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中孚鑑

    唐宣宗李忱,唐憲宗的兒子,唐穆宗的弟弟。唐武宗的叔叔。原名李怡。後來被封為光王。

    之後,唐武宗李炎駕崩,宦官為了掌握大權,認為光王李忱容易掌控,所以立李忱為皇太叔。之後李忱登基為帝,是為唐宣宗。

    唐宣宗登基後,勤於政事,努力改善近年來留下的各種矛盾問題。

    同時唐宣宗結束牛李黨爭,打擊宦官,權貴,外戚等各方的勢力。

    在武略上,唐宣宗選拔人才,連續打敗吐蕃,党項等番邦,收復安史之亂丟失的土地。

    經過唐宣宗的治理,大唐百姓的生活開始好了起來,使本來很衰敗的大唐朝出現了好的起色。

    在李忱的治理期間,後人對這段時間的評價很高,被稱為大中之治。並且被人稱為“小太宗”!

    後來李忱他五十歲時駕崩於大明宮!在位十三年,廟號宣宗!

    所以李忱這個人,性格明察果斷,重法無私,勤簡治國,體桖百姓。總的來講還是一個很好的皇帝!

  • 2 # 每天買個股票

    唐宣宗,初名李怡,後改名李忱,唐朝第十七位皇帝(包括女皇武則天),公元846年繼位,公元859年去世,在位十三年。因其在位期間的出色表現,直至唐亡,百姓還是對其多有思念,稱其為“小太宗”,縱觀唐宣宗在位期間的文治武功,“小太宗”的稱呼可謂是實至名歸。唐宣宗畫像

    李忱登上皇位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是唐憲宗李純的第十三子,母親鄭氏剛開始只不過是郭貴妃的一個俾女,雖是皇子,但是地位也算低下,想成為皇帝那無疑是痴人說夢。史書記載李忱年輕的時候為人持重少言,宮中的人都認為他不聰慧,而且十歲左右的時候更是生了一場大病,從此更加的沉默寡言。有時候甚至他父親都認為他是個傻子,更何況別人乎?

    晚唐的政權風雨飄搖,宦官專政,宮廷極其兇險,所以當時的皇帝自然也不是什麼好皇帝。穆宗死後,繼位的唐敬宗,唐文宗都不是什麼好皇帝,他們雖然都是李忱的侄子輩的,但是他們經常欺負他們的這位皇叔。可是面對他們的欺辱,李忱總是不言不語,彷彿自己真的是個傻子。但是文宗之後的武宗認為李忱總是裝傻,想把他弄死以絕後患,可是當時的權利已被宦官把持,宦官把李忱偷偷的運出宮藏了起來,以便後來之用。

    就這樣等待著,機會終於來了,這個機會來源於官宦的貪心,他們想繼續把持朝政。公元846年,唐武宗病危,這時候把持朝政的宦官為了繼續把持朝政,他們決定選一個好控制的人作為皇位繼承人,他們的目標就是那個“傻子”李忱,於是在馬元贄等人的擁立之下,李忱登基為帝,這一年為會昌六年,公元846年,時年李忱36歲。

    可是,李忱讓宦官們失望了。他並沒有像眾人想像的那樣不知所措,任人擺佈,反而表現的對處理事物非常的成熟,像一個在位很多年的儲君一樣。眾人這個時候才如夢初醒,原來皇帝之前都是在裝給我們看啊!這位隱忍了二十多年的皇帝,終於等到了自己一展拳腳的時候,執政的第二天,他便開始了他大刀闊斧的改革,解決了持續40多年的牛李黨爭。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李德裕像

    唐宣宗在位十三年,可是說是文治武功樣樣突出;

    政治上:加強皇權(結束牛李黨爭),重視人才(重用有才能的人,罷黜沒有才能的人),整肅吏治(對於重要崗位親自面試),嚴明法度、從善如流。

    軍事上:大破北狄、穩定北方,驅除吐蕃、收復河西,平定安南、都護南疆,撫平党項,安定西陲。

    唐宣宗在位期間努力仿效唐太宗,以“至亂未嘗不任不肖,至治未嘗不任忠賢”為座右銘。他將《貞觀政要》書於屏風之上,每每正色拱手拜讀。他處理天下事務,明察果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其大中年間所施之政,直到唐亡,尤被入稱頌,時稱為“小太宗”。

    可惜,唐宣宗不但優點上效仿唐太宗,缺點也是效仿,過度追求長生藥,以至於長期食用生生藥而中毒,於公元859年駕崩於大明宮,時年50歲!

