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快速軍事一點通
-
2 # 四川達州人
一戰不說了,因為當時的美國處於歐洲之外,美軍實力也非常差。
只說二戰。
1、美國需要逐步擴軍。
一戰結束後美軍再次縮編。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陸軍只有可憐的10萬人,編制為4個步兵師、1個坦克師、1個後備預師,坦克數量只有300多輛,甚至排在波蘭後面勉強做個世界第七。
而一直困擾美國政府的就是戰前孤立主義的蔓延,美國國民與議員們一樣,對遙遠歐洲的戰火毫不關心,更不會關注中國抗戰。所以羅斯福總統雖然知道必須支援英國中國,但也只能緩慢積累裝備,逐步擴編海軍。
2、日本當時不是美國的敵人。
從一戰來看,日本是英美的盟友。在瓜分中國的態度上也是秉承日本在北方,英美法在長江流域及南方的態度。所以西方對日本佔領東北,搞滿洲國根本不在意。
抗戰正式爆發後,雖然英美法對日本佔領上海,侵佔西方的實際利益不滿,但他們並不願意因此對日作戰:一者,不會幫中國出頭。二者,期望日本正式轉向北方,能夠與德國一起攻擊蘇聯,那樣,等德日消滅蘇聯,兩敗俱傷,英美法再吞下整個勝利果實。三者,日本當時是美國物資的最大進口國,從廢鋼鐵、到石油橡膠產品等大量涉軍工商品。
比如:1937年美輸往日本的鋼鐵、飛機及其零件、車床、石油、汽油、銅、鉛,分別1936年增加15.3倍、1.5倍、2.5倍、0.5倍、0.5倍、1.4倍和10%。
比如:美對日石油出口1940年比1939年增加21%,1941年美對日出口的74%為石油。
3、美國對德日態度的轉變
1940年6月,歐洲文明之燈的法國陷落。這個時候,全世界有兩位重要國家的國家領導人給德國送去了祝福。
一是斯大林。二就是羅斯福。
羅斯福在電報中說,“...德華人民有獲得尊重的充分理由”,就是說,美國政府對法國被德國佔領,不持有異議。
真正令美國轉變態度的是隨後發生的不列顛空戰。羅斯福明白了,也確認了一件事,德國的胃口已經大到了期望吞併整個歐洲及其附屬殖民地的地步了。因此才有極力推動(1941年3月)《租借法案》的過程。
實際上美國還是隻能緩慢擴軍,1941年2月的眾議院表決中民主黨238票對25票贊成,共和黨24票贊成,135票反對。一個月後舉行的參議院選舉顯示出類似分歧。49名民主黨人(79%)贊成,13名民主黨人(21%)反對。相反,17名共和黨人(63%)反對,而10名參議院共和黨議員(37%)支援民主黨透過法案。這說明美國國內孤立主義依舊嚴重,急速擴軍的目的依舊無法達到。
直到珍珠港事件爆發,美國國會正式對日宣戰,美軍才進入擴軍狀態。兩年後的1943年,美軍已擴編為1050萬,其中出國作戰有400萬,分別是歐洲戰場300萬,亞洲戰場100萬。到1945年戰爭結束,美軍膨脹到1250萬。
-
3 # 漁耕樵讀
一個眾所周知的原因就是鷸蚌相爭 漁人獲利,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國自建國伊始就奉行的“孤立主義”。
1783年,美國的締造者華盛頓就曾說過:“我們獨處一方,遠離他國。這種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允許並促使我們奉行一條不同的路線。我們真正的政策乃是避免同任何別國簽訂永久同盟。”華盛頓的話,也奠定了未來一百年美國的路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當時的美國總統就試圖打破這種孤立主義。當時美國提出了建立“國聯”。但是美國國會卻拒絕批准凡爾賽合約,導致美國沒有加入國聯。
孤立主義使美國避免捲入世界的紛爭,可以集中力量發展本國經濟。二戰時,羅斯福也是試圖打破這種傳統,但是國會始終沒有批准美國參戰。羅斯福不得不提出一項新的法案就是著名的《租借法案》來應對長久以來的《中立法案》。但是國會始終沒有批准美國參戰,直到珍珠港事件爆發,美國被迫應戰。
-
4 # 五葉談
美國自身利益受到侵犯! (篇幅略長,請耐心閱讀)
一戰(1914——1918)美1917參戰一戰在1914年就爆發了,在戰爭前期,美國保持中立立場,只顧向參戰雙方賣武器,大發戰爭財,而到了同盟國開始敗退時,才對德宣戰,參與到一戰中來
(帶領美國參加一戰的威爾遜總統)
而其實,美國真正對德宣戰的直接原因並不是因為想戰後分一杯羹,更不是因為良心發現,而是因為自身利益受到德國侵犯
齊默曼電報事件齊默曼電報事件才是美國參戰的直接原因!
