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淡凡新中式生活
-
2 # 文眾說易經
每年農曆的7月15日,為中元節,又叫鬼節。是中國重大的道教節日。中元節之名,起於北魏。
根據古書的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是上元,為天官賜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節,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為水官解厄日。因此七月十五這一天,民間都會準備豐盛的祭禮,祭拜地官大帝和祖先。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的這一天,有的上墳掃墓,祭拜祖先。有的人在家門口或者是十字街口。焚燒紙錢。這些都是農村的習俗。
-
3 # 雲隱追夢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
正月十五日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中元節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
東漢時道教定下三會五臘日,其中七月七日為道德臘,又是中會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七月的這一祭祖日期後來隨著道教將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應祭祀日期定於七月十五日,而固定於這一天。
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系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
那一天地獄大門開啟,陰間的鬼魂會放禁出來。有子孫、後人祭祀的鬼魂回家去接受香火供養;無主孤魂就到處遊蕩,徘徊於任何人跡可至的地方找東西吃。所以人們紛紛在七月,舉行設食祭祀、誦經作法等“普渡”、“施孤”佈施活動,以普遍超度孤魂野鬼,防止它們為禍人間,又或祈求鬼魂幫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因此某些地區在這一天會有普渡的習俗,稱為“中元普渡”,後來更發展為盛大的祭典,稱為“盂蘭盛會”、“盂蘭勝會” 。
中國歲時節令有所謂“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
除了中元和盂蘭盆節之外,民間還稱七月十五為鬼節,與清明、十月一合為三鬼節。民間的鬼節與佛教的中元節、盂蘭盆節有著密切的關係,又有自己獨特的色彩。就這樣,僧、道、俗三流合一,構成了農曆七月十五豐富的節俗活動。
清代文人王凱泰的詩《中元節有感》便描寫了福建一帶過中元節的習俗。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中元節又稱“鬼節”或“盂蘭盆會”。根據五雜俎的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修行記說:“七月中元日 ,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佛教也在這一天,舉行超渡法會,稱為“屋蘭瑪納”(印度話ullambana)也就是“盂蘭盆”。盂蘭盆的意義是倒懸,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頭上的蝙蝠,懸掛著、苦不堪言。為了使眾生免於倒懸之苦,便需要誦經,布絕食物給孤魂野鬼。此舉正好和中國的鬼月祭拜不謀而合,因而中元節和盂蘭會便同時流傳下來。
中元節的到來,那麼在對於相傳上都是屬於在對於陰間這天裡會鬼門開啟的,而且對於在這天裡的很多習俗上都誰有這很多的來去祭祀起來,而中元節的話,那麼也是有所記載到,在佛教上都是會有著舉行一場超度的法會的,而且也是會有著誦經等等。
-
4 # 朏胐
“七月半燒香秉燭問蒼天”,據說卓文君給司馬相如的《怨郎詩》裡有這麼一句,七月半是什麼節?嘗新節、盂蘭盆節、中元節、鬼節又是什麼鬼?它們有沒有什麼關係?答案是有,而且還發生了......
