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慶還是阿慶

    匈奴這個民族的特性,依然是遊牧民族,那麼只要是遊牧民族,他們的生存是要追逐水草而居住的。不但如此,但凡人類的生存和繁衍,同樣都需要一個適當的安全平和的外在環境。

    比如匈奴當時的處境,因為碰上了中國歷史上頗為強大的漢朝,漢朝政府為了防止匈奴的不斷侵擾,組織了大規模的武裝力量,對匈奴進行打擊,同樣還採取和親、開通貿易等手段不斷分解拉攏匈奴,於是到了後來,匈奴一部分南遷併入漢朝,為後來的五胡亂華埋下伏筆之一。另外一部分匈奴因為力量被大幅度削弱,而且漢朝有自己的知根知底的兄弟,每次鬥爭都難討好,為了生存,他們不斷被迫西遷,然後到達中亞和西亞地區,給歐洲地區帶來了一些侵擾後又徹底消失,根據調查,他們融入了一路上的很多民族的血脈中。南遷到漢朝的匈奴,逐漸開始學習農耕,與漢族人民以及其它少數民族的人們混居通婚,學習農耕,逐步的徹底融入了中國。

  • 2 # 無聊感悟人生

    匈奴,中國歷史上必比可少一部分。在強盛的時候,打的漢民族提起匈奴都害怕,秦始皇如此驕傲確也不得不修長城來抵禦匈奴,漢朝初期高祖劉邦本想攜滅天下之威而戰匈奴,差點被匈奴抓去,後來漢朝更是為了保平安而不斷和親。可是現在呢?匈奴已經看不到了,完全消亡在茫茫的歷史大海之中。

    為什麼呢?為什麼曾經如此強大的匈奴會滅亡了呢?下面讓我來告訴大家。

    第一國力有限:

    匈奴這個草原霸主,雖然聲名顯赫,但是主要是因為草原騎兵的優勢,所以軍力強大。但是國力確是一般,漢初最鼎盛的時候人口才150萬到200萬左右,因為匈奴全民皆兵的民族特色,兵力一度可達四五萬左右。

    第二內亂:

    在漢朝初年,匈奴王軍臣單于一時風光無限,打的高祖無還手之力,差點把長安都丟了,可是後來他死了,他的兒子餘單和弟弟伊稚斜互相奪位,最後伊稚斜單于贏的,而餘單害怕被殺帶領他的部族投降漢朝,導致匈奴第一次分裂,國力大衰。

    第三生不逢時:

    伊稚斜單于也可以說了雄才大略,雖然匈奴王子餘單投降漢朝對國力影響很大,但是伊稚斜單于一直想打敗漢朝,發展匈奴,可惜他遇到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帝王----漢武帝劉徹,武帝從小立志消滅匈奴。武帝掌握國家大權的時候,漢朝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人口達到3000萬人,是匈奴的20倍,而且他得到了兩個百年不遇的名將,衛青和霍去病,兩人能征善戰特別懂的如何打匈奴。兩人前後幾十次北伐匈奴,幾乎把匈奴的軍隊消滅乾淨,匈奴戰死加俘虜的不下百萬,其他的小部族也先後不斷投降漢朝,使得匈奴逐漸滅亡。

    第四漢朝的窮追猛打

    在經過衛青霍去病等人的打擊下,匈奴已經走向滅亡的邊緣,而漢武帝不給匈奴人任何機會,後期又派軍隊逐漸消滅匈奴。

    最終,曾經不可一世的匈奴,就這樣走進了歷史。

  • 3 # 姑姑姑父653

    說道這個問題,我們就要談到匈奴這個民族的歷史了,是一個比較複雜的過程,大家可以耐心的看一看。

    匈奴 人是在公元4至6世紀生活在東歐 , 高加索和中亞的遊牧民族 。 根據歐洲傳統,他們首先被報道居住在伏爾加河以東的一個地區,那時該地區屬於西西亞的一部分; 匈奴人的到來與西斯亞人阿蘭人向西遷移有關。 公元370年,匈奴人抵達伏爾加河,到430年,匈奴人在歐洲建立了一個龐大的,短暫的統治地。

    18世紀,法國學者約瑟夫·德吉尼斯成為第一個提出匈奴人與匈奴人之間的聯絡的人,他們是公元前3世紀中國的 北方鄰居 。 自從Guignes的時間以來,相當多的學術努力一直致力於研究這種聯絡。 然而,關於匈奴的主導元素與匈奴的主導元素之間的直接聯絡沒有學術共識。 5世紀的羅馬外交官和希臘歷史學家普里斯庫斯提到匈奴有自己的語言 ; 它幾乎沒有生存下來,其關係主要被認為是突厥語或蒙古語 。 許多其他民族被納入匈奴統治下,其中包括很多哥特式說者 ,一些現代學者將其描述為帝國的通用語 。 他們的主要軍事技術是射箭 。

