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明離子
-
2 # 夏目歷史君
黑山軍其實說通俗點就是一夥人多勢眾的山賊。
黑山軍又稱黑山賊,黃巾叛亂時興起,盤踞在太行山和燕山一帶多年。在黃巾起義被鎮壓後,黃巾軍餘黨大多投靠黑山軍,加上大佬張燕領導有方,黑山軍勢力急劇擴大,兵馬達數十萬之眾。
黑山軍作為山賊常年出動四處打野,人多勢眾,基本北方勢力沒人敢惹,甚至曾攻佔過北方重鎮鄴城、常山,打的袁紹都害怕。
說實話當時的山賊能達到這個規模不容易,要知道當時的曹操總共也就數萬人馬,而黑山軍出去打劫一趟據說都是十萬之眾,不知道老曹當時會不會臉紅,混的不如山賊。
當時的黑山軍真的是牛,哪裡是山賊,簡直可以稱作是北方霸主了。但是人多也有人多的不好,糧食不夠,分配不均,混不下去了。於是黑山軍向朝廷請降,朝廷也惹不起張他們,封了頭領張燕平難中郎將,張燕的黑山軍從此變成了合法的黑社會。不過張燕接受了招安,讓很多黑山軍散去,勢力已不如從前了。
張燕沒有以前的勢力了,而袁紹勢力則越來越大了。袁紹於是聯合剛來投靠他的呂布一起夾擊張燕,重創了黑山軍,黑山軍再一次被削弱。
張燕勢力大減後,流入山中,不和袁紹硬碰硬,流動作戰,騷擾袁紹,袁紹也一直拿他們沒辦法。
官渡之戰後,曹操勢力大增,兵發冀州。張燕本來就是和袁紹作對的,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因此他向曹操請降,幫助曹操平袁紹餘黨。
曹操拜張燕為平北將軍,並在張燕的幫助下平定了袁紹的殘餘勢力,一統北方。傳奇般的黑山軍從這時開始併入了曹操集團,不復存在。
-
3 # 品味老劇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後,各地農民土匪紛紛起義響應,黑山軍就是就是冀州黑山地區最大的一支隊伍。黑山是太行山的南端,地勢錯綜複雜,非常適合打伏擊。這個地方出現了大大小小二十多支的武裝勢力,號稱是“黑山軍”,黑山軍首領是張燕。張燕是常山真定人,原叫褚燕,在天下大亂的時候,張燕也組織了一群人佔山為王,人數慢慢發展到了上萬人,後來和博陵人張牛角聯合到一起,張燕推張牛角做老大,有一次在攻打癭陶時,張牛角被流箭射死了,臨死前交代讓張燕做老大,於是褚燕就改叫張燕了。後來投奔他的人越來越多,周圍的一些頭目孫輕、王當等人也都投奔了張燕,隊伍發展到了百萬,號稱黑山軍。在漢靈帝時期,黑山軍攻打過河北很多郡縣,此時天下大亂,朝廷根本顧不過就招降了張燕,封張燕為平難中郎將。張燕也曾幫助公孫瓚打袁紹,在界橋之戰中,公孫瓚大敗,黑山軍也就逃散一些。後來黑山軍中的於毒、白繞、眭固等攻打魏郡、東郡等地,這地方屬於兗州,當時兗州刺史還是劉岱,曹操還在袁紹手下,正好藉助這個機會,袁紹派曹操去抵擋,在濮陽打敗了白繞率領的黑山軍,曹操又用了“圍魏救趙”之計打敗了於毒眭固,俘獲了黑山軍很多人馬,擴充了自己的軍隊。後來,張燕跟了曹操,平定鄴城後,封為安國亭侯,賜食邑五百戶。
其實,看黑山軍這發展到最後,說白了就是農民起義土匪一群,平時打個縣城還湊活,如果真正的遇到厲害點的軍隊,比如曹操,那只有望風而逃。他連袁紹的軍隊都打不過,更別說曹操了。
-
4 # 歷史是最好的醒酒湯
黑山軍頭目張燕:三國版的宋江。
