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涯史館

    我覺得如果秦國沒有白起,終秦昭襄王一世,想要奠定秦滅六國的基礎是很難的。

    在戰國時代,明君+賢相+名將的組合就如同一輛三駕馬車,結構簡單而高效,其中名將的作用應該最大,畢竟勝利都是要靠將領在戰場上來實現。

    秦昭襄王剛即位時,秦國雖然國力強盛,法制最為完備,軍隊戰力也強於東方六國,但並沒有壓倒性的優勢,從綜合國力來說,只能說當時的秦國強於東方六國中任何一國,但還沒有滅國的實力(後面會做詳細分析),而在秦昭襄王末期,事實上秦國已經對山東六國形成了壓倒性優勢,如果不是後期趙國崛起,長平之戰秦趙傾舉國之力大決國運,秦軍慘勝自身消耗太大的話,以當時秦軍的實力,至少攻滅南韓趙國沒有太大問題。終秦昭襄王一世,秦國從強國崛起為超強戰國,固然有明君賢相的功績在內,但白起作為秦軍軍魂和無敵戰神,他的功績要佔了一大半。更重要的是,白起的作用是很難由其他人取代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先從秦昭襄王即位秦王說起。

    秦昭襄王即位初期

    秦昭襄王贏稷(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秦惠王贏駟和宣太后羋(音mi)八子(即羋月)之子,秦武王贏蕩之弟。秦武王贏蕩即位三年,舉鼎斷臏(膝蓋)而死,臨死時指定幼弟贏稷繼位,贏稷時年19歲,正和母親羋八子在燕國為質。

    公元前306年,贏稷即位秦王,時贏稷年少, 由母親宣太后聽政,以魏冉(宣太后異父長弟)為將軍(後為丞相)。

    秦昭王十年(公元前296年)的戰國版圖如下:

    當時秦國繼秦孝公起用商鞅變法後,國力大增,積極開疆拓土,北滅義渠,南並巴蜀,東取魏國河西及周室三川,從弱國迅速變身為強國,疆域擴張了將近一倍,但綜合國力只能說強於山東六國任何一國,還沒有建立起明顯優勢。

    戰神出場

    白起(?—公元前257年),羋姓,白氏,名起,郿邑(今陝西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戰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兵家”代表人物,戰國四大名將(起頗翦牧)之首,有”戰神“,”人屠“之號,一生征戰大小七十餘,從無敗績,由他統帥的秦軍共計斬首一百餘萬級(據考證,整個戰國二百餘年,歷次戰爭死亡人數共計二百餘萬,白起砍了一半多。。。)

    閒話少敘,簡單羅列一下大秦軍魂輝煌的軍事生涯:

    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擔任左庶長,領兵攻打南韓新城(今河南伊川縣西),戰績不詳。這是白起領軍生涯的開始

    秦昭襄王十四年(前293年),伊闕之戰,消滅韓魏聯軍二十四萬人,攻取魏國舊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

    秦昭襄王十五年(前292年),白起升任大良造,發兵攻魏,奪取了魏城六十一座,置河東郡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二十九年(前278年),郢都之戰,白起率軍千里奔襲楚國都城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大破楚軍,燒燬歷代楚王陵墓夷陵(今湖北宜昌),置南郡

    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前273年),華陽之戰(今河南新鄭北),大破趙魏聯軍,斬首十三萬

    秦昭襄王四十三年(前264年),白起攻打南韓的陘城,攻陷五城,斬首五萬

    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前262年)- 四十七年(前260年),秦趙長平(今山西高平)之戰,歷三年相持後大破趙括領軍的趙軍,斬首及坑殺趙軍四十五萬

    秦趙長平之戰為戰國中後期的轉折點戰役,一戰幾乎摧毀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迅速崛起的趙國,舉國軍力為之一空。第二年白起欲乘勝滅趙,領軍再下長平,然後猛攻趙都邯鄲,趙國幾乎滅亡。然秦相範睢中韓,趙離間之計,同時也妒忌白起將建滅國大功,勸說秦昭襄王接受韓趙割地求和,召回白起,休養士卒。白起回秦後一病不起。