    嗚乎哀哉!償若再給宣宗二十年,大唐的國祚恐怕就要突破三百年了吧!自古天妒英才,如是而已,如是而已啊!唐宣宗畫像

  • 3 # 集賢院居士

    唐宣宗是一位被忽視的有作為帝王。他自幼韜光養晦,不惜裝瘋賣傻,在殘酷的宮廷惡劣環境中存活下來,被專權的太監們認為人傻好控制,才被擁立為皇帝的。即位以後一鳴驚人。

    他一舉消滅了為患唐朝長達半個世紀的“牛李黨爭”。

    他處理天下事務,明察果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其大中年間所施之政,直到唐亡,尤被入稱頌,時稱為“小太宗”。

    軍事上他驅逐吐蕃,收復河西。大破北狄,穩定北方。平定安南,都護南疆。撫平党項,安定西陲。

    由於李忱在位時之年號為大中,故史家以“大中之治”稱之,並且將大中之治比作漢朝的文景之治,將唐宣宗比作唐太宗和漢文帝一樣的明君。

    但他身上還有很多其它的優點,諸如多才多藝、生活節儉、喜愛讀書等等。

  • 4 # 史詩雜談

    唐武宗死後,宦官馬元贄等擁立唐穆宗李恆異母弟李忱登基為帝,是為唐宣宗。據說李忱是武宗危病之時,諸宦于禁中密定接班人,最後敲定由“宮中皆以為不慧”的光王李忱為最佳人選,假稱詔令立為皇太叔。宦官立李忱的目的是為了日後易於掌控,不至於出現像文宗時期大規模的反宦運動。

    可是宦官們卻打錯如意算盤,有“小太宗”之稱的唐宣宗絕非庸主,只是善於迫於形勢,隱忍不發,等到大局已定,唐宣宗開始才展現政治才能,令時人頗為驚詫。史載“太叔見百官,哀慼滿容;裁決庶務,鹹當於理,人始知有隱德焉。”宣宗在位13年,並未冊立太子,因為宣宗對立太子一事頗為忌諱,兩位宰相曾因建議立太子而遭罷相,後朝臣中再無人敢言立太子之事。

  • 5 # 白楊樹下談歷史

    唐武宗平澤潞之亂,是唐朝平定地方藩鎮叛亂的最後一次勝利,對於提高唐朝中央權威和增強對地方藩鎮的控制十分關鍵,戰爭結束後各路割據藩鎮重新遵守朝命,唐朝在形式上獲得了統一。

    本來前景一片大好,會昌中興確確實實地呈現出一派較為興旺發達的景象,可是在會昌六年(公元846年),唐武宗因服食丹藥暴斃而亡。

    唐宣宗繼位後,“盡反會昌”,把前景一片大好的改革大業葬送殆盡。

    首先,善於納諫,沒有主心骨,只是沽名釣譽。

    史家歷來對這個時期的“大中政治”評價較高,還有人稱之為“大中之治”,甚至稱他為“小太宗”。這實在是一個歷史的誤會。

    他之所以會被部分史家稱為“小太宗”,據說是由於他善於納諫。

    有一次,他想到唐玄宗所修的華清宮去放鬆一下,官員們紛紛上諫,建議提的極為激烈,於是他取消了行程。

    歷史有時候也有很巧合的時候,唐宣宗納諫,得了魏徵的五世孫魏謨。

    巧合的是唐太宗納諫,得到了魏徵;原來魏謨是唐宣宗讀《貞觀政要》後,想到魏徵,於是在魏徵後代中找出來的。

    魏謨入仕後,再現了魏徵直言極諫之風,其他人進諫,唯恐君主不快,都委婉而諫,唯獨魏謨開門見山,無所忌諱。

    唐宣宗常嘆:“魏謨有祖風,我心極重他。”

    善於納諫,本來是不該因人而異的,而魏徵的五世孫魏謨納諫較之他人就特別有效,可見他對魏謨的納諫是特別加以關照的。

    為何特別關照魏謨的納諫,恐怕還是因為他是名臣魏徵的後代,這樣想來,他善於納諫更可能是沽名釣譽而已。

    其次,勉強維持,不解決問題,廢止前任改革。

    其實,詳細考察大中政局就會發現,唐宣宗實際上只是勉強維持統治而已,對當時嚴重的政治經濟問題或視而不見或故意迴避,把前任推行的改革悉數廢止,扼殺了唐朝最後一次改革自救的機會,也把唐王朝牽入了加速滅亡的快車道。

    一是宦官勢力。

    唐武宗加強宰相職權,充分信任宰相李德裕,重用薛元賞,加強京兆尹的力量,從而削弱了宦官勢力,並從宦官手裡收回了神策軍的兵符。

    但唐宣宗一上臺,就貶走了李德裕和當時唯一能讓神策軍為之忌憚的朝臣薛元賞,結果宦官很快就重新控制了神策軍,兵符也回到了宦官手中。

    不僅如此,唐武宗時下令剝奪了宦官控制的祠部發放宗教度牒的權力,由泓臚寺管理,以打擊宦官集團的經濟實力,但唐宣宗即位後,不但重新恢復祠部發放度牒的權力,併為仇士良及其家族“昭雪”。

