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微小歷史

    一、八賢王的歷史原型到底是誰?

    在《楊門虎將》《少年包青天》《三俠五義》等影視作品中都塑造了血肉之性的楊家將,鐵面無私的包拯,武藝高超的展昭,忠肝義膽的八賢王!八賢王大權在握,總會在最危險的時候及時出現,同奸佞之臣對峙,同皇帝周旋。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德高望重的人,各類影視劇中竟然都沒有關於他真實姓名的稱呼,只是在楊家將的評書中倒是指名說出八王是趙德芳。

    那麼八賢王究竟是不是趙德芳?像他這樣近乎完美的人是不可能存在的。經過筆者查閱史料發現,八賢王是由多位歷史人物糅合,再加上劇作家的藝術化創作而形成的。那麼這大名鼎鼎的八賢王原型有些誰呢?

    說法一:宋太祖四子——趙德芳

    趙德芳何許人也?太祖趙匡胤第四子,封秦康惠王。在許多戲曲中可以見到他的身影,也解釋了他的身份。程派名劇《賀后罵殿》便為此證,故事裡的事如此這般:

    宋太祖趙匡胤死後,趙光義弟即兄之位。匡胤皇后賀氏,讓長子德昭上殿質問,光義大怒,要斬殺侄子,德昭氣憤,撞死金殿。賀後帶著次子德芳上殿責問。光義謝罪,賜賀後尚方寶劍,封入養老宮,加封德芳為八賢王。在趙光義賜封趙德芳時有幾句唱,很好的解釋了八賢王的權力範圍:孤賜你金鑲白玉鎖,加封你一親王,二良王,三忠王,四晉王,五德王,六敬王,上殿不參王,下殿不辭王;再賜你凹面金鐧,上打昏君,下打讒臣,壓定了滿朝的文武大小官員,哪一個不尊,你是個八賢王,代管朕躬。

    還有幾齣戲也提到過這些,秦腔《困營》和民間評書《回龍傳》說法為:封趙德芳為保國王,護國王,殿前王,殿後王,殿左王,殿右王,上殿不參王,下殿不辭王,一個王爺一千歲此為八千歲;賜凹(讀蛙的音)面金鐧此為一千歲,賜金鑲白玉鎖也是一千歲,這樣也相當於萬歲。凹面金鐧上有一龍三鳳,一百零八孔相當於一百零八星斗。殺一個皇上摘一個龍,滅一個娘娘去一個鳳,斬一個奸臣填一個孔。進有凹面金鐧,退有金鑲白玉鎖保命,所以趙德芳可以左右朝野。

    另外,凹和蛙的音相同,所以也有說是賜予蛙面金鐧就是一個蛙面面具和金鐧的,這也正好解釋了為什麼在一些影視劇中趙德芳以戴面具的形象出現。所以大眾喜歡將趙德芳化身為八賢王,這是有一定的原因還是大眾給他扣的高帽?

    補充說明一點,在京劇《賀后罵殿》中講述的故事正史雖並未記載,但是透過《宋史》我們倒可以略知一二:

    宋太祖趙匡胤在德昭、德芳二子中間,尤其偏愛德芳,經常提及立德芳為太子之事。後,太祖突然駕崩,本欲急召德芳,但最終趕來的卻是太祖之弟趙光義。趙光義兄終弟及做了皇帝后,德昭、德芳兄弟在嚴酷的壓力之下,不久相繼早逝,從此北宋皇室血統全部走向太宗一脈。所以人們後來把具有美好形象的"八賢王"定位在趙德芳身上,可能既是對聰穎俊朗的趙德芳不幸遭遇的一種同情,同時也是對宋太宗以不義之舉佔得王位的一種反感。

    以《楊家將》故事為例,楊家將的故事大體成形於南宋時期,當時宋室血統已迴歸太祖一脈,因而太祖一脈的趙德芳自然可以得到當時民眾的好感。可是這些終究是人們的美好意願,而事實上,從趙德芳生卒年來看,和小說及影視劇裡的人物很難產生關係。趙德芳於公元959年陳橋兵變前一年出生,公元981年太宗太平興國6年去世,死時年僅二十三歲。在此期間,我們的包青天大人還沒有出生(包拯生於公元999年宋真宗鹹平二年)。寇準寇老西兒也才二十歲(寇準出生於公元961年太祖建隆二年),剛剛中得進士(公元980年中得進士),在中央機構裡謀了差事而已。楊家將故事的開始"楊業歸宋"發生在公元979年,也就是趙德芳生命中的最後兩年;呼家將的故事則發生在仁宗年間,其時趙德芳已死。所以,從時間上來看,趙德芳不可能是"八賢王",這也是令人所遺憾的。

