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填哥嗑歷史
-
2 # 許願的泥菩
唐朝唯一兩次登基兩次退位的皇帝李旦,兩次登基都不是自己的選擇,都是被選擇。
第一次登上皇位是被武則天選擇的。而且,在選擇他之前,武則天先是廢掉了中宗,而廢掉中宗李顯的原因很簡單,他想要培植自己的勢力,自己做主。武則天當然不同意了。被廢之後也就算了,還被貶了,接下來就是李旦。
當了皇帝之後基本都在深宮之中,這段生活也是戰戰兢兢,稍有差錯,基本萬劫不復。最後,還是因為武則天要當皇帝,然後,他又被廢了。
這兩次不管是登基還是退位,都不是他說了算的,他只是個木偶,由武則天操縱的木偶。
第二次登基,也是如此,也是身不由己。
在武則天倒臺後,接下來是中宗李顯的,他倆就是難兄難弟。李顯好不容易再次當上皇帝了,可是對於有功之臣不加重用,反而又看重後宮和外戚集團,然後接著武則天之後的另一個皇后起來了—韋后。
之後,李顯走了(這邊有說毒死,有說病死),其幼子繼位,韋后要臨朝稱制,被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誅殺,然後就擁立了李旦,李旦接著當皇帝了。以為他這個時候當皇帝就有權利了嗎,有勢力了嗎?差遠了,這個時候太平公主勢力又過大,啥事都要先報告太平公主,後來太平公主又想學武則天,想想李旦這個皇帝當的多鬧心啊。
然後在李旦慢慢開始傾向太子的時候,太平公主不幹了,和太子的矛盾開始不斷加身並且激化,要動刀動槍了。李旦看著局勢越來越不對頭,逃避了一次,發現沒什麼用,得直接把皇位讓給李隆基,自己退居幕後,只掌握三品以上人事任命權和軍事大權的決策權。只有這一次退位是自己的選擇,可是也是被局勢逼的。
所以,不是李旦不願意做皇帝,實在是有苦說不出啊。尤其是從第二次主動退為,還掌握大權就可以看出來了。
-
3 # 縹緲峰下一粒沙
唐朝兩次登基的除了李旦還有李顯,只是李顯第二次當政時沒退位就過世了。兩兄弟這上上下下的,跟鬧著玩似的,歷史上也只有武則天主政並想正位大寶時才出現這種奇觀。
皇家子弟沒有人不想當皇帝,除非他是傻子,李旦不傻,他是很願意做皇帝的,否則也不會這麼折騰。
只是他這皇帝當得是真的沒滋沒味的,先是被母親武則天挾制,後是被兒子李隆基挾制,中間還時常受到妹妹太平公主的干政。他兩次登基,在位時間有八年多,但最多隻有兩年真正掌權。
縱觀他這一生,真的挺不容易。有武則天這樣的母親,是他的幸與不幸;有李隆基這樣的兒子,他就去偷笑吧。
第一次登基和退位李旦是李治和武則天的第四個兒子,按理說皇位沒他的份,奈何大哥李弘當太子時過世了,二哥李賢當了太子後和母親倔,被廢為庶人後也過世了,三哥李顯是坐上了龍椅,但他想重用妻族韋氏,重臣們和武則天都不同意,他還生了氣,武則天更氣,廢為廬陵王趕出長安。
天上的餡餅就這麼落到了李旦頭上。但這餡餅味道可不甜,此時的武則天對兒子們大失所望,被他們傷透了心,李旦登基後就將他軟禁在宮中,不得參與政事。
公元690年的時候,時機成熟,則天女帝正位,李旦迫於無奈,自請退位降為皇嗣。
第二次登基和退位到了公元705年,女帝年老,對朝政的掌控不如以前,眾臣也思唐厭武。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等人發動神龍政變,迫使女帝還政於李家。李顯第二次登基,是為中宗。
李顯個性懦弱,時常為韋后所左右,據說韋后還親手毒殺了李顯,立李顯的第四個兒子李重茂為傀儡皇帝,同時迫害李家子弟。韋家有成為第二個武家的跡象,韋后想像武則天一樣登基為帝。
李家好不容易從武則天的掌控下逃出來,哪還能讓韋氏上位?此時李旦的第三個兒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聯合起來,誅殺了韋氏一黨。李重茂很識相,眼看四叔家掌了大權,趕緊主動讓位於李旦。
於是李旦第二次登基,封有大功勞的李隆基為太子。
在他最為困難的時候,都是太平公主一直在旁邊支援,所以他們兄妹感情很好,太平公主在朝中擁有很大的勢力,對於政事有自己的看法。但李隆基也很有主見,逐漸和太平公主起了衝突,太平公主很生氣,想換一個好掌控的太子。李旦左右為難,索性退位,讓李隆基登基為帝。
他的讓位並沒有換來兩位親人的和平,李隆基最終還是賜死了曾經的盟友太平公主,李旦為之求情也被拒絕。
李隆基的心理很好理解,他怎麼能當個被姑母壓制的皇帝?武則天是李家子弟不可言說的痛,他絕對不容許出現第二個武則天!
