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往後安平靜好

    刺馬案,又名“刺馬詳情”(《清代野記》)、“張文祥行刺案”(《庸閒齋筆記》),是清末有名的四大奇案之一,記載這一歷史事件的有幾個版本,正史有一般以《清史稿·馬新貽傳》為準,但記載過於簡單,且語焉不詳;野史《清稗類鈔》、《清代野記》、《庸閒齋筆記》等對此也有記載,比較詳細。但對刺客為什麼要殺馬新貽卻眾說紛紜,一曰:為湘軍所殺。一曰:為仇家所殺。一曰:為金蘭所殺。1870年8月22日,同治9年,在大清帝國的兩江總督府南京,發生令朝野震驚的刺殺新任兩江總督馬新貽事件。1870年8月,剛剛履新的兩江總督馬新貽決定舉行“秋操”,對軍隊進行檢閱。“秋操”原定8月21日操練,因天氣不好,突然下大雨而推遲到22日。是日,天氣轉晴,一大早,總督馬新貽就來到總督府西邊的校場演武廳,準備親自閱射。依照大清朝以往的慣例,總督大人檢閱軍隊是可以讓老百姓觀看的。這是江寧的一大盛典,自朝廷剿滅太平天國之後,還沒有舉行過“秋操”。因此,總督府校場周圍擠滿了看熱鬧的百姓。“秋操”結束後,總督大人馬新貽在巡撫、潘司臬司、知府等的陪同下許步向總督府走去,馬新貽一行剛走到總督府後院門口時,他的同鄉山東武生王鹹鎮跪地求助,被巡捕拿下,剛走幾步,又有人攔道喊冤。誰知,馬新貽等人剛剛站定,那個喊冤人旁邊又冒出一個人,手持一把明亮的匕首,向總督大人直刺過去。總督大人右肋中刀,從馬上跌落下來,痛疼呻吟。跟隨總督大人的差弁一擁而上,可刺客並不抗拒,也不逃跑,從容就縛。遇刺後,馬新貽面如土色,雙手緊抱胸部,在地上萎縮著身子。差弁、家人立馬取來門板將其抬進總督府,請大夫救治。無奈,刺客一刀正好刺中馬新貽的肝臟,失血過多,無法醫治,到第二天下午2時許死亡。馬新貽,字谷山,山東荷澤人,進士出身,曾在安徽合肥任知縣、在廬州協辦團練、布正使。在協辦團練剿滅捻軍時被擒,俘虜他的就是刺馬案中的主角張文祥。張文祥,太平天國侍王李世賢手下一員戰將,與清軍在安徽、江西等地作戰。張文祥有意歸順朝廷,並與馬新貽結為金蘭。後,張文祥等人歸順,歸馬新貽節制。但馬新貽後來漸薄張文祥等人,並將一起結義的兄弟曹二虎之妻誘姦,又借通捻軍之罪將曹二虎殺害。張文祥知道這件事後說:“此仇必報。”於是就有了上面那一幕。此為刺殺馬新貽原因之一說。兩江一帶自咸豐朝以來,一直是湘軍、淮軍的勢力範圍,而且江寧(南京)又是湘軍收復的,曾國荃第一個打進去,湘軍在剿滅太平天國戰爭中出了大力。可江寧收復、產平太平天國後,朝廷卻發表讓一個資力甚淺、文官出身的馬新貽出任總督。著實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也讓湘軍將領大為不滿。曾國荃、丁日昌等人對馬新貽更是刻骨仇恨,心有儘早除去的想法。此為刺殺馬新貽原因第二說。另有仇家說的演義,民間版本說,馬新貽在為官任上多有得罪他人,因此招徠仇家。此為刺殺馬新貽原因第三說刺馬案發生後,朝廷曾三番五次派大員審理案件,可都無法結案。無奈,只好再派曾國藩就任兩江總督,並與刑部尚書鄭敦謹共同審理刺馬案。經過一個多月的審理,他們也沒有審出個所以然,最後只能草草收場。在給朝廷的奏報中,他們是這樣說的:張文祥“聽受海盜指使並挾私怨行刺,實無另有主使及知情同謀之人。”朝廷不得不接受這一事實,同意鄭曾二人奏結。1871年4月4日,將張文祥凌遲處死。馬新貽被刺,朝廷明白箇中原因,將兩江總督一職長期讓湘軍把持,其他人從此不敢問津。那麼,馬新貽之死到底是何人指使?至今仍是一個迷。不過從我接觸的史料分析,我傾向於第一說。《清稗類鈔》、《清代野記》、《庸閒齋筆記》等當時或後來人寫的野史筆記都主此說。而電影《投名狀》也是擷取刺馬案中第一說中的有關片段,另演繹許多情節,拍成目前的電影。有人說《投名狀》太血腥,不假血腥的場面不少,但那個時代就是一個腥風血雨的時代,剿滅太平天國、捻軍,江南一帶成為清廷與太平天國廝殺的屠場,沒有血腥那有清朝的中興? 這是曾國藩的計謀,以慈禧為代表的朝廷,忌憚曾國藩湘軍的實力,於是明升暗降,把他調到中央。很可能就是曾國藩派人刺殺了馬新貽,三審無果後,曾國藩繼續當他的兩廣總督。在審案期間,曾國藩不配合,反而閒來無聊讀《閱微草堂筆記》,最後,只能不了了之了

