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龍女5505

    吳起是楚國功臣變法改革征討四方屢立戰功雖有大功但亦有殺妻求將、母喪不歸之罪因觸怒權貴之利被五馬分屍,商鞅秦國變法改革開疆擴土之大功亦有執法嚴苛而殘酷之惡也得罪貴族難逃五馬分屍酷刑,唯獨李存孝忠誠驍勇、戰功彪悍、威震十國、名揚四海卻因功高名重竟遭義兄謀害慘遭五馬分屍而死屍首無存勇猛一生未死敵手卻死於內訌死在義兄之手,三人中他死的最悲也最不值。

  • 2 # 白露為霜65799235

    都夠不值的。商鞅和吳起之死的原因比較類似,大體上都是在英明國君支援下變法,觸及了權貴,既得利益者,得罪了後繼君王或其寵臣。李存孝嘛,不光是被李存信之流算計和其他同僚的妒忌,還有他自恃功高,心理失衡,對李克用給予的封賞不滿意,最後終於謀反。

    非要說誰最不值?吳起吧,因為論才能吳起最全面,論努力,吳起付出最多,四處奔波。。

  • 3 # 劉一千五

    建功立業的人物少有不悲涼的。

    要說三個五馬分屍的人,對於被當權者施以五馬分屍這種酷刑,就說明了地們被別人仇恨到了被整死,整死尚不得解恨出氣,還要虐待凌辱而且死無全屍。

    吳起,春秋時期的全才級人物,他先前在魏國幹得非常出色,魏武侯非常信任他,並讓他變法,吳起成績顯著,被委以西河長官之職,秦人因此不敢東擴。不久被同僚妒忌陷害,不得已離開魏國而到了楚國。楚悼王聽說吳起有大才,讓他在楚國變法富民強國。吳起又成了楚國的大臣,主持變法,改革朝政官僚機制,征討四方屢立戰功,這就招到楚國宗室,權臣等既得利益者的仇視。被攻擊有殺妻求將、母喪不歸之大罪。只因楚悼王存在,別人不敢動。楚王一死,吳起被仇人群起攻擊,不得已伏在楚王屍體上而被亂箭射死。之後又被五馬分屍洩恨。這是一個因才能招來禍害的典型人物。

    商鞅秦國變法,其改革變法,獎勵耕制,改革軍隊的軍功制,觸犯既得利益者的"廢井田,開阡陌",打破鐵飯碗的軍功爵制,讓老秦人恨得牙痛。法律條文苛責,連誅取保,又得罪了下層民眾,鬧得民怨沸騰。雖開疆擴土的大功亦抵不過有執法嚴苛而殘酷之惡名,得罪貴族以及儲君,留下悲慘伏筆,難逃五馬分屍酷刑。

    唯獨五代十國時期的李存孝,忠誠驍勇、戰功顯赫,作風彪悍、威震十國、名揚遠近,四方驚駭。但這樣的武將少有不因功高名重而得保全的。他就是太優秀了,才招來妒忌,才樹大招風,沒戰死在戰場上,竟然遭到自己兄弟等人的陰險謀害,慘遭五馬分屍而死。屍首分離,死無全屍。冠勇一生,同作因才致禍之悲。

    吳起讓楚魏煥然一新,商鞅確實讓秦國崛起。仔細一想這兩人也因自已的抱負不顧家人及他人的利益,恃國君之寵信而固執已見,也是積恨在自己,怨不得外人。而李存孝,末死於敵手卻死於兄弟和下屬之手,三人中他死的最悲虐也最不值得。

    三個因才致禍的悲劇人物,於情理而言,李存孝更不值,死得淒涼。

  • 4 # 陳之煜

    吳起跟商鞅是因為動了上層舊勢力的蛋糕,本來一直是貴族封侯,可是沒想到由於他們的做法這種上層建築的優勢蕩然無存,而當新的君主上臺,需要的是上層建築這幫少數人的支援才能坐穩位置。因此舊君主的去世就會直接導致舊勢力的復燃,而復燃的結果就是他們的遭殃,吳起還算聰明,臨死前躲到舊君主棺材後面,還坑死了殺害他的一幫人。而商鞅就是個可憐兒,一心只為國家,將秦國變得逐漸強大,可是他的出發點雖然好,可卻動了上層社會的大蛋糕,或者說直接搶走,這是所有人都不願意看到的,尤其是還把儲君的蛋糕動了,所以新君王一上任,商鞅就倒黴了。

