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春馬君
-
2 # 半甲人
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是需要不斷鑽研,應用各種方法,不斷改進提升才能做到的。對於一個國家來講,就是要建立一套完備的體系或機制。
日本在垃圾分類管理上建立了一整套體系,具體而言:
1、法律制度:日本設立了《廢棄物處理法》、《迴圈型社會形成推進基本法》、《容器包裝迴圈利用法》、《食品回收法》等,從立法上對不遵守垃圾分類的行為進行了懲處規定,並推進社會層面落實有利於垃圾分類的措施。
2、基礎教育:日本人從幼兒園開始就接受垃圾分類教育,學校還會組織學生進行垃圾分類觀摩和操練活動,參觀垃圾處理廠等;並在教科書和各類教育手冊裡普及垃圾分類知識,細化不同垃圾的處理操作等處理要求,比如用完的瓶瓶罐罐都要求先清洗乾淨才能當作垃圾處理。日本人進行了長時間的垃圾分類教育,這是非常值得在中國推廣學習的。
3、硬體設施:東京核心區建立了19個垃圾處理廠,工廠周邊就是工作和生活區域,這種垃圾處理廠沒有想象中排出汙染廢氣,如果不是看到垃圾車進出,都想不到是處理垃圾的地方,工廠潔淨。關於硬體設施,有這樣的基礎,不禁讓人想到東京的地下排水工程,正是基礎設施先行,才為極致的管理提供了條件。
4、社會文化:華人到日本旅居,會被日本鄰居提醒注意做好垃圾分類,這種深入日本人骨髓的垃圾分類處理文化,促使了社會全面對垃圾分類的有序執行,相互監督,自覺遵守。日本這一文化的形成也與日本島內資源缺乏、環境保護有關,對垃圾的分類處理有利於促進能源再利用,為良好的環境提供有利條件。
5、技術應用:日本2020年奧運會獎牌全部從垃圾中提取製成,這不僅是一種環保理念,同時也是依賴著從電子垃圾中萃取貴金屬材質的技術應用。只有廣泛推動垃圾處理技術應用,才能形成整個垃圾處理鏈條的閉環。
對中國而言,也需要充分借鑑日本在垃圾分類管理上的整套體系。中國目前加大各項立法建設,也不能忽視垃圾管理的立法;在基礎教育上,垃圾分類教育也應該從娃娃抓起;在技術創新方面,更應該鼓勵垃圾分類處理的各項技術研發和應用,透過大資料、AI幫助城市處理垃圾,透過垃圾桶、垃圾車技術改良完善垃圾清運,還潔淨空氣給市民。
-
3 # 衚衕串子7ing希
跟垃圾分類沒啥關係,民族性格問題,他們做啥都這個樣,要不怎麼出那麼多,什麼壽司之神,拉麵之神,天婦羅之神,他們這個民族就是喜歡鑽牛角尖,能夠一輩子耐得住寂寞就幹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情。
-
4 # 熱愛營養健康的歐大叔
日本現在國民素質都很高,個人總怕給別人和社會增添麻煩,所以自身素養很高,其中之一就是垃圾處理非常好,大街上沒有清潔工和垃圾桶,但地面非常乾淨,原因是單位或者家庭怕影響周圍鄰居把自己周圍天天保持清淨,行人會隨身攜帶垃圾袋把垃圾帶走,垃圾分類非常細緻,比如:礦泉水瓶,瓶身和瓶蓋分開投放垃圾桶,家裡喝的牛奶盒,要拆開洗淨才能投放而且吸管也是分開投放的。家裡垃圾每天都有專員上門收取,週一收紙質品和塑膠品,週二收廚房垃圾(幹垃圾和溼垃圾)等等,而回收的垃圾又廢物利用再生產出可用物品,比如說日本有個“養樂多”公司,喝完的養樂多空瓶(瓶和吸管分開投放垃圾桶),每三個空瓶就能做出一把直尺等……高速路上每個服務區的垃圾桶有10多個(每個所投物品名稱皆不同),可見它的垃圾分類做得有多細緻。
