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萊蒙夫人

    印度當然經歷過工業化,只是仍然在進行中而已。

    尼赫魯時期制定過三個五年計劃。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目的是補齊工業體系,特別是透過國家投資,增加了鋼鐵、機械、造船、化學工業部門,但是增加的很少,中央直管大型企業從5個增加到21個,資本總額從2.9億盧比增加到8.1億盧比。相比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一下子興建近150個大型重工業專案,印度的一五計劃成效不太顯著,不過印度的一五計劃還有輕工業部分,主要依賴私人投資,紡織、造紙、榨油等民生部門得到發展。因此,一五計劃主要在完善工業體系,對國民經濟的改善作用不明顯,例如人均收入年均增長只有1.8%,仍然依賴糧食進口,失業人數高達540萬人。

    第二、三個五年計劃集中體現了尼赫魯經濟思想。兩個五年計劃由尼赫魯的經濟顧問、著名經濟學家馬哈拉諾比斯牽頭制定,具有三個鮮明特點:重工業優先、進口替代、國營工業為主,被稱作馬哈拉諾比斯模式。它具有鮮明的蘇聯模式的特點,依賴投資和原材料投入。這兩個五年計劃大大改善了印度經濟面貌。二五計劃後工業產量增長40%,其中鋼鐵產量增加一倍、機床產量增加7倍,石油增產58%,興建了杜佳普爾鋼鐵廠(英國鋼鐵製造業財團支援建設)、魯爾克拉鋼鐵廠(德國克虜伯財團援建)、比萊鋼鐵廠(蘇聯援建)、印度重型電器公司(英國聯合電氣公司合資)。三五計劃期間重點發展了機器製造和重型機械,例如印度斯坦機床公司新建了三個廠,蘭奇重型機械公司和杜加普爾採礦機器裝置公司部分廠區建成。

    可以說,到第三個五年計劃完成時,印度已經基本建立了獨立自主的工業體系,工業品自給能力達到80%。

    但是,由於印度底子薄、資金不足、外國援助和投資有限(主要因為當時的西方資本主義世界還在恢復發展期,並未出現資本過剩,無力也無意進行大規模對外投資),印度始終無法籌集足夠的資金,例如二五計劃時只有25%的投資由財政解決,其他75%不得不依靠舉債、財政赤字和外國援助。即使如此,計劃投入的資金仍未完全落實,特別是新建重工業企業需要進口大量昂貴的先進裝置,為了維持工業運轉需要進口大量糧食,這些都消耗了寶貴的外匯儲備,導致二五計劃期間就出現了外匯危機。

    由此可以看出,這種嚴重依賴投資驅動的工業化模式是不可持續的。這也直接導致在第四、五、六個五年計劃時,印度一直要求嚴控進口、保護國內市場來減少外匯支出。但是,由於本國的科技創新能力滯後,嚴控進口直接影響裝置更新速度,導致整個工業體系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越來越大。最終,印度不得不在90年代開啟經濟改革,透過開放尋求更可持續的發展。

  • 2 # 梅145676513

    印度也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地大人多。幾年來發展很快。工業化程序前後關係於東方大國正好相反。東方大國的工業程序是按先後順序,根據國情一點一點的發展而來的。社會穩定於工業化程序逐漸改進,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完成。工業化社會才能正常運作,同時也要有強有力的政府組織來指導。達到工業化程序平衡於環境共同發展。印度也是殖民地國家,被英國統治了幾百年,英國退出後給印度留下了完整的輕工業、加工業、礦業等基礎,軍工業這一塊卻非常薄弱。印度獨立後躺在英國留下的這張床上,天天夢想成為世界大國或第三強國。由急於求成,就到世界上買。長期下去限制了自己在軍事重工業的發展,重工業停止不前,因此印度軍事被世界稱為萬國牌軍隊。

    印度又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家,世界上各大宗教在印度都有教徒,華人認為信教是天經地義的事。宗教信仰在印度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中佔據十分重要位置,宗教在印度起到了穩定器的作用。印度人的特點就是懶並且還好高騖遠,工作效率低下,想幹一件事就得研究爭論好幾年也沒有動工。航母建了十幾年了,快爛在海里了至今都沒有走出一米,在軍工和製造上表現的淋漓盡致,制訂的目標卻成了永遠不可能完成的事。技術不到位就拖,拖到能從國外買來在東拼西湊,拖也就成了印度的一大自然現象了。

