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奕臣
-
2 # 雲兒呀飄飄
出處:出自司馬遷編寫的《史記》張儀列傳第十。
故事:有一年南韓與魏國打仗,很長時間,不分勝負。秦惠王打算派兵援助,他想聽聽大臣們的意見,陳軫說:“從前有個叫卞莊子的人,看見兩隻老虎,就想舉劍刺殺它們。旁邊的人勸他說:‘你不必著忙,你看兩隻老虎在吃牛,一會兒把牛吃光了,它們必然會爭奪,由爭奪而引起搏鬥,結果大虎受傷,小虎死亡。到了那時候,你再將那隻受傷的大虎刺殺,豈不是一舉而得到兩隻老虎嗎?’”
“哦”秦惠王恍然大悟,“你的意思是說,先讓南韓和魏國打一陣子,等著一個大敗,另一個受損時,我再出兵討伐,就可以一次打敗 他們兩個國家,就與那卞莊子刺虎一樣,是吧?” 陳軫點點頭,說:“正是這樣!” 秦惠王採納陳軫的意見,真的獲得了勝利。
-
3 # 逍遙宇宙a
【坐山觀虎鬥】成語,義為“坐在山頭看兩虎相鬥”。比喻,坐在一旁看別人互相爭鬥,等待機會,從中取利。
最早出自《戰國策•秦策二》:“有兩虎爭人而鬥者,管莊子將刺之,管與止之,曰:虎者,戾蟲;人者,甘餌也,今兩虎爭人而鬥,小者必死,大者必傷,子待傷虎而刺之,則是一舉而兼兩虎也,無刺一虎之勞,而有刺兩虎之名。”
又見漢•司馬遷《史記•張義列傳》也引用該成語,其義大同小異,此處從略。
又見清•曹雪芹《紅樓夢》第69回:“鳳姐雖恨秋桐,且喜借他先可發脫二姐,用’借刀殺人’之法,’坐山觀虎鬥’,等秋桐殺了尤二姐,自己再殺秋桐。”
-
4 # 123雨季
“坐山觀虎鬥”是一個有名的成語,比喻在旁邊觀察別人的爭鬥,從而看其兩敗俱傷時,從中坐收漁利。
語句出自《史記•張儀列傳》:“莊子欲刺虎,館豎子止之,曰:‘兩虎方且食牛,食甘必爭,爭則必鬥,鬥則大者傷,小者死,從傷而刺之,一舉必有雙虎之名。’卞莊子以為然,立須之。有頃,兩虎果鬥,大者傷,小者死。莊子從傷者而刺之,一舉果有雙虎之功。”
這是戰國時期,大夫陳軫講給秦惠文王的故事。用生動的故事,向秦惠王勸諫不要介入韓魏戰爭,等韓魏兩敗俱傷,再各個擊破,從中坐收其成。
故事翻譯過來,大致是:“從前有個叫卞莊子的人,看見兩隻老虎,就想舉劍刺殺它們。旁邊有個館豎子勸他說:‘你看兩隻老虎正在吃牛,吃得起勁的時候,它們必然會爭奪,由爭奪而引起搏鬥,結果大虎受傷,小虎死亡。到了那時候,你再將那隻受傷的大虎刺殺,豈不是一舉而得到兩隻老虎嗎?”
“坐山觀虎鬥”的成語故事,經常被用於大國之間的博弈,以及社會交往中集團、個人為獲取更大利益而常使的外交手腕。
故事中的卞莊子,《史記》記載:“春秋魯國大夫,著名勇士,食邑於卞(今山東泗水泉林),諡號莊。” 在今天的山東省泗水縣東泉林鎮卞橋村,有一處國務院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卞橋”,相傳公元前690年為卞莊子所建。楚漢相爭時,韓信曾避難於橋下躲過敵兵追殺。後韓信報恩,把單孔橋擴為三孔石拱橋。唐初李世民東路過,知曉橋的典故後,令尉遲恭(字敬德)重修此橋,後人多次修建。現卞橋上雕刻有“卞莊子刺虎”故事。
-
5 # 文子心語
做一件事情,有兩種收穫叫做:“一舉兩得”。
形容同類相殘,結果終有一方要吃虧,這叫做:“兩虎相爭,必有一傷。
形容相爭的雙方都得不到好處。叫做:“兩虎相鬥,兩敗俱傷”。
置身於事外,觀望別人的激烈相爭。這就叫做:“坐山觀虎鬥”或者“坐觀成敗”。
上面四個成語有相似之處。但是仔細分析起來,差異還是有的。最有智慧的當然是第四種:坐山觀虎鬥!