(齊默曼電報原文)
在一戰初中期,戰場主要在歐洲,本跟大洋彼岸的美國毫無關係,美國只想發戰爭財不想參與進來耗費國力,直到1917年1月17日
這天,英國情報機構接獲了一份德國外交部長阿瑟·齊默曼發給墨西哥總統的電報,電報主要內容是:
為了阻止美國參戰,德國建議墨西哥入侵美國,並承諾幫助墨西哥從美華人手中奪回得克薩斯、新墨西哥和亞里桑那三個州(深綠色為一戰時墨西哥領土)
隨後,英國把破譯的內容發給了美國,2月25日,威爾遜得知了電文內容;3月1日,電報內容被公開,美華人民被激怒了;4月6日,美國國會立刻通過了決議,宣佈參戰
二戰(1939——1945)美1941年12月參戰這次戰爭美國政府其實很想一開始就參戰的,但“被迫”在戰爭中期珍珠港事件後才對日宣戰發現很有趣的一點,一戰和二戰美國參戰的模式幾乎“如出一轍”——“國家利益受到直接侵犯(齊默曼、珍珠港事件)—總統講話—人民憤怒—國會透過—參戰”
人們都說美國二戰參戰的直接原因是因為珍珠港事件,但我認為實際上珍珠港事件只是個參戰的表面原因,俗稱“藉口”
而且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包括我)都認為珍珠港事件有可能是美軍的一個陰謀
政治原因大於軍事原因美國在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危機中損失慘重,且鑑於戰爭的殘酷性,普遍厭戰的美華人在1935年德國擴軍備戰後通過了《中立法案》,規定美國不得向交戰國出售任何武器裝備,不向交戰國提供資金援助(1935年8月31日美國總統羅斯福簽署“中立法案”)
二戰爆發後,實際上美國政府是很想參戰的,因為在戰爭爆發後,美國在華的很多利益都被日本拿走、想賣武器發戰爭財也發不了、中英法等盟友節節敗退……
奈何礙於《中立法案》和美華人民強烈的反戰情緒,美國政府高層只能透過其他手段援助盟友(如糧食援助、技術人才援助等)
直到1941年3月11日,這天通過了著名的《租借法案》法案規定,美國可以向中、英、法、蘇等同盟國免費或有償租借糧食、武器裝備、軍事裝備等物資(租借給蘇聯的坦克)
這一法案的出臺,可以說是美國政府高層想要參戰的前奏,“果不其然”,到了這年的12月7日,日本襲擊珍珠港,美軍“損失慘重”,羅斯福發表國會講話美華人民群情激奮,國會迅速透過對日宣戰決議,美國參戰
從種種跡象看來,美國參與二戰珍珠港事件這個軍事原因只是個藉口,美國政府為了自身長遠的利益才是參戰的根本原因,這其中富含著深厚的政治因素(對比一戰,二戰後美國政府順利的插手東亞、歐洲、中東、非洲事務)
-
5 # 太陽125933863
一戰是對同盟國,二戰是對軸心國,美國是參加同盟國的。兩次大戰美國都沒有準備充足,得擴軍備戰,再則美國佬是等雙方撕殺激烈,兩敗俱傷,實力下降而話語權也下降,這樣美國可以以較小的代價取得霸主的地位,實屬高招。羅斯福曾說過“讓他們去流血"。
-
6 # 辣椒是個好東西
謝邀。首先說明,看歷史,不能相信教科書的瞎扯淡,不要全相信書上所寫的內容;其次,人類其實也遵循叢林規則,美國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間,不管一戰二戰……n戰,多大規模的戰爭都燒不到美洲,將心比心,你是時任美國總統,你會心急火燎地介入他國戰事嗎?顯然不會!你肯定是也隔山觀虎鬥,結合自己的利益點,經濟學上叫邊際利潤,權衡著如何進行利益最大化才是首要的,確定目標計劃後,才動手。
