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來讀歷史
-
2 # 戴老師講歷史
這個問題問得非常的模糊,我們姑且認為他是在問為什麼朱元璋的孝陵智歷經600年,依舊沒有被人給大規模盜掘?
眾所周知,朱元璋將墓葬選在今天的南京,在今日南京,朱元璋的墓葬成為了一處著名的風景景區,他的墳墓名稱叫做明孝陵,在明孝陵,他當年還設定了許多的衛士,這些衛士被一處機構所統轄管理,這種機構就是著名的孝陵衛。在當時,朱文章雄心勃勃地指出,就算孫權的墓擋在他的墓前,就權當孫權的墓為他看門。
後來,由於時間的推移,以及南京作為首都的廢棄掉,明孝陵的地面建築逐漸遭到侵蝕和破壞,但是在明朝一代,經常會派人進來維修,這很正常,因為明孝陵畢竟是明朝皇帝的祖墳,如果常年不休,任由他破壞的話,那整個皇室都會顏面無光,當時明朝皇室會將犯了錯的宦官送到明孝陵來看守陵墓,這也能從側面反映明朝孝陵的地面建築大部分還儲存的較好。
到了明朝末年,情況開始發生變化,由於北方的北京突然陷落,導致大一統王朝的明朝就此覆滅,而南京作為陪都迅速恢復了之前的首都地位,建立了南明政權南明政權對於朱元璋所在的明孝陵依舊採取的是好生供養的態度,但是南明政權的壽命非常短,很快就被清政府南下的鐵蹄給敲碎了,由於清政府南下速度極快,導致南京城幾乎是兵不血刃便拿到手,所以清政府並沒有對南京城進行大規模破壞,這也客觀上儲存了一定的明孝陵。
在清朝統治前期,明孝陵的地面建築被許多清政府的官員以及八旗子弟拆毀部分充做家用,但主體尚存,又因為清政府入關是打著為明朝報仇的幌子,所以始終沒有對之前的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進行報復性打擊。到了清朝中期之後,清朝統治者反而還經常會假惺惺的來到明孝陵進行祭拜。
至於等到清朝滅亡,由於清朝滅亡之後,民國建立,而民國的革命家孫中山先生,他的口號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這口號與朱元璋當年的口號幾乎不謀而合——因此,民國政府對明孝陵主要就是加以保護,明孝陵依舊並沒有遭到破壞。到了抗戰時期,南京陷落,由於汪偽政權的建立,他為了鼓吹所謂的中日親善,明孝陵作為一個著名的建築,此時雖遭一定破壞,但並沒有達到挖掘搗毀的那種地步。
-
3 # 飛哥講歷史
朱元璋之墓,即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與馬皇后合葬之處,佔地面積170萬餘平方米,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現在已經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題主所說“震懾力延續600年”是指“600多年沒有被盜掘成功”,並不是沒有被盜
至於為什麼沒有盜取成功,我認為只有以下兩種情況:
第一,沒有條件大規模盜取明孝陵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明朝時候肯定是沒有“區”這個行政單位的,但,從現在的地理位置描述,可以看出,明孝陵距離南京城較近
1644年4月25日,崇禎自縊身亡,五月,清兵入關,攝政王多爾袞“遣大學士馮銓,祭故明太祖及諸帝”,之後,終清一朝,都對明孝陵有過保護措施,所以直到今天,明孝陵真正經歷的動亂時期有兩個,太平天國和民國
