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基金理財小韭菜

    我們生活在一個快節奏的時代,人人都揹負著巨大的壓力。如果哪天我們不夠努力不夠優秀,很快就會被時代的車輪碾壓進塵土,遠遠地拋下。現代社會競爭壓力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孩子的教育問題也一直是一個持續高熱的話題。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做父母的,哪有不希望子女出類拔萃,將來能夠出人頭地的?隨著新一代父母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對孩子教育越加註重。

    父母關心孩子的教育問題,不但無可厚非,而且天經地義。只是近些年的這些“關心”有些“走形”、“變味兒”了,有的堪稱“走火入魔”:不少家長在培養孩子時“拔苗式”育兒花樣繁多,讓兩歲半孩子上少兒程式設計、紳士淑女養成班;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將孩子送進課外班已成為大多數家長的選擇,有的人借錢也要讓還在讀幼兒園的孩子上國際英語培訓班;更加普遍的現象是求速成、愛攀比,有的人聽到隔壁孩子作文拿獎坐立不安,立馬給孩子報個寫作班……

    很多家長在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比孩子自己都要著急,他們不能忍受孩子浪費時間,對待孩子的考試分數過分重視,私下四處蒐羅補習班資訊……,常常壓得自己和孩子都喘不過氣來。這些愛給孩子壓力的家長,往往是因為自己已經患上“教育焦慮症”。

    教育焦慮,“禍”起哪端?

    什麼是教育焦慮症?這個還沒有明確的定義,在參考各百科後給個定義:為了讓孩子在未來的競爭中更有利,家長對孩子的成長以及教育問題產生焦慮症狀和表現,包括學習成績焦慮、擇校焦慮、校園安全焦慮、上課外班焦慮、教育經濟負擔焦慮等等。焦慮,已經成為中國家長面對子女教育時的普遍心態,似乎很少有人能夠淡定以對。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家境更為寬裕的70後、80後成為中國家長的主力軍,更多的物質和精力被投入到子女教育中,但伴隨著更多的投入不是更多的從容,而是更多的焦慮。為什麼現代家長的教育焦慮會這麼普遍?教育焦慮,到底“禍”起哪端?

    1、社會大環境下的“從眾”心理

    教育焦慮是現在普遍的一種大環境,父母好像只剩下了兩個選擇——與大環境共舞,或甩開大環境,尊重自己的教育理念,但現實是任何一個父母都不敢拿孩子的未來做賭注。所以,家長面臨選擇時會感覺到壓力。一些商業機構也會趁機給家長造成一種印象,比如:別的孩子都上圍棋班(或者其他型別的培訓班、早教班)。

    社會心理學有“從眾”的說法,雖然不想孩子成為課業的奴隸,但又見不得他們輸在起跑線上。畢竟,身邊的朋友的孩子都在上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和興趣班,而自家的孩子不進則退。所以,實際上很多家長也是被裹挾著追求成績的,多少都會有一些身不由己的想法,因為別人都在怎樣,所以,我也不得不怎樣。給孩子多報幾個課外班,成了不少家長在焦慮情緒驅使下的無奈選擇。

    2、教育資源不均衡引發的恐慌

    “讀書改變命運”“知識就是力量”是生活中流行的口號,教育是中國億萬家庭,特別是普通家庭子弟的一劑強心針。現代社會打破了過去以血緣、地位和財產為壁壘的社會分層機制,教育被認為是更具公平性的途徑,為人們指明瞭透過個人努力去突破階層界限的途徑。

    由於教育具有社會分層的力量,也就使得教育有了對其他社會資源進行分配的能力。人們對社會資源爭奪轉入教育領域,尤其是教育機會短缺的時候。 在教育場域中,競爭圍繞受教育機會、獲得質量較高的學校教育、憑藉不同的教育文憑資格獲得報酬優厚的就業機會等。現有的社會分層機制會對孩子能上什麼樣的學校產生直接影響,所謂的教育起點公平是難以實現的。

