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石門磊哥

    朱重八,一個長工家裡的放牛娃,投入義軍之前連飯都吃不飽,元朝殘暴統治下,千千萬萬受苦百姓的一個縮影人物,然而就是他,上天選擇了他,破除艱難險阻,擊潰元朝統治,開創大明王朝。

    單從“朱元璋”名字看,也可以諧義為“誅元璋”,璋 是一種玉器,形狀像一把大刀。所以大家看出來了,這個名字就是“誅殺元朝的大刀”。當然這只是一個戲說,朱元璋能夠開創大明王朝有其歷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首先談一下偶然性。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朱元璋最初投靠義軍,只是為了找一個可以吃飽飯的地方。他是被殘酷的現實逼迫的。然而自從跟隨郭子興加入到反抗大軍,朱元璋就屢立戰功,但是由於太突出,引起了郭的不滿,之後他只好帶著自己的親信開始了屬於他自己的艱苦創業,這中間他遇到了一生中的貴人,劉伯溫,當然還有其他名將例如徐達、常遇春等。這些大咖人物的出現,本身也具有偶然性。山雨欲來風滿樓,起兵造反元朝的隊伍比較多,隊伍之間充滿混戰,誰稱王就打誰。就這樣朱元璋一直默默發展自己的隊伍,再經過艱苦的戰爭擊敗陳友諒,才開始正式打元朝。

    再談一下必然性。時勢造英雄。朱元璋的個人能力是堅強和卓越的,才能在亂世中嶄露頭角。他的最大優點就是雖然沒讀過書,但能夠虛心好學,接納了一大批儒士,善於學習,尊重知識,使自己能夠打敗一個又一個對手,為自己建立和管理大明王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朱元璋作為一個創業者,毫無疑問他做到了以下三點:1. 有膽識和眼光抓住機會。2. 足夠聰明智慧克服困難。3. 強大的人格魅力吸引優秀人才組建團隊。這三點是創業成功的制勝法寶。

    綜上,朱元璋可以在各路起義軍中獨佔鰲頭,具有歷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 2 # 魚小糖吖

    朱元璋能脫穎而出,靠得是過人的頭腦,和為人善用的御人手段。

    元朝末年,元朝統治者忙於窩裡鬥,互相攻伐擴張勢力。1351年,早就受夠元朝剝削打壓的人民在韓山童、劉福通帶領下發動起義,他們頭裹紅巾,人稱紅巾軍。韓山童、劉福通起義後,迅速得到了各地響應,一時群雄並起。其中一支是由濠州郭子興帶領,朱元璋後來就是加入了這支隊伍,在郭子興死後,朱元璋成了這支隊伍的領導人。

    在元末的各路起義軍中,朱元璋是消滅元朝軍隊最少的一支。但是,朱元璋慧眼獨具,被他消滅的元朝軍隊所在地是江浙一帶。這裡人口眾多,物產豐富,這裡便成為了朱元璋的根據地。在別的有實力的起義軍還在和元朝軍隊玩命死磕時,朱元璋卻在悄悄地吞併著根據地附近其他漢軍勢力。

    1355年,劉福通擁立韓山童兒子韓林兒稱帝,遷都汴梁,國號大宋。緊接著擁有了一定地盤的徐壽輝稱帝於武昌,張士誠稱王於蘇州,明玉珍殺進四川、雲南,也要稱帝。朱元璋則在謀士朱升的提議下,制定了“高築牆,緩稱王,廣積糧”這一著名戰略。期間,朱元璋四處擇賢,劉伯溫、宋濂、李善長、徐達、常遇春等先後入朱元璋帳下。

    劉伯溫見到朱元璋後及時提出了自己的“十八策”滅陳去張、滅方國珍,屯兵自養,勿過多擾民,嚴肅紀律,招賢納士等等。終於,朱元璋在一幫謀士和將才幫助下順利從百萬紅巾軍中脫穎而出,擁得天下。

  • 3 # 鄭說豫見

    元朝末年,戰亂紛繁,自然很難一句話講清楚。從大的形勢上講,北方的紅巾軍直接對抗著元朝的主力,給南方創造了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有利於南方抗元勢力的崛起。

    而南方崛起的朱元璋、張士誠、陳友諒,都是很強大的軍政集團。包括北方,也分化成王保保、李思齊等幾個大軍閥。元庭已經沒有足夠的力量來制約這些軍閥了,不管誰最後取得勝利,元朝都是要改朝換代的。

