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叔的江湖
-
2 # 使用者9450977780495
我們現在繪圖常朝向一個方向描繪,難道除了天氣,人們冬夏著裝始終一樣吆?夏天打仗更顯武功,有時中間護住胸腹就行。(想想演義中許戰馬超的樣子)我是這樣想的,誰也沒見過嘛。
-
3 # 史研
喝冷飲,吃香瓜,房子涼快,將軍果真好享受。
在中國古代的時候,有這樣一種說法“冬夏不興師”。這個意思就是說在冬天和夏天是不會打仗的,一般打仗的情況發生在秋天的時候。所以面對這樣的情況,關羽他們大多數都是在夏天的時候休息,畢竟古代這麼炎熱,誰都沒有心情去打仗。
將軍不會是一直穿著盔甲的,平常都是穿著布衣,與一般人沒有區別。
更何況一般只有大將穿著厚厚的盔甲,他們在不打仗的時候都會把盔甲脫下來。像普通計程車兵都是穿著像布衣一樣的,穿在身上也不會太熱。平時的時候所有人都是穿著布衣,將軍也會在自己的營帳裡穿著布衣辦公的,將軍又不是傻子,穿著那麼厚厚的盔甲遲早會熱死的。
穿著那麼厚重的盔甲,在Sunny下曬幾下,雖然將軍的體力是很厲害,可是,是一個人也堅持不了那麼久的毒太陽。雙方都不會在這個時候去打仗的,很多人都沒有進行打仗就已經中暑了,體力不支的倒在地上,最後兩個軍隊都會損失慘重,雙方都耗不起這種代價。雙方都會盡量避免這種極端情況,選擇天氣合適的時候。在夏季的時候很少發生打仗,大多數是選擇秋季,因為這個時候糧食已經豐收了,大家都養的兵強馬壯,天氣也比較涼爽,這是一個打仗的好時機。
就算夏天要打仗的話,也只是雙方互相對峙而已。誰都不想冒著這麼高溫的天氣去打仗,都會在自己的營帳裡休息,等待著天氣變冷的機會。雖然夏天非常熱,但是隻要下過一場雨之後,變得陰涼一點,或者是晚上涼爽的時候也是可以偷襲的。平常的將軍就可以在營帳裡過得很舒服,營帳這樣的透氣性還是比較好的,而且駐紮的地方一般都會選擇陰涼處。而且在身邊會有人給自己扇風,實在不行的話就洗一個冷水澡,甚至在當時都有許多涼飲出現。將軍是軍隊的領袖,自然是要享受好的條件。
各種降溫措施,讓將軍也不懼怕熱天。這個冷飲早就在戰國的時候就出現了,當時甚至都有冰箱的出現,則在曾侯乙墓中出土國,可以說是能夠和編鐘相比的國寶。這個當時叫做青銅冰鑑,由銅鑑、銅缶組合而成,缶套置於鑑內。雖然不能像我們現在有那種製冷功能,但是隻要將冰塊放在上面,想在那裡喝什麼冷飲都可以的。而這些將軍都是喜歡喝酒,在夏天喝一節冷酒是能夠緩解疲勞,對於身體是有莫大的好處。更何況是身處於南方,這裡的天氣十分的酷熱,不喝一點涼快的東西又怎麼能夠受得了。
“挫糟凍飲,酎清涼些。”《楚辭·招魂》我們的老祖宗還是非常會享受生活的,憑藉著自己獨特的創造力,能夠適宜各種極端的情況。
更何況在當時還有一些食物是能夠降暑的,可以吃一些像香瓜一樣的降暑食品。這個曾經在長沙馬王堆裡的辛追夫人胃裡曾經找到過未消化的香瓜子,證明在漢朝的時候就已經有香瓜出現了。雖然當時還是沒有西瓜之類的食物,但是吃一下香瓜也是非常不錯的,能夠緩解一下炎熱的夏天。
實在不行的話,就可以洗一個冷水澡,這個也是可以降溫的。軍隊駐紮的附近一般都是有河流,很多士兵都是在那些河流洗個澡,在下午的時候泡在水裡,能夠緩解高溫。雖然將軍比較有威嚴,但是面對這樣的高危情況,能夠想辦法降溫就降溫,去河流洗澡也是可以的,偷偷摸摸去就行了。或者叫手底的下的人去打水,一些小小的泉裡的水是非常冰涼的,將這樣的水倒進一個木桶裡面,將軍泡在裡面也是很舒服。在這些情況下,將軍們也可以過一個涼爽的夏天,比那些普通士兵好的太多了,就算我們現在也是非常羨慕的這樣的生活。
像關羽趙雲許諸這些人,都是過著這樣的生活,他們根本不會擔心自己會被熱死。行軍打仗要是那麼辛苦的話 ,他們根本就是沒有任何戰鬥力。
-
4 # 公明淏
許褚,我就知道是裸衣戰馬超。問題是許褚不是因為熱的!而是蔑視馬超,不需要裝甲,完全可以擊敗馬超,而不受到傷害。