    而至於李存孝,作為十三太保最著名的一個,勇武過人,可壞也壞在勇武過人,在軍中威望甚高,權利過大就會讓君主猜忌,尤其是有時沒有按命令執行,雖然有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可卻最讓君主忌憚就是這種,被五馬分屍又因為武力過人,還要在死前被砸斷手腳,才被殺害,嗚呼哀哉。

  • 5 # 楊朱學派

    吳起是被萬箭穿心而死。商鞅和李存孝是被五馬分屍而死。

    這三人死因不同。

    商鞅是被秦國依據商鞅制定的秦法,以謀反罪判處死。五馬分屍,夷滅三族。也就是說,商鞅之死,不是政變。而是走的法律程式。

    吳起之死,是楚國貴族發動政變,殺害了吳起。

    李存孝是起兵謀反被五馬分屍。

    先說商鞅之死。

    商鞅之死,可謂多行不義必自斃也,作繭自縛。害人終害己。

    1、法家主張,寧枉勿縱。 商鞅謂之:刑用於將過,則大奸不生。韓非子謂之:禁奸於未萌。 不是禁奸於萌芽,而是未萌。依據商鞅思想,你沒謀反,就把你以謀反之罪處死。才能做到大奸不生。秦惠王及大臣便以商鞅之法,在商鞅謀反未萌之時,儘早將商鞅處決。

    2、戰國法家酷吏商鞅被五馬分屍。唐代法家酷吏周興被烹煮。來俊臣被剁成肉泥。秦國是依據商鞅之法,將商鞅五馬分屍。

    3、儒家主張不罪無辜。孔子修訂的《尚書》有云:父子兄弟,罪不相及。法家主張,夷族連坐。秦國是以商鞅之法,將商鞅夷滅三族。 總之,商鞅死於商鞅之法。可謂死得其所,名實固當。

    秦國依據商鞅之法,將商鞅五馬分屍,夷滅三族。說明秦國之法是惡法。法家是法治的頭號死敵。

    再說吳起。

    吳起是儒家大師,兵家大師。中華第一名將。

    吳起與商鞅相同之處,皆是犯眾怒。但吳起之死卻並非透過法律程式。而是被楚國幾十家貴族發動政變所殺。

    楚悼亡任用吳起變法,富國強兵,平百越,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連拔五城。諸侯紛紛向楚國進貢稱臣。

    楚悼亡死後,楚國幾十家貴族聯合攻打吳起。吳起逃到楚悼亡遺體前。貴族們把吳起萬箭穿心。但箭支也射到了楚悼亡遺體上。楚肅王即位後,依據楚國之法。將射吳起和楚悼亡遺體的貴族封地全部沒收。參與政變誅殺吳起之人被全部處死。【墨家鉅子孟勝依附陽城君。陽城君把自己封地的城池交給墨家防守。陽城君因參與政變被殺後。楚王派兵收回陽城君封地。左右為難的孟勝獻出封地和城池。覺得墨家失信於陽城君。無顏面對天下。便率180名墨家骨幹自殺謝罪。墨家從此一分為三。墨家學派滅亡。僅僅是軍事組織和兵器研製機構。論為統治者得走狗】

    即使貴族們的箭沒有射到楚悼亡遺體。他們發動政變。誅殺吳起。也是犯罪。楚肅王依然可以依法將他們全部處死。但封地仍可由兒子繼承。楚國貴族中了吳起的圈套。

    總之,秦國是依據法家思想。透過法律程式。合法的將商鞅五馬分屍,夷滅三族。商鞅死於商鞅之法。而吳起是楚國貴族透過暴力非法手段發動政變,將吳起殺害。兩人雖都犯眾怒,死因卻完全不同。

    最後說李存孝之死。

    中國歷史上最勇武的兩個人物,就是西楚霸王項羽和李存孝。王不過霸,將不過李。

    李存孝頭腦簡單,四肢發達。李克用收他為義子。待他恩重如山。別人一挑唆。他起兵謀反。最後兵敗被五馬分屍。

    我對李存孝的評價——勇武過人,無腦過人。

  • 6 # 孔六十三

    這裡需糾正的是商鞅不是春秋時期的人,他是戰國時期的人,比吳起所在的時期還要晚一點!

