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懶眾三小

    我們知道宇宙最早只是一個奇點,這個奇點創造出了今日浩瀚無邊的宇宙,創造了能洞察此中的人類,也創造出了無數生生不息的宇宙生命。這一切是如何產生的呢?

    大約兩百多億年前,如今碩大無比的宇宙當時只是一個溫度極高、比太陽還小的火球,沒有時間與空間。一百八十億年前的一天,這個火球的引力能量小於物理能量,體積極度爆漲,這就是宇宙大爆炸。在1-30秒之內,質子和中子同時出現。在1秒之後,質子和中子互相結合,融合出了氫核及氦核。在接下來的三十萬年中,宇宙慢慢冷卻,電子之間的運動不那麼劇烈。這時氫核及氦核用自己的引力吸引到了電子,這就使宇宙中終於有了兩種氣體――氫和氦。又過了幾億年,氦與氦撞擊產生了鈹,鈹4衰變成了鋰4。但是鋰與鈹含量微乎其微。宇宙又在寂靜中過了幾十億年,在這幾十億年中,只有四種元素在宇宙中飄蕩。

    接下來的時間中,宇宙某個地方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在那兒一團氫氣開始聚集,並吸收其它的氫氣,這個氫氣團質量越來越大,慢慢開始旋轉,密度也越來越高,中心開始發熱,燃燒出了火花,第一顆恆星誕生了,這顆恆星質量極大,它開始發光,發熱,氫元素開始進行核聚變和核裂變,核聚變與核裂變形成了大量的氦。由於氫燃燒完了,由氦來燃燒,但是因為氦的燃燒能力不如氫,所以恆星開始膨脹,溫度開始升高,溫度達到了1億K。但氦也即將燃燒完,在此時,兩個氦核在一起,忽然,第三個氦核衝上去,一個新的核系統出現了--碳6出現了,碳作為大自然之母,在這恆星煉獄中出現了,碳因為氦的核聚變越來越多,當氦燃燒盡之時,碳接著坐上了核聚變的位子,恆星再次膨脹,進入紅巨星階段,進行核聚變位子由氧、鎂、鈉、矽等元素接著坐,但燃燒能力一代不如一代。等這個位子由鐵來坐的時候,鐵質量很大,但無法產生核變,導致這顆恆星不再產生新能量,所以恆星的能量不是在增多,而是在減少。鐵的引力使恆星中心的壓力很高,高壓與高溫使恆星內部產生了我們現在所說的比鐵重的元素。接著,引力反彈造成了一場超星星大爆發,把所有的元素扔向空中。

    我們知道,我們的恆星是太陽,太陽有50億年的歷史,在這之前附近一定有一顆超星星於此爆發,形成了各種元素,不然不會形成重元素,沒重元素就不會有岩石,沒有岩石就沒行星,生命不可能在灼熱的恆星上形成。所以重元素造就了整個地球。