    近年來 印度的軍工業、輕工業、農業、手工業和紡織業以及服務業,是發展最快的新興體,是世界十大經濟體之一。由於重工業和製造業落後,影響了工業化程序,這也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法律不嚴,組織能力差,和種姓制度的影響。現在印度的老百姓認字率較低,很大一部分人不能進工廠成為一名合格的勞動力。俗話說,13億人,10億牛。確實反應出印度一部分問題,但是印度上層精英們很優秀。印度要想短期完成工業化程序很困難。從重工製造業和人民文化水平提高方面看,印度還沒有完成工業化程序,能完成工業化程序還須要很久。

  • 3 # 瀟湘塘主浮世繪

    一、工業化的標準是什麼?

    (一)看勞動力的比例.

    發達的工業化國家,勞動力的分佈是:70%從事第三產業(即服務業),20%的工業,10%的從事農業。發展中國的工業化,工業需要佔到40%。

    (二)看城市化率

    城市化率在百分之65以上是工業化的重要指標。

    二、中國、印度工業化指標

    中國:農業10.3%,工業佔46.3%。服務也佔43.4%,城市化率76%。

    印度:農業17%,工業佔18%,服務業佔65%,,城市化50%。

    三、世界真正完成工業化的國家不多

    工業文明500年,完成了工業化的並讓工業化體系爆發出威力的,其實也就是西方七強+蘇聯。像比利時,瑞士,新加坡之類小國,只靠一個產業鏈就吃飽的那種,體現不了工業化的體系威力,所以不能算真正的工業文明,所以也造成了這些小國很富,但缺乏全體系化的工業能力。

    二戰後,新興工業國家裡,只有中國完成了工業化,現在是產能過剩,需要轉型升級,向後工業化邁進。

    結論:印度屬於工業化中期,能否完成工業化看他能否趕上第四次以人工智慧和物聯網為代表的工業革命。如果錯過這次機會,印度想完成工業化,難度非常大。

    好在印度體量大,人口多,可以藉助市場準入,要求技術轉讓等措施提升工業化水平。

    不過就印度的政府效率和人口素質,在與東南亞的競爭中還要決一死戰。

  • 4 # 閉家鎖的紅楓

    印度的經濟發展水平仍然落後於中國15-20年,工業化水平可能接近我們2000年前的水準。至於這樣算不算完成工業化?見仁見智吧。

    印度和中國一樣,被世界公認為“新興工業化國家" ,處於類似發展階段的,除了中印外,還有南非,墨西哥,巴西,馬來西亞(實際很不錯)等等。

    “新興工業化國家" 的定義是:經濟上還沒有達到發達國家的標準,但是在宏觀經濟學的角度已經超過了其他發展中國家。新興工業化國家的另一個特點是這些國家正在經歷快速的經濟增長。一般都在進行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

    雖然印度在人均產值,人類發展指數這兩項最重要的指標上仍然落後中國10年以上,但無可否認,他已經實現了一定程度的工業化。關鍵是,印度到達了什麼水平?

    其實看一個大國工業化程度的一個顯著標準,就是汽車擁有率,那些小國可以不發展汽車工業,靠進口就能達到很高的擁有率,但像中印這樣的大國,汽車擁有率實際反映了國內工業的強大,以及道路等基礎設施的進步。

    舉例來說,如果公路幾十年沒修,有多少人會買車?

    如果沒有中國產汽車帶來的價格下跌,有多少人買得起車?

    中國的汽車擁有率在2016年達到每千人180輛,汽車銷量和我們的人均GDP增長几乎同步。順便說下美國的數字是797輛。

    印度的數字是每千人30輛左右,大致相當於中國15到20年前的水準。而他的人均GDP也和中國2000年前後差不多。

    我們知道,一個國家越是工業化,他的農業所佔比重就越低。

    再看看印度三大產業比重,印度的農業產值目前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約為17%。而中國2000年時期農業對經濟的貢獻已經降低到15%。

    所以最後的結論是,印度的經濟發展水平仍然落後於中國15-20年,工業化水平可能接近我們2000年前的水準。

  • 5 # 洪鐘財經

    作為對比,中國大陸地區人均GDP已近一萬美元,但仍然處在工業化程序中,預計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2035年全面實現工業化。而現在的印度人均GDP不到2000美元,你認為完成了工業化嗎?

