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寶月必吉山

    說話的藝術。

    我說的百真一假,只是有一點小問題,我沒說出全部的真話,而我說的那百真的順序也有一點點小問題……

  • 2 # 海浪4943882

    三里島核災;丟失核彈;用士兵和平民做核實驗等等等等。

    為什麼美國這些醜陋的行為幾乎無人提及?

    而切爾洛貝利人盡皆知?

    ……呵呵……洗腦功夫深。

  • 3 # 窩比的眼神

    切爾諾貝利,HBO新劇。值得一看,更值得深究!

    此劇由美國與英國共同操刀,砍出五集短劇,每週三更新,目前已經三集。

    當年一場核洩漏,造成幾十萬人深受波及,更成為前蘇聯最終解體的一大要因。

    跟隨著紀錄片式的鏡頭,你會深深感到驚恐!憤怒!無助!它算不上恐怖片,卻是真實的露著恐怖!

    事發之時,高管的自負,高官的傲嬌,最終造成第一批消防員毫無防備地奔赴火場,把核反應堆的爆炸當成一場普通火災救援,造成消防員傷亡。他們免疫系統瞬間被毀,面板由紅變黑,痛苦死去。而周圍的人,對核輻射毫不知情更無可防備,他們在核原料隨風飛揚的橋頭,浪漫地起舞,隔著螢幕感到驚恐與心痛!

    而當科學家們全力解釋的時候,眼高於頂的一層一層領導們,更是一臉懵比。隨著事態的發展,勇敢的人們湧現出一批接一批,他們明知必死無疑,但是依然捨生取義。第一批下水的三個地下水工人,第二批挖煤工人,在高溫59度的情況下堅持用最原始的方法深挖隧道。後來還有一批一批普通的人。

    災難是恐怖的,更恐怖的是謊言!

  • 4 # 糟老頭子兮壞的地

    安娜,我回來了,我和我的戰友完成了任務,被授予了勳章,他們讓我們提前退伍,我是英雄了,所以我來到你的身邊,大膽的向你求婚,我迫不及待這一刻。…

    瓦洛佳,那有什麼用?家裡人都說你渾身都是輻射,你很快就會死,我不可能和你結婚!

    瓦洛佳離開了家鄉,一個人回到切爾諾貝里,那個反應堆附近的河邊。他突然覺得最讓他恐懼的不是輻射,而是支援他毫不畏懼的那些人,把他當成了最恐怖的東西。

  • 5 # 野路攝影

    雖說有藝術加工成分,影片還是很接近現實的,放在那個時代,只能這樣去做,否則就不是千萬條性命能解決的了,那將是一場災難,波及整個世界,我也相信,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終將清潔利用核能,切爾諾貝利電站核洩漏也將有徹底解決的方法,逝者安息!

  • 6 # 歲月丶沐歌

    這片兒必須得寫個影評。

    之前聽同事推薦的,本來沒打算看,因為這類題材偏紀實,而我比較喜歡科幻,之前也有一部切爾諾貝利的科幻片,有空可以看看,劇情也不錯,偏喪屍題材的。

    言歸正傳,這個美劇節奏之快,是我縱觀這些年各種科幻恐怖題材的美劇而不多見的,片子節奏快,觀眾進入狀態就快,非常的抓人,讓你看一下就想一直看。片子上來主角就自殺了,接著切爾諾貝利就爆炸了,再接著,救火隊,專家,政府,黨,各類人員,組織,集體紛紛登場,災難,懸疑,恐怖,火災,核輻射,腐爛的被輻射人員,各種元素接踵而來,不讓你喘息,怎麼形容呢,就像你點開電影以後,深吸了一口氣,然後知道電影放完,你才能把這口氣吐出來,而隨之帶來的一定是一聲,唉。

    節奏快,劇情吸引力強,我認為是能火的原因之一。

    其次,切爾諾貝利,這個事件大家知道開始,知道結局,這段歷史每個人都能簡單的說上一二,但也僅僅只是一二,而這部劇告訴你的就是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不管是因為政府的刻意隱瞞,還是因為三十多年的稍顯漫長的歷史,這切爾諾貝利的故事可能都會讓你覺得不是那麼吸引人,或許沒有這部電影,可能都不會再有人提起它,但是當你看完這部劇,你才會驚覺,原來切爾諾貝利的事故有著這麼多隱情,有著這麼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有著這麼多一言難盡的悲傷故事,有著這麼多不該被遺忘的理由。這個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也是最恐怖的人為因素導致的災難,原來是這樣的令人窒息。