    根深蒂固的應試教育傳統和人際攀比心理使得家長期望子女在學校的升學競賽和畢業的就業競爭中獲勝。在進入大學的高考競爭中,重點中學的學生具有明顯優勢,重點中學傾向於錄取重點小學的學生,教育的高選拔性直接導致了家長們陷入了對“教育落後”的恐慌。經濟學中有著名的“累積性因果迴圈理論”,在教育領域也體現了這種累積效應――如果不能進入好的幼兒園,就意味兒童“輸在起跑線上”,難以進入重點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倘若不能進入重點大學,則意味著與福利較好、地位較高的工作失之交臂。從幼兒教育開始,某一個階段的“教育落後”或許將直接導致在後一階段的教育或生活競爭中處於劣勢。家長希望儘可能為孩子的教育和生活創造良好條件,從幼兒教育到高等教育,想方設法獲得各種優質教育資源。家長們首先投入到幼兒園、小學招生報名的“車輪戰”,中小學的擇校競爭、校內的實驗班/重點班選拔,以及重點大學的爭奪戰。

    中國家長教育焦慮的背後,是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家長的教育焦慮實質上是家長對子女受教育程度差異的焦慮,以及因受教育程度差異而產生的社會地位差異的焦慮,根源在於教育在其子女爭奪有限的社會稀缺資源競爭中的不公平性。 幼兒教育小學化,小學教育初中化;學區房價格節節攀升,一房難求;一個班七八十個學生,教室仍然不夠用;課外補習班持續火爆,成為“第二課堂”;“小升初”入學考試競爭激烈,堪稱“小高考”……種種令人憂慮的現象背後,仍然是對優質教育資源的爭奪。

    3、家長之間的相互攀比

    別的學校有,別的孩子在學,攀比心理,是很多家長焦慮的來源。以前喊著“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現在呢?根本沒有起跑線了。在全民精英教育的大環境下,孩子必須要“贏在子宮裡”。南京師範大學教科院副教授殷飛認為,說白了就是攀比,有時候家長甚至沒搞清楚自己在焦慮什麼,就三人成虎形成了恐慌,把正常的學校教育過程妖魔化了。

    八個月上早教,一歲多背唐詩,三歲時能認幾百個漢字,五歲時一百以內的加減法不在話下,就為了在知名小學的面試中表現優異,當然也為了能在親朋好友面前炫耀自家的“小神童”……然而,焦慮的家長總能在“對比”中發現落差,千方百計搶先出發;總試圖領先於人,而擔心屈居人後。於是,在無休無止的自我較勁和競爭妄想中,家長們不斷給孩子增加重負。現在的孩子,如果沒有報一兩個興趣補習班,似乎不能被看作是正常的孩子。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往往以“別人家的孩子”為參照物,這種攀比不僅體現在平時訓斥孩子上,連報課外班,都要參考別人家,而不是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隨著社會的發展,尊重孩子意願、讓孩子快樂成長的教育理念,很多家長並不是不懂,但卻架不住現實環境的帶動,只能在焦慮中做出上這個輔導班還是那個培訓班的茫然選擇。

    教育焦慮的3大危害

    1、剝奪孩子的童年

    儘管目前關於教育“減負”的呼聲不斷,但迫於升學和就業的壓力,中國的教育負擔仍然很重。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生課業繁重,據統計,中國中小學生每天在校的學時是8-10小時,全年在校學習220-230天,其他發達國家的學生通常每天在校學習6-8小時,全年在校學習170-220天。除此之外,各種培訓和輔導充斥兒童的業餘時間。這對兒童的身心都是一種摧殘。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洪明也認為,理性看待壓力與焦慮,是當前不少家長必須學會的一課。不存在沒有壓力的學習,單純減負是行不通的。“比較而言,歐美等國家學生的壓力同樣不小,只是這些國家學生的學習壓力更多基於個人興趣和自願。而我們國家,很多孩子的壓力和負擔來源於不喜歡和被迫。”

    清華大學心理學教授趙昱鯤曾說:“雖然做父母的總是忍不住想象孩子的未來,但在無限多的可能性中,孩子到底會有怎樣的人生,是父母無法決定的,無論怎樣,焦慮都不可能消除生命成長的不確定性。”過度教育只是在消耗孩子的興趣與自由探索發展的可能性,剝奪他們的童年,結果往往會適得其反。