    秦昭襄王四十九年(前258年)九月,秦將王陵(白起因病不能領軍)再攻邯鄲,久攻不下。為救亡圖存,三晉再起合縱, 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魏信陵君魏無忌(戰國四大公子之首,合縱主要發起者之一,也是一個傳奇人物)竊符救趙,與趙軍內外夾攻秦軍,秦軍大敗於邯鄲城下,傷亡慘重 (據記載亡二十萬人,為戰國後期秦軍罕見大敗),退回秦國本土。秦昭襄王詔白起復出領軍,白起以病重為名抗命不出,秦軍軍心大亂 ,潰不成軍,合縱聯軍乘勝追擊,兵臨函谷關,秦昭襄王再詔白起,白起仍抗命不出,王大怒,賜劍令白起自裁,一代戰神就此謝幕。

    白起對秦國崛起的重要性

    縱觀白起一生,領軍三十餘年,歷大小七十餘戰無敗績,下七十餘城,斬首百餘萬,使秦國從強國一躍而成綜合國力輾壓山東六國的超強戰國,奠定秦國一統天下的基礎。如果沒有白起,秦國基本上不可能在秦昭襄王之世建立起如此大的領先優勢。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0年)秦國疆域圖

    眾所周知,土地城池及其附有的民眾是戰國之世列國爭雄最重要的戰略資源,白起領軍期間,多次擊敗魏,韓,趙,楚等國,為秦擴充套件了上郡,南郡,上黨郡,河東郡等共計七十餘城,人口增添數百萬。另外還斬首各國兵將計一百餘萬(有些看官可能對此沒有太多概念,戰國中後期一等強國如秦趙有常備軍約五十萬,二等強國如魏楚齊約三四十萬不等,弱國小國如燕韓也就二十萬左右,白起滅了百多萬相當於把這幾個國家的常備軍整個割了一茬韭菜,真不愧是人屠),打得韓趙等國一度失去戰鬥力。據記載,趙國長平之戰後元氣大傷,青壯損失殆盡,不得已一度命令國內少女年滿十四必須出嫁,以此方式來快速增加人口,彌補戰損 (白起若還在,只怕生得再快再多也不夠他砍)。

    終戰國之世,論戰績無人能出白起之右,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當之無愧 (其他三個加起來也沒他打的勝仗多,當然,砍的人頭加起來也沒他多)。事實上白起領軍後期,山東六國一聽說是白起統兵,往往避而不戰或者龜縮防守不敢出擊(長平之戰白起就是秘密領軍,對外一直宣稱王齕為主帥),其威懾力堪比原子彈。。。

    白起的軍事指揮藝術,代表了戰國時期軍事思想發展的最高水平。白起領軍作戰不以攻城奪地為唯一目標,而是以殲敵有生力量作為主要目的,打殲滅戰,而且善於野戰進攻,戰必求殲,這是白起軍事指揮藝術最為突出的特點。他是戰爭史上運用圍殲戰術作戰的無與倫比的統帥,也是中國戰爭史上最善於打殲滅戰的軍事統帥之一(之一也許可以去掉)。白起用兵善於分析敵我形勢,然後採取正確的戰略、戰術,對敵人發起毀滅性的進攻。如伊闕之戰中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鄢郢之戰中的掏心戰術,並附以水攻;華陽之戰長途奔襲;長平之戰以佯敗誘敵,使其脫離既設陣地,爾後分割包圍戰術,全殲敵軍。

    “白起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 -----司馬遷 “秦將白起,戰功濟濟,拔城如山,殺人如水” -------黃道周 “論打殲滅戰,千載之下,無人出其右。” ------毛澤東

    白起對秦國崛起的不可替代性

    在秦昭襄王初年,秦國秦軍雖強,但並末形成對山東六國的壓倒性優勢,當時秦軍跟山東六國作戰有勝有敗,優勢並不明顯。白起一出,三十年間縱橫不敗,為秦國一統天下奠定堅實基礎。更重要的是,白起的戰績並非完全建立在國力,戰力的基礎上,可以說如果沒有白起,秦昭襄王之世秦國不可能取得這麼大的戰果。

    白起的不可替代性主要體現在:

