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腦洞歷史觀

    求雨可是中國的傳統技術之一。在商朝的時候,主要透過跳舞來求雨。

    在殷墟的卜辭中,有記載:乎舞,有從雨?

    還有:貞,我舞,雨?

    還有:王舞,允雨。

    可見,商王都親自下場跳舞來求雨。

    到了周朝的時候,跳舞依然是重要手段,這種舞叫“皇舞”,跳舞的會戴鳥毛,跳的時候還會大聲呼號,也稱為雩舞。當然還有求雨辭。

    《詩經·雲漢》就儲存了一段 :……旱既大甚,蘊隆蟲蟲。不殄禋祀,自郊徂宮。上下奠瘞,靡神不宗。后稷不克,上帝不臨。耗斁下土,寧丁我梗旱既大甚,則不可推。兢兢業業,如霆如雷。周餘黎民,靡有孑遺。昊天上帝,則不我遺。胡不相畏?先祖於摧……

    那時候,已經開始使用龍這樣的道具。

    而到了漢朝,董仲舒研發出天人感應術,求雨的方式更加理論化,夾雜上了陰陽術,比如求雨的時候,城市的南門必須關閉,北門開放。因為南為陽,北為陰,火為陽,水為陰。

    還會把婦女同胞全部集中到開闊地,免除女性同胞的租稅,同時,可能還要加大男性的租稅。禁止男性喝酒,丈夫見到妻子,還需要恭敬有禮……

    因為求雨之法:損陽益陰。

    到了後面,還有很多奇怪的方法。

    方法一:捉四隻蜥蜴,將他們封到大甕裡,然後讓男童用竹子敲打大甕,這樣一定能下雨。這是利用蜥蜴類龍,用一種懲罰龍的方法嚇天上的真龍,讓龍快點下雨。

    類似這樣的還有使用蛇、青蛙、狗等物體。像四川一帶,喜歡從山上抓蛇來,然後向蛇跪拜,如果下雨了,就在蛇上繫上銀圈等物,有一回,又抓了一條蛇,結果發現蛇身上套了六件銀圈,原來這條蛇是求雨的常客了。

    除了這些動物法,還有懲罰人的方法。

    比如把罪人在太陽下爆曬,甚至用火燒死,這大概是賭老天爺不會看著人被曬死,而會降雨吧。有時候則會將求雨未果的大師們燒死,這算是懲罰性質的求雨術。

    此外,還有一種東西叫旱魃,女魃原本是黃帝時代的神女,幫助黃帝打仗卻無法回到天下,從此流落人間,傳說他到的地方一定是大旱。後來,就把各地出現的怪物,尤其是墳裡出現的殭屍當成旱魃,或者婦女生出的發育未完全的胎兒當成旱魃。只要打死這種怪物,就一定能下雨。俗稱打旱魃。

    當然,道士也有請龍術,據說也可能起到求雨的作用,靈不靈,那就不知道了。

  • 2 # 俗居幻塵夜

     看到悟空問答的這個提問,小編立刻想起蘇文唱的祈雨調“龍王啊,你救萬民,清風細雨救萬民…天旱了,著火了,地下的青苗曬乾了…”想想當時百姓跪求的場景還是很悽慘的…哎,人定勝天人定勝天…其實,龍在古代神話中,往往具有降雨的神性,如《山海經》中的應龍和燭龍就是這樣,漢代祈雨也常用土龍。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因佛經稱諸大龍王“莫不勤力興雲有雨”,隨著《華嚴經》的流行,後人求雨也就專祈龍王了。

      

      唐、宋以後,人間帝王又封龍神為王,在世俗權力的推動下,龍王信仰便在民間遍傳開來。在佛教中,求雨者“請觀世音”、“使用龍鏡”、“施符唸經”等方式。唐、宋以後,道教除了“齋蘸祈禱”、“畫符錄”、“唸咒”等求雨方法外,又吸收了龍王信仰,稱有諸天龍王,四海龍王,五方龍王等。後來在民間原始信仰及巫術的推動下,根據同類及外推法,大凡有水之處,大至江河湖海,小到塘井潭淵,莫不駐有龍王,專門負責當地的水旱豐歉。

      

      古代傳說中的龍王神爺,雖然有種種神性,但它不是地方神,並無守疆護土之責,它是無水不在的。而水在人們的生活與生產中又是如此重要。這樣一來,龍王便安家於各地,無論大江南北、高山平原,龍王廟林立,龍王神遍佈,與土地神、城隍廟、關公嗣同尊共處,相提並論,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神靈。