”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時節,暑氣逼人,蜀軍將士不勝其苦。劉備無可奈何,只好將水軍舍舟轉移到陸地上,把軍營設於深山密林裡,依傍溪澗,屯兵休整,準備等待到秋後再發動進攻。”這是夷陵之戰劉備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對此陸議是這麼說的:”臣初嫌之水陸俱進,今反舍船就步,處處結營,察其佈置,必無他變。伏願至尊高枕,不以為念也。”
劉備就不知道這樣排兵佈陣是危險的嗎?應該是知道的,但是,他無可奈何!將士不勝其苦,太熱了!熱到不得不放棄水陸兩路進攻的計劃,跑到深山密林中去解暑,瞬間就把戰場主動權交給了陸議。接下來就是陸議的表演了。
我們看看,為了享受幾個月的陰涼?不惜犧牲近8萬人的代價,怎麼度過炎熱的夏天,靠失敗度過的!!!可不可以這麼說,即便是全被燒死,也比熱不死強?又帶了一個問題,打仗是雙方的事,為什麼陸議的部隊就不熱呢?那麼他計程車兵怎麼度過炎熱呢?
原來,陸議實施戰略退卻,一直後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線。然後在那裡停止退卻,轉入防禦,遏制蜀軍的繼續進兵。並集中兵力,準備相機決戰。這樣,吳軍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嶺地帶,把兵力難以展開的數百里長的山地留給了蜀軍。這樣一來,蜀軍在山中,本來就熱,除了上坡就是下坡,還頻繁的調動軍隊,將士們苦不堪言。失敗的端倪早就顯現出來了……
關羽其時已經死了;趙雲還在江州督軍,劉備失敗之後,趙雲才進兵戰略要地永安,把吳軍置於高山峻嶺的地帶,陸議看到後,就選擇撤退了。
-
5 # 70後大叔講歷史
夏季炎熱,一般只有打仗的時候才穿盔甲,不打仗時或者赤膊或者穿些單薄的夏衣,平時都有避暑方法,包括:
1、到不熱的地方去避暑。每個朝代每個地區,到了夏季都有避暑的好去處,每年夏天這些將軍們就到那裡去避暑。
2、是自建“涼亭”,在“涼亭”裡休息。唐朝時就有“自雨亭”,是御史大夫王鉷所建,“當夏處之,凜若高秋”,防暑效果很好。 方法是將水利用水車引到宮殿頂上去, 在人造瀑布裡面生活,涼風陣陣,避暑消熱最好了。
3、冰塊降溫,食用“寒食”。提前在冬天將冰塊儲存在冰窖裡,夏天再取出食用。
4、江河湖泊裡洗澡。有“水的條件”的地方,基本上避暑就靠水了。
5、樹蔭扇扇。炎熱的夏季,儘量在樹蔭下,不直接讓太陽曝曬,熬過夏天就好了。
6、心理療法。俗話說“心靜自然涼”,靜下心來,還真的就沒有那麼熱了。
-
6 # 本草百曉生
有次,趙雲跟隨諸葛亮遠征魏國,正值大夏天,大家臉色難看。只有諸葛亮輕鬆自如,手裡的鵝毛扇揮舞著,老將趙雲以手做把,捋鬍鬚,猶豫,汗珠都流到下顎了。“丞相,借你扇子用用”。
1965年,河北易縣出土了一件戰國燕國鎧甲,雖已看不到鎧甲原本原貌,但它的頭盔保留完整,用89片鐵甲片編綴。
戰國時期,中國已經掌握了生鐵鍛造技術,此後從戰國到漢朝,制鐵製造技術日臻熟練,伴隨而來的盔甲製造技術也在漢代大體成熟。
從考古材料推斷,漢代的鎧甲重約10-20Kg不等,每領鐵甲大約有三千塊甲片組成。三國屬於東漢末年,鎧甲自然繼承漢代的技術。曹植曾在《先帝賜臣鎧表》,將鎧甲細分為黑光鎧、明光鎧、兩當鎧、馬鎧等五種。
漢代戰場上通常使用的是魚鱗甲,每塊甲片高約2-2.5CM;寬約1-1.5CM,每件鎧甲由3000片鐵甲編綴而成。因形似魚鱗,而得名。因魚鱗甲以編排細密為主要特點,故而在古代又稱為柳葉甲、榆葉甲。
雖然甲冑的在冷兵器時代,防禦效果明顯,但它卻不能決定戰爭的勝負,比如官渡之戰時,曹操以鐵甲稀少擊敗了裝備精良的袁紹,他說“袁本初鎧萬領,吾大鎧二十領;本初馬鎧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
為什麼呢?
