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高考歷史輔導專家

    蕭何第一沒毛病,他的功勞主要是幫劉邦搞根據地建設,“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響,不絕糧道”。而穩定後方,安撫百姓是劉邦爭霸天下成就帝業的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所以蕭何第一。至於與蕭何同為劉邦口中人傑的張良韓信為什麼排名靠後,顯然不是因為他們的能力和貢獻不夠大,而是別有原因。 我們看到漢朝開國功臣排名前十基本是劉邦沛縣的同鄉,最早追隨劉邦幹事創業那批人,比如曹參、周勃、樊噲、夏侯嬰、灌嬰等。所以劉邦論功行賞的原則是自已為中心,以自己感情和利益為半徑畫圓,所以“決勝於千里之外”的張良和“戰必勝、攻必取”的韓信只能尷尬了。

  • 2 # 橫穿歷史影視娛樂

    因為蕭何是最早跟著劉邦的而且又被劉邦封為丞相。管理國家軍務大事第一蕭何第二韓信。第三張良第四利益機樊噲。曹操。

  • 3 # 老龔166916589

    劉邦封功臣榜的名次,只有劉邦自知,別人都看不懂。立漢三傑:簫,韓,張。分別簫第一名,韓二十一名,張六十二名。從世人看來絕對不公,但王者有王者的依圖,這個依圖他是從各個歷史階段來著想。封功臣榜是立國後的事。接有下要考慮國家的治理,必須要簫何治國之才,也就要拍他的馬屁,這樣他才有積及性,為朝廷工作,不僅功臣名次,而且丞相升相國,可算是馬屁拍足。

    。對待韓信,立國已是過期貨,在當平楚相爭時劉邦對他馬屁同樣拍足,登臺拜將,行歷史僅有君拜臣三拜九叩首的大禮(當時對劉邦來說只要為我所用叩幾亇頭有什麼關係)韓信死心塌地為他南征北戰。一擔事業成功,這種三夏的熱量,慢淡化,從三齊王降至楚王,立國後降至淮陰侯。功臣榜為二十一名。該是理所當相,最後還要了他的命。

    。張良在戰爭年代為他出謀劃策,周遊六國為他尋找賢士良將,現在國家建立,沒有戰爭,像張良這樣的只有吃閒飯一點沒有作用,榮譽不能給得高而佔去前十位的位子,所以給了他第六十二位,不管怎麼說,你又不能討價還價。可是劉邦心早已被張良的師父猜透,已經告所張良,待功成名就退居山林。偶然有一天早朝沒有了張良,張良早已不告而別。

    。大凡古代皇帝,為了自己的天下,黑心的多數,只能同患難,不得共榮華。

  • 4 # 一本夏

    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建立了大漢王朝,定都長安(西安),史稱“西漢”。西漢建立後,首先要做的是論功行賞,跟隨他打天下的兄弟們期盼的一刻終於來到了,對於如此龐大的分封劉邦是怎麼做的呢?

    劉邦之所以能得天下,自然少不了良臣賢將的輔佐,大家都知道劉邦手下有三個著名的人物,他們是蕭何、張良和韓信,這三個人被稱為‘’漢初三傑‘’,可以說沒有他們三個就沒有劉邦的天下。

    劉邦自己也說:要論出謀劃策,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要論治理國家,安撫百姓,籌集糧餉,我不如蕭何。要論帶兵打仗,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這一番話是劉邦對他們三人的肯定。因此在劉邦論功行賞時,他們三人排前三,應該是毫無懸念的,可結果一出來,卻讓很多人大跌眼鏡。我先給大家列出劉邦分封的前20名名單,看看有什麼讓大家想不到的。

    1、酇文終侯蕭何

    2、平陽懿侯曹參

    3、宣平武侯張敖

    4、絳武侯周勃

    5、舞陽武侯樊噲

    6、曲周景侯酈商

    7、魯母侯疵

    8、汝陰文侯夏侯嬰

    9、潁陰懿侯灌嬰

    10、陽陵景侯傅寬

    11、信武肅侯靳歙

    12、安國武侯王陵

    13、棘蒲剛侯柴武

    14、清陽定侯王吸

    15、廣平敬侯薛歐

    16、汾陰悼侯周昌

    17、陽都敬侯丁復

    18、曲城圉侯蠱逢

    19、博陽壯侯陳濞

    20、梁鄒孝侯武儒

    看完前20名的名單,我想大家除了對蕭何、曹參、周勃、樊噲、夏侯、嬰灌嬰幾個人熟悉外,其他人根本不知道,再說韓信和張良去哪裡啦?

