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宋史趣
-
2 # 詩雨花魂
後宮是非正式的國家行政人員,干預政事往往意味著意外的情況,比如宦官(太監)專權,外戚(皇家母族的親戚)專權,這樣就會擾亂國家機構正常的運作。這個歷史上有太多的例子,如漢朝的外戚梁冀,手掌國家大權,廢立皇帝如同兒戲,就因為有個小皇帝說他一句飛揚跋扈,就把小皇帝毒死了,還有漢末的宦官十常侍,唐後期的甘露之變,明朝的劉瑾、魏忠賢等。
-
3 # 援庵講史
後宮干政的危害在於:
1. 利用手中實權排除異己,禍亂宮闈,樹立壞的榜樣。著名事例就是武則天干政後,利用手中的權利大肆屠戮王室親貴與反對自己的朝臣,致使當時酷吏橫行,忠貞之士敢怒不敢言,朝堂之上擁有最多的就是恐懼。個人生活的不檢點導致出現了太平公主、韋皇后以及安樂公主的驕奢淫逸,禍亂宮闈。為大唐貼上了“髒唐”的標籤。
2. 後宮干政伴隨而來的就是外戚攝權,宦官作亂。外戚攝權與宦官作亂就會引發皇權旁落,江山易主。西、東兩漢六百餘年中的後宮干政層出不窮為歷代之最。
西漢開國有呂后,武帝時有竇太后,呂黨與竇黨的獨斷專行給劉氏接班人留下了難以抹除的心理陰影。
漢武帝劉徹為了不讓漢朝再次出現後宮干政,竟不惜處死自己最喜愛的鉤弋夫人。
輪迴難料,王政君當皇太后之後,王姓一族迅速遍佈朝堂,直接導致了王莽篡政,江山易主。
而進入東漢後,後宮干政成為家常便飯,先後有六位皇后垂簾聽政,這就是著名的“六後干政”。竇、鄧、閻、梁、竇、何六位太后把持朝政,外戚勢力遍佈朝野,東漢末年形成了外戚與閹宦輪流把持朝政的政治常態。
“章帝時,竇後專寵,有梁貴人生和帝,竇後養為己子,而陷貴人以憂死。章帝崩,和帝即位,竇為太后稱制。和帝崩,皇后鄧氏為太后,立殤帝嗣位,殤帝殂,太后又立安帝,終身稱制。安帝崩,皇后閻氏為太后,立北鄉侯懿嗣位,身自臨朝。未幾,懿殂,宦官孫程等迎立順帝,太后乃歸政順帝。順帝崩,皇后梁氏為太后,立衝帝,身自臨朝。衝帝殂,太后又立質帝,猶秉朝政。質帝為梁冀所酖,太后又立桓帝,數年歸政。桓帝崩,皇后竇氏為太后,立靈帝,仍自臨朝,後其父武為宦官所害,太后亦遷於南宮。靈帝崩,皇后何氏為太后,立子辨嗣位,身自臨朝,尋為董卓廢弒。”大家梳理一下東漢的歷史就會發現,東漢的政權從來沒有穩定的掌握在劉氏子孫手中,皇帝基本是個傀儡,用來裝點東漢的門面。因此,東漢一朝無論是政治建樹與朝代影響上存在感都極低,無非是幾家外戚的傀儡戲表演,你方唱罷我方登場。主角永遠都和皇帝無關。最終導致,漢室闇弱,天下大亂,群雄並起,天下三分!由此大家可以看出後宮干政的巨大危害性!