    二是官場風氣。

    唐武宗為了糾正官場的歪風邪氣,以“嚴格限制官員遊宴,禁止婚喪嫁娶大操大辦”為突破口,掀起反歪風運動,並取消了皇帝親自參加的曲江集宴。

    唐宣宗一上臺,立刻恢復了曲江集宴,後來又重新寬容和鼓勵各種遊宴活動,官場風氣重新敗壞,社會風氣重新奢靡無度起來。

    三是入仕門徑。

    為了治理仕途太濫,唐武宗嚴格限制門蔭特權、嚴肅科舉取士用士,並裁掉了冗官2000多人。

    但唐宣宗一上臺,就對進士科“大擴招”,上臺僅僅一年,官員就增加了383名,而他當了13年的皇帝,增加的官員數量之多可想而知。

    吏治方面,到了“亂則未亂,但僥倖者多,亂亦非難”的程度。

    四是寺院經濟。

    但他一上臺就解除了對寺院經濟的限制,還鼓勵重建寺廟,以犧牲政府財稅爭取信仰佛教的朝臣及民眾的支援,導致寺院經濟又死灰復燃、捲土重來。

    五是藩鎮治理。

    在藩鎮問題上,河朔三鎮是藩鎮割據的源頭,但河朔三鎮聯盟在會昌年間隨著唐武宗調外將張仲武任盧龍節度使而大有改觀。

    但唐宣宗時期,河朔三鎮的節度使沒有一個是朝廷任命的。

    最後,“盡反會昌”,加速唐朝滅亡。

    可惜他“盡反會昌”,把前任推行的改革悉數廢止,扼殺了唐王朝最後一次改革自救的機會,也把唐王朝牽入了加速滅亡的快車道。

    事實上,唐宣宗時期,唐王朝就開始風雨飄搖了,東南部軍亂不斷:

    大中九年,浙東軍亂;

    大中十一年,容州軍亂;

    大中十二年,嶺南都將王令寰作亂;同一天,湖南軍亂;一月不到,江西也發生軍亂;隔了不到一個月,宣州都將康全泰作亂;年底,容管都虞侯來正謀叛;

    大中十三年,武寧再次軍亂;

    ……

    雖然這些軍亂規模都不大,也都被平定了,但說明當時的政治形勢已經相當惡劣。

    此時的唐朝已經是山雨欲來風滿樓、黑雲壓城城欲摧,隨便有所震動,這座大樓就可能坍塌。

    由此可見,把唐宣宗稱為“小太宗”實在極為不妥。

    結語

    很多人都認為是他的兒子唐懿宗敗光了他留下的基業,其實是誤解。

    唐懿宗的確是個昏君,但唐宣宗留給他的局面並不是小康或小安,而是一個軍隊叛亂頻繁、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南衙北司鬥爭激烈的爛攤子,再加上唐懿宗本身的昏庸,使得局面更加惡化,唐朝也在其死後幾十年就走向了滅亡。

    唐武宗改革,在大好形勢下卻戛然而止,不能不讓人唏噓不已,難怪王夫之要感嘆:“如果唐武宗不早逝,李德裕不被早貶,唐朝完全可以復興!”

    歷史不能假設,事實沒有如果,但教訓一定要吸取:改革要“一張藍圖抓到底”,絕不能一任一張藍圖,否則改革規劃就會變成“鬼話”,無法達成。

    也就是說,推進改革,不只是短期任務,更是長遠戰略;非一日見效,需久久為功。

    因為改革是解決問題的,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難以一任完成,需要一屆接著一屆幹、一茬接著一茬幹,才能在持續接力、連續發力中達成改革目標。

    這警醒後人:別一任一張藍圖,而要一張藍圖抓到底。

  • 6 # 西府趙王爺

    聖善周聞曰宣,重光麗日曰宣,力施四方曰宣,哲惠昭布曰宣!諡號我們都知道,這不是皇帝給自己加的,而是死後由別人給評的,是其一生功過的一個概括,所以還是比較客觀的。

    在中國歷史上,“宣”字諡號一般都用在中興之主身上,例如漢宣帝,就是那個叫劉病已的哥們兒,他在漢武帝之後,將漢朝帶向了極盛。

    所以唐宣宗這個“宣”字諡號已經說明了其在唐代帝王中的地位!

    事實上我們大多數對於唐朝的印象都停留在安史之亂以前的盛唐時期,不管是唐太宗貞觀之治,唐玄宗的開元盛世還是武則天,楊貴妃,其都是在這一時期,那時候萬國來朝,四夷拜服,是為大唐盛世。

    而在安史之亂後,唐朝開始走下坡路,直至滅亡。不過,在這個過程中,唐朝並不是一無是處,也還是出現了一些有作為的帝王!

