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明越清泉

    這是自然形成的,動物長成熟後,只要繁殖了下一代,它的生命也到頭了,只因雌性還需大量營養供給下一代,所以產卵後雌性也會把屍體給後代吃,以增加營養。

  • 2 # 獵奇動物社

    這個問題有種“牡丹花下死”的韻味,確實,在自然界中有許多動物在交配後會吃掉自己的配偶,而且大都是雌性吃掉雄性。這是為什麼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來列舉兩種在交配時會雌性吃掉雄性的動物

    在殘酷的大自然中生存,生存和繁殖是所有動物最重要的事情。食肉動物們為了爭奪食物,大打出手,食草動物同樣也會為了爭奪配偶進行死鬥。不僅如此,還有許多的動物在交配時都會吃掉同類。在生物學上,這種行為被稱為“性食同類”。下面我們來列舉兩種常見的性食同類的動物。

    01 螳螂

    螳螂是一種我們常見的肉食性昆蟲,它屬於節肢動物門昆蟲綱螳螂目。螳螂的分佈很廣,幾乎除了南北極外在世界各地都有分佈。螳螂最大的特點就要屬它的兩根巨大的鋸齒狀前肢了,而且這也是螳螂捕獵的利器。

    螳螂有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它們在交配時大機率的會發生雌性吃掉雄性的事情,根據1987年兩位科學家的實驗證明,螳螂吃異性同類發生的機率很大,而且原因並不是網上流傳的“雌螳螂是為了從雄螳螂身體裡獲得一些繁殖必須的營養元素”,而是雌螳螂吃不吃雄螳螂取決於雌螳螂餓不餓。

    科學家將一隻提前餵飽的雌螳螂放入有雄螳螂的容器中,在交配完成後,並沒有發現雌螳螂吃掉雄螳螂的跡象,反而極度飢餓的雌螳螂遇到雄螳螂根本不會交配,而是直接撲上去就吃。

    因此,雌螳螂吃雄螳螂的原因簡單直接,就是取決於餓不餓。

    02 “黑寡婦”

    說起“黑寡婦”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是一種肉食性的蜘蛛,並且它還有劇毒,根據研究發現,“黑寡婦”的毒性是一般毒蛇毒性的五十倍左右。

    其實,“黑寡婦”並不是一個蜘蛛的稱呼,它是蛛形綱球蛛科寇蛛屬下的所有蜘蛛的總稱,比如華美寇蛛、紅斑寇蛛等等。

    作為一種食肉性昆蟲,寇蛛也和螳螂有同樣的習性,那就是“性食同類”。在交配後,雌性寇蛛會吃掉自己的“丈夫”。

    這也是寇蛛被稱為“黑寡婦”的原因。經過科學的研究發現,雌性寇蛛吃掉自己“丈夫”的主要原因也是與雌性餓不餓有很大的關係。

    小結:沒想到這些“性食同類”的動物,吃掉自己配偶的原因竟然是餓了。不得不說,在許多動物眼中,生存遠比配偶要重要很多,而且它們的結合只是為了繁衍,毫無感情可言。那麼,這些“性食同類”的動物吃到雄性,還有那麼多雄性來繁衍後代嗎?

    單純的從吃掉同類的雄性來看,這會造成物種雌雄的比例失常,從而導致沒有足夠的異性來繁衍後代的情況。比如人類在男女比例失衡的情況下,男性確實很難找到物件。

    那麼,像螳螂、蜘蛛這類“性食同類”的動物不會有這方面的困擾嗎?

    答案是肯定的。當然不會,簡單來說,如果會導致沒有足夠的異性繁衍後代的話,這些物種早就已經滅絕了。那麼,它們是靠什麼來解決這個問題的呢?

