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布衣閒人10
-
2 # 魯中居士
舉一個極其淺白的例子吧,或許能幫助你理解。電視劇《還珠格格》《西遊記》人們看了一遍,只要重播還要看!這反覆觀看就是"時習之"。每個人,每看一次都有所不同的感受,感慨。這個就是所說的"值得愉悅″的事兒!毛澤東讀了很多遍《容齋隨筆》,這就是"時習之",而他覺得對一門學問,一種知識"時習之"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
3 # 趙日金141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多讀幾次,的確有不少樂趣。
如,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其實,利、命、仁,孔子一個也沒罕言。僅仁,全書就言了一百多個仁,《里仁篇》開頭七段短短的文字,孔子一口氣就言了十八個仁。
如,子曰“君子不器”,不管什麼大器、小器。子又曰“管仲小器哉”,則管仲若是君子,不管小器還是大器,就應該不器。這麼說來,管仲不是君子而是小人了?可子又曰了,民到今天都是享受管仲的恩賜,沒管仲,我們這些人掉到陰溝洞裡死了,還不知怎麼死的呢。在孔子眼裡,管仲豈止是君子,而是可以升級到仁者聖人了: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乎?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候,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哈哈。
-
4 # 微道助您創造終生價值
《論語》首篇首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指的是學習過的知識內容要時常地溫習、實習。這樣,既可以記住所學的內容,又可以溫故而知新。這不也是很愉快的嗎?
這句格言對後世都產生很大的影響,小時候讀過《四書》的人都認為是正確、有效的,有的人還作為一生的座右銘。除了過目不忘的人外,它也是常人(特別是青年人)學習知識,“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的方法之一。因此,它不能只是“讀起來真的有樂趣嗎”的認識。
注:說(yuè),高興、愉快的意思。說,通“悅”(《辭海》)。
嚴正宣告:
-
5 # 劉480909厚德載物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其意是說我們在學習中要經常複習,勤於踐行,這才是很快樂的事啊。論語中的這句話成了後世格言,她指導學生在求學中要經常複習功裸,鞏固已有知識,指導人們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在實踐中進一步鞏固提高。
這句話非提問者所說學習論語是非常有樂趣的。
-
6 # 不忘初心136533244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是《論語》第一章的首句話,淺釋本意就是先學,再學習時要常常複習,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它,學而又時時習之,則所學者熟,而中心喜悅,你說能不高興嗎?程子說過,“重習之,時復思繹,浹洽於中,則說也”這句話的重在“學”與“習”,後就是悅(說)。固知需學,德也需學。非學無以廣才,非學無以養德。
經歷了歲月的砥礪,會得到歲月很多珍貴的饋贈,只是在於自己善於學習。俗言說,兵無常勢,文無定法。例如:平臺前兩天給我的兩個百萬閱讀“爆款認證”,就是前面我所說的“實習”之結果……
程前啟後,《論語》是我們中華民族每個人的必讀書,也是“四書”之首,它包含為人之道,處世良方,正心修身,修德立身等等,誰能說讀起來沒樂趣!
-
7 #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以往對《論語》首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解釋與其原文的本意相反,是“剃頭洗臀部,大錯一脊背"
對以往《論語》開宗明義的第一篇第一章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錯誤解釋:“學習了而時常溫習,不也高興嗎”提出質疑,這是中國文化覺醒、文化復興的一個表現,意義非常重大!以往對《論語》“的錯誤解釋不是小錯誤,而是“剃頭洗臀部,大錯一脊背"。把“說”的反義詞“悅”解釋為同義詞,這是文化人的幹古奇恥!
《論語》開宗明義的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正確解釋是:
學習用主導意見指導人選擇時,而要練習成一個明白的習慣,只能提出一個明確的指導意見,不能像說白話一樣,說亦左亦右,模稜兩可的話,讓人接受!
例如:講指導意見、答問題、報價格等,只能講一個意見、答案、準價,不能講模稜兩可的意見、答案,報三五元的兩可價。但人們不同意,可以商量。
這也是孔子《論語》的本意。以往把《論語》開宗明義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解釋為反意,而且反其道而行之,講亦說亦悅的話,其它解釋能正確嗎?大多是“剃頭洗臀部,大錯一脊背"。
理由:
一、《論語》的“語"不是人與人交流“說話”,可以說模稜兩可的話,而是像太陽一樣指導人,只可以“曰"一個明白準確的意見。
二、“而”字不是現代漢語中連詞那麼簡單的意思,而是用主導意見指導人選擇的意思。
三、“說”與“悅”是反義詞。喜悅的心情是無法用語言表達言說的,是不可以與人“兌"換的。例如新婚的喜悅,能具體給人說明嗎?可以與人兌換體驗嗎!
