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橙號電影

    《教父2》這部電影有兩條主線,一條是繼續第一部的劇情,講述麥克·克里昂的黑幫老大生涯,另一條則是回憶老教父維多.克里昂的發跡史。

    一部足以永載電影史冊的電影 也是非常罕見能夠以續集再次問鼎奧斯卡最佳電影的一部佳作 續集雖然繼續了這個義大利黑手黨家族的故事 但是顯然導演在續集上用了部分批判的手法對於續集進行描述 在立意上明顯更高於第一部教父 雖然片子略微長了點 超過三小時 唯一可惜的是因為版權問題 馬龍白蘭度無法在第二部中出現 哪怕最後家庭聚會時候 邁克獨自在餐桌邊沉思 我第一次看得時候 真心希望教父哪怕出現一隻手 放在邁克肩膀上也好 可惜始終沒有出現 妹妹康妮用原諒邁克處決自己丈夫卡洛的條件希望邁克原諒弗雷多 邁克臉色鐵青的打了自己妻子 弗雷多癱倒在沙發上向邁克訴說自己的痛苦 以及老教父在紐約創業的艱辛 以及老教父在西西里報仇時候的下手兇狠 一切一切都代表了這個百變義大利家族的興衰 邁克以自己的智慧和冷靜保護著家族 但是卻失去了太多太多 當他最後孤獨的坐在花園裡 才讓無數觀眾無比唏噓 經典的確是經典 居然可以用續集把經典做到更經典 教父系列做到了

  • 2 # 羚巛

    三部曲的第一部是最為宏大的,為教父系列奠定了穩固的基礎,第一部制定了規則,塑造了人物性格,這種規則、氣質、性格在三部之中是貫穿的,第一部之中所出現的人物應該是三部之中最多的,故事情節也最為的複雜,第一部可以分為兩個段落,其實就是兩代教父的交割之分,由馬龍白蘭度主導的前半部分和由阿爾帕西諾主導的後半部分。

      第二部開始於古巴戰亂,主要敘述第一第二代教父的成長史,勾勒出麥克考利昂的內心蛻變過程,應該是三部曲之中故事最簡單,脈絡最清晰的一部,第二部是雙線敘事,時空並不在一條線上,小說之中第一代教父的發跡史被安插在了第二部電影之中,穿插並敘,其實第二部電影的肌體主體應該是第二代教父的成長史,這兩段交插是是父子倆在不同時期、同一個年齡的對照,這樣安插、對比加強了電影的深意,這樣的安排不得不說是非常精闢的,雖然劇情簡單,但是卻一點都不單薄。

    而第二部之中對峙公堂也是為了使自己的家族事業合法化,麥克面臨的困難和壓力遠遠大於老教父,他的成長經歷和思維模式已經基本上擺脫了老式黑手黨的思維模式,在夾縫中求生並不容易。而電影對此的勾畫也在側面宏偉的臨摹出了那個時期美國的政治、經濟、法律、社會發展史,以一個家族的轉型展現出整個社會的宏大轉型,這種轉型過程極其尖銳犀利的描繪出了美式民主、美式制度的宏觀大框架,這也是教父系列電影最為偉大的地方之一!特殊個人的奮鬥史呈現出的是整個社會、國家的巨幅浮世繪。第二部電影勝在此。

    第三部圍繞一個融資陰謀展開,老年的教父已經沒有了往日的犀利,更多沉溺於家庭裡短和自我利益的維護,第三部在一些方面丟失了前兩部的精神氣質,滿臉皺紋的阿爾帕西諾並沒有滿臉皺紋的馬龍白蘭度充滿威嚴,陰冷威嚴的教父轉變成了一個畏首畏尾的資本家,誠然,這種轉型是極其明智的,但是基於前兩部的整體氣質,這種轉變不禁會讓人失落,電影末尾教父最後的權謀施展的威嚴在阿爾帕西諾抱著死去女兒撕心裂肺的抽泣之中煙消雲散,教父老了

  • 3 # 三溫暖隨時隨地分享

    下面簡單的進行分析一下:

    因為在第一部的時候投資不足,到了第二部整個故事構建的非常的宏大!

