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終南風水閣
-
2 # 奚譽賢
七言絕句起源於漢末時期,多為古代詩歌。七言詩歌早應早於漢末。但有人把七言絕句定義為七言四句,本人不太贊同。在下想問一句何為七言?何為絕句?七言既然指七字的詩歌那麼多出的詩歌難道就不是七言或絕句的詩歌了嗎?是不是某些人的解釋太過牽強?誰規定的七言絕句為全詩四句?
且看漢代時期的七言詩詞,此詩詞作者《傅玄》
傅玄生於公元217年(東漢建安二十二年)卒於公元278年,字休奕,北地郡泥陽(今陝西耀縣東南)人,西晉初年的文學家、思想家。 出身於官宦家庭,祖父傅燮,東漢漢陽太守。父親傅幹,魏扶風太守。
如果有人質疑“傅玄”為西晉人且看西晉建國(公元266年—公元316年)
傅玄·七言詩句·《車遙遙篇》
車遙遙兮馬洋洋,
追思君兮不可忘。
君安遊兮西入秦,
願為影兮隨君身。
君在陰兮影不見,
君依光兮妾所願。
在下問一句是不是上此詩文為七言不是絕句?
南北朝·《庾信 》七言詩歌
《楊柳歌》
河邊楊柳百丈枝,
別有長條踠地垂。
河水衝激根株危,
倏忽河中風浪吹。
可憐巢裡鳳凰兒,
無故當年生別離。
流槎一去上天池,
織女支機當見隨。
誰言從來蔭數國,
直用東南一小枝。
昔日公子出南皮,
何處相尋玄武陂。
駿馬翩翩西北馳,
左右彎弧仰月支。
連錢障泥渡水騎,
白玉手板落盤螭。
君言丈夫無意氣,
試問燕山那得碑。
鳳凰新管蕭史吹,
朱鳥春窗玉女窺。
銜雲酒杯赤瑪瑙,
照日食螺紫琉璃。
百年霜露奄離披,
一旦功名不可為。
定是懷王作計誤,
無事翻覆用張儀。
不如飲酒高陽池,
日暮歸時倒接離。
武昌城下誰見移,
官渡營前那可知。
獨憶飛絮鵝毛下,
非復青絲馬尾垂。
欲與梅花留一曲,
共將長笛管中吹。
本人質疑誰規定的七言絕句全詩只有四句的?
《芳樹》
朝霞映日殊未妍。
珊瑚照水定非鮮。
千葉芙蓉詎相似。
百枝燈花復羞然。
暫欲寄根對滄海。
大願移華側綺錢。
井上桃蟲誰可雜。
庭中桂蠹豈見憐。
唐朝·李白·七言詩句·《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是不是隻有四句詩詞為絕句?
《登金陵鳳凰臺》·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遊,
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
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
長安不見使人愁!
-
3 # 良人執戟2
七言絕句起源大概在於巜楚辭》,因為《楚辭》大多數是七字句。
辭是韻體的一種,雖然其中往往有一個“兮”字,我們只要把它轉化成其他字,於是就是七言詩。請看屈原的《離騷》: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沅有芷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
漢代初期的歌謠也有很多是七言句。比如漢武大帝劉徹的《秋風辭》: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㕍南歸。
蘭有秀兮菊有黃,懷佳人兮不能忘。”
...............
隨著時間流逝,社會的需要,歌謠演變為六朝的歌謠,尤其是齊梁的樂府詩,大多是七言。
到了唐代,這種七言詩再加上聲律的條件,於是絕詩確立成為近體詩,同時唐人樂章全用當時詩人的絕句,因為可以用弦管樂器歌唱,而以前的樂府詩卻不能用樂器演奏。
於是七言絕句在大唐長安的樂坊非常盛行。當時的社會與情竟奉為唐詩的精粹。
而在形式方面,與五言絕句相同。它們也分為“三格”:1.律。2.古。3.拗。
而律絕與五律同粘對法,增加兩聯即為七律。古絕與七古平仄同,平仄韻都是這樣。
關於問題,就答到這裡,請詩歌愛好者給予指正,附七言絕句代表作,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惟見長江天際流。”
-
4 # 老街味道
問題:
最早的七言絕句是什麼時候有的?有怎樣的歷史?