  • 2 # 北辰272055996

    張文祥河南汝陽人,曾參加捻軍,在捻軍名將孫葵心手下做一名小頭目。他作戰勇敢,在義軍中素有"小張飛"之稱。因刺殺馬新貽被寸磔處死。那他為什麼非耍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殺馬新貽呢?

    關於張文祥刺馬案的說法眾多,有說是為兄弟報人的。

    有人說張文祥是為結拜兄弟曹二虎報仇才殺馬新貽的,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事情是這樣的:咸豐五年,馬新貽任合肥知縣時,曾瘋狂操練民團剿殺捻軍,在一次戰役中不幸被活捉,恰巧這支捻軍的頭目就是張文祥。這些事都壞在曹二虎身上,曹認為捻軍難成大事,便竄掇張文祥和石錦標歸順馬新貽降清。於是第二天,張便率部投降。歸降初始,馬新貽對待他們還夠意思,同他們喝血灑義結金蘭,還說什麼今後升官發財、共同富貴之類的鬼話。至於為何到了動殺機的地步,那就眾說紛紜了。

    馬新貽憑著張文祥三人的能力屢立戰功,升遷很快,到了同治四年,馬新貽已升為布政使。此時張文祥.三人中的石錦標不知道那根神經敏感,回家當財主去了,就剩張、曹二人仍留在馬新貽身邊,不過馬新貽當時對這二位還是很好好的。時隔不久,曹二虎將妻子鄭氏接到安慶,這事就壞到這位鄭氏身上。有一天,馬新貽見鄭氏有幾分姿色,便打起這鄭氏的主意了,偏巧鄭氏也是個淫蕩貨,二人一拍即合,經常在一起鬼混。這事讓張文祥發現並告知了曹二虎。夜間曹二虎就此事質問鄭氏,鄭氏大哭大鬧,矢口否認。幾天後馬新貽對曹二虎說:″你我情同手足,豈能相信外間讒言,……"",曹二虎.聽罷,此時他的腦神經休息了,也就信了馬的鬼話。

    事隔半月,馬新貽派曹二虎到壽春鎮總兵衙門領軍火。張文祥不放心便同他一起到總兵衙門。二人到了駐地後,張文祥留在客棧,曹二虎前去投文,曹二虎剛將公文呈上,只見壽春鎮總兵衙中軍官大聲喝道:"把曹二虎捆將起來!"此時,曹二虎大驚,不知何故,只聽中軍官說:″有人在馬藩臺那裡告發了你,說你私通捻匪,領軍火實為接濟他們。馬藩臺讓我們以軍法從事"。

    等張文祥趕到時,曹二虎已被斬首示眾。張文祥悲痛之餘安葬了二虎後,便四處訪名師學武功,尋找良機,最後終於殺了馬新貽,為結拜兄弟報了仇。

    關於張文祥剌馬案,後來又有一個離奇的說法,說是當時的江蘇巡撫丁日昌之子指使張文祥乾的。丁日昌之子丁蕙蘅,是個不學無術的紈絝子弟,二十多歲了仍然學業無成,就善於尋花問柳。丁日昌沒辦法,只能花巨資為他買了一個俁補道的官職。只能哪有空缺上哪去了。

    怎知,這個混混在侯補期間,嫌住在父親轄區內不自由,便帶家眷來到了江寧城居住。某天由於在妓院跟一富二代.爭風吃醋,指使家奴將富二代打死。這官二代看闖禍了,自然是溜出了江寧城。