    說法二:宋太祖次子——趙德昭

    八賢王的另一位原型是宋太祖的次子趙德昭。在楊家將話本中有這樣一段敘述:

    太祖又喚其子德昭曰:"為君不易,今傳位與叔王,以代汝之勞也。今賜汝金簡一把,在朝如有不正之臣,得專誅戮。"

    這一段就將八賢王的名頭按在了趙德昭身上了,因為太祖傳位給皇弟太宗,德昭失去了當天子的機會,太宗雖然封他為武功郡王,朝會時位列宰相之上,但內心對這位頗有韜略的侄子存有戒心。尤其是太平興國四年出征幽州時,一天夜間,一件偶發的事情使軍營中驚擾不安,軍士到處尋找太宗卻不知其蹤影,有人提出立德昭為帝。太宗得知,更為不滿。回朝後,當德昭提醒他論功行賞時,他以充滿懷疑、忌恨的口吻說:"待汝自為之,賞未晚也!"德昭聞言,退而自刎,因為他深知在猜忌心極重的太宗手下,決不會得到善終。人們對這位失去皇位又死於非命的皇子十分同情,就讓他化為公正無私、一忠二孝、有上殿不參、下殿不辭,上打昏君、下打讒臣特權的八賢王,幫助楊家將對付那些危害朝政的權臣。所以趙德昭化身為八賢王的性質與趙德芳一樣,都是後世百姓對太祖一脈的同情。

    說法三:宋太宗八子——趙元儼

    講了這麼多,大家可能會問,以上講的都是與八賢王沾邊的人物,勉強算作"得其形",難道就沒有一個"得其魂"八賢王原型嗎?

    答案是有的,這個人就是宋太宗趙光義的八子趙元儼。史書記載此人"廣顙豐頤,嚴毅不可犯,天下崇憚之,名聞外夷",時入呼之曰:"八大王"。而且宋人筆記《諧史》記載:每每外夷小孩兒哭鬧之時,他們的媽媽只要說"八大王"來了,小孩就不敢哭了。這樣看來,最起碼從名稱上,"八賢王"和趙元儼是最相符的。

    從性格來看,《宋史》上說他平生淡薄寡慾,只是很喜歡讀書作文,愛好書法,尤其擅長王羲之父子的書法和飛白。而且為人恭孝,生母染病,他每日焚香禱告,並且親奉湯藥。很是符合傳說中"八賢王"的性格形象。 從生卒年上來看,趙元儼生年不詳細,但是卒於公元1044年仁宗慶曆四年,享年六十多歲。

    他一生經歷太宗、真宗、仁宗三個時期,而真宗和仁宗時期正好是名臣輩出的時期。寇準、包拯、范仲淹、狄青都是這段時間的名臣,這也和傳說中八賢王的人物關係相同。這就更加讓我們確信,八賢王的人物原型取自於趙元儼。

    趙元儼無非是最符合八賢王形象的人物了,其餘二位都是後世之人的"正統情懷"在作怪,所以也被光榮的授予這一名號。但拋開故事看歷史,包拯在公元1043年仁宗慶曆三年以前,也就是44歲之前,一直都是在地方上任知縣,後來才調到北宋中央開封任監察御史,而趙元偐在公元1044年就去世了,兩個人很難有見面的機會。所以,傳說和影視劇中,包拯在擔任開封府尹期間因為得罪皇親國戚而受到八賢王的袒護是根本不可能。

    八賢王雖然只是一個存在於故事中的人,但是他卻在大眾的精神寄託和藝術創作中變得有血有肉,由歷史與故事所交織碰撞而產生難以言表的魅力,使他已然慢慢脫離於紙張而走入人們的心中。至此,八賢王的原型人物是誰已然也就沒那麼重要了。

