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吾愛吾家48678151
-
2 # 作家張三好
劉備是梟雄不假,但是你要相信,劉備說這句話絕對不是在暗示諸葛亮或恐嚇諸葛亮。
說白了喜歡看三國的人很多,但真正研究歷史的少。三國志客觀的說也不能算是三國史書,因為陳壽與蜀漢是有仇隙的,而且其後在晉朝任職,晉朝自認為是曹魏正統。所以或多或少有點擁曹貶劉。
很多人錯誤地認為 三國即蜀漢、曹魏、孫吳。但是在歷史上劉備集團從未稱自己為蜀漢,而是漢。在當時很多名門望族都認為劉備是正統。
說白了劉備賣草鞋的人(劉備說的是大漢皇叔的事情無法考證,漢獻帝檢視家譜認劉備是為了藉助劉備的力量,劉備很雞賊,找了一個200多後代子孫的人當祖宗),沒點手段籠絡人心是不能的,劉備也不是書上大家看到的只會哭的人,而是親自披甲上陣大破敵軍的智勇雙全之人。
所以結合當時劉備集團內部矛盾即劉備個人生涯分析,劉備這是一種最後的拉攏和交心,他也知道孔明要反,劉禪阻止不了(劉禪很無能,不要再搞陰謀論洗白了),所以劉備的意思即使如果你真要反,我的天下給你未嘗不可。
-
3 # 商務新觀察
我個人認為,“白帝城託孤”是劉備對諸葛亮的試探更是意味深長的警告!絕非出自於劉備的真心話。
因為,既不符合封建倫理道德更不符合封建等級思想,若真如劉備所言,可以廢除阿斗自立為王的話,那就是弒君篡逆的大不敬。將被天下人唾罵而群起攻之!同時,也有悖於封建時期的“嫡長子繼承製”。那顯然是劉備臨了還不放心,順便將孔明一軍。意思是讓孔明不要心存妄想。這是要把一個誓做“賢良忠臣”的諸葛亮放火上烤啊……!劉備深知以孔明先生的威望能力都有機可乘,因而演出了這麼一招“先抑後揚”之計。
自從公元前21世紀,夏啟建立大夏朝以來,就將始自於堯、舜、禹時代的禪讓制徹底廢棄。從此中國歷史進入了奴隸制時期的“家天下”。歷經夏、商、週三代,直至公元前476年開始的東周戰國時期。一直都是奴隸主的家天下時代!期間,雖有春秋時期的禮崩樂壞和“尊王攘夷”行為發生,但畢竟都還是尊周天子為天下共主。
從戰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結束天下分裂局面,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開始,始終如一地奉行“家天下”的思想,尤其是在古代儒家文化圈裡薰陶出來的君臣有位的理念下,諸葛亮熟讀史書表現更甚!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侍君謀國的理念貫穿其一身一家至死!
-
4 # 伯延
這段公案,從劉備說後,到現在也是一直爭論不休。
相信的人認為是出於至誠真心,是劉備的肺腑之言;不相信的人認為是劉備故意試探諸葛亮之言,還舉出種種例子,說諸葛亮只要有一點反心,立馬就有刀斧手從背後跳出來要了諸葛亮的小命,或只要諸葛亮敢廢劉禪自立,趙雲就會出手等等,反正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也說不服誰,畢竟劉備都死了,誰知道他是怎麼想的。再說估計劉備今天是這樣想的,明天還這樣想不想都是問題。一個連當事人自己的沒想明白的事件,後世卻討論了幾千年,真是夠無聊的。
不管怎麼,我還是說說自己的看法吧,有理沒理,請各位判官評判;
我認為,劉備是真心的說這句話的,理由如下:
一是劉備素來是一個仁德的人,愛民如子,對部下也以仁心對待,部下都願意為其效死。我們千萬不理解為劉備是故意試諸葛亮的,看看諸葛亮是否有這樣的意思。我想,以諸葛亮之智,如果劉備是這樣一個假仁假義的人,他早就歸隱了,不會追隨到現在。
二是劉備看到了漢室的不幸,看到了漢獻帝的悲哀,他不願意劉禪像漢獻帝一樣受人擺弄。這些話是他的肺腑之言,如果阿斗不行,你諸葛亮自己當好了,不要像對漢獻帝一樣對阿斗地。這備這是真心話。
三是他如果真不放心諸葛亮,不會給他大權獨攬,絕對會多設幾個輔政大臣,並提高皇族和關羽張飛兒子的地位,還有趙雲的地位,讓他們聯合輔政,以此制約諸葛亮,但他並沒有,而是全託。這樣的安排,是把整個國家都交給了諸葛亮,怎麼會是不放心的舉動呢。
人性雖然有善惡,可我們更應該從好的一面來看待事物。只有你是Sunny的,世界才會對你微笑。劉備一代英雄,仁德遠播,是一個真君子,仁德之人,他的話則可信的。
不知各位認為如何?
