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科學教育法
-
2 # 十八點心理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關係到祖國的未來發展,因為青少年是朝氣蓬勃的年齡階段,他們是長身體、接受知識的年齡階段。但是有很多的青少年因為網路的虛幻世界,而陷入進去,影響了學習成績和身體的發展。幫助“鴕鳥少年”走出網路虛幻世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引導:
第一:家長們的陪伴。孩子在青少年階段,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和支援,因為是青春期階段,比較叛逆,這時候他們的內心也是很矛盾的,有很多話不知道對誰去說,心情就會鬱悶。這時候父母作為一個傾聽者去聽孩子的內心想法,幫助他們解決心理困惑,那麼他們的注意力就會離開網路世界了。
第二:老師的談心。陪伴青少年時間比較長的除了家長,剩下的就是學校的老師了,老師或者班主任要多跟“鴕鳥少年”談心,講解網路的危害以及影響自己的成長。老師的包容度和真誠度要有,不要總是責怪他們,不要因為他們網路遊戲就批評或者吼他們,那樣他們會更加逆反,會繼續在網路世界裡面沉迷。學會和他們做朋友,把他們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信任和理解他們,這樣,老師說的話,“鴕鳥少年”們就會聽到心裡去。
第四:學校可以開展戒除虛擬網路世界的主題講座。讓他們意識到虛擬的網路世界會給他們今後的生活帶來哪些困難。最好是邀請他們自己來講授虛擬世界的危害,這樣是對自己的警醒,也是對老師同學們的一種承諾。從而改變目前“鴕鳥少年”的狀況,把心思都放在學習上。
-
3 # X能力者
之前看過一本書,叫《遊戲化實戰》,講的是遊戲或者遊戲化實踐對人的八種行為動機的揣摩和迎合。在精心的設計面前,即使是成年人,也少有人能夠有力抵抗具有鮮明遊戲化特徵的網路虛幻世界的誘惑,更遑論判斷力和自制力均較弱的青少年了。
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沉溺於具有鮮明遊戲化特徵的網路虛幻世界,並不是青少年的錯,而應是人性的固有屬性與遊戲化的提供發生了錯誤的關聯的鍋。
如此,回覆人性的固有屬性與遊戲化的提供之間關聯的正常狀態,應是幫助青少年走出網路虛幻世界的根本出路。對此:
1.最優的回覆是在網路虛幻世界之外為青少年提供類遊戲化的學習和生活安排,使其在正常的學習和生活中也能獲得相當甚至超過類似於網路虛幻世界帶給其的體驗,包括但不限於史詩意義與使命感、進步與成就感、創意授權與反饋、未知性與好奇心、虧損與逃避心、社交影響及關聯性、稀缺性與渴望、所有和擁有感等。
2.次優的回覆是引導青少年客觀認識網路虛幻世界及其帶來的體驗,引導青少年不斷增強自身的自制力,以有效抑制網路虛幻世界的負面影響。
3.最後無奈的選擇則是徹底斷掉青少年與網路虛幻世界之間的關聯。
關於如何幫助“鴕鳥少年”走出網路虛幻世界,其實是心理科學在實踐中的具體應用。不考慮人性和動機,只會治標不治本,或者死灰又復燃。
-
4 # 大正小雨家庭教育
7-15歲這個年齡段,很多家長諮詢同樣一個問題,孩子控制不住網癮怎麼辦?首先要知道孩子上網都幹了些什麼,主要是兩個,第一個是網路遊戲,第二個是網路聊天,我們首先說網路遊戲。
一、首先家長不必太著急
有網癮的孩子非常多,你家孩子不是個例有網癮的孩子能多到什麼程度?這個比例不好說,從我家孩子,以及我家孩子小時候的同學來看,在小學階段有網癮的孩子,比例不少於1/3。所以家長不必太擔心。電子遊戲的吸引力非常大,很多成年人都沉溺其中難以自拔,所以孩子有網癮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孩子有網癮不等於學習一定不好,也不等於自制力差。我家孩子後來學習成績在他那一屆同學中還不錯,高考上了一個211工科院校。
二、沉溺網路遊戲的根源在哪裡?