帶甲作戰,勢必影響行軍速度,若能找準時機,反倒能擊敗對手。最好的例子,便是蒙古騎兵連連重創歐洲重騎兵。
那古代穿重甲的將領是怎麼過夏天。
要是你腦海中還停留在《三國演義》,武將無不披甲馬上耍大刀的話。那實際作戰,雙方要不了半時辰,各自大將紛紛中暑而亡。
實際上,古代將領主要在後方釋出軍令,破敵在前是士兵。偶然披甲在身,只是戰前鼓舞士氣,或是遠觀敵情,以便發現敵人的弱點。這都要不了多少時間,熱只是一會。
-
7 # 劉會賓
三國時期將帥統一鐵衣盔甲,炎炎夏日裡,就不怕他姥姥的熱死嗎?問題提的很好。
這叫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聽咱慢慢道來,保管讓你百思不得其解的東西迎刃而解。
有考古磚家發現,古代戰爭除非萬不得已,你死我活馳騁沙場的戰鬥一般都發生在秋冬季節。我們知道,在古代敵我雙方在戰爭前,都要一方給另一方下戰書發戰表,我們說的挑戰書,另一方還必須有迎戰書,不然一方不接受也很難打起來,不能亂了遊戲規則。不象現在的現代戰爭,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不宣而戰。這種卑鄙卑劣的戰爭手段在古代是小人行徑,不是君子所為,是受各國鄙視不齒的,即是勝利了,也贏得不地道,不光彩,並且你勝利的果實好吃難消化,弄不好大家不接受不承認的你名不正言不順所取得的所有。就象現今世界某些小國,雖然名義上是獨立了,但全世界絕大多數國卻是不接受不承認你的存在。
你不要看現代演繹的古代的戰爭片,還是古代的戰爭演義書籍,古代戰爭根本不會發生在夏季。
古代戰爭著重戰爭遊戲規則,甚至不能越雷池一步,不然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這叫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
除了對決前發戰書下戰表外,雙方格外重視戰爭的季節的可操作性。
毋庸置疑,戰爭就意味著流血和死亡,在古代的戰爭冷兵器時代,使用的全部是人海戰術。如果在夏天發生戰爭,因為天氣原因,受傷的人,傷口更易感染繼而惡化,死亡的人,更易腐敗,來不及掩埋更易傳播瘟疫疾病一一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當時的人們都知道這個道理。
看來,古代戰爭更有人性化的一面。
我認為,古代的大將們的厚重的頭盔鐵甲,應該理解為現代的軍銜制,是一種象徵,是地位級別的表現形式罷了。
不要相信古代人在夏季會發生戰爭,考古學家不是吃乾飯的,早就對這個問題做了說明。
我說的不是臆想吧!