-
5 # 高山流水116820061
劉備,字玄德,三國時期蜀漢政權的開創者。在建立蜀漢政權的整個過程中,諸葛亮居功至偉。到了吳蜀兩國夷陵之戰前,蜀國在諸葛亮的精心治理下,國力強盛,一派繁榮景象。但吳國襲奪荊州,蜀漢大將關羽因此殞命,劉備極為震怒,執意伐吳,招致夷陵之戰的慘敗,損兵折將,蜀漢國力遭受重創,國家一下子危機四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險時刻。劉備急火攻心,一病不起,止於白帝城後,急召諸葛亮託付後事。以當時的形勢看,劉備對諸葛亮說的“劉禪能輔則輔之,不能輔你可自立為蜀王”,很大程度上是無奈中的真實想法。蜀國內憂外患,只有諸葛亮才會挽敗局於即倒,知子莫若父,劉禪的平庸無能,劉備自然瞭然於胸,沒有諸葛亮的盡力輔佐,是絕對無法立足的。劉備當然希望自己的子孫久居皇位,但作為能力超群的權臣,真想廢君自立,絕不是什麼難事。到那時,即便劉備泉下有知,又能奈何?
夷陵之戰,蜀國損失最重的是眾多開國將領的傷亡,李嚴死後,更無人可以制約諸葛亮的權力,當時的諸葛亮已經大權獨攬,軍政大事都是他一個人說了算,病入膏肓的劉備無力改變這些。在此情形下,劉備索性敞開明說,既顯示了一代梟雄的率性曠達,其心繫天下的君王情懷也讓人為之動容。
劉備說過這番話後,諸葛亮叩首泣下,表示當盡心竭力輔佐幼主,絕無二念。其實,諸葛亮雖然大權獨攬,卻絕對是一位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諍諍忠臣。劉備對諸葛亮的能力和人品是很信任的,他從內心深處也感到,就是諸葛亮走到廢掉劉禪自立的那一步,也肯定會善待劉禪的。事實證明,諸葛亮完全踐行了他對劉備的諾言,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為名垂千古的賢相名臣。
-
6 # 三千年讀史看人生起落
劉備是真心的,正所謂:“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更何況劉備與諸葛君臣情誼自古罕見,當時說出那番話,絕對是真心的。
劉備自出道以來,前半生都是在顛沛流離中度過的,先投公孫瓚,再投曹操,再投呂布,再投袁紹,天下諸候幾乎讓其投了個遍,讓人打的無處容身,最後讓曹操追的實在沒辦法,中原是呆不下去了,只有南下去投劉表。
劉表看在同是漢室宗親的份上,讓其屯兵於新野,但對劉備並不信認,劉備有時真恨自己無能,讓關張等跟著自己四處漂泊,讓妻子兒子受戰亂之苦,每日不得安寧。
透過徐庶的推薦,劉備三顧茅廬,隆中答對,與諸葛亮深談很久,對其制定的戰略規劃深為歎服,自知諸葛亮非等閒之輩,不僅謀略深遠,而且胸懷大志,意在一統天下,想憑自己管樂之才,救民於水火,使山河一統,戰亂得息,不虛此生。
劉備見諸葛與自己志向一般,同懷救世之心。諸葛也如同遇到知音一般,對劉備之匡扶漢室,還於舊都深以為然,兩人越談越投機,彷彿多年好友一般,從此兩人立下誓言,相互扶持,共創大業。
諸葛亮出山後,劉備如魚得水,在諸葛亮的輔佐下,陸續取下了荊益二州,終結了劉備長期落魄的境況,使其成為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霸主。劉備非常高興,諸葛亮更高興,兩人的計劃正在順利的實施中。