    2、加重父母的經濟負擔

    早很多年就有人喊出了“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口號。當然,這個口號本身沒有錯,只是在近些年的逐輪攀比,大大增加了家長經濟壓力。中國家長在子女的教育方面承受著遠高於其他國家的成本投入。高昂的教育費用是大多數家庭難以承受的經濟負擔。

    一位80後白領媽媽為即將上小學的孩子列了個學期清單,除各種學習用品、生活用品和夏令營以外,總計20個課外興趣班,暑假開銷加課外學習的費用達32萬元。

    上海社科院調查顯示,超過六成滬籍家庭的子女教育消費佔家庭收入比重超過15%,其中56.8%的家庭這一比重在16%至30%。一些不算富裕的家庭也爭先把孩子送入私立國際學校就讀,不惜負擔每年超過10萬元的學費。

    3、焦慮的家長培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作為一種消極情緒的“焦慮症”長期存在或積累是有害的,不僅使軀體產生生理障礙,還容易引起精神障礙,如廣泛性焦慮、強迫障礙等,從而導致心理、行為出現異常,如精力渙散、思想混亂、消沉絕望等病症。焦慮的家長,也培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中國的教育被視為一場升學競賽,患有“教育焦慮症”的家長們為了在這場競賽中獲勝,產生了諸多不正當的教育行為。在教育競賽中,子女的興趣愛好和個人意願往往被忽視。孩子接受的是一種“期望的教育”,父母根據他們對子女的能力和興趣的印象來實施教育,而這些印象往往早已被他們對聲望的嚮往所支配,在這種“期望的教育”中,家長給子女施加過大的學習壓力,家長們用各種興趣班、提高班、補習班填塞學生的課餘時間,兒童真正的興趣愛好和自由天性往往在不知不覺中被扼殺。家長的不當教育行為不僅給子女的身心健康造成影響,還助長了社會的不正之風,對子女造成不良的示範效應,教育行為方式會成為一種代際傳遞影響子女未來的家庭教育方式,從而使不健康的消極經驗延續到好幾代人。

  • 2 # 魚白看世界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什麼樣,孩子就會是什麼樣。

    此話半點不假。

    如今,很多父母陷入了焦慮的狀態;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擔心孩子的學習,考試和升學,擔心將來的就業和發展。總之,孩子還沒有出生,父母就已經焦慮了。

    焦慮的父母如何教育好孩子呢?

    首先就是不要焦慮,學會輕鬆應對。做到這一點,需要父母深刻明白一個殘酷的現實:那就是我們終其一生,很大機率就是一個平凡人。人,終將平凡,學會和平凡和解,把平凡的日子和人生打理得熱氣騰騰,這就是成功。

    父母必須發自內心的認可這一狀況,才不會過度將孩子推向出人頭地、金字塔頂尖,從而讓孩子揹負太多壓力和焦慮。父母平凡,家庭平凡,那麼孩子平凡就不是罪,而是常態,如果孩子天賦異稟,機遇超人,突破了父母現有的階層,那麼,這是整個家族的幸事和榮耀,但記住,這是小機率事件,不要用博彩的心態,來控制孩子的人生。

    父母不焦慮,孩子就坦然。

    焦慮的父母,只會將壓力傳達給孩子,動輒情緒失控,反而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

    其次,學會發現孩子的優點,鼓勵孩子揚長避短,人生也能有一番成就。很多父母,就看到孩子不如人的地方,打壓孩子的信心和勇氣,結果孩子被罵慫了,沒有自信了,本該有所發展的孩子,也就泯然於眾人了。孩子身上會有很多閃光點,比如有的擅長藝術,有的動手能力強,有的邏輯思維好,有的口才好,有的繪畫好,有的身體素質好,適合發展體育運動,只要父母能找到孩子最大的亮點,讓這個亮點發光放大,孩子自然會輕鬆取得不俗的成績。

    不要把考試分數當作考核孩子的終極目標了,這個世上太多人不是透過高分實現人生目標的,考高分的是好孩子,考不到高分的也有用處。孩子不是同一個模型出來的,她們是不一樣的。

    最後,父母要重視言傳身教。如果希望孩子愛讀書,愛學習,父母就要愛讀書,愛學習。不要以為自己是成年人不需要看書學習了,你如果能在職業技能上再提升自己,養成閱讀書籍的習慣,孩子就會被你影響,也會看書學習。

    如果你希望孩子熱愛運動,你就要有堅持健身的習慣,帶著孩子一起來。

    父母先做出表率,才能帶動孩子,感召孩子跟你學!

