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你要送破

    從歷史的記載來看,魏延是個想嶄露頭角,建功立業的人,而要實現自己的理想,劉備不是最好的,但卻是最合適的。

    劉備越弱小,魏延越重要

    從實力上來看,劉備與曹操和孫權來比,無疑是最弱小的,可很有可能正是這相對的弱小,才是魏延選擇劉備的重要原因。

    曹操那邊,人才濟濟,猛將如雲。魏延去了無非是錦上添花,想留在曹操的身邊得到重用,這個難度很大,最有可能的結果就是鎮守邊疆,守著曹魏到老。這絕不是魏延想要的。

    而東吳的軍隊都是私家軍,小團體特別言重。魏延初來駕到的,受到排擠應該說是板上釘釘的事,魏延怎麼會跑去受這個氣。

    劉備就不同了,缺兵少將的,魏延到來那就是雪中送炭啊,得到的待遇肯定好過曹魏和東吳。而且,魏延肯定也想了,實力的強弱是在不斷變化的,劉備是弱,但我魏延來了就強了,這才能顯出我魏延的才幹來。

    這應該是魏延選擇劉備的最重要原因。而且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劉備確實重用魏延,破格提升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鎮守漢中,獨擋一方,是關羽之後第一人,張飛都沒這個待遇。

    魏延應該看中了劉皇叔的名頭

    古人都講究名正言順,都喜歡站在道德的制高點。當時還是漢家的江山,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那是寫在面上了,或是有人真心罵曹操,或是有人為某種目的藉機炒作摸黑曹操,總之就是明不正言不順的,讓人膈應。

    孫權雖也可以舉起誅滅漢賊,匡扶漢室的大旗,但總歸不如劉備這個中山靖王之後來得正宗。所以劉備屬於正義之師,師出有名,從玄學上來講,這是最有可能勝利的。

  • 2 # 森林小草

    魏延是河南桐柏人,早年在荊州劉表為小兵頭目。公元2O8年南征荊州,其時劉表已死,劉表的小兒子劉琮被曹操的強大勢力嚇破了膽,率眾舉城投降了曹操,在混亂中魏延投靠了劉備。魏延當時為什麼不和劉琮他們一起投降勢力強大的曹操呢,反而投靠勢小力微落魄且是敗軍的劉備呢?仔細分析有以下三點原因:一,古話說:賢臣擇明主而事,良鳥選大樹而居。這是從古至今大多英雄豪傑們處世之道,魏延也不能例外。劉備當初投靠劉表在荊州有近八九年之久,其間劉備所作所為,仁德賢達遍佈遠近,魏延在劉表處是有目可睹,有耳能聞的。當時的荊州一帶的社會賢達如徐庶,諸葛亮,龐統,他們不事勢大權高的劉表,而事客居荊州的劉備,就充分說明了這點。這也說明了劉備的勢微只是暫時,以後定能飛黃騰達,大展鴻圖的時機,世上沒有哪個英雄豪傑把自己一生命運送給沒有作為和沒有發展前途的人身上的。二,魏延投靠劉備時是雪中送炭,患難之交,更有患難知人心的重要意義。其時的劉備是為曹操大敗,有如喪家之犬,惶惶不可終日。一般大多數人是遇劉備應該是如遇瘟疫一樣,唯恐避之不及遠遠地避開。魏延的到來,劉備是欣喜萬分,終身難忘的。在日後劉備進佔四川,得到漢中後,漢中太守一職,是許多跟隨劉備多年故舊和新貴們夢寐以求的職務。除關羽在荊州鎮守外,張飛就是第一人選,也是眾望所歸的。第二黃忠,他在攻打漢中的戰役中立了很大的功勞,又殺了曹操的大將夏侯淵,黃忠領漢中太守是恰如其分的。還有跟隨劉備多年的趙雲,蜀中名將嚴顏,李嚴,馬超也是漢中太守的最佳人選之一,因為馬超是涼州世家,關中望族,其資歷,軍事才幹都在劉備眾將之上。劉備為什麼許多名將不選,而單單選用名聲很小的魏延呢?雖說魏延隨劉備進川立了些戰功,位進牙門將軍,但與劉備其他將領的戰功相比,魏延的功績就顯得微不足道的。最重要的是就是劉備難忘他和魏延的患難之交。古話說:三軍易得,一將難求。難求的不是才幹如何,重要的是能忠心為主,患難與共的品德。當然魏延也是有才幹的人,否認他的才幹是不符合史實的。在劉備問魏延守漢中的戰略思想如何,魏延說:曹操若舉全國之眾來犯,我併力拒之,若遣他將來犯,我就徹底消滅他們。劉備對魏延的回答很滿意,劉備在世時很器重魏延的,魏延也沒辜負劉備的重託,漢中在魏延任上是穩如泰山,擊敗了曹魏郭淮,費耀的侵犯。魏延後來以功績任過徵西大將軍,涼州剌史,前軍師等職,封南鄭侯。三,當大軍壓境,被迫投降的人。在古代和現在是一直不被戰勝方所重視,好一點人給你一個有職無權的虛位,讓你混一碗飯吃,嚴重的要找渣子殺死或毒死並滅族,除非在天下大部尚未統一,當權者為政治上需要,安撫天下人心,不宜對投降的人大開殺戒,或者利於某些有人望,有才能的人員為當局繼續效力。而曹操在接受劉琮等人投降後,因天下大部已為曹操所統一,劉琮他們己無利用價值,後被曹操羈押而死,劉琮的心腹大將蔡瑁,張允後也為曹操所殺。而以魏延名不見經傳的資歷隨劉琮投降曹操,他的命運是不被屠殺或當戰爭的靶子被殺,最好的結果是被解散回籍,根本沒有出頭之日,更不會有名列青史。以上就是魏延不投降曹操而投靠劉備的理由。我是史事顯微鏡,歡迎大家評論和關注。