-
8 # 紅雨說歷史
一提起三國時期的大將,再說起炎熱的夏天,我就想起了電視劇《三國演義》中黃忠定軍山的經典一幕。
黃忠佔領了定軍山高地,任由夏侯淵如何辱罵也不下山,夏侯淵大軍一直守在山下,中午酷熱難當,夏侯淵卸甲歇涼,黃忠趁機大兵下山,夏侯淵還來不及穿上鎧甲就被黃忠砍了腦袋。當然這一段屬於演繹成分,電視劇也是為了突出劇情的緊張性,歷史上的定軍山戰役的那一天,也不可能有酷熱難當的中午,因為當時正值正月。定軍山戰役也發生在晚上,夏侯淵是去救火的時候被黃忠突襲而戰死。再說很多人把定金山之戰的計謀歸到了諸葛亮的身上,其實定金山的謀劃安排的重要人物是法正。
那麼酷熱的夏天,那些鎧甲厚重的大將軍們如何度過呢。其實古代的將軍們穿著鎧甲也只是在打仗的時候,如果沒有戰士,他們一般也會著便衣,並不是時刻都穿著鎧甲,我們可以看到漢朝,唐朝流傳下來的很多官員畫像,比如說像韓信,李靖,李勣這些聲名赫赫的大將軍,他們的畫像也一般都是普通官服並沒有一身鎧甲,可見在一般情況下,這些武將們他們也是便服出行。古代在行軍途中,如果保證己方安全的情況下,士兵們和將軍們也是可以脫下鎧甲的。
在古代打仗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比如說天氣,地理環境,糧草,人數每一個都不可或缺,尤其是糧草,所以說有行軍打仗,糧草先行的說法。古代打仗也一般選擇在秋天或者春天,首先這兩個時節天氣也涼爽,尤其是在秋天的時候,正趕上糧草豐收,行軍打仗的糧草也十分充足。因為夏天酷熱難當,冬天寒冷難耐,中國古代就有
“冬夏不興師”的說法。既然不打仗,那麼肯定就不用穿鎧甲了。
如果無法避免夏天打仗的時候,古代打仗也並不是直接把鎧甲穿在身上,裡邊都會有麻制的內襯,有利於空氣流通。還有一種就是在鎧甲內部會有木質或者竹製的木棍將鎧甲撐起與身體隔離,這樣就有空氣流通的空間,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消暑的作用。這種方法現在在戲曲表演中依然在沿用,我們可以看到戲臺上扮演將軍的角色,他們的鎧甲看著都很魁梧有型就是與內部木質的內襯有關係。他除了將鎧甲定型以外另一層作用,就是防止鎧甲和身體接觸太多,空氣不流通,捂著太熱,影響發揮。
《楚辭》中有這樣一句話
“挫糟凍飲,酎清涼些。”這裡意思就是夏天的時候喝點凍酒,清涼解渴。
中國的戰國時期就出現了青銅冰鑑,將冰塊放在冰鑑的4周並將酒倒入冰鑑中,這樣夏天就可以喝到冰酒,進行消暑。古代行軍中都會根據地勢而安排營地,如果夏天酷熱難當,也會選擇相對於安全而又陰涼的地段來安營紮寨。比如說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火燒連營戰役,劉備報仇心切,選擇了入夏時節,進攻吳國,但是酷熱難耐的夏天,讓士兵們士氣不正,再加上補給困難劉備的軍隊士氣更加低落。為了幫助士兵們解暑,劉備便把軍隊安在了山林之中,但是他絲毫沒有想到這樣的地勢使得陸遜有了火攻的機會。陸遜瞅準時機,讓士兵們帶上茅草,一邊進攻,一邊放火,山林之中樹木易燃,蜀軍大敗。
-
9 # 一半秋色
前段時間很熱,熱出了很多新的段子:
打敗我的不是天真,是天真熱;到今天,我才懂得“哪涼快到哪待著去”絕不是罵人的話,而是一句真誠的問候。
天熱了,到哪待著去呢?當然是空調房了,哪有空調去哪待著,家裡沒空調就去蹭空調,商場、超市、銀行、肯德基等地方都可以去。
可是,三國時期,沒有空調,沒有風扇,沒有冰塊,怎麼避暑呢?那隻能去樹蔭下待著,或者河裡面待著了。
可是,三國是兵荒馬亂的年代,男人不能一直呆在家裡,是要出去打仗的,打仗是要穿鎧甲的,而不穿鎧甲是不敢打仗的,因為那等於送死,為何這麼說呢?
三國時期,弓箭是殺傷力最為強大的武器,萬箭齊發,暴雨一般密集地射向對方,不僅能大量的殺傷敵人,而且能夠給對方帶來巨大的心理震撼,不射死也能把對方嚇死。
這時候,鎧甲就派上了用場。
然而,不是所有鎧甲都能擋住弓箭的,三國時期的鎧甲分為三種:第一種是皮甲。這種甲是用動物皮毛做的,功能非常有限,只能擋住一般的鐵製刀具,對於長矛和弓箭,基本沒有任何作用。這種是小兵穿的。
第二種是魚鱗鎧甲。這種甲分為兩層,裡面一層是皮甲,外面一層縫著鐵片,鐵片與鐵片之間留有間隙,這種甲比皮甲高階許多,能擋住大部分刀具,但因為鐵片之間有縫隙,所以防禦長矛還是有欠缺的。這種甲是普通將領穿的。
第三種是升級版魚鱗鎧甲。在魚鱗鎧甲的基礎之上,在胸部裝上護心鏡,而且由小鐵片變成了大鐵片,最大限度的減少了鎧甲的空隙。這種甲一般是高階將領穿的。
類似關羽、趙雲、許褚穿的都是升級版魚鱗鎧甲。這種鎧甲安全係數確實提高了不少,但是負重也大大的增加了,最關鍵的是不散熱。
冬天還好,春秋天也還湊合,到了夏天就麻煩了。鐵甲在Sunny的暴曬之下,能達到六十度,這就好比大夏天穿著羽絨服,敵人根本不用放箭,自己就已經熱死了!