    天天玩手機的父母,很難教訓孩子不玩手機。

    孩子就是父母的縮影,是父母的鏡子。

    牢記這一點,也就不會焦慮了。因為當你焦慮時,不妨反思一下,孩子做不到的地方,是不是你自己也沒有做到呢?

  • 3 # 農村二又妹

    平凡而又真實的農村生活,我們都渴望過的更好,也羨慕別人的生活,然而只有真心安心的生活的才是最踏實的,我雖平凡,但生活也有的精彩瞬間

  • 4 # 親子教育18

    回答問題之前說兩個問題,一,家長焦慮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親子教育最好的方式是言傳身教,父母改變,孩子才能改變!二,優秀的定義和標準是什麼?中國的教育問題是不從實際出發,一味地攀比,每個家長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殊不知在這條成長的道路上無形中給孩子很多超乎尋常的壓力,孩子的一切行動都是按步就班,言聽計從,請問孩子獨立性從何而來?即便培養出優秀的孩子,那也是父母自己理解的優秀!人的一生每個階段優秀的標準是不一樣的!

  • 5 # 做童書出版的朵媽

    可以說現在中國式的父母都挺焦慮的。但是焦慮的具體體現不一樣,關於優秀的標準也不一樣。

    作為父母的我們,應該更多的把焦慮放在心裡,以相對平穩的心態來面對孩子的成長。

    其次就是把我們的焦慮化身為行動。

    認真觀察分析孩子的喜好,把焦慮轉化為去課外班的動力。

    努力學習育兒知識,把焦慮轉化為培養良好親子關係的動力。

    另外,就是無論多焦慮,也不能把焦慮傳達給孩子,讓孩子失去安全感。

    優秀的孩子,首先是一個能適應集體生活的孩子,將來走上社會以後,是一個能夠適應社會的成人,所以安全感,健康的心理是首位重要的。

    其次是有良好的品格,這跟我們親子關係,家庭教育就息息相關了。

    其次是在喜歡的,或者擅長的領域做出良好的成績。這一點需要我們焦慮的父母在身體上和經濟上持續努力的付出了。

  • 6 # 三土媽媽

    看到這個問題我就在想焦慮的父母是如何定義孩子是否優秀的呢?如果父母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是毫無規劃的,完全忽略孩子自身的興趣點和喜好,一味地要求孩子“比別人強”,那這絕對不是真正地想培養優秀的孩子。

    可是,目前比較普遍的現象是太多父母要求自己的孩子什麼都比別人家的強,看見別的孩子學什麼,自家孩子也不能落人後,“害怕自己孩子比不過別人”的心態讓家長無時無刻地處於焦慮心態中。很顯而易見的證據就是現在遍地都是各種培訓班,很多孩子的課餘時間都被培訓課、興趣班給佔據了。一旦孩子表現出不願意學,有了懈怠的情緒,家長就非常生氣,怕自己花了錢孩子沒學到東西,更怕自己花了錢孩子學得不如別人。可是我們冷靜地想一想,這真的是為孩子好,還是隻是為了父母臉上有光呢?

    如果家長真的想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那麼首先給“優秀”一個正確的定義,什麼叫優秀?答案肯定是五花八門的,我自己對優秀的定義是孩子擁有1-2樣自己確實喜歡又擅長的領悟,擁有獨立的人格,對事件擁有獨立的見解,明白自己要什麼,並且願意為自己的目標而努力。其次,家長在端正了對“優秀”的認識後,需要改變自己焦慮的心態,與其讓自己時刻處於焦慮情緒中不斷給孩子施壓,不如試著讓自己正面一些,多一些積極學習的表現,給孩子做一個正面的榜樣。