      

      當然,在諸多掌管雨水的神靈中,龍王並非絕無僅有。華人的求雨起源很早,西漢劉安等著的《淮南子》載:“湯之時,七年旱,以身禱於桑林之際,而四海之雲湊,千里之雨至。”西漢時“仲舒治國,以《春秋》災異之變推陰陽所以錯行,故求雨,閉諸陽,縱諸明,其止雨反是。”(《漢書·董仲舒傳》)

      

      民間認為,玉皇、雷公、風伯、雨師、龍王等神靈都主司降雨,所以人們為求風調雨順,採用各種辦法求助於這些神靈,其方式多種多樣,有以牲畜供獻的,有以人禱者,還有抬著神位神像遊鄉展示以娛神的。此外,還有專門用於懲罰旱魃的象徵性表演;有求雨神的,有扎泥龍、草龍揮舞,也有在大門垂柳插技、還有的捕捉蛇、魚、蛙等戲水動物作祈雨生物。二月二在民間是為龍抬頭之日,在山西“各村疃社醵錢獻牲,謂之‘龍抬頭’。提壺汲水注之,曰‘引青龍’”。(道光:《大同縣志》)

      

      目前,殘存於山西民間的求雨習俗仍然繼承了古代求雨的一般的基本做法。相傳每年陰曆五月以後,上蒼才開始授予龍王行雲布雨的權力,以後才可以舉行求雨活動,五月以前是不能求雨的。由於環境不盡相同,山西各地的求雨方式也有一些微妙的差別。

      

      女性求雨

      

      利用女性,特別是年輕貌美的女子作為犧牲,貢獻給神靈作為祭品,這在中國是有傳說的。因為神靈多為男性,人們便根據現世間男性喜歡年輕女性的奉獻而常常施用於神界。古時候中國有所謂河伯娶妻,人們把年輕女性投於江中獻於河神的傳說。宗教中的尼姑,修女之類,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女子犧牲自己在現世間的青春,把自己奉獻給上帝及宗教的產物。

      

      利用女子求雨,反映了人們這樣一種心跡,似乎也是歷史上上述作法的某些遺傳。

      

      在山西晉中一帶,習俗中有所謂“七女祈雨法”。在祁縣一帶,天旱時,由村裡挑選出七個聰明伶俐、品性兼優、家門興旺的年輕少女進行求雨。其辦法是:先把這七個少女家中所用的蠟燭搓配在一起,再以這七家的蠟和七家的爐灰用水調成稀泥,抹在村中一塊光亮的方塊石頭上,上面放一大罐,盛滿清水。之後,由七個少女扶著罐子的邊沿,一邊扶著一邊轉圈行走,嘴中念著類似於咒的求雨辭:“石頭姑姑起,上天把雨去。三天下,唱燈藝,五天下,蓮花大供。”村裡所有人的願望都由這七個少女向龍神表述。

      

      在呂梁地區,每逢天旱不雨時,村中的長者就從村裡選出七個寡婦,由她們代表村民求雨,她們帶上饅頭、瓜果、香火與紙錢,到廟中龍王塑像前燒香叩頭。祈禱還願。用寡婦求雨,大概是少女的延伸。

      

      在臨縣一帶求雨頗具藝術色彩,一般屆時要殺豬一頭,按全村人的平均分攤肉錢。殺豬之前刀手們要先把豬拉到村口,用土堆起一個小土堆,讓豬嘴拱幾下,土堆被拱向哪個方向,說明雨神就在那裡,村民就朝那個方向敬戴龍王爺,行叩拜請求之禮。完後把豬肉分與村民吃,吃肉之前要先敬拜天地爺,土地爺,龍王爺,以示心誠,使老天降雨。

      

      晉中一帶還有的村莊用七位守寡的老太太求雨,當地稱之為“七婆婆洗十八羅汗”。每遇天旱,由村裡選出七個守寡老太太,要求是本份,德性好。她們要手拿新毛巾到廟中為十八羅漢的神像抹面洗身,洗去羅漢身上的汙垢,邊洗邊說:“三天下,唱燈藝,五天下,蓮花大供。”在當地,唱燈藝即唱戲,蓮花大供即指蒸上蓮花型白麵大饃,供獻給十八羅漢。

      

      善人求雨

      