    這是一部沒有套路的電視劇,沒有英雄,沒有怪獸,沒有戰甲,沒有感情,沒有宣揚什麼也沒有打壓什麼,平鋪直敘的是欺騙,是政治,是正義,是犧牲,是災難,是歷史。

    切爾諾貝利,不該被遺忘。

  • 7 # 方也施施

    “政府保持緘默,醫生也沉默不語。各地區等待來自州府的指令,州府等待明斯克的指示,明斯克則等待莫斯科的命令。這是一條很長很長的鎖鏈,鎖鏈的一端連線著少數幾個決策者。”——《切爾諾貝利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阿列克謝耶維奇

    切爾諾貝利Chernobyl,一個熟悉而陌生的地名,從烏克蘭首都基輔出發,向北行進100多公里,就能到達普里皮亞季鎮。

    上世紀八十年代發生在這個城市的災難,成為了這顆星球歷史上都無法抹去的傷痕。

    把時間的砝碼往前推移,最終精確到

    “1986年4月26日凌晨1點23分”。

    我們仍舊感受到這場悲劇的沉重,時間沒有減輕傷痛,它在帶來遺忘的同時,也在慢慢拂去籠罩在這場城市上空的疑雲,只有當它足夠承受“世事變遷”的形容,那些曾經不為人知與不可置評的過去,才被披露、批判與反思,最後以“歷史”之名為其追悼。

    解密的克格勃檔案顯示,1986年4月25日夜,為了測試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反應堆的自我供電系統能否節省更多的能源,核電站4號機組的176名員工奉命進行實驗。26日凌晨1點23分,安全系統被關閉,實驗開始,44秒後反應堆核心突然爆炸,之後就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事故!——《鳳凰歷史》張嚮明

    這是歷史上最嚴重的核電事故,也是首例被國際核事件分級表評為第七級事件的特大事故(第二例是2011年3月11日發生在日本福島縣的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這次災難所釋放出的輻射線劑量是二戰時期爆炸於廣島的原子彈的400倍以上

    HBO與Sky最新合拍的五集迷你劇《切爾諾貝利》就圍繞這場事故的來龍去脈展開敘述,各大平臺的評分很高,觀眾反饋也很好,有人說這部劇得分高的原因在於醜化蘇聯,你可以從劇中挖掘出輿論導向與政治話語權的“蛛絲馬跡”,卻無法否認它撕開了人性的陰暗面與劣根性,這點實則無關國籍。

    第一集的開場就是一段獨白,其實是對全世界的拷問,關於切爾諾貝利,我們仍舊有太多的“不得而知”,我們看到了官方需要我們、允許我們看到的,而真相到底是什麼??

    所謂錯誤,總要有人擔責,總工程師迪亞特洛夫無疑是個最佳人選,他的一系列錯誤判斷與決策都導致了災難的擴大化,但他只是連鎖反應中的一環,有無數的人應該為這場人禍負責,他們的冷漠、自私與自以為是的事不關己,使得之後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與歐洲部分地區長期籠罩在核輻射的恐慌與悲愴之中。

    第一集中,在反應堆堆芯爆炸時,有一位操作員明確判斷了爆炸的事實,但是核電站的代理總工程師迪亞特洛夫卻拒絕承認,固執地認為是控制箱爆炸,其他操作員不敢違抗上級指令,無人再次質疑上級的判斷,畢竟我們習慣扮演“沉默的大多數”,只是這次不一樣,人們註定在自欺欺人中要為這次怯懦付出沉痛的代價。