    別急我來告訴你,第21位是淮陰侯韓信 ,第62位是留文成侯張良,最後一位,也就是第145位是沛侯劉濞。其他的人大家或許不會關心,對於韓信和張良的排位一定有大大的問號?是不是劉邦搞錯了。

    今天的我們可以說劉邦搞錯了,可在當時誰敢說呢?劉邦建立西漢政權後,明確地提出了按功勞大小分封的原則。對於排名第一的蕭何大家並沒有什麼異議,畢竟蕭何一直跟隨劉邦,兢兢業業的打理後方,為劉邦奪得天下提供了保障,奇怪的是韓信和張良的排名。

    張良、蕭何、韓信並稱“漢初三傑”,張良運籌帷幄,蕭何坐鎮後方,韓信征戰沙場,三人組合堪稱完美,按功勞來說他們是前三無疑。對於大家的疑問,漢高祖劉邦是不會做任何解釋的,他自有他的道理,你們愛怎麼想就怎麼想,反正就是這麼排的。

    韓信這人可以說是一夜成名的,年輕時是個連飯都吃不上的人,天天假裝釣魚,蹭漂母的餅吃,後來投靠項羽,項羽也沒有拿正眼看他,不得志的他在蕭何的引薦下投靠劉邦,剛開始劉邦對這個沒有任何戰功的無名之輩,也不感冒。韓信失望逃跑,被蕭何月下追了回來,在蕭何的擔保下劉邦拜他為大將軍,可以說蕭何是韓信的伯樂,劉邦給韓信提供了平臺。雖然韓信滅了齊國後,勢力比劉邦大很多,但他還是聽命於劉邦,這叫知恩圖報。我個人認為,韓信功勞再大,劉邦也會認為是自己成就了韓信,沒有我劉邦提供的平臺,你韓信什麼都不是,更是提醒韓信不要把平臺當作個人的能力,因此給韓信排到21名。

    對於張良的排名,我個人倒覺得一點都不奇怪,張良是個才智過人的大儒,眼光獨特,他跟隨劉邦前,就是個高富帥,家境殷實,財富對他沒有誘惑力,張良的出身高貴,是貴族後裔,地位他也不稀罕。名利都不在乎的張良,更不會在乎劉邦的排名,而且我估計當時劉邦是有安排張良進入前三的想法的,但張良自己向劉邦推辭的。張良深知‘’鳥飛盡,良弓藏‘’的道理,從他後來的表現我們就不難看出張良的想法,後來的張良遠離政治,一直表達自己的身體不好,需要靜養,低調冷靜的張良靠睿智保全自己,所以排62名一點都不奇怪。

  • 5 # 清晨如風195

    劉邦平民出生,卻從一個泗水亭長做到天下之主。除了他本身之外,也離不了身邊張良韓信等功臣。

    張良是劉邦的謀臣,只是出謀劃策卻不能獨當一面,更沒有自己的利益集團。而蕭何是大漢文官,為劉邦統治天下出謀劃策,他是文官即使天下太平一樣可以發揮自己的才能。

    張良知道對於開國皇帝來說,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共富貴。張良知進退皇帝多次冊封他,他就委婉推脫了。張良信奉道教更願意研究玄學而不是道教。