    那個超星星體積龐大,一生㶷爛而短暫,爆發時發出亮光可照亮整個星系,最後形成的氣體,再度融合,又經過了一段時間,形成了太陽,但太陽歸太陽,生命不可能在灼熱的恆星上形成,那地球是怎麼形成,太陽系的八大行星又是如何形成的呢?等我來慢慢說這個問題。那時的太陽已已有太陽系的百分之九十八的質量,而剩下的能量就是構成太陽能關係除太陽以外的天體,如:行星、彗星、衛星、小行星、奧爾特雲等其它太陽系天體。在初期,它們只是十分小的天體,在一起結合,成了一些比較大的星子或行星胚胎,,有的行星胚胎十分大,其中有一顆是類似於現在地球的質量,不僅它有強大的引力,而且太陽系由許多氫氣和氦氣組成的氣體盤還未消散。於是此行星胚胎有巨大的熱量及引力,於是大量吸收各種氣體,而且也形成了一顆氣體巨行星。但這顆氣體巨行星要在現在的軌道上,有一場與恆星堅苦卓絕的一場拔河――在形成初期,形成的氣體巨行星會有一個力矩,這個力矩由恆星造成,把氣體巨行星推向恆星系的中央,所以我們觀察到的其它恆星系氣體巨行星大多是十分靠近自己的主星。木星這場拔河贏了,但是消耗掉了巨大的質量,有人問,木星與我們生命有什麼關聯。當然有關聯,以前,小行星十分多,多得比地球無法形成生命,使小行星數量減少的正是木星。木星還個有一個功勞,他把地球推到了現在合適孕育生命的軌道上,此話且講,聽我慢慢說。在氣體巨行星形成時,當然有巨大的質量,木星可是地球的1300倍,當時地球大約在火星軌道上,氣溫十分低,難以孕育生命,這時木星用其強大的引力把火星一樣大的天體扔向地球,結果地球被削掉了大半,併到達了現在軌道上,那個火星大小的行星被擊了個粉碎,丟擲的物質變成了月球。從此,地球上到了如今的軌道和方向上。 這時,因為撞擊,帶來和形成了大量的氣體,從此,進入了地球第一代,冥古代,這是化學進化的進代,共十億年的歷史。在冥古代初期,在氫與氦主導的原始大氣中發生了地球第一次化學反應,氫與氦、氰、氧、碳等氣體進行結合,成就了水、一氧化碳、氰化氫等物質。氦為惰性氣體,不參與化學反應,直接逃向太空,氫參加完化學反應之後,也逃向太空,其它元素低於地球逃逸速度,所以被留在地球上,繼續反應。又過了一二億年,地球第一次化學反應完畢。接下來是第二次化學反應,相繼出現了氨基酸、核糖、核苷等生命構件,接下來5億年中,形成了多肽、脂肪酸等,完成了低分子縮合等任務。但是當時因為沒有酶系統,所以在動力學上這是十分不利的。導致這個過程極為緩慢,用了5億多年的時間,這時木星用自己的引力使大部分小行星撞向自身,小行星減少了許多。所以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小行星撞向地球,使地球冷卻加速,加大了地球孕育高等生命的機會。在氣溫低於100度時,一場傾盤大雨驟然而降,這一場雨下了成千上萬年,水從氣態到液態,對生命的進化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這時在天空中形成的多種形態的分子進化為準生命體,但是準生命體只能將其它的小物質融入到自己的結構中來,又經過幾億年,生命體終於誕生了。

    生命體出現之後,進入了太古代。這時的細胞是原核細胞,類似於現在的細菌,沒有成形的細胞核,只有一個大概的核區,這些細胞還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它們只消費,不生產。冥古代十億年的積累,地球本已滿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但很快被地球上的生命體一掃而空。只有在火山口溫泉等礦物質多的地方,細胞還可以過著衣食無憂的日子。因為食物日益缺乏,一些細胞被迫進化出更先進的酶。在三十三億年前,生機再現,綠藻進化出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成為自養型細胞。它們集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為一體,形成了最原始的生態圈。生產者透過吸收Sunny,產生養料,並釋放出大量氧氣,雖然氧氣在現在有利於萬物,但對於當時的細胞來說,那就是毒氣。幸虧當時地球上的鐵含量極高,與空氣中的氧結合,形成氧化鐵,把當時的地球㶷染成一片紅色,使古代厭氧型細胞有機會轉化成親氧型細胞。部分不轉化的細胞要麼自取滅亡,要麼苟延殘喘,就如現在的破傷風桿菌。

    地球走過了冥古代和太古代,進入了元古代。細胞由原核細胞進化為真核細胞,有了明顯的細胞核。多細胞生命體從此產生,但是由於氧含量極少,生物長度很難超過一毫米。

    在五億七千五百萬年前,地球告別元古代,進入古生代。古生代第一紀既寒武紀,大量的海洋生物出現,三葉蟲開始繁榮,成為古生代的標誌性動物。同時巨型動物浮現於世,如奇蝦,上演了一記“寒武紀大爆發”。寒武紀之後是奧陶紀,奧陶紀初期,物種持續上升,但在末期,因為地球氣候驟變,出現了地球第一次物種大滅絕――“奧陶紀大滅絕”。

    奧陶紀之後是志留紀,物種數量反彈,恢復到滅絕前的數量。志留紀之後是泥盆紀,泥盆紀時期出現兩棲動物,泥盆紀結束時,爆發出地球第二次物種大滅絕――“泥盆紀大滅絕”某種兩棲動物化為爬行類動物,蕨類植物轉化為裸子植物,植物繁榮於此紀,因此石炭及煤大量存在於本紀地層中。石炭紀後面是二疊紀,二疊紀末期即距今2.5億年前,一顆直徑10多千米的小行星撞上地球,地球上94%的植物和96%的動物物種就此滅絕,三葉蟲徹底滅絕,這就是赫赫有名的“二疊紀物種大滅絕” 。 由三葉蟲主宰的古生代告終,進化就從水中轉移到了陸地上來藻類與蕨類的植物代表地位被裸子物代替;爬行動物也代替了水生植物的霸主地位。又恐龍主宰的中生代開始。