  • 3 # 深度文字剖析

    東漢分三國,是歷史上著名的一次群雄紛爭,而魏延擁有自己的私兵,為什麼不選擇自己打一番天下或者投靠曹操,而最後選擇投靠劉備?

    第一:看呂布的結局就可以知道,在三國混起來光靠武力還不行,還要有智囊,而魏延顯然找不到這種人,就算找到,可能也玩不到一塊去,最終還是步入呂布後塵。

    第二:那時曹操是最大的勢力,不僅有“五子良將”,更有麾下眾多猛將和謀士,而魏延雖然手裡有點兵但沒有大的名氣,投靠曹操他的位置會很尷尬,守護在曹操身邊是不用想了,典韋和徐晃已經佔了,而張遼、于禁、張郃等人已經有了位置,他們的位置顯然不能給魏延,那麼魏延投靠曹操就有兩種選擇,第一去邊關提前過老年人生活,第二就是從大頭兵做起。顯然這兩種答案都不是魏延想要的,幾乎三國裡的所有武將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開疆拓土,顯然在曹操那裡得不到。

    第三: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屬於不義之師,而劉備卻是出師有名屬於正義之師。劉備是漢室宗親,史書也有記載是漢景帝王勝之後。而曹操架空了漢獻帝的權利後又踢除了效忠漢室的武將和大臣,徹地被天下人稱作“漢賊”。

    而劉備出師有名,在道理和道德上佔據優勢,匡扶漢室、討打漢賊能使人心所向,人和佔據優勢。

    第四:那就是劉備對魏延的知遇之恩,魏延到曹操身邊是錦上添花,而投靠劉備屬於雪中送炭,這其中的差別可想而知。

    再說在曹操手底下做事,搞不好自己帶的兵被打散到時候可真的是沒自己什麼事了。

    所以對於魏延來說,無論是投靠曹操還是東吳,都沒有投靠劉備划算,當然投靠劉備也是一個明智之舉,為什麼這麼說呢,事實證明魏延的選擇是正確的,後來劉備讓魏延去當漢中太守,鎮守漢中,也是繼關羽之後,第二位鎮守軍事要地,獨當一面的大將。

    或許這才是魏延想要的。

    不過後來魏延死了,雖然可惜,但至少他證明了自己的能力。

  • 4 # 一貳一橙

    眾所周知魏延是荊州人,第一次有正史記載的話是在劉備入蜀的時候以部曲跟隨劉備,後面在益州之戰中屢立戰功,成為劉備軍團的一大柱石之臣。至於在入川之前關於魏延的記載很少或基本沒有,可以看出魏延在跟隨劉備之前或許只是個地方上的小部隊頭領,是因為當時荊州遭受了曹操南征的影響,各地都有盜賊或叛黨,所以這時魏延集合鄉里的壯士,組成了一支部隊,用來自保甚至是依附各方勢力,這應該就是魏延一開始沒有記載的原因,畢竟誰也不會去特意記載一支地方的小部隊武裝,像其他地區的叛賊,有個名字記錄下來就已經是很大的榮幸了。