  • 6 # 如史如畫

    漢初大封功臣,誰功大誰功小大家其實都心裡有數,不說出來而已。劉邦則更是清晰有數。韓信,公認的,除劉邦外,立大漢第一功者。國士無雙,以至於劉邦都無處可封了,最好的國土齊國都封給他了,還有什麼可賞的。張良嘛,劉邦是這樣對他說的,自擇齊地三萬戶,眾所周知,齊國土地是當時公認的最好的沃土。漢初封得最多的侯是曹參,一萬零三百戶(補充一下,為什麼曹參能封得最多?就是因為自韓信拜將以來,曹參是一直追隨韓信的,其他的將軍斷斷續續,其他和韓信一起混的都沒有曹參時間長。而曹參作為韓信手下卻封侯最多,足以見得韓信戰功多大),劉邦居然一下子答應封張良三萬戶,由此可見張良的功勞有多大。

    而為什麼劉邦排名卻把蕭何排在那麼前?

    第一,蕭何功勞確實很大,積累糧食,穩固後方,漢初三傑之一不是白叫的。第二,劉邦想選丞相了,他知道打天下難,守天下更難,而有能力當丞相的,非蕭何莫屬,他對全國地形,人口,稅收了如指掌,最合適不過了。所以把蕭何排在功臣之首,劉邦是另有他用的,他要讓蕭何感激自己,盡心竭力為大漢賣命。

  • 7 # 狐筆春秋

    題主此問,實在有待商榷。首先,就西漢初年郡國並行的政治格局而言,韓信乃是堂堂楚王,是僅有的七個異姓諸侯王之一,與劉邦雖然名為君臣,實則更近似於同盟者和合作者的關係,就政治量級而言,是蕭何、張良所不能企及的;其次,早在建國之初,大封功臣之前,劉邦就曾許諾張良,自擇“齊地三萬戶”以為封地,是生性機警,謙退淡泊的張良主動拒絕了劉邦的好意,只求區區留縣足矣;最後,正是因為張良的飄然而去,才有了後來著名的“功人、功狗”的論斷,有了劉邦崇隆蕭何,以為開國功臣第一人的事情。

    一:馬上得天下者,豈能馬上治天下?

    所謂“世殊事異,事異則備變”當楚漢分野、群雄逐鹿之時,正是武將奮命、斬將奪旗之際。但在項羽自刎烏江,天下歸於大漢之後,當年馳騁沙場、驍勇善戰的名師大將也因此而成為新帝國的隱患。“國雖強,好戰必亡”更何況自秦亂以來,飽經兵燹之禍的天下已然滿目瘡痍,強大的漢帝國不過是外強而中幹罷了。

    對此,出身市井卻曉悉民生疾苦的劉邦焉能無所知識?而這也就是為何天下甫定,劉邦即令張良“自擇齊地三萬戶”的原因。畢竟,在他心中,貴族出身、相門之後,秉性淡泊而遠見卓識的張良無疑是整個集團中最牛逼的存在,倘若由他來領銜百官,何愁天下不治?只可惜,生性淡泊的張良對權力似乎並沒有那麼大的興趣,以“身體不適”為由,輕輕鬆鬆的脫離的權利中樞,翩然而去。

    當此之際,放眼天下,哪裡還有比蕭何更合適的人選?因為,無論是他的眼光、才能,還是他光輝的任職經歷(早在秦帝國時期,就曾因為能力突出而備受上司青睞,甚至邀請他前往中央工作,不過被蕭何拒絕了)。在劉邦心中,他是除卻張良之外的不二之選。換言之,劉邦一意抬升蕭何,崇隆封賞的行為,釋放出了國家要改變執政方式和路線的政治訊號。畢竟“馬上得天下者,豈能馬上治天下”。

    二:重用蕭何,標誌著漢興以來“重武輕文”的局面的轉變

    固然,在劉邦崇隆蕭何,許其為開國第一人的時候,曾遭到同為功臣集團的曹參的擁護者的質疑。但這並不能因此而使劉邦改變初衷, 迴轉聖意。

    畢竟,當此天下初定,正是偃武興文、與民休息的緊要關頭,劉邦絕不可能讓在軍事集團中有著至高威望,且文武兼備的曹參踏入帝國的權力中心,操持天下權柄。而正是這種不能宣之於口的忌諱,使得劉邦不得不把抬舉蕭何抬舉到“天下功臣第一”的位置,唯有此,他才可以名正言順的將天下大權託付於蕭何,亦唯此,他才能將蕭何從功臣集團中剝離出來,使其只能一心一意的為自己服務。

