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閒談史話
-
2 # Sunboy360
李白出生地在碎葉城,也就是今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市,他的父親是個商人,唐朝不僅戶籍審查十分嚴明,重農抑商也很嚴重,《唐六典》規定:“凡官人身及同居大功已上親,自執工商,家專其業,皆不得入仕。”《舊唐書》卷四三《職官志》也說:“工商之家,不得預於士。”最重要一點是李白在年輕時由於年輕氣盛,和別人發生衝突時不小心把對方殺死了,於是被流放戶籍,所以很難透過朝廷的戶籍審查參加科舉考試。不過後來透過結交的朝廷朋友舉薦,唐玄宗還是特批他做了翰林侍詔。
-
3 # 江雨燕
李白不考功名的原因有點複雜,由於李白的身世資料非常稀少,所以關於他為什麼不考功名的原因有好幾種說法:
一、商人說在《舊唐書》中明確提及李白的父親說“父為任城尉,因家焉”,也就是說李白的“官二代”身份是確之鑿鑿的,但既然是官二代,卻又為什麼不能參加科舉考試呢?陳寅恪在《李太白氏族之疑問》以及郭沫若在《李白與杜甫》一書都認為李白的父親李客是一位商人。
但是這些都畢竟只是兩位先生的猜測,並不是歷史定論,倘若李白的父親李客真的是一位商人的話,那麼李白肯定就不能參加科舉考試了,《新唐書·選舉志下》記載說“刑家之子、工賈異類及假名承偽、隱冒升降者有罰”,就是說凡是祖上有罪的,或者出身商人的都無法參加科舉考試。
二、罪人說《新唐書·李白列傳》記載說“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龍初,循還,客巴西”,也就是說李白的祖上因為犯了某種罪而被流放到西域,陳寅恪在《李太白氏族之疑問》一書認為李白祖上系罪人,而郭沫若在《李白與杜甫》一書提出了反對。
他認為“凡由漢民族居地移往外域”都可以說是“竄謫或降居”,也就是說是由於表述方式的緣故造成的,其次唐代並沒有把伊犁附近作為“竄謫罪人之地”(唐代竄謫之地主要在嶺南或貴州、四川等地)。依照這些觀點,郭沫若認為李白祖上系因某種社會環境的緣故而被迫流亡到西域。
這裡還引申出另外一種說法,即說李白在二十幾歲的時候殺了人,由於李白這個人“好劍術,喜任俠”,也就是說他喜歡當大俠,幹一些打抱不平的事情,所以因此殺了人。他的學生魏顥在為李白所著的詩集《李翰林集序》中記載了這一件事情說:少任俠,手刃數人。
所以,因為這一緣故,導致李白無法參加科舉考試。
三、自願放棄說李白從十五的時候就開始從事社會幹謁活動,在此之前他已經受到許多名士官宦的讚賞和推薦,由此讓李白不願再參見繁複的科舉考試,而是走捷徑,透過干謁活動迅速躋身官場,這恐怕也是李白對自己的才能充分自信的表現。
譬如他在寫給韓朝宗的自薦書《與韓荊州書》中自我介紹說“白,隴西布衣,流落楚、漢。十五好劍術,遍幹諸侯。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說明李白對自己是充分自信的,乃至於說還有點自負。
他在《與韓荊州書》中說“請日試萬言,倚馬可待”,就是對自己才能的充分肯定和自信,而韓朝宗在唐玄宗時期擁有“生不用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的美名,許多人都經過韓朝宗的舉薦從而順利進入政壇。
唐代初期很流行干謁之風,這時候唐朝選才制度採取科舉和舉薦並行的方式,譬如在《新唐書·選舉志》中就記載說“乃詔明經、進士與孝廉兼行”,其中的孝廉指的就是察舉制,玄宗十五年,更是下詔說“民間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薦”,可見透過自薦以及他人的推薦在唐朝也是一種進入政壇的捷徑。
李白可以說是“干謁”活動的忠實執行者,像杜甫、杜牧、孟浩然雖然都從事過干謁活動,但最後好歹還是乖乖的去考試,只有李白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到死都不願意去考試,總之也不知道他是對自己過於自信,還是因為身份使然。
