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若愚若呆

    吳國設防長江主要分為戰略和戰術兩部分。

    吳國防線有一個致命的軟肋,那就是戰線過長,守不過來。吳國前期透過戰略外交解決了這一問題。交好蜀國以拖住魏軍部分兵力,在交戰時可以派遣使節赴蜀,就算不出兵,也可以搞搞軍事演習什麼的,就算不讓北軍兩線開戰疲於應付,也不能讓北軍全力運轉國家機器對抗江南。這點是一切的前提,如果北軍兵力不足,就不能多點分兵渡江決戰,吳國在本土憑藉氣候地形的熟悉完全可以抵擋。後來吳國滅亡,一個原因就是因為蜀國滅亡後,晉無後顧之憂,全力進攻江南,多路大軍分路進攻,吳國只能投降。

    吳國的布放是依託長江帶來的戰略優勢綜合的佈防,而不是僅僅佈防長江,長江雖然險要,但是那麼長的地方,敵人不是不能過長江而是不敢過長江。吳國和魏國接壤的地方是荊州和揚州,吳國將這兩個州劃入了不同戰區,通常會有一個強力的都督經略荊州,荊州揚州互為犄角。在敵人無力多線進攻時,進可雙線騷擾交戰,退可相互支援,並利用了曹操賴以強大的關鍵政策——軍屯制最大的缺點,那就是出兵時間基本固定。軍屯制度有效解決了北方連年戰亂土地荒廢勞動力不足的窘境,但是帶來了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春天和秋天你不能出兵,不然一旦戰事不利或者陷入膠著,受到的損失那就會動搖國之根本。江南只要在這兩個時期做好偵查防止偷襲就好,一旦北軍來了,就堅守不戰,還是兵力不足的原因,北軍會急著尋求決戰,如果沒有突破性進展,北軍不會呆太久,在這一戰略的支援下,吳國前期多次反擊進攻魏國,並取得了長江以北很多地區,這些地區提供了珍貴的戰略緩衝和縱深,構成了長江防線的前哨站。

    戰術上,說白了就是後勤打擊戰術,這一戰術的實施是北軍不敢輕易渡江決戰的根本原因。後勤一直是古代戰爭的根本,人得吃飯,武器鎧甲得修理,箭矢彈藥得補充,戰馬吃草能活,但是你想讓它揹著你衝鋒陷陣持久作戰,它得吃馬料,戰後兵員補充和傷病的轉移,就算你過了長江,東吳的精銳而優勢的水軍也會讓你生活不能自理,這個是完全的不能自理,箭矢彈藥糧草兵甲我就笑納了,搶不來我給你開個篝火晚會,人員我管你是傷員後撤還是新軍補充,都去江裡喂王八吧,什麼你會游泳?我剛搶來的弓箭我試試質量怎麼樣。這一來,北軍就陷入了打不過,跑不了,吃不上飯,治不了傷,先不說別的,這個士氣你就控制不住。而且江南水道縱橫,騎兵根本衝不起來,只能靠步兵慢慢推,時間又不夠,所以北軍進攻顧慮重重。不敢放手一搏,而南軍保家衛國,一寸山河一寸血,戰鬥力的差距很大時候體現在意志上。

    對於長江,東吳實行分段布放,以點控線的方針。在重要地點駐紮軍隊並配備一定的快速反應部隊,如快船騎兵等,在後方不遠處設立機動部隊,隨時支援出現情況的江防各部。沿江派出細作,一旦發現敵情,快速反應部隊出動並咬住敵人,後續部隊隨後趕上鞏固防線,等待援軍。並在戰時在江底險要地區打上木樁連上鐵索禁止北軍大船行動,以防止北軍用鐵索連結大船強行突破水道(這招後來陳友諒用來對付朱元璋,其威力簡直是天崩地裂)在核心地區實施登陸。南軍伺機以小船快船沿途襲擾施展群狼戰術,待敵軍疲憊不堪時,主力艦隊出動尋求決戰。當然,木樁鐵索戰後還要撤去,因為長江石完全在東吳境內的,東吳需要這條黃金水道。

  • 2 # 地道坤張鬯

    魏國的後方之憂在哪裡?蜀國未建國之前魏國一直髮兵南侵,何來後憂!後期諸葛亮北伐曹魏迎戰也無後憂!請問你的問題哪裡而來呢?