    唐宣宗就是其中之一!

    唐宣宗李忱是唐朝的第十六位皇帝,於公元846年—859年在位。十三年的帝王生涯不算長,但他的政績絕對可以稱得上輝煌。

    對內,他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不管是牛李黨爭還是宦官亂政都在他這裡得到了有效的的限制,前任帝王們所遺留下來的種種社會問題,都得到了很好的解決。同時他崇尚節儉,體恤百姓,輕徭薄賦,使得百姓能夠安居樂業,一改往日的貧苦生活。

    對外,唐宣宗再現盛唐雄風,敗吐蕃、收河湟,定塞北、平安南,幾乎是把周邊國家給錘了個便。特別是吐蕃這個老冤家,其在安史之亂趁火打劫,這次全給吐了出來。

    整個大唐王朝在他的治理下欣欣向榮,呈現出一片“中興之景”,史稱“大中之治”。

    值得一提的是,這傢伙是歷史上扮豬吃老虎的典型!他是唐憲宗第十三子。是唐穆宗的兄弟,唐敬、文、武宗的皇叔。原本怎麼說也輪不到他當皇帝。而且由於他是一夜情的產物,出身低微,更加沒有資格了。

    或許是這個原因,他一直老老實實,不善言辭,不與人交際,沉默寡言,一度被以為是智障。

    可正是這個原因,卻幫他成為了皇帝。

    在唐宣宗登基之前,唐朝朝政為宦官馬元贄把持,時逢唐武宗病危,馬元贄為了方便控制,便擁立了他。結果一上位才知道,這傢伙不傻啊,聰明得要死,一上來就解決了持續40多年的牛李黨爭,是個政治天才。

    不得不說太能裝了!

  • 7 # 地基君貓熊

    世人皆謂唐宣宗為一代明君,傳統史書真是稱其為“小太宗”。然而我覺得這個人完全就是浪得虛名,無道昏君而已。只因為他太會演戲了,簡直堪稱奧斯卡影帝。這也因為他是靠裝傻子當上的皇帝。

    唐宣宗李忱本是憲宗李純的第十三個兒子。只因他的母親是一個宮女,所以他也失去了一系列正常繼位的可能。他從小少言,而且十歲的時候生了一場怪病,導致精神錯亂,如果史書描述的屬實的話,他有嚴重的精神分裂症。或者說心理極其陰暗複雜。

    會昌六年,唐武宗病重,宦官馬元摯認為他是傻子好控制,立他為皇太叔。監國以後還假惺惺的裝作很悲傷很無能的樣子。武宗駕崩以後,他馬上就翻臉無情。貶死了晚唐最後一位名相李德裕,並且把武宗朝所有的政策全部推翻。史書評價其勤儉治國,體恤百姓。使得大唐的國勢迴光返照,然而可惜這些都是假象。所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他的這些所謂的政績都不過摘的武宗朝的果子而已。包括他最拿得出手的對外戰爭收復河湟,擊敗吐蕃。跟他都沒有半毛錢關係,那是人家張議潮的功勞。

    這個人極其虛偽,他本人很好色。可是又怕敗壞自己的名聲。當他把美女招進宮以後,玩膩了以後就把人家殺死,還美其名曰:女色誤國。

    他的為政舉措大多不得要領,朝令夕改。而把皇權牢牢攥在自己手裡。沒有系統性,連續性,完全依靠個人的喜怒。

    所以我個人以為,唐宣宗算不得是一個明君。但是他算得上是一個好的影帝。而且他死的時候繼承人選出了極大的問題,說唐朝亡於宣宗是一點都不過分的 。

  • 8 # 歷史星空的映象

    唐宣宗一般被人們看成是唐朝後期的三位中興之主之一(另外兩位是唐憲宗和唐武宗)。另外兩位皇帝都使唐朝的國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復,說他們是中興之主,一般問題不大。

    主要是這位唐宣宗仍然有爭議。司馬光對唐宣宗評價很高,說他是“小太宗”。

    唐太宗的貞觀之治是什麼概念?唐宣宗竟然能跟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皇帝相提並論,那就說明他是有突出的地方的,但是當我們仔細去了解唐宣宗年間的作為時,我們會發現結果和我們想象得完全不一樣。

    首先是唐宣宗的傳奇經歷,在唐宣宗即位之前由於平時話不多,所以宮裡的人都認為他不聰明,正因為他的不聰明才會被宦官馬元贄立為皇帝。直到他即位後將權力緊緊的控制在了自己的手中,人們才發現唐宣宗之前只是在裝傻而已,所有人都看走眼了。