李旦並不是一個英明果斷的人,個人能力也有限,不如父親李治,不如母親武則天,不如妹妹太平公主,不如兒子李隆基,所以他的人生差不多都是被這些能人推著向前走的,能自己決定的大事不多。好在關鍵時刻沒有戀權,否則唐宮又是一場刀光劍影。
皇權能讓人變得父不是父,母不是母,子不是子,真是可怕!
-
4 # 江雨燕
李旦不是不願意做皇帝,而是身不由己,他第一次被武則天扶持為傀儡皇帝,實際上只不過是武則天為了自己能夠順利稱帝的一個過渡,武則天稱帝后,李旦無奈遜位,被立為皇嗣;第二次是武則天進入晚年以後,政權又回到李氏手中,李旦又在極為無奈的情況下被自己的兒子李隆基扶持為皇帝,而李旦的復辟也象徵著武則天專權的時代結束,唐朝開始了李氏一脈相傳的統治。
李旦第一次被扶持為皇帝時,本質上是武則天為自己稱帝而做出的過渡行為唐高宗駕崩後,太子李顯立馬就在樞前即位,是為唐中宗,這個李顯和李旦的命運都十分相似,都是武則天的傀儡,又都是兩次復辟。不同的是唐中宗第一次在位時又因為觸忤了武則天的意志,非要把自己的岳父韋玄貞提拔為侍中,這個侍中屬於在門下省行使宰相之權。唐中宗這麼做實際上就等於要自立門戶,所以被裴炎跑到武則天面前告了一狀。
這時候武則天大權在手,一道命令就把唐中宗廢為廬陵王,轉而把自己的第四子李旦扶持為唐睿宗,實際上就是傀儡皇帝,這時候的武則天已經緊鑼密鼓的加緊自己稱帝的動作,唐睿宗雖然是皇帝,但實際上卻和光緒皇帝一樣,真正的權力都在武則天和慈禧手中。也是在這段時間內,武則天加快了清除李氏皇族,大肆捕殺李氏後代,但這時候大家都以為她只是專權,不會想到武則天真正渴望的是稱帝。
但武則天自己不好做這事,所以就暗中指使一群和尚撰寫了一部《大雲經》,宣揚武則天是彌勒佛下凡,應該君臨天下,於是武則天毫不掩飾的讓人把《大雲經》印刻頒發天下,讓僧人們講解這部經書,為自己輿論造勢。等到達到足夠的輿論效果,大家都知道武則天要做皇帝了,於是她的親信們又導演了一出“勸進”的戲碼,糾結了皇族宗室、百姓、和尚、官僚集團不同身份共六萬人請求武則天改國號為周,稱皇帝。這場戲不僅人多,而且各種身份的都有,其實就是要凸出武則天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援,她登基稱帝是順應民心。
而唐睿宗沒有辦法,在這種局勢下,他不得不也迫於壓力上書請求武則天稱帝,並賜自己武姓,武則天一看這是天命所歸,人心所向,既然連皇帝都請求自己稱帝,那麼她還有什麼理由不答應呢?所以就改唐為周,登基稱帝,號聖神皇帝,而唐睿宗被降為皇嗣。
武則天還政後,唐中宗復辟,韋氏頗有再做第二個武則天的野心,李隆基發動政變,唐睿宗復辟這個李旦被降為皇嗣後對武則天依然還是有一定的威脅,畢竟武則天的內心還是想把自己的位子傳給武姓一族,所以李旦的日子也不好過,先是被誣陷謀反,又被高密說李旦在暗中詛咒武則天,總之日子過的是提心吊膽,不過他命中註定是要繼續做皇帝,所以到最後也算化險為夷,平安無事。
武則天進入晚年以後,還政李氏的呼聲越來越高,但是武則天一直避而不談這件事情,結果在宰相張柬之的牽頭下發動了“神龍革命”,武則天被迫還政於李氏,被廢為廬陵王的李顯於是復辟為唐中宗。李顯復辟以後,任意提拔韋皇后的親屬,並且還讓韋皇后參政,又因為韋皇后的女兒嫁給了武三思的兒子,所以韋皇后和武三思又糾結成為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李顯的權力隱隱已被架空,而韋皇后頗有成為第二個武則天的野心。
在這種野心的驅使下,唐中宗李顯被韋皇后下毒害死,轉而扶持年幼的李重茂為唐殤帝,韋皇后臨朝稱制,意欲成為第二個武則天的野心暴露無遺,為了避免這種局面,李旦的兒子李隆基聯合太平公主發動政變,擁戴李旦復辟,在這種情況下,李旦不得不再次坐上皇帝的寶座,對於他來說,想必尊貴殊榮的皇帝已經對他沒有什麼吸引力,所以沒做幾年皇帝就把位子禪讓給李隆基。
李旦或許並不是不願意做,而是深陷於政治鬥爭的旋渦中,第一次身不由己的被武則天扶持為皇帝,又被廢除,第二次又被兒子擁戴復辟,應該說每一步行動都不是他自己的意願,在這樣一種被動的心理下,可能李旦也不想在政治上有所表現,乾脆把位子傳給李隆基一了百了,從此做一個清閒的太上皇,這不,李隆基上位後就爆發了和太平公主的政治鬥爭。
-
5 # 歷史小廚
說起唐睿宗李旦,那絕對是一個聰敏的人物,在唐朝複雜的政治漩渦中,能一直保持免受災難,可見其自有一套超人的本領!
