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時拾史事
-
2 # 風光藝境
說起北魏有意思的事,那就說一個北魏開國雄主道武帝拓跋珪反敗為勝、大破後燕軍的戰事吧。
396年八月,立志進取中原的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發兵四十餘萬,兵分兩路,大舉攻伐慕容氏後燕國。道武帝親率大軍南下攻打併州(治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古城營);東路軍兵出軍都關(即居庸關,在北京市昌平區西北),直接奔襲後燕幽州(今北京城西南隅)。
道武帝揮軍順利攻取了幷州,隨即東出井陘口(今河北鹿泉市西南東土門),攻打常山郡(今河北正定縣南),兵勢甚盛。後燕各城守將無心據守,非降即逃,自常山郡以東郡縣大多降魏,僅有都城中山及鄴、信都三城還在後燕手中。儘管局勢惡化到有些不可收拾的地步,但後燕帝慕容寶不甘坐以待斃,趕忙調兵遣將組織反擊,也挺有力。
轉年正月下旬,道武帝親率大軍助攻圍困了六十多天的信都郡(今河北冀州市)。僅隔兩天,信都守將失去固守的信心,獻城投降了北魏。慕容寶探知拓跋珪屯紮於深澤,便派遣趙王慕容麟率軍攻打楊城(今河北寧晉縣)。道武帝見楊城危急,趕忙引軍南救楊城。
這當口兒,北魏國內發生叛亂。道武帝急於回國平叛,便遣使同後燕請和。慕容寶聞知北魏國內起亂,拓跋珪有些首尾難顧,便拒絕講和,並盡發國內步騎兵十五萬七千屯駐於曲陽的柏肆(在今河北藁城市北三十里),在滹沱河北岸紮下大營以邀擊南歸的北魏軍。
二月初九日,北魏軍南下至滹沱河南,見有燕軍阻截,遂在南岸紮下軍營。慕容寶率軍悄悄夜渡滹沱河,募集了萬餘敢死勇士夜襲敵營,自率大軍陳兵于軍營北面為援軍。募勇敢死隊順風縱火大燒魏營,並趁勢發起猛攻。北魏軍營突遭夜襲,頓時大亂,驚惶奔潰,驚醒了睡夢中的道武帝。道武帝驚慌得爬起身,來不及摸清情況,嚇得光著腳逃跑了。燕軍敢死隊攻入拓跋珪的中軍帳,撿到了魏帝慌亂中扔下的衣靴。
燕軍敢死隊偷襲得手,形勢大好,本應乘勝擴大戰果,追殺驚潰的北魏軍。誰知樂極傷悲,偏偏出了差兒了。不知什麼原因,那些敢死隊員突然無緣無故地自我驚擾,相互砍殺射箭,自家人乒乒乓乓地打了起來。逃出營外的道武帝回頭望見營中內亂,燕軍自相殘殺起來,敏銳地捕捉到了轉機,趕忙擂響戰鼓召集部眾。不大工夫,道武帝的左右親兵及中軍將士便聚攏而來。道武帝趕忙命令士兵在營外廣燃火把,然後指揮精騎反撲燕軍。那些自相攻殺的燕軍敢死隊突遭魏騎衝擊,登時大敗而逃,奔潰回慕容寶的軍陣。慕容寶見偷襲行動失敗,只好引軍退回北岸。
次日,道武帝列陣出戰,北魏軍陣容嚴整地向前推進,與燕軍對陣。燕軍士氣大沮,毫無鬥志,慕容寶見難以再戰,只得引軍回撤都城中山(今河北定州市)。北魏軍尾隨追殺,後燕軍且戰且走,節節敗退,幾無還手之力。慕容寶驚懼萬分,便丟下大軍,自率二萬精騎快馬加鞭逃回了中山。時值天降朔風暴雪,燕軍凍死計程車兵屍體枕藉,迤邐沿途。為了輕裝逃命,慕容寶命令兵卒丟棄數十萬件戰袍、兵甲器仗,燕軍可謂寸鐵片甲不歸,眾多朝臣及將士或被俘獲或降魏。
滹沱河南岸一戰,後燕軍本來夜襲魏營得手,魏軍驚恐大亂,道武帝獨自驚逃,戰局大好。若能趁勢擴大戰果,定可大破魏軍,挽回頹勢,卻因燕軍募勇自驚自亂自相殘殺及慕容寶未能及時跟進而致敗。驚惶逃命的道武帝抓住戰機敗中取勝,大破後燕軍,從而牢牢掌握了對燕作戰的主動權。
-
3 # 白楊樹下談歷史
北魏是中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影響較大的國家,其祖先是最初生活在大興安嶺北部,從事遊牧射獵的鮮卑族,一個遠遠落後於中原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的遊牧民族。公元386年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成為當時北方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和權力中心。百餘年後,孝文帝(拓跋宏)親政,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將都城遷到洛陽。歷史上又被稱為“太和改制”。
一、受其祖母馮太后漢化政策的影響很深。在這場“太和改制”中,他的祖母馮太后才是真正起著貫徹始終作用的人。正是由她確立了漢化改革的國策,主持了其中最重要的改革。她不平凡的經歷和大刀闊斧的改革措施和魄力使她成為中國的歷史上一位傳奇女性。在他幼年的時候,馮太后任用一些儒家“飽讀詩書”的人士,向他傳授封建帝王的統御理念和管理經驗,教他熟讀儒家典籍;在他少年時期,常把他帶在身邊,直接參與朝廷的政務,言傳身教。所以從小他就明白鮮卑族不能按傳統方法管理下去,長治久安是根本。因此,他決定深化其祖母制定的一系列漢化政策,實現完全漢化,遷都!