    在《教父》超過一億美金的票房收入以及三個小金人奧斯卡金像獎在握的情況下,拍攝《教父Ⅱ》的科波拉擁有了他在拍攝《教父》時可望而不可及的優渥條件:

    充足的預算、充裕的時間以及足夠的尊重和話語權。最明顯的改變是,他已經由《教父》時朝不保夕的導演提升至現在的製片人之一。

    這一切,都給了科波拉前所未有的勇氣和底氣,拍攝一部預想中較《教父》更偉大的電影。事實是,他也成功的完成了這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教父Ⅱ》,一部比《教父Ⅰ》更偉大的電影。在繼《教父Ⅰ》的三個奧斯卡金像獎後,再度拿下六個金像獎,其中包括了同時斬下的最佳電影和最佳改編劇本,堪稱空前絕後的紀錄。尤其值得強調的是,在那個年代《教父》還只是上下集關係,而不是後來的史詩三部曲。  

    如果說讓我選擇三部曲當中哪一步最經典,我也會同樣的選擇第二部原因很簡單無論從,燈光,佈局,哪怕是演員的一句臺詞,一個動作,神態都可以清楚的看到精雕細琢來形容!而且要知道阿爾帕西的身高只有1.68這個在好萊塢哪怕是中國都不算高,可能是義大利人天生的氣質讓他散發出由外到內的氣質太神了這部電源在他的拍攝下。

     

    與《教父》比較,《教父Ⅱ》精美得一如瓷器。 這種精緻,主要體現在形式之上。 形式之一,是故事的架構更為龐大,跨越的時空尤其是時代較之前集所講述的更為繁雜,與《教父》中的連貫時間不同,《教父Ⅱ》包含了兩個不同的時代,這種大跨度突破了個人與時代的侷限,營造出一種生生不息、週而復始的宿命感,人物命運被置於大時代之下,正是史詩必備的宏大敘事;在敘述手法上,故事由單線敘事發展成為雙線的平行敘事,講述了兩代教父波瀾起伏的命運之路,這種手法具有一種形式上嚴謹的對稱感,使故事充滿了對比、隱喻與象徵。與這種形式對應的內容,也是對比呈現,一邊是強有力的把握,人生表現為一個圓滿之象;另一個則是在路上漸行漸遠,直到一切身不由己支離破碎。如果說這個故事講述的是“美國夢”,這種平行敘述的故事最後還是巧妙的糾纏在一起,將兩個獨立的時空合併為一個完整的時空,將“美國夢”融入一個家族漫長的奮鬥歷史之上;它不僅講述了“美國夢”,也講述了“夢醒時分”;如果說這是一個神話,那麼它不僅表現了神話在時間內之“大”,也表現了神話在時間內之“小”,這就具有了強烈的現實意義。

    如果說在第一步的時候還沒有脫離一種稚氣,那麼第二部教父完全成長,為了家族為了整個家庭的榮辱使命讓他成為了自己最不想成為的人。

       在《教父Ⅱ》中,除了內部的形式及內容對比外,科波拉也有意沿襲了前作的部分內容,但在細節上賦予其變化,透過這些變奏了的場景來凸現人物及環境的改變,這又是一層強有力的對比。 在《教父》中,有一些相當精彩的情節,例如開篇的婚禮段落,就集中表現了柯里昂與家人、朋友、敵人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網;在《教父Ⅱ》中,科波拉有意設定了同樣的場景:在《教父Ⅱ》西西里往事的序幕之後,就跳躍到邁克為兒子安東尼舉行的聖餐禮。與《教父》中的婚禮、洗禮等內容一樣,這些儀式所具備的莊嚴及神聖本身就具備了一定的表意功能,與人物的言行對照就產生了更加強烈的藝術效果。在這兩個場景中,首先是人物的對比,即兩代教父柯里昂與邁克的出場,在一個特殊的日子裡,他們同樣面對著周圍集中起來的人事,透過解決這些問題的細節來表現人物不同的性格,以及隱藏在後息息相關的時代背景。