    事實證明,劉邦的計謀是十分成功的,成了“第一功臣”的蕭何與曹參之間產生了難以弭縫的矛盾;與當年一同起義的老夥計們也漸行漸遠。而也正是出於這樣一種難以宣之於口的忌諱,一心要學始皇帝的劉邦才會想方設法的剷除“韓信、彭越、英布”等實力強悍,文武兼資的異姓諸侯王。

    三:赤裸裸的權謀鬥爭——最是無情帝王家

    在這樣一個國家初建,諸般勢力膠著糾纏的複雜形勢下,劉邦從容淡定、剖決如流,條分縷析、細緻嚴密的規劃,不得不讓人感嘆,崛起阡陌之中, 混跡市井之間的他實在是天生的政治家。放眼古今帝王,又有幾個能有他的眼界格局和心胸氣概呢?

    畢竟,在劉邦提出“漢初三傑”的權力架構時,天下功臣就已經被他認為的剖分為幾個不同的量級,而“三傑”之中,張良素來機警、圓滑,即便對於劉邦的佈局有所覺察,也絕不會有任何的反抗與不滿。畢竟,在他而言,自己加入劉邦集團的目的,不過是為母國報仇而已。只要大仇得報,所謂功名利祿皆不過是過眼雲煙而已。有鑑於此,所以早在建國之初,劉邦才會以“自擇封地”的形勢來迫使張良屈服,或者遠走。

    其次,貴為諸侯王的韓信,原本就是超然侯爵的存在,在那樣一個崇尚實在利益的年代裡。“天下功臣第一人”的虛名又算得了什麼呢?畢竟,倘若蕭何真是“開國第一人”為何被封王的卻不是他呢?所以,無論劉邦怎麼褒譽蕭何,已然坐擁封地的韓信都不會有所異議。所以,說什麼“開國功臣第一人”不過是劉邦用以杜絕天下悠悠眾口的藉口罷了。

    雖說“最是無情帝王家”,但從劉邦費盡心機的籌謀來看,劉邦還是很仗義的(對那群被封侯的),不然,他完全可以像宋高宗和朱元璋一樣,“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對功臣們大開殺戒!

  • 8 # 芒果論史

    蕭何、張良、韓信被稱之為漢初三傑,在西漢的開國功臣排名之中,蕭何位列第一,但張良和韓信卻不在二、三,這是因為張良韓信不行嗎?

    其實不然,漢初功臣表並不能說明各功臣的貢獻大小。

    要搞清楚這一點,就必須要搞清楚西漢建國時是怎麼樣封賞功臣,怎麼樣進行封侯的。只要弄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會明白,漢初功臣表“看一看即可,不必當真”這一個事實了。

    論功行賞需要“量化”

    劉邦在和開國功臣們商討誰是第一功臣的時候,大家都一致推薦曹參,因為曹參是楚漢之爭中作戰最勇猛,攻城掠地最多的人。在劉邦認定蕭何是第一功臣之後,還有很多人為曹參憤憤不平,由此可見,曹參為第一功臣其實是深入人心的一個觀念。這裡就涉及到了論功行賞的一套標準,蕭何治理關中,為劉邦提供了穩定的大後方固然有功,但這個功勞具體有多大呢?無法量化!張良為劉邦出了很多主意,幫助劉邦趨吉避凶,肯定是有功勞的,但功勞有多少呢?也無法量化。

    但是帶兵打仗就不一樣了,你取得了10個地方首級,他取得了100個地方首級,那誰的功勞大一眼就看出來了。劉邦的天下是在馬背上真刀真槍幹出來的,這些武將士兵自然就佔了開國功臣的大多數,曹參作戰有多勇猛大家都看在眼裡,選曹參是第一功臣,誰敢不服?