3.後宮與皇權的衝突,必定會將家庭矛盾演化為國事衝突,形成國力內耗危及朝政與社會的穩定。慈禧太后與光緒帝的衝突,光緒的改革中興之夢與慈禧太后的女皇之夢,將家事演變成了國事,維新運動的失敗,致使家事最終的解決形成了國力的損耗,大清許許多多的機會都浪費在了慈禧與光緒後權與皇權的衝突矛盾中。最終大清走向滅亡。
-
4 # 穿越再現彼岸
古代君主的後宮干政表現為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後宮人員直接出面干預朝政,包括君主的人選、朝廷大政方針的方向、關鍵官員的任命等,譬如呂后、武則天、慈禧就是鮮明的代表人物。
第二個層面則是後宮人員一般不自己出面,暗中操控,廣置黨羽,把持朝政,有時依靠親屬掌握朝政局面。中國是封建社會,女性一般不拋頭露面,而是由自己親族出面干預朝政,包含皇帝祖母、母親的家族和皇帝后宮嬪妃的家族,一般以皇后家族最為顯著。譬如霍光、王莽、何進、楊堅、楊國忠、賈似道等。
一、後宮干政,外戚掌權,導致王朝覆滅。
後宮干政很多時候體現在外戚把持權柄之上,隨著王朝的衰落,外戚勢力猖獗,外戚要麼獨自建立王朝,要麼將王朝推向萬劫不復的處境,表現為改朝換代。
1、王政君發力,王莽上位,西漢被新朝代替。
王政君是漢元帝劉奭的皇后,漢成帝劉驁的母親,在後位61年,先後被冊封為皇后、太后、太皇太后,非常長壽。長壽的王政君就是西漢滅亡的種子,他的侄子就是建立新朝的王莽。
本來王政君的家族在王朝更替中已經開始衰落,畢竟經歷兒子、孫子的執政時期。公元前1年8月15日,漢哀帝病亡,王政君為了家族迅速把持了權柄,王莽也因此得以上位他將自己的女兒嫁給漢平帝。把持朝政的王莽迅速將家族、故舊安排到重要的崗位,為篡奪西漢江山做準備。
公元9年1月15日,王莽導演了一處禪讓典禮,建立了“新”朝。(王政君劇照,王莽的姑姑)
2、北周靜帝宇文闡時外戚楊堅專權,建立隋朝。
楊堅在北周時期屢立戰功,地位直升,成為上柱國、隨國公。北周武帝宇文扈時期,宇文扈下聘禮將楊堅的長女楊麗華聘為皇太子宇文贇的太子妃。578-579年,北周宣帝宇文贇在位,楊堅成為北周宣帝的岳父,皇朝權力在握。北周宣帝沉溺於酒色,不久去世,北周靜帝即位,581年,隋文帝楊堅接受小皇帝的禪讓建立了“隋朝”。
3、東漢屠夫外戚何進上位,直接導致東漢末年混亂,王朝滅亡。
何進本來是東漢都城的一個屠戶,他同父異母的妹妹被漢靈帝選中進入後宮,得到漢靈帝的寵愛,於是屠戶搖身一變成為朝廷的大臣,而且步步高昇。
何進雖然是一個屠夫,又官居大將軍,身邊的能人不少,譬如袁紹、曹操、邊讓等,由於宦官把持權柄,何進和他的謀士將領們謀劃誅殺宦官當權者。關鍵時刻,何進不聽謀士將領的建議,獨自進宮面見太后,被宦官誅殺,引發東漢末年的大混亂,進一步將東漢王朝滅亡。
4、南宋外戚權臣賈似道上位,將南宋推向萬劫不復。
宋理宗時期的權相賈似道是進士出身,他步入政途多虧了他的姐姐——賈貴妃,是宋理宗的寵妃。有了進士出身加上是賈貴妃的親弟弟這一層關係,賈似道的官場之路走得特別順暢。1254年後,賈似道升任參知政事、知樞密院事(副宰相),後來更被拜為軍中右丞相兼任樞密使(宰相),宋理宗稱他為“師臣”,就是既是老師又是臣子;而大臣則稱他為“周公”,一片阿諛奉承之聲。(蟋蟀宰相賈似道,宋理宗寵妃賈貴妃的弟弟)
1275年,賈似道率領南宋最後的精銳13萬人,2500艘戰艦對陣蒙古,初一開戰,賈似道就乘著小船落荒而逃,宋軍主力不久潰散,此一戰南宋精銳盡失,滅亡只是時間問題了。
二、後宮干政,外戚掌權,廢立、暗殺皇帝如同兒戲。最明顯的後宮外戚干政就是廢立、暗殺皇帝之上,這在歷史上也屢見不鮮。
1、呂后廢殺前少帝,立後少帝。
呂后在自己的兒子漢惠帝劉盈去世之時,連一滴眼淚都沒有流,沒有一點對自己兒子的留戀。呂后立漢惠帝和張嫣的長子劉恭為帝,呂后臨朝管理政務。漢前少帝劉恭長大之後,發現自己的親生母親早就被殺,而且太后張嫣並不是自己的親生母親,於是口出怨言。呂后知道之後,先是囚禁,然後毒殺了前少帝。然後再立後少帝劉弘為帝,也是漢惠帝劉盈的兒子。
呂后死後,大臣陳平、周勃迎接漢文帝劉恆即位,後少帝劉弘等漢惠帝的兒子全部被誅殺,言稱這些劉盈的兒子們都非漢惠帝親生的!