       我們說過了預算及時間帶來的好處,在可見的層面上,最主要的效果是加強了時代風情背景。與《教父》不同,這些背景不再是區域性的呈現,而是全面的鉅細糜遺的再現。《教父》由於預算的限制,只能代以妥協或者折衷的解決方案,以小見大、用區域性表現整體,到了《教父Ⅱ》中,良好的物質基礎上,時代印記被忠實還原,科波拉得以用整體烘托時代,用時代之大映襯人物之小。這些變化,在青年柯里昂的生活中尤其明顯。他從西西里來到紐約,他在小義大利街區的點滴生活,都得益於此。這些場面在敘事上並沒有特別的戲劇效果,但正是這些風情濃郁的背景為故事營造出大氣磅礴的時代感。與之相隨的,《教父Ⅱ》得以在更大的空間內敘事,技術上得以使用更多的移動攝影,更長更連貫的鏡頭。在場景上,也得以使用更多的外景地,並將故事擴充套件到第三國,巧妙融入更加真實的時代背景。   

    真的必須要說的shi:太帥了!很難想象整個電源距離我們已經50年了,看來好的電源永遠不會過時!

    在人物塑造上,由於老年柯里昂在前作中的成功,對於青年柯里昂的塑造相對而言更加直接一些,較多的沿襲了其性格中的主要部分;得益於這種處理,中年邁克就成為故事人物塑造的重心。在塑造其形象時,科波拉有意地賦予其表裡不一的特徵。表面上,他不如父親那麼圓滑老練,也不如父親那般的受人尊重,看上去更加脆弱;但在家族事業上,他做得更加成功,這種成功顯然得益於他的能力。這裡所說的能力不僅僅表現為暴力與虛偽,還有機關算盡的謹慎與決斷,以及由時代變遷所帶來的某種敏銳。科波拉主要在三個層面之上上,多角度的塑造邁克的形象。這些強有力的情節主要集中他的關係圈內,而不是敵對面。 最直觀的情節就是用法蘭克這一人物來表現邁克如何對待那些對自己作為教父卻心存不敬的人。法蘭克是與柯里昂同代的人物,是《教父》後段中在紐約獨立的克里曼沙的手下,在其死後接管了幫派,但依然受到柯里昂家族的控制。他是忠誠的,但不是聰明的,同時他對邁克的態度也堅定了邁克將其作為棋子的計劃。法蘭克與猶太幫有爭鬥,一直計劃先下手為強,但遭到邁克的阻止。在襲擊事件發生後,邁克第一時間就猜到了這是羅斯所為,與自己的兄長有關。