    而元庭來自蒙古高原,因緣際會佔據了中原,形勢不妙時退回草原是自然而然的選擇。但一旦退出中原,北方苦寒之地供養不了那麼多人,分化瓦解在所難免。但終明一代,北元仍做為一股較強實力存在,一直在與明朝較量著,甚至土木堡事變中差點成功。

    迴歸主題講為什麼是朱元璋而不是其他人。首先,朱元璋出身紅巾軍,代表著最正統的反元力量,政治正確。紅巾軍成功利用彌勒降生和反元復宋的普遍心理,建立的龍鳳朝廷,定都開封,是最早、最正統、最成功的反元力量。紅巾軍一度控制了整個北方,三路北伐討元,甚至佔領北韓,但在元朝殘餘勢力的反撲下逐漸衰退,劉福通等戰死,小明王撤退到南京附近。但名義上小明王仍是朱元璋上級領導,有君臣之別。雖然小明王落水朱元璋有嫌疑,但朱元璋仍是紅巾軍的衣缽傳人,認龍鳳朝廷的人仍然會支援朱元璋。

    其次,朱元璋能力過人,策略得當,籠絡了一大批文臣武將為其效力。朱元璋佔據了虎踞龍盤的南京及周邊富庶之地,採取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鬥爭策略,避免多處樹敵,不出錯,不能被輕易打倒。在南方,雖然長江上游有陳友諒,下游有張士誠,朱元璋卻是發揮最穩定的,經過慘烈的火併戰爭,朱元璋取得了最終勝利。中間過程無法細說。但戰爭的勝利從來就不是偶然的。

    最後,朱元璋謀定後動,大軍北伐,一舉光復河山。在平定南方後,朱元璋一紙討胡檄文,成為最有力量的政治宣言。一支由經驗豐富的將軍率領、有穩固後防的北伐軍,鬥志高昂的出發,北定中原。反觀元庭,仍是政出多門,一派混亂,甚至為了爭奪繼承權自相殘殺,失敗已不可避免。而且策略上上,北伐軍先山東,再河南,再陝西,然後直出幽燕,一路穩紮穩打而又高歌猛進,元朝只有認栽北竄的份了!

  • 4 # 又見知了

    俗話說,時勢造英雄。又說:亂世出英雄。

    亂世,就是對時代趨勢(時勢)的一種描述。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等,都是時勢造就的英雄;而明王朝,就是英雄造就的時勢。

    朱元璋為何能夠從眾多英雄中脫穎而出,最終取得天下?是戰略?戰術?謀略?是物資生產、納民用兵?還是善於用人?

    古人云:得人心者得天下。而人心,首先是得人才之心,得社會精英之心。只有得到社會精英的追隨和支援,謀有人出,兵有人帶,仗有人打,財有人聚,才可能得到其他大多數人的追隨,形成良性迴圈,才能得到天下。

    所以,朱元璋能夠奪得天下,最根本的一條是得人心,最核心的舉措是得人才。

    那就看看朱元璋都有些什麼樣的人才:

    湯和、徐達自然不必說,那是朱元璋的發小,情感做基礎。而徐達一生驍勇有謀,善於安撫將士,與下級同甘共苦,將士無不感激他的恩德願意報效盡力,因此,兵鋒所向無不克敵制勝。戰功及築邊皆功勞顯赫,被朱元璋譽為“萬里長城”。陳友諒張士誠都沒有這樣的戰將!

    朱升,元末的1357年舉鄉薦,為池州學正,棄官隱石門,朱元璋得知朱升遁居石門,親自到朱升家去拜訪他。朱升就給他提了包含了一整套策略的三句話:“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九言策”是明王朝開邦定國的國策。巧妙避開了起義早期元王朝的兵鋒和各路義軍的奪權夾擊。

    常遇春,原為盜匪,後投奔朱元璋,被朱元璋發掘並提拔重用,一生驍勇善戰,勇猛無比,橫行無敵,被稱“常十萬”。朱元璋認為,常遇春的功勳“雖古名將,未有過之”。這樣的名將也是其他幾路義軍所不具備。