二、“物質是第一位,精神是第二位”,貧窮不利於改革。他決定遷都,有著更深層的目的和遠見。平城地區處黃土高原東北部,這裡氣候幹寒,土地貧瘠,大部分地區十年九旱,農業生產落後,糧食產量不足。而且交通也不方便,這裡四周環山,在當時條件下,交通運輸十分困難。作為一個都城,周圍必須要有較好的自然條件,能夠生產或者是運輸足夠多的糧食、副食品,以供應都城中的大量居民和滿足統治者的物質需要。肚子吃不飽,何談修養和素質?更何況平城是遊牧文明發展的根據地,卻沒有封建文明的積澱,缺乏傳統漢文化生根發芽的土壤。無法對整個北方、中原地區進行文化影響和輻射。而且貴族在這裡勢力較大,他們思想守舊,進行漢化改革,阻力重重。為了爭取更為寬鬆的政治環境,排除人為因素,遷都是最好選擇。
三、版圖不斷擴大,王朝中心要往中部地區靠。更主要的是,他從戰略意義上的考慮,平城偏處中國西北一隅,由於地理環境的限制,既無法應付黃河流域中原地區錯綜複雜的民族糾紛,也不便控制整個中國北方的廣大地區,當時拓跋勢力已經擴充套件到黃河以南的大片地帶,仍舊把政治中心設在西北一隅,顯然不能適合形勢的發展,尤其不能滿足進一步向淮河和長江流域擴張領土的慾望。再加上境外有北方柔然族勢力的不斷侵擾,地處邊塞的平城,窮於應付,甚至有失陷之危;境內有警報頻傳的黃河流域的人民起義,這些都必須儘快把最高決策和指揮機構遷移到黃河流域去,以避開柔然族的鋒芒和就近展開鎮壓起義的行動。顯然,隨著北魏社會的發展,此時的平城作為都城已很不適應。
四、定都洛陽,不僅是華夏故都,更是漢族文化的中心。他選中洛陽,是有其深刻的內在原因的,因為遷都是為了實現統一中國、實現文治、改進風俗這三個目的。洛陽是華夏古都,殷商以來,一直漢族文化的中心之一,可以使北魏王朝以華夏正統王朝的姿態雄踞中原,更好地號召、籠絡廣大漢族士人效忠於朝廷,以求得王朝的長治久安。漢族的公卿士族們多世居洛陽,能夠使鮮卑貴族沾染上魏晉士族的風尚,將鮮卑族的傳統從武功改為文治,還可以利用強大的漢族勢力對抗鮮卑貴族,使漢化改革的壓力極大減輕。
與此同時,洛陽有著極大的文化優勢,長期的歷史積澱,它的文化影響不是一般古城能比及的,底蘊深厚的漢文化有利於北魏的移風易俗,可以使之更好地接受漢族的先進文化,以便從文化、生活方式上消除胡漢差異,緩和民族矛盾。從戰略位置上看,這個地方四通八達,憑藉洛陽的磐石之堅,北可救援柔然的侵擾,保障國家安全,南可進攻蕭齊,以期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定都洛陽的種種好處深深地吸引著孝文帝。
-
4 # 讀史東籬下
都在談論北魏建國後的事,我就來講一個北魏立國前的故事,一個與山洞有關的傳說。
在內蒙古鄂倫春自治旗有個山洞,傳說在很久以前,那裡還是一片原始森林,溫暖的季節水草豐茂,寒冷的季節白雪覆蓋,在這片廣袤的大地上,各種動物隨處可見,鄂倫春人就生活在這裡,靠狩獵為生,世世代代安居樂業。然而,有一天森林裡出現了一個體型巨大,面目猙獰的怪獸,許許多多的獵人都死在了它的魔爪之下,但鄂倫春人卻從未因此而後退,反而越挫越勇。終於有一天,他們的不屈不撓的精神感動了天上的嘎仙,嘎仙幫助他們擊退了怪獸,為感激嘎仙以及威懾怪獸,鄂倫春人在怪獸住過的山洞口塑了一座嘎仙手持弓箭的雕像。後來人們把惡魔居住的這個山洞稱為“嘎仙洞”。
關於嘎仙洞的傳說已不可考,然而上世紀80年代在這個山洞的一次考古發現,卻破解了一箇中國古代史上的一個謎題。
(《魏書》祝文)