  • 3 # 種花家的史料員

    所處的地理位置不一樣,魏國地處北方,匈奴等國家一直是北方國家,而且經常襲擾我過,因此才有了漢武帝時期衛青和霍去病北伐匈奴。到三國時期,匈奴雖然被打的被迫西遷,但卻有別的遊牧民族興起,所以曹魏一直有後顧之憂。

    在看蜀國的地理位置,處在中國西南位置,而西南是中國少數民族聚集最多的一個地方之一,現在也有廣西壯族自治區,在宋朝還有西夏等少數民族政權建立,所以蜀國的地理位置和魏國一樣,註定他的後方不會安寧。

    再看東吳的地理位置,北方和曹魏隔著長江相望,西邊和蜀國比鄰,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國家相互制衡,魏國獨大,這也就註定了,蜀國和吳國打不起來。而吳國東面是大海,當時的條件下,還沒有國家可以跨越千里大海來攻打一個國家,所以地理位置決定吳國沒有後顧之憂。

  • 4 # 使用者狼哥

    看東吳的地理位置,北方和曹魏隔著長江相望,西邊和蜀國比鄰,而吳國東面是大海,當時的條件下,還沒有國家可以跨越千里大海來攻打,所以地理位置決定吳國沒有後顧之憂。

  • 5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吳國從孫權200年開始掌權算起,一直到被晉朝滅亡,其國土面積一直處於變化之中,但大體穩定在公元222年夷陵之戰之後的面積。

    此時吳國的國土面積包括荊州大部:下含南郡、武陵郡、長沙郡、零陵郡、桂陽郡、江夏郡,揚州全部:下含廬江郡、丹陽郡、吳郡、會稽郡、豫章郡、廬陵郡這六郡,交州全部:下含南海郡、蒼梧郡、鬱林郡、合浦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珠崖郡、儋耳郡等 九郡。

    其國土內一直存在山越和蠻夷等後顧之憂,山越是東漢末三國時期江南地區越族部落佔山為王武裝勢力的統稱,主要分佈在江淮一帶,因其主要分佈在越(春秋戰國後期的越國)地,因躲僻戰亂,以佔山為依託,組成武裝集團,不聽從地方政府的號令,形成獨立的割據勢力。

    蠻夷是分佈在五陵郡(現在的湘西及黔、渝、鄂三省市交界地沅水上游)若干少數民族的總稱。

    建安年間,陸遜上書孫權,討伐會稽山越頭目潘臨,得其部眾2000餘人。

    公元216年,鄱陽山越尤突叛亂,陸遜與奮武將軍賀齊討伐,斬首數千。

    公元217年,丹楊山越費棧被曹操策反,孫權派遣陸遜討伐,得其部眾數萬人。

    公元225年,鄱陽山越彭綺率軍反叛,攻陷周圍數縣,擁眾數萬,直到227後,才被孫權派人平定。

    公元231年,孫權派太常潘濬率軍五萬,討伐叛亂的五溪蠻夷,隨後平定。

    到吳國後期,山越基本上被東吳蕩平,而蠻夷也沒有太大的反叛。

  • 6 # 大飛熊騎士

    蜀漢有南中少數民族,西面的羌狄。曹魏西有羌狄,北有匈奴,烏桓,鮮卑等等。東吳主要就是未開化的南方少數民族了,而且東吳境內盜賊眾多,也是讓統治者十分的頭疼。這是時代的原因,東吳連線著南疆一大片新開化,半開化,未開化之地。早在孫策平定六郡時,就和大山賊嚴白虎交過手了。因此,盜賊山賊和南方少數民族是東吳內部一個不安定因素,十二虎臣和其他將領的戰功,也有很多就是討平他們而立下的。