說到“觀虎鬥”,不是憑空信口,而是真有一個故事:
說的是春秋時期,有一個魯華人叫卞莊子,好勇,敢同老虎搏鬥。有一天,山上出現了兩隻老虎,卞莊子就準備提劍上山,要去刺老虎。
這時有一個館豎子(旅館的僮僕)勸阻他說:且慢,那兩隻老虎此刻正在爭吃一頭牛,兩虎相爭的很激烈。最終,一定是力氣較小的老虎要被咬死,力氣較大的老虎也要受傷。那時你再上山去,只要同那隻受了傷的老虎搏鬥,就容易取勝。而且只要刺死以那隻受傷的老虎,就可以獲得刺死兩隻猛虎的美名。
卞莊子聽從了館豎子的建議,後來果真輕而易舉地一舉兩獲。
當然知道這個道理的,不僅是這個茶旅館的僮僕。
在《史記.亷頗藺相如列傳》說:“兩虎相鬥,勢不懼生。”還有《史記.張儀列傳》附《陣軫傳》也說:“梁虎鬥,大者傷,小者死,卞莊子從傷者刺之,一舉有兩虎之功。”
關於“坐觀成敗”,不僅是《史記》有記載,在《後漢書.劉表傳》也有現成的例子。當時劉表鎮守荊州,軍力相當強。曹操與袁紹相持於官渡,勝敗尚未決定,劉表既不援袁,也不住助曹,“欲觀天下之變”。韓嵩、劉先等勸說劉表:“今豪傑相併爭,兩雄相持,天下之重,在於將軍,你應當在這個關鍵的時刻,果斷地選擇你的道路,要不然擁兵十萬而死守不動,只是“坐觀成敗”,恐怕也不是個好辦法。”
“坐山觀虎鬥”意思和“坐觀成敗”,意思相仿。都是希望雙方相鬥而且俱敗俱傷,而自己可以從中取得便宜。很有點“鷸蚌相爭,漁人得利”的意思。
這個成語歷史悠久,非常富有哲理性,至今仍具有現實意義。用在軍事或職場有一定的實用價值。
-
6 # 若木小記
“坐山觀虎鬥”是一個成語,指坐在山上看老虎相鬥。它源於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卞莊子”刺虎的典故,成語則出自《戰國策·秦策二》和《史記·張儀列傳》這兩本古籍。現在多指在雙方爭鬥的時候採取旁觀的態度,等到他們兩敗俱傷,再採取行動,從中得利。具體詳析如下:
成語出處《史記·張儀列傳》:“卞莊子欲刺虎,館豎子止之,曰:"兩虎方且食牛,食甘必爭,爭則必鬥,鬥則大者傷,小者死,若從傷而刺之,一舉必有雙虎之名。"卞莊子以為然,立須之。有頃,旋兩虎果鬥,大者傷,小者死。莊子從傷者而刺之,一舉果有雙虎之功。”一個叫卞莊子的人,不知心裡在想什麼,想要去刺殺老虎,旅店裡的僕人就勸說他先別這樣做,他對卞莊子說道:“剛剛這兩隻老虎正在吃一頭牛,等它們吃盡興後必然會起爭端然後搏鬥,一旦動起手來,結果必然是大老虎受傷,小老虎嗝屁,這個時候你再去刺殺受傷的那隻大老虎,必然會博得殺死兩隻老虎的美名”。卞莊子就採納了這位僕人的意見,最後果然獲得刺殺兩隻老虎的功勞。
後來到了戰國時期,有一年,南韓和魏國動起了手,兩國打了很長時間,仍舊沒有分出勝負。這個時候,秦國的惠文王就坐不住了,準備出兵摻和摻和,於是徵求下手下群臣的意見。陳軫就對惠文王講出了“卞莊子”刺虎的這個故事。惠文王恍然大悟,他知道陳軫是想讓他再等一陣子,等到南韓和魏國一個大敗,一個受損時再出手,這樣就可以同時擊敗兩個國家。後來結果果然如此。
