬叔(魯國貴族)冉耕(伯牛,少孔子7歲,冉雍之叔伯輩)魯人閔損(子騫、少孔子15歲)魯人,事父母至孝孔子本身是貴族出身,政治上仍力謀恢復舊制度(復周禮),但在教育方面,他卻主張打破一切界限,讓人人都有機會接受教育。他一手把官學轉為私學,把屬於貴族的知識材藝傳授給一般庶民。他所收的學生,就階級身份以致資質方面來說,都是相當複雜且多元的。他對自己的學生,不論貧富、不別親疏貴賤,均一視同仁。有的學生父子兩代,或叔侄兩代來求學的,如顏路、顏回父子、曾點、曾參父子,冉耕、冉雍叔侄。有的學生終生跟隨他,如子路、顏淵、子貢等。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孔子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三月不知肉味出處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束脩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