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石匠秦人

    在仕途坎坷,屢遭貶低,青州,黃州,澹州之路上。命運如此之差,仕途日曠欲下。然大詩人對人生永遠充滿希望,就是在東坡開荒地種高梁,仍詩意大發,徐徐不斷

  • 2 # 林sir

      (一)《浣溪沙》是蘇軾43歲(1078)在徐州任太守時所作。那年春天,徐州發生了嚴重旱災,作為地方官的蘇軾曾率眾到城東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後,他又與百姓同赴石潭謝雨。這組詞就是在赴徐門石潭謝雨路上寫成的。  第一首(照日深紅暖見魚)作於元豐元年(1078)初夏,寫謝雨路上所見之景:麗日、碧溪、游魚、樹木、黃童、白叟、麋鹿、猿猱,一景一句,恰似電影鏡頭,連續將客觀景物一個個展現在讀者面前。  第二首(旋抹紅妝看使君)寫一群天真活潑的農村姑娘三五成群站在家門口看望使君的情景和農民豐收後祭祀神靈的歡樂情景。  第三首(麻葉層層葉光)從側面反映初夏時節農村的生活情趣:煮蠶香、絡絲娘嬌語、白髮老翁捋新麥等。  第四首即課文所選的這首。  第五首(軟草平莎過雨新)寫雨後農村風光春色和雨後感受,抒發作者的欣喜之情,表達了歸田退隱的思想。  這五首詞,文風樸實,格調清新,不取豔辭,不採僻典,以詩的句法入詞,是這組詞的主要藝術特色。它完全突破了“詞為豔科”的藩籬,為農村詞的發展開創了良好的文風。辛棄疾的農村詞便直受到蘇軾詞的影響。  “簌簌衣巾落棗花”從棗花落到衣巾上的聲音開端,反映了一位關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對雨後農村新景象的喜悅之情。棗花落在衣巾上的聲音是輕微的,但在作者的耳裡卻是那麼真切。“村南村北”概括“繰車”聲,說明作者聽得多麼認真,多麼細心,多麼興奮。“牛衣古柳”,作者換一個角度來寫他對蔬菜豐收的喜悅心情。三句話,三個畫面,似乎東鱗西爪,毫無聯絡。可是用謝雨的路上這條線串起來,就讓人感到這幅連環畫具有很強的立體感。這一組畫面,不僅色彩美,而且有音樂美。無論是簌簌的落花聲,嗡嗡的繰車聲,還是瓜農的叫賣聲,都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生動地展現出農村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上片寫的是農村生產勞動的繁忙景象,下片轉入寫謝雨途中行路的艱辛。走了一村又一村,這時已是日高天熱,人也走得口乾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來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試問”一詞用得十分講究,既寫出了作者滿懷希望想討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擔心農忙季節,農家無人,自己不便貿然而入的心情。信筆寫來,不事雕琢,但卻栩栩如生,刻畫出一位謙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將一位太守與普通農民的關係寫得親切自然。全詞有景有人,有形有聲有色,鄉土氣息濃郁,為宋詞題材開拓了新的天地。  “敲門試問野人家”,詞到這裡就戛然而止了。詞人敲門的結果怎樣呢?喝到茶沒有?農民是怎樣招待他的呢?詞中未作一個字的交代,留給讀者去想象,更是餘味無窮。這就是古典詩詞中所講究的“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  (二)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賞析  浣溪沙  蘇 軾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註釋】  本篇寫的是作者“謝雨”途中的感受。上片寫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這首詞中所寫的景,並不是一般情況下透過視覺形象構成的統一的畫面,而是透過傳入耳鼓的各種不同的音響在詩人意識的螢幕上折射出的一組聯續不斷的影象。現在,不妨讓我們跟隨作者的意識活動來體驗一下這首詞的構思過程。  作者在“謝雨道上”,經過長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籟籟”之聲傳來耳際,並好象有什麼東西打在身上和頭巾上。這時,他才意識到:這是棗花落在身上。接著,耳邊又傳來吱吱呀呀的聲響,越往前走,這響聲便越濃,從南,從北,從四面八方傳來,不用看也不用問,這是作者熟悉的繅車的響聲。從響聲中,作者意識到,他已進入村中了。這時,突然一陣叫賣聲傳入耳鼓,定睛一看,原來是一位披著“牛衣”的農民坐在古老的柳樹蔭中,面前擺著一堆黃瓜……。些少三句,農村的季節特點,村中的勞動生活以及農村的貧困面貌,均不同程度地有所接觸並形象地折射出來。  下片寫作者的感受和意識活動。“酒困路長惟欲睡”是對上片的補充。在結構上,這一句又是倒敘,它說明前三句之所以從聽覺方面來寫,主要是因為酒意未消,路途遙遠,人體睏乏,故而寫下來的只不過是睡眼朦朧中聽來的片斷,並非是視覺構成的完整統一的畫面。“日高人渴”兩句,雖然寫的是由於口渴而急於到農民家裡覓水的意識活動,但同時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節、隨遇而安的性格特徵。看來,蘇軾似乎並沒有多少太守的架子,他跟農民的距離並不太遠。讀這樣的詞,會使人感到真實、親切,可以嗅到當時農村生活的氣息。這首詞與前首有所不同,它主要寫作者路途中的片斷感受,其重點並不在於要反映農村的貧困面貌。由於災後得雨,旱象解除,作者的喜悅之情較前首也濃厚得多了。  這首詞注重詞句的錘鍊而又不露痕跡。例如“簌簌”,有的評論家認為這兩字放在句首是“句法倒裝”,其實,作者的目的在於強調“棗花”落在“衣巾”上的聲響,併合乎平仄的要求,而不是在寫下落的形態。正因這兩字放在“句首”,才說明作者是從“簌簌”聲中得知棗花落在身上的。此外,“落”、“響”、“漫”、“敲”等字也均用得靈便而貼切。