類似成語作壁上觀: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意思是雙方交戰,自己站在一旁,兩不相幫。
隔岸觀火:出自春秋時期孫武所著的《孫子兵法》。意思是對別人的危難不予幫助,自己置身事外,袖手旁觀。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出自《戰國策·燕策二》。意思是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最後卻讓第三者從中獲得了利益。
-
7 # 樹德漢碩
坐山觀虎鬥,是成語,是有典故來歷的。《史記/張儀列傳》有說:“(卞)莊子欲刺虎,館豎子止之,曰‘兩虎方且食牛,食甘必爭,爭則必鬥,鬥則大者傷,小者死;從傷而刺之,一舉必有雙虎之名。’莊子以為然,立須之。有頃,兩虎果鬥,大者傷,小者死,莊子從傷者而刺之,一舉果有雙虎之功。”這就是“坐山觀虎鬥”成語的典故來源和出處。現時用時比喻對別人的相互鬥爭暫取旁觀的態度,等到兩敗俱傷的時候再從中取利。這是教人爭鬥要學會用智有謀能忍,要戒急戒躁,適時而為,能一箭雙鵰,一舉兩得,事半功倍最好。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能坐山觀虎鬥最好。
坐山觀虎鬥,是很好的一計,很有權謀的一策,為人處世之中,能好好靈活運用之,對成功立業是大有幫助的。人勤有力,未必易成功,重要的要有智有勇有謀,坐山觀虎鬥就是很好的一大智謀計策。
-
8 # 煙花三月是隻貓
這個“坐山觀虎鬥”的典故,最早是司馬遷寫的《史記•張儀列傳》裡的。
據說,秦惠王的時候,這個秦惠王就是秦孝公的兒子,這倆人你不熟悉,商鞅,都知道。秦孝公用商鞅變法,秦孝公死後,秦惠王繼位,就把商鞅殺了,但是殺商鞅,並不廢商鞅制定的法。可見還算是個明白人。
而且秦國的國君,在他之前都叫“公”,從他開始叫“王”,這個叫法的改變,也說明了秦國勢力的改變。
就是這個秦惠王,他在位的時候,又一次他的小弟南韓和魏國打起來了,打的時間還很長,也沒打出誰高誰低。
時間很長了,秦惠王就想,好歹這南韓和是自己的小弟,不幫也說不過去。打算出兵幫南韓。當然,秦惠王也算是個開明國君,所以他這件事還是聽聽下屬的意見吧。
這時他看見了陳軫。這個陳軫是那個時代有名的巧舌如簧的人。他說話喜歡講一個故事,說明一個道理 。而且還都很智慧。成語“畫蛇添足”、“卞莊刺虎”都是他講出來的故事。
而且這個陳軫和張儀在秦國掙丞相,沒有爭過張儀,離開秦國到楚國,楚國也有意思,又派遣他出使秦國。
見到自己的老東家秦惠王,陳軫是五味俱全呀。而這個秦惠王,也幽默。他自己的大臣不用,偏偏點名楚國的大臣陳軫說意見。
陳軫就用他一貫擅長的故事開始了,他說:
“從前有個叫卞莊子的人,看見兩隻老虎,就想舉劍刺殺它們。旁邊的人勸他說:‘你不必著忙,你看兩隻老虎在吃牛,一會兒把牛吃光了,它們必然會爭奪,由爭奪而引起搏鬥,結果大虎受傷,小虎死亡。到了那時候,你再將那隻受傷的大虎刺殺,豈不是一舉而得到兩隻老虎嗎?’”
