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中茅店

    謝邀!在明末孫傳庭帶出來的秦軍,作為明朝中央最後一支能調動的具有戰鬥力的軍隊,其滅亡必然會導致最後明朝的滅亡。初孫傳庭在1643年十月六戰死,李自成在1644年三月十九日攻破北京城,崇禎帝自縊煤山。孫死後僅僅過了五個月,明朝中央就被攻破了。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因為孫傳庭是在當時唯一一支具有戰鬥力且能聽朝廷排程的軍隊。崇禎九年,負責剿匪的盧象升奉命奉命北上抗金,隨後不久被清軍包圍,力戰而亡。這是孫傳庭就扛起剿匪的重任,在陝西擊潰高迎祥的軍隊並俘虜了高迎祥。崇禎十一年,孫與洪承疇聯合圍剿李自成的軍隊,李自成僅僅帥十八人逃亡。也是這一年清兵寇邊,入關威脅京城,孫被急招護衛京城。這也給了李自成喘息的機會。此後孫上書請求保留自己帶出來秦軍一是為了抵抗清軍,二是為了徹底剿滅起義軍。被崇禎給拒絕了,這樣一支具有戰鬥力的軍隊就這樣解散了。隨後,因不滿朝廷所做所為,被崇禎帝給下獄抓了起來關了三年。到崇禎十五年的時候,李自成又壯大起來,這時崇禎又想起孫傳庭來了,孫又奉命回去組建秦軍,才過了幾個月組建起來的秦軍還沒得到正規的訓練,被崇禎要求去抵抗李自成。孫傳庭上書請求再緩一緩,秦軍需要訓練好了才能上戰場,崇禎不同意。孫沒辦法只能被迫上去和李自成打,期間又中了李自成的包圍,最後在陝西潼關附近戰死。當時從崇禎九年到崇禎十五年,明朝能打的將軍除了孫傳庭其它不是被殺,就是被招降。盧象升,孫承宗被殺,洪承疇被招降,吳三桂後期不聽朝廷命令只求自保,所以就只能孫傳庭去剿起義軍了,可崇禎還不給孫時間,結果導致孫全軍滅亡。

  • 2 # 波哥侃歷史

    這個問題應該分解一下。首先,孫傳庭在明末諸將中的確是厲害角色。其次,說傳庭死則明亡並不僅僅是說他多厲害,還因為孫傳庭把守的潼關是最後一個門戶,孫傳庭又是明朝最後一個良將。據《明史》,名將孫傳庭為人所誣,繫獄三年,後起為兵部左侍郎、陝西總督,守潼關,軍新集,不利速戰,務求固守,秦中士大夫為大軍供應所苦,紛紛奏報“秦督玩寇。”沒有清醒估計實力的崇禎乾脆加傳庭兵部尚書,改稱督師,又賜劍,督其出戰。傳庭頓足而嘆:我知道此去無返,但奈何,大丈夫豈能再對獄吏?遂開關出師,敗績,傳庭死。傳庭死,明朝再無堅城良將,明亡矣。

  • 3 # 歷史吐槽機

    以老朽的觀點來說,孫傳庭確實是個非常厲害的人,文武兼資又膽略出眾。如果不是生在明末,或者不是在崇禎手下,他應該能取得更高的功業。但《明史》中“傳庭死,而明亡矣”這句話的理解方式,老朽有點不同的意見。

    在老朽的史觀裡,任何朝代都沒有一身寄社稷興亡的人。因為那不符合科學,只適合出現在演義小說中,不適合出現在正史裡。所以對那句話老朽更願意理解為,秦軍的覆沒標誌著明朝的軍事力量由相對平衡走向絕對下風。

    眾所周知明末有三大軍之說,分別為遼東的關寧軍,盧象升的天雄軍,以及這支仿造關寧軍建制的秦軍。這三支軍隊是崇禎年間戰鬥力較強且還能被明朝直接掌控的軍隊,是明末軍隊的主力。本來的配置是關寧軍鎮守遼東防線,阻擋清軍出關;秦軍依靠陝西剿滅流寇;天雄軍作為機動力量補充其他兩軍的漏洞,在加上原來九邊的精銳邊軍守護國界。這種態勢的明朝其實在軍事上可以勉強維持相對的平衡,無論對清朝還是流寇都沒有較大劣勢。