    比如東吳老將黃蓋,眾所周知,黃蓋最出名的功績就是“赤壁之戰”,用“苦肉計”詐降,一把大火把曹操燒得落荒而逃。但是縱觀黃蓋的一生,他的功績主要不是這次,而是做東吳的“滅火隊長”。特別赤壁之戰後,擔任武陵太守時武陵蠻作亂,黃蓋只有500郡兵,自為不敵,可見武陵蠻的戰鬥力和人數。於是,黃蓋把城門半開,放一批人進來,然後關門埋伏,餘者逃跑,武陵才轉危為安。隨後,黃蓋入各縣平叛,又到益陽討伐山賊,立下不少功勞。大都督呂蒙拿下皖城後,本來在此地屯田,因為廬陵賊叛亂,無人能平定,孫權只有調來呂蒙,才討平了叛亂。而且,東吳的許多將領,比如韓當,董襲,賀齊,淩統,周泰,徐盛,朱治,朱桓等人或者在討平寇賊立下功績或者就是因此發跡,成為名將。由此可見,東吳內部山賊,南蠻之患,有多嚴重。

    夷陵之戰時,劉備就曾經利誘武陵的各處酋長,作為內應,給東吳造成麻煩。夷陵之戰後,孫權聽說劉備還在白帝城,急忙派使者求和,這裡有曹丕準備進攻東吳的原因,也有內部叛賊山賊未平的原因。另外,屬於東吳的交廣地區,民風更是未開,不過在士燮,步騖,薛琮,呂岱等人的移風易俗,教化良多。後來,到了孫休時代,交址叛亂,讓東吳後方不穩,雪上加霜。直到孫皓時代,才重新拿回了交址,只是已經於事無補了,孫吳的滅亡已成定局。

  • 7 # 小鴻哥

    東吳的內部之憂江遠勝過魏國和蜀漢,東吳是三國中統治最差的。

    東吳就據有荊州、楊州、交州。荊州除南陽郡、半個南郡(曹操在此成立襄陽郡)、半個江夏郡在曹魏那裡。東吳所據荊州有半個南郡、半個江夏郡、武陵郡、桂陽郡、長沙郡、零陵郡。東吳所佔據的荊州大約有二十多萬戶,人口大約一百萬。楊州除九江郡、廬江郡一部分為為曹魏所據,即淮南地區。整個東吳有人口二百三十萬,軍隊二十三萬。(孫權時是二百四十萬)東吳政權是靠淮泗軍人集團(跟著孫堅孫策南征北戰)和流亡北士(就是北方避戰亂來到江東計程車人)在江東站穩腳跟,對江東士族打壓拉攏。孫策的江東是完全靠武力打下來的,而且殺了不少人。 東吳政權地盤完全靠武力打下來的。孫盛評價:非積德之基,邦無磐石之固。孫策號為小霸王跟楚霸王項羽很相似。司馬遷評價項羽: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 就是靠武力統治天下。公元200年孫策去世,孫權接任。這時孫權面臨三個問題:1是時惟有會稽、吳郡、丹楊、豫章、廬陵,然深險之地猶未盡從2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3賓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為意,未有君臣之固。就是說江東那些少數民族依險而抗拒東吳。江東豪強還在牴觸東吳政權。流亡北士準備離開江東以避禍。(這個就讓孫權解決了,張昭是流亡北士的領袖表示支援。孫權起用大批流亡北士,例如魯肅、諸葛瑾等。三國志: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魯肅、諸葛瑾等始為賓客。)我再加上一條就是外敵。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東吳政權。

