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江湖橙子哥

    鄉鎮農機管理服務站的改革與發展

    摘要:為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的轉變,為實現農業產業化,達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做出貢獻,文章對縣鄉鎮農機站的改革與發展做了探討。

    1 發展沿革

    改革開放初期,各級職能部門不同程度的進行了機構改革和體系建設完善工作,各鄉鎮(原人民公社)基層站所按照省政府的統一安排部署,重新進行了命名登記和定位。原農機站更名為農機管理服務站,工作職能得到了進一步強化,工作職責更加明確。

    在農村經濟日益好轉的同時,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和努力,鄉鎮農機管理服務站的各項工作也取得了較好的成效,自身發展和管理服務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不論是機務管理、安全生產方面,還是油料配件供應、技術指導和技術培訓等服務方面,都得到了社會、各級政府及農民的認可和好評。

    剛進入二十一世紀,農村經濟的發展模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過去農業生產經營模式由集體(統一)轉變到了承包(分散),雖然促進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提高了農村經濟水平,但就發展現代農業來說,卻受到了極大限度的制約。如一家一戶的農業生產經營,由於耕地面積少、資金投入不足,農民對現代高效農業認識不足等,結果造成農田基本建設搞上不去,機械利用率低,生產作業成本高,

    生產作業質量差,生產糧食的質和量及經濟效益難以保證等,農機化發展的步伐也逐漸緩慢下來。

    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國民經濟和建設發展環境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農村經濟的發展也開始向現代農業的方向邁進。作為最新發展階段的農業,現代農業是指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的社會化農業。而中國是農業大國,有十三億人口,其中農民就有八億多。人們要吃飯,我們要種很多的糧食,而且是那些品質好的糧食。十二五規劃明確指出,要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早日實現城鎮化,促進農業現代化。

    十一五期間,農機化工作開始得到了重視,中央出臺了相關法規和扶持政策,各項改革發展工作也逐漸步入了調查規劃實施階段。

    2 現存問題

    2.1 機構名稱混亂

    農機化系統機構設定一直存在著重疊偏離和名稱混亂等問題,縣級以下尤其嚴重。原縣級農機管理部門統稱為農業機械管理局(科級)。機構改革後,有稱為農業機械管理局(科級)的,有稱為農業機械管理總站(副科)的,有稱為農機管理服務中心(副科、股級)的,有稱為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站(副科、股級)的;原鄉鎮農機管理服務站(股級)有稱為農機管理服務站(股級)的,有稱為農機管理服務中心(股級)的,有稱為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站(股級)的,五花八門,眼花繚亂。

    2.2 工作中心偏離

    鄉鎮農機管理服務站的工作職能是農機管理,安全生產宣傳、教育和檢查監督,農機新技術、新機具的引進、試驗示範和推廣應用,農機技術培訓、指導和服務,農機資訊收集整理和傳播。就工作職能來看,過去基層站工作重點是農機管理和安全生產,主要任務是統計報表。鄉鎮站在逐步失去管理服務職能的同時,多數工作人員被政府常年抽調抓中心工作,業務工作基本荒廢。

    2.3 技術力量短缺,人員素質偏低

    鄉鎮站現有工作人員的知識層面參差不齊,老齡化嚴重,多數鄉鎮站已經出現人員斷檔問題。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院校停招沒有對口專業畢業生;二是地方政府為了緊縮財政,減輕財政壓力,採取站所人員只出不進,自生自滅的管理策略。三是沒有辦公經費。鄉鎮農機管理服務站的工作人員根本沒有進修和接受培訓的機會,工作環境條件差,生活待遇低。

    2.4 基礎設施差,工作無抓手

    多數鄉鎮農機管理服務站沒有固定的辦公場所,基本上是借住政府一間辦公室,一張桌子一把凳。試驗示範推廣無裝置、無基地,技術指導服務下鄉沒有交通工具。

    3 意見建議

    3.1 強化改革發展意識,認真貫徹落實有關政策

    改革發展不是針對某個人的,作為各級政府和領導應從大局長遠

    出發,摒棄功利意識,為振興中華,發展中國現代農業,加大改革發展力度,徹底改變農機化工作現狀,為農機化事業的健康快速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3.2 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完善各項工作機制

    鞏固發展好改革成果,必須要加強組織和領導。改革只是一種手段,促進發展才是我們真正要達到的目的。一個再好的機構體制,也需要健立一個好的工作機制來激發和調動每個工作人員的工作