    至於魏延為什麼沒有跟隨曹操,第一個原因應該就是魏延當時沒在荊州,而是在荊南。赤壁之戰前,曹操的大軍壓境,荊州北方投降的投降,逃跑的逃跑,一般的叛黨要麼就地解散,要麼直接歸順,不可能再留下自己的部曲,對地方造成威脅的。而曹操控制了荊北之後,因為赤壁大敗而止步,無力在進軍荊南,劉備在諸葛亮的謀劃下,以拉枯摧朽之勢拿下了荊南,這時魏延再率領部曲來歸降就是很正常的情況了。

    當然啦,魏延也還是有自己的小九九的,當時的情況和之前的張繡歸順曹操而不投降袁紹有異曲同工之妙:袁紹勢大,曹操勢小,張繡歸順袁紹是錦上添花,而歸順曹操則是雪中送炭,曹操不止不會因為以前的事而責怪張繡,相反會很感激他,給他高官厚祿以表現曹操自己的人心所向。同理,當時的局勢是曹操勢大,劉備勢大,與其對曹操錦上添花,被奪去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地方武裝,倒不如對劉備雪中送炭,不僅可以保留自己的部曲,還能得到重要呢。後面的事實證明,魏延這算盤確實是打對了:張繡後面和曹操做了親家,所賜的食邑是曹操諸將之中最多的,而魏延打下漢中,被劉備封為漢中太守,成為和關羽,張飛,劉封等劉備集團嫡系人物地位相等的封疆大吏。

    而除了以上兩個原因之外,魏延其實還有第三個原因,那就是為了自保:曹操征服荊州北部之後,收集荊州水軍和孫權、劉備的赤壁之戰中,雖說因為瘟疫橫行,最後被孫劉聯軍大敗而歸,可是主要犧牲的都是剛剛收編的荊州水軍,曹操集團的北方軍團還是保留了很大的戰力,後面曹操在渭南之戰,以北方騎兵大破馬超的關西軍團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據。可是要攻荊州必用水軍,那就很難保證魏延這類剛投降不久,又沒有什麼戰功的地方武裝不會被曹操當成是“敢死隊”用來衝鋒了,所以魏延投降劉備的目的還有一個就是為了自保。

    至於為什麼魏延不投降孫權呢?原因和上面的三個看法一致,都是因為地理位置,自身發展和保護自己,不過魏延確實是個聰明人,歸順劉備可以說是他這一生走得最對的一步棋,劉備對魏延寄予了厚望,而魏延最終也以事實回報了劉備,這對君臣之間的佳話可不比劉備和諸葛亮的“魚水之情”遜色多少!

  • 5 # 大拇哥剪輯

    魏延是三國時期劉備手下的猛將,智勇雙全,勇冠三軍,深受劉備的信任。那麼魏延當時為什麼選擇根了劉備,而不是曹操。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和魏延的性格有關係,魏延比較清高,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就背上了罵名,所以魏延自然不會跟曹操,選擇這樣的人效命。

    2,我個人覺得《厚黑學全集》國學大師李宗吾對劉備的評價最獨特貼近真實的劉備,劉備的臉厚“厚而無形”給人的感覺劉備比較仁義。魏延選擇跟當時勢利弱小的劉備就不難理解了。

    3,魏延是透過劉璋認識劉備的,這對魏延跟隨劉備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4,劉備是受一些人尊重,給人的感覺比較正義,加上有“劉皇叔”的稱號,更接近“漢室”這也是魏延選擇跟隨劉備的原因。

    “千古是非心,一席漁樵話。”魏延選擇跟隨劉備也是他最好的選擇。雖然最後不得善終留下了謀反罪名,但從其生平看,也是一代名將。

  • 6 # 生活檢驗員

    魏延跟隨劉備而不跟隨曹操是有原因的,我想應該有以下兩個原因,第一,魏延被劉備的人格魅力所感染,大家都知道劉備很會籠絡人心,例如三顧茅廬給足了諸葛亮面子;曹操南下,劉備被迫離開新野城,居然有很多百姓拖家帶口的跟隨劉備南下,可見劉備很得民心。百姓口口相傳,劉備在社會上的名聲自然很好了,加上劉備又是漢室宗親,以匡復漢室為己任,影響力在社會上也很大,魏延在認識劉備以前就對劉備的大名早有耳聞。魏延是個想建功立業,有理想的人,見到劉備後自然願意跟隨劉備。另外,劉備對待下屬都親如兄弟一般,以信任的態度對待臣子。曹操則不同,曹操對待臣子都是以猜忌,刻薄的方式,動不動就殺大臣來平民憤,穩軍心,挾天子以令諸侯,又怕大臣謀反。加上早年攻克徐州城時進行了屠城,殺戮過於殘忍,就連自己的下屬陳宮,呂布都看不下去,要謀反;曹操留給百姓的都是殺戮,殘忍的形象,自然名聲不太好,魏延自然就不願意跟隨了。第二個原因是曹操手下猛將太多,魏延怕投靠曹操後得不到重用,當初,關羽在曹操手下打工時就是如此。最終,關二哥還是回到劉備身邊,得到了劉備的信任和重用;魏延跟隨劉備,是一個非常正確的選擇。