故事生動活潑,聰明的秦惠王一聽就懂了。他說:厲害呀,南韓和魏國就與那個爭著吃牛的老虎,我們就是卞莊,積蓄力量,等待時機,然後出手。
陳軫點點頭,說:“正是這樣!” 秦惠王採納陳軫的意見,真的獲得了勝利。
坐山觀虎鬥,其實是個俗語,它的成語名字叫“卞莊刺虎”,多用來指自己積蓄力量,等待別人消耗,然後趁機獲得勝利的一種智謀。也是中國古人的智慧結晶吧。
-
9 # 讀書悟道
“坐山觀虎鬥”原來是一個寓言故事,如今變成了一個成語,我們從三個方面來解釋這個成語的來龍去脈:即寓言、成語出處以及例項運用,我們把重點放在例項運用上。
寓言故事有兩隻老虎想吃掉一頭牛,誰都想獨吞,於是開始一場惡戰。觀戰的人是管莊子和管與(這兩個人名不可考),看著兩虎相鬥,管莊子便上前準備刺殺它們,這時管與制止了他,說:老虎性暴,因爭食打鬥,必有勝負,弱得可能會死,強的也必定會傷,等到那隻弱虎瀕臨死亡,強虎受傷,再上前去宰殺強虎,就不費吹灰之力得兩虎了。故事很簡單。成語出處也和這則寓言故事有關。
成語出處話說戰國時期的南韓和魏國開戰,久戰不能分勝負。秦國的秦惠王坐不住了,他想援助魏國,出兵攻打南韓。在出兵前,他聽了聽大臣們的意見。大臣陳軫便講了上面的寓言故事給秦惠王聽,秦王聽後恍然大悟,明白了陳軫的建議。
意思就是,你現在著急個啥勁,讓南韓和魏國再打一會兒。等到這兩國一死一傷之際,我們再出兵那才有實際意義。於是秦國發布了假訊息,佯裝出兵,實則按兵不動。魏國以為秦國真的出兵了,便加大進攻力度,戰了一個月之後,兩國都陷入困境,特別是南韓接近滅亡了,魏國也傷亡慘重。
這時,秦惠王出手了,韓魏兩國均是奄奄一息,只好都答應割地求和。就這樣,秦王透過坐山觀虎鬥,漁翁得利。
例項運用說到“坐山觀虎鬥”的運用,類似於三十六計中的“隔岸觀火”。一般來說要有三對以上的矛盾主體,還要有兩個先決條件,一是有“禍”可觀,二是有“山”可坐。在保證自身安全的條件下,靜觀禍事的發展。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單位評職稱,三個人只選一個人。三人中,有實力的有兩人,另外一個較弱。在評定中,兩強互不相讓,起了衝突,矛盾上升到互揭老底,此時這位弱者在一旁靜觀其變。結果兩強爭執影響力過大,矛盾尖銳,分歧也大,沒評上,最終一旁的弱者坐收漁利。
再比如,在軍事鬥爭中,這樣的政治陰謀手段也常用。二戰期間,1941年6月,德國法西斯軍隊以“閃電戰”進攻蘇聯,蘇德戰爭爆發。英國首相丘吉爾於7月簽訂了兩國對德戰爭採取共同行動的協定。
協定簽訂後,丘吉爾卻遲遲不採取行動。其原因是他想供德國之手打擊蘇聯,等到兩敗俱傷,由他坐收漁利。由於英國的“坐山觀虎鬥”,蘇聯與希特勒拼死戰鬥了兩年。在此期間,斯大林多次向英、美兩國提出在法國北部開闢第二戰場,以減輕蘇聯戰場的壓力,但都沒有得到丘吉爾的迴應。
但是,英華人民不幹了,要求丘吉爾儘快履行對盟國的義務。迫於國內外的壓力,英、美在1942年進入了北非,而不是歐洲。蘇聯的衛國戰爭又堅持了一年,直到1943年11月底,“三巨頭”斯大林、羅斯福和丘吉爾在德國如開了德黑蘭會議,最後才確定在法國登陸,開闢第二戰場所。這後才有了著名的“諾曼底登陸”。
丘吉爾“坐山觀虎鬥”的消極政策,造成了蘇聯2000多萬人的犧牲。蘇聯人民是偉大的,他們抵住了德國法西斯的“閃電戰”,用鮮血和生命捍衛了自己的尊嚴。