    01 一生繁衍一次

    這是螳螂這類“性食同類”動物的繁殖方式,沒錯,也就是它們一生只交配一次,只繁殖一次,但是,它們有足夠的後代產出量。一隻雌性的螳螂一次可以產下4-5個卵鞘,而一個卵鞘內就有40個以上的卵。也就是說,螳螂雖然一生只生育一次,但是一次就可以有160-200個幼崽了。

    其實,螳螂一生只產一次卵與它的壽命有關,螳螂的平均壽命僅為6-8個月,在這僅有的幾個月中,它還要完成數次蛻皮成長、交配等等生長過程。所以,這也就侷限了螳螂生產的次數。

    因此,在雌螳螂眼中,雄螳螂僅有一次的用處,所以自然可以直接吃掉了。

    看到這裡,有些小夥伴要問,為什麼是雌性吃掉雄性,而不是相反呢?

    其實這個問題更簡單,自然界向來就是“強者為王”的天下,而成年的雌性螳螂比雄性螳螂的體型大接近1倍,所以,即使雄螳螂想反抗也打不過。

    何其悲哉。

    02 一生只交配一次

    這就是“黑寡婦”為什麼會毫不猶豫的吃掉異性同類的原因了。通常情況下,“黑寡婦”的平均壽命在2-3年左右,當小蜘蛛經歷6個月左右時即可達到成年的狀態,此時,雌性和雄性寇蛛都在尋找對方,以便繁衍後代,但是,雄寇蛛不知道的是,這次尋找配偶之旅是自己的最後一次旅行。

    雌性寇蛛在完成結合後就會將雄性吃掉,而這一次結合,雌寇蛛就有終生生育的能力,正是這一次結合,雌寇蛛有了1月一生的能力。經過研究發現,雌寇蛛一次交配,一生可以產5000枚卵。

    雌寇蛛之所以有這個能力就是因為它善於儲藏“精子”,分多次使用。

    正是雌寇蛛有了這個能力,所以它也跟螳螂一樣,僅需要雄性一次。

    當然,雌寇蛛吃掉雄性不會被反噬,也是因為雌性比雄性體型要大很多的緣故。

    總結

    “性食同類”也是某些動物的一種生存方式,而且大都是雌性吃掉雄性,而雄性消失後,對它們的繁殖並不會有任何的影響,因為,它們要麼就是一生只繁殖一次,要麼就是隻交配一次就有終生生育的能力。

  • 3 # 鍾銘聊科學

    在自然界中,存在著一種現象,叫做:性食同類。

    意思是說,當雌性和雄性進行交配後,部分雌性會將雄性吃掉,之後獨自繁衍生息。

    其實自然界中不只是存在著性食同類的現象,還有一些生物,雄性在完成交配後,會快速衰老死亡,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一些物種中,雄性在完成交配後會快速衰老死亡呢?如果是這樣,那麼等到下一次繁衍季節時,該物種還有足夠數量的雄性,來完成交配嗎?

    性食同類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性食同類為什麼會發生?

    1984年,科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實驗目的是為了觀察母螳螂為什麼在交配時,會吃掉雄性。

    為了保證實驗的資料準確,科學家們嚴格按照科學實驗的標準,即:控制變數法,和設定對照組。

    科學家把螳螂分成三組,為了保證資料準確,科學家在每一組內都設定了至少60多隻的螳螂,其中有公有母。

    在第一組中,科學家給所有的母螳螂提供了足夠多的食物,之後讓它們和雄螳螂完成交配。

    在第二組中,科學家讓母螳螂吃的半飽,然後再去讓它們和雄螳螂完成交配。

    第三組中,科學家選擇讓所有母螳螂都餓肚子,然後讓它們和雄螳螂交配。

    結果顯示,在第一組中,幾乎所有的雄螳螂都安全地離開了;第二組中,母螳螂試圖捕食公螳螂,但有一部分公螳螂躲開了。而第三組的母螳螂都無心交配,只想把對方吃掉。

    由此可見,公螳螂對於母螳螂而言不僅是“伴侶”,還是食物。我們知道,在自然界中,母螳螂不是每天都能吃飽飯,因此當它們面對送上門的公螳螂時,會試圖捕食對方,但如果自己剛剛吃飽,那麼母螳螂將會放過對方。