  • 3 # 我心飛翔ZF

    學步浣溪沙·大愛東波學種菊

    一別都門無競休,

    青州澹州復黃州。

    權當春賞並秋遊。

    大愛東坡學種菊,

    不辭江海駕輕舟。

    浣溪沙裡可堪酬。

  • 4 # 擁抱大誨

    毛澤東寫得比他好,,鐘山風雨起蒼簧,百萬雄獅過大江,虎據龍盤今勝昔,天翻地復蓋而慷,宜將勝勇追窮構,不可沽銘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蒼桑,,

  • 5 # 東張西望客

    蘇軾任職徐州期間,徐州發大水,蘇軾身先士卒,領頭抗洪,並且取得了勝利。沒成想洪水剛過,來年的春天又遭旱災。蘇軾除了組織百姓抗旱之外,又到城外石潭求雨。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天降大雨。蘇軾謝雨歸來,心情喜悅,於是作了這五首詞。

    (其一)

    照日深紅暖見魚,連溪綠暗晚藏烏。黃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雖未慣,猿猱聞鼓不須呼。歸家說與採桑姑。

    第一首寫久旱得雨的村野風光。太陽照射潭水,游魚如披紅光。岸邊楊柳隨風飄蕩,枝葉豐茂。老人和小孩都聚在岸邊觀看這謝雨的盛會。林中溫馴的小鹿未見過這麼多的人,嚇得驚慌失措;會上的鐘鼓聲卻引來了調皮的猿猴來觀看。那些調皮的孩童也如猿猴一樣被鼓聲吸引,等到結束後,他們會回家,興奮得把今天發生的事告訴未能目睹盛況的“採桑姑”。

    (其二)

    旋抹紅妝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籬門。相排踏破蒨羅裙。

    老幼扶攜收麥社,烏鳶翔舞賽神村。道逢醉叟臥黃昏。

    第二首寫謝神歸來,過鄉村所見的場景。蘇軾帶領著隊伍走過村莊,村中少女們匆忙打扮,三五成群,站在棘籬門前,相互推擠,都想目睹官員的風采。看的人太多了,少女們連新換上的漂亮裙子都被踩破了。麥收的季節臨近,旱災也過了,村民們扶老攜幼,聚集在設廟裡祭祀土地神,祈求有好的收成。烏鴉和老鷹盤旋在空中,為了吃剩餘下來的祭品。過了熱鬧的街道,也已經黃昏了,清淨的道路上只有一位喝醉酒的老翁。

    (其三)

    麻葉層層苘葉光,誰家煮繭一村香。隔籬嬌語絡絲娘。

    垂白仗藜抬醉眼,捋青搗麨軟肌腸。問言豆葉幾時黃。

    這首寫的還是村中見聞。上片從視覺、嗅覺、聽覺三個角度寫村姑的蠶事勞動。古代養蠶人家多有禁忌,煮繭繅絲時節不能串門,因此姑娘們只能隔著籬笆交談。下片寫年邁且兩眼有些眼花的老人,手拄藜杖,捋青搗麨,以充口糧。看到這樣的場景,蘇軾不禁問道:“農作物何時才能成熟呢?”