再比如,在小說中的運用,《三國演義》運用最多。如第32回,袁紹病亡,幼子即位,曹操率軍攻打袁氏兄弟,此時袁氏合力死守。曹操的謀士郭嘉獻計,袁紹廢長立幼,兄弟相爭,各自樹黨,急之則相救,緩之則相爭。郭嘉建議曹操先南向荊州征討劉表,等袁氏兄弟生變,再一舉殲滅。曹操撤兵,果然袁氏兄弟爭奪大權大動干戈,長子向曹操求救,曹操發兵一舉打敗袁氏兄弟,佔領了河北。在《紅樓夢》中,王熙鳳也用過此計。鳳姐借秋桐之手,用“借刀殺人”之法,“坐山觀虎鬥”,等秋桐殺了尤二姐,自己再向秋桐下手。以上解釋,應該可以理解“坐山觀虎鬥”了。 -
10 # 秉燭讀春秋
“坐山觀虎鬥”是一個成語典故,原意指坐在山上觀虎鬥,等兩虎鬥得兩敗俱傷時,再出來收拾這兩隻老虎。
引申為消耗敵人,儲存實力,然後乘敵勢微一擊而大功告成。
有“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意思。
典故源於司馬遷所著《史記·張儀列傳》中的一則故事,故事內容是這樣的:
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年,南韓和魏國打仗,兩國打得不可開交,好長時間不分勝負。
此時秦惠文王贏駟(秦始皇是秦惠文王的玄孫)想“下山摘桃”得點實惠。
此時他的謀士陳軫說:“大王,我給你講個故事,然後你再做決定好嗎?”
(秦惠文王贏泗)
秦惠文王很好奇,於是說:“愛卿但講無妨。”
陳軫打開了話匣子:“話說從前有個名叫卞莊子的大力士,他看到了兩隻老虎,於是拔劍就要前去殺虎。
這時旁邊人拉住了他說,‘現在兩隻老虎要合力撲食一頭牛,現在你過去會被兩隻老虎攻擊,不如等兩隻老虎咬死牛後再說’。
卞莊一聽有道理,於是就在山上觀看。
等兩隻老虎咬死黃牛後,卞莊剛要下山,旁人又言道:‘壯士稍安勿躁,等一會這兩隻虎要爭食就會相互攻擊,不如再等會’。
卞莊一聽有道理,於是坐在山上繼續觀看。
果然,兩隻老虎為了多吃牛肉相互撕咬,大老虎把稍小老虎咬死了。這時旁人說:‘壯士可下山殺虎了’。
卞莊精神抖擻殺了疲憊不堪的老虎,還另外白得了另一隻老虎,這叫“一舉兩得”。
陳軫講完望著秦惠王,秦惠王拍手大笑道:“此乃妙計,我知道先生意思了,你要我效仿卞莊刺虎的辦法,等南韓和魏國兩敗俱傷時再出兵,到時會事半功倍對吧?”
陳軫微笑點了點頭,秦惠王採納了陳軫的建議,最後大獲全勝。
回覆列表
一.概述
“坐山觀虎鬥”出自《史記·張儀列傳》:“兩虎方且食牛,食甘必爭,鬥則大者傷,小者死;從傷而刺之,一舉便有雙虎之名。”比喻對雙方的鬥爭採取旁觀的態度,等到雙方都受到損傷,再從中撈到好處。
二.詳解
戰國時期,韓魏相爭,許久不分勝負。秦惠王為了終止這場戰爭, 就召叢集臣商議此事。當時楚國的謀臣陳軫正在秦國,便問秦惠王道:“大王難道不想 統一天下嗎?”秦惠王回答:“不知先生有何妙計?”陳軫說道:“從前有個叫卞莊子 的人,看見路旁有兩隻老虎,就想舉劍剌殺它們。旅館有個小童阻止他說:“這兩隻老虎正在吃牛,吃到甘甜時必然起爭鬥,結果大虎會受傷,小虎會死掉,那時你再殺了 受傷的老虎,必然會獲得刺殺兩虎的名聲。”卞莊子認為小童說得很對,就站在旁邊等待。
不一會兒,兩虎果然開始爭鬥,結果正如那個小童所說。於是,卞莊子就舉劍 殺死那隻受傷的老虎,贏得刺殺兩虎的功勞。如今,韓、魏相爭,他們之間必定互有損傷。您如果想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就只有讓他們繼續打下去,到他們傷 亡慘重的時候,再用重兵去征討,到時便可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