    但是蕭何不一樣,在功臣們的眼中,蕭何干了什麼事情啊?不就是終日龜縮在大後方嗎?我們這麼一幫人在前線流血拼命幹這麼多年,還比不上他蕭何這個躲在大後方耍筆桿子的文人?開什麼玩笑呢!所以說,大家對蕭何不服氣也就可以理解了。

    但劉邦憑藉君主的聲威點定蕭何為第一,大家也就認了,這張良又算什麼?蕭何雖然耍筆桿子,但好歹也在關中獨當一面,你張良不就是劉邦的跟屁蟲嗎?蕭何當第一兄弟們已經很不服氣了,你張良還想當第二?絕不可能!我估計劉邦如果強行把張良排第二,這幫開國武將就得鬧事兒了。

    “功人”與“功狗”

    開國武將是一幫大老粗,不懂其中根本,但是劉邦是懂的,他特意提出了一個“功狗論”來證明蕭何的第一實至名歸。

    這個“功狗論”概括起來很簡單,意思就是說蕭何是獵人,他給你們指明方向,你們是獵狗,只需要跟著蕭何指的放向去做就完事兒了。其實根據劉邦的分類,“蕭何、張良、韓信”這漢初三傑都是“功人”,而樊噲、曹參等人則都是“功狗”。

    這麼說可能還是不太直觀,這裡引入一個概念叫做“可替代性”來對“功人”和“功狗”進行區分,像曹參、樊噲這樣衝鋒陷陣的“功狗”,他們的工作是具有可替代性的,而蕭何、張良這樣的“功人”,他們的工作是不具備“可替代性”的。

    衝鋒陷陣這種事情曹參、樊噲可以做,但換一個身強力壯的勇士一樣能做。但是往哪兒衝?怎麼衝?多少人衝?這些問題就需要身為“功人”的韓信來進行指導,而“功狗”樊噲之流就不具備這種能力。同樣的,蕭何能夠把關中治理的秩序井然,別人做不到,曹參後來做了丞相也只能“蕭規曹隨”,完全不敢改蕭何的規矩,因為他不能比蕭何做得更好。張良能夠窺破地方意圖本質,指導劉邦做出正確決策,其他人也幹不了。

    “功狗”能幹的事情,其他人也能幹,但是“功人”能幹的事情,其他人幹不了,這就是區別。

    漢初功臣表是將功績量化後的結果,蕭何、張良等人的功績無從量化,自然很難得到他人的承認了,但我們都知道,“漢初三傑”個個都是名不虛傳!

  • 9 # 水一白聊歷史

    我們所謂的“西漢開國功臣”排名最初源自於《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劉邦分封的時候並沒有進行這種大範圍的排名,而且排名也僅僅侷限在“封侯”這個範圍內。

    劉邦時期第一次排名

    劉邦第一次排名是大漢成立後,第一次大規模分封侯爵的時候,一次性分封了二十幾個(有說二十八侯),這裡有一個誰是第一功臣的爭論。

    當時普遍的看法是曹參應該排名第一,畢竟戰功赫赫,對其他人擁有著碾壓式的優勢,但是他卻被人彎道“超車”了,這個人便是蕭何。

    劉邦舉了一個例子,即獵人與獵狗的關係。他認為蕭何就是那個獵人,而諸將不過是獵狗而已,獵人才是那個處於指揮地位的人,還有蕭何舉薦的人才數十人,其他人舉薦的不過兩三人而已,這方面蕭何也是更優秀的。關內侯鄂千秋還因為進諫蕭何排名榜首有功被封為安平侯。

    其實,在本文的開頭,水一白就已經說明了,這個第一僅限於侯爵之間排,所以像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等等人,都是完全不在這個行列之中的。