    人們經常把唐宣宗和漢宣帝相提並論的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唐宣宗的這個傳奇經歷,從他的經歷來看,唐宣宗確實有一定的謀略以及很深的城府,這也註定了他絕不是一個可以被隨便架空的昏君。

    但是,作為一國之君,尤其是作為唐朝後期這個多事之秋的皇帝,僅僅依靠謀略和城府是無法挽救這個千瘡百孔的國家的。

    在此之前的唐武宗已經使朝有了一些起色,但是仍然危機四伏。但是唐宣宗卻並不關心國家,而是將注意力集中到了迫害政敵上。

    除了將李德裕以及李黨的一些重臣趕出朝廷外,為了顯示自己是唐憲宗的繼承人,於是對唐憲宗展開了大規模的造神運動,對唐憲宗元和年間的大臣進行封賞,同時以唐憲宗去世時的謎團攻擊唐穆宗,並以此試圖完全否認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和唐武宗四朝的合法性。

    同時為了否定唐武宗一朝,唐宣宗重新恢復了佛教,使之前唐武宗的努力失敗了,然而佛教勢力的恢復帶來的卻是寺院經濟的恢復,這樣一來唐朝的財政收入再一次受到了宗教勢力的干擾。同時冗官現象也日益嚴重,為了緩解經濟危機,唐宣宗將藩鎮的山澤之利收歸國有,這樣一來各個藩鎮都因此對政府不滿,加深了地方和中央的對立。

    這些都成為了唐朝後期新的隱患。

    唐宣宗年間最著名的歷史事件是收復河湟,但是這件事情和唐宣宗沒有太大的關係。

    吐蕃末代贊普朗達瑪被佛教僧人所殺,由於死後沒有兒子,朗達瑪的妃子聯合宰相擁立朗達瑪的侄子云丹當傀儡,結果隴西大將論恐熱不服,舉兵反抗並擊敗了雲丹的軍隊,但是卻被鄯州節度使尚婢婢擊敗,吐蕃就在這樣的內亂中滅亡,後來張議潮就抓住了這個機會收復了河湟十一州。

    在整個過程中,唐宣宗本人並沒有和吐蕃人的任何博弈,唐宣宗在這一事件中扮演的是白白撿到便宜卻不用任何付出的角色,就像當年陳湯擊敗匈奴而漢元帝卻沒有任何付出一樣,因此我們說收復河湟的功臣只能是張議潮。

    而與此同時,浙東的裘甫之亂正在悄悄醞釀,唐朝即將迎來萬劫不復的時刻。

    所以說“小太宗”言過其實了。

  • 9 # 文藻巧翁

    唐武宗服金丹病死,唐宣宗繼位。唐宣宗用白敏中為宰相,君臣二人以更嚴重的朋黨積習排斥李德裕(武宗時宰相)朋黨。

    唐宣宗(李忱)是唐憲宗的兒子,與唐穆宗為兄弟,按常例不可能繼承帝位。因為他從幼年時起,很像個痴人,唐文武、唐武宗都輕侮他,不以常禮相待,宦官要利用他的痴和對文、武二宗的不滿,破例擁立他為皇帝。唐宣帝即位以後,宦官和朝官才知道他有心計,痴是偽裝出來的。。

    唐宣宗的施政方針是儘量否定會昌(唐武宗年號)年間的一切措施。他首先斥逐李德裕及其徒黨,說李德裕是奸臣。李德裕用是否依附宦官作區別邪正的標準,對李逢吉、李宗閔這些走宦官門路的首領來說,是適合的。唐宣宗區別忠奸,也有他的標準。。他要表明自己是唐憲宗的直接繼承人,誣郭太后(唐憲宗正妃)、唐穆宗母子與宦官同謀殺唐憲宗。唐穆宗既被指為逆,諸子敬、文、武三宗自然也是逆,李德裕得唐武宗信任,稱為奸臣也就有理由了。以仇視奸逆的精神來進行朋黨爭鬥,朋黨積習更發展到最高點。

    唐宣宗前後信任兩個宰相,自846年至851年,白敏中為相,自851年至859年,令狐綯為相。白敏中與李宗閔朋黨有關係。令狐綯是令狐楚的兒子。令狐楚與皇甫鎛、李逢吉同朋黨,唐憲宗時為宰相。令狐綯本人是李宗閔朋黨,白敏中、令狐綯逢迎唐宣宗,凡不被李德裕重視的人,一概重用,被李德裕排斥的那些朋黨中央人,自然更要重用;凡唐武宗時做成的事,如廢除佛教和其他外來宗教,如裁減州縣冗雜佐官一千數百員,唐宣宗時改為復興佛教、增設冗員。舉這些例可以推知當時的朝政。