-
7 # 頑主6329
首先這個問題的提出就有先入為主的想法,我們後人的想法好像美國天生就跟戰勝國是一派的,美國天生就該懟同盟國。其實並不然,在1918年、1941年美國分別在一戰、二戰對同盟國、軸心國宣戰之前,美國是很有可能站在同盟國或者軸心國一方的,或者乾脆就不參加兩次大戰。所以題目所說的“美國遲遲不對同盟國宣戰”是有問題的,我相信作者想問的應該是“美國在一戰、二戰中為什麼會對同盟國、軸心國宣戰”。
先來看一戰,一戰其實主要是在歐洲打的,叫它世界大戰實際上也是有點牽強的。到19世紀末,德奧意三國同盟形成,20世紀初英法俄三國協約形成,直到1914年奧匈帝國斐迪南大公被刺殺、一戰真正打起來,在這一整個過程中,美國一直是冷眼旁觀的。我們都知道美國的主體民族是歐洲英法德的移民,他們之所以背井離鄉、遠渡重洋是因為看不慣自己的母國,或者是宗教原因啊、或者是受不了貴族統治的原因啊,總之美華人是看不慣歐洲人的那一套的。尤其是一戰,同盟、協約兩大陣營完全是為了爭奪勢力範圍而打的,不像二戰還保家衛國有正義的和邪惡的一方,一戰中就只有惡的和更惡的的一方了。美國本來就看不慣歐洲權力政治的那一套,現在兩方因為爭奪權力打起來,美華人更是願意一邊看著“狗咬狗”樂得清閒、一邊又能發戰爭財的。可以說只到1917年之前美國是既不想加入協約國、也不想加入同盟國的。只到1917年底德國發起了“無限制潛艇戰”,簡而言之,這個無限制潛艇戰就是允許德國潛艇攻擊任何不是德國的船隻,這樣一來就嚴重損害到美國的利益了。因為彼時美國已經是海洋大國,每天在各大洋來往無數的商船隻,現在德華人的潛艇不知道什麼忽然出來就把商船擊沉了,每天美華人都得損失很多商船。這美華人才終於坐不住開始加入協約國,決定要教訓教訓這個不把美國放在眼裡的德國。
一戰時美國總統威爾遜
再來說二戰。二戰美國參戰之前,心理其實跟一戰時差不多。就是你們兩個狗咬狗,我既把武器買給這一隻,又把武器買給那一隻。你們打的越兇,我武器買的越好。直到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美華人才真正下定決心要徹底跟軸心國幹到底。美國是個尚武的民族,從18世紀跟印第安人打,19世紀在西部自相殘殺,到了現在21世紀跟全世界人打,看誰不順眼制裁誰,從他們現在無數次呼籲禁槍都不成功也可以看出來,美華人骨子裡是尚武的,也是個戰鬥民族。作為戰鬥民族,我不去惹你你還不燒高香,你還敢來惹我,所以珍珠港之後美國全力開動國家機器,直到把軸心國打垮。
以上,就是美國一戰、二戰參戰的大概原因,(其實歷來關於美國參戰的原因很多,現在威爾遜、羅斯福都死了,我們也不能方面問他了)。但是這篇文章的目的在於讓大家知道,美國並不是早就註定一定要站在協約國、反法同盟一邊的,美國的選擇都是基於當時特定的時機做出的選擇。
-
8 # 戰爭之王
原因很簡單,那就是美國一直有很強的孤立主義思想,意圖將美國和世界政治格局相隔開,避免美國本身的利益和公民生命財產受到損害,因此在一戰二戰中,美國對於參戰積極性不高,直到美國國內有了輿論支援,而且十分必要的時候,美國才宣佈參加戰爭。
美國早在19世紀時期就已經有了濃厚的孤立主義,那就是對歐洲一起其他地區發生的戰爭政治糾紛等不管不問,不到必要時刻不介入這些和美國沒有太大關係的事務之中。與此同時,美國當時軍隊的規模也很小,僅有一隻十餘萬人的常備軍,而其海軍也是到了20世紀初才開始發展壯大起來的。