      善人求雨在山西各地農村也是較為普遍的。每逢天旱,一般是到了農曆六月六這天,從本村裡選出七個德行好、品格優異的成年男子履行求雨儀式。這些人被稱之為“善人”。求雨時,善人們頭戴用柳枝編好的帽子,上身赤裸兩腿高挽,赤搏雙腳。他們把龍王神像和禹王娘娘的神像從廟中抬出,沿本村大街小巷遊行示眾。讓它看看旱災的苦難和人們對它的敬意與期待。

      

      神像行遊時,村中每戶人家都要在家門口放一口大甕,甕中盛滿水,水中插一棵較粗的柳枝,當善人們抬著龍王、禹王的神像走過各家門口時,善人們齊聲高喊:“搬倒水甕”,並口念“哪摩否”的咒語。此時每戶必須立即把自家門口放的水甕搬倒,讓水浸瀉而出。此後,每家每戶還要把那根柳枝插在門口放三天,以示三天之內,必有雨水而降。在祈雨的這一天,善人們必須吃素食,不得吃葷,三天之內如果真的下雨,全村百姓都要慶賀一番,唱幾天連臺大戲。

      

      在陽高縣,與此種習俗略有不同的是,當善人們抬著龍王塑像敲鑼打鼓沿街行走時,各家各戶都要在門前擺好香案供品,全家在門口叩拜迎送,而且各家都要把門前的道路清掃後用水灑過,水灑得越多越好,這意味著下雨溼地。

      

      在民間信仰中,人們認為神靈同世間的人一樣,也有七情六慾,也講人情事故。所以請它辦事也要有所表示。除了奉獻少女、寡婦以侍候服務外,為神唱戲要他高興也是一種辦法,這就是唱戲娛神以求雨。這也是一種比較普遍的方式。唱戲者,有一個村子單獨舉行的,也有幾個村子聯合求雨聯合唱的。屆時分別由本村和幾位行家能手或各村派出的幾名裡手進行組織、領導。唱戲之前,先要把龍王爺的神位請到靠近戲臺的一間房子裡,有專人燒香待候,並接待佈施者,戲臺兩側貼著長幅對聯,內容為保佑風調雨順,生活安定云云,每唱一齣戲前後,都要大放鞭炮示吉利。戲的內容並沒有什麼特別的規定和要求。戲唱完後再隆重地將龍王爺的神位請送到廟中,娛神祈雨就告結束了。此外,如果“久旱祈得甘澤,亦多演戲謝雨。”(民國:《聞喜縣誌》)

      

      四、集體“遊雨”

      

      外出集體求雨,在山西又稱作遊雨,這種方式往往是在天旱特別嚴重、村中求雨已無濟於事的情況下,採取的更大規模的外出求雨。

      

      遊雨人多勢眾,有一個村子的,也有聯合幾個村子一起進山求雨的。“凡遇旱請神,兩村互為迎送,謂之‘神親’。或迎龍神,或迎狐大夫,或迎李衛公,或迎麻姑、或迎小大王。禱得雨,則將一廟之神俱請,謂之‘請後神’”。(同治:《榆次縣誌》)所去之處都是富有傳奇魅力的山中,或是具有特定傳說的地方及建有大型龍王廟的地方。

      

      在天鎮,求雨時先由年長者到廟裡去“領牲”,所謂領牲就是把閹割過了的公羊領到一個廟中,用冰冷的井水猛澆羊的後背梁,如果羊因突受涼水澆而打冷戰,就表明龍王“領牲”了。領牲之後,年長者率眾人在龍王神像前燒紙、祈禱、叩頭上香,並把能夠取水的各個山名寫成紙條,揉成團後放在盤中搖動,跳出盤子的紙團上所寫的山名就是取水的地方。天鎮縣可取水的地方有八角海,盤山,五華寺等處。

      

      遊雨的方式很多,這裡我們介紹二種。第一種是取水求雨。這種方式在北部的天鎮及呂梁的柳林和晉東南一帶較為盛行。“每歲仲春,各里人民向析城崦山換取神水,僅從靡費”。(同治:《陽城縣誌》)屆時全村的青壯年小夥子在長者的帶領下,上身裸露,下面赤腳,頭戴柳條帽,不煙,不酒,不撐傘,敲鑼打鼓,抱著用紅布裹著的取水罈子或瓶子向幾十裡甚至百里之外的取水地進發。途經的村莊一般都給以食宿接待,並有部分人加入到取水隊伍。到了山中取上水之後,回來供奉在本地的龍王廟中,進香燒紙進行祭奠儀式。

      

