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中醫邱邱—脾胃

    孩子今年7歲了,算起來這是我們家孩子的第二個叛逆期!

    他不再崇拜父親,喜歡挑戰母親的權威。面對他的叛逆,我是高興又擔心!

    其實,叛逆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問題,每個人都會有叛逆的傾向。對於一個人的成長來說,它也不過是暫時的,而且只有經過了這暫時的痛苦,才會慢慢成熟,真正地理解父母的用心。

    撫養孩子長大成人是一場漫長的長跑,而途中我們會遇到許多困難和障礙。在這重重障礙中,叛逆期也許是路上的一座高山了。

    幾乎所有的父母對叛逆期都有很大的成見

    通常我們說的叛逆期,就是孩子不聽話、自作主張的時期。這樣說,是不是就好理解了?這樣的理解,是不是讓你聽起來感到更加深刻?

    那每個孩子的叛逆期都會有什麼樣的表現呢?

    “不聽話”“學習沒精神”“做事不積極”“回到家裡拼命地玩遊戲”“講道理不管用”“油鹽不進”……在我們看來,還沒長大的孩子,有時候會處處覺得自己很有理,處處和我們對著幹,就是不服管,就是不聽話,這就是叛逆期的表現。

    從父母的角度出發,一個乖巧溫順的孩子當然更討人喜歡,聽話最重要,讓幹什麼就幹什麼多好。

    乍一看來,糾正孩子的叛逆似乎沒有什麼錯誤,畢竟孩子的確也是在某些方面與我們的期望有所差別,或者說在我們的教育觀中存在不聽話的表現。

    可是再好好想想看,孩子的叛逆從何而來?他的叛逆到底應不應該被稱為是“叛逆”呢?

    在人的一生中,通常會出現三次叛逆期,其中第一次叛逆期在2.5~3歲之間,第二次叛逆期會在7~9歲之間,第三次叛逆期會在孩子12~15歲之間。

    -01-

    第一個叛逆期:可怕的兩歲左右

    孩子2.5~3歲的時候,就會從之前的“小乖乖”變成一個令人感到無奈的“小惡魔”。凡事總喜歡以“不”字打頭。

    此時,他的腦袋正在快速構建自己的世界,於是他的意識會認為一切都是他的。所以他需要什麼的時候,會直接去拿,而不管這是不是他的。

    如果這個東西是需要買的,或者是別人的東西,爸媽就會去制止他。而制止他的後果,就是孩子的哭鬧。

    -02-

    第二個叛逆期: 7-9歲的小大人兒

    孩子在7-9歲的時候會迎來第二次叛逆期,通常和他上小學的時期是比較吻合的。由於幼兒生活和小學生活的反差實在太大,孩子可能會出現一些不適應的表現。

    於是,父母開始用“講道理”“催促”的方式要求孩子以學習為重。而孩子這個時候仍然希望按照之前的方式生活,還是非常的需要大人,還是會在父母面前毫不害羞地撒嬌,希望父母來為自己解答令自己困惑的事情。於是,爸媽和孩子就會產生一些衝突。

    -03-

    第三個叛逆期: 12-15歲美好的青春期

    孩子在12-15歲之間,還會出現他人生中的第三次叛逆期,這通常是伴隨著孩子的青春期而來的。孩子此時的視野和見識變得更加寬闊了,他會發現他學到的內容和看到的社會是不相符的。

    此時,他開始嘗試按照社會的方式去理解學校的學習。這在“大人”的眼中是比較“反動的”,於是大人開始了“鎮壓”。最終,基本上會以小孩的無奈接受而告終。

    以上就是通常對於孩子叛逆期的認識。

    然而,所謂的“叛逆”,真相是什麼呢?