01.黃巾起義失敗,散存的餘部被稱為黑山賊。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漢朝興於農民起義,而亡於農民起義。陳勝吳廣奏響了漢朝誕生的前奏曲,而張角黃巾起義則敲響了漢朝滅亡的喪鐘。黃巾主力被打垮,餘部散佈北方各地。 《後漢書·皇甫嵩傳》載:“自黃巾賊後,復有黑山、黃龍、白波、左校、郭大賢、於氐根、青牛角、張白騎、劉石、左髭丈八、平漢、大計、司隸、掾哉、雷公、浮雲、飛燕、白雀、楊鳳、於毒、五鹿、李大目、白繞、眭固、苦哂、羅市之徒,並起山谷間,不可勝數。……各有所因。大者二三萬,小者六七千”,也就是說這些黃巾餘部,有名有姓的26股,多的有兩三萬人,少的有六七千,還有不計其數的、姓名不知的小股部隊,活躍于山谷間,成為“山賊”。
這些山賊中,有一股最大的、最有號召力的是活躍在黑山的張燕部,所以就統稱為“黑山賊 ”,……,“賊帥常山人張燕,乃與中山、常山、趙郡、上黨、河內諸山谷寇賊更相交通,眾至伯萬,號曰黑山賊。”( 《後漢書·皇甫嵩傳》 )
中國有好幾個地方叫“黑山”的,如冀州黑山,青州黑山,臨朐黑山,而張燕“黑山賊”活躍在冀州黑山。
02.張燕歸順朝廷,做了三國版的宋江,“黑山賊”,變成了 “黑山軍”。先看看張燕這個人。
(張燕網路形象,感謝原作者)
張燕,河北常山真定人,本姓褚。黃巾爆發,這個姓“褚”的小夥子,聚合了一萬多人造反。後來與黃巾軍的另一支張牛角部隊合軍。張牛角死後,眾人奉褚燕為頭目,故改姓張,叫著張燕,看來這個褚燕還是蠻講感情的,與重情重義的宋江倒是有些類似。
張燕被奉為頭目,與宋江走上梁山首席也非常相似:晁蓋在討伐曾頭市戰役中,被毒箭射中面頰而亡。而張牛角為帥,在作戰中為飛矢所中而死,然後張燕坐上了黑山軍的帥位。
張燕剽捍捷速過人,故軍中號為“飛燕”,比宋江的武功要高得多。張燕坐上帥位,像宋江一樣,開始考慮手下兄弟們的前程,繼續做“黑山賊”,顯然不可取,唯有“招安”才是正途。
於是,“燕遣人至京都乞降,拜燕平難中郎將”,請求朝廷招安,漢靈帝封他為“平難中郎將”, “黑山賊”從此變成了黑山軍。
(黑山軍後來成為曹魏軍隊的一支)
03.再看看黑山軍的結局。宋江投降招安後,最終被朝廷奸臣所害,梁山好漢大部慘死,水滸故事以悲劇收場。
而在宋江之前一千年的東漢末年,黑山軍的結局比梁山軍稍好,而且張燕本人比宋江幸運多了!
黑山軍征戰袁紹:
公元190年,初平元年,張燕率部與諸侯結盟討伐董卓。191年,初平二年,張燕派兵幫助公孫瓚,被袁紹擊敗。黑山軍散去部分。193年,初平四年,袁紹聯合呂布,在常山攻戰張燕主力。當時,張燕擁精兵數萬、戰馬數千。 雙方對戰十餘天,張燕軍死傷雖多,袁紹軍也感到疲憊,於是雙方各自撤退。(袁紹影視形象)
投降曹操:
204年,建安九年,官渡之戰,曹操勝袁紹,張燕有意歸降曹操,曹操委任其為平北將軍。205年,建安十年,張燕率領其部眾十餘萬人投降曹操,被封為安國亭侯,食邑五百戶,曹操命他率軍駐守鄴城 。張燕死後,其子張方襲爵。(曹操影視形象)
所以,陳壽《三國志》評價說:“燕、繡、魯,舍群盜,列功臣,去危亡,保宗祀,則於彼為愈焉。”, 張燕、張繡、張魯,這些人捨棄了盜賊的身份,位列功臣,遠離危急存亡,保住了自己的宗族,這對他們來說已經足夠好了。
千年之後,宋江是不是看到了這段歷史,而堅定了投降招安的想法的?
-
5 # 菜根漫譚
1、黑山軍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黑山軍形成於東漢末年。當時黃巾軍揭竹起義,東漢政府土崩瓦解,地方軍閥割據一方,群雄爭霸,逐鹿中原。就是在這種天下大亂的形勢下,黑山軍異軍突起,應運而生。
2、黑山軍的首領是誰?
黑山軍的首領是張燕、張牛角。
3、黑山軍的特點是什麼?