    但是崇禎十一年天雄軍和盧象升被關寧軍坑死在鉅鹿,崇禎十四年九邊精銳在松錦大戰中又全折了進去。在孫傳庭戰死之前,明朝手裡能真正掌握的軍隊只剩下關寧軍和秦軍,關寧軍又一直被死死的壓在遼東不敢動彈,也就是說明朝真正可以靈活指揮的只有秦軍一支了。然而崇禎十六年,在崇禎幾次催促下,秦軍開始與李自成交戰,終於因糧道斷絕而崩潰,孫傳庭戰死。這時候明朝其實已經沒有真正能夠指揮的軍隊了,軍事態勢由相對平衡進入了絕對劣勢,這也是李自成能夠順利進入北京的直接原因。

    所以老朽總結來看,《明史》中的那句話,其實不完全指的孫傳庭一個人,而是他所代表的秦軍,個人覺得這麼理解更符合客觀現實一些。

  • 4 # 溫陵遊人

    先簡單介紹一下孫傳庭。孫傳庭是明末罕見的文武雙全的名將,一表人才,文采出眾,進士出身,做過知縣、府丞,又深諳兵法謀略,善於領兵作戰。在榆林建“秦軍”,曾屢次擊敗李自成等起義軍,後來因朝廷催戰,被李自成擊敗,戰死沙場,年約50歲。

    為何《明史》有“傳庭死,而明亡矣”的說法?我歸納了三點。

    一、無人為繼。

    孫傳庭死於崇禎十六年,即公元1643年。當時,眾人熟知的明末名將盧象升、袁崇煥、熊廷弼等已經全部去世,孫傳庭死後,崇禎幾無良將可用。

    二、無兵可用。

    當時孫傳庭任兵部尚書,統領七省軍務,指揮著明軍僅剩的為數不多的精銳士卒。郟縣之戰後,這些明軍精銳將士死傷殆盡,明朝幾乎已無可以禦敵的成建制的部隊。

    二、無險可守。

    孫傳庭鎮守的潼關意義重大,按《明史》的說法:“傳庭死,關以內無堅城矣。”孫傳庭死後,起義軍大舉入關,已成燎原之勢,崇禎政府再無力對起義軍進行有力鎮壓。

  • 5 # 火器工坊

    孫傳庭確實是個軍事天才,而且是那種最後可以決定明朝還能不能繼續苟延殘喘的那種人物。關於孫傳庭的介紹和事蹟,我也不用多說,自凡是會看這篇文的,十有八九也是知道些明朝歷史的,所以這裡就說孫傳庭的死為啥會對大明有這麼大的影響。

    當時遼東的皇太極和川東的張獻忠已經搞得大明焦頭爛額,在中原商洛山隱匿了一年多的李自成又重新帶著幾千人出來闖蕩,因為戰事頻繁,被高額的稅收壓得喘不過氣的中原百姓紛紛投向了李自成的大軍,很快到1640年,李自成就有軍數十萬,並且在正月十二日攻克了洛陽。憑藉著福王的家產,李自成迅速壯大了自己的軍隊,並且安撫了河南各地的貧民。此後到1642年,李自成三戰開封,雖然未能攻克開封城,但是基本全滅河南的明軍主力,尤其是朱仙鎮一戰,打的左良玉再也不敢和李自成交手。同年,在遼東統軍的洪承疇也兵敗被俘。可以說,崇禎朝軍事人才 就只有吳三桂和孫傳庭了。而吳三桂鎮守寧遠走不開,所以崇禎能倚重的,就只有孫傳庭了。

    崇禎十五年(1642年)二月,李自成第二次圍開封之時,崇禎帝從監獄中提取孫傳庭,赴陝西擔任三邊總督,然後在陝西進行了一番整改。他先是殺了兵油子賀人龍,又徵收了被地主霸佔的軍屯,強大了自身實力後,接著募兵十於萬,把關中整治的僅僅有條。原本以無兵可用的大明突然出現了一絲生機。

    然而就在這關鍵的時刻, 害怕孫傳庭擁兵自立的崇禎開始瘋狂催戰,無奈之下,孫傳庭只能領軍出關,於郟縣和李自成發生了激戰,史稱柿園之戰。此戰孫傳庭用計力挫李自成,後因闖軍勢重,不得已而撤回了陝西。

    自柿園之役敗歸陝西后,到處招兵買馬、發展生產、置辦武器,經過大半年的努力,陝西官軍實力有顯著增長。五月,崇禎命孫傳庭兼督河南、四川軍務,不久又封他為兵部尚書,改稱督師,加督山西、湖廣、貴州及江南、北軍務,並賜予尚方寶劍。八月,崇禎又開始了瘋狂的催促,於是乎孫傳庭在西安關帝廟誓師,統率總兵白廣恩、高傑、牛成虎等部十萬眾東出潼關,同時檄調各路人馬夾攻李自成。然而孫傳庭自己也清楚,陝西軍此時還沒準備好。但是受忠君思想的影響,孫傳庭只能上路。

