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王頭談歷史

    張居正(字叔大)是明代傑出的改革家,他“勇於任事,以天下為己任”。

    1573年出任內閣首輔後,張居正便掀起了一場以整頓吏制、推行“一條鞭法”、鞏固邊防等為主要內容的改革,從而使已經頹廢的大明王朝,一度出現了“中興”的景象。

    1582年,張叔大病逝後。萬曆皇帝下詔罷朝數日,賜其諡號為“文忠”,並派錦衣衛護送其靈柩回故鄉江陵,可謂備極哀榮。

    然而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張叔大死後不過兩年,萬曆皇帝竟指責張叔大“罔上負恩,謀國不忠”,詔令追奪官秩,查抄家產,甚至要對其“斫棺戮屍”。

    而且,凡是張叔大生前舉薦重用的人,通通罷黜不用;凡是以前被罷黜的官員,又大都起用復官。張叔大十年嘔心瀝血推行的改革,基本上被一筆勾銷。

    事情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反轉?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一般認為,這是由於改革觸犯了官僚集團的利益,這當然是正確的。但僅僅停留在這一點上,我們對歷史的理解,也就容易失之平面化。

    事實上,當撥開重重的歷史迷霧,仔細探究這場悲劇的具體原因時,便可在改革者張叔大的身影背後,看到一個非凡的人物——大太監馮保(字永亭)。

    導致張叔大身後悲劇的一個直接因素,就是張居正與馮永亭的密切關係。

    明朝是個“權宦輩出”的朝代。那時的朝臣,凡是能夠長久任職的,包括那些在政治舞臺上叱吒風雲的人物,一般都是宦官做自己的政治保護傘,張叔大也不例外。他的保護傘,就是這個有皇太后撐腰,權力大到連萬曆皇帝都以“大伴”相稱的司禮監秉筆太監馮永亭。

    在擔任首輔前,張叔大一向很注重名節。他極力倡導廉政,轟動朝野。

    主政以後,針對“吏治不清,貪官為害”的問題,大力整頓朝政,查處了一些重大的貪腐案件。 由於他位高權重,大批謀求升官發財的官員都給他行賄送禮,甚至連王爺也加入其中。但都被他嚴詞拒絕了。

    但是,對馮永亭,張叔大可就是另一個套路了。

    馮永亭貪財好色,而且膽大包天。他貪汙勒索的手,有時甚至伸到了皇帝頭上。張叔大作為一個長期在政壇上縱橫捭合的老手,深知該怎樣對付馮永亭這樣的角色。

    歷史記載,他曾先後送給馮寶名琴七張,夜明珠九顆,珍珠簾五副,黃金三萬兩,白銀二十萬兩。

    當馮永亭耗費大量錢財,為自己營建墓穴後,張居正不但沒有說什麼,還親筆為他撰寫了《司禮監秉筆太監馮公預作壽藏記》,字裡行間,高唱讚歌。

    功夫下得如此到家,終於換來了馮永亭對他的鼎力相助,幫助他在權利鬥爭中擊敗政敵,幫助他坐上了內閣首輔的寶座。張叔大也因此才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

    然而,張叔大的無奈、悲劇也正在於此。當時的社會歷史環境並不允許他完全按照自己的原則行事。 現實中,他不得不以一個腐敗人物做自己的政治後盾,因而也就不得不用腐敗手段來確立和維護自己的政治地位。

    張居正去世後,反對派決定從馮永亭身上下手,開啟突破口,便紛紛控告大太監馮永亭大量貪汙受賄,家財之多勝過皇上。 於是,萬曆皇帝懷疑張叔大也曾經收受了大量財寶,這也就導致了他“禍發身後”。

    張叔大事出有因的一些所謂不光彩的做法,後人卻無法指責他。因為命運擺在他面前的,實際上是一個兩難的選擇,拒絕馮永亭的支援,他便根本沒有機會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如果與馮永亭結盟,則必然會被他抹黑。

    張叔大的個人悲劇,也是專制制度的悲劇。歷史上許多推進了社會進步的事情,似乎都難以讓人理解;歷史上許多改革家,大都沒有好下場。如,吳起、商鞅等都死於非命。

    張叔大雖然沒有慘遭殺害,但他死後出現的局面也令人感慨唏噓:先前對他言聽計從的明神宗,查抄其家產,嚴懲其家屬,並揚言要對他“斫棺戮屍”!

