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浮生說歷史

    明朝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因其父親朱標英年早逝,被朱元璋親立為皇位繼承人,是朱元璋的嫡長孫。

    朱允炆為人崇尚儒學,敬重儒學統治,重用黃子澄、齊泰、方孝孺三位儒學大家作為親信。其在政治處理上多受這三位的影響。

    朱允炆在位期間崇尚文官統治這與祖父的做法完全相反。眾所周知,治理天下需要任威並重,但朱允炆偏偏仁愛有餘而威嚴不足。

    況且,早些年他還為等上帝位的時候,燕王朱棣一直虎視眈眈的盯著皇儲繼承人的位置。比起朱允炆來說,燕王才是真正的雄韜武略之才,更適合成為皇上。

    奈何上面有朱元璋一直以祖宗禮法“嫡子才能繼承皇位”壓制下面諸王,才保得朱允炆暫時安穩無事。

    但是朱允炆上位後,偏偏要“削藩”。對諸皇子加封諸王,分封領土並給予一定的兵權,本來就是他為了鞏固皇權而採取的一個措施。

    朱允炆削藩,是怕諸王手中的權利威脅到自己,才打算削弱他們的勢力。洽洽此舉刺激到了燕王朱棣,於是他帶兵揭竿而起,直搗皇城。

    論武力,小皇帝當然不是朱棣的對手,於是朱棣順利地登上了帝位。而朱允炆反落了一個下落不明的說法。

    這當然是個幌子,儘管在史書中記載朱允炆已經死於當年的宮鬥之中。但是如果朱允炆真的死了,甚至沒有說明其葬在哪裡,陵墓在何處為何沒有足夠的證據能夠讓大眾信服呢。

    多數人認為朱允炆沒死而是墮入了僧門。因為朱允炆是在中國歷史上難得一見非常仁愛的皇帝,他崇尚文治天下,雖然過於理想化,但還是得到了很多人民的支援。同時他們也同情這位擁有苦難遭遇的皇帝,以及他附帶神奇命運的結局。

    現在網路上有很多關於朱允炆是出家了的證據,但是說法不一,其中有的也未必是空穴來風。

    據2010年12月7日,餘杭縣史志辦張炳林先生從上海圖書館發現《東明寺志》,寺志中是如此記載:“迨壬午金川變作,啟篋得楊應能度牒及披剃具,佛知運數巳定,乃僧服出遜,由吳興至錢塘遁棲東明山,親灸旵祖座下,凡六載,跡漸彰乃辭去。

    這段說明朱允炆曾經在東明寺出家,甚至還有寺志記載。

  • 2 # 坯子森

    史書乃勝利者所書,成王敗寇,朱棣攻入南京後朱允文定不會存活,而朱允文是否在朱棣攻入南京之前逃亡,也只是後人的猜測,有人說在雲南,即使朱允文存活對於明朝來說他已經是個過客。本人更認為一場大火中消亡。是因為明朝帝王之氣。

  • 3 # 社會歷史觀

    要談建文帝到底是如何失蹤的,首先必須提一提明朝歷史上一場重要的的戰役——靖難之役,這是明朝統治階級內部爭奪地位的戰爭,也是決定朱允炆和朱棣命運的一場戰役。

    今天當然不是討論這場戰爭的軍事實力和實際情況怎樣的,所以我們就用簡短的話來敘述,朝廷內部的叛亂和其他皇子的支援,最終導致了建文帝的失敗。相關記載中,在朱棣進入京城後,南京皇宮起了大火,火被撲滅後發現了幾具殘骸,太監說這是皇帝皇后和他門子女的屍體。

    我們插一句話,皇帝之所以能登基,是因為上一任皇帝已經駕崩,這就意味著如果朱允炆沒有死,那麼朱棣永遠不可能名正言順的坐上這個皇位,這就是說他只能是以代政的形式來統領國家。

    這這裡有兩個疑點,第一這場火是誰放的?建文帝到底是不是自殺?當然這兩個問題是相關的,如果是建文帝自己放的火,那麼他顯然就是想自殺。但如果不是他放的,那麼就很可能是內鬼在從中作梗,或者根本就是朱棣的一種手段,根本目的就是想讓朱允炆去死,讓自己名正言順的做上這個皇帝之位。