1853年3月,太平天國攻入南京,可能是洪秀全決定在這裡建都的原因,也可能是為了安定民心的原因,天平天國在將明孝陵地表建築毀於一旦後,並未進行盜墓
民國時期,軍閥混戰,出了一個叫孫殿英的盜墓狂人,此人盜墓手法極其簡單粗暴(直接用炸藥,估計也沒有別的技術了),南京作為民國首都,孫殿英要是敢炸明孝陵,估計早死了(孫殿英盜墓後升官發財瀟灑了20年,之後被抓,病逝)
第二,小規模盜取太難明孝陵所在的獨龍阜是一座堅固的石頭山,有兩種不同的岩層,一種是非常堅硬的礫岩,另一種則是相對鬆軟的石英岩。可能施工的時候,發現地下存在礫岩岩層,難以開鑿,便調整墓道的開鑿方案
這就造成了明孝陵的開創性——橫向鑿入山體,從內部掏空建玄宮
盜墓之前一般都是用洛陽鏟從頂部向下試探,明孝陵用的這個方法,保證了山體的完整性,就算是有人曾試圖盜墓,打幾百個眼下去,都發現不了異常情況
而且,明孝陵寶頂高高的封土堆下發現了厚厚一層圓潤的鵝卵石,山頂上出現鵝卵石,只有一種可能——人為鋪設,其最大的作用就是類似於流沙,挖開一個洞,鵝卵石就會從四面八方將其填滿
所以說,如果有人非常確定朱元璋就埋在獨龍阜山裡面,挖盜洞就是一個大工程,說不好自己就要被鵝卵石埋了
當然,高手在民間,如果有高人看出來,明孝陵是橫穴式也沒關係
1997年起,文物工作者利用精密磁測等高科技手段對孝陵進行長達6年的考古勘探和研究,發現
墓道並不在人們想象中在正中間,而是偏在一邊,這個違反常規的設計估計要讓高手懷疑人生了
總結一下:我認為,只要有盜墓這種想法和能力的人,或多或少會對明孝陵感興趣,只不過,盜墓這種事畢竟見不得光,明孝陵應該是被盜墓賊光顧過的,只不過努力了好長時間,實在是沒辦法,只能無功而返
-
4 # 使用者92710359118
明太祖洪武大帝朱元璋和馬皇后的陵寢,坐落於現在的南京玄武區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的明孝陵,距今超過六百年的歷史。相傳獨龍阜風水極佳,南朝梁代的名僧寶誌禪師便安葬於此,這塊寶地只能興旺一人。於是朱元璋將寶誌禪師的墓遷走。明孝陵始建於洪武十四年,永樂三年才正式竣工,歷時整整25年,陵墓亭臺樓閣全都具備,掩映於松柏常青之間,陵園整體結構是依山為陵,寓意天圓地方。
當年在陵園中還放羊了千餘頭鹿,每一頭鹿的項下都掛著銀牌,上書“盜宰者抵死”的字樣。為了保護陵園不受侵害,明代列位皇帝還在這裡駐紮一萬多人專門用來看護陵園的軍士。
明孝陵歷經多次戰火洗禮,尤其是在清代中期的太平天國戰爭中,明孝陵很多地表建築都被同為漢族的太平軍毀壞殆盡,只有部分石雕和磚石建築得以倖存。後來的兩江總督曾國藩也曾奉旨祭拜明孝陵,但因經費需要20萬兩,實在撥不出前,就用了七八百兩紋銀對明孝陵簡單修繕。
有趣的是明孝陵雖是朱元璋的陵寢,但很長一段時間,沒人能夠確定朱洪武的地宮位置在哪裡。而且傳說中,朱元璋下葬時,13個城門同時出殯,讓人真假難辨,所以洪武大帝的埋骨處,一直都是眾說紛紜。
直到1998年,南京當地的文物保護專家們利用現代的科技手段,精密磁測儀器勘驗明孝陵,用了整整六年時間,耗費了無數心血,才解決了困擾人們600年的謎團。朱洪武的地宮在獨龍阜地下幾十米的深處,而且儲存完好,沒有出現被盜挖盜掘的跡象。
朱洪武的陵墓儲存完好,一是歸功於當地獨龍阜特殊的地質壞境。歷史上很多帝王的地宮墓道大都修築的非常筆直,而明孝陵的墓道在儀器探查中,呈現的是曲折的相像。