    下面來具體講講我的做法(僅供參考,不一定正確),我家孩子特別喜歡閱讀和繪畫,我就準備在這些方便做重點培養,閱讀方便有堅持給她講故事,然後讓她看圖說話,根據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讓孩子享受閱讀的快樂。另外正是因為喜歡閱讀,所以她語言表達詞彙很豐富,我又讓她學了英語,學英語的過程中也是每天陪著閱讀,把閱讀的內容分角色演繹,改成親子小遊戲,讓孩子學習的同時樂在其中。另外繪畫沒有報任何興趣班,因為孩子還小,只是家裡做興趣啟蒙,我買了很多相關書籍學習,把各種繪本故事變成手工繪畫課,帶著孩子玩。另外孩子繪畫我沒有做任何限制,每天讓她天馬行空的畫,所以她也每天畫的不亦樂乎。當然除了語言和繪畫,其他方面也有接觸,比如也學跳舞,但是沒有去考級,只是讓她跳著玩而已。每天晚飯後我們家長會帶著孩子參與各種運動,陪著她打籃球、羽毛球、跳繩等,即培養孩子運動能力,又增強親子感情。每週末都會找各種野外環境去探險,帶孩子認識各種動植物。有一些表現機會我也盡力讓孩子參與,不求結果,關鍵是孩子多一些體驗。當發現孩子一些需要改善的地方時,家長也需要多動腦筋、多引導。我女兒性格很慢熱,每次出去想和小朋友玩,她都站在旁邊看很久,就是不敢邁出去認識小朋友的第一步。然後我就乾脆主動帶著她玩遊戲,邀請別的小朋友加入進來,每天我就跟孩子王似的帶著一幫孩子玩各種遊戲,慢慢的認識她的小朋友多了,孩子現在每次出門都能遇見一起玩過的小夥伴,她也就不再需要我幫忙引導了。而且多和小朋友玩了了,她結識小夥伴的能力也明顯增強了。

    另外在心態上我也時刻在調整,有時候看見別的孩子報很多興趣班我也會有所動搖,然後我就會問自己,這樣做孩子會開心嗎?我覺得是否優秀跟擁有一個好心態也有關係,我更在意讓孩子快樂成長。

    最後我想說家長與其讓自己焦慮,不如每天多抽點時間陪陪孩子,只有深入瞭解孩子後你才更容易發現他的閃光點。同時,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家長也應該加強自身學習,每天進步一點點,也許你會更快樂,孩子也會更快樂。

  • 7 # 歡樂媽媽

    不禁想起了最近非常火爆的電視劇《小歡喜》。整個劇情,英子一直是老師眼中的優等生,媽媽眼裡的乖女兒。媽媽宋倩更是為了孩子的學習辭去了高校老師的職位,一心一意的照顧英子!

    看到這裡很多當“放羊娃”長大孩子們可能要實名錶示羨慕了!

    但是隨著劇情的發展,學渣方一凡自然每天快樂逍遙,小磊自然沉浸在自己的學霸世界裡,只有英子,被捆綁在媽媽的愛的囚籠裡。

    英子想吃油條豆腐腦,宋倩排了半天隊,這油新鮮麼?不會是地溝油吧?一番靈魂拷問以後,讓賣油條的大叔給趕走了!

    回到家,英子強顏歡笑的彩虹屁讓樂媽真的心疼了好一陣!想吃個油條都是奢望,最重要的是,想吃不會說,沒吃飯自然要故作高興。

    正如英子所說,“我跟媽媽就是一對塑膠姐妹花”。

    當英子面無表情的對方一凡說出“我就是覺得沒意思,高三沒意思,高中沒意思,家裡沒意思,學校也沒意思”的時候,樂媽真的想去抱一抱這一個失去自我被母愛裹挾著前進的孩子。

    一直到最近的聚集,英子終於還是受不了了,那個用不不會說不得好孩子英子,用最劇烈的方式,向自己的父母發出最激烈的反抗。

    這世上最可怕的傷害都是打著愛的名義,因為愛,你不能反抗,反抗了變成“白眼狼”。不管你願意還是不願意,你只能接受。

    這是英子的悲劇,也是更多的被父母以愛之名綁架的孩子的悲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夏季穿什麼樣的裙子顯得文藝小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