    (其四)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繰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唯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第四首寫於離開村莊之後,蘇軾一行人走在鄉村田野之間,路過棗樹林下,棗花紛紛掉落在衣巾上。村南村北,繅車繅絲的聲音此起彼伏。老柳樹下,一個菜農吆喝著賣黃瓜。路途遙遠,旅人疲憊困頓,日漸升高,口漸乾渴,不覺間想喝點茶水,於是停下來,向道旁的農家詢問是否能給杯茶喝。

    (其五)

    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何時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這首詞透過描寫田園風光,來抒發蘇軾祈雨成功、謝雨歸來後輕鬆愉快的心情。

    上片寫久旱逢雨,軟草平莎,是格外清新,馬路經過雨水的沖洗,也是一塵不染。觸此美景,蘇軾情動於衷,不禁問道:“何時收拾耦耕身”?詞的下片寫Sunny明媚,照耀著田野間的桑麻,一片欣欣向榮;暖風吹過,帶來蒿艾的薰香,沁人心脾。“使君元是此中人”,蘇軾看到如此美麗的田園風光,不禁也喊到他也是這農村的一份子,這表明了蘇軾對農耕生活的嚮往。

  • 6 # 對話傳統

    《浣溪沙》五首寫於蘇軾在徐州任知州期間,相當於現在的徐州市市長,市委書記。

    蘇軾任職期間,徐州發大水,蘇軾身先士卒,帶頭和老百姓一起抗洪搶險,取得了勝利。沒想到禍不單行,第二年春天,徐州有遭受旱災,莊稼都焦枯了,蘇軾又帶領大家抗旱。過去人迷信,抗旱之餘,蘇軾又到城外石潭求雨,結果求雨成功,天降大雨。蘇軾在回家的路上心情大好,於是作了這五首詞。

  • 7 # 夏夜流螢伴蟲鳴

    蘇軾的這組《浣溪沙》詞將農村題材帶入北宋詞壇,給詞壇帶來了樸素清新的鄉土氣息,為農村詞的發展開創了良好的文風,在題材上完全突破了“詞為豔科”的藩籬,具有開拓性意義。下面我們來欣賞一下這五首浣溪沙農村詞。

    一,《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

    北宋·蘇軾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

    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門試問野人家。

    二,《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

    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北宋·蘇軾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

    瀟瀟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休將白髮唱黃雞。

    三,《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

    元豐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從泗州劉倩叔遊南山。

    北宋·蘇軾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

    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

    人間有味是清歡。

    四,《浣溪沙·軟草平莎過雨新》

    徐州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東二十里,常與泗水增減清濁相應。

    北宋·蘇軾

    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

    何時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

    使君元是此中人。

    五,《浣溪沙·風壓輕雲貼水飛》

    北宋·蘇軾

    風壓輕雲貼水飛,乍晴池館燕爭泥。

    沈郎多病不勝衣。

    沙上不聞鴻雁信,竹間時聽鷓鴣啼。

    此情惟有落花知!

    上述五首《浣溪沙》詞,是元豐四年寫的。那年(1081)冬十二月二日,黃州下雨之後又下雪,蘇軾因夜來飲酒醉睡未起,太守徐君猷給蘇軾送來了酒。

    蘇軾家人到廢圃挑選寒菜以待太守。二人暢飲的酒酣之際,蘇軾創作了《浣溪沙》三首。第二天酒醒後雪更大了,他又用原韻創作了兩首。因徐君猷在此之前舉薦蘇軾還朝,故蘇軾在詞中表示謝意。

    一般認為,蘇軾這五首“謝雨”詞中,以第四首最為著名。其主要特點是:詞中意態自然,意境清新。詞裡每一幅畫面和細節,都包含著作者豐富動人的感情——天降甘霖,災後綠景,風光醉人,由棗花落到衣襟上的簌簌聲,不難看出作者對此景的陶醉。繅絲車的響聲和著柳蔭下那聲聲叫賣鮮黃瓜的吆喝聲,豐富了作品的景物內涵和美的想象空間。所以,這五首《浣溪沙》詞作為反映農村生活場景的詞作,一直被後人廣泛傳頌和吟詠,成了蘇軾愛民、惜民、和人民同甘苦最真實的寫照。