專家們認為明孝陵地下有兩種不同的岩層,一種是非常堅硬的礫岩,另一種則是相對鬆軟的石英岩。專家們推測,可能在施工時,發現地下存在礫岩岩層,難以開鑿,便調整墓道的開鑿方案,向便於開鑿的石英岩二次開鑿墓道。
另一點則是,朱洪武的陵寢,一直都有專人守衛。在明代時,有守護陵寢的衛兵。清代時也委任專人,撥發專款修繕管理陵園。民國之後,孫文也派專人管理明孝陵。而且明孝陵位置靠近南京城,很難有膽大妄為者敢潛入此地,大張旗鼓的公然奪寶。
而且有趣的是,獨龍阜山體上存在著大量的,有人工堆疊痕跡的鵝卵石。不知道為何當年工匠們費盡心力的將這些鵝卵石運山頂的目的是什麼,但也有人認為,如果有人在下面盜挖朱元璋的地宮,堆砌在上方的鵝卵石,會透過預製的孔道滾落,填滿墓室,增加盜挖墓室的難度。
-
5 # 古今文社
這是個問題比較有意思,朱元璋大家胡多說或少都聽說過,從一個放牛娃逆襲成大明帝國的開國皇帝,被稱為歷史上最勵志人物之一,甚至在他死後600多年,他的墳墓對中國依舊有著不小的威懾力,這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
第一,朱元璋是開國皇帝,而且他的事蹟讓人敬佩,古代很少有帝王成功像他一樣,他做過和尚,給地主放過牛,做過乞丐討過飯。最終提刀上馬,建立一個王朝。這種人格魅力,能做到這樣的人,能有多少。所以很多人都很欽佩尊重他。
正是由於他之前經歷,所以他對於貪官的懲罰很是嚴重,甚至可以說到了變態的地步。所以說他的威懾力自然不言而喻了,而且他還把宰相制度廢除,這樣就更加集中自己的權利。所以說就有更強的威懾力。
其二他的墓常年有人看守,以後的明清乃至到了民國都有人修繕看守,明朝時期專門建立了一支看守的軍隊,,名為“孝陵軍”,專職守護皇陵,而且享受俸祿,供養有保障還可以世襲。到清朝,仍舊設立有部門護衛,修繕孝陵。民國到建國,一直都有人專門看護。
其三,因為他被百姓推崇,所以到了清朝康熙年,康熙依舊拜祭,行“三跪九叩”的大禮。所以百姓自然也更加尊重敬畏。因此他的威懾力依舊存在。到了民國時期,孫中山先生更加敬重。
朱元璋從一個默默無聞的百姓,透過自己不懈努力,最終推到元朝統治,建立大明王朝。這樣的魄力和人格魅力勢必會讓他被世人銘記,他的威懾力自然也會一直存在。
-
6 # dnfm小賢
並非具有威懾力,主要目的是清朝需要收買漢人的人心。眾所周知,在中國古代社會,皇帝是天底下最有權勢的人,天大地大皇帝最大,而皇帝除了跪拜父母和天地鬼神,不會向任何人下跪。
在明朝末期的時候,清兵入關,崇禎皇帝自殺殉國,而對於數量龐大明朝遺民來說,要讓他們認可清王朝,只靠威壓是不夠的。我們都知道清朝是作為明朝之後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而清朝幾乎都是由北方的遊牧民族而來的。那麼人數稀少的滿族人,如何鞏固自己所打下的江山呢?要想長久的保住清王朝的江山,就要讓這些前朝遺民,打心底裡認可清王朝。
於是康熙皇帝,就採用了祭拜明孝陵的方法,來收服前朝百姓。因為在前朝的老百姓看來,祭拜明孝陵就是對前朝的懷念和追思。清朝時期的祭拜明孝陵活動,成為清王朝歷代皇帝、統治者收買漢人人心的一種手段。在李自成敗亡,多爾袞進入北京之後,他就讓大學生馮銓去祭拜明孝陵和其它明代皇帝的陵墓。
在康熙皇帝第一次去明孝陵祭拜的時候,所有人都在門外下馬,隨後康熙皇帝就行三拜九叩的大禮,嚮明太祖朱元璋跪拜。隨後還賞賜了明孝陵的守陵人員,並且下旨禁止任何人破壞明孝陵裡的一草一木,讓當地官員好好保護明孝陵。南京城裡的老百姓,見到了康熙皇帝的這個舉動,感動得痛哭流涕。