最後終於在自己41歲的時候得到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舉薦,從而被唐玄宗賞識,不過唐玄宗只不過是把他當成一個寫詩助興的御用文人,這一點當然讓擁有俠客氣質的李白相當不滿意,也難怪後來安史之亂爆發後,李白為什麼要支援叛亂的永王,說明李白還是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
結果最後被流放夜郎,也或許因為這種心高氣傲的性格,所以才導致他不願去考試吧,但是因為得罪了唐玄宗,李白終於還是一事無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他自己作的吧。
-
4 # 軒墨閣閣主
其人性格灑脫,不拘泥於世俗,經常伶仃大醉,也因此得罪了許多重要朝中大臣,所以第一是性格問題,第二是官場不容於他
-
5 # 而知而行的歷史
在中國的皇帝制度下,皇帝成了獨裁者,其治國方法被稱為“馭民之術”。統治的要訣是深根固本。何為根本?務農而已。可是自古以來人們都知道以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人們都去從事商業了,沒人種田了,國家糧倉空了,危機到來時根本無法應對。秦趙長平之戰趙國失敗的根源即在於此,趙人重商,不事稼嗇,以至於後期購糧無著,只能鋌而走險,在不利的情形下賭上了國運。
務農,就要與土地聯絡到一起。可是,老百姓原來是自由遷徙的,這是天賦人權,人們有權力去選擇生活方式。邊境一帶生活條件很艱苦,很多都是犯了罪的人流放過去的。一旦自由遷徙了,那麼為朝廷守邊的人都不會有了。所以,漢代開始就定下了編戶齊民的政策,把全國的老百姓都給管理起來,不僅要按照人數、田畝來交稅,還不能自由遷徙。老百姓過州跨境都要有路引,即官方開具的介紹信。
漢朝的這些統御政策多數都被後來的王朝繼承下來了,包括鹽鐵專營等國有化政策。簡而言之就是要加強中央集權,使得中國逐漸成了一個“大政府、小社會”的威權社會。老百姓也對秩序井然的社會報以好感,民眾畏亂,他們期待能夠趕上暫時的太平世代。
這樣一來,皇帝制定政策時,就把農民的地位抬高,同時打壓商人的社會地位。這一點,在李白身上最為明顯。
李白出生於西域碎葉城,是唐朝安西四鎮之一。安西四鎮本是軍鎮,除了軍人、商人、犯人,很少有良家子到西域去討生活的。按照李白後來揮金如土的習慣,李白家庭應當是在西域經商的。《唐六典》規定:刑家之子,工商殊類不預,明確規定是罪人之子和商人之子是嚴禁參加科考的。李白的父親恰好是個商人,所以李白是不能參加科考的。如果假冒他人身份去參加考試,一經查出那是死罪。
所以,李白即使再有才學,他也不可能走科考路線了。這也是唐代時科舉剛剛開始興起,政策尚且不夠完善的緣故。政府想利用這個渠道將農民中的才俊發掘出來,把他們吸納進統治階層,從而削弱民間反抗力量。至於商人之子,因為他們有錢,雖然官府禁止他們科考,但是還是給他們留了其他的渠道。
(李白的家世使得他無緣科考)
唐代盛行干謁之風,就是拿著自己的文章和履歷,跟投簡歷一樣投到當時的達官貴人那裡。唐朝的政治體制與後世不太一樣,除了中央能任命官員外,一些封疆大吏也能任命僚蜀。如果能被這些朝廷大臣推薦,做官的可能會更大,這可算是終南捷徑了。而且,當時科考還沒有封住考生名字,考場老師在批閱時能夠看到考生名字,所以很多考生在參加科考前,經常會進行干謁活動,目的就是抬高身價,像杜甫、孟浩然都做過這樣的事,李白自然不能免俗。
可是李白的干謁活動其實不是很順利,雖然李白也很捨得花錢,對待朋友也很講義氣,可是他太自負了,在履歷裡到處曬自己多金、重情重義,才華舉世無雙,甚至讓別人試一試,他可以日賦萬言,倚馬可待。李白的這種自戀、自負,嚴重影響了士大夫以謙遜為美德的優良傳統。所以,李白一直沒有獲得推薦。直到他都已經42歲了,才在賀知章的推薦下到皇帝那裡做了御用文人。李白肯定不滿意這種定位,就藉著酒醉的功夫,讓高力士脫靴子,讓楊國忠捧墨,惹毛了一眾權貴。結果這個差事沒做多久就被皇帝遣散了。
所以,不是李白不考取功名,而是李白的家世和性格無法獲得當時主流的人才選拔方式,因此一直沒有功名在身。即使這樣,李白也是牛氣哄哄的,他在華陰縣騎著毛驢擋住了知縣的路,知縣大聲呵斥著讓他走開。李白也沒說自己是誰就只說了幾句話,說皇帝給他盛湯,高力士給他脫靴,丞相為他捧墨等等一大堆。知縣一聽,立刻就知道是李白了,也就施禮說:不知李翰林到此,有失遠迎。李白呢,跟沒事人一樣,又騎著驢子走遠了。
李白這種自吹自擂的性格,怎麼能做官呢?