李旦在歷史中最出名的應該就是“三讓天下,兩次登基”了。之所以這麼做,並不是因為李旦不愛皇位,而是這幾次都處在政治漩渦之中,為求自保,只能讓出權利之位!
唐睿宗李旦是唐高宗的第八子,武則天的幼子,唐中宗的母弟。第一次登基是在684年,高宗死後第二年,取代了李顯。這次登基也是他的母親武則天一手安排的。
武則天將李顯廢為廬陵王的第二天,就將李旦擁立為新君,這也是李旦的第一次登基。而這次登基純粹是作為一個傀儡皇帝而已。
當時的武則天野心已經展露了出來,但是政治經營的實力還沒有達到改朝換代的地步,只能再次扶持一個李家後人做皇帝,而自己則是實際掌權者。
李旦就這樣被選中,作為皇帝的李旦,一不能在正宮上朝聽政,二不能居住正宮,只能居住在別殿,武則天則以太后身份臨朝聽政。
後來發生的徐敬業揚州兵變跟越王貞等人的起兵事件,徹底點燃了武則天的野心!
大開殺戒,威震朝廷!又假意還政於李旦。但是李旦可是很明事理的一個人,深知武則天真正意圖,因此堅決不同意,這就又讓武則天名正言順的繼續臨朝稱制!
689年,武則天發動政治改作,不久就有數萬人上書請求武則天改朝換代。但凡反對之人,盡數都遭到滅門,此時的李旦自然只能順水推舟,請求武則天登基。
690年,武則天同意群臣,改國號為“周”。李旦這一次的傀儡之路也走完了,幸虧在這期間安分守己,懂得變通之法,給了武則天改朝換代一個臺階,因此在這場政治變革中倖免於難!
第二次讓天下也是武則天所為,698年,武則天將廬陵王李顯接回宮中,李旦自然明白了是什麼意思,立刻以“數稱病不朝,請讓位於中宗”來躲避與皇兄的較量。
而這次的退讓讓武則天很是喜歡,本來武則天就是想繼續將李顯作為繼承人,李旦這麼識趣,反而少了很多麻煩。
705年,張柬之發動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之後這才讓中宗繼位。中宗繼位以後,封李旦為安國相王,並拜太尉,以宰相身份議政。
此刻李旦的一個做法又為他保全了自己,李旦堅決辭掉太尉,不接受任何實權官職!最後中宗也只能同意,而這一舉動,在以後的政治鬥爭中,李旦雖然一直遭受猜疑,但卻沒有什麼實質性的災難!
這兩次讓天下都是被逼無奈,自己是毫無選擇,只能先自保!
最後一次登基,則是在與自己的兒女鬥爭!
因為武則天的先例,導致了唐朝很多女子都想模仿武則天專權,其中韋皇后跟太平公主就是其中之一!
少帝李重茂在位之時,就是韋后在實際控制權利,而對於韋后黨羽來說,相王李旦就是最大的威脅。
而李旦也知實務,沒有正面對抗韋后,一直在謙恭退讓,一直等到了韋后被滅亡,少帝無奈之下,讓位給了李旦。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李旦對於局勢的掌控非常清楚,也知道什麼時候做什麼事才是對自己最有利。
李旦登基之後,是為唐睿宗。隨後將李隆基立為太子。但此時的政權兩極化,分別被太子李隆基跟太平公主掌控。
太平公主以唐隆之功,權傾朝野,而李隆基也非等閒之輩,深諳權謀之術,勢力雖不及太平公主,但已經有了自己的政治網路!
李旦在兩人的爭鬥中,採取不偏不倚的策略,一直在平衡著兩股勢力。
話雖如此,但是李旦還是偏向了太平公主,這讓太子勢力很是恐慌。如果正常走下去,太平公主很可能就成為了第二個武則天。
但是天有不測風雲,712年,天空出現異象,太平公主本想借助術士之口廢掉太子,結果弄巧成拙,致使李旦執意傳位給了太子李隆基!
為了唐朝政局穩定,李旦也只能傳位給了李隆基,這就是李旦的第三次讓天下!
這樣看來,李旦並不是不想做皇帝,只是因為當時的政治原因,不得不三讓天下。可以說李旦也是為了自己著想,但在整個歷史鬥爭中,李旦的做法顯然也是最明智的選擇!