一、嘗新祭祀活動、嘗新節
假設史料記載為實,那麼目前能找到的最早記錄它們的關係的有這麼一段:《禮記·月令》記載:“孟秋之月……是月也,農乃登谷,天子嘗新,先薦寢廟。”翻譯成人話,就是說陰曆七月,新糧食下來了,天子進行嘗新祭祀活動。注意這裡並沒有說明是七月十五,到底是哪一天,想來那時尚未固定。(現如今,嘗新活動在中國幾個少數民族地區、日本還是保留節日,稱為“嘗新節”、“新嘗祭”等。筆者老家陝西的周至、戶縣(現在叫鄠邑區)一帶每年陰曆六月下旬至七月中旬亦有類似活動,在此期間,每村每戶在每年陰曆同一天宴請親朋好友,我們叫待客或過會。)
後來,這一天可能逐漸固定為陰曆七月十五,可能是因為便於記住吧。
二、盂蘭盆節
佛教傳入中國後,為了擴大影響,必然要藉助一些民間風俗。而傳統的七月十五就在佛教的“藉助”中產生了一些變化。寫於南北朝時期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僧尼道俗,悉營盆供諸寺院。 按《盂蘭盆經》雲,有七葉功德,並幡花歌鼓果食送之,蓋由此也。”這應該是關於盂蘭盆節比較早的記載了。
經中有“目連救母”的故事,這個故事也逐漸演化成戲劇,成為後世盂蘭盆節的保留專案。
目連的母親青提夫人,家中甚富,然而吝嗇貪婪,兒子卻極有道心且孝順。其母趁兒子外出時,天天宰殺牲畜,大肆烹嚼。母死後被打入陰曹地府,受盡苦刑的懲處。目連為了救母親而出家修行,得了神通,到地獄中見到了受苦的母親。目連心中不忍,但以他母親生前的罪孽,終不能走出餓鬼道,給她吃的東西沒到她口中,便化成火炭。目連無計可施,祈求於佛。佛教目連於七月十五日建盂蘭盆會,借十方僧眾之力讓母吃飽。目連乃依佛囑,其母才得以吃飽轉入人世,生變為狗。目連又頌了七天七夜的經,使他母親脫離狗身,進入天堂。於是有了七月十五設盂蘭盆供養十方僧眾以超度亡人的佛教典故。
簡言之,盂蘭盆,梵文Ullam-bana的音譯。“盂蘭”,倒懸的意思,倒懸形容亡者之苦有如倒懸,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佛教認為供此具可解救亡靈的倒懸之苦。
三、中元節
咱們本土的道教也不甘人後。早期道教理論中有天官、地官、水官的說法。可能也是為了藉助民間有七月十五祭祀的習俗吧,道教把七月十五日定為地官的生日,稱作中元。相應的天官和水官的生日,也被稱作上元和下元(陰曆正月十五和十月十五)。據《道藏》載:“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於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脫。”地官主管赦罪,所以在這一天,道觀中會舉辦大型的齋醮活動,赦免亡靈的罪過。而信眾也自然會參與進來,為自家逝去的親人祈福,希望他們在陰間過得更好一點。
四、鬼節
無論是民俗、盂蘭盆節、中元節,都有關於鬼的主題,嘗新祭祀神仙、先人,盂蘭盆節解救亡靈,中元節赦免亡靈之罪,於是民間漸漸有了這麼個傳說。陰曆七月十五日,地宮開啟地獄之門,眾鬼都要離開冥界,有主的鬼回家去,沒主的就遊蕩人間,徘徊在各處找東西吃,因此又稱鬼節。是夜,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祭祀亡親、悼念祖先,做一桌子美食,燒紙錢,秉燭點香,燃荷燈為亡魂照回家之路等。有的地方會從陰曆七月十四晚上開始。陰曆七月因此又稱鬼月。
就這樣,佛家、道家和我們的傳統祭祀習俗逐漸地融合在了一起,陰曆七月十五於是承擔了這幾個節日名字。
-
5 # 戚益朋
中元節,別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盂蘭盆節、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中元節”是道教的叫法,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節期與古老文化中的陰陽消長迴圈之理有關,在《易經》中,“七”是一個變化的數字,是復生之數。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該節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道教的說法。道教有“三元說”,“天官上元賜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來。佛教則稱七月半為“盂蘭盆節”。在統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節開始興盛,逐漸將“中元”固定為節名,節期設在七月十五日,並相沿迄今。
-
6 # 坐觀餘暉
今天是己亥年中元節。
中元節的由來:中元節也稱作鬼節,中元節,源於佛教盂蘭盆會。相傳,釋迦牟尼弟子目連尊者父母雙亡,修道之前十分思念母親,得道後,他開天眼通在地獄尋找自己的母親。發現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連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以救其母。佛陀被目連的孝心感動,授予其《佛說盂蘭盆經》。按照指示,目連尊者與眾僧人於農歷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百味五果、飯食素齋供奉地獄裡的眾生,解救了自己的母親。因此,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即我們所說的“鬼節”。
-
7 # 孤崖青松
中元節,俗稱鬼節,為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是中國民間最重要的祭祀活動之一。
據古經記載,道家有三大神被天帝派駐民間,他們是天官,地官和水官。天官於上元節正月十五賜福,地官於中元節七月十五赦罪,水官於十月十五解厄。
而在佛教中,是有關於盂蘭盆經的故事。目連尊者見其母的魂魄被惡鬼纏繞,遂向佛祖求救。佛感念目連的孝心,傳下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孝敬其母。此後,每年佛教徒都會在七月十五日舉行盛大的盂蘭盆節。
傳說中,中元節這天夜裡,陰氣最重,鬼門大開,所有孤魂野鬼都要來人間遊蕩。
為紀念先人亡靈和求福,中國各地都會有相應的風俗來祭祀鬼魂,超度往生。
在湖南江西等地,他們的風俗就是祭祖,拿出先人的牌位,按長幼次序,一一祭拜。
也有人認為,中元節即是鬼的節日,也應該點燈。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有些地方有放河燈的風俗,河燈一般就是底座插上蠟燭的燈,放在河面上任其漂流。
所以,這一天,該祭祀的祭祀,深更半夜的,就不要出門遊蕩了。
-
8 # 易乎
中元節是怎麼來的?