    當時吐蕃內亂,愈益衰弱,848年,吐蕃所據秦(治成紀,甘肅秦安縣北)、原(治高平。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安樂(鳴沙縣,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縣)三州及七個關(原州有七個關)來歸,三州士民千餘人到京師闕下朝見唐宣宗,歡呼舞躍,慶喜得回到故囯來。士民當場解除吐蕃裝,換上唐朝衣冠,觀眾都感動得高呼萬歲。848年,沙(治敦煌,甘肅敦縣)人張議潮,乘吐蕃大亂,率漢民眾逐走吐蕃守將,奪得沙州,851年,派使者來朝。唐宣宗任張議潮為沙州防禦使。張議潮發兵收復瓜、伊、西等十州,便張議潭奉十州地圖戶籍來獻,河湟土地上漢民眾全部歸唐。唐在沙州置歸義軍,任張議潮為節度使。唐肅宗時,吐蕃奪取西北州鎮,唐國境退縮到鳳翔、邠州一帶,原因是安史叛亂,唐宣宗時,十一州來歸,原因是吐蕃內亂。唐朝君臣不在這一點上有所戒懼,卻早在三州t關來歸時,宰相便以克復河、湟為理由,請唐宣宗加尊號,唐宣宗也認為河、湟克復了,給唐順宗、唐憲宗上尊號“以昭功烈”。事實上,唐宣宗君臣這種浮誇不實的做法,正是說明滿足於三州七關的取得,並無勇氣去收復河湟。河湟收復,是漢民眾的力量,唐朝廷並沒有什麼“功烈”可說。

    唐宣宗自恃有智術,察察為明,相信自己的見解一定都是對的。他的意旨,只許群臣順從,不許違反。如李德裕作相時,不用丁柔立,唐宣宗特用為諫官。847年,貶李德裕為潮州司馬,丁柔立上書替李德裕訟寃。唐宣宗說丁柔立阿附,貶為縣尉。所謂阿附,就是不順從他的意旨。令狐綯最能順從也最得信任,自稱作相十年,每次入朝奏事,都要流汗,冬天也不例外。宰相見皇帝,害怕到流汗,自然不敢有違反意旨的表示。唐宣宗獨攪用人大權,州刺史赴任,必先來京朝見,皇帝親自考問,按答話優劣,再定用否。當然,他認為可用的人,儘管不勝任,再也不會有人敢說不用。有一天,兵部侍郎蔣伸宛轉地對唐宣宗說,近來官似乎容易得,大家都想徼倖。唐宣宗自以為用人非常嚴格,聽了驚問,這樣,不是亂了麼!蔣伸說,亂倒還沒有,不過,徼倖的人多,亂也不難。唐宣宗很滿意蔣伸的話,說,過幾天,我不單獨接見你了。唐制,宰相不單獨見皇帝,這句話就是說要任用蔣伸為宰相。果然,蔣伸被任為宰相。蔣伸是一個平庸的官僚,唐宣宗覺得幾句話中聽,立即決定給宰相做,依然還是官容易得,大家都想徼倖。從蔣伸的話裡,可以看出當時吏治很壞,已經到了亂也不難的時候。

    唐宣宗即位以後,就懲罰那些被認為殺死唐憲宗的人。他誅戮宦官,逼死郭太后,又殺唐穆宗作太子時的東宮官屬。被殺諸人的家族,也都受到重罰。854年,他看到人情不安,下詔說,長慶(唐穆宗年號)初年亂臣賊子的餘黨,現在己經懲治完畢,其餘疏遠族人,一切不再追究。唐宣宗在用曖昧難知的罪名濫施刑罰以後,對士族方面,算是停止追究,對宦官方面,卻和唐文宗一樣,殺了一批謀害唐憲宗的宦官,還想殺所有宦官。854年,唐宣宗與令狐綯商量盡殺宦官。令狐綯密奏說,只要有罪不赦,有缺不補,自然會逐漸耗盡。這個宻奏被宦官看見,因此,宦官更與朝官相僧惡。朋黨的爭鬥,因李德裕朋黨的完全失敗,漸趨平息,南北司的爭鬥從此又表現出緊張狀態。

    自唐肅宗到唐武宗,每個皇帝在位時,總不免有大小不等的內戰,只有唐宣宗在位的十三年是比較最平靜的一段時間。這是大震盪到來以前的短暫平靜。在這段時間裡,爆發大震盪的條件醞釀成熟了,那就是李德裕朋黨的失敗和南北司爭鬥的廠辦度緊張,使得唐朝統治又有進一步削弱。統治力的削弱和敗壞,久受剝削和壓迫的民眾,自然要起來反抗這個腐朽的統治。但是,民眾還沒有養成取得勝利的力量,各種腐朽勢力卻乘機大擴張,這就出現了大震盪的局面。