    歷史當然不可能記載這些,因為歷史都是由後來的人記錄的的,當朝的人當然是記當朝的人士的功勞,我當然我們也不否認朱棣是個有才能的皇帝,這是後話。

    下面我來分析一下自殺他殺和逃亡這三種說法:

    自殺(可信度⭐⭐)

    建文帝到底是個怎樣的人?他是一個有才能的人,同樣,也是一個年輕人。這兩句話的概括,充分展現了為什麼他能夠得到朱元璋的賞識,卻最後被自己的朱棣打敗。嗯,這個人他有謀略,有膽識他的想法和他的爺爺朱元璋不一樣,他一要削藩,他二要強調文官在國政中的作用。但是他太年輕了,他不考慮真實的情況,當時如果不加以勸說而就這樣強行的去奪取藩王的權力,得到的當然是強烈的反抗。

    在之前的一個問題中,我也曾經說過,事實上,朱棣的軍事實力是不如朱允炆的,或者說是旗鼓相當的,沒有多大優勢,沒有那麼大優勢,但是建文帝重用文官,清用武官的這個舉措啊,讓他在戰爭中大大失利,二者的結合,導致了他的最終失敗,當然這個具體的情況我們今天不分析。

    這樣一個有抱負的人,但是卻始終施展不開得到的都是反對的聲音,他自己內心苦悶,眼看自己的皇位要被自己的叔叔掠奪而去,他內心不甘,他是一個有氣節的人,他不像是其他皇帝那麼的懦弱無能,他有能力,但是他卻做不到了,因為他做錯了。這樣他自殺的話是在情理之中的,對於一個皇帝來說,雖然現在我們可能體會不到那種情感,那種對皇位的重視程度。其實換一句話說,我們現在的人看那個皇位啊,就感覺當皇帝好累啊,但實際上以前不是那樣,人為權力而死人,為金錢而死。在那個時代,權力的誘惑永遠大於一切。

    他殺(可信度⭐⭐⭐)

    在我個人看來,他殺的說法比較合理。在靖難之役的後期,朝廷中眾人紛紛反對建文帝。尤其是身邊有很多的將領,都偷偷瞞著皇帝,表現出了投降的趨勢。而這也是他失敗的重要的一個原因。朝廷中真正掌握權力,軍權的人逼迫建文帝自焚,或者是強迫他死。這些人想要的就是朱棣登基,因為朱棣本身就是個藩王他如果坐上了皇位肯定對天下那些傷亡們大有好處,這是當時他們可能的想法,但事實上朱棣這個人的心很程度堪比他爹朱元璋,這也是後話。但當時建文帝的反對聲音是肯定有的,朝廷中那些癲癇人士,如果他們強迫建文帝,絕對是很有可能的。

    如果說是朱棣之時的話,那麼這個事情的可信度就更加高了,他想這個侄子死。他死了,他才有皇帝坐,這就是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反正當時流露出來的說法還是史書上的記載,都是朱棣之後請人編寫的,那麼裡面隱藏了多少真相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建文帝被朱棣害死的可能性很高,這也是我個人比較認同的一個說法。

    逃亡(可信度⭐⭐⭐⭐)

    建文帝逃走了嗎?

    他出家為僧了嗎?

    他去當道士了嗎?

    他逃到海外去了嗎?

    以上都是逃亡的說法,相關記載我不過多敘述,因為百度百科已經介紹的很詳細了。這個的可信度比較高是因為是有歷史事實的,我們要尊重歷史,也應該信任歷史,朱棣登基後,曾下令尋找過朱允炆。

    這個證據間接表明了,建文帝似乎並沒有在那場相傳的火災中去世,而是逃出去。不管逃亡到了哪裡,總之這個人不在皇宮,而且從此杳無音信,消失在了人世間,留給了後世無盡的猜測。

    不管怎樣,朱棣的成功,是由於建文帝缺乏大略方針以及自身柔弱的性格導致的,他沒有繼承了他爺爺朱元璋那種狠,對於皇帝來說這是致命的。對於朱允文來說,他知道自己一旦逃走,永無出頭之日,這是肯定的,他將永遠隱姓埋名這樣子活下去,可是儘管這樣,他依然能活得好,因為他可以遠離了朝廷的鬥爭,這也算是一種解脫。這不是他的想法,而是我想他是這樣想的,他大概也是這樣想的,死了多可惜呢。活著也是一種勇氣。

