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良人一品

    現在人說到七月初七,想到的就是牛郎織女的愛情傳說了。說到這一天,大多想的是這個愛情故事的傳說。不會想到的是,這個愛情傳說,在古代,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

    在唐代的對七夕的重視,可是比現在人想的要隆重的。據說,把七夕當做一個重要節日來紀念,以至於七夕成為這個古代重要節日的推動者,還是後半生極度富貴,極度衰敗的唐玄宗李隆基。

    到了七夕這一天,唐玄宗為了紀念“牛郎織女”的傳說。在皇宮裡面可是大肆鋪張,極度講究排場。為了過這一天,唐玄宗還專門改了一棟樓。就叫做“乞巧樓”。這個樓的結構也很有奇特的地方。據說,是用皇宮中的錦緞蓋成的,高度達百尺。每層可以坐數十人。筆者猜測,大概是和搭積木一樣,先做出房子的上下樓層,然後用錦緞作為每層樓的“牆壁”。我們現在看日本電視劇,在戰場上,就是用很長的錦緞做成比人還高的“路障”。

    到了初七這一天,唐玄宗會在樓上擺上瓜果香案,先祭祀牛郎和織女。祭祀完了以後,就開始宴會程式了。開宴會的過程中,當然少不了一些娛樂助興的節目。唐玄宗出於這天是織女節的心理,給到會的每個嬪妃每人“九針孔,五絲線”。也就是給每個嬪妃九根針和五種彩色的絲線。這就是比哪個嬪妃心靈手巧了。但比穿針引線的過程,唐玄宗也使壞。讓參賽人員,不在屋子明亮的地方比,讓嬪妃們到月光下面再把線穿到針孔裡面。只要把線穿過了針孔,就是冠軍了。相信有類似經歷的人,都會說,真是胡鬧!

    等這個穿針引線的比賽結束後,現場就會響起美妙的音樂了。各種流行歌曲,真人演唱的節目當然不會少了。而且是通宵達旦,也就是宴會開到第二天早上。這個本來是皇帝的私人娛樂,但是可以想見的是,後來的唐玄宗,很可能把一些心腹大臣也拉到自己的快樂之中去了。到了這一天,不把大臣們灌醉不放回家的那種玩笑自然是不少的。好像也聽說了皇帝這樣的做法。那些被灌醉,一塌糊塗的大臣們在第二年的時候,在自己家裡也學起了皇帝,開起了七夕文娛活動晚會。後來影響到了民間,七夕的活動就更多了。

  • 2 # 小陳有感

    在古代七夕節這天,女性都會用針線織香囊和荷包,並且互相比較誰織的好。那些好的織物就會偷偷送給自己中意的情郎,當做定情的信物。這也成為封建社會唯一可以公開表達愛意的一天。一直沿用至今。

  • 3 # 金陵城中最明亮的少年

    明亮耀眼,金陵少年,前來作答。

    七夕又稱乞巧者,中國民間一重要之舊節,緬有千年之史也。相傳雲,七仙女之女與之牛郎愛法,留戀凡路。織女是犯了天律,被天兵送天,牛郎披上牛皮衣擔一對子上天去追。王母娘娘乃以玉簪在天開了一道河,使牛女兩不相見。蓋鵲為牛郎織女之情感,自是每歲七月初七日,皆飛上天作一鵲橋,使牛女兩會。

    一、漢代

    七夕節名乞巧節,節源於漢,葛洪所著之《西京雜記》當即七夕節最早之文矣。

    早在漢時,每七夕節,文衣之女將畫有牛女兩之畫像上穿七孔針,在畫上搭了垂絲簾之“襟樓”。其賭綵線穿七孔針,看誰服之最速,則攜誰得之巧則愈,服之遲矣即“輸巧”,“輸巧”者將幣之巧多者。

    二、唐代

    至唐,七夕節是,宮中嬪之,皆登高之閣,擺上果酒來祭牛郎織女,各執五采線以九孔針對月穿線,誰最先透,即巧多者。後人亦紛紛效。是女子亦當捉小蜘蛛置甕,到第二天開觀,誰之蜘蛛結之闕子最密,則是得巧。