關羽的身故,荊州的丟失如一記重錘,把兩人火熱的心擊的粉碎,使統一中原的計劃成為了泡影,你讓兩人怎麼不痛心,劉備一氣一下,舉傾國之兵伐吳,想奪回荊州重地,使隆中計劃得以順利實施。
諸葛亮何嘗不想如此,奈何夷陵之敗,使之二人的夢想徹底破滅,荊州再也奪不回來了,而劉備由於戰敗抑鬱成疾,臨終前把諸葛亮叫到床前,含淚說:“君之才十倍於曹丕,必能安國,終成大事。若嗣子可輔,君可輔之;若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
劉備深知諸葛之志向,也瞭解其子劉禪昏庸無能,非治世明主,死後讓諸葛輔佐劉禪,則統一大業萬難實現,實非兩人之所願。而諸葛又何嘗不知劉備之意,但又能怎麼樣,沒有劉家這杆大旗,自己什麼也不是。只怪自己生不逢時,壯志難酬。只有以淚洗面,哭著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
7 # 華哥雜談
劉備把他的兩個兒子取名為劉封、劉禪,這“封禪”二字是上古以來帝、皇的專有用詞,劉備用其取名,暗喻了他一生的志向,就是要建立帝王功業,並萬代流傳。
劉備有這樣的想法,怎麼可能在死後把帝位傳給他人呢?先主病篤,託孤於諸葛亮,尚書令李嚴為副。上面這句話是《三國志》中記載的劉備在白帝城拖孤的情況,比較簡單,只是說了託孤給諸葛亮,李嚴為副手,並沒有說允許諸葛亮代劉禪自立的問題。所以這種說話主要來自於《三國演義》。那麼三國演義裡怎麼說的呢?
劉備在白帝城知道自己不久了,就讓人通知諸葛亮和幾個皇子、蜀漢部分朝臣前來,然後當著大家的面說了下面這段話:
先主命內侍扶起孔明,一 手掩淚,一手執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聖諭!”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俗話說,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單從現場氣氛描寫看,劉備講這句話是臨時吐真言,還是藏著很深的計謀,並不容易看出來,但諸葛亮聽完反應強烈,並立刻表態。
孔明聽畢,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 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言訖,叩頭流血。這裡面有一個細節值得注意,劉備與諸葛亮說這段話時,是當著大家的面公開說的,而不是單獨問話,包括荊州老將趙雲等人都在內。
這種比較隱晦的安排,正常思維是劉備應該單獨交待,可他為什麼要明說呢,劉備託孤的妙處正是在這裡。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堵住諸葛亮在劉備死後自立的野心。一、如果諸葛亮當場同意劉備的說法,那麼就是向在座的大臣和劉家子孫公開了他有取代劉禪的野心。我估計不僅當朝的大臣和劉備的兒子們不同意,劉備也會在稍後向諸葛亮使出第二招,可能不會當場捕殺,但諸葛亮一定沒有好下場。
二、諸葛亮馬上否決了劉備的說法,也公開表態自已絕無野心。那麼,劉備死後,如果諸葛亮出而反爾,也無法向朝臣們和劉禪等人交待。你既然當時都表態沒有野心了,現在又改口,誰會服氣啊?