    鏡頭接著轉向核電站的高層,他們一邊抱怨著清夢被阻撓,一邊也根本毫無意識事態的嚴重性,首當其衝不是解決問題而是互相推諉與甩鍋,逃避責任;之後半夜的高層會議,核電站主管罔顧事實,欺騙大家事故已經被完全控制,“穩定軍心”成了這個舉措唯一的開脫詞,他們在“防止恐慌”與“拯救生命”的權衡之下做出了錯誤的選擇,甚至可能都未經權衡與思考,他們用謊言去拖延事態,去掩蓋真相,與此同時,在場的政壇高層似乎更擅長並專注於政治演講,這場事故會議沒有阻止事態惡化,反而變成了為蘇維埃信仰努力鼓掌的洗腦大會。

    這樣的細節還有很多很多,比如核電站負責人堅稱200倫琴的測量值是測量器壞了的結果,否認空氣中石墨烯的四散,市醫院也沒有準備碘藥片(幾乎是用來抵抗輻射的必備藥物)……畢竟切爾諾貝利曾經被官方宣稱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核電站”,然而爆炸告訴我們:這世上沒有絕對安全!

    劇中直到核輻射的影響蔓延到了瑞典和德國,切爾諾貝利的真相才被媒體曝光,在國際輿論的壓力下,蘇聯才終於承認這是人類第一次遭遇的大規模核洩漏!

    爆炸的三十六小時後,小鎮的居民才被正式通知疏散與撤離,當然也包括那群半夜會議的當地政壇高層。已經暴露在核輻射影響下的他們,多半之後會在輻射病的折磨中死去。這裡給出一組資料:

    意外發生後,馬上有203人立即被送往醫院治療,其中31人死亡,當中更有28人死於過量的輻射。當局立刻派人將135,000人撤離家園,其中約有50,000人是居住在切爾諾貝利附近的普里皮亞特鎮居民。衛生單位預測在未來的70年間,受到5–12艾貝克輻射而導致癌症的人,比例將會上升2%。另外,已經有10人因為此次意外而受到輻射,並死於癌症。到2006年,官方的統計結果是,從事發到目前共有4000多人死亡。但是綠色和平組織,基於白俄羅斯國家科學院的資料研究發現,在過去20年間,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受害者總計達9萬多人,隨時可能死亡。——百度百科

    《切爾諾貝利》也將鏡頭對準了民眾,在官方訊息封鎖下,那些第一時間衝進爆炸現場的消防員完全沒有任何防護措施,那些在夜空下欣賞著石墨烯漫天飛舞的小鎮居民,那個推著嬰兒車散佈的普通父親,那些歡聲笑語中正常去學校上課的當地孩子,那些據理力爭卻又無可奈何的核物理學家……

    那些自詡信仰在心的高層與官方,實則視生命如草芥與螻蟻,官僚主義盛行下他們拒絕真相,用一個個謊言去掩蓋事故,漠視人民利益與生命,甚至用一年的工資去誘騙普通民眾進入充滿輻射的水中開啟閥門排水,那些政治信徒的“大義凜然”最終淪為了口號與宣傳標語,切爾諾貝利最終淪為人間煉獄,絕望的塵埃飄散在空中。

    與之相對的是那些貌似阻止災難擴大的英雄,他們在這場世紀災難中展現出了人性光輝,消防員犧牲生命的逆行身影,試圖內部滅火的兩位操作員勇敢地走到反應堆的水閘前,三位勇士(安納難寇,貝茲帕洛夫,巴拉諾夫)視死如歸地進入充滿輻射的水中……

    災難之前,切爾諾貝利曾經是個繁華祥和的小鎮,

    “走在如今的廢墟上,你才意識到,這個城鎮在1986年是多麼先進:這裡有文化宮、酒店、電影院、遊樂場、大型超市,有15所幼兒園,6所學校,3所醫院,35個小公園,3個室內游泳池,還有美麗的紅樹林。這裡居住著五萬人口,都是核工業的高精尖人才,平均年紀只有26歲。這曾是一個住滿年輕人的年輕城市。連首都基輔的人,都經常跑到這裡來,購買基輔沒有的時髦貨——這裡是前蘇聯能買到香奈兒五號香水的寥寥幾個地方之一。”——《鳳凰資訊》孫瑩

    最終謊言帶走了一切,留下了一座鬼城。

    時間,不僅代表遺忘,更代表銘記與反思。

    看完第一集很久了,第一時間的觀後感是很沉重的。尤其是看到核輻射向整個小鎮擴散,不知情的市民與孩子還在正常生活時,那種無力感很窒息。即使人世間的悲歡離合本不相通,光看圖集裡苦苦掙扎的倖存者就悲憤不已。

    如何防止“切爾諾貝利”的再次發生,是留給個體與集體機制永恆思考的話題。當核能成為生活生產供電的主要來源之一,當更多帶有“雙刃劍”性質的大型專案在人類發展程序中登上舞臺,我們如何從那些歷史的經驗教訓中獲得警示,如何從那些生命的死亡中保持對自然的敬畏?