    歷史進入中生代,中生代的開始紀是三疊紀,即將統治地球兩億年的恐龍粉墨登場,並在短時間內出現了早期恐龍的大繁榮,在三疊紀末期出現了“三疊紀物種大滅絕”。三疊紀接下來是侏羅紀,裸子植物繁多,又有大量輻射,恐龍體積加大,更具有多樣性,其足跡遍佈全球。與此同時哺乳類動物、鳥類動物、被子植物相繼出現。侏羅紀之後是白堊紀,白堊紀是恐龍黑暗統治時期,哺乳類動物身長很難超過一分米,像老鼠這樣的小動物靠地道戰才存活下來。白堊紀末期又是一顆直徑10多千米的小行星撞上地球,爆發了“白堊紀物種大滅絕”黑暗統治地球兩億年的恐龍被迫退出歷史舞臺,備受壓迫的哺乳類動物終於迎來了新生代的曙光。 新生代的開始紀為第三紀。第三紀初期,哺乳類動物多樣化,被子植物繁盛,鳥類統治天空,在第三紀中期人類、猩猩、猴子的祖先靈長類出現,在距今七百萬年左右出現了公認最早的人科動物:查德沙赫人,出現不久就滅絕了。在三百五十萬年前,人屬及傍人屬的祖先南方古猿阿爾法種在存世的七十五萬先後分裂出南方古猿奇異種、南方古猿非種種、傍人衣索比亞種、能人,前兩種很快滅絕了,傍人衣索比亞種產生傍人粗壯種、傍人鮑氏種之後也很快滅絕了;傍人粗壯種、傍人鮑氏種也在其之後滅絕了。能人存世的時間長一點,活了一百萬年,併產生了匠人。匠人離開了非洲,分裂出前人和直立人後也滅絕了。直立人存世將近兩百萬年,之後分裂出弗洛勒斯人後滅絕,弗洛勒斯人是滅絕最晚的人科動物,於距今一萬七千五百年左右滅絕。再看看前人這一支,前人分裂出海森堡人後滅絕,海森堡人分裂出尼安德特人及智人,尼安德特人不久前滅絕,唯一生活下來的是智人。 這就是宇宙與地球的歷史。

  • 2 # 多啦AB

    大約兩百多億年前,如今碩大無比的宇宙當時只是一個溫度極高、比太陽還小的火球,沒有時間與空間。一百八十億年前的一天,這個火球的引力能量小於物理能量,體積極度爆漲,這就是宇宙大爆炸。在1-30秒之內,質子和中子同時出現。在1秒之後,質子和中子互相結合,融合出了氫核及氦核。在接下來的三十萬年中,宇宙慢慢冷卻,電子之間的運動不那麼劇烈。這時氫核及氦核用自己的引力吸引到了電子,這就使宇宙中終於有了兩種氣體――氫和氦。又過了幾億年,氦與氦撞擊產生了鈹,鈹4衰變成了鋰4。但是鋰與鈹含量微乎其微。宇宙又在寂靜中過了幾十億年,在這幾十億年中,只有四種元素在宇宙中飄蕩。

    接下來的時間中,宇宙某個地方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在那兒一團氫氣開始聚集,並吸收其它的氫氣,這個氫氣團質量越來越大,慢慢開始旋轉,密度也越來越高,中心開始發熱,燃燒出了火花,第一顆恆星誕生了,這顆恆星質量極大,它開始發光,發熱,氫元素開始進行核聚變和核裂變,核聚變與核裂變形成了大量的氦。由於氫燃燒完了,由氦來燃燒,但是因為氦的燃燒能力不如氫,所以恆星開始膨脹,溫度開始升高,溫度達到了1億K。但氦也即將燃燒完,在此時,兩個氦核在一起,忽然,第三個氦核衝上去,一個新的核系統出現了--碳6出現了,碳作為大自然之母,在這恆星煉獄中出現了,碳因為氦的核聚變越來越多,當氦燃燒盡之時,碳接著坐上了核聚變的位子,恆星再次膨脹,進入紅巨星階段,進行核聚變位子由氧、鎂、鈉、矽等元素接著坐,但燃燒能力一代不如一代。等這個位子由鐵來坐的時候,鐵質量很大,但無法產生核變,導致這顆恆星不再產生新能量,所以恆星的能量不是在增多,而是在減少。鐵的引力使恆星中心的壓力很高,高壓與高溫使恆星內部產生了我們現在所說的比鐵重的元素。接著,引力反彈造成了一場超星星大爆發,把所有的元素扔向空中。