    三、宋代

    七夕節之名最早,見於宋。宋之七夕節已為中國歲之一重之節也。每歲之七月朔初,人皆始備七夕節之物。乞巧市皆始車馬輻湊,鹹集,至夜則漸散。

    四、明清

    至於明、清,以七夕此日,女子則取一碗淨水在Sunny下暴一日,因以巧針入水,看其能否浮在水中,巧針浮水見底針投之影。或為花鳥魚獸之文,或履剪刀之文,是為得巧。

    七夕節既是中國之情節,尤為女士之女節。這一日謂中國之女也,是一個大大的日子,是日之會以諸法以展其才。姊妹俱通為婦之心,與戲,拜牛郎織女,然終是快樂之節。

    金陵少年評曰:千歲之日,七夕節仍是我一富浪漫色之常節日,但以諸文及風土之異,七夕節變成了異之本。

  • 4 # 文儒風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七夕節,傳說中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日子,正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看做是“中國情人節”。而美麗的牛郎織女的故事,因為有一條“愛情”的主線,善良的人們寧願把鵲橋相會的夜晚定為情人節,也是合情合理的了。

    古時“七夕”風俗圖,蛛網乞巧。染指甲、拜織女、乞巧、拜魁星、迎仙均為七夕民間風俗。很多人都說七夕是中國的情人節,是非常浪漫的節日,那麼七夕的由來與傳說到底是怎樣具有傳奇色彩的呢?七夕的由來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華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臺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牛郎織女的傳說現在很多人希望把“七夕”定為“中國的情人節”。而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中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這個故事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意思是說織女三星像分開兩腳,一天七次行進,雖然如此,也不能織布成紋;那明亮的牽牛星,也不能用來駕車。《史記天官書》描述天體執行,有“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將;左右,左右將”、“其北織女,織女,天孫女也”句。河鼓,就是牽牛星,中間大星,左右兩小星。這就是牛郎和一對兒女的原型。織女星,又名天孫,這也是神話中織女是天帝第七孫女說的來源。

    到漢代末年,《古詩十九首》中寫道:“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又比如曹丕《燕歌行》中說“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都已經把織女和牽牛看成一對情人了。所以秦漢時代應該是牛郎織女故事形成的早期階段。湖北雲夢睡虎地區出土的“秦簡”中就有了“牽牛以取(娶)織女而不果”的記錄。

    “牛郎織女”的故事情節在南朝梁時殷芸的《小說》中已有粗略的梗概。當時還有很多類似的記載,比如宗懍的《荊楚歲時記》、吳均的《續齊諧記》和周處的《風土記》,都有牽牛織女七夕相會的故事。而20世紀初在敦煌石窟發現的《搜神記》中“田崑崙”和宋初《太平廣記》中“郭翰”這兩則故事,對明清時代牛郎織女故事的完成有更大的影響。

    種生特別注重乞巧的還有女孩子種生乞巧。就是用一個紙板或者木板弄上一寸厚的土,七月初一這一天就要栽上綠豆、小豆。種生乞巧,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不僅僅會穿針引線,會做活,而且農活一樣能做,是生活當中必備的,也是人生活的一種本領。牛郎會織女七月被稱之為“藍月”,七月的夜晚被稱之為藍夜,這天的習俗就是牛郎會織女,小的時候我也陪我的姐姐或者妹妹在黃瓜架下或者葡萄藤架子下偷聽牛郎織女的悄悄話,誰都說聽到了。為什麼?因為晚風習習,樹葉的響聲就理解為他們的情話。男生乞文,女生乞巧有一種乞巧的方式,越下雨天越黑,就去逮蜘蛛,放在小盒子,隔一段時間看蛛網結得怎樣。女孩子就是乞巧。男孩子就是乞文。現在也有人玩,他說想考博士等等,也在乞文。還有一種下雨了,是雲彩了,就觀雲乞巧,這一般都是登高,上山坡上去,看一看這些雲彩像什麼。如果仔細望天空,有的雲彩像動物,有的像植物,有的像寶物,有的像飾物,誰看到什麼就得到了巧。如果看一片黑壓壓的,馬上就要下雨了,那就是風調雨順,寓意著五穀豐登。下雨接水,用這種水洗臉、洗澡等等,可以明目、爽身。農曆七月初七,俗稱七夕節,又叫 “乞巧節”或“女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據說,七夕節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中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這便是中國古代文獻中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唐朝王建有詩云:“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經久不衰,代代延續。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之為乞巧市。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置辦乞巧物品,那時乞巧市場車水馬龍,熱鬧非凡,簡直成了人的海洋,七夕節是古人最為喜慶的節日。

    七夕節還與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有關。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常受哥嫂虐待,與一頭老牛相依為伴。老牛感其善待,面授計謀,教他如何娶織女為妻。有一天,眾仙女們到銀河沐浴,藏在暗中的牛郎突然拿走了織女的五彩衣。驚惶失措的眾仙女穿衣飛,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和女過著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的幸福生活,一年後織女生了龍鳳胎。老牛臨死之前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遇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老牛埋在山坡上。

  • 5 # 老牛說事

    七夕節最早源於三四千年前,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那麼,古人又是如何過七夕節的呢?