中元節即七月半祭祖節,也稱七月半。相傳到了七月半這天,陰間的地府鬼門關大開,有無數的鬼魂會到陽間來看看玩玩,於是陽間便成了孤魂野鬼們散步的地方了。
中元節源於佛教的盂蘭盆會。傳說,佛祖釋迦牟尼的弟子目連尊者父母雙亡,於是目連尊者在陰曹地府歷經了千辛萬苦才找到他已死去的母親,發現她的母親墮入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就化為烈焰,被一群餓鬼折磨,飢苦太甚。木蓮尊者想用缽盆弄點飯菜給親吃,可是卻被那群餓鬼奪走。沒有辦法,目連尊者救不了他的母親,於是去求佛祖釋迦牟尼。佛祖被目連尊者的孝心給感動授予他《佛說盂蘭盆經》,讓他在每年的七月十五這天用盂蘭盆盛些飯食供奉地獄裡的眾生,解救了自己的母親。最後便成了我們所說的“鬼節”中元節。
-
9 # 甲午子第一種叫法七月十五,也是中元節最早的來歷,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
那時候還沒有佛教和道教。最早七月十五這個日子是大家祭祀的日子,因為農曆七月十五,是孟秋之際,快要到糧食豐收收穫的季節了,大家向祖先神靈祭祀,供奉祭品,祈求在秋天有一個好的收成。下面的都是最早的關於七月十五祭祀的記載,《周禮·春官·司尊彝》:“秋嘗冬烝,祼用斝彝黃彝。”,《禮記·王制》:“天子諸侯宗廟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嘗,冬曰烝。”《禮記·月令》記載:“孟秋之月……是月也,農乃登谷,天子嘗新,先薦寢廟。”
第二種叫法為盂蘭盆節,是佛教的叫法。印度佛教儀式中佛教徒為了追薦祖先舉行“盂蘭盆會”,盂蘭盆,梵文Ullam-bana的音譯,“盂蘭”,倒懸的意思,倒懸形容苦厄之狀,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佛教認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親的倒懸之苦。大體就是釋迦摩尼的一個弟子,為了救助已故的母親,得到釋迦摩尼的指點,具體大家可以查一下這個故事。在佛教中這個日子也叫做佛歡喜日。
佛教在漢魏時期傳入中國,也帶來了盂蘭盆節的傳統,中國又是一個孝道的國家,盂蘭盆節在佛教中就是為父母祈福添壽,結合七月十五祭祀的日子,馬上就在中國流傳開來,新的宗教要想擴大影響,必然要藉助一些民間的風俗,而普通的老百姓也需要宗教來撫慰心靈。南北朝時期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僧尼道俗,悉營盆供諸寺院。 按《盂蘭盆經》雲,有七葉功德,並幡花歌鼓果食送之,蓋由此也。
另外鬼節名稱也是來自盂蘭盆節,相傳到了這一天,閻羅王就會開啟地獄之門“鬼門關”,讓關押的鬼類出來自由活動,直至七月結束才回歸地府。因此,民間便盛行在這段時間對死去的親人進行拜祭招魂,燒冥錢元寶、紙衣蠟燭,放河燈,做法事,以祈求祖宗保佑,消災增福,或超度亡魂,化解怨氣。
第三種叫法叫做中元節,這是道教的叫法。看著佛教藉助七月十五搞盂蘭盆節,咱們本土的宗教道教也不甘人後。早期道教產生於漢代,其理論中有天官、地官、水官的說法。可能也是為了藉助民間有七月十五祭祖的習俗吧,道教把七月十五日定為地官的生日,被稱作中元。相應的天官和水官的生日,也被稱作上元和下元(農曆正月十五和十月十五)。地官主管赦罪,所以在這一天,道觀中會舉辦大型的齋醮活動,赦免亡靈的罪過。而信眾也自然會參與進來,為自家逝去的親人祈福,希望他們在陰間過得更好一點。
咱們中國本就是一個多神信仰的國家,不像歐美只有一個上帝,隨著歷史的發展,多民族的融合,華夏的包容,一些宗教習慣逐漸與民族等融合,佛教、道教和我們的傳統祭祖習俗逐漸地融合在一起,所以經過隋唐,到了宋朝的後期,大家基本上接受了“中元節”這個來自道教的節日名稱,同時又保留了佛教盂蘭盆節的節俗,再同時最古老的家族祭祀自然也不能丟下。
-
10 # 張海軍書法
中元節,也是祭奠先祖的節日,俗稱鬼節,由來可追溯到東漢末年,那時道教定下三會五臘日,其中七月七日為道德臘,在七月的這一天祭祖;後來隨著道教將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應祭祀日期定於七月十五日,而固定於這一天祭祀先人。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跪拜……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中元節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系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民間信仰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但祭祀活動一般在舊曆七月底之前進行,並不侷限於特定的一天。某些地區透過一定儀式:燒紙錢、燒衣物,稱燒“包衣”,時至今日,中元節是比清明或重陽節更重要的祭祖日。
-
11 # 淡凡新中式生活
(一)中元節的起源
中元節又稱“七月節”為三大鬼節之一。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七月半。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道教的說法。道教有“三元說”,“天官上元賜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來。
中元節在農曆的七月十五日,也有在七月十四日過,節日這天,人們帶上祭品,到墳上去祭奠祖先,與清明節上墳相似。
二、中元節是個什麼樣的節日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日就是中國的中元節,這個節日與其他節日相比多了一些恐怖的色彩,因為在民間人們又把中元節稱作是鬼節,少數地區也叫亡人節。
根據古書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等三節,都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四大節日。
十月十五下元節也是寒食節,紀念古代先賢每年七月十五的中元節,是中國主祭祀的節日。中元節與寒食節、清明節合稱中國古代的三大鬼節。
三、中元節的歷史淵源中元節它的產生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時祭,以及與之相關的祖靈崇拜。古時由於生產水平與認識水平有限,人們對於農事的豐收,常寄託於神靈的庇佑。
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秋嘗”十分重要。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人們舉行向祖先亡靈獻祭的儀式,把時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後自己品嚐這些勞動的果實,並祈祝來年的好收成。
