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以史為鑑

    一,功高震主被皇帝所殺

    這個題目裡最經典的就是韓信了。韓信作為漢初三傑,是劉備統一天下最大的功臣。因為韓信在軍事上極大的才能,甚至被後人尊稱為兵仙!

    同時期的蕭何譽他為“國士無雙”。

    其他人甚至是敵人都認為韓信“功高無二,略不世出”。

    劉邦也評價韓信:“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作為漢軍最優秀的統帥,韓信先後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

    因為韓信的才能,他越發為劉邦所忌諱,韓信在這件事情上還優柔寡斷,於是最終死於婦人之手。

    其他代表人物還有春秋戰國時期的吳起、文種;南朝時期的檀道濟;明朝的藍玉、徐達;清朝的多爾袞、年羹堯等等。

    基本上都是因為功高震主,被翅膀硬了的皇帝直接拿下。

    二,功高震主反而取代皇帝

    這是案例三國期間、南北朝時期太多太多。

    董卓因為平復叛變有功,於是拿捏漢朝大權,甚至任免皇帝如同兒戲。

    曹操一生平復北方,回覆漢末以來的亂世,功高震主,被封為魏王,最後繼任魏王逼迫漢獻帝禪讓,成功上位為魏帝。

    司馬懿南征北戰,替曹魏政權立下大功,功高震主且身為顧命大臣,結果被曹爽所忌,最後司馬氏孤注一擲成功取代了曹氏家族。

    南朝的劉裕、陳霸先。。。北朝的楊堅等等皇帝哪一個不是功高震主最後不得不反?

    三,功高震主反而得以和諧相處的

    除了這些,真正意義上功高震主還能悠閒自得的就要數替秦始皇滅亡楚國的大將王翦。

    還有平定安史之亂的汾陽王郭子儀了。

    安史之亂爆發後,郭子儀任朔方節度使,率軍收復洛陽、長安兩京,功居平亂之首,晉為中書令,封汾陽郡王。

    到了唐代宗時,又平定僕固懷恩叛亂,並說服回紇酋長,共破吐蕃,朝廷賴以為安。

    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大唐因有他而獲得安寧達20多年,史稱“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

    有這樣稱號的,五千年曆史有幾人?

  • 2 # 賽麥大弘

    謝邀,在歷史上功高蓋主的人太多了,功高蓋主取而代之的都成英雄,功高蓋主被收拾的都成了狗熊。成為英雄的有:武王姬發,秦王嬴政,漢高祖劉邦,劉秀 ,曹操,隋文帝楊堅,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郭子儀,宋太祖趙匡胤等等。成狗熊的有商鞅,呂不韋,韓信,王莽,董卓,安綠山,多爾袞等等。

  • 3 # 鄭國柱

    秦始皇的歷史功績是什麼?大家會說滅掉了六國,統一了全國。那麼六國都是秦始皇率軍滅的嗎?肯定不是。

    王翦(網路圖)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爭中,立下功勞最大的是王翦、王賁父子,除南韓外,另外五國都是王翦父子所滅,可謂功勳卓著。王翦具有傑出的軍事才能,戰必勝、攻必克、殲必滅,橫掃千軍如卷席。

    王翦不但有勇,還有謀。在最後破楚前,秦王問將軍李信,破楚需要多少兵力?李信說二十萬;再問王翦,王翦說:“非六十萬不可。”破楚的光榮使命就落在了李信肩上。王翦藉機託病辭官,回頻陽(今陝西富平縣)養老去了。

    王翦劇照(網路圖)

    結果呢,秦軍大敗!

    秦王親自到頻陽請王翦出山,王翦端起架子,以有病昏聵糊塗推辭,推辭不過,講起了條件:非六十萬兵力不可!

    秦王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徵足了六十萬兵力。出征前,王翦要求秦王賜給他良田美宅、園林池塘,留給子孫。秦王只得答應下來。

    出征途中,王翦五次派出使者,催問賜予良田美宅之事,答應他的事得辦。

    王翦塑像(網路圖)

    別人覺得王翦過分了,他說出了心裡話:秦國的兵力都在自己手裡,自己請求良田美宅,就是要告訴秦王,自己沒有惦記王權,表述的是對秦國的忠貞!