    在中國,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七是七夕節,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雙七、香日、星期、蘭夜、女兒節或七姐誕等。在古代,七夕通俗一點來講就是“中國女兒節”,是古代姑娘們穿針乞巧、祈願禱福的日子,古人的七夕活動相當豐富,隨著時代的變遷,有著不同的形式和內容。

    穿針乞巧:始於漢,是最早的乞巧方式。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裡邊提到“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這是在中國至今為止發現的古文獻中最早的關於七夕乞巧的記載。

    喜蛛應巧:這一習俗較之穿針乞巧要稍晚一些,大致起於中國古代南北朝時期。所謂“喜蛛應巧”,就是把一些瓜果食品置於果盆之上,這通常是在穿針乞巧前已由大人們作了準備。在“穿針乞巧”以後,看果盆上有沒有“喜蛛”結網,誰先發現,誰就大吉大利。”喜蛛“,就是在夏秋之交的時候,能夠經常在一些花草樹木上看見的米粒大小的小蜘蛛,當偶然有小蜘蛛爬到人身上或者出現在家裡,人們就認為是大喜之兆。

    投針應巧:起源與穿針乞巧,但是又不同於穿針乞巧,是穿針乞巧的變體,盛行於明清時代。所謂“投針驗巧”就是準備一個盆,把河水、井水混在一起倒入盆中,盆和水需露天過夜,曬過七月初七白天的太陽,到中午或下午就可以“驗巧”了。盆裡的水經過半天太陽的照射,表面會生成薄膜,取縫衣針,輕輕平放在水面上,針不會下沉,水底下,就出現針影,如果針影如果是筆直的,則“乞巧”失敗,如果針影形成其他各種形狀:彎曲、一頭粗一頭細、或其他圖形,便是“得巧”。

    種生求子:是七夕節舊時的習俗,實際上是生育信仰的一種。

    為牛慶生: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

    曬書曬衣:古時候在七夕節曬書曬衣是盛事,據古籍記載,司馬懿為了曾避免災禍曬書裝瘋,但是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期則成為了豪門炫富的時節。

    磨喝樂:磨喝樂是古代民間七夕時期兒童的玩物,即小泥偶。磨喝樂的形象大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

    拜織女:拜織女純粹是古時少女、少婦們的活動,她們事先約定好,在月光下襬一張桌子,焚香禮拜,朝著織女星座默唸自己的心事。

    拜魁星:據說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主文事,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高中魁首。

    吃巧果:七夕節應節的食品中,以巧果最為出名。

    七姐誕:是廣州舊時七夕的習俗,七夕拜仙,但是已婚的女子一般不能參加。

    染指甲:是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七夕的習俗,但是在四川省、貴州、廣東這些地方也有這樣的習俗,用花草染指甲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與生育信仰有著密切的關係。

    婦女洗髮:婦女在七夕這天洗髮,也是特別的習俗。在湖南、江浙一帶都有此記載。年輕姑娘在七夕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髮,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可以儘快找到如意郎君。

    結紮巧姑:是陝西黃土高原地區在七夕節的夜晚舉行活動的風俗,婦女們要結紮穿花衣的草人,並稱之為巧姑,

    拜七孃媽:是閩南和臺灣地區的習俗,在閩南和臺灣地區,七夕節又是“七孃媽”的誕辰日,七孃媽是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象徵。根據閩南籍的臺灣學者林再復的《閩南人》的考證,閩南人過去越峽跨洋到臺灣或異國他邦經商、謀生,大都多年未能歸,婦女們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氣,因此拜七孃媽在該地區特別盛行。

  • 6 # 行話歷史

    說到七夕,是多麼美好的一個節日啊,紅男綠女,湧上街頭,追尋著屬於自己的愛情。明天就是七夕節了,每當這天我都會想到許嵩的歌詞

    夜幕垂,鵲橋會

    七夕的念想

    皎月歸,我輕隨

    煙火對影賞

    小城老街上

    有情人執手共徜徉

    多麼美的歌詞啊,令人神往,但是有的朋友不禁要問了,我們現在過七夕,就是吃個飯,送個花,頂多有些人選擇在這天求婚,登記領證,古人是怎麼過七夕的呢?