    1. 秦昭襄王之世,三駕馬車的另外兩個支點,國君和丞相併不那麼靠譜,雖然不能說是豬隊友,但在關鍵時刻確實狠狠坑了白起一把,將白起長平三年血戰取得的戰果毀得一乾二淨。長平之戰後,范雎私心過重,忌賢妒能,深恐白起滅趙後功勳地位壓過自己,在秦昭襄王面前狠狠上了一把眼藥;秦昭襄王其實也擔心白起功高震主,尾大不掉,因此下詔以秦軍疲憊,需要休整為由停戰將近一年,給了趙國難得的喘息機會,魏韓等國也在此期間重組合縱,在白起病倒後給了秦軍狠狠一擊。事實上,長平戰敗後趙國元氣大傷,國內幾已無可用之兵,魏韓等國也來不及起兵救趙(多半也不敢),白起若乘勝追擊,挾長平大勝之勢直撲邯鄲,滅了趙國幾乎十拿九穩。十年之功,毀於一旦,也難怪白起一病不起。秦軍大敗後,秦昭襄王又因白起不奉詔而賜白起自盡,自毀長城。秦國就此錯過了一舉滅趙,徹底消滅戰國後期最強大對手的最好機會。

    在隊友不那麼靠譜,時不時扯扯後腿的情況下,白起還能取得縱橫三十年不敗的戰績,其能力可想而知。

    “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 ” ---- 施耐庵 《水滸傳》

    2. 同樣的秦軍,白起之後由王陵,王齕,蒙驁等領軍,秦軍戰鬥力一落千丈(沒有了軍魂也是一個重要原因),長平之戰後一敗再敗,將白起打下的原韓趙魏領土幾乎都送了回去,直到十多年後才漸漸恢復元氣,重新奪回對山東六國的戰略優勢。相對同時代的秦軍其他將領,白起綜合能力上不止高出一頭。同時也說明秦軍戰力在當時也並不佔壓倒性優勢,並不是任何一個秦軍將領領軍都能取得勝利,

    3. 跟戰國其他名將對比,白起也明顯要勝出一籌。戰績上的壓倒性優勢就不說了,拿戰國四大名將的其他三位分別對比一下:

    趙國名將廉頗

    廉頗雖與白起幾乎同時代,但未與白起直接對陣。長平之戰前期廉頗主掌趙軍,當時秦軍統兵的是王齕,廉頗堅守不戰,試圖在防禦戰中尋找機會,一直守了三年也沒找到戰機。廉頗指揮風格為擅長機動防禦作戰,風格穩健保守,一生雖鮮有敗績但在主動進攻方面也沒有搶眼戰績,綜合能力應與白起存在一定差距。

    趙國名將李牧

    李牧軍事生涯前期主要在趙國北部邊疆與匈奴作戰,擅長在平坦地形上的大兵團機動作戰,曾一戰滅匈奴主力十餘萬,威震匈奴,使其十年不敢靠近趙境。後期面對秦國的強大威脅(當時已是秦王贏政在位,秦國元氣已復,開始滅國大戰),李牧回邯鄲領軍抗秦,公元前233年在宜安大敗秦將桓齮,斬首五萬,封武安君(與白起一樣,類似的巧合後面還有)。公元前229年秦將王翦領主力大軍四十萬東出,意圖一戰滅趙,李牧統趙國大軍近三十萬正面迎戰,互有勝負,相持之際,秦用反間計收買趙權臣郭開,誣告李牧謀反,殺李牧於邯鄲,自毀長城 (跟白起相似的劇情,又是一個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的悲劇,大家有興趣的話以後再寫)。李牧死後,王翦趁機全軍急攻,大敗趙軍並攻入邯鄲,趙國滅亡。個人認為李牧是戰國中綜合能力與白起最為接近的名將,可惜巔峰期不在同一個年代,不能並世爭雄,誠為憾事也。

    秦國名將王翦

    王翦為白起之後秦國湧現的新一代名將,主要戰績是滅趙,滅燕,滅楚之滅國大戰。一將滅三國,戰績彪柄。王翦軍事指揮風格穩健,很少出奇兵(當然當時秦國綜合國力已輾壓六國,也沒必要弄險),滅趙滅楚之戰均是以優勢兵力與對手相持,在相持中尋找戰機一擊致命。

    白起作為秦軍軍魂,一代戰神,其軍事指揮能力遠遠強於同時代秦軍將領及六國將領,是其他將領很難取代的。再從國力,戰力等其他方面來看,秦國在當時並沒有非常明顯的優勢,如果沒有白起的出現,在沒有其他名將湧現的情況下,秦國很難在短時間內取得面對山東六國的壓倒性優勢。

    若秦國沒有白起,長平之戰會是什麼結果?