    劉邦時期第二次排名

    截止到公元前195年,也就是劉邦去世之前,一共分封的列侯一百四十三人。在這一年,劉邦曾申明以皇帝的詔書為信物,以白馬歃血立盟誓,定封了十八位列侯的位次。即後來的所謂十八侯。

    高惠高後文功臣表引顏師古注:謂蕭何、曹參、張敖、周勃、樊噲、酈商、奚涓、夏侯嬰、灌嬰、傅寬、靳歙、王陵、柴武、王吸、薛歐、周昌、丁復、蟲達,從第一至十八也。

    這裡面的張敖還是值得商榷的,是劉邦為了女兒才把女婿排在這麼高的位置,還是呂后後來所為,就不得而知了。

    這時候韓信已經不僅僅是被貶為淮陰侯的問題了,他已經因謀反而被誅殺了,所以劉邦不把他排在十八侯表裡面也是無可厚非的。

    呂后時期的排名(最終排名)

    公元前186年,即呂后稱制後的第二年,詔令丞相陳平,將高祖時期的這些列侯按其功勞大小分別排列,依次序記錄,然後將正本藏在宗廟裡,副本則由主管官吏儲存。這份排名才是我們後來看到的那份“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也即是我們平時所說的那份“西漢開國功臣表”。

    很不幸,淮陰侯韓信因罪被排到了二十一位,但是畢竟他還是有個排名,比直接被抹殺要好一些。

    張良之所以被排在第六十二位,倒是可以用《史記》中的一段話來解釋一下。

    漢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嘗有戰鬥功。高帝曰:“運籌策帷賬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史記.留侯世家》

    可見,之所以張良沒有排名那麼靠前,主要是因為沒有“戰鬥功”,與其類似的還有排名47的陳平,但是這並不妨礙厚待張良,讓張良“自擇齊三萬戶”,只不過張良還是選擇了留城這個與劉邦初遇之地罷了。

    所以,關於這個排名呢,我們還是要客觀地考慮一下當時的實際歷史情況,而不能一概而論,就想當然地認為韓信、張良功勞比不過蕭何、曹參,如果當真如此,劉邦也不會說“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這樣的話了。

  • 10 # 海納百川233699882

    劉邦一介草人,最後建立西漢政權靠的是自己手下有一群文臣武將,在這群能人中我們最熟知的有張良、蕭何、韓信並稱為“漢初三傑”,他們也是知名度最高的西漢開國功臣。在世人眼裡,張良運籌帷幄,蕭何坐鎮後方,韓信戰沙場,三人雖然擅長領域不同,但能力和功績不相上下。

    不過,人們大失所望,漢高祖劉邦卻對“漢初三傑”有自己的不同看法。

    西漢建立後,蕭何先任丞相再相國,位極人臣之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韓信更是先封楚王,位列8大異姓諸侯王之一,而張良只是被封了個留侯。按照順序王、公、侯、伯、子、男,張良的侯爵比韓信的王爵整整低了兩級。

    這是為何呢?《史記·高祖功臣後者年表》,這裡有一份劉邦欽定的“西漢開國功臣排行榜”,共收錄了145位列侯,按照功績大小,酇文終侯蕭何排名第一,淮陰侯韓信排名第21,而留侯張良排名第62。

    首先,對於蕭何排名第一的原因,劉邦是給出過最為合理的解釋,就是歷史上有名“功人功狗論”。

    劉邦決意把“西漢朝開國第一功臣”的寶座給蕭何,當時武將表示不服,認為蕭何不曾以身犯險,衝鋒陷陣,沒有資格獲此殊榮。在這種情勢下,劉邦打了一個不太客氣的比方,他說:“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侯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蹤指示,功人也。”

    在這裡劉邦把建功立業比作狩獵,把上陣殺敵的武將比作追殺獵物的獵狗,而把蕭何比作發現蹤跡、發號施令的獵人。獵狗縱然再勇猛,功績也無法與獵人相比,所以,唯有坐鎮後方、指點江山的蕭何才堪當“第一功臣”。