美國孩子沉迷網遊的比例較小,中美孩子的對比能夠讓我們看清,中國孩子孩子沉迷網路遊戲的根源在哪裡。
1、來自父母的影響。中國的父母很多都喜歡上網玩遊戲,而美國的家長玩網路遊戲的就少得多。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已經是全電腦化辦公,美國的孩子是看著父母用電腦辦公長大的。也就是說,父母先於孩子用電腦,“網路資訊源”、“網路工具化”是家長從一開始就給孩子灌輸的對網路的認識,孩子們也自然地把電腦和網路當成了主要的資訊獲取工具、工作的工具,而不是娛樂工具。
再者因為文化或者經濟原因,中國的家庭成員多進行相對封閉式的家庭活動及休閒遊戲,而國外的家庭更喜歡開展戶外形式的家庭活動,如旅遊、健身活動等。因此,中國父母喜歡網路遊戲的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了自己的孩子,造成了孩子對“網路娛樂化”認識的根深蒂固。
2、來自學校的影響
中國的孩子在學校除了學習還是學習,課外活動、甚至連體育課都被取消了,讓孩子輕鬆快樂的事情不多,他們被動、壓抑,沒有選擇和掌控的感覺。而在遊戲中,孩子有放鬆和掌控的感覺,有很大的樂趣。
而國外的孩子在學校享受的活動非常豐富,學校裡有各種各樣、名目繁多的社團組織,讓孩子有了許多機會來自主選擇發展自己喜歡的興趣愛好。多姿多彩的活動會讓孩子發現,現實中的快樂要遠遠大於虛擬世界中的樂趣。
3、來自教育和就業壓力
中國的父母和孩子可能是世界上壓力最大的人了。學業的壓力、就業的壓力、競爭的壓力、父母盼子成龍的願望,使孩子壓力過重,感到很累、很辛苦、感受不到快樂。在網遊世界,他們主宰一切,自由放鬆。如此“天壤之別”的兩個“世界”讓孩子本能地躲避現實,因此他們一旦在網路世界尋找到了快樂,就會沉迷於網遊當中。
國外的孩子則沒有這樣大的壓力。他們的父母大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得快樂,而不是一定要求成功。中國的文化教育孩子只有取得成功才會感到快樂,國外的文化告訴孩子快樂是成功的源泉。這樣的文化差異,容易使我們的孩子逃避到網路世界裡去獲得虛擬世界的滿足和快樂。
三、預防孩子沉溺網路的方法:
如何避免孩子沉迷網路?掌握一個基本原則:帶孩子參加多種現實活動,讓他在現實生活中感到快樂
1、父母做好示範。在家裡不打遊戲,不聊天。用電腦和網路只是工作,給孩子一個概念,網路是用來工作的,不是用來娛樂的。
2、父母要多陪伴7-15歲的孩子。帶孩子參加各種有趣的活動。
我當時是這樣做的:只要不出差,每天下午下班後,回到家帶上孩子再去單位(單位離家2.8公里,騎車15分鐘)打乒乓球。避免他一個人在家(他媽媽當時工作忙,要晚上9點多才回家。)無聊,想玩遊戲。孩子也願意跟我去單位。週末的時候,我們一家三口會開著摩托車去爬野山,孩子也喜歡去爬山。
暑假期間,請孩子自主選擇一個體育運動班,他選擇的是乒乓球有很多的活動充實了他的生活,避免了他一個人在家裡無聊上網遊戲。
四、孩子已經形成網癮怎麼辦?
1、首先是要和孩子保持心平氣和的溝通,有溝通才能可能發揮影響,切不可和孩子衝突對立,關閉溝通的大門。
一位父親向我抱怨:“12歲的兒子從來不主動和我說話,他只喜歡上網遊戲或聊天。”
我說:“是你要和孩子溝通,當他看到你願意和他互動,而不是一心想要改變他時,他才會敞開心扉。這樣才能瞭解孩子多年來的真實感受。”
我家孩子上初中的時候,有一陣沉迷網路遊戲,我是這樣跟孩子對話的:
我:你這麼喜歡網路遊戲,將來去網路遊戲公司工作,怎麼樣?
孩子:好啊。
我:世界上最好的網路遊戲公司是哪一家?
孩子:暴雪公司。(我從來沒有聽說過這家公司,從孩子口中才知道這是一家知名的美國公司。)
我:你給暴雪公司寫封信,說你非常喜歡他們的遊戲,希望將來能到他們公司工作,問問他們招人需要什麼樣的條件,要什麼學校什麼專業的畢業生,你照著他們錄取人的標準去努力,怎麼樣?
孩子:可以考慮。
後來的幾個月裡,我還幾次問過,他給暴雪公司的信怎麼樣了?孩子一直沒有寫,這件事就黃了。我說這件事,是說保持溝通,比直接打壓效果好。
如果你完全禁止他玩遊戲,會讓他偷偷出去玩。如果你訓斥他管不住自己,會讓他覺得自己是個自制力差、沒有出息的孩子,會打擊他的自尊和自信。可能會導致他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2、以疏導為主,鼓勵孩子自己認識到網癮的錯誤,主動去克服網癮。相信孩子的判斷力,孩子明白什麼是最重要的事情。