  • 2 # 尋根拜祖

    沒有馮保就沒有張居正的萬曆新政!明朝的太監確實牛,不過大多名聲不太好。馮保雖然也留下了不少惡名,但總的來說,他是明朝難得的政治家,萬曆新政的推行,馮保是幕後功臣。所以,馮保是張居正的政治盟友。

    明朝的權力結構與馮保的地位

    明朝的權力中樞是內閣,內閣有首輔、次輔等三五位大臣組成。朝廷的所有奏章由內閣審閱,並提出具體處理意見,稱“票擬”。票擬提交給皇帝,由皇帝裁定,並在票擬上用御筆做批示,稱“批紅”。當然,如果皇帝不同意,可以留中或者駁回。

    自明武宗以後,司禮監事實上已經成為與內閣平起平坐的權力中樞,一般稱內閣首輔為“外相”,稱司禮監一把手,掌印太監為“內相”。

    馮保就是萬曆朝的掌印太監,內相。也就是說,馮保其實就是皇權的代表人,內閣想要做什麼事,沒有馮保的支援,幾乎寸步難行,這是明朝中後期的權力結構所致。

    馮保是張居正改革的支撐點

    張居正之所以能夠順利推行改革,就是因為他成了有明一朝,權力最大的首輔大臣,大到什麼程度呢?幾乎不受任何制約,幾乎把皇權握在自己手裡了!這就是萬曆新政能夠推行的原因,皇權在手,足以推倒一切阻礙勢力。

    張居正何以獲得這麼大權力?馮保的支援!

    一、在馮保的運作下,張居正坐上了內閣首輔寶座

    太監之所以留下罵名,就是因為他們與文人士大夫對立的立場,沒辦法,他們是皇權的代表,職責就是對付外朝官。所以,如果宦官站在士大夫一邊,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註定被皇權拋棄。

    所以,馮保如果想保持自己的權力,就要與內閣為敵。馮保卻堅定地站在了張居正的身邊,從這個角度說,他等於主動放棄了自己賴以生存的根本。

    張居正能坐上首輔的位置,全靠馮保的力挺。在張居正之前,首輔是高拱。高拱的性格存在明顯缺陷,內閣不和,他與馮保之間也存在很深的利益衝突。

    為了扳倒高拱,馮保不惜製造了“王大臣事件”,並在李太后和萬曆皇帝之間,散佈高拱不利的言論,力挺以張居正代替高拱出任首輔。正是在馮保的組合拳打擊之下,高拱悽慘落幕,連辯解的機會都沒撈到,就被髮配原籍,張居正如願以償坐上了首輔之位。

    這件事,馮保雖有私心,但是最大的得利人無疑是張居正,馮保犧牲了自己的名譽,張居正則是名利雙收。

    二、馮保代表皇權,替張居正清理了改革障礙

    萬曆新政的核心內容是“一條鞭法”和“考成法”,前者動了士族地主階級和地方官的乳酪,後者與全體官員為敵,可見力度很大,阻力重重,張居正也面臨著各種明槍暗箭。

    其實張居正的根,就在文人士大夫階級,但是改革又把自己推到了文人士大夫的對立面,等於廢了自己的根基。面對各種反擊,倘若再受到皇權的質疑,改革不可能推行得下去。馮保代表皇權,給了張居正最強有力的支援。

    張居正所提交的票擬,到馮保這裡幾乎是走過場,都能得到批紅透過。同時,政敵對張居正的各種彈劾,馮保說動李太后與萬曆皇帝,對張居正的政敵們展開無情打壓。“奪情事件”讓多名御史、給事中受到杖責,鄒元標等人被打成終身殘疾,多人被廢為庶人終生不得入仕,甚至被髮配邊疆。

    這些旗幟鮮明的立場,讓張居正在最困難的時期,牢牢坐穩了相位,也力保改革經受住了反對派的衝擊。

    三、馮保是張居正獲得皇帝長期信任的重要橋樑

    首輔與皇權的矛盾是天生的,為何張居正就能得到皇權的長期信任?李太后與萬曆過於軟弱嗎?張居正一介文官,顯然不具備架空皇權的可能性。答案就是,皇權選擇了對張居正無條件的信任,自覺將權力讓渡給了張居正!