-
6 # 榮耀歷史
這個問題好像很白痴,有誰不願意當皇帝?如果有,那他就是白痴,不過在唐朝,就有這樣一位皇帝,他真的不願意當皇帝,兩次登基兩次退位,不過他不是白痴,而是審時度勢的聰明做法。他就是唐睿宗——李旦。
1、唐睿宗的身份介紹下李旦的身份,他是唐高宗和武則天的第四個兒子,唐中宗李顯的弟弟,同時他還是太平公主的哥哥,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父親。
這些身份,註定李旦不平凡的一生。
2、第一次登基與第一次退位公元660年,因為唐高宗李治身體原因,武則天開始插手朝政。
公元664年,武則天垂簾聽政,與唐高宗“二聖臨朝”,開始攫取朝政。
期間太子李弘(李治和武則天長子)去世,立李賢為太子(武則天次子),但是李賢對於武則天臨朝聽政很不滿,最後下場很悽慘,被廢為庶人之後還被武則天派人勒死。
公元683年,李治駕崩,武則天以太后身份臨朝聽政,李顯即位後為唐中宗,李顯當了不到一年,就惹怒了武則天,被罷黜為廬陵王,貶到房州,時刻擔心哪天武則天的使者到了,自己的這輩子就結束了。
李旦登基了,這個時候的政治環境已經非常兇險了,武則天謀奪李唐社稷,翦除唐朝宗室的行為越來越明顯,武氏子弟的誣告越來越多,武則天不加辨析,都是直接處死。
作為李唐的首腦,李旦就是武則天和武氏子弟的最大的目標,所以李旦這個皇帝不但沒有權力,還要時刻為性命擔憂。
公元690年,李旦登基後6年,武則天的鷹爪們越來越明目張膽,有人制造各種祥瑞或者石碑等等,有人直接勸武則天登基,李旦知道已經無法阻擋,如果再阻擋結果只能是粉身碎骨,於是隨大流,勸進武則天稱帝,自己退位。
3、第二次登基與第二次退位武則天稱帝15年後,張柬之等人發動神龍政變,武則天退位,唐中宗李顯復辟,此時李旦終於可以安安穩穩地做他的太平王爺了。
但是,事與願違,李顯的懦弱與無能超乎常人想象,大權竟然落入韋后手中,這可能是下一個武則天。最後唐中宗李顯被韋后集團毒死,韋后立李重茂為傀儡皇帝,準備學武則天。作為李唐的宗室,李旦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但是他無能為力,不過有人能改變這一切。
李唐優秀的後代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站了出來,他們發動了唐隆政變,摧毀了韋后集團,掌握了朝政大權。韋后立的傀儡皇帝李重茂也識趣宣佈退位,那麼皇帝退給誰呢?在太平公主的暗示下,皇位落到了李旦頭上,於是李旦第二次登基。
這一次沒有武則天的威脅,但是李旦這個皇帝同樣不開心,因為他有新的煩惱——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爭權。
李隆基是李旦的次子,李旦登基後立為皇太子理所當然,但是太平公主有一顆武則天的心,暗中結黨準備和李隆基一戰。
李旦登基2年後,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爭權已經進入白熱化,李旦雖然是皇帝,但是無法阻止,畢竟兩個人都對自己登基立有大功,心態平和的李旦故技重施,既然皇帝當得不快樂,乾脆不當了,於是他禪位給李隆基,爛攤子就交給自己兒子處理好了,自己去當個開心的太上皇也挺好的。
李隆基登基之後便發動了先天政變,翦除了太平公主的勢力,李旦讓李隆基免太平公主一死,李隆基沒同意,可能這個時候李旦才有失去權力之後的失落吧。
整體來看,李旦個性仁厚,並不具備政治野心,反而明哲保身的思想濃厚,所以在武則天的恐怖壓力以及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間政權危機前,李旦選擇了以退為進,他的最大目標就是安穩地度過這一生,結果他實現了,他成功了,而且他這一脈還成了李唐正統,所以他的人生可以算圓滿了。
-
7 # 填哥嗑歷史
世界上,沒有哪一個人不想做皇帝的。可以有無限的權利,誰不想要?給誰誰都要。
那麼李旦為什麼兩次當皇帝,又兩次讓位呢?那是因為,這時的皇帝不僅沒有無限的權利,還是一個燙手的山芋,隨時都有殺身之禍。這樣的皇帝,誰敢要?給你你也不敢。說不定哪一天你怎麼死的你都不知道。
我們來看一下李旦兩次當皇帝的背景。
第一次的時候,大約是公元687年,那時李旦的母親武則天執政三十多年了,在朝中根深蒂固。且稱帝的野心昭然若揭。為了稱帝,她接連除掉了兩個非常有才能的兒子和一個襁褓中的女兒。面對這樣的母親,兩個剩下的兒子都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他們的保護傘,唐高宗李治已經於公元683年去世。武則天要弄死這兩個兒子。分分鐘的事。但是為了掩人耳目,武則天先是立了李顯為帝,後來又廢了他,貶為廬陵王。皇帝,完全就是武則天的玩偶。說不定武則天哪一天覺得稱帝時機成熟,就把這個玩偶給廢了,或者給宰了。這種情況下當皇帝,你是在火山上跳舞啊!