疏導,就是儘可能給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找到樂趣。多陪伴、多溝通。相信孩子明白什麼是最重要的事情,相信孩子的自制力。相信孩子有自己的判斷力。知道無節制地上網遊戲,是不對的。我家孩子的一個同學就曾經給我愛人說過:“我學習不好就這樣了,鄭雲龍不一樣,他學習好,不要讓他玩遊戲了。”並告知我愛人孩子偷偷去哪個網咖了。我愛人就找到了那個網咖,在那裡把兒子抓住了,後來他也沒有再去過。這件事讓我明白小學生心裡很清楚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他們有正確的判斷力。
承認遊戲的吸引力,告訴孩子人要做兩種事,一種是自己需要做的事,這是責任。另一種是自己喜歡做的事,這是樂趣。缺一不可。然後和孩子一起規劃學習、上網的時間表,把這個時間表貼出來,監督他完成,做得好有表彰,做得不好,要有懲罰。這樣做就是以疏導為主,效果還是不錯的。
3、以封堵為輔。在網路遊戲強大的吸引下,十幾歲的孩子很難抵禦誘惑,封堵也是必不可少的。
A、監督他的行蹤,查明他是否偷偷玩遊戲了。抓住他他會剋制。例如我上面講的在家晚上偷玩遊戲,抓住一回,以後就沒有再這樣過。
B、如果孩子一個人在家,無法監督的時候,設定電腦開機密碼,上網密碼等等。
C、慎重給孩子買智慧手機、Ipad,尤其是還在上小學的孩子們,孩子有了條件這些東西,上網遊戲很方便,就會忍不住拿出來玩一會兒。
D、不要放棄孩子讓他破罐子破摔。不要把孩子交給社會上所謂的“戒網癮”學校、機構,從各種報道出來的資訊看,那裡是摧殘孩子的“集中營”,把孩子送到哪裡,會導致孩子與父母更加激烈的衝突和對立。要深信:溝通、陪伴和愛,是幫助孩子克服網癮最好的辦法。
一個諮詢案例:有位13歲男孩的媽媽找我們諮詢,她兒子上初二,突然成績下降,原因是沉溺於玩手機。嚴重到平時不和媽媽說話,甚至吃飯都不和媽媽在一個桌子上。我們告訴她,尊重、陪伴、鼓勵。和孩子建立親密聯絡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他反思他自己了自己的過錯,她以前和孩子說話不是命令就是指責“你不能這樣,你必須那樣……”,按照我們的指導她改變了說話口氣,讓孩子感覺到家的溫暖和媽媽的愛。幾天後這位媽媽欣喜的告訴我:“今天早晨,我拍著他的肩膀說‘媽媽愛你’,孩子沒有說話。我一直擔心他會推開我,他沒有!真好!而且不再自己跑到屋裡吃飯了,肯和我們一起吃飯到了。”媽媽還讓孩子在週六邀請同學們來家裡玩,媽媽熱情招待他的同學,讓他找到自己在家裡的地位,樂於和媽媽交流了。
孩子有判斷力,知道該怎麼做。只要我們真正用心體會孩子的感受,每個孩子內心都有一顆積極向上的種子。
孩子網癮的另一個可能是聊天:相比遊戲來說,網路聊天對孩子影響的不確定性更大。可能遇到良師益友,也可能遇到色狼、騙子。
除了同學、老師、家長之外,其他聊天的好友,父母應該掌握,讓孩子在父母的監督下聊天。網路聊天對孩子的吸引力,遠遠沒有網路遊戲那麼大。按照解決網路遊戲沉迷的方法,可以有效解決網路聊天。
-
5 # 樂樂147554
這是一個社會問題,尤其是8一15歲的兒童,沉迷於網路,大多沉迷於遊戲,各家有各家的辦法,首先是家長,陪同作做業,陪同玩耍,多作體育活動,戶外運動,和小朋友多交流,不要獨自一人待在家裡。再一個是老師,培養孩子們的業餘興趣,如打球、音樂、樂器、畫畫、書法等。
-
6 # 美欏
滴滴滴,伴隨著一陣震動,你知道是有人在QQ上找你聊天了,你熟練地掏出了手機,指尖飛動,如同貝多芬在維也納演奏《命運交響曲》。
——什麼是“行為上癮”
要了解行為上癮,首先我們要知道一位著名的美國心理學家、行為學家、作家、發明家——斯金納——他發明了著名的斯金納箱。
他將一隻禁食24小時的小白鼠放入一個有機關的箱子裡,小白鼠在偶然中觸動機關,就能得到食物。
一段時間後,小白鼠尋得了獲取事物的方法,學會了自己壓桿取食。斯金納將一隻禁食24小時的小白鼠放入箱內,偶然間它觸碰到拉桿,獲得了食物。
白鼠開始時可能沒有將二者關聯,單重複幾次後,就形成了壓桿取食的條件反射。
試驗結果是:小白鼠“成精了”——學會了拉拉桿。
透過實驗斯金納認為:有機體做出的反應與其隨後出現的刺激條件(強化物)之間的關係對行為起著控制作用,它能影響以後反應發生的機率,即:操作性條件反射。
不停玩手機的簡單來說,我們就好比斯金納箱中的“小白鼠一樣”,手機內的精彩的、實時的、有趣的影片、文字、軟體即是刺激條件,隨著我們不斷地促使我們不停的拿出手機進行瀏覽、閱讀、使用時,就是在不停的進行強化學習,最終的結果就是我們被手機“俘虜”了,這就是“行為上癮”。
——我們為什麼會“上癮”
上癮的根源是大腦中有一塊叫做快感中樞的區域,當人們偶然做一件事(玩手機)的時候,快感中樞被刺激到了,分泌出大量令人愉快的多巴胺。
快感中樞為了獲取更多的多巴胺,會讓我們不斷地去做這件事情(玩手機)。
這樣,我們就從生理角度對這件事情(玩手機)上癮了。
上癮的根源是大腦中有一塊叫做快感中樞的區域,也就是說生理結構決定了每個人都有上癮的可能性。