2、霍光一月廢除漢廢帝(海昏侯)。
霍光是霍去病的同父異母弟弟,因霍去病的提攜得到漢武帝的賞識,後霍去病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漢宣帝劉病已。(霍成君劇照,漢宣帝的皇后,父親霍光)
漢昭帝劉弗陵去世之後,霍光等人推立了漢廢帝劉賀為新的皇帝,劉賀繼位之後,抓緊佈局朝政,一個月之內更換了很多大臣,這引起霍光等人的不滿。霍光等人將劉賀貶為海昏侯(最後的爵位),擁立了戾太子劉據的孫子劉病已為帝。
3、梁冀立漢質帝,又毒殺。
東漢漢順帝時大將軍梁商的女兒梁氏成為漢順帝的皇后,皇后的哥哥梁冀也因此水漲船高,藉助自己妹妹在宮中的地位,他很快掌握了外朝的權柄。
漢順帝去世之後,年僅一歲多的漢衝帝即位,病死時只有3歲。梁冀藉助梁太后的獲得權力,擁立了漢質帝劉續。劉續在位後逐漸長大,後宮人員也不滿梁冀,小小年紀的漢質帝八歲時對梁冀說了一句話:
此跋扈將軍也。
梁冀擔心漢質帝長大後會對付梁氏家族,於是出手毒死了漢質帝。
4、慈禧太后廢立光緒帝。
慈禧太后的兒子是同治皇帝,同治皇帝去世之後,按照清朝的規制應該尋找一位同治皇帝的後輩做新的皇帝,慈禧太后卻搞了一個“兄終弟及”,將光緒皇帝推上了前臺。光緒帝是慈禧親妹妹和醇親王奕譞的兒子,是自己的親外甥,並且搞了一個認“乾爸爸”的噱頭。
戊戌變法後,慈禧對光緒帝不滿,操控了溥儁(慈禧弟弟桂祥女兒的兒子)為“大阿哥”的鬧劇,準備替代光緒,由於中外聯合干涉而作罷。
三、後宮干政,左右朝廷大政方針。
後宮干政還體現在皇帝的後宮人員干預王朝的施政和政策大方向。
1、竇太后崇尚道家,阻止漢武帝起用儒家。
漢文帝的皇后、漢景帝的母親、漢武帝的祖母是竇漪房——竇太后,文景之治使得漢朝國力日趨強盛。漢武帝急需改變以前漢朝所崇尚的黃老之學,無為而治的統治思想,於是起用了一批儒家學者在朝廷中擔任高官,這一政治動作的目的非常明顯,漢武帝先從王朝的主流指導思想入手,改變“無為而治”,而是有所為、有所治,開創祖宗的基業。(竇漪房劇照)
竇太后,對漢武帝初期任命的御使大夫趙綰、郎中令田臧被逼自殺,宰相魏其侯竇嬰、太尉田鼢被免職,推行的新政也全部取消。直到竇太后去世之後,漢武帝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2、高太后棄置王安石變法,宋哲宗恢復新法。
宋神宗在位之時,面對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起用王安石等人進行變法,王安石變法推行也漸有成效。(宋神宗母親高滔滔太后,廢王安石變法)
宋神宗去世之後,宋神宗的母親高滔滔太后臨朝稱制,下令廢除新法,重用司馬光等守舊派人員,恢復舊制度。宋哲宗繼位之後,重新啟用變法派人員,重新推行一些變法措施。
四、後宮干政,導致王朝衰落。
後宮干政有時表現的並非那麼明顯,他們的權力受到皇權的遏制,但是對王朝的破壞力優勢非常大。
比較典型的是東漢時期的後宮外戚掌權尤為昌盛:
1、漢和帝時期,竇太后和哥哥竇憲專政;
2、漢殤帝、漢安帝時期,鄧太后和鄧騭兄弟把持朝政;
3、北鄉侯、漢順帝時期,閆太后和閻顯上位;
4、漢衝帝、漢質帝、漢桓帝初期,梁太后和梁冀專權;