根據《魏書》記載,烏洛侯國世祖真君四年來朝,“稱其國西北有國家先帝舊墟,石室南北九十步,東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派中書侍郎李敞去祭祀,並“刊祝文於室之壁而還”。但是此前一直是史書記載,並無考古發現佐證,直到考古工作者在嘎仙洞石壁發現了201字隸書《祝文》,恰好與《魏書》中所述祝文一致,由此確認了拓跋鮮卑的發祥地——大鮮卑山即在嘎仙洞所在的阿里河附近的大興安嶺北段。此後,在2008年、2015年分別在嘎仙洞有了新的考古發現,對研究北方民族史都有重大意義。
(嘎仙洞景區)
拓跋鮮卑就是從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山洞走一路向南,三次南遷、無數次與匈奴、與中原王朝的戰爭,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遷徙和經營,這個民族最終入主中原,建立了北魏王朝,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短暫卻絢爛的一筆。
-
5 # 看遍山川
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巨筆如椽洞悉華人心態的魯迅先生講過一個現象,就是原本一間屋子你呆地蠻好的,有人打算要在牆壁上開個天窗,但是你出於保守或習慣堅決不同意。而提出建議的人事先已經估計到你的態度,他先不說開窗戶,直接對你講為了通風采光硬要掀開屋頂,這時候你就會退而求次答應開窗戶了,而此人的目的本來就是開窗罷了。
一方故意開一個比真實標的相對很高的價碼,另一方從感覺上接受一個比較合理的價位從而就範或達成協議。這就是“漫天要價,落地還錢”,每天在菜場、小商品市場裡商販和顧客不厭其煩上演著的劇本。
更有意思的是類似這一幕劇情一千多年之前就發生過一回,那是在公元五世紀末,北魏孝文帝拓拔宏主持鮮卑漢化的過程中。他力主將首都從山西平城(大同)遷移至河南洛陽,當然這種事會動搖貴族的既得利益,他遇到了巨大的阻力,最後也是來個“漫天要價”,讓臣子們“落地還錢”達成了目標。
孝文帝率領三十萬大軍進行南征,離開京師不久就一路大雨滂沱,道路泥濘不堪。好不容易到了洛陽還是陰雨綿綿,大軍疲憊不堪,但是孝文帝繼續催促三軍趕快上路。這時候漢族大臣李衝、大司馬安定王拓拔休和任城王拓拔澄下跪痛哭流涕,認為天氣惡劣不適合南征,希望皇帝停止行軍(這仨人孝文帝之前是做透過工作的,他們屬於表演性質)。
其他大臣說實話誰都不願意鞍馬勞頓去南征,當時北魏已基本統一北方,南北對峙雙方都不想打破這個局面。當官的和當兵的都想守著以前打拼來的基業過日子,孝文帝大張旗鼓進行這個軍事行動,朝野上下都有疑惑也有不滿。孝文帝心裡清楚南征是開的高價碼,當然臣子們不能在皇帝面前就地還價,這個臺階還得孝文帝自己來鋪。
皇帝就在馬上講了一番話,大致的意思就是這次朕興師動眾地勞民傷財總不能就此啥事不幹來洛陽晃一圈吧,如果就這麼回去沒法子向後人交代。祖先世世代代生活在北方沙漠地帶,他們也想到中原來過好日子,只是當初還沒有那個條件,今天我們有了那麼大的疆域,也有了物質基礎,如果取消南征那麼我們就此遷都洛陽。
大臣們也不傻啊,與其去和南邊死磕生死未卜,還不如答應皇帝就此遷都,面對有生命危險的戰爭這個高價碼,遷都何嘗不是一個有面子的,是皇帝主動丟擲的讓自己下臺階式還價呢。其結果便是早對南征怨聲載道的大臣們三呼萬歲,孝文帝的遷都大事告成。
-
6 # 瑜健讀史
北魏皇宮有一個很冷血的規定:子貴母死。按理說宮女為皇帝生兒子,是為了傳宗接代,應該得到皇帝的寵愛才對,為什麼反而要被誅殺呢?