    “叛逆”是高高在上的成人對孩子輕視的一種定義

    其實,“叛逆期”首先源自孩子一系列的表現,給爸媽帶來的困惑,從而引發了焦慮、失望和無奈的情緒,最後爸媽們對此下了一個定義:“叛逆期”。也就是說“叛逆期”是以爸媽為中心下的定義,而不是孩子。

    當我們定義“叛逆期”的時候,我們都潛意識地下了另一個判斷:“孩子的這些表現是不合理的”。

    這樣下定的義的好處有兩個:一是叛逆期是一個時期,它有開始也有結束。這其中帶著爸媽對現狀的無奈,以及這個現狀會好轉的期待。

    另一個好處,叛逆是孩子的問題,而不是爸媽的問題。於是爸媽可以仍然按從前的方式對待孩子,等待孩子“改邪歸正”。這個定義,真的是“恰到好處”。

    然而,如果你細心一些就會發現,叛逆期的症狀,難道只有這些時段才存在的嗎?

    對於這個問題,你是不是清醒了一些?實際上,這些症狀一直存在,只不過當問題發展到爸媽無可奈何的時候,我們就認為他的“叛逆期”到了。也就是說,從根本上,叛逆期並沒有特定的表現。有的只是這些現象的極端惡化。

  • 2 # 棗棗

    1.可能是不想被管著的感覺,故意挑戰父母。

    2.可能是有自己的想法了,不認可父母的想法。父母並沒有說服自己。

  • 3 # 橋南梧桐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了解,關於父母或老師的三種教育模式。

    嚴厲型,嬌縱型,正面管教!

    嚴厲型的父母或者老師,總是喜歡過度的控制孩子,雖然有規矩但是孩子沒有自由,總是制定規則給孩子,卻不讓孩子參與規則的制定當孩子違反規則的時候總是受到懲罰。不得不承認懲罰從短期來看是有效果的,但是要關注長期後果。

    嚴厲型管教的問題在於,不良行為雖然一遭到懲罰就會立即停止,但不久就會再次出現,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更重要的是懲罰所帶來的長期的負面效果,是每個父母都不想看到的,也會危害我們的孩子一生。

    懲罰的長期效果

    懲罰的長期效果就是孩子經常用以下四種行為來作為迴應。

    1. 憤恨——“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2. 報復——“這回它們贏了,但我會扳回來”

    3. 反叛——“我偏要對著幹,以證明我不是必須按他們的要求去做。”

    4. 退縮

    a 偷偷摸摸——“下次我絕不讓他抓到”

    b 自卑——“我是個壞孩子”

    孩子們通常不會清醒的意識到自己在遭受懲罰時內心所作出的決定。然而,他們未來的行為就是建立在這些潛意識之上。

    我們究竟從哪裡得到這麼一個荒誕的觀念,認定若要讓孩子做的更好,就得先要讓他感覺更糟?想想自己小時候或者最近受到犯錯的時候,受到懲罰的時候,我們自己心中的想法吧。你當時想的真的是以後不再犯錯了?還是下次一定小心點決不能讓他們發現?

    過度控制對一些孩子似乎管用時,代價是什麼呢?研究表明,經常受到懲罰的孩子,要麼變得極其叛逆,要麼變得因恐懼而順從。

    而驕縱不論對大人還是孩子都是一種羞辱,並會造成一種不健康的相互依賴。

    正面管教則是一種既不嚴厲也不驕縱的教育方式。它以相互尊重與合作為基礎,以和善與堅定為基石,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礎上,培養孩子的各項人生技能。

    和善與堅定並行

    和善的重要性在於表達我們對孩子的尊重和愛意。堅定的重要性在於尊重我們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 。 到底怎樣才算和善而堅定呢?