    這個習俗太多,在這裡拿幾個比較普遍的來說

    1,乞巧

    織女織女,聽名字咱也知道肯定女紅活做的好,在古代女紅做的好可是女人的必備本領。因此在每年七夕的時候,對於很多女孩來說是非常盛大的節日。他們擺上果盤,然後拿出針線,然後對著月亮,把線從針裡面穿過去,寓意自己也能夠和織女一樣心靈手巧。

    2,求子

    在古代,愛情往往和生育是分不開的,北京那會有去妙峰山拴娃娃,而在七夕節這一天,也有求子的習俗。具體做法就是把用蠟做成的小娃娃,扔到水裡面。說實話,讓我看到我絕對會嚇一跳,太可怕了。

    3,求配偶

    對於已婚的女子來說,當然是求孩子。而對於尚未婚嫁的女子來說,在七夕晚上,就要對著銀河兩側的牽牛星和織女星許願了。女孩對著牽牛星盼望著自己的牛郎,男孩對著織女星盼望著自己的織女。

  • 7 # 經濟大縱橫

    七夕節由來已久,是從中國春秋時期就傳下來的節日,也被叫做“中國情人節”。我們都知道這個節日是紀念傳說中的牛郎織女的,傳說就在這一天他們會在鵲橋相會,在這一個代表著堅貞不渝的愛情的節日裡。那麼,古代的人們是怎麼過“七夕”的呢?古時候,七夕節是女人們祈福學藝比武的好機會。在七夕節,女人們會把她們的美好願望向她們的女神織女傾訴,祈求她的保佑。女人們在七夕節,還會向織女這位“巧娘娘”請教織布的技術和處人處事的智慧技巧,這一過程叫“乞巧”。其中有一種叫穿針乞巧的方式,據說是從兩千多年前的傳下來的。很多史料記載表明,在農曆七月初七的晚上,女人們會將瓜果吃食全部擺到院子裡和家人一起賞月,還會將準備好的五彩線和九尾針拿出來,家裡的女眷會對著月亮穿過去,祈求自己會像織女小姐姐那樣心靈手巧,所以七夕節也被叫做“乞巧節”。七夕乞巧習俗豐富多樣,除了仰觀星漢,乞求富貴子嗣、容顏美好外,心靈手巧是傳統社會對女性的特別要求。甘肅隴南西和以撒花瓣的方式乞巧,乞巧歌詞,“巧娘娘,快給我姐妹賜花瓣,莫賜寶貝莫賜錢,賜我一副巧心眼”。有的地方是未婚姑娘們穿針引線乞巧,親手做些精美小物品賽巧,勝者被稱為巧姑娘,身價倍增。有的地方有一種特別的園藝乞巧方式,那就是種巧芽。女人們在七夕之前,培植豆芽或麥芽,到七夕活動期間,她們帶著各自精心培植的作品,奉獻給巧娘娘,同時讓大家品評,看誰的巧芽長得茁壯順溜,誰就得巧。明清時候,人們喜歡一種叫投針驗巧的遊戲。在中午的時候,婦女會把一碗水放在日頭下面,然後將手中的針扔到水中,看水波在碗底的倒影,有的水紋倒影像細絲一樣能描繪花紋,有的像花,有的像小鳥,還有的像風景畫,這種的就是好兆頭;有的波紋特別粗,這種的就是沒討到巧的。還有一種習俗,就是種生求子。古人會在七夕節的前幾天找個小木板,然後把黍米、綠豆、小麥這些作物的種子灑在木板上,然後天天灑水培養,等它們生出來嫩芽以後就把它們用繩子綁起來擺在外面,這種的叫“殼板”。還有的將這些嫩芽灑在水面上,也是看波紋判斷有沒有討到巧。除了這些習俗,還有習俗就是把蠟制的娃娃玩偶扔在水裡,可以祈求生孩子。這個有點小恐怖,小編看到會嚇死的。古代的女人們在七夕節忙於祈福比武技藝,古代的男人在七夕節幹什麼呢?古代的讀書人在七夕節拜魁星。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魁星爺就是魁鬥星,廿八宿中的奎星,為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也叫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在七夕節,男人們也會“曬書曬衣”來展示自己的才華和炫耀自己的財富。古代的小孩在七夕節幹什麼呢?小孩子會在親人的帶領下,供奉“磨喝樂”。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大一點的孩子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老牛做出了巨大的犧牲。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廁所和大門只對一半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