  • 7 # 小劉解讀

    自古就有“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的說法。

    魏延,字文長,蜀漢著名將領。在蜀漢中後期,五虎上將逐漸凋零。魏延成了蜀漢中流砥柱。但因其個性孤傲,心直口快為人所不喜。

    《三國演義》中魏延第一次出場應該是在五十三章:城中忽有一將,引數百人徑上城樓,大喝:“蔡瑁、張允賣國之賊!劉使君乃仁德之人,今為救民而來投,何得相拒!”眾視其人,身長八尺,面如重棗;乃義陽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長。當下魏延輪刀砍死守門將士,開了城門,放下吊橋,大叫:“劉皇叔快領兵入城,共殺賣國之賊!”

    隨後文聘大呼一聲:魏延小卒,安敢反呼?隨即戰在一處,不分勝負。最後殺出重圍,因為找劉備找不到,無奈到長沙投靠了韓玄。

    這段文字可以看出第一,魏延早就聞知劉備的名聲,並有意投靠(劉使君……劉皇叔……)第二,魏延在劉表處並沒有得到重用,充其量是個大隊長(魏延小卒)第三,魏延愛表現,武藝高強(在兵力不足情況下跟文聘打平,並突出重圍)

    第二次出場是在劉備派關羽攻打長沙時,韓玄以為黃忠跟劉備勾結,要殺黃忠:忽然一將揮刀殺入,砍死刀手,救起黃忠,大叫 曰:“黃漢升乃長沙之保障,今殺漢升,是殺長沙百姓也!韓玄殘暴不仁,輕賢慢 士,當眾共殛之。願隨我者便來!”眾視其人,面如重棗,目若朗星,乃義陽人魏 延也。自襄陽趕劉玄德不著,來投韓玄;玄怪其傲慢少禮,不肯重用,故屈沉於此。

    此段可以總結出第一,魏延在韓玄處不得重用。第二魏延性格直爽,在得知關羽劉備兵臨城下時,斬殺韓玄獻關給劉備。這也是愛表現。

    所以,一個性格直爽,有一說一的英雄人物,一直無用武之地。突然來了以仁義,愛才若渴的大漢“劉皇叔”。就像迷霧中看到了太陽一般,當然會義無反顧衝過去,不惜殺掉以前的主公(諸葛孔明說魏延有反骨就是因為魏延兩次背主)

    至於為什麼不投靠實力最大的曹操,以小編來看魏延是有頭腦的。第一,曹操論實力最大,有戰將上千員。在這麼多大將裡面想表現自己很難!而當時劉皇叔只有關、張、趙這幾個將軍。第二,曹操的名聲沒有劉皇叔實在。曹操奸詐,多疑。劉備則仁義,寬厚。而從劉備對待魏延的重視程度也證明魏延的決定是正確的。

    關於魏延的反骨,以及後來的被殺,我想以後應該專門研究一下。他是否是叛變?諸葛孔明為什麼從剛開始就容不下他?

  • 8 # 三千年讀史看人生起落

    後魏延又投長沙韓玄,不被重用,恰逢關羽來攻長沙,韓玄怪黃忠出戰無功,想殺之,被魏延阻止,殺了韓玄,降了劉備,諸葛見其人腦後有反骨,想殺之被劉備所攔,於是諸葛警告延,勿生叛亂之心,否則必殺之。魏延謝過不殺之恩,遂跟劉備。

    上面這些只是演義裡的說法,而正史並不這樣,《三國志魏延傳》記載:“魏延字文長,義陽人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至於魏延曾追隨過誰,史書並無記載。