    《正面管教》一書中作者舉例告訴我們,假設孩子跟你頂嘴,“和善而堅定”的一種處理方式是你走開,到另一間屋裡去。你雖然不能迫使別人以尊敬的態度對待你,但你可以自己以尊敬的態度對待你自己。走開就是你以尊重的態度對待你自己;而且,這樣做也給孩子樹立了一個最好的榜樣。請記住,和善等於尊重。

    不良行為的目的是什麼 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最令人頭疼的就是孩子的種種不良行為。《正面管教》中,簡.尼爾森透過重新看待不良行為這一章節,告訴讀者不良行為其實是小孩子作出的“與其年齡相稱”的行為,是孩子對於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試探。而所謂的每一個不良行為的背後都有其原因。而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

    當我們感覺我們的孩子總是令人煩惱,總在不停的打擾別人,這也許就是孩子在尋求我們的關注,

    當我們的孩子總是抱有我說了算的想法,說明他在尋求權利。

    當孩子總是說些難聽的話去傷害別人,毀壞東西,他的目的是報復。

    最糟糕的是那些,總是消極,毫無改進,毫無反應的孩子,他們則是放棄了自己。

    知道了孩子行為的目的,我們就能針對性的去解決問題,書中詳細的講解了如何分辨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以及如何正確處理。 傳統的管教方式關注的總是教給孩子不要做什麼,而正面管教則關注於教給孩子應該做什麼,怎麼做,關注於解決問題。整個過程中孩子是積極的參與者,不是被動的接受者。

  • 4 # 文會幫

    我家的大寶現在2週歲半,在她剛剛步入2歲時,我們就明顯的感覺到她不像以前那麼乖巧了,嘴裡開始出現“不行”“不對”等類似頂撞大人們的話。

    其實,這並不是孩子變得不聽話的表現,恰恰相反,這表明孩子步入了她人生的第一個小叛逆期,這一時期,孩子小小的內心總是覺得自己長成了一個小大人,大人們能做的事,她也能做,逐漸有了自我意識。

    而且,開始變得有些完美主義,比如我家大寶在喝礦泉水時一定要把瓶子的商標對準自己,然後再喝;和大人擺積木,一定要擺得直直的等,否則她就會說這不對,那不對。

    這是孩子的第一個小小的叛逆期,到了孩子6歲左右,孩子還會迎來另一個很重要的叛逆期,那個時候,你就會發現,你的孩子會更加“難管”。

    他們的自我意識較之前有了更大的發展,成人感更加強烈,喜歡自己做的事情更多,一旦什麼事情達不到他們的預期,他們更會和家長“對著幹”。

    如果你的孩子已經到了這個時期,家長首先應該為孩子的成長和進步感到驕傲,但同時也要做好應對他們叛逆的準備。

    還要多多關注這一時期孩子的各種表現,多學習一些育兒知識,注意自己的教育方法,因為這一時期的孩子,內心是很敏感的,一旦成人受不了而採取粗暴對待的方式,會在孩子的內心留下不小的陰影,進而影響他們的成長。

    也許短期內我們可能看不到這種不利影響,但有可能這種影響會在他們長大成人後才出現,到時候我們會後悔莫及。

    所以,教育孩子從來都是一門藝術。

  • 5 # 教育好文

    一、本能使然

    這是人類基因密碼的本能,當受到威脅的時候,人的本能就會反抗,向威脅者示威,以保護自己不受到傷害,這是一種自我本能的保護。小孩也是人,是人就喜歡反抗,這是一種本能,正常現象,家長要正確看待。

    二、刷存在感

    有的小朋友和家長對著幹,是為了刷存在感,這種孩子可能平時家長對她比較忽視他用對著幹的方式來引起家長的注意,使家長重新圍著他轉。對待這種刷存在感的孩子,家長就不要跟他斤斤計較,建議採用冷處理的方式,孩子自然就會偃旗息鼓,你如果跟他對著幹,他會更來勁兒,到時候收不了場都很尷尬。

    三、心理逆反

    第三個原因呢,就是孩子在心理逆反期的一種反應。一般來說兩三歲的時候有一次逆反期,七八歲的時候又有一次逆反,十一二歲的時候還會有逆反,十五六歲的時候又會有逆反。這是孩子自我意識的覺醒,他慢慢發現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自己有自己獨立的思考有自己的意見和主張,他需要表達出來,這樣的孩子其實是在慢慢走向成熟。