它的原理是當人們偶然做一件事(如玩手機)的時候,快感中樞被偶然刺激到了,分泌了大量令人愉快的多巴胺。
當你再去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快感中樞就會讓你的大腦去學習,以便可以反覆獲得這種愉悅。然後,大腦就對做這件事(玩手機)產生期待,再然後就是渴望,也就上癮了。
——我們該怎麼去如何去克服“行為上癮”
一、用好習慣去代替壞習慣
我們每天不斷地的掏出手機下意識地的點開各種無意義的軟體,其實是為了我們同樣也是獲得了一種安撫感。
我們可以使用球等小玩具替代手機,在克服行為上癮的同時,達到一定的排除壓力,降低焦慮感的作用。
二、積極的自我暗示
建立新新習慣很困難。
我們對此很清楚,培養新習慣的主要挑戰主要在於長時間的,不堅持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幾年,習慣不會成為常規堅持,我們總會在放棄與堅持之間掙扎,在這裡,積極的自我暗示非常重要。
在這一脆弱的階段,必須保持警惕,保護所取得的進展。這很難辦。
於是心理學家想到了一個新的辦法——加速新習慣的形成——既然堅持習慣很難,那就減少堅持所需的時間。
比如說我正在努力避免玩微博,每當我受到誘惑或下意識地拿起手機,我試著可以對自己說:“我不能玩微博。”而不是也可以說:“我不能玩微博。”
兩者聽起來大同小異,但其實不然。“我不能玩”的表達暗示著我們不受我的控制,把控制該行為的責任交到了外部因素手裡,這會使我們人失去力量,正在喪失對事物的控制力,“我”成了這段無形關係裡面的弱勢者,被迫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並且人們往往有“反抗精神”,越是不準做的事,越是想做。
相比之下,“我不玩微博”是一個主動的說法,說明這是“我”自己主動不去做的事,這會讓我表示對事物擁有“掌控感”。
帶給我更多的力量,並暗示:我就是那種原則上不玩微博的人。
三、藉助懲罰的力量
獎勵比懲戒更有趣,但如果想要改變習慣,小小的懲戒或更為有效。
這是一個遍佈心理學的古老想法:我們對損失和負面事件的靈敏度,遠遠高於對勝利和積極事件的靈敏度。
例如我拿出一枚硬幣並告訴你如果硬幣落下時是正面圖案,你贏1萬元,如果是反面圖案我贏1萬元。
經過實驗資料證明,哪怕這個遊戲十分公平,但損失1萬元的前景比贏取1萬元的前景更讓人望而卻步(正常人群裡僅1%-2%的人願意玩這個遊戲)。
人的意識受損失的吸引,大腦關注損失帶來的潛在痛苦,遠遠大於獲利帶來的潛在喜悅。於是我們可以藉助負面反饋的力量來打消糟糕的上癮習慣。
首先為自己,設定一個目標,例如現在我每天平均花3個小時的時間在玩手機遊戲上,而接下來的4周內,我希望每週把這個數字減少15分鐘。到第四周結束的時候,我希望自己每天平均玩手機遊戲不超過2小時。
找到一個身邊要好的朋友,把我的目標計劃告訴他,並每週開始的時候向他轉賬1筆錢(分量足夠,但不至於連續四周讓自己我感到拮据),請讓他對我進行監督,如果每週我沒有完成目標,那麼這筆錢就歸他所有,若是完成了目標,那麼這筆錢可以歸還給我或者一起吃頓美食。
四、構建遠離誘惑的環境
就在這一刻,你跟自己的手機相隔有多遠?你不動腳就能拿到它嗎?另外你睡覺的時候,伸手就能拿到自己的手機嗎?把誘惑放到手拿不到的地方,你會發現自己其實沒那麼需要它了。睡覺前把手機放到遠離床的桌上,既能減少手機對人體的輻射,又能讓自己睡個好覺啦!
-
7 # 科學教育法
先認清事實,看下文:
大家要認清一個基本事實,孩子的自殺,主因是孩子玩手機網路遊戲導致。其它因素幾乎是藉口。因為,中國有5000萬網癮的孩子,網癮就是腦殘,而且,腦殘就是精神病。一個孩子神經不正常才去自殺、才去殺人,所以,惡性事件頻頻,特別是孩子自殺的多,多,是腦殘孩子多。2012年10月社會科學院上海研究所已經報告,網路遊戲可使青少年致腦殘。2018年6月19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義,網癮是精神病,這是人民日報報道的。實際,6年前,華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的衛生部已經定義網癮是精神病了,同樣,只是國內媒體沒有報道而已。我是一個研究家庭教育的老師,每每看到孩子自殺,說是什麼壓力,什麼挨老批評了,挨家長批評了,我就感覺非常荒唐,荒唐至極!我呼籲,有良心的自媒體工作者,我們必須行動起來,我們是國民,我們要作為。不能等。在網上把這些資料查清楚,然後展開宣傳,最後的目標挽救我們剩下的的2.5億青少年。這是國難當頭之際,你也許不樣看。我宣傳、呼籲:停止網路公司開發遊戲軟體已經20多年了,雖然位卑言高,但我還是要堅定不移的宣傳下去。大家可在百度上搜索《腦殘與邪淫危害中國青少年》!