原來,北魏皇帝一直擔心後戚專政,兒子就意味著有登基的可能性。這種冷血制度讓後宮裡的女人都害怕生太子,她們經常互相祈禱,希望自己為皇帝生下公主,千萬不要生太子。
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歷史上十分厲害的皇帝,他的漢化改革在歷史上評價頗高。
到了兒子宣武帝時,出了一個很幸運的女人,也就是歷史上很著名的胡太后胡充華。在北魏“子貴母死”的制度下,胡太后勇敢的生下了太子元詡,結果,她沒有被賜死,反而在宣武帝死後,母憑子貴,被尊為皇太后,成了整個北魏帝國的實際掌權者。
胡充華無疑是幸運的,卻是整個北魏帝國的悲哀。
公元516年,元詡立為太子後的第二年,宣武帝駕崩,六歲的元詡坐上了皇帝的寶座史稱孝明帝。皇帝年幼,胡太后理所當然玩起了“垂簾聽政”。
胡充華在握,正值妙齡她耐不住寂寞,於是就打上了小叔子清河王元懌的主意。
元懌是宣武帝元恪的異母弟,史書上說他機敏聰慧,容貌秀美,胡充華利用自己皇太后的身份,逼迫元懌和其淫亂,元懌迫不得已,只好就範。胡充華對他非常信任,常常把國家大事都交給元懌去辦,這就引起了領軍元叉和太監劉騰等人的不滿。
公元520年,元叉和劉騰二人發動政變,把胡充華軟禁起來,在宮裡殺掉了元懌。
胡充華被囚之後,大權落在了元叉和劉騰之手,兩人在朝中胡作非為,賣官鬻爵,把整個朝廷弄得烏煙瘴氣,以至於老百姓對此怨聲載道,北魏的政權開始陷入了危機之中。
熬到劉騰死後,胡充華聯合兒子元詡和高陽王元雍,設計廢掉了元叉的領軍之職,重新奪回大權。
再度掌權的胡充華不再關心朝政,弄了個三宮六院七十二帥哥。據說只要長得帥的,她的口號是“一個也不能放過”,每日只在宮中盡情的淫樂,情人換了一個又一個,朝中的大權全部交給了李神軌,徐紇等權臣手上。
其中,名留青史的便是胡充華與北魏著名猛將、仇池公爵楊大眼的兒子楊白花(亦稱楊華)的纏綿悱惻。《樂府詩集》記載了胡太后的這首《楊白華歌》:
陽春二三月,楊柳齊作花。
春風一夜入閨闥,楊花飄落南家。
含情出戶腳無力,拾得楊花淚沾臆。
秋去春還雙燕飛,原銜楊花入窠裡。
《梁書》記載說:“魏胡太后逼通之。胡太后這首《楊白華》是北朝的貴族文學中不可多得的“另類”。
兒子孝明帝元詡漸漸長大成人了,對胡太后的不滿也在與日俱增,胡太后也在注視著孝明帝的一舉一動。
為了把大權掌握在自己手裡,她開始培植黨羽,並剷除元詡的親信。
公元528年,手無縛雞之力的胡太后用一包毒藥解決了自己19歲的兒子孝明帝的一生。
次日將剛出生一個多月的元公主立為皇帝,自己繼續臨朝聽政。
胡太后開始了她更加享樂、窮奢極欲的生活。
胡太后見孝明帝之死並未引起大臣們的懷疑,於是便又廢黜了元公主,改立3歲的臨洮王元寶暉之子元釗為帝。
武泰元年四月,爾朱榮兵入洛陽,將胡太后和幼主皇帝裝在竹籠裡投入黃河溺死,又將文武大臣2000餘人盡數殺死,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河陰之變”。
不久,北魏王朝便分裂為東魏和西魏。
-
7 # 歷史逸事
千古一後馮太后的一些事
北魏有一個太后,對北魏的影響巨大,她就是千古一後馮太后。我就來分享關於她的一些事情。
第一,她是怎麼當上皇后的?北魏有規定,挑選皇后,先挑選一定數量的皇后候選人,候選人要完成“手鑄金人”的考驗。
“手鑄金人” 類似鑄造玩偶的手工藝活動,是挑選過程中關鍵的一道程式。候選人不能鑄造成功便被淘汰。馮氏 “手鑄金人” 一次成功,順利打敗其他競爭者。有理由相信,姑姑馮昭儀長期的宮廷生活經歷對侄女馮氏的勝出起到了重要作用。太安二年(456年)年拓跋浚立15歲的馮氏為皇后。