回覆列表
最近上海和北京開始的生活垃圾分類,引起不小的關注度。對大多國民而言,垃圾分類這件事只聽過,沒幹過。街頭大小垃圾點,最多兩個箱子。一個寫著可回收利用,一個寫著不可回收利用。這很好理解,廢品回收站收得就是可回收利用,不收得就是不可回收利用。但在實際操作上,有多少人把紙殼、易拉罐一起丟進不可回收利用的垃圾箱。而可回收利用的垃圾箱裡,只慘兮兮地躺著幾個塑膠瓶子。是的,當我們扔垃圾的時候,只有瓶子是可回收利用的垃圾。
當然,與垃圾分類達到登峰造極的日本不同,我們的垃圾是可以賣錢的。也就有了廢品收購站,有了拾荒者。說到拾荒,大概能想到的就是揀瓶子、紙殼、鐵器等可以賣錢的物品。但早些年,還有一種拾荒者,他們不光撿這些東西,還撿打包丟棄的剩飯剩菜,或者哪怕是變質了的所有食物,這些食物被撿回去餵豬。那時候,並不是所有的豬都是吃糧食長大,也未必打激素,而是吃垃圾長大。
那麼日本的垃圾是怎麼處理的呢?可以賣錢嗎?答案是基本不能。中國有走街串巷回收冰箱彩電的人,如果在日本想要扔一臺家電怎麼辦?
首先要打電話預約相關的回收單位和公司,告訴他們你要扔什麼東西。然後那邊會到時間來把家電拉走。你以為這就結束了嗎?當然不是,你還要付給他錢。什麼?不是他把你的家電拉走了嗎?是的,在日本要這樣理解:是他開著車來把你的家電搬走,然後找地方處理掉,這裡涉及一系列人工費和運費。至於處理的價錢,以冰箱為例,日本購買一個二手冰箱便宜點的約兩千人民幣,而處理冰箱則要花費少則四五百人民幣。
便利店就可以買到的垃圾回收券
剛到日本時,住在公共宿舍,窄小的廚房裡面擺了四個大垃圾桶,分別裝生活垃圾、塑膠瓶、玻璃瓶、金屬器。另有奶盒、紙殼等要單獨捆綁。可以說,來日本的第一堂課就是要學會垃圾分類。如果你覺得這已經很麻煩了,那麼關於一個礦泉水瓶,竟然能分出三種垃圾,甚是讓人崩潰。瓶蓋和瓶身都是資源垃圾,但是瓶蓋有色,瓶身無色,要分別丟棄;瓶子的包裝紙,是可燃垃圾,分別丟棄。初來乍到,根本不明白也不理解這些繁瑣的過程,但又不得不按規矩辦事。
說到塑膠瓶,眾所周知這是可回收資源裡的老大哥。以日本為例,看看你廢棄得瓶子是怎樣涅槃重生。
第一步:市民廢棄
把瓶子的瓶蓋和包裝紙分離——洗淨瓶內壁——踩扁——收集日丟棄
第二步:市政回收
收集——篩選——壓縮捆包——保管
第三步:企業回收再利用
淨化重製(再商品化)——薄片化——成品製作
可見,就一個礦泉水瓶而言,分類回收不僅使資源重新利用,也可將垃圾分類作業細分化,減少處理成本。面對每天不斷出現的垃圾,全靠集中丟棄處理的話,不僅無法回收利用,提高回收成本。還讓原本可以利用的資源變成汙染環境的禍首,這是一舉兩害的事。
上海等地剛開始得垃圾分類試點,有點像先讓一部分地區垃圾先文明起來的意味。面對著大媽每天一問——你是什麼垃圾,你難道不想盡快解鎖垃圾分類的全部技能嗎?
那麼,日本人天生就會垃圾分類嗎?顯然這世上並沒有這種人,那日本人是怎樣做到的呢?