    第一東吳動亂叛亂是最多的

    1公元200年廬江太守李術反。江表傳遂屠其城,梟術首,徙其部曲三萬餘人。2公元203年山寇復動,還過豫章,使呂範平鄱陽,程普討樂安。3公元204年賊洪明、洪進、苑御、吳免、華當等五人,率各萬戶,連屯漢興,吳五六千戶別屯大潭,鄒臨六千戶別屯蓋竹,同出餘汗。(豫章郡) 4公元205年權使賀齊討上饒,分為建平縣。6公元208年而歙賊帥金奇萬戶屯安勒山,毛甘萬戶屯烏聊山,黟帥陳僕、祖山等二萬戶屯林歷山。(豫章郡) 7、8公元211年吳郡餘杭民郎稚合宗起賊,複數千人。會稽郡東冶五縣賊呂合、秦狼等為亂。 9公元213年豫章東部民彭材、李玉、王海等起為賊亂,眾萬餘人。 10公元215年鄱陽民尤突受曹公印綬,化民為賊,陵陽、始安、涇縣皆與突相應。 11公元220年荊州豪強習珍聯佔領武陵郡七個縣,並聯合武陵郡太守樊胄舉事歸蜀漢。當時東吳準備萬人前去平叛。12元221年丹楊、鄱陽山賊蜂起,攻沒城郭,殺略長吏,處處屯聚。13公元225年鄱陽賊彭綺自稱將軍,攻沒諸縣,眾數萬人。 14公元226年呂岱既定交州,復進討九真,斬獲以萬數。 15公元228年是時丹楊、吳、會山民復為寇賊,攻沒屬縣。數年平定,招撫萬人。 16公元231年遣太常潘濬率眾五萬討武陵蠻夷。打了三年半才平定。 17公元234年廬陵賊李桓、羅厲等為亂。 18公元235-237年平山越人。(三年平定。但山越人自孫策時就依山而保。孫權繼位後多次派軍征討,沒有十次也有八次了。可以說東吳用了近四十年) 19公元236年鄱陽賊彭旦等為亂。 20公元239年蔣秘所領都督廖式殺臨賀太守嚴綱等,自稱平南將軍,與弟潛共攻零陵、桂陽,及搖動交州、蒼梧、鬱林諸郡,眾數萬人。一年多平定。 大小二十次叛(以孫權在位只多不少,有的遺漏的。)數萬人的六次、萬人的有五次,剩下九次數千人和數目不詳。楊州十四次、交州兩次、荊州兩次。平叛時間短則數月、中則一年、長則數年。(之後的叛亂就不再詳列了)

    公元222年東吳打敗蜀漢,曹魏南征東吳。孫權一邊向蜀漢求和,一邊向曹魏上書請罪。原因:時揚、越蠻夷多未平集,內難未弭,故權(孫樹)卑辭上書,求自改厲

    第二東吳政權跟本土豪強之爭

    東吳是靠淮泗就將領(父兄留下的部下,以程普周瑜為代表)和流亡北士(從北方避亂來到江東的,以張昭、諸葛瑾為代表)在江東站穩腳跟。有人講孫堅南征北戰打出名聲,孫策打出地盤,孫權把父兄未境的霸業發展成帝業。所以東吳政權把軍政大權都抓在淮泗就將領和方流亡北士手上,勢必引起本土豪強不滿。何況東吳完全靠武力。跟江東大家族也是有仇。例如陸家,曾因為孫策攻打陸康。以至宗族百人死一半。陸遜是陸康的從孫,是陸康把他養大的。(孫權為拉攏陸家把孫策女兒嫁給陸遜。)

    公元225年江東人顧雍成為丞相,陸遜也成為大都督、大將軍。看似軍政權都到了江東人手上,東吳政權江東化。實際上顧雍只是個顧問,陸遜只是個無兵權的大將軍。東吳多次北伐,陸遜很少參與。即使參與也是不過萬人。就算陸遜統大軍,孫權必親自到前線。(東吳北伐十次至少有六次是孫權親統大軍的)

    孫權在國內實行特務統治,主要還是打壓江東人。孫權稱帝后任呂壹、秦博為中書,典校諸官府及州郡文書。呂壹、秦博就到處搜政東吳官員罪證,屢屢舉報他人。三國志:時中書典校呂壹,竊弄權柄,擅作威福,遜(陸遜)與太常潘濬同心憂之,言至流涕。當時潘濬還想在宴會中親自刺殺呂壹。三國志:濬乃大請百寮,欲因會手刃殺壹,以身當之,為國除患。但由於讓呂壹知道了,所以沒成功。