    要說起這三個人,都不值!都是為國家(或主公)立過大功的人,最後卻落得個被車裂的悲慘結局。我們先來簡單看一下這三個人。

    吳起和商鞅兩人很像,都是衛華人,都為了有一番作為而展轉效力幾個國家,最後遇到明主,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吳起得楚悼王重用進行變法,使楚國變的強大起來,但同時他的變法損害了楚國貴族的利益。楚悼王剛剛去逝,楚國貴族們便把吳起給射殺了,後來還把他的屍體給五馬分屍了。吳起死後,他的變法也宣告失敗!

    商鞅比吳起出生晚了將近半個世紀,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援下先後兩次實施變法,對秦國在政治、軍事、法律、農業上實施一系列改革,使秦國變成了一個富裕、強大的國家。同樣,商鞅的變法也觸動了秦國貴族的利益,再加上他曾經得罪過太子嬴駟,秦孝公死後不久,商鞅被指謀反,在彤地戰死,屍體被帶回咸陽車裂。不同於楚國的是秦國在商鞅死後仍然堅持商鞅變法,使以後的秦國在七國中一直處於強國地位,為秦統一六國打下了基礎。

    唐朝末年的李存孝跟他們比則完全是不同的人生。李存孝是晉王李克用的義子,號稱“十三太保”,是唐末第一猛將,人們用“將不過李,王不過項”來把他的勇猛和項羽相提並論。李存孝在李克用麾下立下赫赫戰功,幾乎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後來李存孝對李克用在人事任命上的不公平感到不滿,在加上義兄李存信在中間的挑撥離間,使他們父子之間猜忌更重。後來李存孝背叛義父,聯合王鎔攻打李克用,李存孝最後兵敗被捕,被處以車裂之刑。李存孝死後,李克用很是挽惜,他也因為沒了這個頂樑柱而迅速的衰敗了!

    要說最不值的我認為是吳起。商鞅雖有功於秦,但執法嚴酷,刻薄少恩,後期又驕傲自滿,目中無人,得罪了不少人,為他以後的不幸埋下了禍根。李存孝雖有功於李克用,無論出於什麼原因,背叛義父是事實,被捕後自然不會有好下場。而吳起卻是一心就想功成名就,為了功名不惜散盡家財;為了不耽誤發展不為亡母守孝,老個不孝的罪名;為了得到賺取功名的機會不惜殺掉自己的妻子。到頭來卻老得個被車裂的下場,他的心裡肯定最不值!

  • 7 # 阿岔視角

    一、吳起和商鞅都是因為變法而死——吳起是因為在楚國變法得罪了貴族,在支援變法的楚悼王去世(前381年)之後,貴族兵變被殺,後被車裂;商鞅是因為在秦國變法,支援變法的秦孝公死後(前338年),被人誣告謀反,後被車裂而死。都是因公而死。死得值。

    而李存孝是因為同僚陷害(十三太保之一的李存信誣陷其有二心)而背叛其主子(也是他的義父李克用),最終被李克用車裂而死。他原本是一員猛將,戰功累累,但無論怎麼說都是因為背叛而死。是為個人私利私慾而死。

    為了個人利益而死,李存孝死的不值。

    二、吳起和商鞅雖然人死了,他們變法對當時社會產生巨大的作用——吳起變法讓楚國國力強大,商鞅變法對秦國走向強大的作用更大。秦國此後一步步走向強大,直到統一全國,商鞅變法功不可沒。同時對中國歷史影響巨大,他們是中國變法運動的先驅,後世中國變法運動大都汲取了他們的經驗和教訓。他們人雖然死了,但他們的變法實踐和變法精神影響深遠。

    而李存孝留給當時社會和歷史的就遠遠不及前兩位。他的死只能讓人聯想到傾軋、讒言、猜疑、背叛……死的自然不值。

    三、吳起和商鞅都是國家利益優先。也正因為首先考慮的是國家利益,所以才會因為變法觸動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才會招致那些反對變法的王公貴族們的嫉恨,也才會在改革的決策者和支持者國君死後被人陷害殺害。被改革的敵人殺掉,他們值。

    而李存孝只是在個人命運和利益的小圈子中打轉。就當是的形勢看,跟著李克用是對唐王朝的背叛,因讒言而投降敵對一方,又是對原主子李克用的背叛,最後還要後悔,那就更是對不久前才接納他的朱溫和唐王朝的背叛。這一路背叛過來。沒有一次考慮過國家民族利益,沒有一次有大局觀。也沒有一次給當時的社會帶來正面影響。他死了,還是被自己的主子車裂的,自然——非常不值。