    孫李雙方在郟縣展開激戰,由於左翼車營的潰敗,孫傳庭大軍瞬間便灰飛煙滅,近一年的成功付之東流了。此役明軍官軍死亡四萬餘人,損失兵器輜重數十萬。而李自成解決了在中原和關中所有的威脅以後,便開始進軍陝西。十月初,李自成攻克潼關,總兵白廣恩、陳永福投降李自成。李自成以十萬軍圍攻孫傳庭,孫傳庭向渭南撤退,十月初三,孫傳庭戰死,時年51歲。

    從這些經歷,不難看出,只用了半年的時間,孫傳庭就捯飭出了一隻能和李自成抗衡的大軍,足以說明他的實力之強。而失敗的原因,一方面是天氣(郟縣之戰中原本孫傳庭是有優勢的,然而連著幾天大雨使得孫傳庭來不及擴大戰果,卻給了李自成搞伏擊的機會),還有就是崇禎的不懂瞎指揮。如果孫傳庭據守陝西,李自成就不敢北上打京城,而多給孫傳庭一些時間,也足夠把陝西整頓好,再加上中原和關中幾年大亂,北方的藩王已經被折騰的差不多了,只要恢復生產,大明的稅收還可以多喘幾年氣,不至於被活活“餓死”。所以說孫傳庭死,大明戰局完全顛覆,大明也就徹底要涼了。而大明劫一詞,當真名副其實啊!

  • 6 # aht9505

    明史是誰修的?滿清修的,他們怎麼修的呢?說白了還不都是套路,不是大家不努力工作,這是大明氣數已盡,這是天意,所以有本事的大臣層出不窮,但是皇帝不會用他們,然後順應天意,滿清入關。其實這種東西看看封神榜就懂了

  • 7 # 另類文史

    另類君開講^_^

    我們先談《明史》。作為官修史書,《明史》從順治二年到乾隆四年,歷時94年才修訂完成。和朱元璋修《元史》只花了兩年時間相比,《明史》從組織編纂,到付梓刊印,期間雖經歷波折有過暫停,但總起來說仍然一脈相承。但問題也就在這裡。

    《明史》中對臣子多加美化,而對明朝歷代皇帝則多加渲染醜化甚至刻意歪曲。

    例如對熊廷弼、袁崇煥、左良玉、孫承宗等人就有明顯過譽,而對崇禎皇帝,則是一邊倒的黑化歪曲甚至刻意誣陷抹黑。

    滿清為何如此呢?答案很簡單,只有誣陷詆譭明朝皇帝,才能反方向印證滿清政權的合法合理和政治正確,而渲染美化明朝的忠臣良將,則可以讓滿清政權顯得“高大上”而且有涵養。

    我們再看孫傳庭其人。可以說,在袁崇煥、孫承宗死後,洪承疇因糧草不及被迫降清,大明最後的柱石就是孫傳庭,可以說是碩果僅存。然而崇禎腦子短路,後勤糧草供應不上,還逼迫疲憊之師去對戰農民軍那群殺紅了眼的亡命徒,豈有不敗之理?

    請注意,孫傳庭是最後的柱石,並不表示他就能力挽狂瀾,即便是擎天柱,也是需要保養維護的,更何況是一個剛從監獄裡放出來的老人呢?

    孫傳庭之死是大明王朝倒塌的重要一個環節,但不是因為孫傳庭死才導致“明亡矣”。

    事實上,大明王朝的腐朽早已無法逆轉,如果魏忠賢還活著的話,還能再搶救一下,然而,大明氣數已盡,即使是苟延殘喘,也只是多活兩年而已。

  • 8 # 有書共讀

    談到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孫傳庭這個人。

    作為進士出身的孫傳庭,先後當過知縣、府丞。最後在榆林成立了“秦軍”,是明末三大軍隊之一的主帥。孫傳庭多次帶領秦軍擊敗李自成等起義軍,最後卻因為朝廷催戰,死在了李自成手中,享年50歲。

    他是把手潼關的最後一個門戶,也是大明朝的最後一名良將。在《明史》中更是稱孫傳庭一死,明朝就滅亡了。所以,孫傳庭真的那麼厲害可以擔負起一個朝代的興亡嗎?有書君認為可以從以下三點進行分析:

    第一,明末只剩下孫傳庭能派出來打戰了

    眾所周知,明朝末期有三大軍之說。分別是吳三桂的關寧軍、盧象升的天雄軍以及孫傳庭的秦軍。

    盧象升和天雄軍是戰死最早的,而關寧軍又被死死壓制在遼東一帶不得動彈。也就是說,在當時能夠被靈活調遣的只剩下孫傳庭帶領的秦軍。

    第二,明末最後一支具有戰鬥力的秦軍其實並沒有做好戰鬥準備

    據史料記載,當時被崇禎皇帝派出剿匪的孫傳庭其實是被關押監獄多時。

    戰事吃緊,無人可用的情況之下,崇禎帝終於想起了他。還命令他在短期內組建好軍隊趕赴前線。

    孫傳庭用了幾個月的時間終於組建好了軍隊,但仍存在缺乏正規訓練的問題。孫傳庭也為此上書多次表達自己對於軍隊的戰鬥力和規整性的擔憂,並試圖勸阻崇禎帝多等些時日再出兵也不遲。

    但崇禎帝沒有接受孫傳庭的建議,而是強行派遣這支未受過訓練的秦軍和李自成大軍正面交鋒。最後還是落入了敵人的埋伏,導致全軍覆沒。

    第三,崇禎的錯誤指揮直接將明朝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推向了死亡

    從監獄中出來臨危受命的孫傳庭很快就關中整治得井井有條,可謂是給風雨飄搖的大明帶來了一線生機。

    但忌憚李自成實力的崇禎並不滿足眼前取得的成績,他需要孫傳庭為他把李自成殺掉以斷其擁兵自立的念頭。被逼得沒有退路的孫傳庭還是上了前線,雖然在柿園之役中他大挫了李自成的軍隊,自己也損失慘重,這使得他不得不退回陝西重振旗鼓。

    但崇禎並不理解,給孫傳庭封官加爵後又不斷催戰。最後孫傳庭終於戰死沙場,大明朝也在孫傳庭死後五個月之內,徹底瓦解。

    其實,有書君認為,把一個朝代的興盛衰亡寄託在一個人身上,這本身就是錯誤的。透過上面的分析不難看出,孫傳庭在軍事上真的很厲害,但明朝的滅亡和孫傳庭的死並沒有任何聯絡。

    事實上,大明朝已經走向了衰亡,而孫傳庭的存在不過是給了這個朝代多一些苟延殘踹的時間罷了。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 9 # 阿慶還是阿慶

    傳庭死,而明亡矣,其實並不只是孫傳庭厲害而已。當然,跟孫傳庭的厲害也很有關係。

    孫傳庭很厲害

    明朝末期,外部是滿族入侵,內部是農民起義軍的逐年擴大。在這樣內憂外患的時刻,明朝先後湧現出孫傳庭,左良玉,洪承疇,盧象升等名將,其中洪承疇戰敗投降滿清,盧象升在北京城外英勇戰死,左良玉擁兵自重,不聽調令,只剩下了一個孫傳庭。

    而孫傳庭雖然是個進士出身,但是在戰場上能清晰分辨形式,戰場後清算地方土地資源,整合成為一支強軍,對農民起義軍的剿除更是貢獻最大,其中戰鬥力最強的高迎祥部,人數最多的蠍子塊部,先後都被孫傳庭給消滅了,最關鍵的李自成部也被其打的只剩下十八騎躲在深山裡不敢出來。眼看明末的形式變得開朗了,結果孫傳庭的戰略部署被楊嗣昌打破,被崇禎的多疑而毀滅。

    到了崇禎末期,李自成已經從深山之中又跑了出來。這次李自成在河南境內形成穩定的後方,招兵買馬,發展勢力,一下子傭兵百萬,而且馬步軍隊齊全,成為一支勁旅,先後打敗明朝組織的多次進攻。此時崇禎被迫把孫傳庭又從監獄裡提了出來,總督陝西四省,負責剿滅李自成。

    而李自成部在整個中原地區已經了無對手了,先後更是殺了兩位大明督師。孫傳庭則再很短的時間裡又一次整合出一支秦師,並置辦出一套兵馬器具,其中就包括了戰車。

    孫傳庭長期駐紮陝西關內,是一個重要的地理位置。

    自古以來,從關中發展起來的勢力都很強大,進可俯瞰全國,退可擁關自守。而孫傳庭戰死陝南後,李自成在陝西已經無人可擋。

    向東北京城就在眼皮底下,整個中原唾手可及,而明朝軍隊再想要打敗佔據了整個關中的李自成,則已經不太可能了。

    關中地區自古民風強悍,從秦朝、漢朝、唐朝、明朝的洪承疇和孫傳庭部、以及民國時期的馮玉祥部就可以看出來。失去了關中,就失去了兵員最強的地方。

    所以孫傳庭死,意味著關中要地的失去,明朝失去了戰略要地。而且失去了一個穩定強力的兵員地。

    孫傳庭手裡是明朝最後的一副軍隊家當

    明朝在對滿清,對農民起義軍的戰鬥中,不斷損耗自身的積累,包括明朝的大炮、火槍、戰車、軍馬。這種損耗,在北方,隨著洪承疇的戰敗投降達到頂點,在內,隨著孫傳庭的戰敗渭南而告終。