    教育不易,且行且關注。

  • 6 # 一諾媽聊育兒

    我家有一個四歲半的女孩,一年多前,我也經歷了特別頭疼的一段時間:無論你說什麼,要她做什麼,她都回答“不行”、“我就不”。那個時候我和孩子爸爸經常開玩笑:諾諾什麼時候最可愛?答案是睡覺的時候。

    孩子在2歲~3歲的時候,有一個小的“叛逆期”,這個時候的孩子,自我意識產生——私有意識,明確指明“這是我的”。

    很多媽媽應該都有這個感受。其他小朋友來家裡玩時,孩子不願意和小朋友分享玩具,也不願意別的小朋友看他的書,即使是自己不看不玩的也堅決不讓別的小朋友動。別人一拿,他就會立刻跑過去奪過來:“這是我的。”甚至有的孩子到外面玩時看到別人的玩具也會佔為己有,理直氣壯的說“我的”。

    這個時候好多媽媽開始給孩子貼標籤了,說“不能這麼自私,要懂得分享。”,“你這孩子怎麼這麼霸道?不是你的還說是你的。”

    實際上這個時候的孩子和自私是毫無關係的,我們一定要區分清楚自私和自我的關係。自私指的是在利益發生衝突時,我選擇傷害別人的利益,滿足自己的利益。自我呢?指的是一個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情感、心理和意志的需要支配自己的行為,行使自己的計劃。

    嬰兒剛一出生時,他是沒有自我的,他感覺自己還是在媽媽的肚子裡一樣,和媽媽是一體的。而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一個從混沌,未分化的狀態,慢慢的構建自我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最初孩子是透過佔有屬於自我的東西來區分自己和他人的。當孩子佔有了自己的東西,當這個東西完全屬於他時,孩子才能感受到“我”的存在,這也是孩子自我誕生的標誌。

    孩子的自我意識一旦覺醒,就開始用抗拒和拒絕別人的方式有意識的練習使用自己的意志。喜歡說“不”!處在這個階段的孩子,不管大人說什麼,要他做什麼,喜歡不喜歡,都會堅決的說“不”。

    明白孩子的成長階段和心理發展後,我們家長要做的就是放平心態,不是原則性問題,孩子說“不”,隨孩子去說好了。如果孩子的動作行為有很大的危險性,我們只需要過去制止他。比如他要爬到一個很高的並且不安全的凳子上去,我們要做的,不是說“別爬,危險。”而是過去把他抱下來,孩子還要去,再把他抱下來。如此反覆,孩子就能明白:這個地方媽媽不讓我去。

  • 7 # 最美幼兒緣7

    為什麼有些孩子喜歡跟家長對著幹?幼兒園的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觀意識,所以這個時候他和家長對著幹,說明他已經產生了叛逆心理。並且這種現象對於幼兒園的孩子來說非常正常其實這個時候,幼兒園的孩子已經到了他“人生的第1個反抗期”。

    家長經常能發現,孩子在兩歲之前基本上表現都是很乖很聽話,不管大人說什麼,他們都會聽,不讓他們幹什麼他就不幹什麼,完全照著家長的意思在生活。但往往這種情況等孩子要上幼兒園的時候就不一樣了,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了自己的主意和思想,慢慢的孩子的思想成熟了,主意多了,在遇到事情的時候他就會自作主張,不聽大人的命令了。

    甚至有的時候,家長不讓他碰這個東西,他偏偏要碰這個東西,好像就故意跟家長對著幹一樣。那麼孩子到底是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和大人對著幹的現象呢?其實在孩子的生長髮育中,這種現象真的是屬於一種非常正常的情況。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肯定會有不同的心理特徵,每一個孩子他都有好奇心,都是喜歡探究,喜歡嘗試的。

    這種情況下如果大人強加干涉孩子的思想,那麼孩子就會產生和大人對著幹,產生反叛的情緒。特別是家長過於嚴厲的阻止孩子幹任何事情的話,只會造成孩子在以後做什麼事情的時候都唯唯諾諾,沒有主見,沒有思想。所以當孩子開始出現這種特徵的時候,家長只要發現他要乾的事情沒有危險,威脅不到孩子的身體健康,我覺得家長就沒有必要去幹涉。