而這樣做,除了能讓美國置身事外,還能讓美國獲得不少經濟利益。由於美國資源豐富,具有大量的資源,而且工業實力雄厚,能夠通過出口獲得大量的經濟利益,而且甚至可以向戰爭雙方出售,而一旦美國參戰,自然就不能向敵人出售物資了。
在一戰中,美國最初也是無意參加一戰,僅停留在對英法等國提供財政支援物資供應等階段。而後來,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對美國商船造成了不小的損失,後來還造成了客輪上大量美國公民的死亡。而最為關鍵的是,美華人獲悉德國有意和美國為敵,當時德國計劃透過給墨西哥武器裝備等物資,支援墨西哥入侵美國,並且承諾會幫助墨西哥奪取美國的德克薩斯,新墨西哥和亞利桑那三個州,於是在1917年4月,美國最終參戰。
而在二戰中,同樣也是如此,一戰的殘酷讓很多人記憶猶新,美國很多人對於參與國際的戰爭沒有熱情,當然也有一些美華人透過志願者等形式參加外國軍隊抗擊法西斯。而羅斯福預見到德日等國遲早會向美國開戰,因此美國參展前主要是以租借法案的形式向盟友國提供武器裝備等物資幫助其戰爭。
-
9 # 沉思的托克維爾
這一點基辛格在他的《大外交》中已經說得很明白了。就威爾遜(一戰時的美國總統)和羅斯福來講,世界大戰剛爆發,他們就想率領美國參加戰爭了,但是他們卻無法說服固執無知的美華人民。
一戰剛爆發時,無論是已經卸任的前總統老羅斯福還是現任總統威爾遜,都意識到美國要想保障自己的國家安全,提升自己的國際地位,就必須要參與世界大戰,幫助英法遏制德國的野心。
(就算是美國曆史上權力最大的總統羅斯福,在做出決策前也要說服他的選民)
當時老羅斯福為了說服議會參戰可謂是苦口婆心,但無論他如何論述參與戰爭的必要性,議會卻始終不為所動。當時的美國,除了少數精英外,大都懷有孤立主義思想,他們並不認為遠在Continental的戰爭與他們有什麼關係。
美華人民如此固執而無知,以至於老羅斯福對英國大使抱怨道:“我的同胞比較短視,而且不理解國際事務,貴華人民也是短視,但比美華人要好,由於海洋的阻隔,中國人民相信他們對目前的戰爭不必恐懼,也沒有任何責任。”
(老羅斯福意識到了參與一戰的重要性,卻無法說服美華人民)
對於美國孤立主義思想的源頭,老羅斯福分析的很透徹,那就是美國孤懸海外的地緣環境給了美國巨大的安全保障,使得美國可以遠離那些軍國主義強國,這直接導致了美華人對於國際政治的興趣遠低於英法,對於長遠的外交利益缺乏認識。
老羅斯福國家利益的說辭沒能說服美國民眾,最後還是得益於威爾遜的一番忽悠才讓美國參了戰。
由於美國最初是由虔誠的清教徒組成,所以其人民一直懷有拯救世界,傳播自由的傳教士精神,威爾遜抓住了這一點,將參與一戰描繪成打敗邪惡,拯救受苦受難人民的正邪大戰,並聲稱幫助沒有享有自由的人是美華人的義務。
威爾遜的忽悠成功喚起了美國民眾的愛國心和虛榮心,這樣,美國才參加了一戰。
到了二戰也是如此,羅斯福雖然早就意識到應當儘早遏制德國,但是他卻無法說服美國民眾參與戰爭。他只能採取另一種巧妙的辦法來迫使美國參戰。
由於美國孤立主義情緒嚴重,羅斯福無法對德日直接採取軍事行動,只能用貿易制裁的方式予以打擊。於是,羅斯福不斷的對日本進行貿易制裁,包括石油禁運,由於美國的禁運,日本頓時陷入了資源匱乏的境地,很快軍隊後勤就捉襟見肘了。以至於不得不冒險偷襲珍珠港,做出了20世紀最大的賭注。