    再說回長平之戰,長平之戰是秦趙兩大超級強國的國命大決,整個戰役的結果決定了後續十數年間戰國的總體形勢。趙國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國力大增,同時名將名相(廉頗,藺相如,平原君趙勝,樂乘,趙奢等)層出不窮,吞林胡,滅中山,勝匈奴,攻楚攻燕攻齊也勝多負少,斬獲頗多,正處在巔峰時期,胡服大軍的整體戰力也與秦軍不相上下,兵力上來講也是基本持平(秦軍五十萬,趙軍四十五萬)。統軍大將又是以穩健著稱的廉頗,軍事指揮能力雖然與白起有一定差距,但相比其他秦軍將領還是有相當優勢的。總體上說,長平之戰雙方實力差距很小,勝負主要取決於主將的軍事指揮能力,這是白起的超級強項。

    個人估計,長平之戰如果不是白起領軍的話,因為王陵,王齕的軍事指揮能力相比廉頗還有相當大的差距,秦軍很難取得最終勝利,相持不下最後秦軍退兵的可能性很大,最終形成秦趙兩大超級強國對峙的局面,那整個戰國後期的歷史可能都要重寫了,至少秦國一統天下的程序將大大推遲。而如果長平之戰取勝的是趙國,那最後是誰一統天下還真不好說了,至少趙國是有機會的。

  • 2 # 縹緲峰下一粒沙

    秦國沒有白起也會有別的將領,秦國的崛起是必然。

    白起的確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但明君和名將的關係好有一比:先有伯樂而後有千里馬。

    先有了明君,名將才能湧現,而不是先有名將才有明君。只要秦昭襄王依然招賢納才,必然能引來忠臣名將,他不會一個人單打獨鬥,因為千里馬常有。

    雖然秦國是在秦始皇時期才統一天下的,但這並不是秦始皇一個人的功勞,而是幾代人的積累。如果說秦朝是一棟龐大的建築,那麼秦昭襄王是其中比較大的基石。

    秦昭襄王名為贏稷,在機率很小的情況下繼承了國君之位,是秦國的有名之君,一代雄主。

    更是秦國發展歷程中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人物,在秦國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一方面繼承了秦惠文王“守法,保衛疆土,凝聚秦國核心力”的治國之道,另一方面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做出了良好的鋪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他能做到這一切,不否認有白起的功勞,但要說全是依靠白起就太過了。主要是他的執政方針本來就很正確,對內發展民生經濟,對外遠交近攻,破壞六國的抗秦盟約。

    何解?和遠的國家先做好朋友,穩住他們,不讓他們在自己有動作的時候抗議,至於周邊的國家,那就不好意思了,能打就打!南韓、趙國、魏國都是這麼打下來的。

    之後攻陷東周王都洛陽,俘虜了周赧王,遷九鼎於咸陽,結束了周朝八百年統治,也就是說周朝實際上是亡於秦昭襄王之手,那時差不多都要統一六國了,可惜後來受到各國的聯合打壓,退了回去。

    對了,白起就是被秦昭襄王賜死的,死得有點冤。

    秦國連年征戰,國庫空虛,白起建議秦昭襄王先別打了,好好發展一下國內經濟再打。秦昭襄王不聽,白起就對他的命令拖拖拉拉,秦昭襄王一怒之下就賜死了他。

    總之,白起很重要,但對於秦國的發展並不起到決定性作用。

  • 3 # 史海覓蹤

    其實,縱觀攻城略地比較多的三代王:秦惠王、秦昭王、秦王政,就會發現最高作戰指揮團有著何其相似的特點。

    野心勃勃的王+足智多謀的相+擅於攻城略地的將,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秦惠王+張儀+司馬錯,秦昭王+範睢+白起,秦始皇+李斯(尉繚)+王翦。