    匈奴人可能刺激了大遷徙 ,這是西羅馬帝國崩潰的一個促成因素。 他們在匈牙利的阿提拉統治下建立了統一的帝國,他於453年去世; 在Nedao戰役失敗後,他們的帝國在未來15年解體。 他們的後代或名稱相似的繼承人被鄰近的人口記錄在南部,東部和西部,從大約4至6世紀佔據了東歐和中亞的部分地區。 匈牙利名字的變體記錄在高加索地區,直到8世紀初。

    匈奴人是“戰士樂隊的聯盟”, [ 需要歸屬地 ]準備整合其他團體以增強他們的軍事實力,在公元 4至6世紀的歐亞大草原上。 他們的民族發生的大部分方面(包括他們的語言以及與草原其他民族的聯絡)都不確定。 沃爾特波爾說:“我們可以安全地說, 古代末期 , 匈奴人的名字描述了草原戰士的著名統治集團。”

    在390年代早期完成羅馬帝國曆史工作的羅馬歷史學家Ammianus Marcellinus記錄道:“ 匈奴的人......住在亞速海附近的冰凍海洋附近”。 傑羅姆在一封信中將他們與斯基泰人聯絡在一起,這是匈奴在395年入侵帝國東部各省4年後寫成的。 匈奴與斯基泰人的等式以及對未來的普遍恐懼根據一個流行的傳說,在4世紀末期的反基督者的身份引起了他們對戈格和瑪格的認同( 亞歷山大大帝已經關閉了無法進入的山脈)。 霍恩斯的這種妖魔化也反映在Jordanes的6世紀寫的Getica中,它描繪他們是一個從“ 不潔精神 ” 下降的人,並驅逐哥特式女巫。

    英國博物館碗上的悍鷹騎士,公元460-479。 根據凱撒利亞的普羅科皮烏斯的說法,他們與歐洲的匈奴人“實際上和名義上都是一樣的”,但是久坐不動,面板白皙。

    6世紀的羅馬歷史學家凱撒利亞的普羅科皮烏斯 (第一章第3章)將歐洲的匈奴人與征服薩珊王朝併入侵印度西北部的赫phtha羅人或“白匈奴人”聯絡起來,聲稱他們的股票是相同的“事實上也是名義上的“,儘管他將匈牙利人與赫菲特人相比較,因為赫菲特人是久坐的,白面板的,並且具有”不醜“的特徵:

    被稱為白色匈牙利的實際上和名義上都是匈奴的種群,但它們不會與我們所知道的任何匈奴混為一談,因為它們佔領了一塊土地既不毗鄰,也不甚離他們; 但他們的領土立即位於波斯北部他們不是像其他匈奴人民他們擁有合法的憲法,他們在彼此之間以及與鄰國之間的交易中遵守正義和正義,無論在羅馬人還是波斯人。

  • 4 # 芒康女神

    匈奴是一個非常牛逼的種族,它在漢朝的時候和漢族人進行了幾場大戰後,逐漸的逃到歐洲地區,還是很有價值研究一下的。

    由於約瑟夫·代·吉涅斯在18世紀,現代歷史學家相關誰在歐洲的邊界出現了匈奴公元4世紀與匈奴誰從當今的領土侵略中國(“嚎叫奴”)蒙古之間公元前3世紀和公元2世紀。由於中國漢族的毀滅性失敗,匈奴的北支分支已經向西北方向退縮; 他們的後代可能已經透過歐亞大陸遷移因此它們可能與匈奴有某種程度的文化和遺傳連續性。首先基於對書面資料的研究,對傳統方法提出質疑,並強調考古研究的重要性。此後,匈奴的祖先在一些人當中引起了爭議。