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秋嘗祭祖的活動,先秦時代已有之,起先是天子諸侯的事,然後自上而下影響到民間。起初,“秋嘗”的日期並不確定,後來逐漸固定在七月十五前後。
四、中元節的傳統民俗中元節,別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地官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
它的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節期與古老文化中的陰陽消長迴圈之理有關,在《易經》中,“七”是一個變化的數字,是復生之數。
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中元節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
五、中元節的祭祀傳統中元節是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節日的意義在於緬懷先人和已故親朋,傳達思念之情。因此,民間會在中元節,祭祀先人,超度亡魂。
在中國的南方地區,人們也有在七月十四祭祀的傳統。也有一些地方從七月初就開始祭祖的儀式,在夜裡將祖先接引回家中,供奉直到七月結束。
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該節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六、中元節的文化傳承《道藏》載“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於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脫”民間則多是在此節日懷念親人,並對未來寄予美好的祝願。
在統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節開始興盛,逐漸將“中元”固定為節名,節期設在七月十五日,並相沿迄今。
民俗專家認為,中元節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文化,是追懷先人既古老又現代的一種傳統。這一傳統體現了古人“慎終追遠”思想,基於這種思想和對先人的感情與責任使然,中元節勢必也會不斷得到延續和傳承。
-
12 # 文眾說易經
每年農曆的7月15日,為中元節,又叫鬼節。是中國重大的道教節日。中元節之名,起於北魏。
根據古書的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是上元,為天官賜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節,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為水官解厄日。因此七月十五這一天,民間都會準備豐盛的祭禮,祭拜地官大帝和祖先。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的這一天,有的上墳掃墓,祭拜祖先。有的人在家門口或者是十字街口。焚燒紙錢。這些都是農村的習俗。
-
13 # 雲隱追夢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
正月十五日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中元節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
東漢時道教定下三會五臘日,其中七月七日為道德臘,又是中會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七月的這一祭祖日期後來隨著道教將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應祭祀日期定於七月十五日,而固定於這一天。
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系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
那一天地獄大門開啟,陰間的鬼魂會放禁出來。有子孫、後人祭祀的鬼魂回家去接受香火供養;無主孤魂就到處遊蕩,徘徊於任何人跡可至的地方找東西吃。所以人們紛紛在七月,舉行設食祭祀、誦經作法等“普渡”、“施孤”佈施活動,以普遍超度孤魂野鬼,防止它們為禍人間,又或祈求鬼魂幫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因此某些地區在這一天會有普渡的習俗,稱為“中元普渡”,後來更發展為盛大的祭典,稱為“盂蘭盛會”、“盂蘭勝會” 。
中國歲時節令有所謂“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
除了中元和盂蘭盆節之外,民間還稱七月十五為鬼節,與清明、十月一合為三鬼節。民間的鬼節與佛教的中元節、盂蘭盆節有著密切的關係,又有自己獨特的色彩。就這樣,僧、道、俗三流合一,構成了農曆七月十五豐富的節俗活動。
清代文人王凱泰的詩《中元節有感》便描寫了福建一帶過中元節的習俗。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中元節又稱“鬼節”或“盂蘭盆會”。根據五雜俎的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修行記說:“七月中元日 ,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佛教也在這一天,舉行超渡法會,稱為“屋蘭瑪納”(印度話ullambana)也就是“盂蘭盆”。盂蘭盆的意義是倒懸,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頭上的蝙蝠,懸掛著、苦不堪言。為了使眾生免於倒懸之苦,便需要誦經,布絕食物給孤魂野鬼。此舉正好和中國的鬼月祭拜不謀而合,因而中元節和盂蘭會便同時流傳下來。
中元節的到來,那麼在對於相傳上都是屬於在對於陰間這天裡會鬼門開啟的,而且對於在這天裡的很多習俗上都誰有這很多的來去祭祀起來,而中元節的話,那麼也是有所記載到,在佛教上都是會有著舉行一場超度的法會的,而且也是會有著誦經等等。
-
14 # 朏胐
“七月半燒香秉燭問蒼天”,據說卓文君給司馬相如的《怨郎詩》裡有這麼一句,七月半是什麼節?嘗新節、盂蘭盆節、中元節、鬼節又是什麼鬼?它們有沒有什麼關係?答案是有,而且還發生了......