    唐宣宗反對會昌年間的一切措施,獨不反對吃道士的長生藥。859年,唐宣宗吃長生藥病死,宦官王宗實等立他的長子李漼為皇帝(唐懿宗)。

  • 10 # 幽默小喬講故事

    他是歷史上最能隱忍的皇帝,熬死唐朝四任皇帝,還被扔進茅廁差點浸死,忍辱裝傻36年,最終登上皇帝寶座。他就是被後世譽為“小太宗”的唐宣宗李忱。

    唐宣宗李忱是唐憲宗李純的第13個兒子,是唐穆宗的弟弟,敬宗、文宗和武宗的叔叔,因為出生得晚,唐宣宗比自己的侄兒武宗還要小上一歲。

    李怡的生母鄭氏(孝明皇后)原為鎮海節度使李錡的侍妾,李錡謀反失敗後,鄭氏入宮為郭貴妃(懿安皇后)的侍女,後來被唐憲宗臨幸,生下李怡。

    李忱雖然是唐憲宗的親生兒子,但卻只是庶出,他母親的出身註定了他在宮中得不到太多的關注和寵愛。

    李怡為人持重少言,宮中都認為他“不慧(不聰明)”,時常成為眾人愚弄的物件,而此時的大唐早已是宦官當道,朝廷烏煙瘴氣,國家戰亂頻繁,百姓也是民不聊生。在這種情況下,呆傻的李怡便成為人們忽視的物件,一直安穩的做著他的光王。

    唐武宗李炎上位後,為了保住自己的位子,他開始大肆屠殺皇室,就連呆傻的李怡也沒有放過,唐武宗在出去打獵後,划船的時候帶上李怡故意讓他落水、摔下馬想製造意外殺掉李怡。但吉人自有天相,李怡每次都能夠躲過,最後唐武宗派太監,將李怡扔到茅廁中想淹死他,但卻被宦官馬元贄所救。

    會昌六年(846年)三月二十一日,武宗病危,宦官馬元贄等認為李怡較易控制,就把他立為皇太叔,“勾當軍國政事”,並更名李忱,成為新的皇位繼承人。

    同年三月二十一日,武宗駕崩,李忱登基稱帝,時年三十七歲,是為唐宣宗。

    李忱即位後,努力仿效唐太宗,他勤於政事,孜孜求治。先是用極短的時間將唐武宗時重臣李德裕清除出廟堂,又大加起用重視科舉出身的牛黨成員,結束了長達半個世紀的“牛李黨爭”。

    武宗在位時曾經在全國範圍內大舉滅佛,李忱在位時,糾正武宗時期矯枉過正的滅佛弊端,使其得到了適當的恢復。他以犧牲政府奪取寺院經濟之利,爭取信仰佛教的朝臣以及廣大民眾的支援,從而建立他的政治基礎,對加強皇權起到一定的作用。而厚實的政治基礎,使他得以用自己的意志,來重新整理政治。

    李忱任用宰相,皆由自己親自選定。一次,李忱命蕭鄴為相,遣樞密使詢問是否留其史職,李忱懼有朋黨,遽換崔慎由為相。

    重視人才。李忱即位後,決定宰相的人選,首先想到的是白居易,但下詔時,白居易已去世八個月。於是,李忱寫下《吊白居易》,深表懷念之情。

    兵部侍郎蔣伸曾向李忱上言,認為官位易得,其中多有心存僥倖的人,可能致亂。李忱對其言論倍加稱歎,並再三留住他,說:“別的時間就不再能單獨與你談論政事了。”不久後,李忱就拜蔣伸為相。

    整肅吏治。李忱即位後,鑑於前朝晉升高官太濫的弊端,他對高官的人數予以嚴格控制。他授官爵的原則是,不到規定時間的不授,沒有政績的不授,換言之,也就是不以個人好感相授,不以親近相授。

    李忱最重視的是地方最高長官刺史,他認為整個帝國由各個地方所拼而成,這些父母官的政績,直接關係到民心向背。他規定刺史人選被確定後,不準直接去上任,必須到京師來接受他的當面考察。

    李忱雖然寬仁愛人,但用法極嚴格。尤其對於身邊的人,李忱更是嚴禁他們干預朝政。他曾說:“違犯朕的法律,即使是我的子弟,一樣不寬赦。”

    善於納諫,是李忱有別於唐朝晚期其他君主的一個重要特徵。他曾想到唐玄宗所修的華清宮去放鬆一下,諫官紛紛上諫,諫得極為激烈,他便取消了行程。

    李忱納諫的程度,僅次於唐太宗,不論是諫官論事,還是門下省的封駁,他大多能夠順從。此外,他十分尊重大臣的奏議,每每得了大臣的奏議,必洗手焚香再閱讀。

    李忱還極度平易近人,宮中一些低下的雜役,只要李忱見過一面就能記住對方的長相和名字以及所負責的工作,從來沒有弄錯過,這些宮人如果生病,李忱還會派御醫去為其診治,甚至還會親自前往探視病情和賞賜物品,這在歷代君王中可以說是極其罕見的。