    所以,八賢王與包丞不存在歷史上的直接關係。

  • 2 # 晚亭與落霞同暉

    八賢王和包拯做為君明臣忠的典範,其二人精典的故事,近千年來以戲曲、小說、演義的形式一直在民間流傳。

    前者是匡扶朝政、維護朝綱的賢主,後者則是鐵面無私、剛直不阿,為江山社稷、黎民百姓秉公斷案的有名清官。

    《打龍袍》、《下陳州》、《秦香蓮》、《鍘包勉》等說的就是其中的片斷。

    但真正的歷史:

    八賢王的原型趙德芳,死後十八年包拯才出生。二人從未謀面。至所以編排出二人眾多精彩的故事,是普通百姓渴望明君的出現,更需要心繫百姓、為民請命的清官。

    一,趙德芳,(959~981年),太祖趙匡胤第四子,由於前面的幾個夭折,他也是皇位第一順位繼承人。正值五十歲盛年的太祖突患暴病,臨死前讓傳旨太監王繼恩急招皇后、趙德芳進宮交待後事。

    但蹊蹺的是,皇后、德芳天快亮才得到信,待趕到時,太祖早已嚥了氣。而看到的是己搶先登基的太祖的弟弟趙光義。所以一直有"燭光斧影"的說法,太宗屬於篡位。

    太宗對德芳也很忌憚,處處防範,使趙德芳在驚恐中喪命,這年他才二十三歲。

    二,包拯,(999~1062年)。29歲那年進士甲科,開始做官。至1062年去世,活了63歲。

    曾做過端州知州,也長期在朝為官。最出名的是他在開封府尹任上的一兩年。

    他為官期間廉潔奉公、不附權貴、鐵面無私、為民請命。故民間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說。

    為民請命敢於直言犯上。一次一道為民的上疏被仁宗駁回,竟與仁宗吵了起來,說到激起處,竟唾噴君面。弄得仁宗下不了臺。

    所以近千年來,包拯做為政治家、改革家、法律專家為人民所共識!

    剛直不阿、為民請命的包青天是歷史上著名的大清官!也一直受到後人的敬仰和懷念!

  • 3 # 農民工歪說古今

    八賢王成就包拯?別扯了!八賢王從來只出現在野史、小說之中,正史之中從來就沒有這麼一號人物。甚至連所謂八賢王的原型是誰,都一直存在爭議。

    趙德芳說

    趙德芳是所謂八賢王最大眾的一位原型,很多影視作品中索性直接將八賢王與趙德芳劃上了等號,如電視劇《包青天》中,八賢王的名字就是趙德芳!那麼,趙德芳又是何許人也?

    趙德芳,宋太祖趙匡胤第四子,生母不詳。從宋太祖事實嫡長子、趙德芳的哥哥趙德昭生母記載明確這一點來看,趙德芳是庶出的可能性相當大。因為與繼母開寶皇后宋氏年齡相差較大,加之是庶出,趙德芳與宋皇后的關係要遠比嫡出且年長的趙德昭親近。開寶九年,宋太祖離奇暴斃。翌日,宋皇后為了能夠獲取更大的政治利益,拋開宋太祖的事實嫡長子趙德昭和名義上的皇儲、晉王兼開封府尹趙光義(宋太宗),派宦官王繼恩宣趙德芳入宮,企圖製造趙德芳即位的繼承事實。

    結局眾所周知,或許是王繼恩政治投機、又或許王繼恩與宋太宗早已達成某些默契,他非但沒有遵照宋皇后的指示去接趙德芳,反而將時為晉王的宋太宗迎進了宮中。一切已成定局,宋皇后只得以“官家”稱呼這位小叔子,表示自己接受宋太宗即位的事實。近六年之後,趙德芳去世,年僅二十三歲,死後追贈岐王、諡“康惠”。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確切史料指向是宋太宗謀害了趙德芳,但有一點事非常明確的,趙德芳死於太平興國六年陰曆三月。

    史載,包拯生於宋真宗趙恆鹹平二年。換言之,在趙德芳去世十八年之後,包拯才來到了這個地球上!到宋仁宗趙禎天聖五年包拯中進士時,趙德芳已經入土四十六年了,彼時的趙德芳恐怕早已被歲月腐蝕得只剩一副骨架了。試問,一副骨架如何去成就包拯?因此,趙德芳說根本站不住腳。當然,也有人說八賢王的原型是趙德昭,那就更加站不住腳了,趙德昭在太平興國四年便因為遭到宋太宗斥責而自殺了……他比趙德芳還要早死兩年,同樣不可能對包拯有任何關照!