第二次當皇帝也好不到那裡去。
武則天退位後,唐中宗登基。韋皇后掌握實權。並且和安樂公主合謀毒死唐中宗。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聯合誅殺韋皇后和安樂公主。擁立李旦為皇帝。這個時候,朝政大權掌握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手中。並且逐漸向李隆基傾斜。雖然說是自己的兒子。但是李旦的處境其實跟第一次當皇帝時差不多。只不過幕後掌握實權的人變了而已。說不定那一天就被自己的兒子廢了。而且自從武則天晚年以來,政變屢見不鮮,說不定哪一天兒子再來一場政變,這個老爹就倒黴了。與其在火山上跳舞,不如退居二線,好好享受生活。
這就是李旦兩次做皇帝的背景。所以說,不是李旦不想做皇帝,而是因為這時候皇帝只是一個傀儡,且隨時都有被廢甚至被殺的可能,實在不好當啊。
-
8 # 許願的泥菩
唐朝唯一兩次登基兩次退位的皇帝李旦,兩次登基都不是自己的選擇,都是被選擇。
第一次登上皇位是被武則天選擇的。而且,在選擇他之前,武則天先是廢掉了中宗,而廢掉中宗李顯的原因很簡單,他想要培植自己的勢力,自己做主。武則天當然不同意了。被廢之後也就算了,還被貶了,接下來就是李旦。
當了皇帝之後基本都在深宮之中,這段生活也是戰戰兢兢,稍有差錯,基本萬劫不復。最後,還是因為武則天要當皇帝,然後,他又被廢了。
這兩次不管是登基還是退位,都不是他說了算的,他只是個木偶,由武則天操縱的木偶。
第二次登基,也是如此,也是身不由己。
在武則天倒臺後,接下來是中宗李顯的,他倆就是難兄難弟。李顯好不容易再次當上皇帝了,可是對於有功之臣不加重用,反而又看重後宮和外戚集團,然後接著武則天之後的另一個皇后起來了—韋后。
之後,李顯走了(這邊有說毒死,有說病死),其幼子繼位,韋后要臨朝稱制,被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誅殺,然後就擁立了李旦,李旦接著當皇帝了。以為他這個時候當皇帝就有權利了嗎,有勢力了嗎?差遠了,這個時候太平公主勢力又過大,啥事都要先報告太平公主,後來太平公主又想學武則天,想想李旦這個皇帝當的多鬧心啊。
然後在李旦慢慢開始傾向太子的時候,太平公主不幹了,和太子的矛盾開始不斷加身並且激化,要動刀動槍了。李旦看著局勢越來越不對頭,逃避了一次,發現沒什麼用,得直接把皇位讓給李隆基,自己退居幕後,只掌握三品以上人事任命權和軍事大權的決策權。只有這一次退位是自己的選擇,可是也是被局勢逼的。
所以,不是李旦不願意做皇帝,實在是有苦說不出啊。尤其是從第二次主動退為,還掌握大權就可以看出來了。
-
9 # 縹緲峰下一粒沙
唐朝兩次登基的除了李旦還有李顯,只是李顯第二次當政時沒退位就過世了。兩兄弟這上上下下的,跟鬧著玩似的,歷史上也只有武則天主政並想正位大寶時才出現這種奇觀。
皇家子弟沒有人不想當皇帝,除非他是傻子,李旦不傻,他是很願意做皇帝的,否則也不會這麼折騰。
只是他這皇帝當得是真的沒滋沒味的,先是被母親武則天挾制,後是被兒子李隆基挾制,中間還時常受到妹妹太平公主的干政。他兩次登基,在位時間有八年多,但最多隻有兩年真正掌權。
縱觀他這一生,真的挺不容易。有武則天這樣的母親,是他的幸與不幸;有李隆基這樣的兒子,他就去偷笑吧。
第一次登基和退位李旦是李治和武則天的第四個兒子,按理說皇位沒他的份,奈何大哥李弘當太子時過世了,二哥李賢當了太子後和母親倔,被廢為庶人後也過世了,三哥李顯是坐上了龍椅,但他想重用妻族韋氏,重臣們和武則天都不同意,他還生了氣,武則天更氣,廢為廬陵王趕出長安。
天上的餡餅就這麼落到了李旦頭上。但這餡餅味道可不甜,此時的武則天對兒子們大失所望,被他們傷透了心,李旦登基後就將他軟禁在宮中,不得參與政事。
公元690年的時候,時機成熟,則天女帝正位,李旦迫於無奈,自請退位降為皇嗣。
第二次登基和退位到了公元705年,女帝年老,對朝政的掌控不如以前,眾臣也思唐厭武。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等人發動神龍政變,迫使女帝還政於李家。李顯第二次登基,是為中宗。
李顯個性懦弱,時常為韋后所左右,據說韋后還親手毒殺了李顯,立李顯的第四個兒子李重茂為傀儡皇帝,同時迫害李家子弟。韋家有成為第二個武家的跡象,韋后想像武則天一樣登基為帝。
李家好不容易從武則天的掌控下逃出來,哪還能讓韋氏上位?此時李旦的第三個兒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聯合起來,誅殺了韋氏一黨。李重茂很識相,眼看四叔家掌了大權,趕緊主動讓位於李旦。
於是李旦第二次登基,封有大功勞的李隆基為太子。
在他最為困難的時候,都是太平公主一直在旁邊支援,所以他們兄妹感情很好,太平公主在朝中擁有很大的勢力,對於政事有自己的看法。但李隆基也很有主見,逐漸和太平公主起了衝突,太平公主很生氣,想換一個好掌控的太子。李旦左右為難,索性退位,讓李隆基登基為帝。
他的讓位並沒有換來兩位親人的和平,李隆基最終還是賜死了曾經的盟友太平公主,李旦為之求情也被拒絕。
李隆基的心理很好理解,他怎麼能當個被姑母壓制的皇帝?武則天是李家子弟不可言說的痛,他絕對不容許出現第二個武則天!