一、嘗新祭祀活動、嘗新節
假設史料記載為實,那麼目前能找到的最早記錄它們的關係的有這麼一段:《禮記·月令》記載:“孟秋之月……是月也,農乃登谷,天子嘗新,先薦寢廟。”翻譯成人話,就是說陰曆七月,新糧食下來了,天子進行嘗新祭祀活動。注意這裡並沒有說明是七月十五,到底是哪一天,想來那時尚未固定。(現如今,嘗新活動在中國幾個少數民族地區、日本還是保留節日,稱為“嘗新節”、“新嘗祭”等。筆者老家陝西的周至、戶縣(現在叫鄠邑區)一帶每年陰曆六月下旬至七月中旬亦有類似活動,在此期間,每村每戶在每年陰曆同一天宴請親朋好友,我們叫待客或過會。)
後來,這一天可能逐漸固定為陰曆七月十五,可能是因為便於記住吧。
二、盂蘭盆節
佛教傳入中國後,為了擴大影響,必然要藉助一些民間風俗。而傳統的七月十五就在佛教的“藉助”中產生了一些變化。寫於南北朝時期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僧尼道俗,悉營盆供諸寺院。 按《盂蘭盆經》雲,有七葉功德,並幡花歌鼓果食送之,蓋由此也。”這應該是關於盂蘭盆節比較早的記載了。
經中有“目連救母”的故事,這個故事也逐漸演化成戲劇,成為後世盂蘭盆節的保留專案。
目連的母親青提夫人,家中甚富,然而吝嗇貪婪,兒子卻極有道心且孝順。其母趁兒子外出時,天天宰殺牲畜,大肆烹嚼。母死後被打入陰曹地府,受盡苦刑的懲處。目連為了救母親而出家修行,得了神通,到地獄中見到了受苦的母親。目連心中不忍,但以他母親生前的罪孽,終不能走出餓鬼道,給她吃的東西沒到她口中,便化成火炭。目連無計可施,祈求於佛。佛教目連於七月十五日建盂蘭盆會,借十方僧眾之力讓母吃飽。目連乃依佛囑,其母才得以吃飽轉入人世,生變為狗。目連又頌了七天七夜的經,使他母親脫離狗身,進入天堂。於是有了七月十五設盂蘭盆供養十方僧眾以超度亡人的佛教典故。
簡言之,盂蘭盆,梵文Ullam-bana的音譯。“盂蘭”,倒懸的意思,倒懸形容亡者之苦有如倒懸,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佛教認為供此具可解救亡靈的倒懸之苦。
三、中元節
咱們本土的道教也不甘人後。早期道教理論中有天官、地官、水官的說法。可能也是為了藉助民間有七月十五祭祀的習俗吧,道教把七月十五日定為地官的生日,稱作中元。相應的天官和水官的生日,也被稱作上元和下元(陰曆正月十五和十月十五)。據《道藏》載:“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於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脫。”地官主管赦罪,所以在這一天,道觀中會舉辦大型的齋醮活動,赦免亡靈的罪過。而信眾也自然會參與進來,為自家逝去的親人祈福,希望他們在陰間過得更好一點。
四、鬼節
無論是民俗、盂蘭盆節、中元節,都有關於鬼的主題,嘗新祭祀神仙、先人,盂蘭盆節解救亡靈,中元節赦免亡靈之罪,於是民間漸漸有了這麼個傳說。陰曆七月十五日,地宮開啟地獄之門,眾鬼都要離開冥界,有主的鬼回家去,沒主的就遊蕩人間,徘徊在各處找東西吃,因此又稱鬼節。是夜,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祭祀亡親、悼念祖先,做一桌子美食,燒紙錢,秉燭點香,燃荷燈為亡魂照回家之路等。有的地方會從陰曆七月十四晚上開始。陰曆七月因此又稱鬼月。
就這樣,佛家、道家和我們的傳統祭祀習俗逐漸地融合在了一起,陰曆七月十五於是承擔了這幾個節日名字。