    最後,王翦平定了楚地,趁勢南征百越。

    王翦得勝而歸,成功告老隱退。

    激流勇進是英雄,急流勇退也是英雄!激流勇進靠的是膽略,急流勇退靠的是智慧!
  • 4 # 磨史作鏡

    這種情況太多了,功高蓋主、君臣猜忌、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戲碼一再上演。

    漢初三傑之一——淮陰侯韓信

    可以說劉邦的江山大半是韓信打下來的,從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開始出關中,韓信帶兵差不多又重新統一了一次六國,最後在垓下之戰逼死項羽。可是最終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被呂后殺死於未央宮。如果先不講劉邦夫婦不夠意思的一面因素,韓信也有自己的問題,比如佔領齊國後自稱代理齊王(假王),就已經引起了劉邦不快,後來又因為義氣和朝廷緝拿的要犯在一起,給呂后他們找藉口提供了口實。

    後唐大將——郭崇韜

    郭崇韜是後唐莊宗李存勖手下大將,李存勖前半生英明神武,主要做了三大功業:擊退契丹、滅後梁、平定前蜀。而郭崇韜在這三件事裡面都有重要作用,特別是在滅梁定蜀上居功至偉。他和李存勖的兒子魏王帥軍70多天就把前蜀滅了。月滿則虧,水滿則溢。滅蜀後,由於他是實際統帥,所以前蜀的投降君臣以及後唐將領都是找他請示彙報,而把名義上的統帥魏王冷落了,加上郭崇韜平時對宦官伶人啥的不感冒,所以這些人在李存勖父子以及劉皇后面前“日夜毀之”,沒完沒了的說壞話。最終造成了郭崇韜被殺,不過很快李存勖也身死國滅。

    萬曆新政策主持者——張居正

    張居正作為萬曆皇帝的老師,明帝國首輔大臣,在萬曆頭十年進行了新政改革,極大地提升了明朝實力,有了中興氣象。萬曆皇帝即位時不到十歲,自然一切都是張居正做主,但是此時已經埋下了小皇帝的不滿,畢竟到張居正執政後期萬曆皇帝已經懂事,並不滿足於當傀儡皇帝,而由於其母親李太后的堅持,他事實上還是不能親政。萬曆十年,張居正病逝,不久,萬曆皇帝就開展了對其清算,因為抄家餓死了張家好幾口人,張居正的大兒子也羞憤自殺!

    清初攝政王——多爾袞

    多爾袞沒能當上皇帝,但是取得了實權,在清初入關平定中原,打北韓平定漠南蒙古等事情上,都是他在領導主持,那時的皇帝順治還是個小孩子。可是他死後不久,順治就開始了對其清算,對其功勞不但一筆抹殺,還剝奪了睿親王的爵位還鞭屍!直到乾隆皇帝才平反。

    議政王大臣——奕忻

    1861年辛酉政變,慈禧慈安聯合恭親王奕忻剷除了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為了獎勵奕忻,以同治皇帝名義封其為議政王大臣,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開始了“叔嫂同治”的局面。但是不久就發生了新的矛盾,因為奕忻是洋務派首領,太忙,事務衙門事兒多,而慈禧太后覺得權力受到了傷害,所以就給了奕忻處分,但是效果似乎不大,所以到1884年發生了“甲申易樞”事件,中樞易主,恭親王靠邊站了,後面的那些中樞大臣都以慈禧太后馬首是瞻,所以說1884年後(慈安已死,奕忻被排擠),慈禧老佛爺才是真正完全掌握了大清最高權力。

  • 5 # 一個貝殼兒

    說起古代皇帝與開國功臣之間的那點事情,其實完全地責怪哪一方都不妥當。對於白手起家坐了天下的皇帝來說,他對於自己所擁有的這些,感到極度地不自信,難免會對身邊那些地位尊崇的大功臣們起猜忌之心;而很多開國功臣,卻容易滋生出驕傲自滿、乃至狂妄自大的情緒,有的甚至還專橫跋扈,比如漢朝時候的韓信,人們都看到劉邦殺他的殘忍,何曾看到他功高震主後的那些不堪表現呢?