雖然珍珠港美國海軍損失慘重,但是日本的侵略行為卻成功激怒了美華人民,一時間主動要求參軍的人絡繹不絕,利用民間這股不可阻擋的愛國心,羅斯福隨即將美國拉入了戰爭,由此奠定了同盟國在二戰中的勝利。
(日本偷襲珍珠港徹底激怒了美華人民)
至於很多人說的美國實力不夠或者準備不充分,如果你仔細看過基辛格描述的美國政治內幕和細節,就會發現這些說法完全是無稽之談。
之所以沒參戰就是因為美國是一個選舉國家,總統需要說服選民支援他的行為,民意,才是民主國家決策的基石。
精英也許可以利用媒體影響民意,但卻無法替選民做出抉擇,這在2016美國大選中同樣如此,那些以為美國精英能呼風喚雨的人卻被特朗普打了一個響亮的耳光。
-
10 # 心緣189487085
讓別國去打吧!讓他國互相殘殺,消耗實力,美國可以賣軍火發大財,只要美國本土不成為戰場是美國一戰二戰的戰略底線,而在戰爭後期,美國經過其國內頂級智庫分析出勝負後介入戰爭,收割戰勝品成果,後成王成霸,定製戰後國際秩序,成為了最大的贏家,獲得了美元殖民世界的特權,建立了美元殖民地國際體系,建立了收割世界科研成果體系,建立了吸引搶奪國際頂級人才體系(從最頂級教授到最優秀學生),建立了美國價值觀,輸出了文化軟實力,建立美國中心論體系!
回覆列表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都是在戰爭開始一兩年後才對同盟國宣戰的,但兩者還是有很大不同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在剛開始可以說是歐洲國家之間的內戰,並沒有擴大到世界範圍內。主要以英法俄協約國和德意奧同盟國之間展開。主要還是為爭奪歐洲的霸權,搶佔世界範圍內的殖民地。因為那時世界重心在歐洲,誰掌握了歐洲話語權,誰就掌握了世界霸權。但由於雙方勢力不相上下,戰事也日益持久,在歐洲形成了持久戰,誰也不願放棄,但誰也戰勝不了誰。當時的美國是被排除在爭霸資格之外的。但由於戰爭相持不下,各參戰國逐漸力不從心,並導致沙皇俄國國內發生十月革命,不得已退出戰爭。英法為保住不敗才不得已拉攏新興帝國美國。美國才開始參戰,隨後美國又拉上日本,協約國勢力大增,同盟國強弩之末不可匹敵才宣告戰敗。在同盟國敗勢明顯之時,一大批國家”落井下石”,義大利的叛變更是雪上加霜,才導致德奧唄如山倒。由於美國參戰晚,又是作為決定勝負的關鍵而介入的,因此獲得的利益非常豐厚,而老牌殖民地帝國則元氣大傷,被美國迎頭趕上。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大戰,德意四對戰英法俄。先期由於美國國內盛行“孤立主義”,是以中立姿態做旁觀者的,大概是為消化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果實,國內並不同意參戰。軸心國一路勢如破竹,直到日本不開眼的惹上了美國——轟炸珍珠港。美國國內才群情激奮,參與到二戰中。由於美國的參戰,才徹底遏制了軸心國的攻勢,併力挽狂瀾,一一擊敗德意日三國,可以說沒有美國的參戰戰爭形勢可能是另一番景象,也正是因此美國成為戰後最大的收益國,成為主導世界的最大勢力,二戰也奠定了美國超級大國地位,成為世界最強的存在,一直影響至今。
轟炸珍珠港
第二次世界大戰
美國在兩次大戰中最主要的還是地理位置特別好,國運比較強,再加上中規中矩的表現才有瞭如今的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