    李太后與萬曆之所以能這麼做,馮保的居中協調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萬曆皇帝登基時年幼,李太后是實際掌權人,但是李太后又不具備與內閣長期共議朝政的條件,馮保的中間人作用就非常關鍵。人們都以為,張居正獲得信任,是因為他帝師的身份。當然,帝師的身份有作用,不過放在皇權與相權的矛盾體系中,這份師生情顯得很蒼白。真正維繫皇權對相權信任度的潤滑劑,就是馮保。

    馮保不光起到了皇權與相權的潤滑作用,他還起到了對萬曆皇帝的監督作用,讓他不長成“歪脖樹”。李太后對萬曆皇帝的要求非常嚴,但是皇帝有自己的生活空間,假如萬曆皇帝長成歪脖樹,縱使李太后再嚴厲,縱使張居正再有能力,恐怕也勉為其難。

    少年時期的萬曆皇帝,所表現出來的英明,跟馮保的監管不無關係,這也從另一個角度,為張居正的萬曆新政掃清了障礙。

    馮保與張居正,一對不能明說的友人

    以上是馮保與張居正的政治關係,那麼他們二人是否存在個人關係呢?史書一直迴避張居正與馮保的私交,很難找到明顯的證據,但是蛛絲馬跡之間,還是能看出,他們二人之間存在良好的私交關係。

    馮保這個人,其實是個性情中人,他個人的文化修養很高,琴棋書畫無一不通,絕不是某些文學作品中,那種草包的形象。馮保也是個愛憎分明的人,喜歡誰,不喜歡誰,從來不藏不掖,恨高拱就往死裡整,喜歡張居正,就天上捧。

    所以,至少從個人情感上,馮保對張居正存在明顯的偏向性。那麼張居正對馮保什麼態度呢?私人交往一個巴掌拍不響。

    史書記載了張居正給馮保送過不少財寶,還曾經給馮保的生祠,寫過《司禮監秉筆太監馮公預作壽藏記》,對馮保充滿溢美之詞。

    當然,有人把它解釋為張居正為了穩固政治地位,對馮保的行賄,但是張居正敢給馮保做壽藏記,如果沒有感情成分在裡面,恐怕是斷然不敢的。

    所以,張居正與馮保應該存在著非常良好的私人關係,只是因為馮保的身份,這份私交必須低調。

    雙方一個是外相,一個是內相,內外相打得火熱,這不是找死的節奏嗎?必須低調!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宦官既是文人士大夫的對立面,也是被文人士大夫所鄙視的群體,張居正必然會有所顧忌,不敢公開表露。

    綜述

    綜上所述,馮保與張居正既是一對政治盟友,同時也是一對好友,兩個人為了萬曆新政,精誠合作。馮保利用他特殊的政治地位,甘願做張居正的鋪路石和清道夫,為張居正的改革立下汗馬功勞。

    馮保與張居正的政治盟友關係,也是明朝難得的內外朝精誠合作的典範,大明萬曆朝最後的輝煌,二人雙星聯璧!

  • 3 # 這個歷史很正

    張居正改革能夠持續這麼多年離不開馮保太監的支援的。

    明朝在朱元璋時期設計的權力制約制度就是皇權高高在上,朱氏藩王鎮守一方,朝廷有功勳集團和文官集團。

    但是隨著朱元璋為了繼承人的繼位大殺功勳,這就失去一角了,所以導致朱棣靖難,而且隨著朱棣靖難後成功,大肆削弱藩王,那麼明朝的政治勢力格局就變為皇權和文官集團了。

    但是隨著明朝士大夫階級的壯大,皇權受到限制,所以開始逐漸放權給太監,而太監就是依附於皇權的存在的,越往後,文官集團勢力越強,於此對應的太監勢力也就越強。

    而張居正正處於明朝的中後期的時候,這個時候張居正要達到文官勢力就必須得到內廷的支援,也就是取得太監和後宮的支援。(張居正任首輔時,明神宗年幼,大權歸屬於後宮)