  • 8 # 溫陵遊人

    既然是對比吳起、商鞅與李存孝三人,那我們就一個一個來吧。

    吳起

    簡介

    生於公元前440年,卒於前381年,享年59歲。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曾仕魯、魏、楚三國,文武雙全。在楚國主持了著名的"吳起變法"。今有兵法《吳子》傳世。

    死因

    因“吳起變法”得罪守舊派貴族,楚悼王去世,楚國貴族乘機發動兵變,吳起於楚悼王身旁被射殺,屍身被處以車裂肢解之刑。

    商鞅

    簡介

    生於約公元前395年,卒於前338年,享年57歲。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在秦國主持了著名的“商鞅變法”。

    死因

    公子虔等人告發商鞅“欲反“,秦惠王下逮捕令。商鞅逃亡失敗,起兵攻鄭縣,秦惠王派兵攻打他,戰死,屍體被拉回咸陽處車裂刑。

    李存孝

    簡介

    生於公元858年,卒於894年,享年36歲。唐末至五代著名的猛將,據說在戰場上百戰百勝,從無敗績。與西楚霸王項羽齊名,有"將不過李、王不過霸"的說法。

    死因

    李存孝原為李克用義子,遭人離間後,二人反目,李存孝被圍,糧盡投降,被押回太原,以車裂處死。

    如此看來,我們注意到,無論原因如何,商鞅和李存孝從事實而言確實都起兵反叛了,最後被統治者所殺。而吳起是被政變的貴族所殺。所以,吳起相對比較比較可惜一些。

  • 9 # 史海尋蹤

    三人都是風雲一時的人物,都受過車裂酷刑,不同的是,吳起、商鞅是死後屍體受刑,而李存孝是被活裂的。

    吳起(前440~前381年)是戰國名將,文武雙全,今山東菏澤人氏。年輕時家境很好,有政治抱負,但把家底折騰光了也沒取得什麼成就,於是遭到鄉鄰們的恥笑。一怒之下,殺了恥笑他的三十多個鄰人。

    後來齊國攻打魯國,魯國穆公想任用吳起,但因為他妻子是齊華人而有所猜疑,吳起便殺了妻子以表忠心,獲取魯公信任,帶兵大敗齊軍,而後又因魯穆公猜疑投魏。

    從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吳起此人雖有才能,但性格暴烈,動不動出手殺人,出人頭地的慾望也十分強烈,甚至不惜殺妻為代價。

    吳起真正名揚天下是在魏國,前409年魏文侯以吳起為主將,盡取秦國河西之地,並設立西河郡。前389年,吳起又率領五萬寸功未立的魏軍,大破來犯的秦軍五十萬。

    功成名就的吳起是死在了楚國,楚悼王很欣賞他,任命吳起為楚國最高長官令尹。掌政後的吳起大刀闊斧的改革楚國,使楚國舊貴族傳襲不過三代,取消他們的特供,並將貴族們充實到偏遠人稀之處。這無疑觸動到楚國貴族們的利益,招致後來的殺身之禍。

    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國貴族們在葬禮上對吳起動了手,吳起死前拔出身上的箭插到楚悼王屍體上,大喊:“群臣叛亂,謀害我王!”損害君王屍體在楚國是重罪,吳起屍身被行車裂之刑,那些在葬禮上動手的貴族們,被繼位的楚肅王牽連滅族的有七十多家。

    商鞅(前395~前338年)大家很熟悉,簡略說一下。秦孝公重用商鞅變法,使秦國成為當時強國,後世對商鞅變法內容褒貶不一,而事實上的商鞅,自然也不是電視劇裡那般高尚完美。但是他的變法確實強大了弱秦,為以後的一統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

    跟吳起一樣,商鞅在變法中觸犯了秦國舊貴族的利益,後被公子虔以“謀反”之罪告發。不甘受戮的商鞅帶領封地之兵反抗,兵敗被殺,屍身被帶回咸陽車裂示眾,其全家也被秦惠文王下令誅滅。

    至於晚唐名將李存孝(858~894年),比上吳商兩人更為憋屈。李存孝是突厥沙陀部人,勇猛罕世無匹,唐初的李元霸,唐末的李存孝,都是“恨天無把,恨地無環”之人,意思是要能給天地上裝個環,能把天拉下來,把地提起來,根盤古大神有一比。