    再者,韓信排名不高是有原因的。

    當楚漢戰爭進行到白熱化時,劉邦為了拉攏韓信,封其為齊王。但是楚漢戰爭剛結束,劉邦便藉故改封韓信為楚王,同時剝奪了他的兵權。等到西漢王朝建立,韓信又因“涉嫌謀反”被貶為淮陰侯。而此時的韓信,縱然功高蓋主,但已經是戴罪之身,所以,把他排在第21位,並不奇怪。

    最後,再論張良為什麼排名第62位。

    據《世紀·漢高祖本紀》記載,劉邦曾經如是評價“漢初三傑”:“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由此可知,張良的專長是出謀劃策,蕭何的專長是治國安邦,而韓信的專長則是馳騁疆場。

    現在王朝建立,就意味著從打天下階段向治天下階段過渡。打天下階段,對於劉邦來說,擅長出謀劃策的張良和擅長治國安邦的蕭何同樣重要,但是,到了治天下階段,顯然更需要治國安邦類的人才來匡扶社稷,而謀臣的價值卻沒有那麼重要了。所以此時,張良的作用遠不能與蕭何相比。

    “漢初三傑”的地位高低分析到這裡,相信愛好歷史的朋友對劉邦的駕馭能臣的能力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歷史證明劉邦是正確的,他不愧為天下第一帝王。

  • 11 # 時間的穿越者

    這也反應了劉邦快意恩仇,知恩圖報的性格,劉邦未發達之前,作為泗水亭長,劉邦得到了蕭何很大的照顧,當時蕭何的官位比劉邦大,每次派劉邦出去幹活,蕭何都會多給劉邦2個大子。

    劉邦得天下後分封諸侯,蕭何追隨最早,支援後勤保障,功勞的確很大,而且在分封之後,劉邦又多給蕭何三千戶,報答蕭何當年多給2.3錢的恩惠。

  • 12 # 長島男爵

    韓信張良的功勞本來就不大,世人不過是被司馬遷捏造的三傑之說誤導了而已。

    劉邦如果真的如此捧韓張,為何與功臣排名出入如此之大,只能說有一個是假的,只能是三傑之說是假的。

    因為功臣排名是出自《功臣表》,是漢初劉邦親自排定,置於高廟的一份官方檔案。

    而三傑之說是司馬遷借劉邦之口說出的,其背景是一次酒會的誇誇其談。

    高祖置酒雒陽南宮。高祖曰:“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對話和檔案自然應該取信檔案了。

    而且對話的參與者高起來無影去無蹤,居然還排在王陵前面,劉邦還稱呼他為公,劉邦什麼時候對別人那麼尊敬了?一看就像是為了對話捏造的人物。

  • 13 # 劉一千五

    漢高祖劉邦分封的頭一批功臣有二十八個。他這樣封功臣是有依據的,不是想當然而來的,不然,那麼多立下功勞的人,誰服誰,誰都不服,不服就容易生亂。漢朝初年的動力,幾乎都是不服而產生的。比如燕王臧荼,他不服氣漢高祖劉邦,僅僅憑藉小小的燕國就起來反抗漢朝,英布,貴為淮南王,照樣不服漢朝,造反了,其他就是一長串造反的,他們都不服氣漢高祖,所以要造反。

    漢高祖一次到洛陽南宮,看到大臣們坐在沙地裡議論紛紛。問張良怎麼回事,張良說他們商量造反。劉邦說,天下太平了,造什麼反?張良說,他們立下功勞,沒有得到分封,所以要造反。劉邦不得已封雍齒為什邡侯,而且馬上命令官吏們統計資料,把這些人封了了事。

    看看,在潛在的矛盾危險不危險?