    古代的熱兵器製作,以及兵員的培訓那可是要花費大量時間的。而明朝這些熱兵器都是優先保障給主力部隊。孫傳庭在最後一次總督陝西時,費盡心思籌備了戰車部隊,並加以訓練,眼看成為一支強力的部隊了,卻因為還內籌措好糧草,而又唄衝陣強逼著出戰,最終把這副家當都送給了李自成。

    傳庭死,而明亡矣。不但是孫傳庭的落實才能,更重要的是其地理位置和武器裝備。從此以後,明朝對外無力反抗,對內無力剿除,最終滅亡了。

  • 10 # 風雪夢不逝

    看過《大明劫》的或許知道,孫傳庭的死,實在太過可惜。

    大明從不缺厲害之人,孫傳庭便是其中一位。“傳庭死,而明亡矣”,孫傳庭手中,掌握著大明最後的有生力量,孫傳庭的腦中,有破敵之策,更有對大明王朝危機的深刻認識。可惜的是,大明帝國最後的柱石,還是被崇禎給葬送了,孫傳庭石沉大海,大明也走向了窮途末路。

    孫傳庭,萬曆四十七年進士出身,天啟皇帝繼位,孫傳庭因不滿大太監魏忠賢專權,憤而棄官回鄉。直至崇禎繼位,孫傳庭才得以重新啟用。

    自天啟末年至崇禎年間,陝西一帶,連年大旱,加之官紳勾結,層層盤剝之下,流民四起,農民起義也因此愈演愈烈。

    內有匪患,外有後金肆虐,大明有累卵之危。孫傳庭作為飽學之士,也是一名傳統的封建士大夫,保家衛國,捍衛大明江山之思想早已根深蒂固。

    崇禎九年,孫傳庭自請擔任陝西巡撫,試圖解決大明之內憂。

    袁崇煥的平遼方略是“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孫傳庭的剿匪策略如出一轍,而且是近似於刮骨療毒的方式。孫傳庭認為,大明之亂,其根源多出自上層。官紳勾結,兼併土地,導致流民四起。國家有難,他們卻既不出錢,也不出力,矯枉才能過正,為此,孫傳庭有其獨特的剿匪方略。

    孫傳庭練兵。一、軍餉自籌,軍餉大多源自官紳權貴。二、兵勇自募,從而保證其戰鬥力。在這種思想的主導下,一支兇悍勇猛的秦軍由此而生。

    秦軍銳不可擋,農民軍自是潰不成軍,孫傳庭配合各路明軍,相繼平定關中以南,俘虜闖王高迎祥,就連新任闖王李自成也丟盔棄甲,僅帶著18騎就跑路了。

    崇禎十一年,遼東再次告急,多爾袞率部越過了長城,京師危急。崇禎慌了,還沒徹底平定農民起義,就將孫傳庭,洪承疇調了回來。

    崇禎的大局觀簡直一團糟。這次回師對孫傳庭來說,也猶如日落西山一般。

    回京不久,因為與首輔楊嗣昌不和,孫傳庭被下獄三年。三年間,李自成農民軍死灰復燃,而且聲勢較之前更為浩大。崇禎十五年,孫傳庭又被崇禎皇帝從監獄中提了出來,出任三邊總督。

    今時非同往日,昔日秦軍不在,如今流民卻更甚。終於,孫傳庭沒了昔日的輝煌。面對吃一塹,長一智的李自成,孫傳庭一敗再敗。

    崇禎十六年,因糧草短缺,軍中瘟疫肆虐,加之兵員多為新兵,崇禎又一直催戰。孫傳庭倉促出兵,後戰死於潼關,時年51歲,大明最後的一位良將就此殞落。

    孫傳庭的厲害,在於他所領導的秦軍,在於他的作戰方略與思想,在於他是大明最後一位良將,他所率領的軍隊,也是大明最後的有生力量。松錦大戰與孫傳庭的戰敗,標誌著大明已經回天乏術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金牌教練哈尼雷蒙博德和健美教父查爾斯格拉斯誰更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