    之所以母螳螂能夠成功捕食公螳螂,是因為公螳螂的體型較小,母螳螂有體型優勢。

    從性食同類的角度去分析,雄性之所以會在交配時死亡,是因為它們相對於雌性而言即是交配者,也是獵物。

    交配後即死亡

    還有一種生物,即使雌性不捕獵它們,它們也會在交配後不久死亡。比如:寬足袋鼩。

    研究證明,寬足袋鼩的雄性在交配季節來臨時,會不吃不喝抓住一切機會進行交配,它們甚至能瘋狂交配14個小時,之後雄性寬足袋鼩會逐漸初學,免疫系統衰竭,毛髮開始脫落,以至於最後雙目失明,但即使到最後,它們仍想著交配,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雄性的寬足袋鼩壽命只有一年,在完成交配後就會死去,研究表明,寬足袋鼩的瘋狂交配,可能與體內過高的睪酮有關,這種物質可以提高雄性的交配能力,但有著嚴重的副作用,比如雙目失明。

    不過,雄性的死也能夠讓更多雌性以及子孫後代活下去,這是因為寬足袋鼩以小昆蟲為食,而它們的後代並不像馬以及羊一樣,一出生就能自動覓食,而是需要母親在育兒袋裡撫養,因此母親需要進食大量的昆蟲。

    我們知道,單位面積內提供的總能量是有限的,而你吃掉一部分能量之後,我就只好餓肚子。比如:一塊土地上種植的稻子數量是有限的,如果我將所有的稻子都吃光,而你就只能餓肚子了。

    寬足袋鼩也是一樣,由於雌性在懷孕、哺育期需要大量能量,而多數雄性的死亡,可以節省大量能量,因此可以有更多的雌性以及後代生存下來,也就是說,雄性個體的死亡換來了整個種群的繁榮。

    我們知道,自然選擇並不會選擇個體,而是種群,因此交配後即死亡的基因,會在整個種群中代代相傳。

    雄性死亡後,還有足夠多的雄性交配嗎?

    其實,我們忘記了一件事情,大多數動物都是一夫多妻制度,比如:雞,在雞養殖場,農場主為了追求效益,一般會養大量母雞,只養少數公雞。

    由於一夫多妻制度,因此,即使數量很少的公雞,也能讓整個種群的雞受精。也就是說,在自然環境下,延續種群數量的並不是雄性,而是雌性。

    如果雌性在完成交配後即死亡,那麼這個種群可能會在未來某一天滅絕。

    總結

    其實自然演化中並不排斥死亡,有時甚至會主動迎接死亡。比如:如果能讓種群更好的繁衍,那麼即使犧牲雄性的生命,自然選擇也不在乎,這個基因也會代代相傳。

    但如果不能讓種群更好的繁衍,比如雌性在完成交配後即死亡,那麼雌性體內的受精卵還未孵化出幼崽,該種群可能已經在自然選擇中被滅絕了。

    由此可見,對延續種群有利的基因,不管好壞都會被保留;但對延續種群有害的基因,一定會被自然選擇剔除。

  • 4 # 太極寄暢

    是否發現,類似物種往往都是多產的種類,特別是昆蟲如蜘蛛、螳螂、蛾子、鮭魚(大馬哈魚)……等等都有這種特性。所以每一個進行受精的雄性,只要母體完成產卵,其後代數量會成百倍的增加,故不會出現種群雄性不足問題,問題是怎麼保證受精母體能夠順利產卵,故一些雄性昆蟲以自身為養料供母體吸收,甚至一些母體在幼體孵化後,也會以自己的身體作為幼蟲的第一頓美食(如一些蜘蛛),以確保新一代快速成長,使種群取得更好的繁衍優勢。

  • 5 # 來看世界呀

    交配是為了繁衍,既然是交配後才吃掉,雌性個體自然能夠再生出一堆雄性個體,保證種群的性別比例,進而使種群繼續繁衍,直到環境突變物種不能適應而滅絕。

    交配後其中一方死亡主要是一個原因:基於能量的需求。這種情況多發生於昆蟲中,蜘蛛、螳螂都有類似的行為,而且雌性個體的體型都大於雄性,在交配給過程中雌雄雙方都會因為交配這段時間而消耗體內的能量,尤其是雌性,因為卵中含有大量的保證胚胎髮育的營養成分,產卵後還要建以惡個巢將受精卵放裡邊又會消耗能量,所以這些昆蟲在交配後雌性有時候會吃掉雄性,以補充自己在交配和排卵的過程中消耗的能量。

