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馮沫2

    這跟自身的功力有關,作品蒼勁有力分兩種情況,一種確實是蒼勁有力,但也許並不是很好的作品,這類人是隻注重筆力不重學養,也就是隻重技術不重理論和文學修養,也就是徒有蠻力。另一種是內斂之力,這種是我們追求的高度,力不外顯而自顯雄強之氣,也就是不怒自威。至於你提到象是印上去的而細看又是中鋒用筆(這個說法不是太準確,寫字不一定全是中鋒就是符合好字的標準),但可能有三種情況,其一可能確實是印刷品,現在有一種模擬的印刷技術非常的高,一般都容易看錯,其二是初學者,他也是知道中鋒用筆,用摹的方式進行學習,所以對外行來講象是印的,只是在用筆力度上有所不逮,還有一種,當然這種楷書比較多一點,就是這個書家一輩子精研一種字型,深知中鋒用筆之妙,所以無論從字形或用筆來講都是無可挑剔的,感覺像印刷品這也是很正常的 。但書法上升到藝術層面,那就定是另外一回事,不是寫得越漂亮越好,任何藝術要有滋有味,值得反覆玩味才是真正的高大上。當然任何東西都必須深入地學習才不致於膚淺,淺嘗輒止的人是不會體會越學越怕的感覺的!

  • 2 # 中州耕牛堂主

    這個主要是用墨和用筆力度的問題。墨分五色,即濃、淡、幹、溼、枯(焦)。用筆有輕有重。寫字是這樣,作畫也是這樣。

    隸書大家張繼老師在書法創作時,始終主張毛筆蘸一次墨寫多個字,一直寫到毛筆接近略乾的狀態時再蘸一次墨,繼續寫下去,不提倡寫一個字蘸一次墨,他把此書寫稱之謂“墨段”,這就是他強調的墨的變化。

    下圖是張繼老師的作品,從作品中可以看出墨的變化。

    有力度,有滄桑感的書作,大多用的是枯(焦)筆。有側鋒用筆,也有中鋒用筆。

    關於題主說的有的字像是印上去的書作,大多是正書,為了體現其莊重大方,多中鋒用筆和側鋒用筆,且用濃墨較多,有的書者還習慣寫一個字蘸一次墨。

    墨法變化符合時代審美的要求。草書大家劉洪彪老師的作品,也把墨法變化表現得淋漓盡致。

  • 3 # 葉靜湖

    這個問題涉及書法的風格、筆法、用墨和用紙。

    第一:蒼勁有力的作品,首先應該是作者要追求這風格,需要有一定的筆力,還要有表現內在氣質和情緒的能力。用墨要對比強烈,飽蘸濃墨一筆寫到澀、淡,有的甚至到幹、枯。這樣比較容易出效果。請看下邊這幅王鐸作品,可以體會一下感覺。

    第二:故意用枯筆表現有力,不能用蒼勁有力來形容。蒼勁有力應該是自然形成的,不是為表現而表現。故意用枯筆就失去了美感。整幅作品筆法上要有配合,需要撘配自然。

  • 4 # 翰墨書道

    題主的提問有些思路混亂,可能是兩個問題 ,重新理一下。

    有的作品看著象手寫的作品,但線條蒼勁有力;

    有的作品看著象印刷品一樣,作品線條筆筆中鋒,很有書法功力。可能是這個意思。

    這是個有關用墨的濃淡問題。用墨淡或用磨的墨,作品線條墨色豐富,濃淡乾溼枯都有,看著沒有什麼神采,但書法線條非常好,形質具有。這是一個用墨習慣和書法基本功問題。就是有較高的書法水平。

    還有就是作品的線條書寫痕跡清晰明顯,也是水平高的表現。筆法交待的清楚,不含渾模糊。

    第二個問題是作品用墨濃如漆,沒有墨色層次變化,線條外輪廓光滑,墨彩非常耀神,這種情況下就和印刷品一樣,因為一般的抵擋印刷品就是這種情況,特別是膠板印刷品。之所以筆筆中鋒,一是書者書寫水平如此,筆筆保持中鋒,還有一個可能是用筆中側兼用,由於墨濃看不出線條內部的變化。

  • 5 # 文物樑子

    我理解的您說的寫出來的有兩個含義:1純粹的個人風格,不練字(不臨帖)的字就是個人風格。如賈平凹字,練過字,完全個人體如黃庭堅如啟功字。2.寫出來的字很有書法味道,有輕重緩急,有肥瘦枯濃,有節奏有氣息,有意蘊。特別是行草書,心手雙暢的情態躍然紙上。而所謂印出來的,多是楷書,多是歐楷,館閣體。其實我們現代字型檔裡的字型就有歐體顏體柳體瘦金體和現代舒同體啟功體。而田英章盧中南的歐楷,極為規整,彷彿印出來的!其實,田英章本人就給日本人字型檔寫過歐楷字。看沈尹默的字,的確沒有毛病,也像印的。但仔細揣摩,中鋒運筆,還是有氣息有節奏,有情緒,有厚重的人文修養。