    有些事情孩子只有真正的嘗試做了,他才知道這個事情是好的還是壞的,根本不用家長說1千遍,說1萬遍,他就能完全理解了。我家孩子有一段時間對於家裡的電視是比較感興趣的,他感興趣的原因不是說看動畫片感興趣,而是對於開電視的這個開關非常感興趣,他發現遙控器上有一個按鈕,一摁電視就會開,再一摁電視就會關。

    然後他就想要一直去做這個事情,但剛開始的時候我是不同意的,我告訴孩子,如果經常按的話電視會壞掉的。但我發現孩子並不聽,他會趁我不在的時候偷偷的去按那個遙控器,一遍一遍的,按過來按過去,我是真的怕把電視機給燒壞了但是明顯的我給孩子說他是不聽的,雖然他現在只是偷偷的在按遙控器,保不齊我再說他兩遍的時候,他肯定就直接和我明面上對著幹了。

    所以我就想了一個辦法,既讓孩子知道我說的話是正確的,又讓他不再去老是按這個遙控器。然後我就趁孩子沒注意的時候,把我們家的電閘給拉了下來,孩子發現他摁過來摁過去,這個電視都不開了,然後他著急的跑去找我說電視壞了。這個時候我裝作不知道,跟著孩子去到電視跟前發現電視確實摁不開了,然後我就問他到底是怎麼回事?

    他就給我把事情完整的敘述了一遍,說他一直在按一直在按,然後按著按著就不開了。這個時候孩子的心情是沮喪的,他就像知道他犯了錯誤一樣,耷拉的腦袋站在我的面前。所以這種時候我就告訴他:你看媽媽原來告訴過你吧,電視不能經常按,一按容易把電視按壞的,你看現在電視不就壞了嗎?

    所以這個情況下孩子才發現原來經常按遙控器真的會讓電視壞掉,原來媽媽說的是正確的。從那以後孩子再也沒有亂按過遙控器,雖然我用了欺騙的方式來教育孩子,但是我覺得對孩子的教育效果還是挺好的。有時候你明著給孩子講道理說事情他根本就理解不了,他也不想聽,他只是認為大人在騙他的。所以必要的時候我們一定要讓孩子吃吃苦頭,受點委屈,讓孩子體會到有些事情大人說的就是對的,甚至必要的時候還可以採取善意的謊言來針對孩子的這種情況。

    有的孩子跟家長對著幹,其實是為了吸引大人家長的注意力。特別是隨著現在二胎時代的放開,我們經常發現大寶越來越不聽話,沒生孩子之前大寶會體諒父母,聽家長的話,但是生了二胎之後,大寶的脾氣就非常的壞,經常和家長反著幹,這種時候家長對孩子生氣發火,甚至是打罵沒有任何效果,只會讓孩子跟家長的關係越來越疏遠,只會讓孩子對你越來也不親近。

    所以當我們瞭解到孩子和家長反著幹是因為家長沒有把注意力放在他身上的時候,作為家長一定要反思一下,要公平公正的對待每一個孩子,不能因為有小的就把大的給捨棄了。幼兒園的孩子既然已經到了他的反抗期了,所以家長一定要提前做好準備,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一定要冷靜,不要驚慌失措,更不要大發雷霆,最好是採取給孩子講道理或者是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來耐心的引導孩子,改正他的這種情況。

    如果孩子想要做的事情沒有危險,那麼家長完全可以讓孩子親身來實驗,孩子只有真正動手參與了,真正實踐了,他才能明白家長告訴他的其實都是正確的。如果孩子做的事情有一定的危險性,家長適當的時候也要給孩子提供一些幫助,避免讓孩子受到危險傷害。所以當孩子親身體會到家長對他的關愛,慢慢的他就不會和家長對著幹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5g的到來,將會帶來哪些變化?會產生哪些新型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