    李善長,朱元璋二十六歲時,還只是農民起義軍郭子興手下一名“鎮撫”,並無實力。但朱元璋胸懷壯志,想大作為一番,深感自身文化有限,於是遍求先生教授自己,但當時的自己尚無資本尋求名士輔佐自己。得聞落魄秀才教書先生李善長就在駐區,誠心登門拜訪,虛心求教。“道遇定遠人李善長,與語大悅,遂與俱攻滁州,下之”(見《明史·本紀第一》)。從此李便成為朱的首輔謀臣,主持糧餉,協調人事,功勳赫赫。朱元璋朱也就是在此之後才漸漸做大,成為稱霸一方的起義軍領袖。他是朱元璋最早認識的得力謀臣,人說他是漢之蕭何。而且李善長又給朱元璋發現了另一位能臣胡惟庸。

    呂昶、劉伯溫。兩人原本都是元廷的舊臣。呂昶官居戶部尚書,善理財,被朱元璋扣留並重用。劉伯溫是元進士,時人比之諸葛亮,後來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大功,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當初,朱元璋遣使徵得青田劉基、浦江宋濂、龍泉章溢、麗水葉琛時,樂不可支地說:“我為天下屈四先生。”以後“諮以時事,甚見尊禮” 。可見當時朱元璋未得天下時,是多麼善於挖掘人才、多麼的愛惜人才啊!宋濂亦是功不可沒的大臣,朱元璋的講話稿,聖旨佈告,討匪檄文,幾乎全是他一手搞定,而且他還是太子的老師。宋濂在當時可是世界級的人物,四方人物,各國使者、學者都稱他為“太史公”。

    總體來看,作為朱元璋最強大的競爭對手,陳友諒手下的人才,無論數量還是質量,均不能與朱元璋陣營相提並論。龍灣之戰,劉基與康茂才表現出眾,邵榮、徐達、常遇春、楊璟等將領也是圓滿完成任務。陳友諒一方,除了張定邊,幾乎沒人有出彩的表現。本來還有一個連朱元璋都忌憚的猛將趙普勝,但卻被陳友諒給殺了。陳友諒最終無人可用。

    所以,無論用兵用謀,生產還是打仗,都依賴於人才。唯有發掘人才、使用人才,愛惜人才,才能出良謀、得良計,安良民,抓良機。從而贏得人心,贏得天下。

  • 5 # 大運河時空

    “元朝末期,戰亂紛繁,百萬紅巾,為何竟是朱重八一統天下呢?”

    朱元璋能夠在群雄中脫穎而出是有著其必然原因的。

    一、政治導向明確

    相比於其他農民起義軍,或者為生活不下去而起義,或者是想趁亂世撈取一份前程。沒有明確的政治目標。他們的口號或者假託於宗教,像河南息州趙醜廝、郭菩薩提出“彌勒佛當有天下”,廣東朱光卿、聶秀卿 “定光佛出世”,河南棒胡“舉彌勒小旗”,彭和尚、周子旺在 “背心皆書佛字”,劉福通 “貧極江南,富誇塞北”等等,這些口號對吸引信男信女造反可能有些作用,但對於吸引高階的人才吸引力不大,甚至還容易引起他們的厭惡。

    而朱元璋打出了“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號召,直指元朝殘酷統治下的人們的內心,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鳴,特別是對有遠大志向的謀臣、武將吸引力更大。

    二、鬥爭策略有效

    朱元璋在起義之後不像其他的起義者,拉起了隊伍之後就開始稱王、稱帝的,而是採取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策略,低調做事,以增強自己的實力為出發點,不圖一時的面子上的容光。並且其他農民起義軍在稱王后,吸引了大部分元朝的鎮壓力量,也給了朱元璋緩緩發展的時間和空間,最終積攢起了足以推翻元人統治的物質基礎。

    三、用人知人善任

    朱元璋軍善於知人善任,為了拉攏知識分子,還專門修建了禮賢館。對於儒士他也極為尊重,向儒生學習漢高祖、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的平定天下之道。還吸引了文士朱升、馮國勝、李善長等都過來為他出謀劃策,而猛將常遇春、胡大海等人也慕名趕來投奔他。相比於其他的勢力有的內訌、有的下屬殺死其領導者如陳友諒釘死了自己的“老大” 徐壽輝,導致軍中“將士離心”、“政令不一”。