    張居正為了得到馮保的支援也是煞費苦心了,在此之前張居正每年都要獻上一些珍寶給馮保,太監因為不能生育子嗣,所以唯一的樂趣也就是愛好一些奇珍異寶。而張居正踢走徐階就離不開馮保的支援,在馮保和張居正的聯手下,張居正坑了一把徐階,所以張居正得以順利上位。

    就以張居正上位後進行的第一項改革——吏治“考成法”。就是透過這個政策集權於內閣,加大對官僚的監督管理,同時解決了張居正後續需要改革所面臨的執政效率低下的問題。

    若是沒有太馮保監對於張居正的支援,張居正是不可能這麼輕鬆的集權到內閣的,也不可能順利的實施它的諸項計劃的。

    而張居正和馮保太監的政治聯合給了腐朽的明王朝注入了一絲的活力,延緩了明王朝的落幕。

  • 4 # 一葉小舟168521774

    改革就是對固疾的革除,和對新政的推行,它勢必會觸動大多數人的利益。改革往往會伴隨著鮮血和生命的逝去,有些改革甚至在開始階段就夭折了。所以,改革能否成功,不僅僅是改革者的政策是否接地氣,改革者的魄力和手腕有多強,而且,和改革者上一層面支援的力度和方法也有著莫大的關係。張居正的改革所面臨的局面同樣如此。

    一,張居正的改革是如何一步步展開的。

    張居正想要改革的首要條件是,他必須的成功登上大明帝國的首輔的位置。當時的情況是,高拱佔著那個位置。單憑張居正自己的力量卻不足以扳倒高拱,但是,張居正有一個優勢條件,萬曆4歲到10歲期間,張居正是他的老師。而這一時期,萬曆的玩伴是誰呢?大太監馮保。張居正和馮保的親密關係也可能是這一時期建立起來的。

    萬曆帝的母親李太后,在萬曆帝年幼不能親政期間,最主要的想法就是把內廷和外朝穩定下來,給萬曆親政創造一個有利的條件。李太后選定的目標人物,內廷是馮保,外朝是張居正。

    馮保是一個太監,他有很高的文化素養,他在書法,音律,繪畫上都有一定的造詣,並且,馮保辦事幹練穩重,也有能力做好司禮監掌印太監。由於,馮保有較高的文化水平,所以,也能和張居正保持無障礙溝通。

    在萬曆帝即位大典上,高拱下臺了。

    李太后,馮保,張居正這個至少當時來看牢固的鐵三角形成了,這個鐵三角關係,是張居正的改革能夠順利推行的先決條件。

    二,改革過程中,馮保的作用。

    受影視劇的影響,現代人可能認為,皇帝金口語言有生殺大權,可以獨斷專行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其實,真實的情況遠非如此簡單,如果,國家大事,事無鉅細都要皇帝來裁決,那還不累死他呀!所以,皇帝會分一部分權力給下邊,自已保留決定權就行了。

    皇帝給內閣的權力,就是票擬。票擬就是內閣提出建儀,然後上奏給皇帝批准。

    皇帝沒時間看,或者不想看,就讓司禮監的人代理這個批閱的權力。這個人就是司禮監秉筆太監。司禮監的最高掌權者是掌印太監,馮保就是此人。

    張居正是內閣首輔,他改革的主要內容

    一是考成法,這部分的改革就是面向大明的各個政府機構,透過改革激發起他們的辦事效率。二是一條鞭法,這是對稅制的改革。三是對全國土地進行清丈。可以看出,張居正的改革,是自上而下,把改革之手伸向了帝國的各個角落。可想而知,如果,張居正得不到上層的支援,很難想象,改革能夠正常進行。

    馮保自始致終都是不遺餘力地支援著張居正。

  • 5 # 調侃歷史

    有關係,這個問題可以引申出張居正的另一面。

    張居正一生歷任嘉靖、隆慶、萬曆三朝,是明朝傑出的政治家。他出任內閣首輔十餘年,實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日趨沒落的明王朝一度有所振作。