       片尾的閃回(生日場景)是全片(包含Ⅰ、Ⅱ)最具悲劇意味的一幕,同時也是使兩部電影合二為一的樞紐所在,在表現力上甚至強過了《教父》中柯里昂死去時那個不朽的場景,唯一的缺憾是它不能獨立存在。這個悲劇意味,不是指單一事件,而是指貫聯全片,包含了整個故事所涉及的所有主題,其中最主要的元素有三,一是美國夢及美國夢的虛幻與罪惡;二是義大利(西西里)式傳統家庭觀念(包含宗教、榮譽觀等),在不同的環境中、不同時代裡所發生的衝突與演變,即兩種文化的碰撞;三是人無法逃脫的傀儡命運,看似不同實又相同的悲情宿命。 這場戲發生在《教父》的故事之前,《教父Ⅱ》中柯里昂的故事之後。這是一次私密的家庭聚會,因由是柯里昂的生日,而他本人正在採購聖誕節禮物還未回家;大的時代背景在對話也有透露,正是美國對日本宣戰之時。這場戲的主角是柯里昂的三個親生兒子與養子,桑尼、弗雷多、邁克與湯姆,其他在場人物還有康妮、卡洛、湯姆的女友泰瑞沙、泰西勒。 場景適於桑尼帶卡洛回家,並介紹他給大家認識,介紹邁克時提到家人稱邁克為大學生,自己也以戲虐的口氣叫他“愛因斯坦”;閒聊中桑尼提起美國對日本宣戰,說志願參軍的人是笨蛋;邁克反駁說他這是與父親同樣的觀點,桑尼無從分辨,反問他既然贊成,為什麼不參軍?邁克說自己加入了海軍,眾人愕然。湯姆說柯里昂為了讓邁克緩徵花了很大力氣,邁克不置可否的說自己並未有這樣的要求;桑尼憤怒地拉扯著邁克,質問他為何這麼做,泰西勒急忙勸阻;桑尼按捺住心中的怒氣,讓康妮與卡洛去客廳,留下四兄弟在餐桌邊;桑尼埋怨邁克不該在生日的時候來傷害父親,弗雷多對邁克表示支援,桑尼將他伸出的手推了回去,讓他去倒杯酒;湯姆說柯里昂對邁克的未來有計劃,邁克說自己對未來也有計劃,湯姆說父親對他期望很高,邁克說想自己決定自己的未來;桑尼罵邁克上大學讓他變笨了,話音未落,康妮走進來說父親回來了,桑尼與湯姆離開;桑尼邊走邊回頭罵邁克是笨蛋,留下邁克一個人在房間內,畫外想起喧鬧的叫聲 “大驚喜”…… 這是一個有著無窮內涵的場景,它的意義不僅在結構上補充情節中的空白,讓《教父Ⅱ》與《教父》首尾呼應融為一體,同時也有力地提升了故事的主題。我們按照故事大概的敘述順序,看看散落在故事中與這場戲關聯的內容,它們之間如何聚合在一起併產生化學反應。(為了避免牽扯到太多的對應場景,我們只側重父子間的內容,而省略掉其中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即兄弟間的眾多恩怨細節。) ○《教父》的開篇段落裡,身著軍裝的邁克與身為黑道中人的兄長們有著強烈的反差,這個落差令我們困惑,他為什麼不同呢?閃回這一幕給出了答案:那正是他參軍回來的日子。可是他為何要參軍呢?因為他讀了大學,教育(美國式)讓他有了與家族成員(移民)不同的價值觀。所以他對自己的未來有自己的期望,某種意義上這帶有一絲兒子對專制父親的逆反味道,正是青年的典型心態。 ○許多場景裡,或正面或側面交待了邁克在柯里昂心目中的地位。聯絡閃回這一場戲,我們可以確定邁克在兄弟間最受寵愛,父親對他有期望,這究竟是怎樣的期望和計劃呢?它與邁克自己的期望有什麼不同呢?可以確定的是,讀大學是實現這個期望的第一步,只是在這一步以後,邁克自己選擇了與父親計劃不同的方向。婚禮段落裡有湯姆說柯里昂要跟邁克談話,可以想象的是,只要現在的邁克接受父親的善意,柯里昂的期望還是能夠再次走上正軌。這是個特殊的時期,一切皆有可能。 ○邁克遭警長毆打一場戲裡,我們由人物的對話裡知道邁克不僅參過軍,而且立了戰功,是美國英雄。隨後克里曼沙教邁克用槍,告訴邁克他是大家的英雄,其中包括他的父親柯里昂。這裡側面交待了柯里昂作為父親的溫柔一面,補上了由閃回這一場至婚禮之間的大片空白裡,柯里昂作為父親的矛盾處境,一面是驕傲,一面是牽掛,以及深藏起來的“期望”。