-
8 # 十八點心理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關係到祖國的未來發展,因為青少年是朝氣蓬勃的年齡階段,他們是長身體、接受知識的年齡階段。但是有很多的青少年因為網路的虛幻世界,而陷入進去,影響了學習成績和身體的發展。幫助“鴕鳥少年”走出網路虛幻世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引導:
第一:家長們的陪伴。孩子在青少年階段,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和支援,因為是青春期階段,比較叛逆,這時候他們的內心也是很矛盾的,有很多話不知道對誰去說,心情就會鬱悶。這時候父母作為一個傾聽者去聽孩子的內心想法,幫助他們解決心理困惑,那麼他們的注意力就會離開網路世界了。
第二:老師的談心。陪伴青少年時間比較長的除了家長,剩下的就是學校的老師了,老師或者班主任要多跟“鴕鳥少年”談心,講解網路的危害以及影響自己的成長。老師的包容度和真誠度要有,不要總是責怪他們,不要因為他們網路遊戲就批評或者吼他們,那樣他們會更加逆反,會繼續在網路世界裡面沉迷。學會和他們做朋友,把他們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信任和理解他們,這樣,老師說的話,“鴕鳥少年”們就會聽到心裡去。
第四:學校可以開展戒除虛擬網路世界的主題講座。讓他們意識到虛擬的網路世界會給他們今後的生活帶來哪些困難。最好是邀請他們自己來講授虛擬世界的危害,這樣是對自己的警醒,也是對老師同學們的一種承諾。從而改變目前“鴕鳥少年”的狀況,把心思都放在學習上。
-
9 # X能力者
之前看過一本書,叫《遊戲化實戰》,講的是遊戲或者遊戲化實踐對人的八種行為動機的揣摩和迎合。在精心的設計面前,即使是成年人,也少有人能夠有力抵抗具有鮮明遊戲化特徵的網路虛幻世界的誘惑,更遑論判斷力和自制力均較弱的青少年了。
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沉溺於具有鮮明遊戲化特徵的網路虛幻世界,並不是青少年的錯,而應是人性的固有屬性與遊戲化的提供發生了錯誤的關聯的鍋。
如此,回覆人性的固有屬性與遊戲化的提供之間關聯的正常狀態,應是幫助青少年走出網路虛幻世界的根本出路。對此:
1.最優的回覆是在網路虛幻世界之外為青少年提供類遊戲化的學習和生活安排,使其在正常的學習和生活中也能獲得相當甚至超過類似於網路虛幻世界帶給其的體驗,包括但不限於史詩意義與使命感、進步與成就感、創意授權與反饋、未知性與好奇心、虧損與逃避心、社交影響及關聯性、稀缺性與渴望、所有和擁有感等。
2.次優的回覆是引導青少年客觀認識網路虛幻世界及其帶來的體驗,引導青少年不斷增強自身的自制力,以有效抑制網路虛幻世界的負面影響。
3.最後無奈的選擇則是徹底斷掉青少年與網路虛幻世界之間的關聯。
關於如何幫助“鴕鳥少年”走出網路虛幻世界,其實是心理科學在實踐中的具體應用。不考慮人性和動機,只會治標不治本,或者死灰又復燃。
-
10 # 大正小雨家庭教育
7-15歲這個年齡段,很多家長諮詢同樣一個問題,孩子控制不住網癮怎麼辦?首先要知道孩子上網都幹了些什麼,主要是兩個,第一個是網路遊戲,第二個是網路聊天,我們首先說網路遊戲。
一、首先家長不必太著急
有網癮的孩子非常多,你家孩子不是個例有網癮的孩子能多到什麼程度?這個比例不好說,從我家孩子,以及我家孩子小時候的同學來看,在小學階段有網癮的孩子,比例不少於1/3。所以家長不必太擔心。電子遊戲的吸引力非常大,很多成年人都沉溺其中難以自拔,所以孩子有網癮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孩子有網癮不等於學習一定不好,也不等於自制力差。我家孩子後來學習成績在他那一屆同學中還不錯,高考上了一個211工科院校。
二、沉溺網路遊戲的根源在哪裡?