    我們知道,我們的恆星是太陽,太陽有50億年的歷史,在這之前附近一定有一顆超星星於此爆發,形成了各種元素,不然不會形成重元素,沒重元素就不會有岩石,沒有岩石就沒行星,生命不可能在灼熱的恆星上形成。所以重元素造就了整個地球。

    那個超星星體積龐大,一生㶷爛而短暫,爆發時發出亮光可照亮整個星系,最後形成的氣體,再度融合,又經過了一段時間,形成了太陽,但太陽歸太陽,生命不可能在灼熱的恆星上形成,那地球是怎麼形成,太陽系的八大行星又是如何形成的呢?等我來慢慢說這個問題。那時的太陽已已有太陽系的百分之九十八的質量,而剩下的能量就是構成太陽能關係除太陽以外的天體,如:行星、彗星、衛星、小行星、奧爾特雲等其它太陽系天體。在初期,它們只是十分小的天體,在一起結合,成了一些比較大的星子或行星胚胎,,有的行星胚胎十分大,其中有一顆是類似於現在地球的質量,不僅它有強大的引力,而且太陽系由許多氫氣和氦氣組成的氣體盤還未消散。於是此行星胚胎有巨大的熱量及引力,於是大量吸收各種氣體,而且也形成了一顆氣體巨行星。但這顆氣體巨行星要在現在的軌道上,有一場與恆星堅苦卓絕的一場拔河――在形成初期,形成的氣體巨行星會有一個力矩,這個力矩由恆星造成,把氣體巨行星推向恆星系的中央,所以我們觀察到的其它恆星系氣體巨行星大多是十分靠近自己的主星。木星這場拔河贏了,但是消耗掉了巨大的質量,有人問,木星與我們生命有什麼關聯。當然有關聯,以前,小行星十分多,多得比地球無法形成生命,使小行星數量減少的正是木星。木星還個有一個功勞,他把地球推到了現在合適孕育生命的軌道上,此話且講,聽我慢慢說。在氣體巨行星形成時,當然有巨大的質量,木星可是地球的1300倍,當時地球大約在火星軌道上,氣溫十分低,難以孕育生命,這時木星用其強大的引力把火星一樣大的天體扔向地球,結果地球被削掉了大半,併到達了現在軌道上,那個火星大小的行星被擊了個粉碎,丟擲的物質變成了月球。從此,地球上到了如今的軌道和方向上。 這時,因為撞擊,帶來和形成了大量的氣體,從此,進入了地球第一代,冥古代,這是化學進化的進代,共十億年的歷史。在冥古代初期,在氫與氦主導的原始大氣中發生了地球第一次化學反應,氫與氦、氰、氧、碳等氣體進行結合,成就了水、一氧化碳、氰化氫等物質。氦為惰性氣體,不參與化學反應,直接逃向太空,氫參加完化學反應之後,也逃向太空,其它元素低於地球逃逸速度,所以被留在地球上,繼續反應。又過了一二億年,地球第一次化學反應完畢。接下來是第二次化學反應,相繼出現了氨基酸、核糖、核苷等生命構件,接下來5億年中,形成了多肽、脂肪酸等,完成了低分子縮合等任務。但是當時因為沒有酶系統,所以在動力學上這是十分不利的。導致這個過程極為緩慢,用了5億多年的時間,這時木星用自己的引力使大部分小行星撞向自身,小行星減少了許多。所以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小行星撞向地球,使地球冷卻加速,加大了地球孕育高等生命的機會。在氣溫低於100度時,一場傾盤大雨驟然而降,這一場雨下了成千上萬年,水從氣態到液態,對生命的進化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這時在天空中形成的多種形態的分子進化為準生命體,但是準生命體只能將其它的小物質融入到自己的結構中來,又經過幾億年,生命體終於誕生了。

    生命體出現之後,進入了太古代。這時的細胞是原核細胞,類似於現在的細菌,沒有成形的細胞核,只有一個大概的核區,這些細胞還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它們只消費,不生產。冥古代十億年的積累,地球本已滿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但很快被地球上的生命體一掃而空。只有在火山口溫泉等礦物質多的地方,細胞還可以過著衣食無憂的日子。因為食物日益缺乏,一些細胞被迫進化出更先進的酶。在三十三億年前,生機再現,綠藻進化出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成為自養型細胞。它們集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為一體,形成了最原始的生態圈。生產者透過吸收Sunny,產生養料,並釋放出大量氧氣,雖然氧氣在現在有利於萬物,但對於當時的細胞來說,那就是毒氣。幸虧當時地球上的鐵含量極高,與空氣中的氧結合,形成氧化鐵,把當時的地球㶷染成一片紅色,使古代厭氧型細胞有機會轉化成親氧型細胞。部分不轉化的細胞要麼自取滅亡,要麼苟延殘喘,就如現在的破傷風桿菌。