    積極性,只有建立健全各項工作制度,才能保證各項事業的順利發展。

    3.3 明確工作重點,發揮公益性服務功能

    根據發展現代農業的需要,鄉鎮農機管理服務站從現在起,應把工作重點轉移到農機新技術、新機具的引進、試驗示範和推廣應用,農機技術培訓、指導和服務,農機資訊收集整理和傳播上來。同時作為基層一線的公益性職能部門,應該把農機管理服務站的名稱統一修正為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站,名正言順地為三農服務。

    3.4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業務水平和工作能力

    積極爭取政府和領導的支援,加強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做到辦公有場所,試驗示範推廣有基地,宣傳、教育、培訓有陣地,技術指導服務有目的。要加強自身發展的能力,可以透過專業技術等優勢,採取聯合或自主經營等方式,開闢自我發展壯大之路。

  • 2 # A樹深時見鹿

    1改革開放初期,各級職能部門不同程度的進行了機構改革和體系建設完善工作,各鄉鎮(原人民公社)基層站所按照省政府的統一安排部署,重新進行了命名登記和定位。原農機站更名為農機管理服務站,工作職能得到了進一步強化,工作職責更加明確。

    在農村經濟日益好轉的同時,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和努力,鄉鎮農機管理服務站的各項工作也取得了較好的成效,自身發展和管理服務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不論是機務管理、安全生產方面,還是油料配件供應、技術指導和技術培訓等服務方面,都得到了社會、各級政府及農民的認可和好評。

    剛進入二十一世紀,農村經濟的發展模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過去農業生產經營模式由集體(統一)轉變到了承包(分散),雖然促進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提高了農村經濟水平,但就發展現代農業來說,卻受到了極大限度的制約。如一家一戶的農業生產經營,由於耕地面積少、資金投入不足,農民對現代高效農業認識不足等,結果造成農田基本建設搞上不去,機械利用率低,生產作業成本高,

    生產作業質量差,生產糧食的質和量及經濟效益難以保證等,農機化發展的步伐也逐漸緩慢下來。

    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國民經濟和建設發展環境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農村經濟的發展也開始向現代農業的方向邁進。作為最新發展階段的農業,現代農業是指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

    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的社會化農業。而中國是農業大國,有十三億人口,其中農民就有八億多。人們要吃飯,我們要種很多的糧食,而且是那些品質好的糧食。十二五規劃明確指出,要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早日實現城鎮化,促進農業現代化。

    十一五期間,農機化工作開始得到了重視,中央出臺了相關法規和扶持政策,各項改革發展工作也逐漸步入了調查規劃實施階段。

    現存問題

    1 、機構名稱混亂

    農機化系統機構設定一直存在著重疊偏離和名稱混亂等問題,縣級以下尤其嚴重。原縣級農機管理部門統稱為農業機械管理局(科級)。機構改革後,有稱為農業機械管理局(科級)的,有稱為農業機械管理總站(副科)的,有稱為農機管理服務中心(副科、股級)的,有稱為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站(副科、股級)的;原鄉鎮農機管理服務站(股級)有稱為農機管理服務站(股級)的,有稱為農機管理服務中心(股級)的,有稱為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站(股級)的,五花八門,眼花繚亂。

    2、 工作中心偏離

    鄉鎮農機管理服務站的工作職能是農機管理,安全生產宣傳、教育和檢查監督,農機新技術、新機具的引進、試驗示範和推廣應用,農機技術培訓、指導和服務,農機資訊收集整理和傳播。就工作職能來看,過去基層站工作重點是農機管理和安全生產,主要任務是統計報表。鄉鎮站在逐步失去管理服務職能的同時,多數工作人員被政府常年抽調抓中心工作,業務工作基本荒廢。

    3 、技術力量短缺,人員素質偏低

    鄉鎮站現有工作人員的知識層面參差不齊,老齡化嚴重,多數鄉鎮站已經出現人員斷檔問題。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院校停招沒有對口專業畢業生;二是地方政府為了緊縮財政,減輕財政壓力,採取站所人員只出不進,自生自滅的管理策略。三是沒有辦公經費。鄉鎮農機管理服務站的工作人員根本沒有進修和接受培訓的機會,工作環境條件差,生活待遇低。

    4、 基礎設施差,工作無抓手

    多數鄉鎮農機管理服務站沒有固定的辦公場所,基本上是借住政府一間辦公室,一張桌子一把凳。試驗示範推廣無裝置、無基地,技術指導服務下鄉沒有交通工具。

    3 意見建議

    1 、強化改革發展意識,認真貫徹落實有關政策

    改革發展不是針對某個人的,作為各級政府和領導應從大局長遠

    出發,摒棄功利意識,為振興中華,發展中國現代農業,加大改革發展力度,徹底改變農機化工作現狀,為農機化事業的健康快速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2 、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完善各項工作機制