    不管怎樣,當時曹操強大,劉備只有荊州五郡之地,魏延為何要選擇投劉備,而不去投早已統一了北方的曹操呢?關於這個問題,說法不一,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劉備攻打蜀地,正在用人之際,此時歸順劉備,必可一展所長,闖一番事業,而曹操已統一了北方,並且手下猛將如雲,前去歸順,必不被重用,魏延明白,與其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二、曹操進軍到荊北而止步,荊南只是名義上的歸順,曹操並未派兵接收,赤壁失利後,又速速返回。而魏延當時並不在荊北,而是在荊南,還沒來得及前去投奔,曹操已兵敗,荊南迅速被劉備所佔,所以只能投劉備。

    三、魏延看到荊州投降的軍隊,在赤壁之戰中成了炮灰一樣的存在,心感不安,暗想自己帶領武裝投奔過去之後,會不會也和他們一樣呢,他不敢賭。

    看後來魏延的表現,是有大才之人,不是有勇無謀之士,所以還是第一種說法比較靠譜,歸順劉備後,果然備受重視,位居一方大員,鎮守蜀之重地漢中,與諸葛數次北伐,功勳卓著,分兵合擊之奇謀雖未被採納,但卻為後人所推崇,為其圈粉無數,終成西蜀一代名將。

    或許魏延的選擇是錯誤的,如果投了曹操,雖然可能會默默無聞,但絕不會落得家破人亡,誅其三族的結果。

  • 9 # 太陽一樣110

    首先非常抱歉!前兩天因為個人工作原因沒有及時的作出回答,非常抱歉。

    然後今天來回答一下“魏延為什麼跟了劉備而不是曹操”?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要了解一下魏延是一個怎樣的人。

    魏延:從劉表手下一甲士,在建安十六年(211年)投效劉備後一路爬至門牙將軍,然後憑其勇猛過人,軍事才能卓越,深受劉備器重,最後在劉備稱帝后官至鎮北將軍。其後劉禪繼位更是被封都亭候。如果細度魏延經歷的話,其所作所為足可作為一部勵志教材來讀。

    接下來我們來正面分析一下“魏延為什麼投效劉備而不是曹操”?據我分析有以下兩點:

    其一、在我們瞭解過魏延以後,我們知道了魏延是一個文武雙全,又極有上進心(野心)的一個人,那麼我們應該能夠理解,就像司馬懿一樣,在曹操全盛時期派人去請司馬懿做官,司馬懿卻偷偷跑路。因為他懂得一個道理“寧可雪中送炭不可錦上添花”所以同理魏延也一樣,魏延知道自己毫無名聲在外,去投效曹操曹操可能根本就沒有聽說過這人,更別說能夠獲得機會了。然而劉備卻不一樣,劉備當時先逢打敗,且剛得孔明意圖壯大正是雄心勃勃收攬人才之際。作為一個文武雙全有著野心,有著能力的人,可想而知魏延一定會投效劉備。

    其二、曹操當時勢力雄厚,剛剛戰勝袁紹,正是目中無人視天下英雄為草芥之時。而劉備則經過多年經營,早已是名聲在外,天下人都在傳其漢皇后裔,仁義天下,寄宿荊州之時更是愛民如子,禮賢下士。(說到這裡我真是太佩服劉備了,真的是會經營自己,大家一定要學習)。所以你可以設想一下:如果當時是你處在這個位置你是會選擇誰?

  • 10 # 古今之言

    諸葛亮說魏延“腦生反骨”,一直不信任魏延,但事實上魏延並沒有過造反的心思,一直忠於劉備,魏延和楊儀的爭鬥其實就是內訌,魏延並沒有因此去投降曹操。

    事實上,魏延在荊州時就已經非常仰慕劉備,有心依附,只是那時候劉備也只是寄人籬下,魏延不好改換門庭。劉備在荊州九年,厚施恩德,廣收眾心,民心歸附。根據《三國志》的記載,劉琮投降曹操時,荊州士子百姓大多數都願意跟著劉備並且希望劉備做荊州之主。魏延就是其中一個。

    劉表死後,劉備想去給劉表奔喪,但劉琮不願放劉備進城,魏延就擅自帶人殺了守城計程車兵,想放劉備進城,但劉備放棄了。魏延只好追出去,但沒追上,就去投奔長沙太守了。這個時候的魏延是不可能去投降曹操的,因為他殺城門守衛時,劉琮已經宣佈投降曹操,魏延背叛劉琮就是和曹操作對,曹操不可能放過他,所以魏延只能逃命到長沙。

    魏延本意是要投奔劉備的,只是找不到劉備才去的長沙,所以劉備派關羽去打長沙時,魏延在做一次獻城的行為就自然而然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章子魚的家常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