      這種方式在有些地方叫做“偷雨”,偷雨的人沿途幾十裡,幾百裡都不能說話,據說講了話就會把雨丟掉。燒香回來時,村裡派專人去接,將裝滿水的罐子恭恭敬敬放在村中廟裡,再行祭典。

      

      在壽陽一帶過去也留傳著一種方法“祀雨之法、置瓶於神案,焚香虔祝,神至廟中輒有聲、或有蝴蝶生物飛出,用紙探瓶中溫,即還去必有甘雨。”據載,光緒五年,曾國荃就任山西巡撫時,派人用此法求雨,奇驗。(光緒:《壽陽縣誌》)

      

      第二種方法是請龍王求雨。在沒有龍王廟或龍王神的地方有時採用此種方式,祀雨時首先殺羊作為貢品,準備好香、紙、大紅布、旗幟、轎子、鑼、鼓等等,一應俱全後,便由村子裡選出來的幾十位年輕力壯的小夥子到附近幾十裡之外的龍王廟請龍王去。按照傳統,請龍王的隊伍回來時經過的所有村莊都要為請龍王的隊伍招待飯水、送物送錢。屆時,在炎熱的夏天,祀求龍王者上身裸體,穿白色褲子,赤腳戴柳條帽,到達龍王廟時,將所帶供品一應擺出,如果龍王爺的神像已被其他村請走,也可供請其他祀神,燒紙敬香,眾人齊跪,連聲祈禱。盛大的儀式結束後,即用所帶紅布恭恭敬敬地給龍王披上,幾個人將龍王君抬入黑布轎中,八人大轎起駕,轎前九人高舉大彩旗,迎風招展,轎兩側分立數人敲鑼打鼓,轎後善男信女浩浩蕩蕩,一路行進。途中所經過的村莊為了能夠得到龍王爺的恩澤通常由村裡人從本村口接轎,一直指到另一個村的村口,再由另一村人抬轎,依次傳遞,絕對不許歇轎。

      

      每過一村莊時,村民都要迎住龍王大轎,跪滿一地,燒香敬紙,上供祭品,並在轎前用清水灑道,恭敬送出。

      

      龍王爺抬到所請村莊之後,將龍王恭請廟中,殺豬宰羊,以整羊整豬作為盛大貢品進行祭祀,每日燒香焚紙不斷,鑼鼓喧天,日夜不息,男女老少皆叩拜禱祈。這種儀式一直持續九天。下雨之後,最後再將龍王原路奉回。

      

      在晉南與太行山區的一些地方,關公這位近乎全能的神也被用來求雨。關公求雨採用了與關羽在世時身為大將軍的角色相適應的方式,即出巡視查災相,以救民於水火。

      

      一般情景是,經過連日的乾旱之後,先由一或兩個人半夜入關帝廟、把關公神位抬到村外,第二天早晨村民見狀都說:“關公到了”。於是供奉一,二天後開始抬著關公神像出巡求雨。意思是讓關帝看看旱災情景。先由幾個手拿大鑼鳴響,帶著黃紙符,寫上“祈雨”二字張貼在村中或家戶門口,叫眾人出行。“關公”出巡時、二人鳴鑼開道、八人抬大轎,上坐關公,再有小孩扮著雷公,閃將,風婆,龍母,禹王娘娘等,後隨鑼鼓隊,龍公龍母,並用推車拉上大缸一口,插柳滿水,龍公推,龍母拉,一路浩浩蕩蕩,出巡三日,當兩村關公相遇時,也有互不相讓者。

      

      上述幾種求雨方式主要是採取了娛神,敬神的方式請求龍王爺開思,這在山西民間稱為“善求雨”。

      

      五、“惡求雨”

      

      與“善求雨”不同的,還有一種“惡求雨”方式,也流行於山西各地。先善後惡,先禮後兵,這是華人的傳統。也就是說,當上述的求雨方式仍然無法求到雨時,在乾旱的煎熬下,村民們只好採用“惡求雨”的方式。

      

      從信仰邏輯來講,惡求雨是人們希望透過自我折磨的方式展示人們所遭受的旱災之苦,以求得神靈的可憐之心,開恩普降甘澤。

      

      在隰縣的惡求雨中有“提馬子”一說,求雨者據稱是神靈附體,這些人多為一些村中無賴,二流子、精神病者、柺子或瞎子,他們在大庭廣眾面前,手拿鐵釺,鐵棍,鐵鞭,或者用小刀,刺、打、割、扎自己的身體,自己折磨自己,請龍王目睹。直到折磨的皮開肉綻,鮮血淋淋,血肉模湖,慘不忍睹之至,據說才可能得到神靈的憐憫,降雨以救民。人們都說這些人事後不會有什麼皮肉之苦,仍然會完好無損於人間。