    呂壹誣告丞相顧雍、駙馬朱據、江夏太守刁嘉等人。(都是江東人和荊州人)當時包括太子和淮泗、流亡北士都上書,孫權都置之不理。後來孫權處死了呂壹,以平息眾怒。但我認為孫權心知肚明,只是拿呂壹當槍使。不久之後發生了南魯黨爭(太子和魯王爭皇位,最後賜死魯迂孫霸廢掉太子孫和。對兒子都如此,何況他人),藉著黨爭處死、流放、免官了一批江東人。而且首先拿顧、陸兩家開刀。(陸顧兩家勢力暴大而且是姻親)流亡北士淮泗將領沒事,反而升官。絕對是孫權故意造成黨爭的,因為是他給魯王的待遇跟太子一樣才引起黨爭。江東士族軍政高官的只有陸遜和顧雍,但一個沒權個顧問。南魯黨爭之後,軍政最高官都由流亡北士擔任。步騭(流亡北士)任丞相,諸葛恪(流亡北士之後)任大將軍駐武昌。孫權臨終前任命諸葛恪和滕胤為輔政大臣,都是流亡北士之後。

    東漢末年的世族豪強都是有自己的私人武裝的,利在保衛政權。但同樣也是能覆滅政權。鄧艾就曾對司馬師講不要伐吳的原因:吳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勢,足以建命。像劉備在荊州時霍峻魏延等都率領自己的部曲來投。公元219年東吳奪得荊州,但東吳也是根本不信任荊州豪強。荊州自古多俊傑,但在吳志中能入傳的也只是潘濬。也從來不從荊州全力北伐,經常是一萬、兩萬、最多時五萬。因為荊州的豪強跟蜀漢的荊州系官員都有很大的聯絡。在蜀漢為官的荊州人有:馬、龐、楊、習、向、鄧、董、蔣、羅、廖、張等。習家:習承業江陽太守、習禎名亞龐統(妹妹嫁給龐統弟弟龐林)習珍在荊州勢死不降吳等。(東吳的江夏太守習嘉應該是同宗)楊家:楊儀的哥哥早年在荊州門徒數百人,宗其德範,號為“德行楊君”向家:向郎(司馬徽學生)向寵、向條、向充等。就是廖化也不簡單。襄陽記:世為沔南冠族。就是世族豪門。而且他們盤根錯節互為姻親。豪門的子女自然是娶豪門子女。像東吳太常潘濬跟蜀漢大將軍蔣琬是表親,就有人曾告潘濬密謀投蜀漢。江表傳曰:時濬姨兄零陵蔣琬為蜀大將軍,或有間濬於武陵太守衛旌者,雲濬遣密使與琬相聞,欲有自託之計。曾經荊州向孫權獻北伐策,就是把諸葛瑾和朱然的部隊歸陸遜指揮全力從荊州北上,陛下你率大軍進入淮南牽制魏國徐、青、豫。再聯合蜀漢,讓其北伐。這次應該全力比伐,不要像以前一樣。這樣魏國軍力分散,只要有一跟勝利魏國軍心瓦解。我們就能趁勝進攻中原。孫權沒有同意。這次連一萬人都沒給陸遜,讓他坐冷板凳。

    第三頻繁北伐百姓苦於勞役,靠榨取百姓血汗以維護軍用

    東吳光從公元227年公元243年十六年間就進行了九次北伐,平均一年半就一次。公元227—公元227年的對外戰爭就不下七八次。還有蜀漢曹魏來徵來伐呢?也是要調運軍隊,徵用百姓運糧的。東吳官員多次上書講這事。

    從孫權多次下詔也可得知,東吳百姓不堪重負。 1公元234年:戰爭長期不停,百姓苦於徭役,年成有時歉收。要放寬各種拖欠的租稅,不要再督促課徵。2公元238年:天下尚未平定,敵仇仍然存在,軍民十分勤苦,我確實清楚明白。然而過分勞累百姓,這也是實在不得已而已。3公元240年:近期以來,百姓所負賦稅徭役甚重,又碰上水旱災害的年歲,糧食歉收,而官吏或有不良者,侵佔百姓務農時間,以致造成人民飢餓困苦。4公元242年:現在天下尚未平定,百姓勞苦物資貧乏。5公元250年:免去拖欠的賦稅,借貸給百姓種糧。6公元251年:省徭役、減徵賦,解除百姓因賦稅徭役帶來的苦累。