    印度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以人均GDP為參考指標)相當於中國本世紀初期。中國在2005年左右人均GDP達到2000美元左右,印度2018年才達到。

    但是,印度的工業,尤其是製造業還沒有達到本世紀初的中國。印度的製造業技術工藝、產業完整的可能還處於中國上世紀90年代水平。以戰鬥機為例,上世紀90年代末期,中國已經在具有研發第三代戰鬥機的能力了,殲10就是那個時候立項研究的。現在的印度,我都嚴重懷疑它是否有研製三代機的能力。

    製造業增加值佔GDP比重是衡量工業化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一般來說,工業化程序中的國家,製造業比重一般都在20%以上,到了工業化後半段這個比重會逐漸下降。

    目前,印度增加值比重只有15%,遠沒有達到一個工業化程序中應有的水平。本世紀初期,中國製造業比重超過35%,現在已經下滑到30%以下,但也遠遠高於工業化中前段的印度。沒有龐大的製造業規模,何以推動工業化。

    2018年,中國工業增加值首次超過30萬億元,約合4.5萬億美元,其中製造業增加值接近4萬億美元,遠遠超過印度整個國家的GDP,是其製造業增加值的9倍左右。

    所以,印度現在距離完成工業化至少還要30年以上的時間,要到2050年才能實現工業化。

  • 6 # 血染戰旗紅

    記得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工業是國家的脊樑。工業越強,脊樑骨越硬。這些年我軍各種高新武器裝備井噴式亮相,各種民用高階產品扎堆出現,就是因為我們擁有世界一流的工業實力。反觀印度,處處想和我們比,卻處處都留下一大堆笑話。這些年印度也知道自己的工業實在太差,所以莫迪政府上臺後,就把提高“印度製造”列為第一要務。他“向中國學習”,想透過“市場換技術”提高印度的工業水平。例如他一方面不斷丟擲誘人的軍購大單,但這大單的附加條件就是要在印度生產;另一方面就是想搞招商引資,讓世界知名企業到印度設廠。不過,莫迪的想法雖好,但卻受制於國內的各種因素牽掣,收效甚微。

    印度當年作為英國的殖民地,雖說遭受英國掠奪,但英國為了更好的掠奪它,也修建了不少工廠和鐵(公)路。印度的獨立又是透過不流血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實現的,英國遺留給他的工業基礎並未遭到什麼破壞。建國後,印度作為“第三世界的領袖”,“不結盟運動”的旗手,東西方都想拉攏他,也給予了不少援助,應該說印度發展工業條件要比我們好太多了。可印度的工業卻為什麼那麼差勁呢?

    首先,並不是誰都理解工業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的。例如說印度聖雄甘地,他就不理解。他最大的願望就是將印度變成一個大農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手工作坊和田園牧歌式的生活才適合印度。至於工業化,他認為那是破壞自然生態,違反了大自然的規律。和甘地有同樣想法的人並不少,他們對推進印度工業化沒興趣。

    其次,印度的獨立是靠“非暴力不合作”和英華人的施捨換來的,許多根深蒂固的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例如種姓制度問題,土地問題,男尊女卑的問題等等。要工業化建設,你就要有大規模的工廠。要建工廠,你就得要有土地,就得要有大量的工人。要解決這些問題,那就得先解決以上根深蒂固的種姓問題、土地問題,實現男女平等。可這些問題直到現在印度一個都沒解決。