實際上,諸葛亮接手後,當是蜀漢國內的三股勢力錯綜複雜,他透過對內嚴苛法度,對外以攻為守,勉強維持了蜀漢政權的存在,如果諸葛亮有所企圖,取代劉禪自立,反對派會藉機聯合,諸葛亮位子也坐不穩。
-
8 # 天宇的文史情懷
劉備臨終前託孤對諸葛亮說的話絕對是真心的。
現在很多人都說劉備是試探諸葛亮,那就是無稽之談,想想看當時劉備已經重病臥床,都快不行了,就算他試出諸葛亮有野心又能如何,所以劉備當時沒有必要試探諸葛亮了,劉備其實知道兒子阿斗有幾斤幾兩,也知道要玩心眼兒子絕不是諸葛亮的對手,所以劉備臨終說那話的目的就是希望諸葛亮看在自己三顧茅廬的份上,將來如果篡權能留劉禪一命,劉備的想法其實就是這麼簡單,這是一個父親臨終對兒子的愛。
劉備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呢?因為劉備是中年得子,自己還沒來得及勵練阿斗,而沒上過戰場只知道吃喝玩樂的阿斗在自己死後哪裡是諸葛亮的對手,所以劉備也可以說是懇求諸葛亮,諸葛亮是什麼人啊,哪裡不知道劉備的想法,但是諸葛亮不是司馬懿,諸葛亮為了蜀國奮鬥一生,也可以說對得起劉備的知遇之恩了。
我很理解劉備,在當時的亂世,能為自己保留住血脈,那是一代梟雄最後的願望了。
-
9 # 鴻觀大歷史
大家好,我是寫的了文章,獲得過大獎,走遍五湖四海,閱盡萬卷書海的小朱是也。
劉備作為《三國演義》中作者極力推崇的一位梟雄,已經把他的仁厚推到了虛偽的地步,魯迅先生也說過“劉備之長厚而似偽”,但是凡事都有他的兩面性,一個人如果只有虛偽的仁厚,顯然難以服眾,諸葛亮肯死心塌地的跟著他,其人品也一定有過人之處,下面我們就從兩方面來分析。
一,劉備是真心託孤嗎?
常言道:“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一個將死的梟雄再多的榮華富貴也成了過眼雲煙了,他是真心想把自己的身後事託付給諸葛亮,畢竟二弟三弟死後,諸葛亮是他最值得信賴的人,在蜀國沒有一個人可以代替他的地位,自己兒子以後能否建立一番霸業也要依靠諸葛亮的能力,但是劉備可能早就清楚劉禪是個扶不起的阿斗,畢竟知子莫若父,所以可以看出劉備是真的想讓諸葛亮輔佐阿斗。
二,是否試探諸葛亮的心。
答案是肯定的,作為一個亂世梟雄,他也知道歷朝歷代丞相謀朝篡位的不在少數,做父母的,即使兒子再不才,也畢竟是自己的親生骨肉,跟一個連結拜都沒有的諸葛亮比起來,其親密程度可謂相去甚遠,他說這句話實際上是一支“裹著蜜糖的棍棒”,諸葛亮一下子被當頭棒喝,連忙跪地表示忠誠,歷來的皇權至上與君主專制就像一座大山壓在他的身上,使他“不得不”效犬馬之勞,可以說劉備臨死之前說的這句話,足見其亂世梟雄的本色。
總之,劉備在真心託孤和試探之間可謂權衡得恰到好處,一方面試探諸葛亮的忠心,另一方面也達到了託孤的效果,可謂一舉兩得。
-
10 # 青言論史
劉備從來沒說過這句話,無論是在正史還是《三國演義》裡頭,都不是這一句。
先看《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記載,劉備託孤之際,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再看《三國演義》,第八十五回《劉先主遺詔託孤兒 諸葛亮安居平五路》中,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
正史記載和小說演義之中,劉備的大部分話都是一模一樣的,只有最後幾個字不同。正史中劉備的話是“君可自取”,而小說中變成了“君可自為成都之主”。
雖然成都之主跟“蜀王”意思差不多,但是首先,劉備絕不可能說這句話,因為劉備的蜀漢政權一直自稱是大漢,不可能自稱為蜀國。其次,這句話劉備也不可能說出這種話,除非劉備想做華盛頓。最後,劉備的君可自取,其實是說他還有倆兒子,有的挑,可以另立一個為皇帝。至於讓諸葛亮做皇帝,那基本是不可能的。
回覆列表
當然是試探他了!因為蜀國上下沒有任何個人力量和諸葛亮抗衡。劉備會在死之前摸清諸葛亮的底然後做出決定留之,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