-
15 # 戚益朋
中元節,別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盂蘭盆節、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中元節”是道教的叫法,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節期與古老文化中的陰陽消長迴圈之理有關,在《易經》中,“七”是一個變化的數字,是復生之數。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該節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道教的說法。道教有“三元說”,“天官上元賜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來。佛教則稱七月半為“盂蘭盆節”。在統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節開始興盛,逐漸將“中元”固定為節名,節期設在七月十五日,並相沿迄今。
-
16 # 坐觀餘暉
今天是己亥年中元節。
中元節的由來:中元節也稱作鬼節,中元節,源於佛教盂蘭盆會。相傳,釋迦牟尼弟子目連尊者父母雙亡,修道之前十分思念母親,得道後,他開天眼通在地獄尋找自己的母親。發現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連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以救其母。佛陀被目連的孝心感動,授予其《佛說盂蘭盆經》。按照指示,目連尊者與眾僧人於農歷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百味五果、飯食素齋供奉地獄裡的眾生,解救了自己的母親。因此,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即我們所說的“鬼節”。
-
17 # 孤崖青松
中元節,俗稱鬼節,為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是中國民間最重要的祭祀活動之一。
據古經記載,道家有三大神被天帝派駐民間,他們是天官,地官和水官。天官於上元節正月十五賜福,地官於中元節七月十五赦罪,水官於十月十五解厄。
而在佛教中,是有關於盂蘭盆經的故事。目連尊者見其母的魂魄被惡鬼纏繞,遂向佛祖求救。佛感念目連的孝心,傳下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孝敬其母。此後,每年佛教徒都會在七月十五日舉行盛大的盂蘭盆節。
傳說中,中元節這天夜裡,陰氣最重,鬼門大開,所有孤魂野鬼都要來人間遊蕩。
為紀念先人亡靈和求福,中國各地都會有相應的風俗來祭祀鬼魂,超度往生。
在湖南江西等地,他們的風俗就是祭祖,拿出先人的牌位,按長幼次序,一一祭拜。
也有人認為,中元節即是鬼的節日,也應該點燈。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有些地方有放河燈的風俗,河燈一般就是底座插上蠟燭的燈,放在河面上任其漂流。
所以,這一天,該祭祀的祭祀,深更半夜的,就不要出門遊蕩了。
-
18 # 易乎
中元節是怎麼來的?