黑山軍的將帥多來源於社會的下層,士兵以農民為主。他們沒有明確的政治目標,組織結構也不象黃巾軍那樣嚴密。但是,黑山軍的戰鬥力很強,隊伍人數曾經達到幾十萬人。他們以太行山脈為根據地,善於利用山區的有利地形,採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在袁紹、公孫瓚、曹操等大小軍閥的爭鬥中,見縫插針,縱橫捭闔,不斷髮展壯大。
4、黑山軍的結局如何?
黑山軍由小到大,不斷髮展,已經成為一支能夠影響各方軍閥勢力消長的重要力量。也就是說,黑山軍偏向哪一方,哪一方就能勝出。而黑山軍實行的是“聯公制袁”的策略,這就造成了袁紹與公孫瓚兩大軍閥長期爭鬥,相持不下的局面。由此也給曹操勢力趁勢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會。因此,曹操審時度勢,抓住機會,消滅異己,取勝坐大,反過來倒成了黑山軍的掘墓人。
建安十年四月,黑山軍敗於曹操手下,張燕率眾十多萬人歸降曹操 ,黑山軍結束了它光榮戰鬥的“革命”歷史。
-
6 # 言豈君
大賢良師死後,黃巾之亂隨被平息,但各地還不斷出現小叛亂,勢力較大的有黑山(張牛角和張燕)、白波(楊奉,這時徐晃應該沒在其麾下)、葛坡黃巾(許褚力拉九牛那個)、青州黃巾(曹操收其精銳的青州軍)等。其中黑山軍因為環境優勢和一定的策略儲存到最後。
黑山軍還是保持著黃巾大小方渠帥制度,張燕為大方渠帥,手下有著大量小帥如孫輕、王當,小帥們各自佔據山頭具有一定的獨立性。
張燕在接受各方小帥投奔後,勢力囊括了常山、趙郡、中山、上黨和河內,部眾加起來上百萬,當然百萬是算上了婦孺,實力大漲,號為黑山。
首領張燕本姓是褚,黃巾起事後和張牛角和兵一處,張牛角為大帥,張牛角中箭後將部眾託付給褚燕,褚燕以兄視之故改姓為張。張燕敏捷過人,因此部眾稱呼為飛燕。各方小帥慕名前來跟從,勢力連成一片號為黑山後,黑山軍備受漢庭重視。張燕雖然多次擊退朝廷征伐,但自身損失不小,因此派人到京城請降,朝廷接受後封張燕為平難中郎將,成功從賊身變為官身。
後來諸侯豪傑並起,張燕大概也起了爭雄之心,幫助公孫瓚爭袁紹的冀州,欲分膏梁之地一杯羹,但為袁紹所破,之後便備受袁紹打壓,勢力受挫。曹操收復冀州的時候,北方局勢已然明朗,張燕便表態願意幫助曹操平定冀州,於是被封為平北將軍,至此黑山軍落幕。
-
7 # 井夫子
所謂黑山軍,其實也是農民起義軍,出現在東漢末年黃巾起義軍主力被鎮壓後。
《後漢書皇甫嵩傳》記錄:賊帥常山人張燕,乃與中山、常山、趙郡、上黨、河內諸山谷寇賊更相交通,眾至伯萬,號曰黑山賊。”
而同書中,還記載黑山軍諸帥有名號的共25人
那麼黑山軍有多大呢?如果25人為25部,每股起義人數在1萬計算,黑山軍總人數也至少在25萬人左右,這絕對是一股不容小覷的力量了。
而當時袁紹、曹操兩大軍事集團所能動員的兵力均為30萬上下 。足見,黑山軍在當時的關東地區確實不可忽視。
只可惜,一方面領導無方,一方面分散作戰,最後被各個擊破。
倒是黑山軍的領導者張燕,本剽捍,敏捷過人,軍中稱為“飛燕”。在官渡之戰時投降曹操,被任命為平北將軍,封安國亭侯。更有其死後其子張方襲爵。算是有一個不一樣的結果吧。
-
8 # 潯陽鹹魚
黑山軍是在東漢末年,漢靈帝時期興起的農民起義軍,因為長期活動在黑山一帶(今太行山脈一帶),所以在史書上被稱呼為“黑山賊”。
這支軍隊其實是由很多股小軍隊組成,各自的首領互相結盟,依靠山險的地理優勢,共同對抗漢廷。下面我來簡單講一下黑山軍的歷史。