  • 4 # 史道驛站x

    要說在朱棣靖難之後,失蹤的建文帝的下落,最有說服力的答案沒有。朱棣攻下南京後,最急於尋找的就是建文帝,可建文帝生不見人,死不見屍,彷彿在人間蒸發了。

    朱元璋是個從布衣到天子的皇帝,關於他的奮鬥史我在以前的文章裡也記述過。開創大明王朝之後,朱元璋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雖說朱元璋沒有什麼文化,可人生的閱歷豐富,而且有獨到治理天下的經驗,跟他一起打天下的有功之臣,權力也被他削弱得差不多,該殺的和不該殺的也都被朱元璋殺了,能夠僥倖逃過劫難的,也只好裝瘋賣癲,如湯和就是如此。

    馬背上得天下的朱元璋知道兵權的重要性,於是把自己的兒子們都分封成諸侯王,各自擁有自己的王國,朱棣被封為燕王,駐守北京和周邊區域。

    朱元璋的長子朱標,仁厚謙遜,被立為太子,朱元璋對他也是寄予了厚望,雖然朱標有時也會對朱元璋的做法表示不滿,尤其是說朱元璋殺戮太重,朱元璋不高興歸不高興,他還是精心培養太子朱標,‘’浙西四賢‘’之一的宋濂是朱標的老師,宋濂是一代大儒,他培養的朱標自然不差,可是天妒英才,朱標英年早逝,這給暮年的朱元璋沉重的打擊,太子朱標去世後,朱元璋對於立太子猶豫再三。

    太子之位空缺,這讓朱元璋的其他兒子們都在蠢蠢欲動,都覬覦太子之位。這些皇子之中,最有競爭力的當屬朱棣,因為朱棣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戰功赫赫,朱棣也深得朱元璋的喜愛,據說朱元璋在無意之間也流露過讓朱棣做太子的意思,或許這也讓朱棣的心中有了期待。

    但朱元璋畢竟是朱元璋,從來不按套路出牌,在他病重期間,皇孫朱允炆一直陪伴在身邊,精心伺候,讓病重的朱元璋內心產生了感動,一個念頭油然而生,於是朱元璋做了一個驚人之舉,立皇孫朱允炆為皇太孫,為了朱允炆順利繼位,朱元璋做了一系列安排,清除障礙,並下詔說在他死後,諸皇子不準進京弔唁,這就是防止皇子們造反。同時朱元璋還安排了駙馬梅殷和宋濂的弟子方孝孺為輔佐大臣,實為用心良苦。

    公元1398年6月30日朱允炆繼位,年號建文,後人多稱其為建文帝。朱允炆在位期間,提高了文官的政治地位,寬刑省獄,嚴懲宦官,並對朱元璋的一些弊政進行了糾錯,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稱為“建文新政”。

    公元1399年8月,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了“靖難”,史稱“靖難之役”。這一戰爭持續三年,最後以朱棣勝利而告終。

    據說朱棣攻下南京後,直奔皇宮,此時的皇宮是一片火海,除了看到幾具燒焦的屍體外,沒有看到朱允炆的蹤跡,既然皇帝不見了,國不可一日無主,公元1402年7月17日朱棣登基。

    對於建文帝朱允炆的失蹤,一直是個迷。有人說朱允炆化妝逃走了,後來出家做了和尚;也有人說朱允炆逃到了國外;還有人說朱允炆已經葬身火海。

    其實對於建文帝朱允炆的去向,我更認可他已經葬身火海,朱棣趕到皇宮後,已經發現朱允炆已死,但他不能對外公佈這個訊息,讓建文帝自生自滅,這是個最好的選擇。雖然後來朱棣派鄭和下西洋,有人猜測是為了尋找建文帝,其實這正是朱棣的老謀深算,用一些似是而非的舉動讓後人猜測。

  • 5 # 一鑑觀

    建文帝是明朝第二任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孫子,因為叔叔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而下落不明。

    你說這個老四,總是不讓朱元璋省心,好好的燕王在北平待著吧,幹啥還要奪了侄兒的天下。

    按說,皇位爭來爭去也還是在他們老朱家的手裡,但是不也是違背了朱元璋的意思。要說皇太子朱標死了以後,這些皇子們不早就讓朱元璋看上眼了,從而被立為太子。

    最後沒有說明什麼?說明德行不夠呀。

    經過四年的戰爭,朱棣終於站在了南京的城樓之下。心中也是感慨萬千,此次進去,出來可就不是燕王了,不然自己還打個什麼勁兒。

    (朱棣劇照)

    進到皇宮以後,第一件事情自然就是尋找自己的侄兒朱允炆了。可是最後找來找去,怎麼都找不到。

    國不可一日無君,朱棣在眾大臣的覲見之下,終於登上大位了。(其實都是他私下安排好的,從造反開始,想了好幾年了。)

    回到正題上,朱允炆哪裡去了呢?