  • 8 # 三略嗶嗶嗶

    HBO新劇《切爾諾貝利》現在已經放出三季了,不否認“HBO出品必屬精品“,但是當我們在看一部電視劇的時候,是不是應該想到,這僅僅只是一部電視劇而已。他並不是我們看到的一個真實的歷史,可能裡面有部分事件和真實歷史比較類似。但是編劇,作者,導演為了提高電視的一個觀賞性和娛樂性,都會做一些或多或少的誇張手法,來描述當初的歷史事件。所以當我們再去看這部《切爾諾貝利》這部美劇的時候,我們並不能指望這部電視劇能夠給我們還原某一部分的歷史真相。

    其實當我們去看這部美劇的時候,我們並不要抱著一種還原歷史真相的紀錄片去對待。更多的應該是從這部美劇的本身,瞭解到我們現在的一些缺點。其實也是想讓我們知道,不管在任何時候都有一群人。在守護著我們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他們的大公無私,是我們應該去敬畏的尊重了。

    切爾諾貝利事件,本身就是人類歷史上一場人為的重大災難事件。再加上事件發生後,政府對事件處理的一個了態度,所以很多人就會說是政府的問題。其實當我們換一個角度去思考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政府也是人組成的,政府的制度都是人建立的。人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的面面俱到,更何況,不同的環境下上,政府的組織結構和職能也是不一樣的。所以有的時候我們並不需要把事情責任全部推歸於政府,可能有個別政府人員的一個瀆職造成沒有及時的去處理事件,那我們就要去分析是不是制度建立的不完善,還是個別人員的問題。就像是我們現在生活中,這一些各種緊急預案一樣。我們也都知道不能保證每一分緊急預案,都能有效地去處置所應對的事件。也正是因為有了完善的制度、法律法規、緊急預案等這些東西。才能讓我們生活在一個安定平和的環境中、從而避免了更多類似切爾諾貝利時間的發生。現在看來有很多事情的發生,都是因為有個別沒有嚴格的去遵守制度造成。

  • 9 # 蝙蝠俠不會飛

    印象中的切爾諾貝利是離我們很遙遠的核電站,課本上提到過的嚴重的核洩漏事件。近期在豆瓣評分高達9.7的《切爾諾貝利》再現當年的慘劇,也讓我們重返切爾諾貝利,回顧這次史無前例的核事故。

    第一集的名字是:1:23:45。爆炸發生的時間有了,但是到底是水箱爆炸還是堆芯爆炸?官僚體質導致直接負責人不願、不敢承認堆芯爆炸,用低劑量探測儀的最高指數作為核洩漏的資料反饋到最高層。因為假裝只是水箱爆炸,走向死亡邊緣的消防員被告知普通火災滅明火,第二集才會發現水反而成了潛在的爆炸原料。

    因為高層隱瞞事故嚴重程度和封鎖訊息,普通人群反而遠遠的覺得爆炸上空的多彩電離畫面很好看,事故親歷者、工程師尤里·科尼夫回憶當時的情景說:天空色彩繽紛,非常明亮,有橘色、紅色、天空藍、鮮血般的紅色猶如彩虹非常美麗。一轉眼消防員和核電站底層員工就因為輻射而滿臉通紅,面板潰爛滲血,令人久久不能忘懷!