漢靈帝時期在中平元年(184年),太平道教主張角發動叛亂,黃巾軍席捲全國。常山國真定縣人褚燕和博陵國張牛角各自在自己家鄉起兵,響應黃巾軍。其實,跟他們這樣的小股叛軍還是有很多的,只不過漢廷當時基本上無視他們的存在,而是盡全力圍剿張角。
隨著盧植、董卓、皇甫嵩等人先後在冀州指揮作戰,在本年年底,黃巾軍以失敗告終,褚燕這些人也自然成不了氣候,於是偃旗息鼓。
第二年,漢靈帝為了修復雒陽皇宮,採納中常侍趙忠等人的建議,增加全國的稅賦,這個政策一下達,飽受戰火之苦,生活無法恢復的冀州百姓於是紛紛走上了反抗的道路,可以說,褚燕、張牛角的隊伍因此得以壯大。
同理,去年潰散的黃巾餘黨也會選擇與褚燕等人同盟。
後來,張牛角在攻打廮陶縣時不慎中箭負傷,臨死前他將自己的軍隊指揮權交給褚燕,褚燕也為此改姓張,成了張燕。張燕武功也不錯,據說身輕如燕,當時人送外號“飛燕”。
可以說,在這個早期,張燕的軍隊就是黑山軍的雛形,其主要人員構成是冀州各地的窮苦百姓,以及一些黃巾餘黨。
黑山軍作亂,漢靈帝也為此想出招安的方法,當時其中一名首領楊鳳,就主動向漢廷投降,漢靈帝給他封了“黑山校尉”,讓他保持自己的軍事力量,割據一方自治,以制衡其他不肯招安的黑山餘黨。
此後迫於壓力,張燕也轉向招安,派人去京師乞降,漢靈帝同樣給了他“平難中郎將”的軍職。如此,黑山軍在名義上也算成了漢廷的軍隊。
實際上,張燕並不是真心投降,他仍然有自己的小算盤,招安只不過是權宜之計。此後,趁著天下戰亂此起彼伏,漢廷軍隊四處征戰,無暇顧及黑山時,張燕甚至派人入侵河內郡,結果被太守朱儁擊退。
另外,黑山軍中的黃巾餘部,在郭泰的帶領下(據方詩銘考證推理),在幷州西河郡白波谷再次起兵,史書稱“白波黃巾”。其中楊奉也是白波黃巾之一,這位楊奉很可能就是前面說的:黑山校尉楊鳳。
如此一來,由於黃巾餘黨的脫離,留下來的張燕成了黑山軍中最強大的一支。
飛燕:即張燕。
孫輕、王當、杜長:此三人僅見陳志《張燕傳》,歸附張燕。
黑山:無事蹟記載。陳志《張燕傳》雲眾歸張燕,號為“黑山”,豈有人獨號“黑山”?疑“黑山”後脫“有”字。
白波:無事蹟記載。白波當為幷州西河郡白波谷,即白波黃巾。此“白波”疑為“郭大賢”,釋疑見後“郭大賢”條目。
五鹿:無事蹟記載。疑此為地名,冀州魏郡元城縣有“五鹿墟”。
於毒、左髭丈八:範書《袁紹傳》獨作“幹毒”、“左髭文八”,通鑑從“於毒”、“左髭丈八”,此二人為袁紹所攻殺。
黃龍、左校、劉石、李大目:並另見範書《袁紹傳》,為袁紹所敗。
牛角:即《朱儁傳》之“青牛角”,前人誤以為“張牛角”,然而張牛角早亡,未入黑山,範書《袁紹傳》亦見青牛角,為袁紹所敗。
羝根:即於羝根,《朱儁傳》之“於氐根”為誤。又見範書《袁紹傳》,為袁紹所敗。
楊鳳:靈帝時,楊鳳受招安,拜黑山校尉。又疑為白波楊奉,見《董卓傳》,後從李傕。
郭大賢:據方詩銘《三華人物散論》,疑為白波郭泰。於此,可推初平二年(191年)白波為趙謙、李傕所敗,楊奉歸李傕,郭泰入黑山,號“大賢”,後為袁紹所敗。
故《九州春秋》有“白波”,而無郭大賢,裴松之不解,以張璠《漢紀》補“郭大賢”之名,范曄又兼而錄於《朱儁傳》,自此,“白波”與“郭大賢”並立。
平漢:即陶升,見範書《袁紹傳》,後歸袁紹。
苦蝤:《朱儁傳》“蝤”作“唒”。無事蹟記載。
大洪:李賢以《朱儁傳》之“大計”為同一人,無事蹟記載。
司隸、羅市、浮雲:司隸應取地名之意,此三人無事蹟記載。