李旦並不是一個英明果斷的人,個人能力也有限,不如父親李治,不如母親武則天,不如妹妹太平公主,不如兒子李隆基,所以他的人生差不多都是被這些能人推著向前走的,能自己決定的大事不多。好在關鍵時刻沒有戀權,否則唐宮又是一場刀光劍影。
皇權能讓人變得父不是父,母不是母,子不是子,真是可怕!
-
10 # 江雨燕
李旦不是不願意做皇帝,而是身不由己,他第一次被武則天扶持為傀儡皇帝,實際上只不過是武則天為了自己能夠順利稱帝的一個過渡,武則天稱帝后,李旦無奈遜位,被立為皇嗣;第二次是武則天進入晚年以後,政權又回到李氏手中,李旦又在極為無奈的情況下被自己的兒子李隆基扶持為皇帝,而李旦的復辟也象徵著武則天專權的時代結束,唐朝開始了李氏一脈相傳的統治。
李旦第一次被扶持為皇帝時,本質上是武則天為自己稱帝而做出的過渡行為唐高宗駕崩後,太子李顯立馬就在樞前即位,是為唐中宗,這個李顯和李旦的命運都十分相似,都是武則天的傀儡,又都是兩次復辟。不同的是唐中宗第一次在位時又因為觸忤了武則天的意志,非要把自己的岳父韋玄貞提拔為侍中,這個侍中屬於在門下省行使宰相之權。唐中宗這麼做實際上就等於要自立門戶,所以被裴炎跑到武則天面前告了一狀。
這時候武則天大權在手,一道命令就把唐中宗廢為廬陵王,轉而把自己的第四子李旦扶持為唐睿宗,實際上就是傀儡皇帝,這時候的武則天已經緊鑼密鼓的加緊自己稱帝的動作,唐睿宗雖然是皇帝,但實際上卻和光緒皇帝一樣,真正的權力都在武則天和慈禧手中。也是在這段時間內,武則天加快了清除李氏皇族,大肆捕殺李氏後代,但這時候大家都以為她只是專權,不會想到武則天真正渴望的是稱帝。
但武則天自己不好做這事,所以就暗中指使一群和尚撰寫了一部《大雲經》,宣揚武則天是彌勒佛下凡,應該君臨天下,於是武則天毫不掩飾的讓人把《大雲經》印刻頒發天下,讓僧人們講解這部經書,為自己輿論造勢。等到達到足夠的輿論效果,大家都知道武則天要做皇帝了,於是她的親信們又導演了一出“勸進”的戲碼,糾結了皇族宗室、百姓、和尚、官僚集團不同身份共六萬人請求武則天改國號為周,稱皇帝。這場戲不僅人多,而且各種身份的都有,其實就是要凸出武則天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援,她登基稱帝是順應民心。
而唐睿宗沒有辦法,在這種局勢下,他不得不也迫於壓力上書請求武則天稱帝,並賜自己武姓,武則天一看這是天命所歸,人心所向,既然連皇帝都請求自己稱帝,那麼她還有什麼理由不答應呢?所以就改唐為周,登基稱帝,號聖神皇帝,而唐睿宗被降為皇嗣。
武則天還政後,唐中宗復辟,韋氏頗有再做第二個武則天的野心,李隆基發動政變,唐睿宗復辟這個李旦被降為皇嗣後對武則天依然還是有一定的威脅,畢竟武則天的內心還是想把自己的位子傳給武姓一族,所以李旦的日子也不好過,先是被誣陷謀反,又被高密說李旦在暗中詛咒武則天,總之日子過的是提心吊膽,不過他命中註定是要繼續做皇帝,所以到最後也算化險為夷,平安無事。
武則天進入晚年以後,還政李氏的呼聲越來越高,但是武則天一直避而不談這件事情,結果在宰相張柬之的牽頭下發動了“神龍革命”,武則天被迫還政於李氏,被廢為廬陵王的李顯於是復辟為唐中宗。李顯復辟以後,任意提拔韋皇后的親屬,並且還讓韋皇后參政,又因為韋皇后的女兒嫁給了武三思的兒子,所以韋皇后和武三思又糾結成為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李顯的權力隱隱已被架空,而韋皇后頗有成為第二個武則天的野心。
在這種野心的驅使下,唐中宗李顯被韋皇后下毒害死,轉而扶持年幼的李重茂為唐殤帝,韋皇后臨朝稱制,意欲成為第二個武則天的野心暴露無遺,為了避免這種局面,李旦的兒子李隆基聯合太平公主發動政變,擁戴李旦復辟,在這種情況下,李旦不得不再次坐上皇帝的寶座,對於他來說,想必尊貴殊榮的皇帝已經對他沒有什麼吸引力,所以沒做幾年皇帝就把位子禪讓給李隆基。
李旦或許並不是不願意做,而是深陷於政治鬥爭的旋渦中,第一次身不由己的被武則天扶持為皇帝,又被廢除,第二次又被兒子擁戴復辟,應該說每一步行動都不是他自己的意願,在這樣一種被動的心理下,可能李旦也不想在政治上有所表現,乾脆把位子傳給李隆基一了百了,從此做一個清閒的太上皇,這不,李隆基上位後就爆發了和太平公主的政治鬥爭。
-
11 # 歷史小廚
說起唐睿宗李旦,那絕對是一個聰敏的人物,在唐朝複雜的政治漩渦中,能一直保持免受災難,可見其自有一套超人的本領!