這就不得不提的日本垃圾歷史。
日本國土面積窄小,獨立於大洋之中,在垃圾消化方面吃了不少苦頭。正是這種地理環境和日本社會背景,逼迫日本率先成為垃圾分類處理的國家。而即便是這樣,日本的垃圾問題就像一塊永久的膿瘡,在日本社會永遠無法癒合。尤其是中國等國家不再接受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垃圾之後,加劇了日本垃圾處理得壓力。
關於日本“核垃圾”的書籍(澤田嵐 著)
日本人對於垃圾處理的意識由來已久。早在明治早期就有相關法律頒佈,但是成效不大。日本近代化以來,工業大力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導致工業垃圾和生活垃圾大量出現。但是當時並沒有很好的處理措施,路邊街角到處都是隨意丟棄的垃圾。由於國土面積小,宜居的土地更少,人口密集。大量的垃圾堆積在路邊,滋生大量蚊蠅,誘發疾病。當時的學生上學,要隨身帶著蒼蠅拍,用來驅趕蚊蟲。
明治時期街景
1900年,日本就頒佈了一份關於垃圾處理的法律——《汙物掃除法》。法規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規定了行政部門的職責,另一個是關於垃圾焚燒。其中,汙物主要分為垃圾、汙水、糞便、汙泥。該法規還明確了相關的責任和義務:垃圾的收集歸國民個人職責,垃圾的處理要政府部門統一來做。由於各地區情況不同,各地政府在處理垃圾的時候不可避免的出現了做法不一致的情況,也就有悖於法律的初衷。最終變成,垃圾處理“外包”,政府負責外包公司的委託和監督。因此日本研究者稱,這部法律只能算日本垃圾處理法規真正的祖宗,實際上是失敗的。
但它明確規定了,“垃圾要儘量焚燒”以解決垃圾的堆積問題。可是怎麼燒呢?當然不是像現在這樣無汙染化焚燒,而是“野燒”,就是粗放型的把垃圾堆在一起燒掉。
但當時人們都乎略了一個重要問題。相對於當時日常消費品的形勢比較單一,比起生活垃圾,工業垃圾將成為日本環境汙染的最大隱患。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是日本經濟恢復和發展期,社會的發展必然會產生大量生產垃圾。二戰期間,東京空襲所造成的建築物毀壞,產生了大量建築垃圾。再有當時的國民並沒有環保意識等一系列原因,讓日本面臨著與垃圾的新戰爭。
為了減少垃圾堆積造成的蚊蟲和疾病肆虐,日本民眾動用各種方式來治理垃圾。比如用手推車收集陸地垃圾、用船隻清理河道垃圾。這些垃圾去向,有的焚燒或是填埋到河床,更多的是填埋在如今被稱為“夢之島”的東京灣,就是如今品川、港區那一帶。從地圖上看到東京灣沿岸方方正正的“陸地”,實際上是填海造陸而成。還有眾所周知的東京迪士尼樂園,也是填海造陸形成的,而支撐著那片“大陸”的多半是垃圾。有日本網友說,如今天堂一樣的地方,有幾個人知道,那下面還有1923年關東大地震的建築廢墟,彷彿掩埋地下的還有死於震災的亡魂的哀聲怨語……
隨著經濟發展和工業化程序,日本的土地和河流被大量工業廢物汙染,成了社會公害。工業化汙染威脅到周邊居民的生命健康,兩次較大的事件有:熊本縣某化工廠化工汙染造成的水俁病、岐阜縣神岡礦山汙水排放造成的骨痛病。政府意識到工業汙染的嚴重性,於1970年頒佈了處理工業廢棄物的相關法律——“廃棄物処理法”,將廢棄物分為“一般廢棄物”和“生產廢棄物”。生產廢棄物受到了管制,工業廢物不再可以任意排放。
香川縣不法廢棄問題