    李存孝是晉王李克用義子,晉王收了很多幹兒,號十三太保,李存孝居首,武力值排名第二的王彥章在他手底下也走不了幾合,可以說,號稱十三太保,其他十二個都是湊數的。

    李存孝帶兵打仗和項羽有一拼,被讚譽為“將不過李,王不過項”未有敗績,立下很多大功勞,用史書概括一下:“驍勇冠絕,常將騎為先鋒,未嘗挫敗;從李克用救陳、許,逐黃寇,及遇難上源,每戰無不克捷”。

    這麼勇猛、能打仗,好啊!可是因為他能力過於突出,遭到晉王其他將領的極度嫉恨。另一位將領李存信讒言晉王,這引起了李存孝極大不安,致使一步步被逼反,難以回頭。

    後來李存孝被擒,晉王李克用在下令殺他時,原指望眾人求情,趁勢饒了他,但是諸人因為嫉妒李存孝,竟然沒一個出來求情,李克用只好將李存孝押回太原,車裂而死。事後,李克用極為惋惜痛心,十幾天無心打理政事。

    以上三人,都是極有才能之人,真是合了那句“天妒英才”。而吳起、商鞅兩人,因為改革,實實在在觸犯了本國貴族的利益,招致報復。而可憐的李存孝,只是因為自己太過出色而遭人陷害,無疑是最為不值的一位了。

  • 10 # 江琯

    評價一個人死的值與不值,是看其生平和因何而死以及留給後世的經驗和教訓幾個方面來蓋棺定論的。

    商鞅,這恐怕是比另外兩位更有名的,因為從初中歷史開始,就開始學習。戰國秦孝公時期開始任命商鞅為左庶長,作為秦國主要改革的策劃者和實施者。以《墾草令》為開端,在秦國開始變法。前後兩次變法改革的主要核心是廢除貴族世襲制度,建立以軍功為主的二十等爵位制度,重農輕商,獎勵耕織,推行小家庭制度等等。最有名的典故恐怕就是南門立木。秦孝公死後,即位的秦惠王受到舊貴族聯合蠱惑,認為商鞅準備謀反,並準備逮捕他。商鞅先是準備逃跑的魏國,未果,後潛入自己的封地商,組織軍隊進行反擊。結果兵敗被抓,死於車裂。

    吳起,和商鞅其實是老鄉,甚至有可能是同宗,但早於商鞅,同為衛國貴族,先後轉仕與魯國、魏國與楚國,曾從師與曾子的兒子曾申和孔子弟子子夏,學習儒學。思想同時受到了法家和儒家的影響。魯國一戰成名,因魯國國君懷疑其忠誠,逃亡到魏國,在魏國實行了部分強兵改革,戰功卓著,後又在楚國擔任令尹,推行改革。主要內容是廢除貴族世襲制等。著作有《吳子兵法》,其軍事思想顯然受到了儒家、法家以及兵家的影響。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後,被舊貴族反撲,被即為的楚肅王以車裂之刑殺之。

    李存孝,五代晉國李克用之義子,原名安敬思,民間傳說為隔河擲虎,被李克用納入賬中,勇武無敵,號稱五代第一武將,為沙陀族人,疑似與唐末安祿山之繼父為同一部落。李存孝在五代時期為晉國鞏固疆域,成為各國之首,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在後期,因為與後梁趙王王熔私通款曲,被李克用引兵圍攻,勸降後,被李克用車裂而死。

    三者留給歷史的資產不同,從這個角度考慮,商鞅與吳起之死,死於變法後遺症,商鞅死後,變法留存,秦國因此滅六國一統天下,商鞅的死有點死的其所,畢竟其生前的願望得到實現。

    吳起之死,死於其心可誅,吳起殺妻明志與魯國國君,可惜仍然受懷疑,成名於魏國,依然受懷疑,變法與楚國,死於變法後遺症。而變法措施皆被舊貴族擁護的楚肅王廢除,生前願望沒有實現,唯有其兵家思想,以論著流傳,也算有點安慰,吳起一生,為名所累,為利所困。師儒家,而心法家。學與曾申,母喪不守制,殺妻以明志,薄情寡義,即便生前榮耀一時,身後必遭罵名

    李存孝,生於田野,因戰功而成名於五代,深受李克用信任,卻與後梁趙王私通款曲,引來殺身之禍,又首鼠兩端,不忍父子兵戎相見,又伏地乞降。不解帝王之心。可憐、可痛。身後唯有記住其武功蓋世,終究是歷史天空的一顆流星。

    以此來看,李存孝之死死於現實與理想的來回奔跑。李存孝死的最為不值。不知過往的君子有何賜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無限生機劇情介紹(36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