    李忱經常深入民間、瞭解民情,並且實地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績。但是天下之大,李忱不可能全部走遍,為此他特意想了個辦法,秘令翰林學士韋澳將天下各州的風土人情以及民生利弊編為一冊,專門供他閱覽。李忱將其命名為《處分語》,此事除了韋澳之外無人知曉。不久,鄧州刺史薛弘宗入朝奏事,下殿後忍不住對韋澳說:“皇上對本州事務瞭解和熟悉的程度真是令人驚歎啊!”

    為解決宦官問題,他以論詩為名,召韋澳入內,屏退左右侍從,問:“近日外面輿論,對宦官的權勢有何說法?” 韋澳答道:“陛下威斷,宦官已大有收斂。” 儘管大動作無法實施,但李忱還是盡力抑制了宦官。宦官內園使李敬實氣焰囂張,遇到宰相鄭朗不下馬,李忱立即剝了李敬實的官服,配給南衙當賤役。他又規定,凡是節度使有罪,監軍(由宦官充任)連坐。

    李忱在位時,宦官問題雖未能全盤解決,但也有一定的成效,且他對吏治的整頓,亦贏得了民眾的頌揚。

    軍事上大破北狄,穩定北方。大中元年(847年)五月,盧龍節度使張仲武出兵深入,大破北部諸山奚,禽酋渠,燒帳落二十萬,取其刺史以下面耳三百,羊牛七萬,輜貯五百乘,獻捷京師。這是繼會昌時期大破回鶻汗國以後又一次對北方遊牧民族取得的軍事勝利,至此以後,北方再無大的軍事威脅,得到了徹底的平定。

    驅逐吐蕃,收復河西。安史之亂使唐朝國勢漸趨衰落,邊防力量虛弱,於是吐蕃乘隙攻略河西諸州。從乾元元年(758年)至大曆十一年(776年),廓州、涼州、蘭州、瓜州等地相繼陷落。沙州軍民同吐蕃軍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

    大中(847年-859年)初年,唐朝乘機收復了陷於吐蕃的三州(原州、樂州、秦州)和七關(石門、驛藏、木峽、特勝、六盤、石峽和蕭關)。極大地鼓舞了河西各族人民反抗吐蕃統治的鬥爭。

    不久,吐蕃尚恐熱率五千騎兵來到瓜州,大肆劫掠河西鄯、廓等八州,不僅激起了河西人民的極大憤慨,而且使他的部下怨望不平,“皆欲圖之”。

    原陷於吐蕃的沙州首領張議潮,暗中結交豪俊,密謀歸唐。大中二年(848年),張議潮見時機成熟,遂發動起義,驅逐了吐蕃守將,光復了沙州,又先後收復了瓜州、伊州、西州、甘州、肅州、蘭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等十州。大中五年(849年)八月,派其兄張議潭和州人李明達、李明振,押衙吳安正等二十九人入朝告捷,並獻瓜、沙等十一州圖籍。至此,除涼州而外,陷於吐蕃近百年之久的河西地區復歸唐朝。

    平定安南,都護南疆。大中年間,安南(今越南河內)屢有軍亂,遭南詔侵擾。 李忱以康王傅王式授安南都護、經略使。王式到任後,選練士卒,修築城池,加強防守。不久,南詔大舉入犯,王式沉著遣翻譯喻責,迫其退兵。七月,安南惡民作亂,欲逐王式,王式披甲率兵登城,責亂者;次日,發兵將其擒斬。洞蠻杜氏家族自齊、梁以來驕蹇難制,王式設計離間其眾,其酋長杜守誠敗死。安南飢亂數年,軍中無犒賞,六年無上供,王式自此賞士、上供,一方安定。

    撫平党項,安定西陲。大中五年(851年)春,李忱以右諫議大夫李福為夏綏(今內蒙古白城子)節度使。自此之後,朝廷都選用儒臣替代貪暴的邊將,安撫党項百姓。由此党項遂安。

    大力發展經濟。大中五年(851年)二月,李忱任命戶部侍郎裴休為鹽鐵轉運使。自太和(827年-835年)以來,每年運江淮米不過四十萬斛,沿途吏卒侵盜,以及沉沒,運達渭倉(今陝西潼關北)的還不到二十萬斛。裴休得知其弊端,就任後,立漕法十條,派官員整治漕運,每年運米至渭倉一百二十萬斛。

    李忱在位十三年,國家相對安定,所以直至唐朝滅亡,百姓仍思詠不已,稱他為“小太宗”。史家把這一時期稱為“大中之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精神病和正常人的區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