19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前期是日本經濟泡沫時期,這一時期也是日本國內消費最繁榮的時期。隨著塑膠製品和家電產品的大量使用,商品的包裝變的繁雜精美,家庭垃圾變得多樣化,並且多數垃圾是可回收利用垃圾。為了處理家庭垃圾和資源再利用,日本政府在得到國民的支援和配合方面,做了大量的功課。
1992年,“第一屆垃圾減量全國促進大會”召開,向國民介紹垃圾減量的知識和徵求意見。
1993年5月30日開始,為期一週的“垃圾減量促進周”開始,在電視和各地現場倡導垃圾減量。
而日本的垃圾分類,於1970年最早在靜岡縣沼津市和廣島縣廣島市開始試點。80年代後期,垃圾分類開始向全國推廣。在上述全國性宣傳過後,日本的垃圾分類開始走向更細分化和更合理的回收利用。
大型活動會場,會設有專門垃圾分類丟棄的場所,並有工作人員指導
垃圾的分類回收這件事,真的就是政府下令,民眾執行這麼簡單嗎?其實並不是這樣。簡單地說,垃圾分類回收方便了市政部門的管理,對於民眾只有增加生活成本和浪費精力。不必細說,從以前的汽水瓶子可以隨便丟棄,到要把蓋子扔進這裡,包裝紙扔進那裡,瓶子單獨回收,這確實是件浪費生命的事。
新聞上經常能看到孤寡老人住在“垃圾堆”裡,為什麼會這樣呢?留學生無故消失,留下大量生活垃圾,為什麼會這樣呢?大概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垃圾分類太麻煩。
然而日本的垃圾分類發展到今天,不得不說是全民的功勞。日本民眾是怎樣做到自發的、心甘情願的將日常垃圾仔細分類,分時間和日子丟棄,還要自掏腰包處理垃圾的呢?
“不法粗大垃圾回收是犯罪”的海報
日本人並不是天生就會丟垃圾,但是從知道丟垃圾的那天起,日本的孩子就明白垃圾不能隨便丟,應該分類。日本的幼兒園,環保事務局會把垃圾回收車開進幼兒園,在講臺上擺上貼著不同標籤的垃圾桶,讓孩子們身臨其境得學會辨別垃圾,學會分類扔垃圾。
想起剛來日本的時候,也跟幼兒園的孩子一樣。老師手裡拿著一個塑膠瓶和一個蘋果模型,讓我們這些外國學生指出它們分別屬於什麼垃圾,簡直毫無羞恥。現在想想,那個蘋果模型應該算不可燃垃圾吧。
日本幼兒園垃圾分類訓練
在國民教育當中,日本政府已將垃圾分類納入教育範疇。所以從第一代受到垃圾分類教育的孩子作為起始,日本的垃圾分類已經滲透到國民的習性當中。當然,面對日本垃圾分類的繁雜,和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分類方法以及丟棄時間。各市、區會根據當地情況,向市民發放垃圾分類丟棄的公告。外華人第一次去市役所登記住所,一定會拿到很多檔案資料,包括市/區地圖、就近避難所、公共設施,還有一張彩印的垃圾丟棄公告。
松戶市垃圾分類公告
垃圾分類丟棄的另一個好處是知道要節約,避免浪費。假如買一個冰箱,對於普通市民,不到不能用是不會換的,一是費錢,二是費時間。
在具體操作上,日本的垃圾分類儘管複雜,也不考驗智商。如果實在是懶得分垃圾,找住處的時候,可以找那種不需要自己分垃圾的公寓。只要每個月交幾千日元不等的管理費,簡單把垃圾分為塑膠、玻璃、金屬、紙箱子和其他垃圾。用規定的袋子裝好,扔在住所附近的專用垃圾箱裡,會有公寓管理人員幫你分類。
松戶市專用垃圾袋
假如在扔垃圾時,一個玻璃瓶裡面嵌了很多金屬片,這該怎麼扔呢?答案是日本人也不知道該怎麼扔。總不能把瓶子砸碎,把玻璃渣和金屬片分開丟棄。