    螳螂還是一種較為兇猛的物種,它們的本能是對外界的動靜發動攻擊,不管外界的威脅來自什麼動物,它們都會展開雙臂放開防禦,所以有螳臂當車的說法,而交配的時候雄性螳螂必須接近雌性,在接近的過程中就可能被攻擊,沒交配成反而把命搭上去了,不過據觀測也只有不到一半的雄性螳螂在交配後會被吃掉,而且在科學家的實驗中,如果提前把它們都喂的飽飽的,這種行為還會減少,如果把它們餓一段時間再放出來,它們遇見雄性直接就攻擊。

    既然有這種情況,那麼這些動物會不會因為同性相食的行為導致雄性數量不足而滅絕?答案是否定的。在自然狀態下,這些物種交配後是要繁殖的,而繁殖就是為種群貢獻新的年輕的雄性雌性個體,由於性別決定方式的不同,很多動物的雌雄比例差別本身也是比較大的,新產生的個體在生存競爭中死掉一批後,其餘的就構成了繼續繁衍的基礎,能夠保證種群的繁衍,多少萬年都是這樣過來的,沒有理由雄性個體數量突然就不夠繁衍用的了。但前提是沒有劇烈的外部環境的變化,比如天敵數量大增導致過多捕食,或者氣溫劇烈變化,一些動物卵的孵化和溫度有密切關係,不同溫度下新生個體的性別還不同,這些劇烈的變化會導致種群結構和數量的變化,可能使生物間因為分離過遠無法在交配期相互吸引,而殘存的少數個體很容易受到環境的衝擊,一不注意就會滅絕。

    雌性吃雄性的物種,一般都是個體較小捕食艱難的昆蟲等物種,而它們一般又都是典型的“機會生存者”,就是靠繁殖的數量取勝,一個雄性個體死掉了,千千萬萬個雄性個體出生了,不怕沒有雄性來和雌性交配繁衍。

  • 6 #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為什麼有些動物交配之後死的都是雄性,還有足夠的雄性來繁衍後代嗎?

    自然界有些動物的交配行為很特別,交配之後雌性會把雄性吃掉,聽上去很殘忍,在生物學上這叫“性食同類”現象。比叫出名的動物有:

    螳螂。這個估計是大家都知道的“性食同類”動物,小時候看的《黑貓警長》功不可沒。研究人員發現,雌性螳螂在交配時,如果正好處於飢餓或者情緒不好的狀態,在交配之後會把雄性螳螂的頭部或者身體吃掉。

    蜘蛛。比較典型的是黑寡婦蜘蛛和紅背蜘蛛,雌性蜘蛛在交配以後也會有選擇性的吃掉雄性,而選擇的標準排在第一位的也居然是是否飢餓。

    椰子章魚。在交配時,雌性章魚會利用長長的觸手把雄性牢牢勒住,直至雄性被勒得氣絕身亡,然後雌性把雄性屍體拖回自己的巢穴慢慢吃掉。

    自然界存在“性食同類”的動物不多,但都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在飢餓狀態下,雌性殺死雄性的機率會很大,而且之後很長時間雌性不再進食。這充分表明,交配之後,雌性是把雄性作為食物來源,以補充孕育後代過程中所需要的必要營養和能量,雌性的“殘忍”、雄性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都是為了後代能夠順利誕生以及種群的繁衍所做的本能行為,特別是雄性,甚至以生命為代價做出了巨大貢獻。

    至於為什麼死的都是雄性,這一點很好理解,因為這些動物後代的孕育,在交配之後都是由雌性來完成的,如果死的是雌性,那麼後代就不會孕育出來,種群久而久之就會滅絕。

    至於這些動物交配後雄性死亡,能否保證有足夠的雄性來繼續繁衍後代的問題,這個也大可不必擔心,這些動物沒有滅絕就是鐵證。因為這些動物並不是交配之後雄性一定會被吃掉,這裡有個機率的問題,基本上不會超過30%,沒有被吃掉的雄性,下次依然會繼續冒險。況且後代的性成熟期也不長,完全可以保障種族順利繁衍的程序。