    趙元儼說

    趙元儼,宋太宗第八子,生於宋太宗雍熙二年、亡於宋仁宗慶曆四年,時人稱其為八大王。他和包拯是有時間交集的,而且八大王與八賢王也只有一字之差,應該說還是比較接近的。如果八賢王有原型,恐怕也只能是八大王趙元儼了。

    但是史籍記載,宋仁宗即位之後劉太后專權,作為宋仁宗的叔叔、劉太后的小叔子,趙元儼是具有極大威脅性的。為了防止自己遭受劉太后的打擊,趙元儼索性裝起了精神病、長期閉門謝客,不捲入朝中的是是非非。直到劉太后去世之後,趙元儼才跳了出來,並且將矛頭指向了劉太后、向宋仁宗指出劉太后非其生母。宋仁宗這才知道自己的生母另有其人,為了查明生母的死因,宋仁宗甚至不惜對生母李氏開棺驗屍。當見到生母李氏身著皇后服飾之後,宋仁宗淚如泉湧,一句“大娘娘(劉太后)一生清白了”徹底放棄了對劉太后的政治清算。

    因為地位崇高,加之早年的明哲保身讓宋仁宗認為這個叔叔對自己構不成威脅,親政之後的宋仁宗對趙元儼非常優待,什麼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能給的待遇幾乎都給了,而且對趙元儼的建議也是非常重視,能採納的幾乎都採納了,非常給這位叔叔面子!他的確有這個面子,可以提攜包拯。

    可問題是,包拯中進士之後不久便辭官回家侍奉雙親去了,直到父母過世、守喪期滿之後才重回官場,這一年已經是宋仁宗景祐四年了,之後包拯一直在基層知縣、知府任上工作,與趙元儼並沒有交集。更何況,一個知縣、知府,恐怕還夠不上堂堂皇叔親自提點……直到趙元儼去世的前一年,包拯才由地方調任中央機關,出任殿中丞,後改任監察御史,如果趙元儼關照包拯,也只能是在這一時期。可彼時的趙元儼已經病了,而且病得不輕,第二年陰曆正月就去世了。換言之,包拯進京為官時趙元儼已經病入膏肓了,就算他有心提攜包拯,恐怕也是有心無力了。

    自景祐四年包拯重返官場到趙元儼去世,前後總共只有六年多的時間;如果從包拯進京為官算起,趙元儼與包拯存在交集只有一年左右的時間。包拯的崛起,包括後來出任三司使、樞密副使都是在趙元儼去世之後,甚至包拯一生中比較出彩的一次外交秀——使遼也同樣發生於趙元儼去世之後。換言之,就算早年趙元儼真的賞識過包拯,他恐怕也很難關照得到包拯,因為他們的交集太短了……而且在包拯還只是“中層幹部”時,趙元儼就去世了,根本不可能存在野史、小說裡的那些事情。到目前為止,並沒有任何史料可以確切證實趙元儼關照過包拯。

    綜上所述,無論所謂八賢王的原型是趙德芳或趙德昭也好、是趙元儼也罷,都不太可能成就包拯!趙德芳、趙德昭兄弟在包拯中進士前近五十年就入土了,哪裡知道包拯是誰?與包拯同時代的趙元儼晚年時包拯還只是一個基層官員,直到趙元儼病入膏肓時包拯才正式進入中央機關工作,而且依然是“中層幹部”,恐怕還沒有資格讓趙元儼這位皇叔刻意關照!不久以後,趙元儼去世,他就算想關照包拯也沒有機會了……所以說,八賢王成就包拯之說純屬子虛烏有,不過就是野史、小說和影視劇的一樣情願罷了……

  • 4 # 史道驛站x

    在與北宋相關的影視作品裡,經常會出現一個手拿金鞭,上打昏君,下打奸臣的八賢王。尤其是像包拯這樣的青天大老爺,遇到搞不定的事,都會求助八賢王,八賢王一出手,事情全搞定。感覺八賢王就是包拯的後臺,難道真的是八賢王成就了包拯?