    ○柯里昂由醫院回家後,得知邁克捲入事件後,搖頭嘆息。他對邁克有期望,在邁克拒絕過一次後,依稀又有了實現的可能;卻想不到他竟然因為自己捲了進來,即安慰,又痛心。至此,不但他的計劃落空,他知道邁克自己的計劃也已落空,他將走上一條所有人都在極力避免他走上的道路。而“期望”與現實之間究竟有多大的落差,謎底即將揭開。 ○邁克與凱重逢,談話中對父親的看法已經改觀。他說父親是一個要負很多責任的人, “就像總統和參議員”,凱說總統和參議員不殺人。這又是一個包含了許多隱喻的時刻,最直接的,它說出了柯里昂只是“像”總統和參議員。隨後邁克有一個小的沉吟,然後說“是誰天真?”,同樣的隱喻與所指。凱的話也讓他體會到一個最重要的東西,這可能是他第一次發現,但同時也體會到其間的落差。而他的回答不僅指父親,也指自己。他們各自的計劃,一個關於未來的不同的計劃,一邊是父親對兒子的期望,一邊是忠於自我的未來的期望,最後陰差陽錯全部成空;而他們,在命運之前顯然都太天真了。 ○然後就是對應閃回的關鍵場景,邁克與柯里昂父子之間的談話,所有的東西都將在這裡揭開(據說這場就是羅伯特•唐的手筆)。談話中邁克從柯里昂猶豫不決的態度中看出他有所困擾,於是追問,柯里昂終於吐露心聲。“我知道桑尼勢必會染指家族事業,還有弗雷多…但我從來沒…我從來沒想到要你參與,我幹了一輩子,沒什麼遺憾的,我照顧了我的家人,但是我絕不當傻瓜,讓那些大人物在幕後操縱我,我不必道歉,那是我的命運,但是我想過…有一天你能當那些操縱的人,柯里昂參議員、柯里昂州長之類的,再建立一個王國……” 至此,一個黑手黨大佬光鮮背後的無奈、失落中寄予兒子的野心,一個義大利移民父親對兒子的殷切期望,都包含進了一個變異的“美國夢”之中。這兩代人的一個理想,最後都被現實無情埋葬,深刻的點出了“美國夢”的虛幻本質。由這個畫龍點睛的閃回場景,兩部獨立成篇的電影完美的融合成一個故事,兩部電影講述的三段時間完美的融合成一段時間。這裡僅抽取了其中的父子關係,故事還有牽連更廣的手足關係,就像父子關係所包含的悲劇性一樣(期望與現實的逆反),這一層關係同樣充滿了矛盾的悲情、人物身在其中的身不由己。邁克為了保護家人,卻不得不殺掉自己的家人。這一部分較之父子關係的內容更多,在兩部電影都有相當多的篇幅來表現。  

     

    這場戲存在於劇本中,最後出現在電影裡,這是必然;但必然中卻又有小小的偶然。這場戲是柯里昂的生日,他本來應該作為唯一的主角出場,但他並沒有出現在畫面上。當我在數次的重溫中偶然體會到這場戲的絕妙之後,我一直認為這是一個獨具匠心的設計。這次在花絮看科波拉說起這場戲,才知道這個設計是基於一次偶然。事實上,這裡本來計劃請馬龍•白蘭度客串一場,他本人也接受了,但最後迫於壓力被取消,科波拉無奈中採用了現在的設計。這個壓力,有個說法是白蘭度受到合同的限制,但說服力明顯不足,另一個顯然才是根本:白蘭度在《教父》中奪得最佳男主角,他不但拒絕領獎,而且還安排一個印第安裔女人上臺抨擊印地安人受到的不公平對待,引起軒然大波,結果激怒了派拉蒙老闆雅格蘭,在他的阻擾下白蘭度未能在《教父Ⅱ》驚鴻一現。這個事實也頗具諷刺,如果白蘭度出現,這場戲的表現力將大打折扣,場景必然不能以邁克獨處的一幕結束;同時,柯波拉在處理這場戲的時候,有意將邁克放置到眾人的對立面,如果柯里昂在場,這種對比就會被削弱,也暴露出其中的設計。當白蘭度不能出現,而又要表現他的在場,所有人都必須走出客廳,只留下邁克一個人在餐廳內,畫外音中的“大驚喜”,也因此充滿了強烈的黑色效果。而這個孤獨形象的隱喻,正是《教父Ⅱ》營造出來的基調形象。 關於這兩部電影,有太多的話題可說,我只想說最不具技術含量的那一個。在第四十七屆奧斯卡金像獎評選上,《教父Ⅱ》獲提名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電影的競爭者中還有科波拉的另一部作品《對話》;最佳導演的競爭者則包括了《唐人街》的波蘭斯基、《日以繼夜》的特呂弗、《萊尼》的鮑勃•佛西(正是他的上一部電影《舞廳》擊敗《教父》奪得最佳導演)、《權勢下的美國女人》的約翰•卡薩維茨。這部電影本來只能存在於想象中的竟然實現了真的影像想象真的厲害!

    最後說一下倆代教父都太帥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8年玉米補貼下降,大豆種植補貼上漲,2019年種植大豆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