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說新傳

    公元前260年的秦趙長平之戰,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史上最為慘烈的戰役之一。這場戰役以趙軍40萬被秦軍坑殺為結局,主帥趙括被秦軍箭射身亡。

    對於這場戰役,司馬遷在《史記》給出的說法是趙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取代名將廉頗擔任主將,從而葬送了趙軍。對於主帥趙括的表現也給後人留下了“紙上談兵”的成語。

    擔任趙軍主帥的趙括,他的父親"馬服君"趙奢是趙國的名將,曾經多次率軍擊敗過強大的秦軍和兇悍的匈奴。而受家庭的影響,趙括本人是自小熟讀兵,愛談軍事,與人辯論起兵法來更是頭頭是道。據說,有時就連趙奢也辯不過他,這使得他名氣大震。因此,趙括本人也很驕傲,自以為天下無敵,在《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

    長平之戰趙軍大敗,固然有趙括個人剛愎自用,軍事素養不高,指揮失誤等諸多原因,但也有其他不可忽視或者不可逆轉的因素。如果沒有趙括,趙國也未必就能贏得這場國運攸關的戰役。

    趙括固難辭其咎,但主要還是趙在綜合國力上遜於秦和趙王的昏聵決定的。都知道趙括紙上談兵,行為作風導致其號召力不高。但當時從戰術上,他所面對的對手秦軍將領白起已將趙軍糧道斷掉,而且,從當時的各國外交關係上來看,齊楚等國不肯出兵救濟。因此,假設不是趙括坐陣,換作廉頗,趙國軍隊的命運,要麼是坐以待斃,要麼是部分突圍,保留部分實力,只不過是時間問題,最終難逃被秦吞併的結果。

  • 2 # 饞嘴肥貓鏟史官

    長平之戰已歷兩千多年,爭論依然未平。

    戰爭的迷霧波詭雲譎,讓我來為大家揭開這層層紗嶂,漸漸露出它背後的真相。

    首先,說說幾個比較流行的錯誤。

    第一個錯誤:長平之戰,趙國缺糧。

    一般趙括粉會拿出這個證據來。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王建立6年,秦攻趙,齊楚救之。秦計曰:“齊楚救趙,親則退兵,不親遂攻之。”趙無食,請粟於齊,齊不聽。周子曰:“不如聽之以退秦兵,不聽則秦兵不卻,是秦之計中而齊楚之計過也。且趙之於齊楚,扞蔽也,猶齒之有唇也,唇亡則齒寒。今日亡趙,明日患及齊楚。且救趙之務,宜若奉漏甕沃焦釜也。夫救趙,高義也;卻秦兵,顯名也。義救亡國,威卻強秦之兵,不務為此而務愛粟,為國計者過矣。”齊王弗聽。

    這個證據是錯誤的,因為齊王建六年是公元前259年,是長平之戰後第二年的事,此時邯鄲正被秦軍圍困。

    第二個錯誤:秦國有都江堰和鄭國渠,川蜀是秦中國產糧區。

    這也是錯誤的,都江堰和鄭國渠是長平之戰以後的事了,不要搞時空穿越。

    第三個錯誤:秦國運糧方便。

    這個從邏輯上就不成立,參考諸葛亮的痛苦,大明王朝覆滅的原因。

    第四個錯誤:趙括造成秦軍傷亡過半。

    有人拿出的證據是這個:

    其九月,秦復發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是時武安君病,不任行。四十九年正月,陵攻邯鄲,少利,秦益發兵佐陵。陵兵亡五校。武安君病癒,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將。武安君言曰:“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

    這個證據也是錯誤的。注意,白起話中有個“今”字,而且文中專門提到“陵兵亡五校”,白起是針對長平後到邯鄲之圍這個時間段秦軍的傷亡來說的。況且,如果長平之戰秦軍傷亡過半,那按坑殺四十萬趙軍來說,就是趙軍在被圍狀態下以五萬傷亡造成了秦軍三十萬的傷亡,那白起也就是個飯桶了。再者,都造成對方傷亡過半了,趙軍這麼強大的戰鬥力,還有四十萬人,還能被秦軍剩下的那點人馬圍住?早就衝開包圍圈了,也用不著被圍了。

    拔亂反正,言歸正傳,解釋幾個問題。

    一、長平之戰開戰之初,白起哪裡去了?