在此之後,康熙又先後來明孝陵祭拜,一共來了5次。要知道,滿人是非常害怕漢人反清復明的,尤其是在江浙一帶。當初的揚州十屠,嘉定三屠等這些慘案都被江南人民深深得記載了心裡。因此要統一天下的康熙皇帝,就勢必要收服民心,而祭拜明太祖朱元璋的行動,就成了勢在必行的一個。而康熙先後6次下江南為的就是這個目的。
不過事實證明,康熙皇帝還是成功了,他的這一跪不僅表明了自己的心胸寬廣與誠懇,也把前朝遺民反清復明的心給跪碎了,換來了清王朝200年的鐵桶江山。因此,他的這一跪,也被稱之為歷史上最昂貴的下跪。
不過在幾十年之後,康熙的孫子,清朝的乾隆皇帝,也6下江南,來給明太祖朱元璋來了6次祭拜大禮,但不是鞏固清王朝的江山,反而是把清朝的家底徹底跪沒了。
-
7 # 夢之藍1233
在明朝末期的時候,清兵入關,崇禎皇帝自殺殉國,而對於數量龐大明朝遺民來說,要讓他們認可清王朝,只靠威壓是不夠的。我們都知道清朝是作為明朝之後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而清朝幾乎都是由北方的遊牧民族而來的。那麼人數稀少的滿族人,如何鞏固自己所打下的江山呢?要想長久的保住清王朝的江山,就要讓這些前朝遺民,打心底裡認可清王朝。
於是康熙皇帝,就採用了祭拜明孝陵的方法,來收服前朝百姓。因為在前朝的老百姓看來,祭拜明孝陵就是對前朝的懷念和追思。清朝時期的祭拜明孝陵活動,成為清王朝歷代皇帝、統治者收買漢人人心的一種手段。在李自成敗亡,多爾袞進入北京之後,他就讓大學生馮銓去祭拜明孝陵和其它明代皇帝的陵墓。
在康熙皇帝第一次去明孝陵祭拜的時候,所有人都在門外下馬,隨後康熙皇帝就行三拜九叩的大禮,嚮明太祖朱元璋跪拜。隨後還賞賜了明孝陵的守陵人員,並且下旨禁止任何人破壞明孝陵裡的一草一木,讓當地官員好好保護明孝陵。南京城裡的老百姓,見到了康熙皇帝的這個舉動,感動得痛哭流涕。
在此之後,康熙又先後來明孝陵祭拜,一共來了5次。要知道,滿人是非常害怕漢人反清復明的,尤其是在江浙一帶。當初的揚州十屠,嘉定三屠等這些慘案都被江南人民深深得記載了心裡。因此要統一天下的康熙皇帝,就勢必要收服民心,而祭拜明太祖朱元璋的行動,就成了勢在必行的一個。而康熙先後6次下江南為的就是這個目的。
不過事實證明,康熙皇帝還是成功了,他的這一跪不僅表明了自己的心胸寬廣與誠懇,也把前朝遺民反清復明的心給跪碎了,換來了清王朝200年的鐵桶江山。因此,他的這一跪,也被稱之為歷史上最昂貴的下跪。
-
8 # 雷雷a
朱元璋的陵墓之所以能六百年來儲存完整,首先在清朝時期滿清統治者為了籠絡統治區內漢人的心而做的面子工程,是為了證明滿清才是繼承明朝正統的唯一合法政權,而清滅亡後的民國在建國時由孫中山先生喊出的口號就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這口號最早是朱元璋喊出來的,大家都以恢復漢人政權為己任,所以民國是以明朝為自己的榜樣和精神象徵,所以在民國和建國後朱元璋的陵墓都有一定的象徵和待遇反而會儲存的更好。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很籠統啊,不是很好回答。
第一個理解,朱元璋之墓600年為什麼沒有被盜?
第二個理解,朱元璋之墓為什麼影響力能夠持續影響明、清、民國三個時期?