中元節即七月半祭祖節,也稱七月半。相傳到了七月半這天,陰間的地府鬼門關大開,有無數的鬼魂會到陽間來看看玩玩,於是陽間便成了孤魂野鬼們散步的地方了。
中元節源於佛教的盂蘭盆會。傳說,佛祖釋迦牟尼的弟子目連尊者父母雙亡,於是目連尊者在陰曹地府歷經了千辛萬苦才找到他已死去的母親,發現她的母親墮入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就化為烈焰,被一群餓鬼折磨,飢苦太甚。木蓮尊者想用缽盆弄點飯菜給親吃,可是卻被那群餓鬼奪走。沒有辦法,目連尊者救不了他的母親,於是去求佛祖釋迦牟尼。佛祖被目連尊者的孝心給感動授予他《佛說盂蘭盆經》,讓他在每年的七月十五這天用盂蘭盆盛些飯食供奉地獄裡的眾生,解救了自己的母親。最後便成了我們所說的“鬼節”中元節。
-
19 # 甲午子第一種叫法七月十五,也是中元節最早的來歷,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
那時候還沒有佛教和道教。最早七月十五這個日子是大家祭祀的日子,因為農曆七月十五,是孟秋之際,快要到糧食豐收收穫的季節了,大家向祖先神靈祭祀,供奉祭品,祈求在秋天有一個好的收成。下面的都是最早的關於七月十五祭祀的記載,《周禮·春官·司尊彝》:“秋嘗冬烝,祼用斝彝黃彝。”,《禮記·王制》:“天子諸侯宗廟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嘗,冬曰烝。”《禮記·月令》記載:“孟秋之月……是月也,農乃登谷,天子嘗新,先薦寢廟。”
第二種叫法為盂蘭盆節,是佛教的叫法。印度佛教儀式中佛教徒為了追薦祖先舉行“盂蘭盆會”,盂蘭盆,梵文Ullam-bana的音譯,“盂蘭”,倒懸的意思,倒懸形容苦厄之狀,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佛教認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親的倒懸之苦。大體就是釋迦摩尼的一個弟子,為了救助已故的母親,得到釋迦摩尼的指點,具體大家可以查一下這個故事。在佛教中這個日子也叫做佛歡喜日。
佛教在漢魏時期傳入中國,也帶來了盂蘭盆節的傳統,中國又是一個孝道的國家,盂蘭盆節在佛教中就是為父母祈福添壽,結合七月十五祭祀的日子,馬上就在中國流傳開來,新的宗教要想擴大影響,必然要藉助一些民間的風俗,而普通的老百姓也需要宗教來撫慰心靈。南北朝時期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僧尼道俗,悉營盆供諸寺院。 按《盂蘭盆經》雲,有七葉功德,並幡花歌鼓果食送之,蓋由此也。
另外鬼節名稱也是來自盂蘭盆節,相傳到了這一天,閻羅王就會開啟地獄之門“鬼門關”,讓關押的鬼類出來自由活動,直至七月結束才回歸地府。因此,民間便盛行在這段時間對死去的親人進行拜祭招魂,燒冥錢元寶、紙衣蠟燭,放河燈,做法事,以祈求祖宗保佑,消災增福,或超度亡魂,化解怨氣。
第三種叫法叫做中元節,這是道教的叫法。看著佛教藉助七月十五搞盂蘭盆節,咱們本土的宗教道教也不甘人後。早期道教產生於漢代,其理論中有天官、地官、水官的說法。可能也是為了藉助民間有七月十五祭祖的習俗吧,道教把七月十五日定為地官的生日,被稱作中元。相應的天官和水官的生日,也被稱作上元和下元(農曆正月十五和十月十五)。地官主管赦罪,所以在這一天,道觀中會舉辦大型的齋醮活動,赦免亡靈的罪過。而信眾也自然會參與進來,為自家逝去的親人祈福,希望他們在陰間過得更好一點。
咱們中國本就是一個多神信仰的國家,不像歐美只有一個上帝,隨著歷史的發展,多民族的融合,華夏的包容,一些宗教習慣逐漸與民族等融合,佛教、道教和我們的傳統祭祖習俗逐漸地融合在一起,所以經過隋唐,到了宋朝的後期,大家基本上接受了“中元節”這個來自道教的節日名稱,同時又保留了佛教盂蘭盆節的節俗,再同時最古老的家族祭祀自然也不能丟下。
-
20 # 張海軍書法
中元節,也是祭奠先祖的節日,俗稱鬼節,由來可追溯到東漢末年,那時道教定下三會五臘日,其中七月七日為道德臘,在七月的這一天祭祖;後來隨著道教將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應祭祀日期定於七月十五日,而固定於這一天祭祀先人。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跪拜……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中元節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系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民間信仰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但祭祀活動一般在舊曆七月底之前進行,並不侷限於特定的一天。某些地區透過一定儀式:燒紙錢、燒衣物,稱燒“包衣”,時至今日,中元節是比清明或重陽節更重要的祭祖日。