    鞏固發展好改革成果,必須要加強組織和領導。改革只是一種手段,促進發展才是我們真正要達到的目的。一個再好的機構體制,也需要健立一個好的工作機制來激發和調動每個工作人員的工作

    積極性,只有建立健全各項工作制度,才能保證各項事業的順利發展。

    3、明確工作重點,發揮公益性服務功能

    根據發展現代農業的需要,鄉鎮農機管理服務站從現在起,應把工作重點轉移到農機新技術、新機具的引進、試驗示範和推廣應用,農機技術培訓、指導和服務,農機資訊收集整理和傳播上來。同時作為基層一線的公益性職能部門,應該把農機管理服務站的名稱統一修正為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站,名正言順地為三農服務。

    4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業務水平和工作能力

    積極爭取政府和領導的支援,加強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做到辦公有場所,試驗示範推廣有基地,宣傳、教育、培訓有陣地,技術指導服務有目的。要加強自身發展的能力,可以透過專業技術等優勢,採取聯合或自主經營等方式,開闢自我發展壯大之路。

  • 3 # 蘭花記

    改革創新農技站服務體系的經驗和做法[理論與研究]摘要:創新貫穿於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改革的全過程,透過加強科技隊伍建設、完善農技推廣網路體系、強化基礎設施、創新工作機制和服務手段,增強農技服務職能,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提升了全縣農技推廣工作的整體水平。

      以糧食生產為主,農、林、牧綜合協調發展的典型旱作雨養農業縣,全縣耕地面積2.67萬近年來,把創新貫穿於服務體系改革的全過程,透過加強科技隊伍建設、完善農技推廣網路體系、強化基礎設施、創新工作機制和服務手段,增強農技服務職能,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使農業科技貢獻率不斷增長,農業技術推廣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廣大科技人員在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糧食產量和增加農民收入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農業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範,重點科技專案實施、重大病蟲害的防控和農資市場監管、農產品質量安全等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由20世紀80年代的27%提高到現在的49%,有力地推動了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1、完善網路體系,推進組織創新

      農業發展靠科技,科技推廣靠體系。始終把農業科技網路體系建設作為促進農業科技進步的重要舉措,不斷堅持以政府構建為主體,以強化公益性職能為主導,以開展多元化服務為宗旨的新型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改革,農技創新能力、農技轉化應用能力和農技推廣管理能力不斷得到提高。一是不斷加強科技服務網路體系建設。進一步鞏固和充實完善“縣有中心,鄉有站,村有科技示範戶,社有農民技術員”的四級科技服務網路體系。目前全縣擁有縣鄉農技推廣服務單位16個,其中:縣中心1個,鄉鎮農技站15個,區域農技站2個,重點鄉鎮農技站1個。全縣15個鄉鎮農技站安排大專院校畢業生長期蹲鄉駐點,並配備了現代化的辦公裝置,建立了檔案資料室和諮詢服務部,全方位開展科技服務工作。與此同時,在村社建立了科技服務組,配備專職農民技員,發展培植了大批科技示範戶,組建了15個鄉鎮科委,發展了農技協會、研究會、科普協會等多種形式的群眾自主服務組織。二是積極組建新型農業專合組織。按照“民辦、民營、民受益”的原則,在全縣培育發展帶動作用較強的農業專合組織102個,會員總數達到5 139人,輻射帶動農戶4.20萬戶。三是培育發展專業市場,發展訂單農業。為了拓展產銷銜接空間,解決農民的後顧之憂,我們把培育壯大市場作為重中之重,經過幾年的努力,目前全縣已建成中藥材、西瓜等專業批發市場7個,糧食批發市場30多個,促進了訂單農業的發展。這些組織在解決農產品銷售難,幫助農民增產增收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009年全縣農產品有組織銷售佔到了總銷售量的60%以上。

    2、加強隊伍建設,壯大技術力量

      徽縣堅持把提高科技人員素質,加快農技人員知識更新速度,培養技術精湛、作風優良的專業技術隊伍,作為搞好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創新的首要任務常抓不懈。一是堅持經常開展農技人員的政治素養教育和業務技能、法律法規培訓活動,提高農技人員的綜合素質;二是鼓勵科技人員參加農業大中專院校相關專業的自考學習,對非專業人員進行專業強化培訓,提高農技推廣人員的學歷層次;三是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加強與農業科研院校和科技園區的技術交流。每年都要組織縣鄉村農業技術人員赴省內外農業示範園區參觀考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情況,使技術人員開闊視野,增長見識,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四是積極開展學術交流和理論研究。科技人員每年都要有至少2篇以上的論文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目前,全縣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擁有農技人員152人(其中縣中心42人,鄉鎮110人),具有大專以上學歷144人。高階職稱2人,中級職稱8人,初級職稱 144人。每年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或業內交流論文都在15篇以上。