    與韓信不同的是,秦朝的時候就有過一位叫做王翦的將軍,他也取得了很大的戰功,在秦國也是一人之下、萬上之上的高位,但卻並沒有受到皇帝的猜忌,反而繼續得到皇帝的信任和重用,為我們塑造了一個開國皇帝與功臣良好關係的典範。

    他在參軍之前,只是一介赳赳武夫,對於行軍打仗完全不瞭解。後來在秦王的啟發下,他就開始從書本中汲取力量,這下他的眼界就開闊了許多,既懂得了排兵佈陣,又懂得了戰局謀利,同時在實戰中不斷的總結經驗教訓,使得他憑藉戰功積累,成為了秦國的一個將軍。秦王當時正在征討六國,對於能征善戰之將自然是大加任用,為此他也在打敗列國的戰鬥中立下了赫赫戰功。

    當平定天下班師回朝的時候,他卻一反常態地哭喪著臉,因為這天下再無仗可打,而且還有些人傳著他要造反的謠言。此時的王翦十分清楚,自己已經被封為了大將軍,秦王對自己已經是無官可封了,這就是典型的功高震主。為了能夠保全自己,他就跑到秦王面前向他跪下,表達了自己告老還鄉的想法。當然他還是有點小聰明的,為了讓秦王放鬆對他的警惕和防備,他特意提出了一些小要求,比如得到一些物質上的封賞之類。

    然而他還是低估了我們國家古代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的胸襟的度量,這位皇帝對於他的請求其實是心知肚明的,因為那些謠言既然能夠傳到王翦的耳朵裡,自然也能傳到贏政的耳朵裡。他知道自己這位大將是為了能夠安度餘生的迫不得已的選擇,於是他告訴這位大將,你不需要回去,我不打算殺你。因為在他看來,自己的對手是那些列國的王公貴族,而不是自己手下這些沒有根基的將軍。

    不得不說的是,王翦的那個小聰明還是起到了作用,秦王認為他既然謀的是小利,說明他的眼光就在土地、財物等封賞上面,根本不會有更大的野心,由此秦王也完全放鬆了對他的警惕,使得他在秦朝建立以後,既擁有很高的權力,還活的十分瀟灑。可惜他的智慧,後來的韓信等人沒有學會。

  • 6 # 坐古談今

    歷史上“功高震主”的人很多,其實不是“功高震主”而是“功勞大了後你的知名度、權力”都會增長,就會有朝廷中的人去哈他,使之成為“權黨”。因此,打破了皇帝的“制衡平衡”。因此,皇權一般都會對之進行削弱甚至殺害。例如韓信、郭子儀等,前者被殺,後者被抑制。皇權最典型的行為就是朱元璋屠戮功臣了。

    我介紹一個說得相對少些的“功高蓋主”的案例吧。

    (1)薛仁貴、李白、郭靖等與他們父子相關

    評書形象“白袍將”薛仁貴善射、郭靖彎弓射大雕的影子都和“落雕都督”相關,他們的歷史原型都與斛律金相關。李白則非常佩服斛律金的兒子斛律光,李白將自己的兒子就是以斛律光的字命名:明月。

    由此,斛律金、斛律光家族都很厲害。但非常可惜,他們輔佐的皇朝卻是被一些人譽為“禽獸王朝”的高氏北齊。斛律光一方面繼承斛律金的威名,一方面依靠自身戰功成為斛律家族的代言人。

    公元570年,琅琊王造反,皇帝高緯嚇得渾身顫抖,正在這時,斛律光突然出現,他一出現叛亂士兵頓時投降。就是叛將指揮因為要殺斛律光也被叛亂士兵斬殺。

    斛律光乃是希望名將斛律金之子。斛律金家族共出一皇后、二太子妃,娶了三位公主,斛律光為大將軍、斛律羨和孫子斛律武都是開府儀同三司。可以說是掌控北齊軍政大權的一大家家族。

    (2)擊殺斛律光

    包括胡太后、穆黃花(斛律皇后的婢女,高緯的情人)、陸令萱(高緯的乳母)及其子穆提婆、何洪珍、高阿那肱等都希望殺死斛律光。祖珽等表示削其權力。正在奸臣們商量時,韋孝寬的謠言戰讓他們有了藉口。

    在北齊內部奸臣們準備殺死斛律光時,北周也在考慮殺死斛律光這位最大的敵人。因此,他們推出了謠言“百升飛上天,明月照長安”“高山不推自崩,槲樹不扶自豎 ”兩者一比照就非常清楚了。