  • 8 # 文字的二三事

    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元豐四年十二月二日,雨停後雪花又至,黃州太守徐君猷攜酒前往拜訪蘇軾,蘇軾故有感而作《浣溪沙》三首。次日蘇軾酒醒,大雪仍未消散,接著作出了另外的兩首。

    十二月二日,雨後微雪,太守徐公君猷攜酒見過,坐上作《浣溪沙》三首。明日酒醒,雪大作,復作兩首。

    十二月二日,雨後又下起了小雪,太守徐君猷攜酒來訪,故作出了《浣溪沙》三首。第二天酒醒,雪勢加大,再次作了後兩首《浣溪沙》。

    其一覆塊青青麥未蘇,江南雲葉暗隨車。臨皋煙景世間無。雨腳半收簷斷線,雪床初下瓦跳珠,歸時冰顆亂粘須。

    其一寫的是冬季黃州的景色和太守徐君猷來訪時的當日天氣。麥苗青青,落葉滿地堆積,臨皋亭附近煙雲繚繞。雨漸漸停,緊隨其後的是初形成的雪粒,“冰顆亂粘須”說明了雪粒的急促。

    其二醉夢昏昏曉未蘇,門前轣轆使君車。扶頭一盞怎生無。廢圃寒蔬挑翠羽,小槽春酒凍真珠。清香細細嚼梅須。

    其二寫的是早晨太守徐君猷攜酒來訪,蘇軾以廢圃裡的寒蔬招待之,可以看出被貶期間蘇軾生活的清貧。

    其三雪裡餐氈例姓蘇,使君載酒為回車。天寒酒色轉頭無。薦士已曾飛鶚表,報恩應不用蛇珠。醉中還許攬桓須。

    其三寫的是蘇軾黃州生活的貧寒以及對得到太守徐君猷舉薦的感恩。

    其四半夜銀山上積蘇,朝來九陌帶隨車。濤江煙渚一時無。空腹有詩衣有結,溼薪如桂米如珠。凍吟誰伴捻髭鬚。

    其四寫的是黃山的雪景和物價昂貴,反襯出了蘇軾的貧苦。

    其五萬頃風潮不記蘇,雪晴江上麥千車。但令人飽我愁無。翠袖倚風縈柳絮,絳唇得酒爛櫻珠。樽前訶手鑷霜須。

    其五寫的是對瑞雪兆豐年的希冀,體現了蘇軾憂國憂民,關心百姓生計的高尚氣節。

  • 9 # 大晟府小書僮

    題主這個問題,問得不夠清晰。

    《東坡詞》收錄《浣溪沙》共47首(含補遺3首),其中五首的組詩有兩批,一批是任徐州太守時所作《浣溪沙·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另一批是在黃州期間所作,詞前有小序說:“十二月二日雨後微雪,太守徐君猷攜酒見過,座上作《浣溪沙》三首。明日酒醒,雪大作,又作二首。”由於被貶黃州發生在烏臺詩案之後,對蘇軾的人生觀影響較大,筆者姑且以黃州組詞來談一下這個問題。

    其一

    覆塊青青麥未蘇,江南雲葉暗隨車。臨皋煙景世間無。雨腳半收簷斷線,雪林初下瓦疏珠。歸來冰顆亂黏須。

    其二

    醉夢昏昏曉未蘇,門前轢轆使君車,扶頭一盞怎生無。廢圃寒蔬排翠羽,小槽春酒滴真珠,清香細細嚼梅須。

    其三

    雪裡餐氈例姓蘇。使君載酒為回車。天寒酒色轉頭無。 薦士已聞飛鶚表,報恩應不用蛇珠。醉中還許攬桓須。

    其四

    半夜銀山上積蘇。朝來九陌帶隨車。濤江煙渚一時無。 空腹有詩衣有結,溼薪如桂米如珠。凍吟誰伴捻髭鬚。

    其五

    萬頃風濤不記蘇。雪晴江上麥千車。但令人飽我愁無。 翠袖倚風縈柳絮,絳唇得酒爛櫻珠。尊前呵手鑷霜須。

    這五首詞作於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冬天,作詞的背景,蘇軾已經在序裡說得清楚。既然題主問的是蘇軾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寫下這五首詞,那麼,筆者就聊一下,當時的東坡先生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