李旦在歷史中最出名的應該就是“三讓天下,兩次登基”了。之所以這麼做,並不是因為李旦不愛皇位,而是這幾次都處在政治漩渦之中,為求自保,只能讓出權利之位!
唐睿宗李旦是唐高宗的第八子,武則天的幼子,唐中宗的母弟。第一次登基是在684年,高宗死後第二年,取代了李顯。這次登基也是他的母親武則天一手安排的。
武則天將李顯廢為廬陵王的第二天,就將李旦擁立為新君,這也是李旦的第一次登基。而這次登基純粹是作為一個傀儡皇帝而已。
當時的武則天野心已經展露了出來,但是政治經營的實力還沒有達到改朝換代的地步,只能再次扶持一個李家後人做皇帝,而自己則是實際掌權者。
李旦就這樣被選中,作為皇帝的李旦,一不能在正宮上朝聽政,二不能居住正宮,只能居住在別殿,武則天則以太后身份臨朝聽政。
後來發生的徐敬業揚州兵變跟越王貞等人的起兵事件,徹底點燃了武則天的野心!
大開殺戒,威震朝廷!又假意還政於李旦。但是李旦可是很明事理的一個人,深知武則天真正意圖,因此堅決不同意,這就又讓武則天名正言順的繼續臨朝稱制!
689年,武則天發動政治改作,不久就有數萬人上書請求武則天改朝換代。但凡反對之人,盡數都遭到滅門,此時的李旦自然只能順水推舟,請求武則天登基。
690年,武則天同意群臣,改國號為“周”。李旦這一次的傀儡之路也走完了,幸虧在這期間安分守己,懂得變通之法,給了武則天改朝換代一個臺階,因此在這場政治變革中倖免於難!
第二次讓天下也是武則天所為,698年,武則天將廬陵王李顯接回宮中,李旦自然明白了是什麼意思,立刻以“數稱病不朝,請讓位於中宗”來躲避與皇兄的較量。
而這次的退讓讓武則天很是喜歡,本來武則天就是想繼續將李顯作為繼承人,李旦這麼識趣,反而少了很多麻煩。
705年,張柬之發動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之後這才讓中宗繼位。中宗繼位以後,封李旦為安國相王,並拜太尉,以宰相身份議政。
此刻李旦的一個做法又為他保全了自己,李旦堅決辭掉太尉,不接受任何實權官職!最後中宗也只能同意,而這一舉動,在以後的政治鬥爭中,李旦雖然一直遭受猜疑,但卻沒有什麼實質性的災難!
這兩次讓天下都是被逼無奈,自己是毫無選擇,只能先自保!
最後一次登基,則是在與自己的兒女鬥爭!
因為武則天的先例,導致了唐朝很多女子都想模仿武則天專權,其中韋皇后跟太平公主就是其中之一!
少帝李重茂在位之時,就是韋后在實際控制權利,而對於韋后黨羽來說,相王李旦就是最大的威脅。
而李旦也知實務,沒有正面對抗韋后,一直在謙恭退讓,一直等到了韋后被滅亡,少帝無奈之下,讓位給了李旦。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李旦對於局勢的掌控非常清楚,也知道什麼時候做什麼事才是對自己最有利。
李旦登基之後,是為唐睿宗。隨後將李隆基立為太子。但此時的政權兩極化,分別被太子李隆基跟太平公主掌控。
太平公主以唐隆之功,權傾朝野,而李隆基也非等閒之輩,深諳權謀之術,勢力雖不及太平公主,但已經有了自己的政治網路!
李旦在兩人的爭鬥中,採取不偏不倚的策略,一直在平衡著兩股勢力。
話雖如此,但是李旦還是偏向了太平公主,這讓太子勢力很是恐慌。如果正常走下去,太平公主很可能就成為了第二個武則天。
但是天有不測風雲,712年,天空出現異象,太平公主本想借助術士之口廢掉太子,結果弄巧成拙,致使李旦執意傳位給了太子李隆基!
為了唐朝政局穩定,李旦也只能傳位給了李隆基,這就是李旦的第三次讓天下!
這樣看來,李旦並不是不想做皇帝,只是因為當時的政治原因,不得不三讓天下。可以說李旦也是為了自己著想,但在整個歷史鬥爭中,李旦的做法顯然也是最明智的選擇!