四、以往對《論語》這第一句話的解釋,明顯違揹人們正常的心理反應,也不符合孔子《論語》原文的本意。
所以說,以往對《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解釋與其原文的本意相反,是“剃頭洗臀部,大錯一脊背",大錯特錯。
原始龍型造字規則詳見拙著《解密紅樓夢真味道》(含《道德經》譯文) 、《破譯<論語>背後的龍學密碼》中的“說明”。
-
8 # 寂語堂齋
《論語》讀起來是非常有樂趣的,慢慢的品味就會發現,孔子的學說是從上古文化傳承下來的。
咱們先說孔子為什麼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吧!孔子曾說過,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好古,他那個時代的古人是哪裡啊?孔子本身對我們來說就很古了,但他還好古,這個古只有夏、商、周朝了。孔子又說過,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意思是說周朝借鑑夏、商兩個朝代,文化鬱鬱蔥蔥,我向往周朝。這就說明孔子是在學習上古文化,逐漸弄懂上古文化的精髓,並且在提煉過程中而不亦說乎?
問題是在歷史書上,夏、商、周可是奴隸社會啊!周朝即然是奴隸社會,那怎麼會出現鬱郁乎文哉呢?孔子又怎麼會嚮往那個吃人的社會呢?孔子從周,那麼他的為政以德,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政治思想,學而優則仕,有教無類的思想都應該是從周朝來的。所以從孔子的《論語》中,我們可以推斷出周朝決不是象歷史書上所說的那種社會,那麼到底是個什麼社會呢?我們不知道,只是一個推測而已。悟至此我也不亦說乎矣!
慢慢的品味《論語》就會發現,孔子的語言是非常生動辯證,而不是教條的。比如孔子說君子。孔子說了那麼多君子應該怎麼怎麼樣,小人怎麼怎麼樣。而我們大多數人一提到君子,就會想到君子心胸廣闊,君子道德高尚,君子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等等,君子是那麼的美好。我們看《論語.憲問篇》,原文:
14. 42 子路問君子,子日:修己以敬。日: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安人。日: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就這麼簡單,只要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就可以是君子了。至於修己以安百姓,就連堯、舜也做不到的事。
我們再看孔子說富貴貧窮。孔子說富貴貧窮的時候可不是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麼單調簡單。比如孔子說的,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為了求富貴,就象執鞭之士這樣低微的職位,都可以去做。最為精彩的是下面這幾句話,我們看《論語.泰伯篇》,原文:
8. 13 ……。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什麼是邦有道?我們現在的時代是不是邦有道?即然是邦有道,那麼誰要是再貧窮可就是個非常恥辱的事,連孔子都認為可恥,那可就沒有必要去同情貧窮的人了。
我們再來看孔子說仁。孔子對仁是最感興趣的,在《論語》裡說了那麼多仁。細細品味就會發現,這裡有仁者和一般有仁愛之心的普通人之間的區別。仁者是仁的最高境界,到了這個境界就不怕死了,可以殺身以成仁。就連孔子也不敢稱自己是個仁者,比如孔子說的,若聖與仁,則吾豈敢,可反過來確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這就是有仁愛之心的普通人境界。
我們再來看孔子說鬼神。孔子最著名的一句話,敬鬼神而遠之,可能誰都知道這句話。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這句話是對外鬼說的,並不是對自己的家鬼說的。細細品味就會發現,孔子把鬼神分為家鬼和外鬼,對家鬼那是要虔誠而又莊重的進行祭祀。比如孔子說的,雖疏食菜羹,必祭,必齊如也,齊是齋戒的意思,就這樣簡單的飯食,吃前都得進行齋戒祭祀。對外鬼可就不一樣了,比如孔子說的,非其鬼而祭之,諂也。然後對外鬼不僅不祭祀,還要敬鬼神而遠之。
我就大概說這麼多,真正的樂趣是自己去讀才能體會到的。
-
9 # 澡雪堂主談修心
“學而時習”是指在探索中求實
我們經常把“學習”合起來講,其實“學”和“習”是兩個概念,“學”側重的是對知識理論的汲取,而“習”側重的則是在理論的指導下所進行的一系列實踐行為,所以“學”和“習”連起來,也就是理論結合實踐的意思。
“學而時習之”是說,我們透過學習,掌握了書中的理論以後,把它們放到實踐中去加以運用和檢驗,然後證明前人留下的理論是完全正確的,是經得起實踐檢驗的,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內心就會有一種掩飾不住的喜悅,這種喜悅是遠遠要超出文字本身的,因為這是一種親身的體驗。
這就象是學做菜,廚房師傅在影片裡邊教我們做菜,我們從頭看到尾,廚師把菜做好以後,告訴我們,只有按照他的樣,做出來的這個菜才好吃,我們按照他教的,自己到廚房裡如此這般把菜做好,然後嘗一嘗,果然比平時做的好吃多了,這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講的就是這個意思。