    誰知這個富二代是獨子,雖然富二代家知兇手是巡撫家的公子,可是悲傷過後,仗著家中有錢,給兩江總督馬新貽送重禮一一伍仟兩白銀,想借馬新貽手報仇。

    馬新貽很快便了解了案子的緣由,但還是左右為難,若不理會該案,人命關天,因為富商社會關係複雜,江寧不受理,還有都察院、大理寺。弄不好自已還得接受上級問責,且白花花的銀子還在眼前呢;要是受理,事關丁日昌,有同僚之情不宜得罪。思來想去,馬新貽還是受理了此案。馬新貽採用了和稀泥的辦法,將案犯的家奴每人各打一百大板,並選一人充軍,丁家賠償富商家一萬兩白銀,同時革去了丁家這個官二代的侯補道之職。如此解決,富商勉強接受,這樣的一場人命案就這麼結了,對此,丁日昌極其不滿,一方面弄的滿城風語的,丟人又現眼;另一方面苦心為兒子捐的官也泡湯了,於是將不爭氣的兒子痛打一頓,囚於府中禁止外出。

    丁日昌奉旨去天津辦案,丁家老太太可憐孫子,|就將孫子放了出去,這小子不思己過,還將滿腔怒火都集中撒到馬新貽身上,認為馬新貼毀了自己的前程,惱恨之於,拿三仟倆白銀收買了亡命天涯的張文祥,刺殺了馬新貽。該說法在當時極盛行,有人就直接說是丁日昌不滿馬新貽的辦案結果,懷恨在心,派張文祥殺死了馬新貽。

    為比,丁日昌還專門上摺子奏明太后和皇上,申明此事來龍去脈,承認自己教子不嚴,請求處分,同時也為自己和兒子在辯解。不過這一說法明顯牽強,丁蕙蘅買通張文祥,證據不足。且張文祥在供詞中對此隻字未提,這樣看該說法的可能性不大。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就是馬新貽支援洋人,瘋狂鎮壓各地農民起義,引起朝中清議派的反對,因而派張文祥殺害了他。總之,刺馬案民間廣為流傳。至於真相如何,目前無法定論。

    張文祥刺馬案涉及廣,涉及到多方利害關係,錯綜更幾複雜,為了不節外生枝,或說為了維護各方的體面,最後幾番會審,仍以"海盜挾仇報復"為名定案。關馬新貽早年被活捉的事若是上報不但會使馬聲譽掃地,更有損清廷威嚴。關於馬和張文祥、曹二虎之間的是是非非也無足輕重了。所以這位曾國藩與同僚研究就這麼草草的結案了,以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息事寧人。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將該案變成了疑案,相信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的發展,事情的來龍去脈,幕內幕外,將會浮出水面的。

  • 3 # 陳悅漫步海邊

    張文祥刺殺兩江總督馬新貽的“刺馬”案,是清末四大奇案之一,其事發突然,情事非常傳奇,從事發當時,關於這件案子的本末就有官方說法和民間流傳兩條線在並行,再加上又被改編演義成了京劇、評彈等等形式進行傳播,導致整個故事的面目不清。

    下面就這件事的發生情況,以及官方、野史的各自解讀做個簡單介紹。

    刺馬

    馬新貽,山東菏澤人,1821年生,道光朝丁未科進士出身,與李鴻章、沈葆楨等是同年進士。之後歷任安徽建平、合肥縣知縣,安徽按察使,安徽布政使,浙江巡撫,閩浙總督等職,1868年任兩江總督。為人思想開明,與曾國藩、李鴻章等交往密切,屬於洋務人物。

    1870年8月22日,馬新貽在兩江總督署署西箭道檢閱將弁射箭,事畢後回署,中途張文祥當街鳴冤,而後突然行刺,刀刺中馬新貽的左脅下,因為受傷過重,被搶救回署後就一命嗚呼。而張文祥也當街被捕。

    官方審理版本

    馬新貽遇刺後,官方立即對抓到的兇手張文祥進行審訊,起初張文祥對行刺一事供認不諱,但是對行刺的緣故卻言語閃爍,經過清政府嚴令江蘇地方反覆訊問,最終形成了如下的結論:

    張文祥,原曾參加太平軍,在侍王李世賢麾下,太平天國失敗後在浙江寧波當地經營賭局,和海盜相通。馬新貽出任浙江巡撫期間,在浙江南田剿匪,殺戮張文祥的同夥甚多,故而心中有恨。

    此外,張文祥的妻子羅氏,被朋友吳謀誘拐,張文祥為此曾在馬新貽到寧波校閱時攔轎喊冤,但馬新貽對張文祥控訴吳某誘拐妻子的事情並未過問,於是張“心懷忿恨”。‘

    第三,張文祥在新市鎮開賭局,剛好後來又遇上馬新貽宣佈查禁賭博,導致賭局被封,“本利俱虧”。

    因為太平軍的往事,自己家庭的不幸,以及生計無著,似乎都和馬新貽有某種關係,於是走投無路的張文祥起了殺心,在1869至1870年期間,多次到杭州、南京尋找機會行刺,最終在1870年8月22日得手。