美國孩子沉迷網遊的比例較小,中美孩子的對比能夠讓我們看清,中國孩子孩子沉迷網路遊戲的根源在哪裡。
1、來自父母的影響。中國的父母很多都喜歡上網玩遊戲,而美國的家長玩網路遊戲的就少得多。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已經是全電腦化辦公,美國的孩子是看著父母用電腦辦公長大的。也就是說,父母先於孩子用電腦,“網路資訊源”、“網路工具化”是家長從一開始就給孩子灌輸的對網路的認識,孩子們也自然地把電腦和網路當成了主要的資訊獲取工具、工作的工具,而不是娛樂工具。
再者因為文化或者經濟原因,中國的家庭成員多進行相對封閉式的家庭活動及休閒遊戲,而國外的家庭更喜歡開展戶外形式的家庭活動,如旅遊、健身活動等。因此,中國父母喜歡網路遊戲的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了自己的孩子,造成了孩子對“網路娛樂化”認識的根深蒂固。
2、來自學校的影響
中國的孩子在學校除了學習還是學習,課外活動、甚至連體育課都被取消了,讓孩子輕鬆快樂的事情不多,他們被動、壓抑,沒有選擇和掌控的感覺。而在遊戲中,孩子有放鬆和掌控的感覺,有很大的樂趣。
而國外的孩子在學校享受的活動非常豐富,學校裡有各種各樣、名目繁多的社團組織,讓孩子有了許多機會來自主選擇發展自己喜歡的興趣愛好。多姿多彩的活動會讓孩子發現,現實中的快樂要遠遠大於虛擬世界中的樂趣。
3、來自教育和就業壓力
中國的父母和孩子可能是世界上壓力最大的人了。學業的壓力、就業的壓力、競爭的壓力、父母盼子成龍的願望,使孩子壓力過重,感到很累、很辛苦、感受不到快樂。在網遊世界,他們主宰一切,自由放鬆。如此“天壤之別”的兩個“世界”讓孩子本能地躲避現實,因此他們一旦在網路世界尋找到了快樂,就會沉迷於網遊當中。
國外的孩子則沒有這樣大的壓力。他們的父母大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得快樂,而不是一定要求成功。中國的文化教育孩子只有取得成功才會感到快樂,國外的文化告訴孩子快樂是成功的源泉。這樣的文化差異,容易使我們的孩子逃避到網路世界裡去獲得虛擬世界的滿足和快樂。
三、預防孩子沉溺網路的方法:
如何避免孩子沉迷網路?掌握一個基本原則:帶孩子參加多種現實活動,讓他在現實生活中感到快樂
1、父母做好示範。在家裡不打遊戲,不聊天。用電腦和網路只是工作,給孩子一個概念,網路是用來工作的,不是用來娛樂的。
2、父母要多陪伴7-15歲的孩子。帶孩子參加各種有趣的活動。
我當時是這樣做的:只要不出差,每天下午下班後,回到家帶上孩子再去單位(單位離家2.8公里,騎車15分鐘)打乒乓球。避免他一個人在家(他媽媽當時工作忙,要晚上9點多才回家。)無聊,想玩遊戲。孩子也願意跟我去單位。週末的時候,我們一家三口會開著摩托車去爬野山,孩子也喜歡去爬山。
暑假期間,請孩子自主選擇一個體育運動班,他選擇的是乒乓球有很多的活動充實了他的生活,避免了他一個人在家裡無聊上網遊戲。
四、孩子已經形成網癮怎麼辦?
1、首先是要和孩子保持心平氣和的溝通,有溝通才能可能發揮影響,切不可和孩子衝突對立,關閉溝通的大門。
一位父親向我抱怨:“12歲的兒子從來不主動和我說話,他只喜歡上網遊戲或聊天。”
我說:“是你要和孩子溝通,當他看到你願意和他互動,而不是一心想要改變他時,他才會敞開心扉。這樣才能瞭解孩子多年來的真實感受。”
我家孩子上初中的時候,有一陣沉迷網路遊戲,我是這樣跟孩子對話的:
我:你這麼喜歡網路遊戲,將來去網路遊戲公司工作,怎麼樣?
孩子:好啊。
我:世界上最好的網路遊戲公司是哪一家?
孩子:暴雪公司。(我從來沒有聽說過這家公司,從孩子口中才知道這是一家知名的美國公司。)
我:你給暴雪公司寫封信,說你非常喜歡他們的遊戲,希望將來能到他們公司工作,問問他們招人需要什麼樣的條件,要什麼學校什麼專業的畢業生,你照著他們錄取人的標準去努力,怎麼樣?
孩子:可以考慮。
後來的幾個月裡,我還幾次問過,他給暴雪公司的信怎麼樣了?孩子一直沒有寫,這件事就黃了。我說這件事,是說保持溝通,比直接打壓效果好。
如果你完全禁止他玩遊戲,會讓他偷偷出去玩。如果你訓斥他管不住自己,會讓他覺得自己是個自制力差、沒有出息的孩子,會打擊他的自尊和自信。可能會導致他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2、以疏導為主,鼓勵孩子自己認識到網癮的錯誤,主動去克服網癮。相信孩子的判斷力,孩子明白什麼是最重要的事情。