    三國之中東吳的內政統治是最差的。為解決財政費不足多次發行大錢(大面額的銅錢),榨取百姓血汗。據三國志:公元236年鑄大錢,一當五百。就是說一枚大錢抵原來的五銖小錢五百個。(大錢的重量也就是原來四五個小錢,也就是說五百銖小錢可以鑄一百個大錢。然後可以換五萬小錢,一百倍的利潤。)赤烏元年春(公元238年),鑄當千大錢。(說明東吳沒過兩年就府庫一空)劉備當年奪蜀後發行直百錢就讓後世罵的不行。(但是之後蜀漢並未發行過大錢)孫權更歷害,卻少人罵。近些年出土了東吳的當二千錢、五千錢,但三國志中並沒有記錄。有人猜測是私人鑄的。但我有個疑問就是私人鑄的老百姓認嗎?東吳政權認嗎?就算私鑄也是造東吳已發行的貨幣。就好比現在中國最大面額是一百,總不能造假幣的造五百吧。

  • 8 # 平沙趣說歷史

    當然有,而且鬧騰了很多年。

    吳國的奠基開始於195年孫策渡江攻打劉繇,200年孫策遇刺身死,孫權接掌江東,之後208年赤壁之戰,222年夷陵之戰,東吳的領土基本穩定,核心區域就在長江邊上那一片,然而就在這一片,有不少反對東吳政府的勢力,他們就是山越。

    山越不是一個統一的集團,他們廣泛分佈於東吳境內的多處山區,總人數相當龐大,歉收的時候就出山搶劫,或者有的攻佔了某處州縣還就賴著不走了。

    山越的騷擾對東吳是個麻煩,但不是主要麻煩,因為許多山越是躲在山裡過生活的,過得去不怎麼出山,更為主要的是東吳政府需要山越。

    三國之中,東吳是最沒存在感的,因為它的勢力的確不強,在那個時期江南遠不能算是魚米之鄉,說刀耕火種過分了,但地廣人稀是肯定的,東吳迫切需要人口。

    有人口,就有賦稅,有兵源,東吳的實力就能增強,為此孫權拼了命地琢磨增加人口,經常派人到淮河流域的曹魏邊境劫掠人口,還曾派衛溫出海去找海島,因為他聽說島上有人。

    在這種情況下,孫權是不會允許太多的人躲在山裡的,所以對山越的清掃行動經常展開,抓來的人就分給軍隊和地主,要麼當兵,要麼當佃戶,給東吳賣命交稅,比如諸葛恪,就曾抓來十萬山越,其中四萬充實軍隊,六萬用來種地,可是個大功勞。

    東吳清掃山越,山越自然反抗,你來我往,東吳境內一直不怎麼太平,也影響著東吳勢力的增長。

  • 9 # 蘇格拉薩

    江東地區隨著戰亂去了許多北方世族,在加上孫堅孫策屬於淮地的外來戶,所以藉助周瑜張昭等江東世族穩住根基是重要的。

    吳國主要問題在於山地越族經常叛亂,畢竟南方河流縱橫,崇山峻嶺無數,所以有些蠻族勢力還是根深蒂固的

  • 10 # 靖遠0204

    吳國的後顧之憂主要有三,一是士族大姓,東吳很多軍隊都是這些大族的私人部曲,他們並不是一直對孫氏這個外來政權完全擁護的。這也是為什麼在決定國運的戰爭中像赤壁之戰、猇亭之戰等戰役中只能派出數萬人迎戰。要知道,當時東吳可是有20-30萬帶甲之士的。二是南方數省的山越勢力,有些類似於蜀漢的南中地區,不時的反叛,嚴重影響後方的統治。三當然是西面的蜀漢,要知道荊州就是他們從蜀漢手中偷走的。蜀漢因此而劉關張殞命,喪師辱國,這個仇東吳知道分量有多重。所以一旦有機會,蜀漢是不會放過他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黃金大漲需要3個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