    民間流傳版本

    有關刺馬案,民間流傳的版本多荒誕不經,而且存在非常嚴重的史實錯誤。諸如說馬新貽和張文祥是拜把子兄弟等等,後來因為馬的官坐大,不顧兄弟之情,甚至有和兄弟的妻子通姦的情事,從而生怨而起了殺心等等。因為這種越傳越奇的段子本身就很吸引人,再加上還有花邊內容,所以在民間的傳播很廣。

    最後的處理

    張文祥案審理後,比照大逆處刑,張文祥被判凌遲,在馬新貽的靈前被挖心致祭。

  • 4 # 唯二歷史筆記

    張文祥刺殺馬新貽是晚清四大奇案之一,其他三個分別是《楊月樓案》、《太原奇案》、《楊乃武與小白菜案》。而張文祥刺殺馬新貽案被列為四大奇案之首,為什麼?和其他奇案的曲折離奇、峰迴路轉不同,唯獨該案兇手也就是張文祥並沒有逃離現場,且對自己的罪行供認不諱。按說這樣的案情簡單明瞭,兇手也被當場抓獲,且對罪行供認不諱,那為什麼要說是奇案?還被列為四大奇案之首?

    其實原因很簡單,《刺馬案》牽扯的不是普通百姓,而是晚清最高級別的封疆大吏兩江總督,而該級別的官員被刺殺在中國歷史上是非常少有的。馬新貽作為兩江總督位高權重,保衛力量應該非常嚴格,怎麼能讓人輕而易舉的刺殺了?後人分析沒有內部人員的配合不可能完成這樣的刺殺任務。

    且張文祥在行刺的過程中高呼“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將馬新貽刺死之後也無逃生的慾望,都是極為反常的表現。

    加上張文祥的供詞疑點重重,儘管許多相關影視作品及野史記載,馬新貽與張文祥等匪首曾繫結拜兄弟,可馬新貽飛黃騰達之後,不但霸佔拜把兄弟的妻室,還誘殺了拜把兄弟。但是,從張文祥的供詞來分析,張文祥與馬新貽並不相識,張文祥刺殺馬新貽的理由也比較牽強,表明張文祥是受人指使(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的。

    這就非常奇怪了,既然張文祥只是被指使的,那麼背後的勢力是誰?

    其實把該案列為四大奇案之首的原因已經清晰了,該案背後牽扯的不是一般的勢力!

    據史書記載,慈禧太后接到馬新貽被刺殺的奏報後,吃驚地表示:“馬新貽此事豈不甚奇?”。卻立即調曾國藩回任兩江總督,並會同刑部尚書鄭敦謹主審此案。而刑部尚書鄭敦謹審完此案回京時,至清江浦(今淮安),就上疏以病乞罷,卻於十餘年後才死去。這說明該案的真實情況已經被他審理出來了,但是過於重大,不敢說罷了。

    其實從朝廷馬上把曾國藩匆匆調回任兩江總督,也表明清廷看出這其中的玄機了,但出於穩定湘軍的大局考慮,也只能含糊其辭,匆忙結案了。

    不管怎麼說,《刺馬案》背後的真相併沒有官方的直接說明,但應該脫不開湘軍勢力的背景。在當時江南大局已經穩定的情況下,清廷卻以馬新貽為兩江總督,接手兩江地區(肩負裁汰湘軍、追查太平天國國庫等重任)。這在湘軍看來無疑是卸磨殺驢的行為,在付出了巨大的流血犧牲的情況下,清廷的做法肯定讓湘軍無法接受,所以《刺馬案》的發生即使不是湘軍直接指使的,也脫不開他們的背景!

  • 5 # 老貓談史

    可能有人不認識張文祥和馬新貽這兩個人,也不知道這一起古代刺殺事件,我來跟大家好好介紹一下這兩個人,再來跟大家說一下這起謎團重重的刺殺案件吧。

    張文祥刺殺馬新貽這一歷史事件又被稱為“刺馬案件”,這一起刺殺案謎團重重,朝廷多次派遣大員去審查此事但結果都以失敗而告終。因此這一案件也成為了清朝四大迷案之一。這件事情在正史上還是有著記載的,但是正史上對此事只有一個非常簡單的記載,但是清代的野史之中對這件事情有著一個非常詳細的記載,所以我就跟大家著重說一下野史的詳細記載吧。

    馬新貽被刺殺時期擔任大清朝的“兩江總督”