第一次按照經典的指引,我們在生活實踐中加以運用,果然證明經典裡講的是對的,這樣就對經典產生了信心,然後我們就會不斷的從經典中汲取經驗,不斷的去實踐中運用,這個就是“時習之”的“時”,這個“時”在這裡就是不斷、經常的意思。
經典是真實的經驗,不是空洞的理論。經典和普通的文學作品是不一樣的,普通的文學作品多數只是一些主觀構思,而經典則是從實際中總結出來的可供遵循的經驗,有著非常現實的指導意義,以及極強的可操作性。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正是對這一點的強調,所以《論語》在編纂的過程中,才把它放到了開篇的第一句,這一句可以說是在為整個《論語》定基調,全部的二十篇,都是圍繞這一句展開的。
透過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實踐,我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為人處世的經驗就會越來越豐富,在處理各種事務的過程中,相關方面的滿意度就會不斷提升,這樣日復一日,影響力就會擴大,自然就會形成一股凝聚力,所以《論語》中第二句緊接著就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莊子.秋水》中提到一種叫做鵷鶵【yuānchú】的鳥,是鳳凰中的一類,莊子說這種鳳鳥“非梧桐不止”,我們常說“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這句話中引來的“鳳凰”指的就是“有朋自遠方來”,而所謂的“梧桐樹”指的就是前面的“學而時習之”。
還有很多感受不到我們影響的人們怎麼辦呢?孔子又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別人感受不到我們的影響,是因為我們做的還不夠,我們只需要繼續努力就行了,既不要遺憾,更不要生氣,這個講的就是“不慍”。把這三句話吃透,我們才算是找到了學習《論語》的方向。
總結總之,學習經典的快樂,不在於記住了多少格言,認識了多少生字,而在於我們從經典中吸取了多少經驗,以及在生活中對這些經驗的正確運用,只有將經典中的經驗不斷的在生活中加以運用,並最終轉化為我們自己的經驗,才能真正體會出閱讀經典的樂趣,也只有這樣,才是對前人辛苦著作的最大尊重。
-
10 # 浮生漫讀
題主的這個問題,其實是兩個問題,一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說法有道理嗎?二是《論語》讀起來真的有樂趣嗎?
先來說第二個問題:
《論語》讀起來真的有樂趣嗎?如果不是弟子們把平時的言論結集,我們便看不到《論語》了,我們的民族也就失去了這一寶貴的智慧。
那麼,這樣一本言論集,相當於語錄,讀起來真的有樂趣嗎?這就看怎麼讀了。如果只是為了跟風,或是為了賣弄自己讀過經典,那當然不會有樂趣,這也不是孔門弟子們結集的初衷。
要怎麼讀才會有樂趣?我們得先知道它寫了些什麼,對我們有什麼作用。
《論語》一共才20篇,短小精悍,卻字字珠璣,滿篇金句,它從治學、修身、處世、人格培養等多方面,告訴我們該如何立世為人。其觀點溫和而不犀利、圓融而不極端,如果我們真能讀懂它,不但有樂趣,而且會有強烈的幸福感,因為,它能讓我們活成一個快樂而溫暖的人。
瞭解了這一點,另一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說法有道理嗎?大概我們從課堂上學到的對這句話的解釋都是相同的:學了新知識,經常複習,不是很快樂嗎?
聽到這樣的解釋,我們很容易從內心生反感來:複習何來快樂?
是啊,學海無涯苦作舟,學習尤其是複習有多苦,我們都感同身受,所以,幾乎每一年的高考過後,都會出現撕書行為。如果不是為了考試,誰願意去反覆溫習?苦不堪言,樂從何來?
孔子說:抱歉啊,孩子們,我不是這個意思!
孔子是什麼意思?首先,“學”不能狹義地理解為學習,而是指做學問,包括一切求新知,比如孩童對螞蟻感興趣,想知道螞蟻為什麼要一隊隊地排著走,這也是“學”;比如青少年對網路遊戲感興趣,想要了解遊戲規則,這也是“學”。如果我們把“學”狹義地理解為課堂上的學習,一開始就跑偏了。
然後是“習”,它有溫習之義,但不僅僅是溫習,還有實踐的意思,即實習。學而時習之,對遊戲感興趣了,然後去研究它的遊戲規則,覺得自己研究通了(學),開始遊戲(習)。遊戲打到一半,發現有問題,規則沒研究透,於是再去研究,研究完了繼續打遊戲,在這個反覆的過程中,終於學會了這個遊戲的操作。這個過程,就是“時”,即反反覆覆,不斷地去做。整個過程,其實都是快樂的,尤其是透過實踐發現問題最後得到解決,內心的愉悅感無與倫比。
因此,《論語》開篇的第一句,就強調了學習方式,是“時習之”,到實踐中去反覆驗證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最後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把書本知識變成自己的學識經驗,從而得到了提升和成長。
讀書這件事,也分對錯,讀錯了是苦,讀對了才是樂,把《論語》讀對,更是其樂無窮!
回覆列表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是說學了知識,經常去踐行、實習,不是很快樂的事情嗎。
學習《論語》是很快樂的。透過學習《論語》瞭解孔子的教育思想,瞭解孔子的修身方法,瞭解孔子的治國理念,瞭解孔子為人處事的原則……,難道不快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