    蘇軾是1080年正月被貶黃州的,作這組詞時,他已經在黃州呆了近兩年。被貶的原因,大家都知道,烏臺詩案。這個案子,幾乎讓蘇軾丟掉腦袋。他在牢裡黴了四個多月,一出獄,頓覺空氣清新,他詩興大發,吟道:“卻對酒杯渾似夢,試拈詩筆已如神。”幾個月沒喝酒,一杯在手都覺得做夢一樣。

    蘇軾到達黃州,已經是二月。黃州是長江邊一個窮小鎮,因為要等待家眷,蘇軾暫住在寺廟定惠院裡,住了三個月。這段時間,他過得挺悠閒,天天睡得很遲才起床,到處尋幽訪勝,和僧人、朋友遊山玩水。他死裡逃生,現在難得靜下來,於是開始思考人生。他在《安國寺記》裡說:

    間一二日輒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則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始所生而不可得。一念清靜,染汙自落;表裡翛然,無所附麗。

    儼然一得道高僧。事實上,蘇軾對於佛法是有很深的參悟的。曾作詩《和子由澠池懷舊》,中有句雲:“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人的過去,就像飛鴻在雪地留下的足印,鴻飛走了,對於這個曾經留下的足印,則不要去記念了。這可是佛教“放下”的道理。

    這段時間,他曾和朋友書信來往,提到生活狀況,說黃州偏僻多雨,天氣不佳。物價較低,所以適合窮蛋居住。他沒做過農活,當官時的俸䘵發下來很快用光。他住在寺院,伙食很簡單,所以擔心弟弟子由不知何時會來到,怕來了接待不起。“䘵廩相絕,恐年載間,遂有飢寒之憂”,由此看來,蘇軾其時是個月光族窮蛋。

    到黃州第二年,也就是1081年,蘇軾真的開始務農了。他的農地是怎樣來的呢?朋友送的。他在《東坡八首》前的小序中說,來黃兩年,因為窮,朋友馬正卿為了救濟他,送了他十畝地,所以他才能得以躬耕其中。那片地荒蕪了很久,堆滿瓦礫雜草,加上天旱,可憐的老蘇帶著一家人弄得精疲力盡,才將這片地種上作物。

    蘇軾在小農場邊修建了三間小房子,還有茅亭,亭下是雪堂,蘇軾常常在此宴客。大書畫家米芾就是那個時候和蘇軾認識的。

    雪堂一帶,築橋植柳,還有稻田菜地,甚至還種上茶樹,這時候的蘇軾,親身耕種,吃自種的糧食蔬菜,真正地成了一個農夫,他寫過一首詩,說開墾的事:

    去年東坡拾瓦礫,自種黃桑三百尺。今年刈草蓋雪堂,日炙風吹面如墨。

    因為風吹日曬,以前坐辦公室的公務員,如今面板黑成包公一樣。

    安定下來,蘇軾開始享受他的農村生活,向經驗豐富的農民們學習種植各種糧食蔬菜,和鄰居談論收成。他喜歡做菜,這期間發明了東坡肉、東坡湯,東坡肉大家都知道是啥,東坡湯又是什麼鬼?原來其實只是雜蔬湯,由白菜、蘿蔔、油菜根、薺菜加水煮成,根本就是給窮人吃的。

    他這段時間,雖然嚐到了耕種之苦,但小日子過得挺幸福。更幸福的還在後面。他妻子幾年前曾買了一個侍女,名叫朝雲,買的時候才12歲,在黃州的時候估計也沒到20歲吧,蘇軾居然將朝雲納為小妾,還為蘇軾生了個兒子。他還找了個老鄉來做孩子的塾師,還給弟弟子由物色了一個女婿。

    這期間不少朋友都來探望他,如武昌太守朱壽昌、贈地給他的那位馬正卿、詩僧參寥、陳慥等,他在《浣溪沙》小序裡提到的太守徐君猷,則是黃州太守。臘月微雪之時,徐太守帶上好酒看望蘇軾,蘇軾當即作《浣溪沙》三首,歌以助興,大醉一場,第二天酒醒,大雪,詩興高昂,又作兩首,可以想象得到,其時的蘇軾是過得如何地快活灑脫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重建球隊還是繼續輝煌,你認為勇士隊下賽季前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