先說第一個:但凡古代的達官貴人、皇室宗族等顯赫人家,死後都會把自己的陵墓搞得很豪華,後來衍生出一個陰暗的行業,就是盜墓,古代那些豪華、陪葬品豐厚的陵墓,都曾被人挖過了,最著名的當屬孫殿英挖慈禧陵墓。歷史上有一座陵墓非常霸氣,人人都知道他陪葬品非常豐富,有趣的是明孝陵雖是朱元璋的陵寢,但很長一段時間,沒人能夠確定朱洪武的地宮位置在哪裡。而且傳說中,朱元璋下葬時,13個城門同時出殯,讓人真假難辨,所以洪武大帝的埋骨處,一直都是眾說紛紜。
這也就說明了沒有人知道哪一支是真正的朱元璋出殯的隊伍,別說路人了,就連抬棺的人也不知道,這就成了一個千古謎題。朱元璋知道自己生前得罪的人太多了,所以設了這麼一個計謀,要是讓人知道了自己安葬在哪,自己死後也沒好日子過。朱元璋最終被葬在何處,更是沒有人知道,而這也是朱元璋智謀的體現。朱元璋不會給後人有可乘之機,而自己身後的安葬之處也得到了安寧,而這個謎底至今更是已經有了600多年了,可是很多的專家卻是依然沒有線索和頭緒。
再說第二個:朱元璋建立明朝,對漢民族有再造之功。蒙元勢力崛起後,在忽必烈和成吉思汗等人的武力征服下,蒙元帝國的勢力範圍不斷擴大,並最終形成了以大都(今北京)為統治中心的大元帝國。但由於蒙元統治者的腐朽作為,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歷史進入元朝後期,政局狀況已經十分不堪。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任命丞相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平章常遇春為副將軍,率軍二十五萬人由淮河入河南,開始北伐中原的大規模戰爭。徐達北伐大軍所到之處,堅持“不殺掠,不擾民”,嚴格遵守和執行軍紀。朱元璋還向北方人民釋出了由宋濂起草的《喻中原檄》:“……當此之時,天運迴圈,中原氣盛,億兆之中,當降生聖人,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今一紀於茲,未聞有治世安民者,徒使爾等戰戰兢兢,處於朝秦暮楚之地,誠可矜閔。”明朝也成了中國最後一個漢人王朝。
清朝建國後,由於滿族人數較少,清朝入關後為了對中原百姓進行統治曾作出了很多駭人的舉動,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並進行了轟轟烈烈的蓄辮運動,所以百姓的反抗此起彼伏,民眾和朝廷的矛盾也是愈積越深。滿清皇室為了更好的統治政權,也為了緩解這些矛盾,滿清統治者也是想了很多的法子,康熙當政後更是絞盡腦汁來透過各種手段來處理這樣的危機。康熙皇帝自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第一次下江南以來,幾乎每次來到南京都要去祭拜朱元璋的陵墓。甚至如今我們依然可以在這裡找尋到康熙御筆“治隆唐宋”,以此來對朱元璋進行歌功頌德,褒揚大明對中國歷史的貢獻遠超鉅富宋朝和盛世大唐。在對明孝陵的祭奠過程中,康熙甚至不惜放下至高無上的皇帝身板,以對自己滿清祖先的禮儀進行三叩九拜祭奠明太祖朱元璋。其實就是為了維護統治做的掩人耳目的舉動罷了,用這種方式麻痺欺騙百姓確實令人氣憤和憤怒。
雖然清朝以武立國,但清朝和很多朝代一樣並沒有跳出滅亡的歷史規律,
孫中山在清室退位後,率領文武百官去到明孝陵舉行隆重祭典,把自己擺在明太祖的事業繼承者的地位上,向“我高皇帝在天之靈”報告“光復漢室”的喜訊。反映了資產階級革命派“反清復明”的“排滿”主張具有狹隘的民族主義觀念。
我想之所以產生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認識,我想是因為:
一:辛亥革命是一個清末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並舉的革命,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不僅是一場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也是一場是推翻滿清異族統治的民族革命,就這一點而言,孫中山也可以說是繼承了朱元璋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精神。
對革命者而言,雖然他們堅信源自西方的民主共和思想是他們革命的最終理想,但囿於中國的實際情況,以及他們自身及民眾難以割捨的強烈的反滿情結,符合到時的政治背景的要求。
二:孫中山就是告訴世人中華民國是上承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屬於華人自己建立起來的民主共和國,是屬於漢人的正統國家,讓日本再也無法在道德上打著“驅除韃虜 恢復中華”的口號站在道德制高點點堂而皇之的侵害中國的利益。
三:拉攏流亡海外的華人勢力,因為當時大量華人勢力都是帶有反清復明的政治傾向的,而在滿清異族統治的二百六十多年中,許多反清志士都把明孝陵視作漢族同胞民族獨立精神的象徵,同時對於當時並沒有稅收來說,海外的資助往往就是救命的稻草。
四:孫的祭拜之舉是尊重為中華民族的復興、統一作出努力的人,以祭拜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方式表明自己讓位之大義。
五:體現他想真正統一的一種追求。也是為了拉攏地主和舊官僚,意味著中國統一後,會善待他們.
以上3點的合力是朱元璋之墓有威懾力能延續600年的重要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