因此垃圾分類涉及到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商品的生產者。作為商品的生產者,要時刻注意到所生產的產品哪一部分會成為垃圾,會成為怎樣的垃圾,以配合垃圾分類。
1995年,日本政府對應全國開展的垃圾分類運動,制定了“容器包裝再利用法”。據調查,包裝用品的廢棄物佔家庭廢棄物總體積的60%,佔家庭垃圾總重量的30%。因此,該法令規定,商品的製造者要儘量減少包裝的使用量,還要在包裝上標註該包裝是哪種廢棄物。比如包裝紙的輕薄化,塑膠袋的有償使用等。這裡還要用塑膠瓶說事,日本的飲料塑膠瓶都是透明的,因此在回收時更加方便。目前國內的塑膠瓶,依舊存在有顏色的瓶子,這就給垃圾的分類造成了麻煩。當你拿著雪碧和娃哈哈礦泉水準備扔的時候,就是“要把大象裝冰箱,總共分幾步”的問題。在此,希望商品的製造者,能充分考慮消費者丟垃圾的不易,請統一使用透明塑膠瓶。
(日本配合垃圾分類的相關法律:家電再利用法.1998、食品再利用法.2000、建材再利用法.2000、車輛再利用法.2002、小型家電再利用法.2012等)
一般廢棄物與產業廢棄物垃圾減量化的效果:
紅線為減少的量(不斷增加),藍線為最終處分量(不斷減少)
各類垃圾所佔比例
除了市民意識的提高、生產商的責任意識,還有一個項重要工作是屬於政府。資料顯示,以有100萬人口的川崎市為例,該市的年度預算總額為6180億日元,其中廢棄物相關支出達到223億日元,佔總預算的3.6%。細分起來包括人工費、垃圾回收設施維修費、垃圾車購買維修費、運輸費、垃圾處理費、調查費等等。
對國家而言,經濟賬要算清楚才行,單純的看到這筆支出,顯然垃圾分類回收在“勞民傷財”。但是背後的對資源再利用和環境效益則不可計數。2012年,日本塑膠瓶的回收率達到了90.4%,其中80%在國內加工再利用,利用率為85%。隨著日本商店和超市出入口處放置的塑膠瓶回收機器不斷增多,日本國內就塑膠瓶的回收利用率還會增加。反過來想,這些塑膠瓶如果都焚燒、填埋,甚至流入山林河流,這不光是資源浪費,還會遭成巨大的環境壓力。
日本垃圾回收利用流程
除此之外,日本目標明確地提出垃圾處理的三個方針——3R(Reduce、Reuse、Recycle),分別代表減少垃圾、廢物利用、資源再生。
因此,在垃圾分類回收這件事上,要政府、國民、企業共同努力,缺一不可,如此才能千世萬代地延續下去。
松戶市政府垃圾分類網頁
分為:家庭垃圾丟棄方法、家庭垃圾收集日、家庭垃圾分類方法等
日本的垃圾分類和處理,如今看來已經很有成效。初來日本的外華人一定會發現,日本街道乾淨到光著腳走都可以。也會為街道沒有垃圾桶而煩惱,而這何嘗不是保持城市風景的好辦法呢?一張美照上出現一個髒兮兮的垃圾桶,確實有煞風景。垃圾分類回收是讓城市變乾淨的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日本的街道沒有異味,看不見蚊蠅,會覺得生活環境很舒適。這都是緣於沒有隨意丟棄的垃圾,自然沒有蚊蟲的滋生地。
懷念不如行動。總有一天,哪怕走在中國三線城市的街道,也不再有髒兮兮的垃圾車,成群的蚊蟲,肆意橫流的髒水。到時候,扔瓶子時潛意識會告訴你,這個瓶子,應該分三步扔。
日本街景
參考資料:
日本の廃棄物処理の 歴史と現狀.(日本)環境省
日本のゴミ問題について.跡見學園女子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