    商鞅推行的農戰戰略是秦國統一天下的取勝法寶

    其實這裡有個大前提,就是無論哪一代秦王,都保留了商鞅的農戰戰略,而這是保證了秦國始終具有強大的國力和戰鬥力的根本原因。哪怕是看起來不咋滴的秦莊襄王,在其短短三年之內也曾佔領了上黨郡和魏國的一些土地。

    這就是說明了商鞅變法為秦國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只要秦王不廢掉新法,那麼秦國統一天下的大勢不可逆轉。

    而秦昭王、白起這樣比較出色的王和將只是加快了秦滅六國的程序,攻必勝、戰必克,這是讓山東六國崩潰的原因。

    但是,我們不能否認這三個相的功勞,是他們破壞了六國的合縱。

    張儀用六百里地忽悠楚懷王,破掉齊楚聯盟,楚國從此開始沒落;

    範睢提出遠交近攻,使得燕、齊兩國關鍵時候拖住三晉,賄賂趙臣使得趙國臨陣換將;

    尉繚提出賄賂六國大臣,從內部腐化他們。

    結語:

    所以,奠定秦滅六國的基礎是商鞅變法。秦昭王、白起這些能力出色的君臣會讓統一的程序加快。農戰戰略的順利實施就能保證秦國不斷有能人輩出,前有司馬錯、白起,後有王翦、蒙恬等。

    而統一天下的關鍵是破壞六國的合縱,那些相和謀士功不可沒。滅六國者,六國也。

    合縱成,則秦國敗。一次是孟嘗君率六國之師兵臨函谷關,令秦昭王震驚。一次是信陵君率六國之師再度兵臨城下,令秦莊王崩潰。

    合縱毀,則六國亡。張儀、範睢、尉繚就是破縱之人。

  • 4 # 農夫說歷史

    秦國,經過多位君主的立志改革,已經從諸侯國中脫穎而出,特別是秦昭襄王時期,長平之戰打出了秦國的氣勢與實力,那麼秦國如果沒有白起,單靠秦昭襄王能奠定秦滅六國的基礎嗎?答案是:能!

    先來看看秦昭襄王時期的秦國

    要說秦昭襄王能繼位,得感謝一個人,那就是趙武靈王,經過胡服騎射的發展,彼時的趙國對秦國的繼位人都要干預,秦國最後還是採納了趙武靈王的推薦,讓公子稷為秦王,是為秦昭襄王。秦昭襄王三年,秦昭襄王嬴稷與楚懷王熊槐結盟。次年齊、魏、韓三國因為楚國的原因與秦國結盟。這一時期,秦昭襄王的重點是拉關係,不是對外擴張,底子不厚實,只能找盟友。

    白起的啟用,秦國進入新時代

    秦昭襄王十一年,由於秦昭襄王的舅舅魏冉的舉薦,白起開始發揮作用,十二年,樓緩免,穰侯魏冉為相。作為白起的引薦人,魏冉開始進入秦國的朝廷中樞,白起的黃金時代到來,秦昭襄王十四年,白起滅韓魏聯軍二十四萬人,次年,攻打魏國一舉拿下城池十一座,此後的戰役大小皆有,最為著名就是在長平之戰中的坑殺降卒而得名“人屠”。秦昭襄王四十一年,秦國任命范雎為丞相,封為應侯,魏冉的好日子似乎快要到頭了,白起也因為不當言論被秦昭襄王冷視,後被賜自殺,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沒白起的秦國,能不能為滅六國奠定基礎?五十六年秋,昭襄王卒,子孝文王立。

    秦昭襄王完成了他發展秦國的歷史使命,那麼沒有白起是不是秦國就沒有資本滅六國呢?顯然不是!他的戰功確實比較拔尖,但是秦昭襄王有六名猛將,魏冉、白起、胡傷、司馬錯、樗裡疾、王齕。白起只是其中之一,如果說白起真的那麼重要,那麼他死後,秦國就應該保持現狀,甚至出現倒退,可是事實上秦國卻而是越發的霸氣,可見白起的功勞是很大,但是不足以成為秦滅六國的決定性因素,反言之,即使沒有白起,秦昭襄王依然能在範睢及其他武將的輔佐下,奠定秦滅六國的基礎。

    相關參考資料:

    1.《史記·秦本紀》

    2.《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電視劇版《平凡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