疏導,就是儘可能給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找到樂趣。多陪伴、多溝通。相信孩子明白什麼是最重要的事情,相信孩子的自制力。相信孩子有自己的判斷力。知道無節制地上網遊戲,是不對的。我家孩子的一個同學就曾經給我愛人說過:“我學習不好就這樣了,鄭雲龍不一樣,他學習好,不要讓他玩遊戲了。”並告知我愛人孩子偷偷去哪個網咖了。我愛人就找到了那個網咖,在那裡把兒子抓住了,後來他也沒有再去過。這件事讓我明白小學生心裡很清楚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他們有正確的判斷力。
承認遊戲的吸引力,告訴孩子人要做兩種事,一種是自己需要做的事,這是責任。另一種是自己喜歡做的事,這是樂趣。缺一不可。然後和孩子一起規劃學習、上網的時間表,把這個時間表貼出來,監督他完成,做得好有表彰,做得不好,要有懲罰。這樣做就是以疏導為主,效果還是不錯的。
3、以封堵為輔。在網路遊戲強大的吸引下,十幾歲的孩子很難抵禦誘惑,封堵也是必不可少的。
A、監督他的行蹤,查明他是否偷偷玩遊戲了。抓住他他會剋制。例如我上面講的在家晚上偷玩遊戲,抓住一回,以後就沒有再這樣過。
B、如果孩子一個人在家,無法監督的時候,設定電腦開機密碼,上網密碼等等。
C、慎重給孩子買智慧手機、Ipad,尤其是還在上小學的孩子們,孩子有了條件這些東西,上網遊戲很方便,就會忍不住拿出來玩一會兒。
D、不要放棄孩子讓他破罐子破摔。不要把孩子交給社會上所謂的“戒網癮”學校、機構,從各種報道出來的資訊看,那裡是摧殘孩子的“集中營”,把孩子送到哪裡,會導致孩子與父母更加激烈的衝突和對立。要深信:溝通、陪伴和愛,是幫助孩子克服網癮最好的辦法。
一個諮詢案例:有位13歲男孩的媽媽找我們諮詢,她兒子上初二,突然成績下降,原因是沉溺於玩手機。嚴重到平時不和媽媽說話,甚至吃飯都不和媽媽在一個桌子上。我們告訴她,尊重、陪伴、鼓勵。和孩子建立親密聯絡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他反思他自己了自己的過錯,她以前和孩子說話不是命令就是指責“你不能這樣,你必須那樣……”,按照我們的指導她改變了說話口氣,讓孩子感覺到家的溫暖和媽媽的愛。幾天後這位媽媽欣喜的告訴我:“今天早晨,我拍著他的肩膀說‘媽媽愛你’,孩子沒有說話。我一直擔心他會推開我,他沒有!真好!而且不再自己跑到屋裡吃飯了,肯和我們一起吃飯到了。”媽媽還讓孩子在週六邀請同學們來家裡玩,媽媽熱情招待他的同學,讓他找到自己在家裡的地位,樂於和媽媽交流了。
孩子有判斷力,知道該怎麼做。只要我們真正用心體會孩子的感受,每個孩子內心都有一顆積極向上的種子。
孩子網癮的另一個可能是聊天:相比遊戲來說,網路聊天對孩子影響的不確定性更大。可能遇到良師益友,也可能遇到色狼、騙子。
除了同學、老師、家長之外,其他聊天的好友,父母應該掌握,讓孩子在父母的監督下聊天。網路聊天對孩子的吸引力,遠遠沒有網路遊戲那麼大。按照解決網路遊戲沉迷的方法,可以有效解決網路聊天。
-
11 # 樂樂147554
這是一個社會問題,尤其是8一15歲的兒童,沉迷於網路,大多沉迷於遊戲,各家有各家的辦法,首先是家長,陪同作做業,陪同玩耍,多作體育活動,戶外運動,和小朋友多交流,不要獨自一人待在家裡。再一個是老師,培養孩子們的業餘興趣,如打球、音樂、樂器、畫畫、書法等。
-
12 # 美欏
滴滴滴,伴隨著一陣震動,你知道是有人在QQ上找你聊天了,你熟練地掏出了手機,指尖飛動,如同貝多芬在維也納演奏《命運交響曲》。
——什麼是“行為上癮”
要了解行為上癮,首先我們要知道一位著名的美國心理學家、行為學家、作家、發明家——斯金納——他發明了著名的斯金納箱。
他將一隻禁食24小時的小白鼠放入一個有機關的箱子裡,小白鼠在偶然中觸動機關,就能得到食物。
一段時間後,小白鼠尋得了獲取事物的方法,學會了自己壓桿取食。斯金納將一隻禁食24小時的小白鼠放入箱內,偶然間它觸碰到拉桿,獲得了食物。
白鼠開始時可能沒有將二者關聯,單重複幾次後,就形成了壓桿取食的條件反射。
試驗結果是:小白鼠“成精了”——學會了拉拉桿。
透過實驗斯金納認為:有機體做出的反應與其隨後出現的刺激條件(強化物)之間的關係對行為起著控制作用,它能影響以後反應發生的機率,即:操作性條件反射。
不停玩手機的簡單來說,我們就好比斯金納箱中的“小白鼠一樣”,手機內的精彩的、實時的、有趣的影片、文字、軟體即是刺激條件,隨著我們不斷地促使我們不停的拿出手機進行瀏覽、閱讀、使用時,就是在不停的進行強化學習,最終的結果就是我們被手機“俘虜”了,這就是“行為上癮”。
——我們為什麼會“上癮”
上癮的根源是大腦中有一塊叫做快感中樞的區域,當人們偶然做一件事(玩手機)的時候,快感中樞被刺激到了,分泌出大量令人愉快的多巴胺。
快感中樞為了獲取更多的多巴胺,會讓我們不斷地去做這件事情(玩手機)。
這樣,我們就從生理角度對這件事情(玩手機)上癮了。
上癮的根源是大腦中有一塊叫做快感中樞的區域,也就是說生理結構決定了每個人都有上癮的可能性。
它的原理是當人們偶然做一件事(如玩手機)的時候,快感中樞被偶然刺激到了,分泌了大量令人愉快的多巴胺。