    1.化妝和尚逃了出去

    話說朱元璋為朱允炆留下了一個盒子,盒子裡邊有一個錦囊,這是幹什麼用的呢?保命用的。

    原來朱元璋早就擔心孫兒的天下不穩,所以早早的為孫子準備了後路。

    這個說法也是比較廣泛的一個說法。為什麼要化妝成和尚呢,這就和朱元璋早年的經歷有關係了。

    (劇照)

    2.被大火燒死

    宮牆城破的那一日,皇宮內起了大火,有人說這是建文帝朱允炆故意放的大火,而自己也被這場火活活燒死。

    不留給朱棣一點機會,連見面的機會都沒有。

    3.被朱棣秘密處死

    至於所有的傳說都是朱棣杜撰出來的,為的就是不讓世人知道真相,從而堵住世人的嘴。

    自己這個皇位是沒辦法了才坐上來的。侄兒失蹤了,又找不到,怎麼辦呢,只有自己替他做幾天,等找到了在讓給他嘛。

    而朱允炆早被朱棣秘密處死,或者是扔到大火裡燒的面目全非,什麼都看不出來了。

    (劇照)

    至於到底哪一種才是真相,恐怕也只有歷史知道了,後人也只能猜測。

    近些年據說是在福建發現了朱允炆的墓地,但是真實性有待考究。

    (傳說的朱允炆墓地)

    世人更加傾向第一種,朱允炆化妝成了和尚消失在這個紅塵世界裡了。同時消失的,還有他自己的紅塵。

  • 6 # 歷史咖啡廳

    朱允炆並沒有葬身火海,而是流浪各地。

    在明清歷史上,有一位皇帝,一直以來,是歷史學界爭論的物件,他就是明朝的建文帝朱允炆。朱允炆在歷史上,之所以被稱為爭論的焦點,是因為在經過了靖難之役以後,關於他的下落,一直是一個謎。

    靖難之役,叔侄反目,朱棣以“清君側”之名,起兵謀反

    公元1398年,朱允炆被擁立為帝,從這個時候起,朱棣和朱允炆就沒有了往日的叔侄之情。

    在文臣方孝孺等人的輔佐下,開始大刀闊斧的改革,第一件大事,就是鞏固皇權,進行“削藩”。在他的這些叔叔裡,朱棣最有野心,和別的叔叔不一樣的是,朱允炆也非常的敬愛他,於是沒有將朱棣趕盡殺絕。

    公元1399年,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南下,發動了著名的“靖難之役”。靖難之役,朱棣完勝,在圍的水洩不通的情況下,朱允炆又能如何外逃?答案可能只有朱棣自己知道

    雖然史書上已無考證,但是我們可以大膽作出假設。

    當燕王朱棣攻入皇宮,並沒有對昔日的這位侄子痛下殺手,而是放了他一馬,那麼結局就是朱允炆並沒有葬身火海,而是流浪民間。

    這個假設的前提是,在朱允炆還是皇長孫的時候,朱允炆幫過朱棣,俗話說滴水之恩應該湧泉相報,朱棣在最後關頭才會念及叔侄之情,就放了朱允炆一馬。

    據史書記載,朱允炆還是皇長孫的時候,曾經幫過自己的叔叔,朱棣是一名武將,並不太懂政治,有一次,他被朝中的奸佞設計,差點成了階下囚,但是自己的侄子卻一直相信他,向朱元璋上諫,力排眾議,救下了自己的親叔叔。

    這件小事,並不能說明朱棣就沒有殺掉朱允炆。但是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他們兩個的叔侄之情,並沒有因為皇位,而消失殆盡。