    劉邦封功臣榜的名次,就漢初三傑:蕭何,韓信,張良而言,蕭何無論功勞還是排位都是第一名,韓信二十一名,張良六十二名。

    從個人對待劉邦和對待國家兩個方面來說說他們的應該得到的地位和榮譽。

    沛縣集團對劉邦是老鄉關係,親近,隨便找個沛縣人出來,對劉邦的關係都要比其他人高一級。比如,燕國盧綰,他有什麼功勞,但是,人家偏偏要封燕王。這就是劉邦的私人關係在起作用。雍齒,人家有功勞,劉邦經常找渣要殺人家,劉邦不敢殺,人家功勞大的原因。後來被迫封人家為什邡侯。這也是劉邦的私人關係在起作用。

    蕭何曹參對劉邦的關係和幫助巨大,尤其是蕭何,他是秦朝的高階公務員,劉邦是秦朝的基層小官吏。蕭何不以自己的地位而怠慢劉邦,反而對劉邦在經濟上接濟幫助,劉邦犯事時,是蕭何打通關係 中止了劉邦的官司。劉邦出差,別人送劉邦十文錢,蕭何是二十文三十文地送。劉邦在這種時候被蕭何幫助,他得有良心報道人家的。劉邦後來就是這種心法佔了先。其次才是蕭何的經天緯地保障供給的功勞。曹參有功勞,但是曹參被劉邦打壓下去了。這些彎彎繞繞,其實很平常,跟老百姓差不多。報恩是人的天性,就看發達到什麼等級。比如秦莊襄王報答呂不韋,呂不韋不幫助他,他當上秦王后會讓呂不韋當丞相,封洛陽十萬戶嗎?

    韓信對劉邦而言,劉邦一開始就對韓信的不善處窮表示了不滿。韓信跟隨項羽的時候,如果韓信表現出了自己的才能,項羽會不鳥他嗎?韓信一看項羽不用他,他就跳槽了。跳到劉邦手下,韓信你要升官,你得拿出點功勞來證明一下。但是韓信到了劉邦手下,先是犯罪要被處斬,後來又跑,讓蕭何去追。蕭何一走,劉邦是大怒,如失左右手。蕭何要跑的原因,是追韓信。劉邦得知後,他擔驚受怕幾天,原因就出在韓信身上。劉邦能不惱火嗎?

    再者,劉邦派酈食其到了齊國,齊國已經與漢王講和了。韓信卻沒有得到劉邦的命令,擅自對齊國發動了戰爭。韓信的力量畢竟有限,齊國是大國,再沒有守備,人家還是馬上起來反抗。韓信平定不了齊國。劉邦氣得吹鬍子,只得把中原戰場上的精兵強將抽調到齊國幫助韓信。項羽一看劉邦沒有多少兵力,加緊了對劉邦的進攻。劉邦這時是非常危險的。這是劉邦惱火韓信的原因之一。再者,韓信和沛縣集團的主力平定了齊國,韓信卻向劉邦要求稱齊假王。這就暴露了韓信一心想當齊國的野心。劉邦回來說,我天天等你來救我,沒有想到你還要當齊王。再者,劉邦追擊項羽,需要合圍項羽的時候,請韓信,彭越發兵,他們都不來。後來說瓜分項羽九郡,他們就來了——這就讓人懷疑韓信到底是來幫助劉邦,還是來奪取土地的?

    這些,對劉邦而言,都成了韓信的罪惡。劉邦還敢把韓信放在靠前的位置嗎?

    至於張良,劉邦與張良接近的原因,一是張良是刺秦始皇的主謀,而且用行動證明了張良是徹底的反秦戰士,張良的這點名聲,就讓其他諸侯不敢輕易下手危害他。二是張良在半路上碰上劉邦,他們一見面就走到一起了。張良回韓幫助南韓打游擊。劉邦後來與張良一起入秦,張良兩次救了劉邦。劉邦入巴蜀,張良獻計燒樁道保證了劉邦入蜀後的安全,然後張良籌劃了戰略包圍項羽的一切細節。這些做完後,張良就退出了漢朝的朝廷,他有自知之明。劉邦成全他,讓他靠後,其實就是保全了他。不然,韓王信造反,恐怕會牽連到張良的。但是張良一點事情都沒有。這是劉邦在周全張良,張良靠後恐怕就是這些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豚也出現類似於人類的抗生素耐藥性問題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