    他們的民族文化的相似性是兩華人民之間最重要的聯絡之一。在的佛教的和尚竺法護,誰是他的一個重要的翻譯印度在宗教經文公元3世紀,翻譯的引用時應用的詞匈奴小娜的人到中國。根據鄭章上方的說法,匈奴在晚期華人中被宣讀為,與胡娜相當。阿粟特商人在公元313年寫的一封信中描述了人入侵中國北方。斷言這兩份檔案都證明Huna或Xwn是中國“ Xiongnu ”名稱的“確切轉錄”。克里斯托弗P.阿特伍德拒絕這種解釋,因為三個詞之間的“非常差的音韻匹配”例如,匈奴從一個清音小號擦音開始,Huna帶著清音聲門擦音; 匈奴是一個雙音節詞,但Xwn只有一個音節。然而,阿特伍德同意兩者之間的整體idenfitication,顯示而不是Xwn來透過中國轉錄Wēnnàshāh到雙峰駝Onnashāh並從那裡進入粟特而梵文小娜透過華人來到Huní和希臘Khōnai。他認為這是最終由Baktrian希臘客商來橋體,它成為傳輸Ounni和胡人在羅馬希臘文和拉丁文。在中國魏書包含對誰住在的地區“匈奴後裔的遺體”引用阿爾泰山在公元5世紀初。根據德拉維西埃爾的資料,中國訊息來源證明,遊牧民族在帝國垮臺後保留了他們的匈奴身份數百年。

    匈奴人和匈奴人都使用青銅坩堝,類似於草原的所有人。根據對歐亞大陸考古遺址中的坩堝的研究和分類,考古學家Toshio Hayashi認為,這些坩堝的擴散“可能表明匈奴部落的遷徙路線”從蒙古到中亞北部地區在公元 2 世紀或3世紀,以及從4世紀後半葉的中亞到歐洲,這也暗示了匈奴與匈奴的聯絡。匈奴人實施人造顱骨變形,但在匈奴人中沒有這種做法的證據。這種習俗已經在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早期的歐亞大陸平原中實行過,但它在公元前500年左右消失了。公元前1世紀它又開始在塔拉斯河地區的當地居民和帕米爾山脈中傳播。除了匈奴之外,這個習俗也在月智和阿蘭斯之間得到證實。在匈奴人中沒有記載作為匈奴特徵的長長的馬尾。

    當匈奴與匈奴之間的關係寫作時,歷史學家金賢金總結道:“因此,根據舊的種族理論甚至民族背景來提及匈奴關係,只是對這些廣泛的多民族的實際歷史現實的嘲弄,多語種草原帝國“。[37]他還強調,“匈奴核心部落的祖先......是匈奴帝國的一部分,擁有強大的匈奴元素,而匈奴的統治精英......聲稱屬於這個帝國實體的政治傳統。” [37]考慮到匈奴的中國報道與匈奴,歐洲紀錄之間的差距的歷史彼得·希瑟他說:“即使我們確實在四世紀的匈奴人和一世紀的匈奴人之間建立了聯絡,因此在300年的失落歷史中,在很多橋樑下經過了很多水。

    當列出歐亞大陸西部地區的人民時,2世紀的地理學家托勒密提到了一個叫的人根據托勒密的說法,春妮住在“ 巴斯塔內與羅克西拉尼之間 ”。愛德華阿瑟·湯普森說,(Chuni和匈奴)兩個ethnonyms之間的相似性僅是巧合:西羅作者通常寫春泥或Chuni參照匈奴; 東羅馬人從未使用過喉音 在他們名字的開頭。然而,Maenchen-Helfen提出Ammianus Marcellinus提到了托勒密關於Chuni的報告,當時他指出匈奴“只在古代作家中被提及”。他不排除,要麼誰從草原到北方入侵羅馬帝國Urugundi 多瑙河下游在公元250年,根據卓西姆,均與Vurugundi,其中相同阿加蒂亞什的匈奴部落中上市。

    根據同時代的Ammianus Marcellinus的說法,當羅馬人入侵Pontic草原時,羅馬人意識到了匈奴的侵襲,迫使成千上萬的哥特人遷往下多瑙河,並於376年前往羅馬帝國避難。他們在書面資料中的突然出現表明,匈奴人不久前從東部越過了伏爾加河。他們侵入了位於唐河以東的阿蘭斯的土地,屠殺了其中的許多人,迫使倖存者回到他們身邊或逃離唐。匈奴人突然襲擊鄰國的原因不明。Peter Heather 在駁斥了幾種可能的原因(包括草原氣候變化和鄰華人民的壓力)之後得出結論認為,匈奴帝國從“製造的戰區”發展而來,發起了有利可圖的掠奪襲擊,使它們能夠增加他們的軍事實力,並將其權力強加給鄰華人民。

  • 5 # 歷史留影機

    匈奴最後銷聲匿跡了,基本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一是西漢時期,匈奴分裂為東匈奴和西匈奴;