    還有一個可能,在朱棣殺人皇宮以後,宮內有通往外界的機關,朱允炆燒掉了皇宮,藏身密道,趁亂逃出生天。

    總而言之,歷史上的朱允炆,解決到底如何,只能透過文物和史書來證明,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建文帝在位時期,以仁德治天下,對朱元璋時期的弊政,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這一點,是朱棣所不及的。

  • 7 # 讀史之樂

    在620年前的1399年,大明帝國爆發了一場異常劇烈的大震盪,建文帝朱允炆和燕王朱棣圍繞著“削藩”與“反削藩”展開了一場軍事上的大對決,經過三年的激戰,最終的結局卻是很意外,處於劣勢的燕王攻入南京城,而處於優勢的建文帝卻敗北,並從此失蹤了,死不見屍,活不見人。

    由此引發了明朝最大的懸案:在這場“靖難之役”中,建文帝朱允炆到底是死是活?如果活著,去了哪裡?

    建文帝朱允炆有著怎樣的結局?沒有定論,或說逝於宮中大火,或說由密道出逃,化為僧人,避居江南,或說輾轉渡船流亡海外。究竟哪種說法最有說服力?

    最有力的證據,必須從史料入手,進行研究論證。歷史研究,注重“論從史出”,結論需立足於史料,缺乏史料的結論,必然流於空乏,最終淪為主觀臆測。而史料必須要有可信度,要有相對的真實性,真的史料,才可能有真的結論,令人信服。相比較而言,正史的可信度要高於野史,第一手史料的可信度要高於第二、第三手甚至第N手史料。

    因此,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應該從《明史》、《明實錄》等正史和第一手史料去探尋。它們雖然也有瑕疵不足,但總體上質量上乘。

    建文帝朱允炆是否真的自焚,燕王朱棣並不在場,他趕到時,見到的只剩下一堆焦屍,已經無法辨認,是太監指認出來的。《太宗實錄》的記載是:

    “遂闔宮自己焚燃。上望見宮中煙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屍於火中,還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呆耶!”

    “急遣中史往救,至已不及”說明朱棣並不在場,沒有親眼看見朱允炆自焚。《明史》中多處出現的同一則史料記載:

    “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屍於火中”。

    這則史料同樣說明了燕王到達宮中時,建文帝已經不知所終,屍體已經辨認不出。

    在這種情況下,燕王朱棣只得承認太監指認的屍體就是建文帝朱允炆,宣佈建文帝已死。可是,朱棣內心深處是否真的相信朱允炆已死?《明史•胡濙傳》記載:

    “惠帝之崩於火,或言遁去,諸舊臣多從者,帝疑之。”

    可見,對於建文帝朱允炆的生死,朱棣內心是懷疑的。

    對於朱棣對朱允炆的生死持何種態度,明清史專家孟森先生評價到:

    “成祖命中使出其屍於火,已驗明的系建文,始以禮葬,何必疑於人言,分遣胡濙、鄭和輩海內海外,遍行大索至二十餘年之久?”

    孟森先生認為,朱棣內心是懷疑朱允炆的死的。

    所以,在這種內心驅使下,後來朱棣做了兩件事情,可以認為是尋找朱允炆之舉。

    一件事情是抓捕了朱允炆的主錄僧溥洽。傳聞指溥洽知道建文帝逃亡之事,很可能知道其下落。因此被關在監獄長達15年,目的就是讓他說出建文帝的行蹤,但無果。

    另一件事情是密遣胡濙去尋訪建文帝的下落,10年從未間斷,期間老母親去世都沒有回來守喪,因此升為禮部侍郎。1419年,再次出發江浙一帶,四年後終於帶回了確實的訊息。

    “謁帝於宣府。帝已就寢,聞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至是疑始釋。”

    君臣二人談了很長時間,最後,困擾朱棣近20年的疑問終於消釋了。消釋的這個疑問是什麼,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和失蹤的建文帝朱允炆有關。

    明史專家毛佩奇教授這樣評價建文帝的失蹤之謎:

    對於建文帝蹤跡傳說的研究應放在社會文化層面,探尋其產生髮展的社會背景和社會心理原因。沿用嚴謹的學術方法代替猜想,用可靠的史料代替傳說。

    因此,對於建文帝失蹤,最有說服力的是可靠的史料得出的結論:建文帝並沒有自焚,而是成功地逃了出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讓你回味的童年食品都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