5、漢靈帝時期,竇太后和竇武專權;
6、漢少帝時期,何太后和何進掌權。
後公安外戚和宦官走馬燈的掌權,東漢迅速敗亡。
楊貴妃和楊國忠弄權。
唐玄宗執政後期,寵愛楊玉環。楊玉環的遠房親戚楊國忠因為善於搜刮錢財而被唐玄宗重用。安祿山、楊國忠互相不對付,都有意角逐宰相之位,安祿山在競爭之中敗北,楊國忠順利擔任了宰相。而為了安撫安祿山,唐玄宗給安祿山多了個節度使的轄區,從而使得安祿山擁有三鎮的地盤和兵力,壯大了安祿山的勢力。
安祿山有兵、有地盤,假借一個名義就起兵了。雖然安祿山叛亂,不能全怪楊國忠,但他起的作用是相當巨大的。
五、後宮干政的歷史趨勢和王朝對後宮干政的防範。
歷史的車輪滾滾,前朝的經驗和教訓也提醒以後的王朝要特別注意什麼。因此自西漢、東漢時期後宮和外戚聯手干預朝政導致王朝滅亡的故事歷歷在目,後世王朝不得不警醒,加以防範。
自兩漢之後,後宮干政受到王朝制度的約束,後宮和外戚對王朝的影響力趨於下滑的勢頭。唐宋時期,後宮干政需要朝臣的支援才能辦成事,後宮的外戚也少有擔任重要的官職,但仍然保留著後宮干政的隱患。(朱棣劇照,開始嚴控明朝的後宮人員和外戚)
明清之際對後宮干政從制度上進行嚴控,尤其是明成祖朱棣奪位成功後對皇室、諸王的後宮親屬的威脅尤為看中,這樣的事情不能重演,因此對皇室宗親和外戚屬進行了嚴格規定:
1、親王納妃,必須由朝廷選擇,郡王以下自行選擇婚配,必須報告皇帝;
2、凡與王府結親的人,不允許授予京官;已經與王府結親的,由京官改為外任;
3、王府親屬不得擔任要職,已經擔任要職的,責令賦閒;
4、王府婚姻,必須在封地內選擇軍民之家,不得婚姻外聯;
5、宗室所婚配物件,不得參與政事。
皇帝的後宮親屬——外戚有的雖然有官職,大都是閒職或者只有爵位,養起來了,不能干預朝政。
清朝時期也是延續了明朝對後宮的管理,但對外戚有的有重用,譬如乾陵皇帝的富察皇后的弟弟傅恆就委以重任,長期掌握兵權,並且擔任軍機處首席軍機大臣,這和滿族人群體量不大是有密切關係的。
清朝的外戚能夠掌權,必須有切切實實的戰功或者執政功績才能提拔,如果沒有什麼能力也只能是有個爵位養著了,並不能擔任重要的官職。
-
5 # 無月文化館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在古代皇權時代,如果發生後宮干政,就說明大權旁落。
後宮干政後宮干政,一般都是發生在皇帝薨斃,繼任者年歲尚幼,無法獨立理政。
這時候,往往會選擇小皇帝的生母或者養母來攝政,等小皇帝長大後,再歸政於皇帝。
權力這東西是世界上最厲害的春藥,對女人也一樣。
照道理,後宮是不能幹政的,漢武帝時候,為了預防後宮干政,漢武帝直接賜死了鉤弋夫人。
後宮干政最大的隱患就是會造成外戚專權。
畢竟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後宮如果幹政,皇室成員不會支援,後宮只能尋找自己孃家人的支援。
在漢朝,外戚專權一直是個很嚴重的問題。
直到東漢末年,大將軍何進依然是外戚專權的代表人物。
此外,後宮專權還可能使大權旁落第三人。
比如嬴政生母趙姬,因為耐不住寂寞,豢養面首嫪毐,嫪毐平步青雲直至封侯,此後甚至私募兵馬,想要取代嬴氏而自立。
除了後宮干政,歷史上還有幾種干政。