那麼,三國大將夏天怎麼過的呢?在家待著!
三國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夏天一律放暑假,不出去打仗。三國主帥還是挺人性化的,他知道夏天天太熱,容易中暑,而且夏天蚊蟲滋生,多發瘟疫。所以夏天不打仗,一般選擇秋天打仗。
秋天秋高氣爽,人也有精神,士兵作戰積極性高,而且秋天小麥成熟,糧草充沛,後勤也有保障。
不過,也有不遵守夏天放假約定的,如劉備。
劉備以替關羽報仇為藉口,公然違反夏天放暑假的國際約定,肆意挑釁吳華人民的尊嚴,置世界和平於不顧,公然挑起了夷陵之戰。
當時正值夏天,蜀軍熱的受不了了,劉備也熱的差點中暑,江南真是太熱啊,可比成都熱多了,劉備後悔沒看天氣預報。
後來,劉備聽從下屬建議,把軍營從空曠地帶移到了樹林裡,這一移就出事了,被陸遜趁機放了一把火,火燒聯營七百里,蜀軍被烤死的,燻死的不計其數。
最終,劉備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
10 # 上將噯福斯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有一句唐詩,叫做“都護鐵衣冷難著”。
都護是官職,大唐西域都護。鐵衣,就是鐵甲,鐵鎧甲。因為天氣寒冷,鎧甲也冷的難以穿戴。
但是卻沒有見過哪一首詩,是寫夏天穿鎧甲熱的。
夏天穿鎧甲熱不熱?肯定熱。鐵是熱的良性導體,很容易導熱。
所以夏天剛穿上鐵甲的時候,應該感覺涼涼的,還挺好。但是大太陽一曬,很快就會發燙,人穿著肯定熱得受不了。而且鎧甲不只有鐵片,還有布做的內襯。穿起來就更熱了。
不管是冬天還是夏天,穿著鎧甲都很不舒服。所以,古代的武將和士卒,輕易是不穿鎧甲的。
武將平時都是和文官一樣穿便裝,上朝、居家,都不穿鎧甲。老三國真實的反映了這一點。現在很多電視劇,根本不管武將的死活,到哪裡都讓他們穿一身厚重的鎧甲,簡直毫無人性。
那麼什麼時候穿鎧甲呢?一是閱兵的時候。這個時候,為了展現軍威,需要穿戴整齊。
二是訓練的時候。並不是所有的軍隊訓練時都穿鎧甲。岳飛軍法嚴明,要求士卒在訓練時都身披重甲。
三是臨敵作戰的時候。
因為鎧甲一般都有四五十斤重,所以一般在行軍路上,將士不穿鎧甲,以儲存體力。鎧甲、盾牌等輜重由兵車運載。只有臨敵開戰才披甲。
三國志張遼傳記載,曹操北征烏桓時,與蹋頓的軍隊猝然遭遇。
八月,登白狼山,卒與虜遇,觽甚盛。公車重在後,被甲者少,左右皆懼。公登高,望虜陳不整,乃縱兵擊之,使張遼為先鋒,虜觽大崩,斬蹋頓及名王已下,胡、漢降者二十餘萬口。“車重在後,披甲者少”。就是輜重車輛都在後邊,穿鎧甲的將士比較少。
總之,關羽、張遼、許褚這些大將,平時很少穿鎧甲。夏天穿的就更少了。臨敵廝殺的時候,沒辦法才去穿鎧甲。這個時候保命要緊,熱不熱的也就顧不上了。
回覆列表
那時的戰爭一般都是秋收以後!夏天作戰相對較少!打仗的時候可顧不上熱不熱!當然那時的溫度相對於現在低不少!宋明時期不是進入小冰河時代嗎?不然那那麼多天災人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