第二,沒兒子救了她的命,還當上了太后。北魏的皇權制度裡有一條“子貴母死”的家法。目的就是防止皇權旁落。
拓跋浚立年僅三歲的拓跋弘為太子,依據制度是太子生母自盡。馮皇后因為沒有生育。這是她的不幸,也是幸運,她因此免於殺戮。
465年,拓跋浚在平城駕崩,兒子拓跋弘繼位,史稱獻文帝。馮皇后就升格為皇太后。
歷史上父子倆名字讀音一樣的,估計歷史上就北魏這倆皇帝啦。
後來在馮太后的主導下實行了一系列改革。稱“太和改制”,現代人就直接稱為“孝文帝改革”。
因為鮮卑民族原來是個遊牧民族,他們掠奪成性。馮太后就進行人事改革,朝廷實行班祿制。
原來鮮卑貴族是沒有“薪水”的。要用錢的時候就到地方財政上拿,或者公然敲詐勒索、索取賄賂。馮太后申明,任何官員在俸祿以外貪贓滿一匹絹布者,處死。考慮到許多官員都拖家帶口,俸祿可能不夠,又規定地方官可以按官職高低領取一定數量的俸田,耕種收穫,補貼家用。俸田不準買賣,官員離職時移交下任。後來其他政權覺得俸田制不錯,紛紛效仿。
第四,均田制和租調製,後來還被日本國家效仿。長期戰亂造成了大批無地農民,也讓北魏朝廷掌握了大量無主的土地。
朝廷於是頒佈了均田令,根據百姓家庭的不同情況,國家給予不同數量的國有土地。授田有露田、桑田。
其中露田種植穀物,不準買賣,老百姓70歲時交還國家。
桑田種植桑、棗等經濟作物,不需交還國家,允許百姓自由買賣。
與君田制相適應,朝廷調整了租調製,規定以一夫一婦為徵收單位,每年交納帛一匹、粟二石。
均田制和租調製相結合產生了巨大成功,以至於日後漂洋過海為日本中國所效仿。
第五,祖孫兩代人感情深厚,有點讓人意外。怎麼這樣說?因為拓跋弘繼位時,他的生母就沒了,他一直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誰。他的父親獻文帝,據說也是馮太后毒死的。馮太后對拓跋宏的控制非常嚴格。
可是拓跋宏生性至孝。事無鉅細都先稟明馮太后再做定奪。可他的父親獻文帝就受不了馮太后的強勢,母子關係非常糟糕。年僅18歲就禪位給年僅五歲的孝文帝,自己當上了太上皇。
而孝文帝卻和父親不一樣,他也長期生活在馮太后的高壓下,卻養成了正常人的心態。他看到祖母攬權強硬的一面,又沒有心生怨恨,看到了祖母對國家發展有功的一面。他對祖母推行的諸多改革,都打心眼裡贊同,終身奉行,還進一步深化推進。
490年,馮太后病逝,當時49歲。拓跋宏哀痛至極,5天5夜漿水不進,給祖母上諡“文明太皇太后”。歷史上因此稱馮太后為文明太后。
北魏,是我國古代北方民族鮮卑的一支——拓跋鮮卑,建立的第一個統一中國北方的政權。按照《魏史》、《北史》等記載,拓跋鮮卑的先祖是東胡,東胡先後被燕將秦開、匈奴冒頓擊潰、征服,竄伏於烏桓山和鮮卑山。公元前一世紀前後,拓跋鮮卑在其它鮮卑部落南下西遷的大潮中,從大興安嶺北部西南向遷徙至呼倫湖畔,在呼倫湖畔生活了一百多年後,再次南遷。部落在遷徙和征戰中幾經沉浮,最終統一中國北方。
關於北魏的拓跋家,歷史上留下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比如黑氈抓主、立子殺母、大量服用五石散、四處鑿石窟等等。關於北魏,你還知道哪些有意思的事,不妨來講一講。
回覆列表
1.為了防止外戚干政,皇帝會殺死儲君的生母。這是北魏的子貴母死制度。這一制度曾經造成一朝有三個皇太后,一個生母,一個養母,一個先皇的皇后。
2.北魏拓跋氏的古制,是皇帝妃子要親手鑄造小金人,成功了才能當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