    秦國放著這麼牛掰的大殺器不用,讓王齕和廉頗在那裡死耗著,為什麼不讓白起趕緊去滅了廉頗呢?

    原因很簡單,

    ①白起有更重要的任務。

    長平之戰,如果雙方主將都沒有犯錯誤的情況下,必然是曠日持久的長期戰爭。白起之前的戰績大多是從韓魏楚三國身上獲取的,韓魏楚對秦國又恨又怕,無時無刻不想著收復失地,報仇雪恨,但南韓無力,魏楚深深忌憚白起的兇名,不敢趁火打劫。白起隱秘的形蹤,讓魏楚無法判斷出其在哪裡,也就不敢舉兵來犯。如果白起出現在長平戰場,被廉頗拖住,魏楚兩國就會立生不軌的企圖,帶兵趁虛而入,秦國就危在旦夕了。

    所以,當白起為將,前往長平的時候,秦王下令:“敢洩武安君為將者,斬!”

    ②白起去了長平,結果也一樣。

    廉頗老將,沉雄穩辣,對地形和兵勢的運用爐火純青,幾條防線守得滴水不漏。白起雖能,但也得對方露出破綻來,才有機會啊。這樣的堅守不出,白起就算有天大本事,也發揮不出來,只能和王齕一樣,也許給趙軍造成的傷亡會大一點,但於大局並無裨益。廉頗不去,白起計策難以施行。

    廉頗與秦國對立多年,對秦國將領的作戰風格瞭如指掌,能根據對面秦軍的動向和作戰特點迅速推斷出領兵將領是誰。一旦被廉頗確定了白起領兵的事實,他把這個資訊傳遞回去,告訴了魏楚,魏楚兩國馬上就壯了膽子,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都是雄才大略之人,這樣的良機豈能坐視不見,他們要率軍從其它方向攻來,秦國將面臨滅國之危。

    二、秦趙繼續僵持下去,誰更危險?

    這個問題不難。誰更急著要改變現狀,誰就更危險。

    著急的是秦國。是秦國為了打破現狀而急求變局而去施行了反間計。秦國當然著急,主力部隊被拖在長平,進退兩難,進則寸步難行,退則被從背後掩殺。而且,時間越久,局面就越危險,遲早要被魏楚兩國看出貓膩來。白起的兇名能鎮住他們一時,鎮不住一世。空城計被瞧破了,魏楚來犯,白起再厲害,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足夠的兵力,讓白起怎麼抵抗?

    所以,秦國就選擇了反間計,讓趙國換掉廉頗這個老牛皮糖。

    三、為什麼選擇趙括

    秦國的反間計指向性很強,直接點名趙括,為什麼這樣?

    ①趙括主攻。秦國就盼著趙軍早點攻出來,不可能想換個死守派,沒有一點意義。

    ②趙括有名,口才好,說服力強,易於成事。

    ④趙括的戰鬥力很差。這是必須的,總不能換掉廉頗,來了個更狠的,把白起幹敗了,秦國君臣還沒犯糊塗到這個地步。

    四、趙括犯了什麼錯誤。

    首先,趙括想法太天真。想正面硬磕,一戰而勝。

    這純粹是想得美。你趙國敗幾仗還能耗,我秦國一敗就要退兵?這個想法太不現實了。

    廉頗的幾道防線非常穩固,趙括在進攻時,幾個關節點的兵力被抽走,導致糧道被斷。

    一個長平關,一個故關。

    即使是進攻,這兩個防禦點是絕不能丟的,長平關通向趙軍防禦線的背後,而故關是趙軍屯糧之地,後方糧道的關節。

    而偏偏,趙括抽走了這兩處重兵,用於進攻,導致自己的後路被斷。

    趙括還犯了很多錯誤:輕進被圍,四十多天固守待援,而不立即突圍,直到彈盡糧絕,都是重大失誤。

    做為主將,犯下如此眾多的錯誤,也實屬罕見。

    結論:就不要洗白了,白起沒有給這隻小壁虎成長為霸王龍的機會。

  • 3 # 又來把天聊死的那個人

    現在特別流行翻案風,先是說誰誰不一定就是壞人,然後說誰可能另有苦衷,最後就說誰其實是好人。這個套路太熟悉啦。

    關於長平之戰的過程我就不重複啦。我的意思是不妨跳出那個過程看看事情的本質。

    一個將軍打了敗仗,原因有很多。天時地利人和,都有可能在戰場上左右戰場。就像甲午海戰你可以找出一萬個理由說不應該失敗,你也可以找出一萬個理由說一定是那個結果。但是敗就是敗了。第一次世紀大戰結束的時候追究戰犯追究到了上尉這一級,這個時候德國的興登堡同志站出來說你們要追究就追究我吧,我是總參謀長,所有的命令都是我發的。