    第三,英華人在離開印度的時候,也給印度留下了一套“先進的民主制度”。這套“先進的民主制度”也是制約印度發展(包括工業化)的重要因素。別的我不用多說,光舉一個例子就夠了。2005年的時候,我們開始建武廣高鐵,印度也開始建一條從首都新德里到機場的高速公路。2009年,我們的武廣高鐵建成通車,但直到現在,印度的機場高速還沒完工呢。幹嘛沒完工?就是因為地徵不上來,沒法開工建設。再加上各個政黨、各個組織都打著“為人民謀利益”的旗號,想方設法的從中作梗,搞得這條路的成本芝麻開花節節高,錢都花完了,路還沒修好。你想想,建一條几十公里的高速公路就這麼費勁了,要想大範圍大規模的工業化建設,難度可想而知。

    第四,印度喜歡拿來主義。這一點從印度的軍工建設中就可以看出。印度在建設過程中遇上技術瓶頸,不是想辦法攻克難關,而是看看世界上哪有想同的東西,然後就想辦法引進。當然,我並不是說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或者裝備不好,而是引進後你要消化吸收,吃透這些技術,讓自己的工業水平升級換代。可印度就是為引進而引進,引進完了就完了。

    最後就是上下其手的普遍性腐敗,這也是制約印度工業化的重要因素。郞鹹平教授曾在節目中提到過印度的腐敗問題。他說在中國,我如果來投資,遇上腐敗也不怕,我只要將地方上說話準的那個人擺平了就一路綠燈了。但在印度不行。除了要擺平閻王之外,還要擺平各路小鬼,而且有時候小鬼比閻王還難纏。更糟糕的是這些閻王小鬼不止一路,而是遍地都是。據他稱,有一年富士康想到印度設廠,結果考察後嚇得郭總連忙打退堂鼓。而零售巨頭沃爾瑪在印度呆不到一年就紛紛關門大吉。

    當然,印度也有明白人,知道工業的重要性。例如開國總理尼赫魯。他就宣稱,工廠、電站就是印度的新神廟,他提倡實行大規模的工業化建設。當時尼赫魯在印度有著崇高的威望,地位僅次於聖雄甘地。另外,他提倡不結盟運動,在第三世界有很大的影響力,儼然是第三世界的領袖。他在位期間就利用自己巨大的影響力和威望,推動印度的工業化建設。尼赫魯是個有理想,有抱負,有能力的政治家,他也知道印度根深蒂固的各種問題,他就是想透過自己的威望將印度的問題逐一解決,將印度建成一個強大的工業化國家。在他當總理的那十來年,他幾乎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一方面他將權力一步步的收歸到中央,以強有力的手段推動印度的改革,推進印度的工業化程序。另一方面,他又利用自己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為印度拉來了大量的資金和援助。例如蘇聯向印度提供了150億盧布的貸款,還援助他建立了不少的工廠,美國、英國等國也向他提供了不少的資金和技術。可惜在他意氣風發雄心勃勃的時候,走錯了一步棋,將他的聲望跌得一落千丈,使印度的工業化程序和國內的改革戛然而止。他走錯什麼棋呢?就是挑戰中國,向我們提出領土要求。結果毛主席大手一揮,解放軍將印軍打得屁滾尿流。這一仗不但沉重打擊了印度的野心,也將尼赫魯在國內國際的威望打到了谷底。第三世界領袖的桂冠從此花落中國,毛主席取代了尼赫魯在國際上的地位。而尼赫魯呢,他在國內的各項改革和建設都遭到了抵制,兩年後鬱鬱而終。如今的莫迪又想提振“印度製造”,可他又像尼赫魯那樣挑戰中國,真希望他能回過頭去看看尼赫魯的下場,別重蹈尼赫魯的覆轍。

  • 7 # 戴品0123

    印度這個國家很有意思,他們的獨立領袖“甘地”認為印度不需要工業化,只要小農經濟就能屹立於世界,而他們的開國總理“尼赫魯”則崇尚工業與科學,尤其是蘇聯模式的重工業化,當年印度走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發展國有企業,是的,你沒有看錯,一個號稱民主的國家,卻走社會主義道路,走斯大林工業模式。

    當年蘇聯援助了印度全套工業鏈,所以印度當時跟中國一樣,有全套工業班底,當然這些都是國家企業,還大多偏向于軍工。

    1991年,蘇聯解體,印度也進行了經濟體制改革,當時的印度總理“辛格”對印度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以當時印度的國情,正確的走了服務業發展模式 號稱“世界辦公室”,取得了很大成就。

    有人說印度路走錯了,其實發展服務業才是印度最好的選擇。為什麼?