    二是東漢時期,降漢的東匈奴分裂為北匈奴和南匈奴。

    先看西漢時期:漢武帝時任用衛青、霍去病等,出兵征討匈奴。先收河南之地,置朔方郡。後來又屢次出兵,渡過沙漠去攻擊。匈奴在漢武帝持續的有效打擊下逐漸衰弱。

    宣帝時,匈奴內亂,五單于爭立,匈奴分裂為東西匈奴。東匈奴呼韓邪單于入朝於漢。和呼韓邪爭鬥的西匈奴郅支單于,逃到康居,為漢西域副校尉陳湯,矯詔兵所攻殺。到公元前36年。前漢和匈奴的競爭,到此算告一段落。

    但呼韓邪降漢後,其初對漢很恭順。王莽時,匈奴復叛。

    再看東漢時期:漢光武時,匈奴再次內亂,分為南北。其南單于降漢,入居西河美稷。和帝時,大將軍竇憲,出兵大破北匈奴於金微山。自此匈奴西走,輾轉入於歐洲,為歐洲人種大遷移的引線。有人認為,五世紀中葉橫行歐洲的“上帝之鞭”阿提拉,便是北匈奴單于的後裔。而南匈奴則成為晉時五胡之一。這也是為什麼五胡中匈奴最先發難建國的原因。

    總體來說,匈奴的銷聲匿跡很大一部原因是其內亂所致!

  • 6 # 草民瞭望臺

    漢王朝畏懼匈奴?最近看了大火的《詩詞大會》,其中就有提到了漢軍抗擊匈奴而大勝的典故,學者還大讚漢軍的氣勢!

    那麼對於問題,我們先了解下匈奴的發展史,按《史記》,匈奴人的先祖是夏王朝的末代國王夏桀的遺民,向西遷移的過程中融合了月氏、Murano、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的白種人。中國的匈奴基本是古代蒙古大漠,戈壁,草原上的遊牧民族,最初是在蒙古建立的國家,在建國以前,北方遊牧民族的基本情況就是一些“時大時小,別散分離”的部落和部族聯盟,其中有一個部落聯盟就是匈奴部落聯盟,後來的匈奴國,就是以匈奴部落聯盟為基礎,征服了一些草原上的其他部落聯盟、部落以及一些小國而建立起來的。

    (北匈奴統治結構分為中央王庭、東部的左賢王、和西部的右賢王,控制著從裡海到長城的廣大地域,包括今蒙古國、俄羅斯的西伯利亞、中亞北部、中國東北等地區。)

    當時的匈奴部落的首領之子冒頓發動政變繼位匈奴王,自封冒頓單于,在其繼位後,開始對外擴張。在大敗東胡王之後,隨即併吞了其他的匈奴部落,並收復了一些被秦王朝侵佔的領地,並對漢之燕、代等地進行侵掠,後來向西進攻月氏,老上單于繼位後,大敗並殺死了月氏王,迫使月氏向西域遷徒。還迫使北方及西北一帶的部族先後臣服於匈奴,崛起的匈奴開始威脅中原王朝。匈奴民族有完善的軍事裝備,以匈奴騎兵聞名於世。《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兵“盡為甲騎”、“控弦之士三十餘萬”。匈奴兵器“其長兵則弓矢,短兵則刀鋋”。匈奴人不像中原士兵靠盾牌保護自己,而代之以更省勁、更堅固的盔甲來裝備自身,形成“盡為甲騎”、機動靈活而又強大的匈奴騎兵。

    在漢初前,漢朝與匈奴進行的戰鬥中,漢朝確實吃過虧的,韓王信被迫投降匈奴。還有漢高祖劉邦還親率大軍征討過匈奴,卻在白登(今山西大同東北)被匈奴冒頓單于的騎兵大軍圍困。經過鬥智鬥勇,在脫險後,漢朝開始匈奴實行“和親政策”,給了匈奴一些錢財,還開放了民間貿易,使國家得以休養生息。然而匈奴仍不滿足,不時出兵侵擾邊界。

    直到到漢武帝時期,經過近70年的休養生息,國力大大增強,對匈奴從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發動了三次大戰:河南之戰(也叫漠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前127年,衛青佔領河套地區,擊敗入侵的九萬匈奴騎兵,前121年派霍去病奪取富庶的河西走廊,衛、霍分東西兩路進攻漠北。霍去病率軍北進兩千多里尋殲匈奴主力,與匈奴左賢王部接戰,殲敵70443人,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內),經此一戰,"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這也是“封狼居胥”成語典故的由來。宋代詞人辛棄疾還寫下了千古詞句:"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衛青則東路掃平匈奴王庭,右賢王率領四萬餘人投歸漢朝,漢軍共獲俘七萬多人,伊稚斜單于及左賢王帶少數人逃走。匈奴國力開始不斷被漢軍打擊,由盛轉衰。匈奴國的衰落時期從伊稚斜單于至呼韓邪單于,經歷18任單于,從漢武帝元鼎年間到漢元帝建昭三年(前36年)滅郅支單于為止。其實完全可以說匈奴就是敗於漢朝的,你說漢朝畏懼匈奴嗎?