宦官干政這在漢代、明代比較普遍。
皇帝為了制衡權臣、外戚,往往尋找宦官。
宦官是日常和皇帝走的最近的人,而且宦官沒有後代,看似不會奪取權力。
事實上,宦官雖然沒有取而代之的需求,但對於權力,宦官依然沉迷。
而且因為宦官無所牽掛,往往手段狠辣,為禍往往匪淺。
權臣干政大臣手中權力過於集中,掌握了主要的軍權和財權,加上皇帝不夠強大,便會出現權臣干政。
權臣干政非常危險,因為權力的頂峰便是皇帝的位置,權臣為了自保,往往需要跨越這一層障礙,才能到達真正的權力頂峰。
比如康熙幼年時期的輔政大臣鰲拜,就是權臣干政的代表人物。
權臣干政是最有可能謀反篡位的一種干政形式。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回覆列表
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自古以來在封建社會就有後宮不得干政的規定,我們傳統所說後宮干政的當事人或者說主體無非是指皇帝配偶一方,諸如武則天作為唐高宗的配偶主宰朝政;或者說皇帝母親或者皇帝女性長輩一方,諸如慈禧太后晚清垂簾聽政,掌握朝政近半個世紀。這些都是後宮干政的例項,這種非正規非傳統方式的掌權不僅對當時朝政產生很多負面影響,更有甚者,破壞了當時的朝局平衡,霍亂了朝綱,造成了王朝的頹勢,甚至導致了王朝的覆滅。
為什麼後宮不能幹政?在封建社會里,封建統治者就深知這一點的危害,後宮深居宮中,如果一旦干涉朝政,由於和皇帝的親密關係,很容易大權在握,在宮裡她們沒有可以依靠的力量,就必然會依靠她同族的母氏親屬來分散權利,久而久之,皇帝母氏一族就會形成龐大的權力集團。於是就有了封建社會的外戚專權。受外戚專權影響最深的莫過於東漢王朝。
我們來了解一下東漢外戚專權是怎樣形成的。東漢外戚專權開始出現於漢和帝以後。漢和帝死後,他的兒子漢殤帝即位時,還不到一歲,剛剛出生106 天,漢安帝即位時12歲,漢順帝即位時10歲;漢衝帝即位時1歲;漢質帝即位時8歲;漢桓帝即位時14歲;漢靈帝即位時12歲;漢少帝即位時23歲,算是年齡最大的了,可是隻當了四個月的皇帝;最後是漢獻帝,即位時9歲。
從上面這組統計中就可以看出來,東漢和帝開始,皇帝幾乎都是年少即位, 皇帝尚且年幼,不能親政,就必然要依仗母系氏族來處理政事。時間一長,朝政大權幾乎都落到皇帝母族的手裡。隨著皇帝慢慢長大,對權利的追逐日益迫切,然而自己卻沒有可以依依附的勢力,只能依靠宮中的宦官們,於是皇帝就開始培植宦官的勢力,等到宦官勢力發展壯大,就可以一舉扳倒強大的外戚強權者們。然而當外戚被扳倒後,親近皇帝的宦官開始當權。其中之理,宦官們既然能扳倒外戚,此時的權力之大可想而知。
所以,雖然在東漢宦官的掌權是為了對付外戚專權,但是由於東漢皇帝對朝政不能自控,宦官專權和外戚專權成為其最大禍害,成為東漢王朝的主要隱患,並一直持續到東漢滅亡。
歷屆封建統治者為了防止外戚專權也做出了很多方面的改革或者舉措,最著名的當屬漢武帝的立子殺母。還有明朝時期朱元璋為諸皇子擇定配偶的時候都是專門選擇那些沒有背景身份的女子,以此來防止以後可能出現的後宮干政以及大權旁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