    1.當時印度的體制相當於邦聯制國家,地方上擁有很大自主權,特別是尼赫魯在1962年權威大失以後,印度國內各政黨和人心進一步分裂,在這種情況下,要想跟中國一樣走工業化發展道路就是自取滅亡,因為工業化發展前期特別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權威政府做支撐,全國大規模徵地拆遷,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大規模搞工業園區產業園之類的工作,必須要有一個強有力的權威政府,要不然 光徵地就夠這個國家喝一壺的。

    2.稅務制度的分裂,當時印度甚至還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內市場,從一個邦運送商品到另一個邦要重複收稅。打個國內的比喻,比如從廣州出發的商品在當地收一次稅,到了北京再收一次。這在我們國內無法想象,而且印度沿途的各個邦過境都是要交錢的,簡直跟出國一樣。這種國情,搞製造業?簡直是可笑。

    3.勞工與土地,印度的勞工制度規定,超過100人的企業 要開除員工必須得到政府的同意,這簡直更是阻礙製造業發展了,工業化程序中的國家,制定這種“正確的錯誤”是最難以改進的,我一家企業,總有各種原因經營不善吧,而且員工偷奸耍滑我想開還開不了?我開企業又不是什麼慈善機構,我要掙錢啊

    而土地政策就更沒什麼好說了,大小地主們為了各自門前利,號召租農們反抗政府徵地,其實就是為了想跟政府議價,本來印度政府是有規定超過7-8成以上同意就可以強行徵地,但印度是民主國家啊,有那麼多政黨,你一徵地農民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反對,印度政府甚至願意拿出一部分 分紅權 讓利給地主們,然而還是沒用,地主們想要的更多,那你說那些租農們是傻子嗎?土地被徵收,他們也是得利者,不僅可以得到補償,還能有政府承諾的在工廠裡工作的機會,豈不比你種地靠天吃飯要好?答:他們一沒文化,二沒技能,生產資料全在地主手裡,本身視野也不高,地主只要一煽動說,“政府要來搶你們土地啦,大家起來幹他丫的”換了你是租農 你也會拿起鋤頭往公務員身上招呼。當然也有因為各種原因終於到城市裡去打拼的農民,最後,他們都“光榮”的成為了“貧民窟裡的百萬富翁”這部電影裡的路人甲乙丙丁。因為沒有大規模製造業,他們又沒多少文化和技能,只能在城市中最角落裡生存著,跟中國相比,我們雖然也有城中村,但我們在城裡是真的在打拼,等攢夠了錢就如何如何之類的夢想滿大街都是,即便失敗,我們絕大多數還有回家這一後路,但印度的貧民窟裡的人民...沒有我們每個人都有的一個叫“希望”的東西。我不知道現在的印度是個什麼情況,在3-4年前印度還是那個樣子,至於3-4年後的今天 會發生多大變化,比如最底層的民眾是否有了希望。我不得而知。

    所以,印度有沒有工業化,其實只要看他整個國家的大部分人是不是都被捲入了工業化的浪潮中,哪怕幹著最簡單重複的勞動,比如踩縫紉機,做打火機之類的工作。如果有,就可以說印度已經走上了工業化的道路,唯一不同的不過是發展程度的高低而已。但以印度現在的情況,實在不好說他們有沒有走上路。

  • 8 # 一了大

    首次受邀,受寵若驚。至於工業化問題,本人是這樣認為的。所謂的工業化也是分階段的。自從人類開始藉助工具操作生產開始,就應屬於工業化的初級階段了。那麼批次化、集約化和產業化生產就是中級工業化了。然而到了智慧化,已無需人力操作了,就該算是高階工業化吧。印度如果,中國如是,全世界亦當如是。

  • 9 # 人生規劃師Mr蘇

    印度最多處於初級工業化階段,很多地區還處於前工業化時代吧,這個國家一向是長於思想,弱於技巧的,也就是說腦洞世界第一,工藝技巧極度落後(開掛例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是如何一步步成為世界霸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