-
6 # 江水趣談
範傳正說李白:“受五行之剛氣,叔夜心高;挺三蜀之雄才,相如文逸。環奇宏廓,拔俗無類。”(《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魏顥亦云:“自盤古劃天地,天地之氣,艮於西南,劍門上斷,橫江下絕,岷、峨之曲,別為錦川。蜀之人無聞則已,聞則傑出,是生相如、君平、王褒、揚雄,降有陳子昂、李白,皆五百年矣。”(《李翰林集序》)史上有許多人都像範傳正、魏顥那樣認為李白的出類拔萃是天地之靈氣蘊育的結果。其實,李白之“氣”,與其說是天地之氣,不如說就是他的才氣,既有江山之助,又來自他為帝王師、以道自任磊落激昂的生命之氣。“天生我材必有用”(《將進酒》),“懷經濟之才,抗巢由之節。文可以變風俗,學可以究天人”(《為宋中丞自薦表》),這“材”就是士之賢才,是實現自己生命價值目標的資本,是士之為士的本質力量的體現,這“有用”就是自己安身立命之本。
“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負和自信,正是李白作為士階層對自我價值的肯定。“直掛雲帆濟滄海”正是李白為了確證自我價值,實現自我生命價值的強烈慾望。這慾望是士人尚賢意識要求實現自己潛能的發揮,是實現自己本質力量的人性要求。李白的才和屈原的才等同,都是以才為命,才就是自己生命的最大價值,具有創造性,是自己生命的本體。這點和儒家以德為體,以才為用是不同的。《全唐詩·李白卷》第一首《大雅久不作》,沈德潛《唐詩別裁》認為:“太白詩縱橫馳驟,獨《古風》二卷,不矜才,不使氣,原本阮公,風格俊上,伯玉《感遇詩》後,有嗣音矣!”李白雖然極力呼籲大雅文風的重新振作,但他所寫的九百多首詩和幾十篇文章,卻大都是“矜才使氣,縱橫馳騁”的結果。“矜才使氣”正是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創造性的發揮,已經成為他為人和創作的風格。
李白詩歌中大鵬形象的高舉亦表現了李白的自信和狂放。李白《上李邕》:“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時人見我恆殊調,見餘大言皆冷笑。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大鵬的橫絕寰宇,氣勢磅礴,睥睨一切成了李白政治理想的象徵和士人人格的光輝寫照。安旗先生將此詩系在開元十四年。她認為是李白青年時代所作“由揚州西來,或經陳州,時李邕為陳州刺史,初謁李邕,當在此時。《上李邕》詩云:‘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青年時代謁李邕,除此之外,別無可考。”對大鵬極度誇張的描寫就是李白年輕時代對自我價值和自身才能的認定,“噴氣則六合生雲,灑毛則千里飛零”,“五嶽為之震盪,百川為之崩奔”,這就是李白生命內在價值的外在顯現。大鵬那不息的激情灌注了李白生命的豪情,當“大鵬中天力不濟”時,就成了李白命運悲劇的一個隱喻。