    “百升”就是“斛”,十升為一斗,十鬥(後改為五斗)為一斛,因此,一斛為百升。

    其謠言的含義就是:姓斛的將登九霄,叫明月的人將統治長安。長安指代都城,也就是天下。

    後一句的含義是:姓高的人根本不用外邊的人推,自己就會倒下;姓斛的人不用外邊的人幫忙,自己就會強盛奪取天下。

    最終,除了祖珽外的眾多奸臣勸說高緯殺死斛律光,斛律光最終被“禽獸王朝”的“第一御用殺手”劉桃枝率人擊殺。

    (3)北周滅北齊後感謝斛律光被殺,高緯自毀長城

    斛律光被殺後,蘭陵王高長恭立刻要求高緯:請留斛律光幼子一命,讓其不要絕後。

    斛律光被殺後,遍佈北齊各地的斛律族人皆未起兵復仇而引頸受戮。北齊百姓為之哀痛。

    北周武帝宇文邕聽說後大慶天下,天下大赦。

    四年後的576年10月,北周大軍進攻北齊,577年2月,北齊滅亡。進入都城後,宇文邕就對北方百姓釋出詔書,感謝高緯自毀長城殺死斛律光、自毀長城!

  • 7 # 葦說歷史

    中國古代有6位將軍在沙場一生未嘗敗績,然而多數在官場被陷害。也許是功高蓋主,也許是招小人記恨,但他們的豐功偉績足以萬事流傳。

    吳起

    吳起一生主導大小戰役共76次,64勝12平,無一敗績。尉繚子有一句話:有提七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吳起也。

    吳起家境富裕,從小就好勇鬥狠,十里八鄉有名的刺頭,但是和現在的小混混不同,就怕流氓有文化,吳起自幼就有遠大的目標,不出相入將,誓不還家。早年師從曾子,非常受曾子賞識,但是,吳起的母喪不奔,惹怒了曾子,與其絕交。吳起一生決定了三個國家的興衰,了卻君王天下事,卻未能給自己贏得生前身後名。

    吳起在魯國內初期也是懷才不遇,只能勉強混個一官半職。然而是金子總會發光,齊國終於暴露野心,開始攻打魯國,舉國上下無一人敢領兵作戰。吳起此時挺身而出,但卻遭到朝野一片反對,只因吳起妻子為齊華人,無奈,吳起殺妻明志,提著妻子人頭來見魯王。

    這也是他人生最大的一個汙點,魯國遂任命吳起為將軍,帶領幾萬人馬抵禦齊國進攻,吳起充分的發揮自己所學,偷襲,佯攻,一馬當先大敗齊軍,使得魯國免遭亡國之難。這時,禮儀之邦的缺點暴漏無遺,抓著吳起殺妻求將的事情沒完沒了的批鬥,最終罷黜其兵權。

    白起

    眾所周知,戰國時期最慘烈的戰爭是秦、趙間的長平之戰,這場大戰趙軍全軍覆沒,四十萬降兵被秦軍活埋,加上戰死和被斬首的人,趙國軍隊大約損失了四十五萬,基本失去了和秦國爭霸天下的能力。而這場大戰的指揮者及坑殺命令的直接下達者,便是戰神白起。

    四十五萬忠烈慘死!要知道,那時趙國全國的總人口,也不過三百五十萬左右,這樣的死傷比例何其巨大!然而這四十五萬白骨,在戰神白起的殺人賬本上,還只是一小部分。請看白起的殺人簡歷:

    在伊闕斬首韓魏聯軍二十四萬;在鄢城決水灌城淹死楚軍數十萬;在華陽斬首魏軍十三萬;在黃河淹死趙軍二萬;在陘城斬首韓軍五萬;在長平殺害趙軍四十五萬。以上還只是有史料可考的殺人數字,而據梁啟超先生考證,整個戰國期間共戰死兩百萬人,戰神白起所殺人數就佔二分之一。

    李牧

    李牧在四大名將裡的呼聲很高,他愛兵愛民,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國家社稷,他是一個仁將又是一個好將軍,在很多人的眼裡,李牧比不上戰神白起,不管誰的實力更勝一籌,李牧作為戰國四大名將,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國家的利益,他是為國家而戰的大將。

    李牧在後期的軍事功績是對付秦軍。眾所周知,秦國在商鞅之前已有崛起之勢,經歷了商鞅變法、秦昭王、秦惠文王的努力之後,秦國的國力更盛,而趙國本就在走向衰落,偏偏又遇上了不爭氣的君王。就在趙悼襄王這一年,發生了廉頗入魏的舉動,由於趙王無故替換大將廉頗,導致廉頗一氣之下轉而投奔大梁,頂樑柱一走,軍隊的領導人就沒有了著落,思來想去便想到了李牧,於是對付秦國的重任就落在了李牧身上。