    在與漢朝對抗年間,匈奴不斷敗退,避居漠北以休養生息。前87年,漢武帝死,漢朝暫時停止對匈奴的攻擊。但漢朝還是聯合西域諸國,不斷壓縮匈奴的空間。但匈奴騎兵仍然不斷在北方邊境出現。於是漢朝又聯合西域諸國進攻匈奴,大獲全勝,直搗右谷蠡王庭,後來的戰事,終使匈奴元氣大傷,被迫向西遷徙以依靠西域,但在西域也無法站穩腳跟,除了周邊小國襲擾,匈奴內部五單于因爭奪權位發生衝突,產生分裂,處境日益困宭,實力大減,而此時漢完全控制了西域,國力削弱的匈奴己無力擾漢,致使這個相對平和的時期維持了很長一段時間。

    後來,在東漢初年,匈奴就大量開始進入塞內。46年前後,匈奴國內發生嚴重的自然災害,人畜飢疫,死亡大半。而統治階級又是因爭權奪利,致使匈奴開始分裂為南北兩部。後日逐王比率4萬多人南下附漢稱臣稱為南匈奴,被漢朝安置在河套地區。而留居漠北的稱為北匈奴。

    北匈奴從65年至72年不斷入侵東漢邊塞,而東漢則聯合南匈奴,征伐北匈奴,83年至85年北匈奴人先後有七十三批南下附漢,北匈奴力量大大削弱。而87年鮮卑從東部又猛攻北匈奴,殺死了優留單于,北匈奴大亂,加上又發生蝗災,人民饑饉,內部衝突不斷,北匈奴危機連連,東漢乘此時機,於89年到91年與南匈奴聯合夾擊北匈奴,大敗北匈奴軍,迫使其率殘部西逃烏孫與康居。

    北匈奴戰敗後,率殘部西逃至伊犁河流域的烏孫國,其後,仍然出沒於天山南北,實施掠奪。為了繼續對付北匈奴,東漢朝廷不斷派兵對抗,以穩定西域局勢,最終還是擊敗了北匈奴新的呼衍王,迫使呼衍王率北匈奴第二次向西撤退。

    北匈奴在西域遭到漢朝的反擊,已無法立足,大約在160年,北匈奴繼續西逃,來到了錫爾河流域的康居國。從此後北匈奴不斷西遷,而讓歷史震驚的是,這批被漢軍打得已無立足之地的匈奴人,卻在西方將榮耀終於找了回來,在西方不斷的征服,使北匈奴徹底恢復了元氣,而掠奪、貪婪的本性更使他們不斷征服,連西方人引以為傲的羅馬帝國也得朝貢臣服,他曾對東羅馬帝國色雷斯省總督說過,凡是太陽能照射到的地方,只要他願意,他都能征服。在疆土不斷擴大的情況下,以匈牙利平原為統治中心的匈奴帝國,這個軍事帝國成為東、西兩個羅馬帝國最嚴重的威脅。整個歐洲都沉浸在對匈奴的恐懼之中,甚至稱匈奴鐵騎為“上帝之鞭”,匈奴帝國的鼎盛時期到來了。直到後來匈奴王阿提拉神秘死亡之後,匈奴帝國開始瓦解,阿提拉的兒子們為爭奪大單于之位,又打起了內戰來,匈奴帝國在瞬間瓦解崩潰了。這給了西方人機會,東哥特、吉皮底人組成聯軍,在匈牙利打敗了匈奴,從此匈奴人逐漸沉寂了下去,而投降漢朝的南匈奴也在歷史進化中被漢化了,直至最終匈奴被歷史徹底遺忘。

    至於匈奴這個昔日彪悍的民族,被歷史遺忘的原因,有人總結出了五個:一,該族始終為漢族和其他周邊民族所排斥;二,匈奴崛起適逢秦漢的強盛時期,崛起的時機不對;三,發展根基薄弱,除了生存環境惡劣外,政治文化水平極低;四,天災人禍,除了自然災害,更要命的是內部分裂的人禍;五,民族矛盾的激化使其處於孤立的位置,匈奴人的貪婪與殘忍,使匈奴成為破壞者和野蠻人的代名詞,正如古話所說失道寡助也。(引用路衛兵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曹操為何一定要殺了呂布,真的是因為劉備的提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