李白的豪和狂還表現在他的為人處世上。李白開元中謁宰相,封一板上,題雲:“滄海一釣鰲客李白”。相問:“先生臨滄海釣巨鰲,以何物為鉤線?”白曰:“以風浪逸其情,乾坤縱其志,以虹蛻為絲,明月為鉤。”相曰:“何物為餌?”曰:“以天下無義丈夫為餌。”時相悚然。揆諸情理,此宰相應為口蜜腹劍的李林甫,而李白敢於對這位灸手可熱的權要如此蔑視,足見其宏大氣勢和錚錚傲骨。“釣鰲”意象,是他建功立業的代名詞。如《贈從弟南平太守之遙二首》詩云:“少年不得志,落魄無安居。願隨任公子,欲釣吞舟魚。”《金陵望漢江》詩云:“我君混區宇,垂拱眾流安。今日任公子,蒼浪罷釣竿。”李白筆下的“鯨”“鯢”,就是“釣鰲”意象,是那些叛國作亂者的形象。《贈張相鎬二首》之二:“誓欲斬鯨鯢,澄清洛陽水。”《上崔相百憂章》:“鯤鯨奔蕩,揚濤起雷。”李白還將這種“釣鰲”的壯志付諸具體的行動,以年逾花甲向李光弼請纓可見。
任俠,可以說更體現了李白的豪和狂。馬遷在《史記·遊俠列傳》中讚道:“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驅,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但是任俠精神蔑視世俗行為,受統治者排斥打壓。唐帝國的統一和強大給國民帶來無比自信和雄闊的胸襟,相容幷包、海納百川的氣度給整個社會帶來全面輝煌的風采,整個唐王朝呈現出一種尚武任俠的風氣。“在他們內心深處,是認為一個具備俠氣的儒者,才可以算是合乎理想的知識分子。”可以說,生活在盛唐的天空下,每個士人心中都有一個俠者形象。
葛景春認為,李白的任俠最能“展示他反叛傳統的叛逆精神和沖決羅網爭取解放的自由個性"李白《與韓荊州書》:“十五好劍術,遍幹諸侯”、“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上安州裴長史書》則更生動刻畫出李白士人的俠義風度,“以為士生則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士大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南窮蒼梧,東涉溟海";李白著名的《俠客行》透過讚揚戰國時代俠義人物朱亥、侯贏他們奮身救趙的壯舉,反映了他渴望靖邊衛國建功立業的壯志豪情,帶有自先秦以來縱橫家的自信和誇張色彩:“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閒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贏。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救趙揮金錐,邯鄲先震驚。千秋二壯士,煊赫大梁城。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能書閣下,自首《太玄經》。”
清人龔自珍在他的《定庵文集補編·最錄李白集》中雲:“儒仙俠實三,不可以和,合之以為氣,亦自白始也。”李白的俠氣與其儒家、道家結合,就產生了李白縱橫四海的風雲之氣,其實這就是他發揚先秦士人以道自任,注重士人本質力量創造的結果。
-
7 # 夏途途
想知道才華橫溢的李白為什麼不考功名,我們先了解一下唐朝的科舉考試製度。
《唐律》有”刑家之子,工商殊類不預 ”。
也就是說罪犯的兒子,商人的兒子,都不準參加科考。
唐朝重農抑商,非常瞧不起商人。
1 據說李白是個富二代,他父親李客就是經商的大富翁。
李白洋洋自得說,他在揚州曾散金三十萬。
哇哦(・◇・)三十萬啊!