    這就是軍人,輸就是輸啦。我相信趙括就算是心有不甘,但是他也不會願意你們替他翻案,找說辭。你們只是再說趙括紙上談兵,可是他戰死的時候是個軍人,也許他不是個好將軍,但是至少他死的不丟人。一個軍人戰死沙場,不需要辯解和討論。就像興登堡那樣“你們追究我好啦”那些給趙括翻案的人根本不尊重作為軍人趙括的尊嚴。輸就輸啦,負全責,不解釋。

  • 4 # 改了吧低俗

    只要原因不在誰?主要是兩國都沒糧了只是趙國鮮美樂,輸了被俘40萬,秦國有什麼沒有糧養這些俘虜,又不能真心用他們,又不可能放回去,回去那就是勞動力和戰鬥力,所以只好全殺了一了百了,是最實在但非常殘忍的處置方式了。

  • 5 # 扈荼

    歷史總是由勝利者書寫,成者為王敗者為寇。

    四十萬趙軍被活埋,對趙國的軍事實力和綜合國力是毀滅性的的打擊。它的責任全在趙括嗎?趙括不但當了替罪羊,還整整背了幾千年。不過歷史總要有人承擔責任,趙括剛好是總指揮,又是失敗者,不找趙括找誰啊。

    趙武靈王進行"胡服騎射"軍事改革以來,實行重積累,重擴張的政策,打擊少數民族,佔領養馬基地,大力發展騎軍。國勢較盛,軍力較強,對外戰爭勝多負少。秦國、趙國是惡鄰,彼此衝突不斷。秦國、趙國地理位置相鄰,地形險惡,開戰軍隊不易展開。小型戰爭時長髮生。趙武靈王更親自喬裝使者入秦,考察秦國地形,意圖於九原出擊繞開天險函谷關攻滅秦國。只是趙武靈王命太薄了,沒等到那天。

    秦國透過遠交近攻的手段麻痺其他的六個國家,避免了六國攻秦。秦國推行軍功爵制,軍隊戰鬥力強,單兵戰鬥力優於其他國家。秦國擊敗了韓魏楚,下一步兵指趙國。開戰的理由很可笑,因為南韓的屬臣不願意服從南韓國王的命令投降秦國,轉投趙國。結果揭開了秦趙長達三年的戰爭。

    秦昭王命令左庶長王齕率領軍隊攻打併佔領了上黨。上黨的百姓紛紛逃亡到趙國境內,趙國的軍隊在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接應上黨的百姓。這是長平之戰的序幕。

    王齕率領軍隊進攻長平,趙國將領廉頗率軍對秦軍展開對攻。首戰趙軍失利,見識到秦軍的強大,廉頗認為只有主動防禦,依託有利地形,命令士兵固守營壘,以逸待勞,疲憊來犯秦軍。趙軍化被動為主動,與秦軍打起了持久戰。秦軍戰線長,後期壓力大的問題日益突出。

    轉折點來了,由於趙奢大敗秦軍於瘀與,使趙孝成王自信心膨脹。加之派使臣入秦,秦國執禮甚恭。趙王以為秦國不過如此,心高氣傲,主觀上輕視了秦國的軍隊戰鬥力。由於趙王沒有在前線觀戰,認為前線僵持的主要原因是廉頗膽小怕事,貪生怕死,才會一而再而三的拒絕主動攻擊秦軍,與趙王的主戰思想產生了衝突,偏偏又耳根子軟,易受欺騙,在自己近臣的誘導下,指令趙括為將,替換老將廉頗。

    秦國的反間計為什麼什麼能成功?有以下幾點:

    1.古人云“家國天下”,家在國前,凡事優先考慮家族,其次國家。趙王近臣接受秦國的賄賂,秦使代言,趙亡,君之地位不變,打消趙王近臣的後顧之憂。

    2.趙王的主戰思想為趙括所擁護,趙括信奉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

    3.趙括的父親打過勝仗,“虎父無犬子”左右了趙王的思想。

    4.趙王對廉頗的耐性已經沒有了。

    所以當聽到趙括到,趙軍勝的謠言也就順水推舟地把趙括推上了總指揮位置。

    請看趙括,是不是比竇娥還冤啊。明明是君王的責任,卻偏偏要推倒趙括頭上。沒有人會認為沒有戰爭經驗的趙括會贏得勝利,包括趙括的母親。可是趙括還沾沾自喜,以為已經走上了人生的巔峰,卻不明白站的越高,摔的也越慘。

    長平之戰的是失敗是趙括完全無能?不能這麼說,因為趙括遇到了躋身戰國四大名將,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的白起將軍,還被白起打了一個出其不意。

    請看白起將軍擅長採用了那些手段?

    1.不以攻城奪地為唯一目標,而是以殲敵有生力量作為主要目的。

    2.強調追擊戰,對敵人窮追猛打。

    3.築壘工事作為進攻輔助手段。

    4.精確進行戰前料算。

    白起採取後退誘敵,分割圍殲的戰法勾引魯莽輕敵、高傲自恃的趙括犯錯,趙括以為對陣的依舊是秦軍主將王齕,分出主力追擊,同時趙括也犯了輕兵的錯誤,認為秦軍已經無力反擊,於是傾巢而出。

    趙括的第二個錯誤,攻堅戰。孫子兵法雲,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攻堅戰是古代將領盡力避免的,趙括完全不加考慮硬碰硬,還一次就使出全力。

    趙括的第三個錯誤,沒有領悟走為上策的精髓。不管是運動中攻擊敵人,還是運動中甩開敵人,趙括都沒有運用到。沒有經過實戰,就沒有戰爭的發言權。

    長平之戰最後趙軍被俘虜四十萬之巨,為什麼白起坑殺趙軍呢?

    1.秦軍傷亡慘重,當時趙軍的戰鬥力是僅次於秦軍的,並且人數遠多於秦軍。秦軍的勝利也是慘勝。

    2.後勤的要求。秦軍後勤緊張,無法將四十萬趙軍俘虜帶回秦國做奴隸,放回趙國又增加了趙國的國力。白起為了在根本上削弱趙國的戰爭潛力,用欺騙的方式活埋了趙軍,最後導致趙國李牧領軍時軍力不足,無法開啟局面。

    3.為白起自身考慮。功高震主是君王的忌諱,為自己抹黑也是為了更好的活下去。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而且白起不懂為人臣子者,不可妄議君王,後面就被秦王尋個由頭賜死了。為什麼秦王開始雪藏白起,不讓白起領軍,只用個不足為人道哉的左庶長王齕。因為封了武安君白起,後面白起在立功就只能封王了,還是異姓王,秦王是不能接受的。韓魏楚國力大傷,無力發起進攻,秦王就雪藏了白起,當成秘密武器,最終在長平之戰中對趙國一擊致命。

    秦趙之戰,趙國敗北最主要還是雙方的君主不在一個層次。一隻綿羊帶領的狼群是永遠打不過一隻狼帶領的羊群的,然而秦國是一隻狼王帶領下的狼群。四十萬趙軍的死亡也預示了趙國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了。

    長平之戰成就了白起,也為白起敲響了喪鐘,不得不說是個奇妙的諷刺啊。

    戰後,白起見秦昭王,論趙括。白起說。我以五十萬之眾圍趙括二十萬之軍,傷亡過半,才全殲此軍,是我用兵以來從未有過的事情。腹中無食。以人充飢而鬥志不懈,這是趙括的本領。長平之戰,秦軍精銳損失過半,優秀將領死傷無數,實際是秦軍未勝,趙軍未敗。唯一的不同是,趙括死了,我還活著。秦昭王說,長平巨戰,秦失二十多萬,趙失四十多萬,秦可謂小勝。而趙括死,武安君存,可謂大勝。事後,範瞧謂秦昭王,長平巨戰,大勝的是秦王

    明白了嗎?明顯的借刀殺人!趙括可不是紙上談兵!殺了趙括,也為後面殺白起埋下了伏筆。白起死的不冤。“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幾個字白起到死都沒看透。