    四、建立統一戰線

    朱元璋網羅浙東文人劉基、宋濂、葉琛、章溢等人,得到了江南一帶的地主階級的支援。

    五、潛心發展生產

    其他農民起義軍用軍糧主要是靠強往徵,朱元璋感覺如果自己也採取這個方式的話會失掉民心,所以他採取了軍隊屯田的作法,還興修水利,預防旱澇,經營農田。又分派諸將在各地開墾種田。幾年工夫,到處興屯,府庫充盈,軍糧充足。還設定了管理民兵“萬戶府”,參考借鑑古代的寓兵於農之意,選拔強壯農民,“農時則耕,閒則練習”。他的這些措施收到了極大的成效,在他所統治的地區,農民生活安定,軍糧供應充足。與朱元璋相比,在四川的明玉珍只知道偏安一隅。蘇州的張土誠和浙東慶元的方國珍,歸附了元朝朝廷,他們在所轄區域之內只知首霸佔田產,奴役佃戶,腐化享樂,不關心人民疾苦。

    相比之下,朱元璋有人、有錢、有思路、有高階的政治渴求,所以朱元璋最終成功則是必然的了。

  • 6 # 北疆同心聊歷史

    元朝未年,中原板蕩不安,四面梟雄迭起。紅巾軍大起義,成了終結強大於一時的蒙元政權的最大推手。

    朱元璋能夠在各路梟雄中脫穎而出,最終得以問鼎中原,建立了傳之兩百餘年的大明王朝!朱元璋能夠從一個放牛娃,成長為將軍,再到吳王,最後成了“洪武大帝”,這是由多種原因造就的。接下來就讓我們去嘗試分析一下吧!

    朱元璋順應了時局的發展,作出了反抗暴元的正確人生抉擇!而且時機也對他有利:如果時機未到,那麼即便是梟雄,欲要實現報負,也是猶如緣木求魚一般困難。而當時機到來之後,自然會如有神助,順風順水。

    朱元璋很幸運,他能夠在紅巾軍正在壯大之際及時加入其中,得到了一個發揮的舞臺,從而能夠逐漸成長的機會——可以說,如果沒有元朝的暴政造成的流民起義,就不會有朱元璋成長的機會,這就是所謂的順天應民!

    朱元璋也很善於識人、用人。雖然因為其出身於貧寒之家,而失去了受到良好教育的機會。致使其在學識方面有所欠缺。但是這並不影響朱元璋能夠從戰略角度上看待問題,從而作出最為恰當的決策部署——朱元璋能夠吸引到具有才學的劉伯溫、李善長等人加入其陣營,莫不與此相關。

    假設朱元璋是項羽那樣的剛愎自用、拒諫妄為的缺乏領袖素質的人,那麼便註定其無法成就大事,那些才學之士自然也就不會去投奔他了——人才優勢是其成功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歷史有時很奇妙,簡直有點匪夷所思:朱元璋的幼時夥伴及其淮西鄉黨,竟然成了為朱元璋成就帝業而保駕護航的骨幹力量。徐達、常遇春、湯和…這一大批人才居然全部產生於淮西——淮西勳貴之名還真不是徒有其表的!

    這批人彷彿天生就是為了追隨朱元璋掃平群雄、驅逐蒙元而存在的。這些“一時之所聚”的豪傑以及其他不斷投效的人才,成了朱元璋傲視群雄的最大也是最為重要的資本——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此乃千古不謬的道理!

    朱元璋所佔的地盤也對他有利:西有陳友諒,東有張士誠。這兩支紅巾軍成了可以為朱元璋策應、牽制元軍的助力。雖然後來張士誠降元,陳友諒與朱元璋反目成仇,但是那時的朱元璋早己在“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旗號掩護下,強大了起來——連小明王的旗號也可以拋棄不用了!

    而且相比目光短淺的張士誠,空恃蠻力的陳友諒,僻覇西川的明玉珍,以及其他梟雄,朱元璋的戰略目標更為清晰明確——先打誰?後打誰?都能迅速作出最為正確及時的判斷!而這是能讓朱元璋脫穎而出的另一重要因素:決心一下,必當排除萬難實現之!

    因此才會有了朱元璋不打好打的張士誠,力抗挑釁的陳友諒並最終消滅之的結果。最終在消滅了陳友諒、張士誠之後,其他小的割據勢力己經不足為慮了,很快就被掃蕩一空了。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建國,國號曰“大明”。稱帝后的朱元璋派徐達等大將北伐,最後終結了蒙元在中原98年的統治!