    地球走過了冥古代和太古代,進入了元古代。細胞由原核細胞進化為真核細胞,有了明顯的細胞核。多細胞生命體從此產生,但是由於氧含量極少,生物長度很難超過一毫米。

    在五億七千五百萬年前,地球告別元古代,進入古生代。古生代第一紀既寒武紀,大量的海洋生物出現,三葉蟲開始繁榮,成為古生代的標誌性動物。同時巨型動物浮現於世,如奇蝦,上演了一記“寒武紀大爆發”。寒武紀之後是奧陶紀,奧陶紀初期,物種持續上升,但在末期,因為地球氣候驟變,出現了地球第一次物種大滅絕――“奧陶紀大滅絕”。

    奧陶紀之後是志留紀,物種數量反彈,恢復到滅絕前的數量。志留紀之後是泥盆紀,泥盆紀時期出現兩棲動物,泥盆紀結束時,爆發出地球第二次物種大滅絕――“泥盆紀大滅絕”某種兩棲動物化為爬行類動物,蕨類植物轉化為裸子植物,植物繁榮於此紀,因此石炭及煤大量存在於本紀地層中。石炭紀後面是二疊紀,二疊紀末期即距今2.5億年前,一顆直徑10多千米的小行星撞上地球,地球上94%的植物和96%的動物物種就此滅絕,三葉蟲徹底滅絕,這就是赫赫有名的“二疊紀物種大滅絕” 。 由三葉蟲主宰的古生代告終,進化就從水中轉移到了陸地上來藻類與蕨類的植物代表地位被裸子物代替;爬行動物也代替了水生植物的霸主地位。又恐龍主宰的中生代開始。

    歷史進入中生代,中生代的開始紀是三疊紀,即將統治地球兩億年的恐龍粉墨登場,並在短時間內出現了早期恐龍的大繁榮,在三疊紀末期出現了“三疊紀物種大滅絕”。三疊紀接下來是侏羅紀,裸子植物繁多,又有大量輻射,恐龍體積加大,更具有多樣性,其足跡遍佈全球。與此同時哺乳類動物、鳥類動物、被子植物相繼出現。侏羅紀之後是白堊紀,白堊紀是恐龍黑暗統治時期,哺乳類動物身長很難超過一分米,像老鼠這樣的小動物靠地道戰才存活下來。白堊紀末期又是一顆直徑10多千米的小行星撞上地球,爆發了“白堊紀物種大滅絕”黑暗統治地球兩億年的恐龍被迫退出歷史舞臺,備受壓迫的哺乳類動物終於迎來了新生代的曙光。 新生代的開始紀為第三紀。第三紀初期,哺乳類動物多樣化,被子植物繁盛,鳥類統治天空,在第三紀中期人類、猩猩、猴子的祖先靈長類出現,在距今七百萬年左右出現了公認最早的人科動物:查德沙赫人,出現不久就滅絕了。在三百五十萬年前,人屬及傍人屬的祖先南方古猿阿爾法種在存世的七十五萬先後分裂出南方古猿奇異種、南方古猿非種種、傍人衣索比亞種、能人,前兩種很快滅絕了,傍人衣索比亞種產生傍人粗壯種、傍人鮑氏種之後也很快滅絕了;傍人粗壯種、傍人鮑氏種也在其之後滅絕了。能人存世的時間長一點,活了一百萬年,併產生了匠人。匠人離開了非洲,分裂出前人和直立人後也滅絕了。直立人存世將近兩百萬年,之後分裂出弗洛勒斯人後滅絕,弗洛勒斯人是滅絕最晚的人科動物,於距今一萬七千五百年左右滅絕。再看看前人這一支,前人分裂出海森堡人後滅絕,海森堡人分裂出尼安德特人及智人,尼安德特人不久前滅絕,唯一生活下來的是智人。 這就是宇宙與地球的歷史。或許我們人類在這浩瀚的宇宙中只不過是一粒塵埃中的分子!所以沒有什麼事是大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