  • 7 # 永恆的遺忘者

    一切都是自然中的知識。我們知道了所以奇怪。 不知道其能想到這一步。 就像風一樣。我們沒誕生之前風早已存在 一個道理。 人類也是經過漫長的歲月中模仿學習過來的。 只能說是我們的知識還是太有限。

  • 8 # 不得不想象

    繁衍生息是生命的意義,雄性生物是這個意義的根源和動力。那麼,是什麼東西決定生物的性別呢,是偶然的機會。偶然就是上帝。

    上帝創造世界時就考慮到了生機——希望——的問題,付予了雄性責任。從科學角度說,自然環境惡劣和不確定,新生命需要養份才誕生和成長,雄性正好可以以責任的名義犧牲身體(死亡)來實現這個目的;不犧牲雌性僅僅是因為雄性不會生育。

    為什麼有源源不斷的雄性?因為有自然法則存在。雄性因為力量而有權力選擇多個雌性,基因就會不終斷!

  • 9 # 科學黑洞

    一些動物在交配前、中、後吃掉同類的情況被稱為“性食同類”,這種現象多發生在蛛形綱和昆蟲綱下的物種中,比較典型的就是螳螂和一些蜘蛛。生物有兩個本能:一是填飽肚子;二是繁殖後代。這兩個本能就是刻在基因裡刻在骨子裡的東西無法抹去,那麼在交配後雌性動物都是負責生育和養育後代小寶寶,而雄性當甩手掌櫃的,因此雄性死掉對於這些後代影響不大。如果交配後雌性被吃掉,那麼交配就完全沒有意義了,動物的交配行為目的很單純就是為了繁殖後代。因此大多數的時候被吃掉的都是雄性,以螳螂為例子,雄性螳螂的體型要小於雌性螳螂,它們為了繁殖自己的後代即使知道自己可能會被吃掉,也要冒著生命危險前去赴約。

    雄性螳螂會特別小心翼翼的在遠處從背後方向直接躍到雌性螳螂的身上,因為這樣可以避免被雌性螳螂直接抓住吃掉,待結束後會儘可能地逃掉,之後會去赴下一場約會。在這個期間雄性螳螂會一直持續這樣的“危險動作”,直到某一次約會中不小心的被雌性螳螂抓住,就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從上邊可以看出來雄性螳螂在臨死前已經完成了多場的約會,儘可能的留下更多自己的後代。實際上在動物界一夫多妻還是非常常見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一般都是雄性的數量相對少一些,但依然夠用。因此說性食同類死的即使都是雄性動物,也不會影響種群下一代的數量。並且這類物種的壽命都比較短,即使逃脫了被老婆吃掉的命運,過不了多久也會大限將至的。螳螂的壽命挺短的,不到一年的時間,當雄性交配後被吃掉,雌性產卵後不久也會自己死掉。

    因此不會產生這種情況:雌性螳螂活個幾十年一直可以生育後代,每次生育都吃掉一隻雄性螳螂,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雄性螳螂一定是不夠吃的。完成一次生育週期無論雌性就都死掉了,怎麼死的意義就不大了。即使雄性螳螂不被雌性吃掉,最終也逃不過死亡。

    所以這個問題就很好回答了,首先就是一夫多妻的形式不需要那麼多雄性;第二點就是壽命較短,很多都是完成一個生育週期就結束了。既然在大自然的進化中這些生物保持了這樣的特點或者說習慣,自然是可以適應自然環境的,不然早都被自然所淘汰了,目前你看到的就是自然選擇的結果非常正常。

    這種性食同類實際上有助於種群的發展,因為雌性動物需要更多的能量來孕育後代,雄性既然已經完成了使命,最終充當後代的能量供應也是不錯的選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賓語?如何理解和運用英語中的賓語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