真是個敗家的闊少。
不知道是不是吹牛。
2 《唐史》載,李白的先祖獲罪,被流放至西域,李白就出生在碎葉城,到了李白父親這一輩,才返回巴蜀。
他是罪臣之後,當然無緣考試。
3 李白年少時曾經殺過人。
他在四川家鄉時,因鬥雞和人發生爭吵,年輕氣盛,一怒之下,激情殺人,隨即逃離家鄉,輾轉他鄉。
有詩為證——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金庸還以此為題,寫了武俠小說《俠客行》。
(我特別喜歡那個單純善良的狗雜種)
或許有人說:李白辦個假身份證去考試唄,叫什麼李白,改名叫張三吧。
那時候的科舉有著非常嚴格的戶籍審查,假冒偽劣,一經查出,是要殺頭的。
先問你的郡縣鄉里名籍及父祖官名~你哪裡人啊?出生在哪?現居何處?你的爺爺是誰?你爸爸叫什麼?你家兄弟姐妹幾人?
李白一個也回答不上來。
他似乎有難言之隱,而且無法一洗了之,沒法洗白。
他對自己的身世諱莫如深,幾乎從來不提及自己的父母和家境。
自從出蜀之後,他再也沒有回過故鄉。
寫了那麼多詩,好像沒有一首寫他的爸媽。
這正常嗎?
他一定是刻意地隱瞞了什麼,但這些已經成為永遠的秘密。
李白無法正大光明地參加高考,只好結交權貴,拜謁名流,走曲折的入仕之路。
比如他做了前朝宰相許圉師的上門孫女婿;比如他巴結玉真公主;以詩會友結交了賀知章、孟浩然等。
後來在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推薦下,唐玄宗召見了李白,並讓他做了貼身的秘書。
可惜李白對這個職位不滿意,恃才傲物。
唐玄宗也不大喜歡這個整天叫囂著“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狂拽的瘋子,於是賜金放還。
去吧你!
李白從此落泊江湖,一生的功名夢想終成泡影。
-
8 # 漁歌夜話
李白被後世尊為詩仙,給後世留下大量優美瑰麗的詩詞作品。這裡暫不論其藝術造詣,就詩仙一生的曲折經歷,足以讓我等驚歎:
正史一直宣揚李白蔑視權貴,豪放不羈,不為功名俯首折腰。但李白終生都奔走各官員門下求舉薦仕途捷徑!兩度入贅。最終成了萬人仰慕的帝王御用文人。可惜卻過於自負,狂放無度,最終後半生重回蒿蓬窮途末路。天命之年還助紂為虐!
唐玄宗時期,科考己完全定型而且惠及大唐每個角落。對李白來講,科舉之門大開。可他終生都在求官,為什麼卻不敢應試赴考呢?想入仕為官耗時近二十年,四處拜求找人舉薦!何不應試登科,光冕堂煌,以服天下之口!可能有以下原因:
一:李白僅詩歌出眾,但能力嚴重偏科。
行政官員要掌握多方面的能力和知識方可為官,因此李白不俱備為官特長。詩詞歌賦僅是官員.文人雅士的休閒方式而已。落下後世諷他志大才疏,只能吟詩喝酒話柄。
二:性格過於狂放,缺乏情商和自制力!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四十二歲經種種努力以及長安太守賀知章同太真公主舉薦。終於被玄宗宣召入宮,做了近兩年的玄宗御用文人,應景賦詩。可李白卻迅速厭倦這樣的生活。侍才傲物,自認為有定國安邦之才,索要權力沒能如願,便消沉鬱悶消極怠工,終日酗酒爛醉,與玄宗高力士對幹!玄宗只好逐其出宮。
李白這類才子除了求官,幾乎沒有生路。老天有心眷顧,他卻沒能把握好人生機遇,終身生計艱難,在夢想和現實間苦苦掙扎!最終貧病交加,含恨異鄉!
回覆列表
一是當時處於科舉制度和推薦制度的並行時期。李白所處的時期雖然科舉制度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在當時整個社會之中推薦制度依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留,(開元十五年的詔令“民間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薦”便是最好的證明),相比科舉制度如果能夠得到豪門大族和上層士大夫的推薦,在今後官場的發展,無疑是要順利的多!
二是 科舉制度正在逐步發展和完善。科舉制度考試成績只是其中一個方面,名人名仕以及王公貴卿的推薦也必不可少,即所謂的拜門,能夠成為天子門生的自然少之又少,相對而言,李白在當時名聲斐然不乏推薦之人,參加科舉考試確實沒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