當你再去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快感中樞就會讓你的大腦去學習,以便可以反覆獲得這種愉悅。然後,大腦就對做這件事(玩手機)產生期待,再然後就是渴望,也就上癮了。
——我們該怎麼去如何去克服“行為上癮”
一、用好習慣去代替壞習慣
我們每天不斷地的掏出手機下意識地的點開各種無意義的軟體,其實是為了我們同樣也是獲得了一種安撫感。
我們可以使用球等小玩具替代手機,在克服行為上癮的同時,達到一定的排除壓力,降低焦慮感的作用。
二、積極的自我暗示
建立新新習慣很困難。
我們對此很清楚,培養新習慣的主要挑戰主要在於長時間的,不堅持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幾年,習慣不會成為常規堅持,我們總會在放棄與堅持之間掙扎,在這裡,積極的自我暗示非常重要。
在這一脆弱的階段,必須保持警惕,保護所取得的進展。這很難辦。
於是心理學家想到了一個新的辦法——加速新習慣的形成——既然堅持習慣很難,那就減少堅持所需的時間。
比如說我正在努力避免玩微博,每當我受到誘惑或下意識地拿起手機,我試著可以對自己說:“我不能玩微博。”而不是也可以說:“我不能玩微博。”
兩者聽起來大同小異,但其實不然。“我不能玩”的表達暗示著我們不受我的控制,把控制該行為的責任交到了外部因素手裡,這會使我們人失去力量,正在喪失對事物的控制力,“我”成了這段無形關係裡面的弱勢者,被迫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並且人們往往有“反抗精神”,越是不準做的事,越是想做。
相比之下,“我不玩微博”是一個主動的說法,說明這是“我”自己主動不去做的事,這會讓我表示對事物擁有“掌控感”。
帶給我更多的力量,並暗示:我就是那種原則上不玩微博的人。
三、藉助懲罰的力量
獎勵比懲戒更有趣,但如果想要改變習慣,小小的懲戒或更為有效。
這是一個遍佈心理學的古老想法:我們對損失和負面事件的靈敏度,遠遠高於對勝利和積極事件的靈敏度。
例如我拿出一枚硬幣並告訴你如果硬幣落下時是正面圖案,你贏1萬元,如果是反面圖案我贏1萬元。
經過實驗資料證明,哪怕這個遊戲十分公平,但損失1萬元的前景比贏取1萬元的前景更讓人望而卻步(正常人群裡僅1%-2%的人願意玩這個遊戲)。
人的意識受損失的吸引,大腦關注損失帶來的潛在痛苦,遠遠大於獲利帶來的潛在喜悅。於是我們可以藉助負面反饋的力量來打消糟糕的上癮習慣。
首先為自己,設定一個目標,例如現在我每天平均花3個小時的時間在玩手機遊戲上,而接下來的4周內,我希望每週把這個數字減少15分鐘。到第四周結束的時候,我希望自己每天平均玩手機遊戲不超過2小時。
找到一個身邊要好的朋友,把我的目標計劃告訴他,並每週開始的時候向他轉賬1筆錢(分量足夠,但不至於連續四周讓自己我感到拮据),請讓他對我進行監督,如果每週我沒有完成目標,那麼這筆錢就歸他所有,若是完成了目標,那麼這筆錢可以歸還給我或者一起吃頓美食。
四、構建遠離誘惑的環境
就在這一刻,你跟自己的手機相隔有多遠?你不動腳就能拿到它嗎?另外你睡覺的時候,伸手就能拿到自己的手機嗎?把誘惑放到手拿不到的地方,你會發現自己其實沒那麼需要它了。睡覺前把手機放到遠離床的桌上,既能減少手機對人體的輻射,又能讓自己睡個好覺啦!
回覆列表
先認清事實,看下文:
大家要認清一個基本事實,孩子的自殺,主因是孩子玩手機網路遊戲導致。其它因素幾乎是藉口。因為,中國有5000萬網癮的孩子,網癮就是腦殘,而且,腦殘就是精神病。一個孩子神經不正常才去自殺、才去殺人,所以,惡性事件頻頻,特別是孩子自殺的多,多,是腦殘孩子多。2012年10月社會科學院上海研究所已經報告,網路遊戲可使青少年致腦殘。2018年6月19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義,網癮是精神病,這是人民日報報道的。實際,6年前,華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的衛生部已經定義網癮是精神病了,同樣,只是國內媒體沒有報道而已。我是一個研究家庭教育的老師,每每看到孩子自殺,說是什麼壓力,什麼挨老批評了,挨家長批評了,我就感覺非常荒唐,荒唐至極!我呼籲,有良心的自媒體工作者,我們必須行動起來,我們是國民,我們要作為。不能等。在網上把這些資料查清楚,然後展開宣傳,最後的目標挽救我們剩下的的2.5億青少年。這是國難當頭之際,你也許不樣看。我宣傳、呼籲:停止網路公司開發遊戲軟體已經20多年了,雖然位卑言高,但我還是要堅定不移的宣傳下去。大家可在百度上搜索《腦殘與邪淫危害中國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