  • 6 # 德全不畏

    我從我的理解,為各位分析一下。

    古今中外,都忌諱殺俘虜的。人們歷來認為,殺害投降了的俘虜,與勝負無關,只與道義有關,中國古人認為“殺俘不祥”。趙括打了敗仗是真,卻不應該為趙軍被坑殺負責任的。因為坑殺趙軍的是秦華人。

    趙軍被坑殺,歷史的焦點大都集中在了白起的身上。認為白起因為糧食等原因,決議坑殺數十萬趙軍。其實不是這樣的,白起只是個職業軍人,只有權力指揮作戰,殺俘虜的事情是無權過問的。那負責任的人應該是誰呢?我認為是秦王和範睢。

    範睢在秦國上位後,為秦王獻計獻策。最重要的兩條,其中之一就是“攻人。”即用戰爭的手段大量的殺傷對手的有生力量,用現在話說就是赤裸裸、極為血腥的人口屠殺。這在冷兵器時代能極為高效率的削弱對手,只是過於血腥了,有傷天和。

    歷數白起攻楚、韓、魏、趙戰爭,每次屠殺的人都很多,對趙軍的屠殺事件不是唯一的。可見,秦軍對鄰華人口的屠殺,並不是因為白起個人的原因,而是因為秦國的國策如此。白起只是個執行者。相信即使沒有白起,也會出現張起、王起、李起。白起的“人屠”之稱是在為秦國的國策背黑鍋。

    所以,我認為趙軍被坑殺,責任在秦國廟堂之上,在秦國的國策。

  • 7 # 十月夏蟬

    趙括這次第一次擔當一方主帥。有記載趙括以前確實打過仗,不過擔任的角色只是個參謀(連參謀長都不是)。突然一下坐火箭升官了總得表現一下,不然對不起趙王啊。所以趙括就不防守主動進攻了。

    問題來了,一個擔任參謀角色的人出謀劃策可能是有點能力,但是領兵打仗不只是出出意見啊(畢竟參謀不帶長,放屁也不響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去了部隊第一件事就是把廉頗有戰鬥經驗的將領全換了,換成了自己狐朋狗友(具體是什麼人不知道,也沒有記載我猜的)。然後就開始了他的進攻大計劃。

    進攻開始很順利,以為自己很厲害,就全軍出擊了。45萬人全拉出大本營,找秦軍野戰。

    這哈趙括的能力就體現出來了。大本營不留人,後方空虛,後路重要路口沒有兵力把手。(我在哪裡看過北韓戰爭中,彭大元帥打下了漢城確主動退回到38線。給毛主席說:沒有防禦的進攻就是送死。果然李奇微反攻了。還是彭大元帥厲害!)

    秦軍先5000人斷絕了趙軍的糧道,又派25000人端了趙軍大本營,趙括這哈出問題了。進不得進,退不得退。這個時候趙括又開始範2了,不突圍等著邯鄲救援,就在包圍圈裡等了46天,戰馬都吃完了開始餓肚子了,才打算突圍。真的是腦子有病吧!別人25000人就在在46天裡修出了一到堅固的防禦線。趙括幾次突圍失敗,又開始範2了,自己帶頭衝鋒(把自己當有項羽那麼猛!)

    突圍開始,振奮士氣,想的美好,結果秦軍就不進攻,就守在防禦線裡放冷箭,趙括被一波帶走。

    趙軍一看,主帥都死了,反正都沒吃的了,投降吧!趙軍突圍一共才死了5萬人啊,軍心也是渙散啊!40萬人就武器一扔,投降了。

    然後白起一看40萬人都投降啊!我準備把你們餓死在長平啊,你們太不給力了吧!我都沒糧食吃了,哪來的糧食給你們降兵,算了找個藉口弄死算了。

    打了3年多,誰還有糧食啊?秦王聽到這個訊息高興的不得了,打了3年多,家裡早快見底了,不然離間廉頗趙王幹嘛?你還40萬人直接投降了,弄死正好!拉到秦國來,大家的一起餓肚子了。

    所以,長平之戰確實是趙括背鍋,還是不小的鍋!趙括70%,趙王20%,秦王和白起10%。

    畢竟屠殺戰俘不道義,40萬戰俘,秦王不點頭白起也不會殺吧,不是一兩個啊。趙王背政治鍋,三面兩刀外交處理方式,換下廉頗的命令。趙括真的是一將無能,累死三軍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得了癌症以後是無窮無盡的治療和痛苦,應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