    李牧的二十萬的邊防軍是趙國最後的防線,考慮到軍事力量和國力的懸殊,李牧根本不能發揮他在戰爭中的天賦,只能被動防守,英雄無施展之處,實在可惜。

    韓信

    韓信是我極為喜歡的一個歷史人物,他的一生波瀾起伏,稱為傳奇毫不為過。

    曾落魄如乞丐,靠漂母施捨充飢,但數年之後卻位極人臣;曾是個不知名的小軍官,卻一夜間被蕭何舉為大將;曾為劉邦出謀劃策,規取天下,卻沒能保全自身;曾經統帥千軍萬馬轉戰南北,卻被婦人斬於菜刀之下。

    韓信實在是個很奇怪的人,許多矛盾如水火的性格同時存在於他的身上。我上高中學的第一篇文章是《項羽本紀》,第二篇是《淮陰侯列傳》,語文組的老大確實有兩把刷子,這麼多年我還沒有忘記這兩篇文章,太史公巨筆如椽,寫出了壯麗的史詩,引人遐思。

    多年後再讀起這兩篇文章還是感慨不已,項羽和韓信大約是劉邦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甚至比蕭何和張良還要重要,項羽是他早年反秦的盟友,之後成了爭天下時的仇讎, 而韓信是他打敗項羽的左膀右臂,之後成了大漢帝國的不穩定因素,不得不借老婆之手除去。

    韓信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自從他登上拜將壇的那一刻,楚漢相爭的大幕便緩緩拉開。他透過詳細的分析,說服劉邦與項羽撕破臉皮,還為劉邦部署了進軍的方案,漢軍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平定三秦,攻取中原。

    之後劉邦不小心玩脫了,在彭城高地被項羽用騎兵反殺,逃跑中狼狽至極,劉邦的性格也是纖毫畢露。“漢王道逢得孝惠、魯元,乃載行。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墮孝惠、魯元車下,滕公常下收載之。如是者三。”(求魯元公主的心理陰影面積)。

    韓信又及時出現,在滎陽擊破楚軍,維持了戰線穩定,保全了漢軍主力(信復收兵與漢王會滎陽,復擊破楚京、索之間)。值得一提的是,此戰中擊敗楚國騎兵,為劉邦掙回臉面的是韓信麾下的“郎中騎兵”,最後在烏江逼得項羽自刎的也是這支騎兵部隊,他的遺體被五位漢軍騎士奪得,這五人因此而封侯。

    岳飛

    岳飛的戰績,實際上最容易被質疑,質疑點如下:

    1、現存《宋史·岳飛傳》是依據岳飛的孫子岳珂所寫的岳飛事蹟編寫。宋孝宗時代,主張北伐,為了號召民眾,製造輿論,為主戰的岳飛恢復名譽。岳珂將自己編寫的書稿呈送,史官據此寫入實錄。這一點,歷史有明確記載。反觀高宗、孝宗時代,曾經耳聞目睹岳飛事蹟的一些名家筆記中,對岳飛戰功記載很少。甚至連朱仙鎮大捷都被懷疑是虛構。

    2、鄰國《金史》對岳飛的戰績沒有多少記載,且未見勝績。可是,卻明確記載了被韓世忠、吳階擊潰的事實。岳飛的多數戰績,擊敗的是偽齊劉豫的軍隊,並且宋軍最終只是達到臨近開封,並沒有觸及金軍幽雲重地。

    3、岳飛的戰報有不實之處。岳飛曾經上報,在廣德地區四次擊敗金軍。當時金軍南下的目的是追擊宋高宗,為何會在廣德長期駐守呢?朋友還說——廣德是全國有名的竹鄉,莫非金軍是屬大熊貓的嗎?岳飛的兒子岳雲戰績不凡,可是岳飛一次也沒有上報。由此可見,岳飛的戰報真實性存疑。

    4、岳飛軍隊沒有有效的監軍。翻查歷史,多數時候岳家軍中都無監軍。唯一的一次記載,監軍朱芾,是岳飛的親信,可能兩人穿一條褲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客廳可以滿鋪手工地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