  • 6 # 1198218155

    書法藝術的風格有很多種,“書卷氣”、“金石氣”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格調。“書卷氣”強調“寫”的味道:毛筆是軟的,古人云“唯筆軟則奇怪生焉”。由於筆軟,在書寫過程中書法用筆才能千變萬化……。高水平的書法作品強調中鋒用筆,但不唯中鋒,在需要的地方還是要用側鋒的……

    評價書法作品還有種叫“匠氣”,貶義矣。“像描出來的一樣、印出來的一樣”就屬於此類,與用“鋒”關係不大,主要是對書法藝術的認識問題……。

  • 7 # 素里布衣楊半

    一;不同的書家用不同的技法和筆墨會演繹不同的效果。

    二:寫魏碑,隸書墨要濃,筆要實,感覺蒼勁,厚拙。

    三:用寫貼的方法寫碑是不行的,太飄,太浮。

    缺乏金石味。

    四:用中鋒還是偏鋒要看寫出的效果,技法要服從效果。

    用一種執筆方法寫不同的碑貼是會失敗的。照片作品,比丘僧力僧恭造像記臨稿。

    選自楊半(中國書法臨摹創作全集)。

  • 8 # 尤年1

    蒼勁有力的線條是中鋒運筆的結果。中鋒在紙上執行時所產生的線條是圓潤的、立體的,行筆時筆尖朝下走在中間,易產生力透紙背之感。會顯得勁大氣、古拙蒼茫。若是側鋒用多了,就容易出現筆畫漂浮的現象。當然,凡事都不是絕對的,在書法創作時往往都是中、側並用,有經驗的書法高手會處理的得心應手。

  • 9 # 玉鄉大哥1

    這個問題就是比較高階的問題了,涉及到墨法的問題了。

    一般楷類字型中是很少用枯筆的,主要楷書需要慢寫,而且要有力道,有入目三分之感,所以要求墨足,中鋒運筆,這樣才有力透紙背之感了,比如真書隸書篆書等等

    但在行書草書中就不一樣了,需要寫時有一定的節奏,速度相對也要快許多,而且許多地方用了偏鋒,所以就容易出現枯筆,而偏鋒也叫側鋒,對字型的氣韻表現力特別強,

    經常有人說墨分五彩,其實就是指墨由濃到淡的過程,有人用墨如漆,有人用墨如雲,上面我就是用洗筆水寫的,而要顯出枯筆的感覺,有意把筆在紙上劃一劃

    這樣把墨去掉一些,這樣再寫的時候就能出現枯筆的感覺了,用筆很多人講,但用墨卻沒有多少人關心,其實用好墨我覺得比用筆更重要,畢竟別人看到的是墨而不是筆法,筆法也是為了讓墨有一個不同的表現而已,一篇作品中,偶有枯筆出現,給人的震撼力更強烈,所以用墨也是一個好書者必須具備的條之一!

    看這些字,都是濃的力透紙背,淡的輕如浮雲,枯的如千年樹皮,互相結合,才有了別樣的感覺!

  • 10 # 堯堯1978

    不同領域。

    如孫伯翔老師的字和啟功大師的字就屬於這種感覺。孫老師的字取法魏碑。他的字就很蒼勁。

    啟功老師的字因其出身有關,他的字透著貴族的雍容華貴。

    不同領域的比較,肯定是不一樣的。現在啟功老師的字型已經被選作電腦字型。說他的字感覺像印上一樣,的確不錯。啟功老師對筆法十分講究,偏重中鋒用筆。

    相同領域。

    怎麼算相同的領域呢?咱們就拿當代幾個同寫歐體的幾個大家來比較吧。康雍、田英章、田蘊章、盧中南、孟繁禧(排名不分先後)。我把5位大家的字的圖片展示一下,大家從直觀上就一目瞭然了。

    (康雍)

    (田英章)

    (田蘊章)

    (盧中南)

    (孟繁禧)

    大家發現沒有:康雍、孟繁禧(他的老師就是康雍先生)、盧中南的字偏蒼勁、有力;二田老師的字偏秀美。康雍先生的字取法魏碑較多,所以在寫歐的基礎上植入了大量魏碑的元素,盧中南老師在習歐之前也鑽研過顏真卿、柳公權。所以他們的字裡面帶著古樸、蒼勁。

    二田老師主要以歐為主,他們的歐還取法黃自元、成親王等,有些筆法還從趙孟頫裡汲取營養。那些書家都是館閣體的佼佼者。館閣體講究的是工工整整,俊美、好看。所以二田老師的字不可避免的字裡行間裡透露出今人所謂的印刷體的味道。另外,書法家的字大多數是中鋒用筆的,但是筆筆中鋒不現實也不好看,偶有側縫反而會給字型帶來不一樣的視覺效果。二田老師的筆畫-撇是稍微偏側縫,但是整體上不細看,我們是看不出來的。整體給你感覺像是印出來的,感覺就是好看,裡面稍有側縫,還能讓你感覺筆筆中鋒。這就是多年苦練的結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MACD核心內容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