-
12 # 榮耀歷史
這個問題好像很白痴,有誰不願意當皇帝?如果有,那他就是白痴,不過在唐朝,就有這樣一位皇帝,他真的不願意當皇帝,兩次登基兩次退位,不過他不是白痴,而是審時度勢的聰明做法。他就是唐睿宗——李旦。
1、唐睿宗的身份介紹下李旦的身份,他是唐高宗和武則天的第四個兒子,唐中宗李顯的弟弟,同時他還是太平公主的哥哥,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父親。
這些身份,註定李旦不平凡的一生。
2、第一次登基與第一次退位公元660年,因為唐高宗李治身體原因,武則天開始插手朝政。
公元664年,武則天垂簾聽政,與唐高宗“二聖臨朝”,開始攫取朝政。
期間太子李弘(李治和武則天長子)去世,立李賢為太子(武則天次子),但是李賢對於武則天臨朝聽政很不滿,最後下場很悽慘,被廢為庶人之後還被武則天派人勒死。
公元683年,李治駕崩,武則天以太后身份臨朝聽政,李顯即位後為唐中宗,李顯當了不到一年,就惹怒了武則天,被罷黜為廬陵王,貶到房州,時刻擔心哪天武則天的使者到了,自己的這輩子就結束了。
李旦登基了,這個時候的政治環境已經非常兇險了,武則天謀奪李唐社稷,翦除唐朝宗室的行為越來越明顯,武氏子弟的誣告越來越多,武則天不加辨析,都是直接處死。
作為李唐的首腦,李旦就是武則天和武氏子弟的最大的目標,所以李旦這個皇帝不但沒有權力,還要時刻為性命擔憂。
公元690年,李旦登基後6年,武則天的鷹爪們越來越明目張膽,有人制造各種祥瑞或者石碑等等,有人直接勸武則天登基,李旦知道已經無法阻擋,如果再阻擋結果只能是粉身碎骨,於是隨大流,勸進武則天稱帝,自己退位。
3、第二次登基與第二次退位武則天稱帝15年後,張柬之等人發動神龍政變,武則天退位,唐中宗李顯復辟,此時李旦終於可以安安穩穩地做他的太平王爺了。
但是,事與願違,李顯的懦弱與無能超乎常人想象,大權竟然落入韋后手中,這可能是下一個武則天。最後唐中宗李顯被韋后集團毒死,韋后立李重茂為傀儡皇帝,準備學武則天。作為李唐的宗室,李旦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但是他無能為力,不過有人能改變這一切。
李唐優秀的後代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站了出來,他們發動了唐隆政變,摧毀了韋后集團,掌握了朝政大權。韋后立的傀儡皇帝李重茂也識趣宣佈退位,那麼皇帝退給誰呢?在太平公主的暗示下,皇位落到了李旦頭上,於是李旦第二次登基。
這一次沒有武則天的威脅,但是李旦這個皇帝同樣不開心,因為他有新的煩惱——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爭權。
李隆基是李旦的次子,李旦登基後立為皇太子理所當然,但是太平公主有一顆武則天的心,暗中結黨準備和李隆基一戰。
李旦登基2年後,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爭權已經進入白熱化,李旦雖然是皇帝,但是無法阻止,畢竟兩個人都對自己登基立有大功,心態平和的李旦故技重施,既然皇帝當得不快樂,乾脆不當了,於是他禪位給李隆基,爛攤子就交給自己兒子處理好了,自己去當個開心的太上皇也挺好的。
李隆基登基之後便發動了先天政變,翦除了太平公主的勢力,李旦讓李隆基免太平公主一死,李隆基沒同意,可能這個時候李旦才有失去權力之後的失落吧。
整體來看,李旦個性仁厚,並不具備政治野心,反而明哲保身的思想濃厚,所以在武則天的恐怖壓力以及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間政權危機前,李旦選擇了以退為進,他的最大目標就是安穩地度過這一生,結果他實現了,他成功了,而且他這一脈還成了李唐正統,所以他的人生可以算圓滿了。
回覆列表
世界上,沒有哪一個人不想做皇帝的。可以有無限的權利,誰不想要?給誰誰都要。
那麼李旦為什麼兩次當皇帝,又兩次讓位呢?那是因為,這時的皇帝不僅沒有無限的權利,還是一個燙手的山芋,隨時都有殺身之禍。這樣的皇帝,誰敢要?給你你也不敢。說不定哪一天你怎麼死的你都不知道。
我們來看一下李旦兩次當皇帝的背景。
第一次的時候,大約是公元687年,那時李旦的母親武則天執政三十多年了,在朝中根深蒂固。且稱帝的野心昭然若揭。為了稱帝,她接連除掉了兩個非常有才能的兒子和一個襁褓中的女兒。面對這樣的母親,兩個剩下的兒子都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他們的保護傘,唐高宗李治已經於公元683年去世。武則天要弄死這兩個兒子。分分鐘的事。但是為了掩人耳目,武則天先是立了李顯為帝,後來又廢了他,貶為廬陵王。皇帝,完全就是武則天的玩偶。說不定武則天哪一天覺得稱帝時機成熟,就把這個玩偶給廢了,或者給宰了。這種情況下當皇帝,你是在火山上跳舞啊!
第二次當皇帝也好不到那裡去。
武則天退位後,唐中宗登基。韋皇后掌握實權。並且和安樂公主合謀毒死唐中宗。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聯合誅殺韋皇后和安樂公主。擁立李旦為皇帝。這個時候,朝政大權掌握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手中。並且逐漸向李隆基傾斜。雖然說是自己的兒子。但是李旦的處境其實跟第一次當皇帝時差不多。只不過幕後掌握實權的人變了而已。說不定那一天就被自己的兒子廢了。而且自從武則天晚年以來,政變屢見不鮮,說不定哪一天兒子再來一場政變,這個老爹就倒黴了。與其在火山上跳舞,不如退居二線,好好享受生活。
這就是李旦兩次做皇帝的背景。所以說,不是李旦不想做皇帝,而是因為這時候皇帝只是一個傀儡,且隨時都有被廢甚至被殺的可能,實在不好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