    以上便是朱元璋能夠在元未亂世中,從各路豪傑中脫穎而出的原因之所在了。

  • 7 # 歷史流域

    明太祖朱元璋是歷史上唯一一位做過乞丐當過和尚的開國皇帝,其開創基業之難亙古少有,但他卻能在群雄中脫穎而出,最終定鼎天下,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他能夠獲得最後的勝利,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天時。 元朝末年,國家經過了蒙古幾十年的殘暴統治,底層百姓早就積壓了一股怨氣。再加上此時天災不斷,很多人都生活不下去了,最終各地紛紛揭竿而起。韓山童、劉福通、徐壽輝等起義軍以紅巾包頭為標誌,轉戰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沉重打擊了元王朝的反動統治者史稱“紅巾起義”。原本元王朝是有機會鎮壓起義的,脫脫親率大軍出征徐州,對中原紅巾軍構成很大的威脅,但是元順帝聽信奸臣讒言,把脫脫解職,脫脫統率的“大軍百萬,一時四散”,很多人都投入紅巾軍,起義軍的聲勢日盛 。

    第二,地利。 朱元璋攻下集慶後,改名為應天府,安撫百姓,奉行謀士朱升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迅速而又低調的擴張自己的實力,陸續攻佔浙東,控制江左、浙右各地。這些地方都是人口稠密,物產豐富之地,給朱元璋提供了充足的兵源和糧草。他大力開展軍隊屯田,興修水利,又分派諸將在各地開墾種田,才幾年工夫,到處興屯,府庫充盈,軍糧充足,有了逐鹿中原的資本。

    第三,人和。 朱元璋雖然是乞丐出身,但是為人卻十分大度,喜好結交有識之士,因此在他的身邊,聚集了一堆品德賢良之人。他手下的劉伯溫、徐達、常遇春、湯和等都是一等一的人才,甘願跟隨朱元璋打天下,在征戰天下的過程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相對應的,朱元璋的對手陳友諒和張士誠卻並非如此,朱元璋曾經給過他們二人一個評價“友諒志驕,士誠器小”,志驕則生事端,器小則圖眼前,因此不足為患。

  • 8 # 興安雜談

    四方起戰殤,

    漢血染馬韁。

    何為天子器,

    天生朱元璋。

    元朝末年是一個群雄逐鹿的年代,湧現出了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等一大批牛人,他們都可以成為梟雄,但只有朱元璋能夠成為英雄。

    1、徹頭徹尾的革命性。作為一個飽受壓榨的貧農,朱元璋從小就過著吃上頓沒下頓的生活,父親、母親、哥哥都餓死了,連出去當和尚、做乞丐都到處受人欺負,他把這一切歸結為元朝的暴政,所以他把自己的名字從朱重八,改為朱元璋,璋是一種鋒利的玉器,朱元璋就是誅殺元朝的利刃。

    2、雄才大略的領導者。朱元璋沒上過學,但不等於沒文化,他在四處化緣、遊俠的時候,極大的增長了見識,結識了很多豪傑,這些人中很多成為他的開國功勳。相對於張士誠的“器小”和陳友諒的“志驕”,朱元璋更具備統治者的氣度和胸懷,也更高瞻遠矚,他有明確的政治思想和戰略目標,在這點上是他的競爭對手所不具備的。

    3、戰略思想的科學性。朱元璋採納了李善長“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正確戰略,佔據了南京的戰略要地,這裡經濟發達,易守難攻,是重要的糧食產區,江北面的紅巾軍還幫他擋住了最想剿滅他的元朝軍隊,給他營造了一個相對比較穩固的發展環境,實在是美的不要不要的。

    4、英明神武的戰略家。朱元璋手下將星雲集,能打的人很多,但不要忽視,他本人也是一個優秀的戰略家,從他先打陳友諒,再打張士誠來看,他十分了解對手並能夠找到擊敗他們的辦法。從他北伐路線的選擇,以及後來討伐北元的行動決策來看,都體現出了他高明的戰略思想,這種上馬能打仗、下馬能治國的人實在太少。

    5、深得民心的統治者。朱元璋很重視治下人民的生活,積極恢復生產和發展經濟,關心民間疾苦。此外,在戰爭中,他寬容對待降兵和降將,從不濫殺無辜。常遇春多次殺降,被他嚴厲處罰,“苟得城,無民何益?”,雖然他後期大肆誅殺功臣,但他對老百姓還是比較關心和寬容的,也得到了百姓的擁護。