    第2集:請保持鎮定。在切爾諾貝利爆炸事件發生後,數百萬人處於危險之中,蘇聯物理學家Valery Legasov建議派人開著安裝了高劑量輻射計的卡車進去測量輻射確認堆芯爆炸,多次提醒要對駕駛員做保護,但是估計保護仍不足時,旁邊的軍官說:那我自己去。蘇聯領先的核物理學家瓦列裡·萊加索夫最終取得蘇聯高層的信任,透過飛行員冒死投擲5000噸硼和沙子覆蓋爆炸表層,大家以為事故到此結束。

    但透過封鎖遠道而來核物理學家Ulana Khomyuk接觸並警告他因為內部的高溫和水的存在,可能會破壞大陸的第二次爆炸威脅,四號反應噸還會導致其他反應噸都爆炸,至少影響5000萬人的生命。本集的結尾三名敢死隊成員穿上重重的防護服拿著探照燈深入爆炸底部疏通管線時,高輻射導致電子裝置失靈,一片黑暗中落幕,這三個人平凡的偉人:Ananenko、Bezpalov、Baranov。另外蘇聯高層和物理學家知道自己身處高輻射區域可能導致只有幾個星期的壽命時的無助和人性中必須有人來解決問題的使命感讓人動容。

    後面還有三集未播,最後一集應該會呼應開頭揭露真相。透過該劇很多地方重新整理了我的認知,但更引人思考的是真實事件。

    1、事故原因有異議

    關於事故的起因官方有兩個互相矛盾的解釋。第一個於1986年8月公佈,完全把事故的責任推卸給核電站操縱員。第二個則釋出於1991年,該解釋認為事故是由於壓力管式石墨慢化沸水反應堆(RBMK)的設計缺陷導致,尤其是控制棒的設計。雙方的調查團都被多方面遊說,包括反應堆設計者、切爾諾貝利核電站職員及政府在內。

    2、緊急滅火的消防員

    凌晨1點25分,切爾諾貝利核電廠第二消防站接到火災警報,當班值勤的28名消防隊員立即出動。當時他們沒被告知是反應堆爆炸,有的還以為是一場普通火災“沒人告訴我們是反應堆的事”。那些上了房頂然後死了的小夥子們……瓦契克、柯利亞和其他人,還有沃洛迪亞-普拉維克……他們爬上了梯子,然後我就再沒看到他們……

    3、事故後續處理緩慢

    爆炸發生後,並沒有引起蘇聯官方的重視。在事故後48小時,一些距離核電站很近的村莊才開始疏散,專家寧願相信是測量輻射的機器故障也不相信會有那麼高的輻射。這是因為官方擔心會引起人民恐慌,甚至在普里皮亞季還在舉行有烏克蘭第一書記參加的五一節慶祝。許多人在撤離前就已經吸收了致命量的輻射(若能立即撤離,則可大幅減少受害者數量及程度)。

    4、一星期後遲到的真相

    事故後3天,莫斯科派出的一個調查小組到達現場,可是他們遲遲無法提交報告,蘇聯政府還不知道事情真相。終於在事件過了差不多一週後,莫斯科接到從瑞典政府發來的資訊。此時輻射雲已經飄散到瑞典。蘇聯終於明白事情遠比他們想的嚴重。

    5、之後數個月的人工處理

    蘇聯政府派出了無數人力物力,終於將反應堆的大火撲滅,同時也控制住了輻射。但是這些負責清理的人員也受到嚴重的輻射傷害;原因之一為遙控機器人的技術限制,加上嚴重輻射線造成遙控機器人電子迴路失效,因此許多最高汙染場所的清理仍依賴人力。

    6、核電站後續情況

    切爾諾貝利電廠並沒有因為4號機組出問題而停止運作,只是封閉了電廠的4號機,但由於缺乏能源,所以烏克蘭政府讓其他三個機組繼續運作。直到2000年其他幾個機組才陸續停止發電。

    損毀的4號機組前蘇聯用一個號稱能至少用30年石棺將四號反應爐封閉,30年後當局在四號反應爐旁花五年時間建造好了一個圓拱型的新石棺,用於全部遮蓋第4機組連同此前建造的臨時性防護設施“石棺”。完成後將沿軌道平移過去,將舊石棺一併蓋住。新石棺號稱能用100年,如果石棺倒塌的話,有可能會導致機組釋放出有輻射性的塵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軍工企業在國家政治活動中的話語權究竟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