    當時清廷正好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馬新貽決定要親自檢閱一下軍隊,在當時這也被稱為“秋操”,因為閱兵時期朝廷是允許群眾進行參觀的,因此“秋操”剛一開始就受到了人們的熱烈關注。秋操結束之後,馬新貽在知府和其它官員的陪同下返程,沒想到突然又一人攔下了兩江總督“馬新貽”並大聲喊冤,沒等到馬新貽緩過神來,喊冤之人的旁邊突然出現了一個刺客,他拿著匕首一下子捅了馬新貽一刀。這一刀正好捅到了馬新貽的肝臟部位,使得馬新貽失血過多死去。兇手刺殺完馬新貽之後沒有絲毫想要逃走的意思,他選擇乖乖投降,這名刺客經過核實之後,人們發現,他正是馬新貽的結拜兄弟張文祥。

    張文祥和馬新貽兩人均生活在晚清時期,他們二人在當時都是小有有名氣之人,除此之外,他們生活的時期正是晚清最為昏暗,最為血腥的時期(太平天國運動時期),相對於張文祥來說,馬新貽更為出眾,馬新貽又叫馬谷山,出生在山東菏澤市,早年在科舉考試之中高中進士,古代社會之中能夠考中秀才就已經非常不錯了,他能考中進士更能夠說明他還是非常有文學上的造詣的。他曾經擔任過合肥的知縣和廬州協辦團練的布正史。這麼一看,馬新貽的履歷還是相當豐富的。

    張文祥是太平天國運動時期侍王李世賢手下的大將,他曾多次率領太平軍與清軍在安徽地區進行作戰。隨著太平天國的逐漸隕落,張文祥也有意投降於朝廷,碰巧當時的張文祥俘獲了協辦團練馬新貽,之後的張文祥為了向清廷表忠心親自釋放了馬新貽。馬新貽非常感動並於張文祥和其手下曹二虎結成了“拜把子兄弟”。

    拜把子兄弟為什麼會淪落到自相殘殺的地步呢?清代野史之中一共出現了三種說法。

    馬新貽有點好色,給拜把子兄弟曹二虎戴了“綠帽子”,此為第一種說法

    據說曹二虎的妻子非常漂亮,馬新貽剛剛見其一面之後就被她迷得神魂顛倒,後來的馬新貽設計將草二虎掉了出去,並擺了一個飯局誘姦了草二胡之妻。

    後來的馬新貽害怕東窗事發,將“斯通叛軍之罪”強行扣押到草二虎的腦袋上,就這樣曹二虎被自己的結拜兄弟給陷害致死,張文祥知道後非常悲痛,他立志要為自己的兄弟報仇,這也就有了後來的刺殺案件的發生。

    馬新貽死於清廷內部殘酷的政治鬥爭,這是第二種說法

    我們回過頭來考慮一個事情,那就是清朝是如何擊垮強大的太平天國的。八旗子弟沾不上邊,清朝後期八旗子弟的戰鬥力已經異常落後了,他們整日胡作非為,有的人連馬都不會騎,更別說打仗了。

    清朝正是在曾國藩所操練的湘軍以及淮軍這兩大軍隊的幫助下才平息了內亂,湘軍可是立下了汗馬功勞,曾國藩理應能夠擔當一個更大的官職(兩江總督一職再合適不過了),但是朝廷竟然將這麼一個重大的的職位交給了馬新貽這個並沒有立下許多大功的人,此舉動難免會遭到湘軍內部將領的怨恨,為了除掉他,也就發生了之後的刺殺案件。

    馬新貽上任期間得罪了許多人,招來了仇人的報復,這是第三種說法

    其實我覺得這個說法並不是非常合理,人家可是“兩江總督”啊,地盤上我最大,誰能不聽我的,有的人巴結還來不及呢又怎麼會去冒天下之大不韙刺殺他呢,畢竟這要是被查出來可是誅九族的大罪啊,這件事情代價過於重大,估計不是大人物沒人敢這麼幹。

    由於朝廷一直沒有審查處一個合理的結果,這件事情只能夠草草了結,張文祥也被凌遲處死。

    綜上所述,我還是比較傾向於第二種說法的。畢竟晚清內部的政治鬥爭還是相當殘酷的,各黨派內鬥不斷,當時的慈禧太后也經常害怕曾國藩實力過於強大而造反。但是我們換個思路來想一下,把兩廣總督一直交給曾國藩難道不是一個更好的選擇嗎?馬新貽的死是慈禧太后的最終打算還是曾國藩的派人指使我們不得而知,因此他的死因一直是一個謎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李淵和劉邦同處於一個時代,你認為最終誰會是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