    瞭解真相後,大家一定會大吃一驚。藝術作品為什麼會這麼坑,太離譜啦!簡直是誤導後人。很多人說八賢王的原型就是趙德芳(959~981年),他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第四子,可趙德芳在23歲時就去世了。

    於是又有人說八賢王是趙德昭(951~979年),趙德昭是趙匡胤的次子,979年,因被叔父宋太宗訓斥,驚恐後自殺身亡。不過在趙德昭死後,倒是有人稱他是賢王,說明他的德還是不錯的。

    不管後人認定誰是八賢王,趙德昭和趙德芳和包拯都沒有交集,他們也沒有幫助過包青天。因為直到他們去世,包拯也沒有出生。真是千呼萬喚不出來啊。所以說,如果趙德昭和趙德芳,其中任何一位是傳說中的八賢王,都不可能成就包拯(999~1062年),大家千萬不要被坑人的影視作品誤導啦。

    戲曲演義中的八賢王,大部分是指趙德芳,是正義化身。而《楊家將傳》中的八賢王變成了趙德昭。在《楊家府演義》中的八賢王是趙德崇,也就是宋太宗的長子趙元佐(965~1027年)。不過這三個人都與包拯沒有交集。

    後來又有人說其實《包公案》、《五虎平西演義》和《白眉大俠》等作品中“八賢王”不是趙德芳,另有其人,他就是宋太宗的兒子趙元儼(985~1044年)。趙元儼是宋太宗的第八子,人稱“八大王”。歷任諸道節度使、同平章事,遷太傅兼中書令、陝州大都督,封為涇王。宋仁宗即位後,授上柱國、太師、揚州牧、開府儀同三司,封為荊王。

    從時間上來看,趙元儼倒是與包拯處在同一時期,他也只是比包拯大14歲,那他到底是不是民間傳說的那個,集賢達智慧於一身的八賢王呢?他有沒有成就包拯呢?

    《宋史》記載趙元儼是個很有威信的人,對母親特別孝順,母親病了,親自服侍,煎湯熬藥。這些足可以說明趙元儼孝順仁德,是個賢王。1022年,宋仁宗繼位,當時宋仁宗才13歲,太后劉娥臨朝專權。趙元儼怕劉太后惦記自己,慘遭不測,於是閉門不出,讓家人上奏朝廷,說自己有精神病,不能參政議事。

    直到1033年,宋仁宗親政,趙元儼得到宋仁宗的尊寵。趙元儼確實有才,小時候他父親宋太宗就特別疼愛他。他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對北宋的統治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八大王名聲在外,從上到下無人不知八大王,因此說趙元儼就是‘’八賢王‘’。說他是八賢王,我也不反對,因為他確是是個賢達之王。

    但趙元儼到底有沒有成就包拯呢?我們還是先來了解一下包拯的仕途經歷。

    包拯29歲中進士,後任建昌縣令,不久辭官回家陪父母,直到父母去世,守孝期滿。包拯於1036年離開家鄉,到天長縣(今安徽天長)任知縣。此時他已經38 歲了。1040年,升任端州(今廣東肇慶)知府。1043年,包拯才被調到京城,任監察御史。監察御史沒有什麼權力,不過可以直接參與朝政,針對時局,談談看法,提提建議。1046年,包拯調任為三司戶部判官。1050年,升為天章閣待制、知諫院,有名無權。1052年,改任龍圖閣直學士,還是個虛銜(包龍圖),1056年回到京城,任開封府尹。1059年,包拯任樞密直學士、權三司使等官職,1057年,任三司使和樞密副使,進入宰相之列,1062年5月25日病逝。

    從包拯的任職經歷來看,他和八大王趙元儼的交集時間,只有在1043年包拯進京任職開始,期間不到一年時間,因為八大王趙元儼1044年就去世了。1043年包拯進京只是個沒有實權的監察御史,以前他們之間也沒有什麼交往。

    綜合以上的分析,我覺得八大王趙元儼還是符合八賢王這個人物形象的。他的能力和才華都是婦孺皆知的。雖說他和包拯同處在宋仁宗時期,可在1043年,包拯調到京城任職時,八大王身體出現了狀況,剛到京城任職的包拯,也不大可能和他走得很近。因此說八賢王成就了包拯是成立的。八賢王和包拯的故事,只是後人把賢達和正義,融合在一起的美好願望罷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6周的胎兒成形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