    3、改善基礎設施,提高服務效率

      為了適應新形勢下農技推廣工作的要求,我們依託專案建設配置了先進的儀器裝置,提高了科技推廣的裝備水平。一是先後購置了車輛、微機、鐳射印表機、高速油印機、數碼攝相機、掃描器等,並接通了寬頻網,實現了無紙化辦公,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開通了“121”農業科技服務熱線,開展24h無盲區服務;三是建立了全市一流的多功能實驗室、化驗室;四是配備了投影儀、影碟機等現代化電教裝置和孢子捕捉監控儀、光電顯微鏡、原子吸收儀、紫外線光度計、純水儀等各種先進的檢驗檢測裝置。目前,縣中心辦公樓2棟,鄉鎮區域站3棟,擁有科技下鄉服務車3輛,擁有化驗儀器裝置85臺(件),病蟲害應急與控制儀器裝置1 348臺(套),工作面貌煥然一新,服務手段日趨先進,實現了資訊網路化、辦公自動化。

    4、創新工作機制,強化內部管理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針對農技推廣體系在管理體制、執行機制等方面與當前形勢不相適應的問題,從最佳化內部結構和健全規章制度入手,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增強了農技推廣工作的活力。一是最佳化結構。對現有人員進行合理分工,將公益性職能和經營服務分開,做到人盡其才,各司其職。同時,建立了中藥材指導站,拓寬了服務領域。透過人員機構的合理配置,充分調動了工作人員積極性,初步形成了集技術推廣、培訓教育、農業執法、農產品質量檢測、經營服務為一體的農技推廣工作新格局。二是落實“三制”。即:“工作責任制”、“工效掛鉤制”和 “利益驅動制”。切實做到以制度管理人,以制度約束人,以制度激勵人,以制度促進各項工作的落實。按照工作職能和業務範圍,進行合理設崗定編定員。設定了農技推廣綜合管理、中心辦公室、農技推廣站和諮詢服務部等8個職能崗位。按照崗位確定人員,按照不同職稱和工作崗位確定工作人員職責範圍,讓每位職工依編進崗,依職定責,因才施用。四是開展“農業科技特派員創業”活動。縣中心先後派20多名科技特派員深入6鄉鎮60多村包片抓點,建立不同模式高效農業示範點,在促進農業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同時,使科技人員工作能力在實踐中得到了鍛鍊和提高,體現了自身價值,積累了農技推廣工作新經驗。

    5、創新服務手段,增強服務功能

      在農技推廣服務手段上,改變過去單純的宣傳培訓和技術指導推廣方式,積極探索適應新階段農民需求變化和現代農業發展的農技推廣新路子。一是堅持走“行政單位+推广部門+科研院所+技術”的推廣新路子,大力發展區域性特色產業,發展訂單農業,開展產前、產中、產後全程服務,有效解決農業技術推廣“最後一公里”的問題。二是結合重點科研專案實施和農技措施推廣,建立了“農技人員+科技示範戶+農戶”的推廣方式,實現了農技人員、科技示範戶和廣大農民的有效連結,構建了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快速轉化通道。三是以科技示範(試驗)點+農戶的推廣方式為基礎,探索建立科技示範園區的新路子。實現了示範點建設上的“四個轉變”即:由以往的產前技術指導向 “公司+基地+農戶+技術”的訂單農業方式轉變。在中藥材產業開發和鮮食玉米技術推廣中,加強與芳香植物公司、新天藥業公司、天水昌盛食品公司、隴原種業公司等多家企業和科技示範戶、種植大戶的聯合協作。公司出資金、包產業,農技部門提供技術,創辦高新技術科技示範園區,展示名優品種、以大戶帶周邊,以訂單保效益,實現了企業、種植大戶與農業生產者的互利共贏。由單一種植糧食作物向“間、套、復、帶”立體栽培的高產高效田模式轉變。示範推廣“糧-瓜”、“糧-菜”、“糧-藥”、“瓜-菜”等1年多熟模式,實現了我縣耕作制度的革新,提高了土地集約化程度。由新品種、新技術分割槽域單一布點示範向綜合集中展示轉變。狠抓了10個集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為一體的農業綜合示範亮點,輻射帶動了以測土配方施肥、地膜覆蓋、間套復混、立體種植、節水灌溉、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新技術的推廣普及。由小範圍示範向糧油瓜菜優良品種全覆蓋示範轉變。圍繞糧油、中藥材產業開發,建立了高標準示範點40多個,發揮了輻射帶動和典型引路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球迷說“恆大的成功啟示我們,搞青訓不如挖人”,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