  • 9 # 閱朗惺惜

    按照紅巾軍劉福通的力量,完全有可能徹底推翻元朝。但劉福通的戰略出現大的失誤,他沒有集中兵力猛攻北京,卻是兵分四路,四面出擊。結果是分散了自己的力量,讓元軍得以各個擊破。再者,元朝出了一個奇人察罕貼木爾。此人出身布衣,卻精通軍事。在短短十年間,他依靠自己建立起來的軍事力量,在北方全力對抗紅巾軍,創造了幾乎百戰百勝的奇蹟,並終於打敗了百萬紅巾軍,維持了元朝搖搖欲墜的半壁江山。

    紅巾軍失敗後,朱元璋在安徽的領地,直接處於察罕帖木兒的要挾之下。假如察罕帖木兒揮師南下,首戰便是朱元璋。以朱元璋其時的實力和南邊支離破碎的局面,是肯定無法與之相抗的。也是天助朱元璋,這時元軍內部出現內訌。貴族身世的元朝悍將博羅帖木爾,妒忌察罕帖木爾這麼個布衣身世的人,但在實力和位置上卻都超越自己,居然提兵向察罕帖木爾的部隊攻擊。察罕帖木爾也不甘示弱,所以兩對人馬在山西、河北不斷髮生衝突。自此蒙古人沒完沒了的同室操戈拉開了前奏。

    1362年六月,察罕帖木爾中計遇害,元朝痛失頂樑柱。察罕帖木爾一死,朱元璋再無後顧之慮,所以傾全力和南邊各支漢人武裝大打出手。1363年與陳友諒大戰於鄱陽湖,獲得決定性成功並佔領江西。1364年攻下武昌,獲得湖北。1365年平定湖南、廣東。1367年又徹底打敗張士誠、方國珍。根本統一了南邊。與此同時,北方蒙古統治者的內訌加重,各支戎行也開端互相攻擊,一打即是好幾年,元順帝都調停不了。結果使元朝陷於一片紊亂,日趨衰弱。

    1367年,當南邊同根相煎的勝出者朱元璋回過頭來看北方時,發現北方的統治者好像早把南邊忘記了,還在忙於窩裡鬥呢。朱元璋命令北伐。10月,徐達、常遇春率大軍二十五萬,朝北方進發,一路簡直兵不血刃。山東、河南、陝西等地的元軍要麼迎旗而降,要麼聞風而逃。數得上的戰役,只有洛陽一場:其時洛陽守將託音帖木爾在洛陽郊外聚集了五萬部隊,欲與朱元璋一戰。卻被常遇春一衝,當即失敗。當年察罕帖木爾用十年時間克復的從陝西到山東的廣闊中原地區,朱元璋只用了八個月就悉數佔據。

    1368年8月,朱元璋率大軍進逼北京,元順帝帶領三宮后妃、皇太子等棄城而走,悉數逃往蒙古大草原。其他庫庫帖木爾、李思齊等手握重兵的將帥,也失卻了內戰時的英勇,竟也毫不反抗,悉數出逃。朱元璋只是用了十個月的時間,以極小的價值就佔據了全部北方,然後統一天下,建立了大明朝。

  • 10 # 大鄭小海洋

    在元末,農民起義軍主要以紅巾軍為主。他們發源於白蓮教,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有很廣泛的影響力,教主韓山童更是自稱宋徽宗的八世孫,以此來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在元廷整修黃河的時候還挖出了獨眼石人,上面有“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此後紅巾軍起義就轟轟烈烈的展開。他們牽制了元軍主力,以劉福通為主的紅巾軍更是派出3路大軍北伐。此外還有徐壽輝、張士誠、方國珍和郭子興等打著紅巾軍名號的勢力。但是他們各自為戰,有時還相互攻伐,所以很快就被元廷各個擊破了。此時朱元璋還在郭子興手下,還沒有自己的力量。後來元廷忙於內部傾軋孛羅帖木兒和庫庫帖木兒開戰,南方的紅巾軍也忙於內部爭鬥。朱元璋這才趁機佔領了還在元軍手中的金陵,此後他採用“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在各方勢力中游走。直到成為和陳友諒、張士誠比肩的梟雄才真正的走上歷史舞臺。朱元璋仔細分析各個對手的情況,先採取了先西后東,先強後弱的的戰略,打敗陳友諒,消滅張士誠收降方國珍。基本上統一了江南半壁,這時他才真正的瞄準北方,開始北伐。朱元璋派出三路大軍北伐,自己坐鎮汴梁。終於成為了壓倒元廷的最後一根稻草,將元順帝趕到了北方草原。統一了天下,建都南京,國號大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客廳掛大象頭風水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