緣城:即《朱儁傳》之“緣哉”,通鑑從“緣城”,無事蹟記載。
雷公:以《典略》可知姓張,無事蹟記載。
白爵:疑為《朱儁傳》之“白雀”,無事蹟記載。
白騎:以《典略》可知姓張,即張晟,亦見陳志《杜畿傳》。
白繞:亦見陳志《武帝紀》,為曹操所敗。
眭固:即《朱儁傳》之“畦固”。亦見陳志《武帝紀》,為曹操所殺。
漢獻帝時期漢靈帝駕崩後,董卓入朝專政,擁立漢獻帝登基,一群不願意與董卓合作的英雄豪傑紛紛在關東起兵。張燕也作壁上觀,希望獲得更大的利益。
當時流亡在河東郡的南匈奴單于於夫羅,也和張燕合作,趁機在附近攻城略地。等到袁紹在河內戰敗,退回冀州後,張燕又與董卓控制的長安朝廷合作,與於夫羅一起對抗袁紹。為此,袁紹與曹操聯手將張燕、於夫羅擊敗,牢牢掌握了在冀州的統治權。
張燕後來一直在與長安合作,只要是袁紹的敵人,他都願意去聯合,比如公孫瓚。
初平四年(193年),袁紹在討伐公孫瓚的時候,黑山軍幾個首領就下山乘機奪了鄴城,宣佈擁護長安派來的冀州牧壺壽來接管冀州。袁紹回軍後,率軍將他們擊敗,此時流浪在關東的呂布也來投奔袁紹,袁紹便聯合呂布討伐黑山軍,一鼓作氣將黑山軍的各個營地攻破,斬殺了不少黑山軍首領。
各營戰敗的黑山軍紛紛歸附張燕,張燕也親自率軍團結餘部,與袁紹軍決戰,雙方打的非常激烈,由於呂布的突出表現,親自率軍衝殺,黑山軍還是處於劣勢。但是,袁紹也不具備徹底剿滅張燕的能力,最終,雙方還是罷兵了事。
此戰後,張燕成了黑山軍中絕對的領導。
建安元年(196年),袁紹圍攻東武陽,剿滅臧洪,臧洪也派人聯絡黑山軍為援軍,可是沒有增援的記載。
建安四年(199年),在袁紹剿滅公孫瓚時,公孫瓚還派兒子去聯絡張燕作為援軍,張燕倒是派出了援軍,結果還是被袁紹擊退。公孫瓚隨之也敗亡。
歸附曹操次年(200年),袁紹和曹操在官渡對峙,張燕仍然選擇作壁上觀;等到袁紹逝世,曹操於建安九年(204年)擊敗袁尚,佔據鄴城後,次年,張燕親自率軍出現在鄴城,表示向曹操投誠。曹操大喜過望,給張燕封了“平北將軍”,安國亭侯。
此後,隨著張燕這次投降,黑山軍已經成為歷史。在此時,漢廷早已被曹操架空,張燕成為曹操麾下的一支軍事力量,接受曹操的排程。最後張燕子嗣入魏國,繼續享受高官厚祿。
回覆列表
黑山軍,是東漢末年黃巾起義被鎮壓後,殘餘勢力在冀州一代組織起來的在野部隊。
領袖人物就是張燕。
黑山軍常常出沒於太行山脈,而太行山脈最南端稱作黑山,黑山軍由此得名。
《三國志魏書張燕傳》注引《典略》記載:“黑山、黃巾諸帥,本非冠蓋,自相號字,謂騎白馬者為張白騎,謂輕捷者為張飛燕,謂聲大者為張雷公,其饒須者則自稱於羝根,其眼大者自稱李大目。”
從史書中不難看出,這種用自己的某個特徵稱呼名號的黑山軍應該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大多應屬於生逢亂世無處逃生的底層百姓。
黑山軍的前身由兩股勢力組成,褚燕部隊和張牛角部隊,兩者在黃巾起義時兵合一處,以張牛角為帥。
張牛角不幸重傷,臨終將黑山軍託付褚燕。褚燕從此改名張燕。
張燕帶領黑山軍從雜牌軍開始,參與過討董卓的諸侯聯盟,聯合公孫瓚與袁紹掙過冀州,但被袁紹所敗。
曹操平定河北時,張燕率領黑山軍殘餘勢力十萬餘眾投靠,被曹操封為安國亭侯,平北將軍,從此開始,黑山軍完成了由草根雜牌軍向朝廷軍隊的華麗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