前言七言絕句的特點就是,四個七言句組成的詩。這種七言四句形式的詩其實在春秋就有出現。
但是絕句這個名詞在南北朝時期才出現。七言絕句和五言絕句一樣,有古體詩也有近體詩。
一、最早的七言四句詩沈祖棻先生認為在春秋末年的《逸周書·周祝解》中,下面這一段是七言絕句的始祖:
凡彼濟者必不怠。觀彼聖人必趣時。石有玉而傷其山,萬民之患故在言。曹魏時期有七言四句的歌謠《行者歌》:
青槐夾道多塵埃。龍樓鳳闕望崔嵬。清風細雨雜香來。土上出金火照臺 。、東晉時有《豫州耆老為祖逖歌》,《晉書》中記載豫州刺史祖逖(聞雞起舞的那個人)為當地百姓愛戴,老人們歌唱讚頌祖逖:
幸哉遺黎免俘虜。三辰既朗遇慈父。玄酒忘勞甘瓠脯。何以詠思歌且舞。後面這兩首可以看出來,句句押韻。和後來第三句不押韻的絕句還是有區別的。
二、南北朝七言絕句的特點南北朝時期,七言四句詩的第三句開始不押韻(白腳), 例如梁簡文帝的《夜望單飛燕》:
天霜河北夜星稀,一雁聲嘶何處歸。早知半路應相失,不如從來本獨飛。這首詩四句三韻,和後來的絕句押韻方式是一樣的。
另有庾信的《代人傷往 二首》:
雜樹本唯金谷苑,諸花舊滿洛陽城。正是古來歌舞處,今日看時無地行。青田松上一黃鶴,相思樹下兩鴛鴦。無事交渠更相失,不及從來莫作雙。這兩首是四句二韻,1、3句白腳,2、4韻腳。這種押韻也和後來的絕句一樣。
但是也能看出來,這三首都是古體詩,並不符合格律詩的平仄、黏連的要求。
三、隋唐以後七言絕句隋唐以前齊梁以後,詩的格律化現象越來月普遍,例如上面的絕句已經有了完全律化的句子。
早知半路應相失,中平仄仄平平仄。一雁聲嘶何處歸,仄仄平平平仄平。唐朝以後,七絕格律化特徵最為冥想,五絕中尚有大量的古體絕句,但是七絕大多數是律絕句。其中李白、王昌齡是七絕作者中的佼佼者:
《雲山清曉》(唐·王昌齡) 蒼深翠淺瀑崢潺,豈謂譏秦始愛山。一炬咸陽機冢赤,紫霄巍立曉雲間。《永王東巡歌十一首 其一》(唐·李白)
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這類律絕句佔了唐朝七絕的大多數。不過七絕中仍然有一部分古絕句,例如李白就有很多這種失黏的七絕:
丹陽北固是吳關,畫出樓臺雲水間。千巖烽火連滄海,兩岸旌旗繞碧山。.....王出三山按五湖,樓船跨海次陪都。戰艦森森羅虎士,征帆一一引龍駒。.....水綠天青不起塵,風光和暖勝三秦。萬國煙花隨玉輦,西來添作錦江春。也有完全是古體的七絕:
洞庭湖西秋月輝,瀟湘江北早鴻飛。醉客滿船歌白薴,不知霜露入秋衣。.....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雲松。結束語七言絕句在唐朝進入了鼎盛時期,初盛唐時七絕越來越多,到了中唐和晚唐時,七絕數量增加了數倍。
-
5 # 育靈童國學線上
唐詩有很多七字句的詩,叫七言詩。那麼你知道七言詩的由來嗎?