      

      在進山遠道求雨中,惡求雨也需要人們遭受極大的苦難。每到天旱時,村中都選出幾個品行,家庭都好的人進山求雨,他們赤身裸腳,一走十多天,每天只吃素食,不煙不酒,休息時間也很短,到了目的地之後,這些求雨者必須跪在尖利的石渣上或者長滿荊棘的草叢中,兩腳及兩膝蓋鮮血淋淋、心中無雜念,口中唸咒語,以此感動龍王,有的持續很長時間。

      

      還有一種較為簡單的惡求雨方式,流行於晉東南及呂梁一帶。通常由村裡人共同出資重賞招聘一兩個人求雨,招之人多為叫花子、流浪漢或村中好吃懶做的無賴漢。這些人受聘之後,用匕首或小刀,或鐵絲刺入臂部,任憑鮮血流淌,沿著村子分別到各家各戶院中求雨、跪在地上,口中唸唸有詞。每到一家主人都要給求雨者恭敬地奉上禮品、錢財,然後再用一碗清水澆在插著匕首的手臂上,據說也是為了向上蒼表示誠心,祈求降雨。

      

      然而,人們對於龍王的請求和祈求也是有限度的。惡求雨當中一種最為激烈的方式就是對於龍王神,由恭敬的請求變成憤怒的責打。這種情況往往是發生在恭敬請求多次,卻仍不起作用的情況下。於是,人們就不客氣了,他們對於龍神開始失去耐心。此時,村民們往往請幾位和尚帶著三把鋤刀放在神像前,由幾位身強力壯的村民把龍王塑像搬倒在地,五花大綁,用皮鞭抽打、責罵,把天旱無雨的罪過歸因於龍王的固執。他們想用這種方式迫使龍王屈服人們的願望。

    當然據說古代還有密不外傳的求雨終極大法,“雩祀”祭禮。漢朝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詳細介紹了活動流程:春季選擇壬、癸兩日,在離城十里處鑄壇,壇前架十米的三角架,堆柴潑油。召集2000名青壯年,每人一個火把,從城裡直至求雨壇分十段,每段200人。第一隊人喊叫著從城內出發,和第二隊會合,依次走下去,最後2000人集合,燒掉三腳架,六個時辰後必降雨。

  • 3 # 清風明月話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命令徐達和常遇春率領大軍北伐,一路上勢如破竹,如入無人之境。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元惠宗因痢疾死在應昌府,終年五十一歲。其子愛猶識理達臘繼位後北逃,史稱元昭宗。元嗣君北逃後,其子買的裡八剌和五萬多部眾被明軍俘虜。

    當時天下大旱,百姓叫苦不迭。一般來說,古代百姓遇到這種情況,都會拿出豬羊等物品,祭拜龍王和河神,祈求他們早日降雨。太祖皇帝眼看百姓受苦,心裡頭不是滋味,於是決定齋戒。他命令後宮嬪妃全部親自下廚做飯,皇太子諸王也一律必須在齋所吃飯,不得在外面花天酒地。誰要是觸犯了齋戒的禁令,一定嚴懲不貸。

    按理說,皇帝親自帶頭齋戒已屬不易,也算誠心了,但是朱元璋覺得不夠,還要親自禱告上蒼。

    六月一日,太祖皇帝穿著草屨,一身素服,帶著文武百官,一路步行到山川壇(即現在的北京先農壇),親自祈求上蒼,希望早日降雨。禱告結束後,他也不著急回宮,竟然就在原地露宿,一住就是三天,回來後又繼續吃齋。可惜上蒼似乎不買朱元璋的賬,就是不降一滴雨。

    朱元璋一看情況不妙,只能繼續加碼,以表誠意。次日(就是四號),他又下令犒賞全軍將士,大赦天下,釋放了許多囚犯,還命有關部門四處尋訪精通經術懂得治國之道的人才,問問他們該如何是好。

    太祖皇帝一口氣做了那麼多動作之後,老天爺還真被他的真誠所感動了。史書上記載,五日,磅礴大雨,百姓們無不喜出望外。這老天爺也真是又意思,要麼不下雨,要麼就一次下個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1月份,月季花最後一波秋花,花謝後需要怎麼修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