回覆列表
(一)中元節的起源
中元節又稱“七月節”為三大鬼節之一。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七月半。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道教的說法。道教有“三元說”,“天官上元賜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來。
中元節在農曆的七月十五日,也有在七月十四日過,節日這天,人們帶上祭品,到墳上去祭奠祖先,與清明節上墳相似。
二、中元節是個什麼樣的節日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日就是中國的中元節,這個節日與其他節日相比多了一些恐怖的色彩,因為在民間人們又把中元節稱作是鬼節,少數地區也叫亡人節。
根據古書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等三節,都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四大節日。
十月十五下元節也是寒食節,紀念古代先賢每年七月十五的中元節,是中國主祭祀的節日。中元節與寒食節、清明節合稱中國古代的三大鬼節。
三、中元節的歷史淵源中元節它的產生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時祭,以及與之相關的祖靈崇拜。古時由於生產水平與認識水平有限,人們對於農事的豐收,常寄託於神靈的庇佑。
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秋嘗”十分重要。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人們舉行向祖先亡靈獻祭的儀式,把時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後自己品嚐這些勞動的果實,並祈祝來年的好收成。
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秋嘗祭祖的活動,先秦時代已有之,起先是天子諸侯的事,然後自上而下影響到民間。起初,“秋嘗”的日期並不確定,後來逐漸固定在七月十五前後。
四、中元節的傳統民俗中元節,別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地官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
它的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節期與古老文化中的陰陽消長迴圈之理有關,在《易經》中,“七”是一個變化的數字,是復生之數。
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中元節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
五、中元節的祭祀傳統中元節是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節日的意義在於緬懷先人和已故親朋,傳達思念之情。因此,民間會在中元節,祭祀先人,超度亡魂。
在中國的南方地區,人們也有在七月十四祭祀的傳統。也有一些地方從七月初就開始祭祖的儀式,在夜裡將祖先接引回家中,供奉直到七月結束。
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該節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六、中元節的文化傳承《道藏》載“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於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脫”民間則多是在此節日懷念親人,並對未來寄予美好的祝願。
在統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節開始興盛,逐漸將“中元”固定為節名,節期設在七月十五日,並相沿迄今。
民俗專家認為,中元節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文化,是追懷先人既古老又現代的一種傳統。這一傳統體現了古人“慎終追遠”思想,基於這種思想和對先人的感情與責任使然,中元節勢必也會不斷得到延續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