這要從一場宴會說起。漢武帝建造了一個高臺,全部用香柏木為梁,叫做柏梁臺。有一天,他在柏梁臺上擺設酒席,宴請群臣。漢武帝覺得只是宴飲實在沒意思,就提出了一個要求:“我出一個七字詩句,你們誰能吟詠出押韻七言詩句的人就可以到臺上坐,否則只能落座臺下了。”大臣們都絞盡腦汁琢磨詩句,但最後只有漢武帝和25個大臣作出了七言詩句,得以登臺暢飲。
後來,人們把柏梁臺上君臣吟詠七言詩句的事,叫做柏梁臺聯句。而那26句句句押韻的七言詩就叫做柏梁體,它是七言詩形成的標誌。
平水韻
詩歌裡有個有趣的現象,就是押韻。韻是按部劃分的,大致相當於現在的韻母。押韻說的就是把相同韻部的字放在規定的位置上,一般放在詩句的結尾處。有些詩是句句押韻,唐朝的格律詩一般是兩句一押,稱為一韻。
唐朝初年,有個叫許敬宗的詩人。他把一些相近的或者可以互相通押的韻合併成為韻部,上奏給朝廷,作為唐朝人寫詩押韻的普遍標準。
南宋時,平水縣出了個叫劉淵的人。他編了一部書,把唐初許敬宗合併了的韻部整理成106部,人們就把這106部韻叫做平水韻。因為許敬宗制定的押韻標準現在已經散佚了,而平水韻與許敬宗制定的標準基本一致,後來,人們學做唐詩就用平水韻作為格律詩押韻的標準了。
樂府詩
東漢時,都城洛陽出了個叫王渙的地方官。他為政清明,愛護百姓,受到都城和周邊縣城人們的愛戴。為了歌頌王渙的美德,人們為他創作了一首歌曲。漢朝時,朝廷有一個專門掌管音樂的機構,叫做樂府,樂府官員主要做些制定樂譜、訓練樂工、採集民間詩歌和樂曲的工作,他們就把歌頌王渙的歌曲採錄了下來。後來,人們把這首歌改名為《雁門太守行》。
六朝時,人們把像《雁門太守行》這樣,被樂府收集流傳下來的歌詞叫做樂府,也把可以配樂歌唱的歌詞叫做樂府。到了唐朝,人們沿用舊的樂府題目作詩,比如《出塞》、《前出塞》、《子夜吳歌》等,也仿效舊體樂府的形式,創作一些新樂府詩,如《石壕吏》、《兵車行》、《賣炭翁》等。後來,人們就把這些統稱為樂府詩。
回覆列表
七言古詩起源於民謠。先秦時期除《詩經》、《楚辭》之外,已有七言句式,荀子的《成相篇》就是摹仿民間歌謠寫成的以七言為主的雜言體韻文。西漢時期除《漢書》所載的《樓護歌》、《上郡歌》,還有司馬相如的《凡將篇》、史游的《急就篇》等七言通俗韻文。魏曹丕的《燕歌行》是現存的第一首文人創作的完整七言詩。以後湯惠林、鮑照都有七言作品。鮑照的《擬行路難》18首,不僅在詩歌內容上有很大的擴充套件,同時還把原來七言詩的句句用韻變為隔句用韻和可以換韻,為七言體的發展開出了新路。從梁至隋代七言體詩歌逐漸增多,至唐代七言詩才真正發達起來。七言詩的出現,為詩歌了一個新的、有更大容量的形式,豐富了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表現力。
一、絕句是在唐朝時代逐漸產生並定型的詩體;先有律詩還是先有絕句,目前尚無查考和論據。絕句,又叫截句、斷句。其格律關係,可視為分別擷取律詩的某兩聯而構成,有擷取律詩的前兩聯,也有擷取律詩的後兩聯,或擷取律詩的中間兩聯,還有擷取律詩的首尾兩聯。為了押韻的關係,擷取律詩首尾兩聯的居多。絕句格律的基本要素,有三點:平仄、對仗、押韻;同時還包括“起、承、轉、合”的章法和句式結構等格律要素,這是古今詩人遵守的基本規律。
詩歌本是一種吟唱文學,也就是歌唱吟詠以傳情寄意。詩,要適合於吟哦、朗誦。每句之中,聲調有起伏,節奏有波瀾,具有音樂美,加之詩的意境,方能增強詩的表現力和感染力。上節五言和七言絕句的“平仄格式”,句句有起伏,就產生抑揚頓挫的音律。但是,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在每句中還可靈活掌握,即七言的一、三、五字可平可仄,二、四、六字必須按格律不變。但不可產生孤平現象,即每句中除第一和第七字外,中間五個字必須要有兩個平聲字,否則就是犯孤平。孤平是不允許的,因為詩就缺乏節奏感,也就是缺乏音樂美。
孤平可以拗救。如第三字應用平聲字而用了仄聲字,可以將第五字應用仄聲字而改用平聲字,即可拗救。例如:“何懼暴風呼嘯吹”,其格律應是:仄仄平平仄仄平,而實際格律為:平仄仄平平仄平,首尾兩字不參加論平仄,中間五字格律應為:仄平平仄仄,可是“懼暴風呼嘯”,是仄仄平平仄,就自動拗救過來了,也就不算病句。三平調和三仄腳問題。就是每句末三字,不可“平平平”或“仄仄仄”,這是詩家大忌。在平仄拗救過程中,要特別注意,不可疏忽。
絕句對仗。一般地講,絕句可用對仗,也可不用對仗,是否用對仗完全是自由的,不強求。如果視為擷取律詩的中間兩聯,就可以全詩用對仗,例如:曾金美·贈友人:
碧水粼粼含雅韻,波光閃閃奏清音。
詩心美美如佳釀,詞意甜甜欲醉人。
如果視為擷取律詩的首尾兩聯,就可以全詩不用對仗,例如:
碧波·桃花
春風吹醒故林叢,蕊滿枝頭綻嫩紅。
神韻猶如仙子美,惹來蜂蝶吻嬌容。
如果視為擷取律詩的前兩聯,則前聯不對仗而後聯對仗,例如:
司馬光·客中初夏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當戶轉分明。
更無柳絮因風起,唯有葵花向日傾。
反之,如果視為擷取律詩的後兩聯,則前聯對仗而後聯不對仗,例如:
趙師秀·有約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
七言絕句的押韻
所謂押韻,是把同一韻部,也就是同一韻母組成的字,放在詩的固定位置上,以構成和諧的音樂美。在絕句中用在偶句的末尾處,即押在句末一字上。因此,押韻的字又叫韻腳。如在“平仄格式”中列舉的詩:
沒有和諧的音韻,吟詠起來就不朗朗上口了。可用舊時韻書“平水韻”,但該詩韻有107個韻部,使用不易,因為分韻太窄;也可用新韻,即以普通話語音來押韻,韻目只有18個韻部。
正格絕句,平起首句不入韻和仄起首句不入韻,只需二、四句末一字押韻即可;別格絕句,平起首句入韻和仄起首句入韻,必須在一、二、四句末字押韻,以構成和諧而美妙的音樂性。
當今人寫詩,最好用普通話音韻為押韻標準,建議用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詩韻新編>>韻書。該書可在新華書店購買;或向上海古籍出版社郵購,地址:上海瑞金二路272號,郵編:200020 附言欄裡寫明購<<詩韻新編>>即可。
七言絕句的起承轉合
絕詩只有四句,講究“起、承、轉、合”的章法,是古今詩人遵守的基本規律。首句為“起”,即起始;第二句為“承”,即承接;第三句為“轉”,即轉折;末句為“合”,即收合。
起承轉合的章法,它並不是由誰來規定的,而是詩人們在作詩實踐過程中不斷總結、不約而同遵循的,是自然形成的,這說明詩歌是不需要以形式來套詩人的;直到元朝時代,才有人對律絕詩歌的章法結構進行了總結。具體的技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永。掌握這四句話的要求,絕句就能寫好。“起、承、轉、合”有四種形式,舉例歸納如下:
(一)並列式。如杜甫·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此詩四句,每句單獨表意,各寫一景,如四幅圖畫並掛,又合為一體,分而不散,合而不雜,遠、近、高、低,任人所視,各得其妙。
(二)承接式。如劉禹錫·竹枝詞 “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 此詩首二句各寫一景,上說山花,下說江水;第三句承首句,系由“山桃紅花”生髮出來;第四句承第二句,系由“蜀江春水”生髮出來。四句詩兩兩並列,對應承接,結構嚴整,格調清新,頗具民歌特色。
(三)轉折式。如李白·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此詩首二句寫辭白帝、下江陵,第三句忽然轉寫猿聲,墊一步作轉折,然後收合。第三句轉折很妙,使通首精神飛越。
(四)因果式。如王昌齡·閨怨 “閨中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此詩第一與第二句,第三與第四句,互為因果;首兩句與三四句,又為因果:即因“不知愁”,故“上翠樓”;因“見柳色”,故“生後悔”(教夫婿覓封侯)。又因“上翠樓”而“見柳色”,因果關連,結構嚴謹。
七言絕句是絕句的一種,屬於近體詩範疇。絕句是由四句組成,有嚴格的格律要求。常見的絕句有五言絕句、七言絕句,還有很少見的六言絕句。每句七個字的絕句即是七言絕句。七言絕句是唐代詩歌中最具代表性的體裁之一。唐代七絕在近三百年的演進過程中,體式逐漸定型,數量不斷增多,質量不斷提高,內容日益豐富,風格逐步趨向多樣化。
七言絕句的格律分類
絕句:四聯四句。(區別於律詩:四聯八句。)
七絕格律分兩大類,合四種句式:
正格平起式兩種:1、平起平收,首句押韻,2、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韻,
偏格仄起式兩種:1、仄起平收,首句押韻,2、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韻。
一般而言,第一二四句平聲同韻;第三句仄聲不同韻。第二四句倒數第三字通常為仄音;整首詩的意境高,文辭雅,寓意深。
首句平起入韻式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首句平起不入韻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首句仄起入韻式
(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首句仄起不入韻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