    張局正得居高位,施展抱負,其實與他巴結取悅權重一時的掌印太監馮保有很大關係。

    馮保貪財好色,為人不端,張居正雖對他心生厭惡,可為了爭首輔之位,他竟自甘下賤,百般取悅馮保。為了討取馮保的歡心,張居正不惜送他名琴7張,珍珠簾5副,黃金3萬兩,白銀10萬兩及其他多種珍玩。

    公元1572年,隆慶帝去世,年僅十歲的朱翊鈞繼位,馮保遂在朱翊鈞的生母李貴妃面前大肆攻擊內閣首輔大臣高拱,極力推薦張居正。高拱不知內情,竟將他上疏要將馮保驅逐馮保出宮的事情告訴了張居正。張居正一知此事,便毫不猶豫地出賣了將他視為知己的高拱,把這個訊息告訴了馮保。

    馮保誣陷高拱有造反之心,高拱遂被放逐。張居正除去宿敵,終登內閣首輔之位,得償所願,開始了他轟轟烈烈的改革生涯。

  • 6 # 看經典品百味人生

    馮保為明朝人。生於1543年,死於1583年,享年40歲。馮保在歷史上是一名著名的太監,堅持推進張居正的“一條鞭法”,使明朝的政治、經濟處於復甦的狀態。除此之外,馮保在書法和音律上也頗有造詣,馮保鑑刻了諸如《啟蒙集》、《四書》、《書經》、《通鑑直解》等等作品,備受後人的推崇。

    馮保一生陪伴了3為皇帝,分別是嘉靖、隆慶、萬曆三位皇帝。

      馮保一生中最為得意的時候,就要數隆慶年間了,馮保受到皇帝的重用,並且將他封為提督東廠兼管御馬監,後來穆宗駕崩,馮保假傳遺詔“閣臣與司禮監同受顧命”,與內閣首輔高拱、次輔張居正、高儀同為神宗顧命大臣。

      而在萬曆元年,宋神宗由此登基。馮保受到李太后的重用,便升至為掌印太監,監督輔佐十歲皇帝宋神宗的教育。馮保在政治上積極監督宋神宗的行為,受到後人的肯定。馮保有次和張居正等朝中大臣向李太后諫言,宋神宗的舉止不當,引來宋神宗的不滿。後來,在張居正去世後,馮保在朝廷中孤立無援,他也失去了太后的支援。加上長久以來,馮保得罪了很多朝中人士,他們便聯名起書罪狀,列舉馮保的罪狀數條。

      馮保受到貶職位,並且被抄家,將他發往南京去種菜。後來,馮保又受到大臣的上述指責,宋神宗批示馮保收押監牢。最後,馮保在獄中而死。

      張居正與馮保之間的關係如何

      張居正和馮保都是朝中的要臣。在宋神宗時候,張居正為朝中宰相,而馮保受李太后的重視和委託,讓馮保監督教育宋神宗。張居正和馮保是很好的朋友,他們都為北宋做出了貢獻。

    馮保有很高的文化底蘊,而這一點深受張居正的欣賞。宋神宗時期,身為宰相的張居正推行了“一條鞭”發,裡面涉及了很多改革制度,如軍事上、政治上、經濟上還有文化方面。張居正的“一條鞭”發受到馮保的支援,但是卻收到了保守派的拼命阻擾。無可厚非,張居正的“一條鞭”法,觸犯了貴族派的根本利益。而馮保當時受到李太后的賞識,加上宋神宗的年紀還小,在處理國家政事方面,沒有多大的經驗。事實上,當時的政權就落在了李太后的手中。後來,馮保幫助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在當時,也對北宋的經濟起到了復甦作用。張居正和馮保在政治上是堅實可靠的盟友,而在私下裡,他們倆人的關係也不錯。

      馮保愛錢財,而張居正也會投其所好,給馮保送去大量的財寶,深得馮保的歡心。

      張居正後來在宰相職位上去世。隨後,馮保也迎來了政治上的滑鐵盧。宋神宗10歲就即位,深得李太后、馮保、張居正等大臣的教誨和輔佐。但是,馮保對宋神宗要求上的嚴格,引來宋神宗的不滿。後來,馮保受到朝廷人士的聯名起書,數列他的罪狀無數。而馮保失去了張居正和李太后的支援,也走向了末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是西漢大一統困難還是北宋開國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