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落花無痕

    羅馬帝國的衰亡並非是由外部因素所造成,而是由其內部因素特別是經濟因素造成的,

    即經濟因素是古羅馬帝國滅亡的根源。

    1. 經濟上,古羅馬帝國的滅亡的根本原因源於自共和國時期便開始的不斷的對外擴張所導致的經濟基礎的變化。古羅馬共和國時,以城市為依託,但其經濟性質並不是商品經濟,而是自然經濟。到了帝國初期,莊園經濟繼續發展。當這種莊園經濟開始成為羅馬帝國的主導經濟形態時,羅馬帝國不論是擴張還是不擴張,都無法阻止其經濟形態的這種轉變。

    2. 政治上,羅馬帝國時期,羅馬政治制度最明顯的政治缺陷是缺乏明確的繼承法,因此在帝王的繼承上就出現了很多的糾紛和矛盾,此外,帝國時期,中央集權的專制制度,再也不能給民眾提供參與政治的機會,共和國下的積極的公民變成了帝制下的臣民,人們對國家開始漠不關心、無動於衷,對國家穩固必要的忠誠開始削弱。羅馬政治上的動亂卻加快了帝國政治體制的衰亡的步伐。

    3. 文化上,隨著羅馬帝國疆域的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外來種族被納入了帝國,很多外來種族被授予了公民權,和羅馬人開始混雜在一起,這種狀況對羅馬的的文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文化取決於種族的特性,羅馬文明就是以種族為基礎的,而由於帝國的擴張,羅馬人和外來種族開始頻繁地相互滲透,羅馬人淹沒在了為數眾多的外來臣民之中,羅馬人的血統變得越來越不純潔,不同種族互相通婚和血統的混雜遍及各個行省。在這些血統混雜的地方,穩定的精神和道德標準都失去了。羅馬公民文化受到了嚴重的削弱,不再有一種共同的共和精神和愛國精神。精神的墮落和文化的分裂使羅馬再也沒有了高尚團結的人民。

    古羅馬帝國的衰亡是一種體制性衰亡,這種衰亡不是某個帝國統治者的滅亡,而是這種帝國統治體系本身的滅亡。美國學者馬文·佩裡認為古羅馬帝國的衰亡是一個歷經數百年的過程,它並不是發生在公元476年的一個單一事件。其次,帝國僅僅是西半部滅亡,帝國的東半部則作為拜佔廷帝國而倖存下來,直到15世紀中葉。因此,沒有任何單一原因足以說明西羅馬帝國的衰亡,它是多種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

  • 2 # 晴紜

    古羅馬於公元前753年在義大利半島的海岸邊建立,傳說認為其建立者是在政治鬥爭中被遺棄的雙胞胎狼孩之一。從此羅馬逐漸發展和繁榮起來,並逐漸開始了對外擴張的道路。先後控制了義大利半島、地中海的西西里、撒丁島、科西嘉,以及地中海周邊地區,並於公元2世紀達到鼎盛,其領域橫跨歐、亞、非,西起今西班牙,東至今土耳其,北到大不列顛中部,南至埃及。那個時候唯一能與羅馬匹敵的應該就是漢帝國了。不過由於羅馬的發展過多依賴於對外的征服和擴張,其窮兵黷武的做法無法永遠延續下去,羅馬從鼎盛期後慢慢走向了衰落。公元395年當時的皇帝戴裡克安為了強化統治,將帝國分為東西兩個部分,將其中一個交給自己的好朋友統治。但西羅馬帝國由於處於蠻族的包圍之中,很快滅亡。東羅馬帝國,也就是拜占庭帝國則一直延續到15世紀被土耳其人的奧斯曼帝國征服。

    羅馬帝國的強大誠然有其武力征服的成分,但當今世界對其的推崇在我看來更多是因為文化上的影響。主宰了整個中世紀的基督教便是發源於古羅馬時期,並在君士坦丁任內被拜為國教。同時,羅馬在征服希臘的同時,也保留和推崇著希臘文明,並將希臘文明和基督教的種子一直傳播到大部分世界。因此,對於今天的人類社會來說,古羅馬可以說是影響最為深遠的歷史國家之一。

  • 3 # 老道829

    古羅馬於公元前753年在義大利半島海岸邊建立,逐漸發展繁榮起來,於公元前二世紀達到頂峰,其領域橫跨歐、亞、非。

    羅馬從鼎盛期後,逐漸走向了衰落,其原因:

    (1)腐敗摧毀了羅馬人傳統、優良的道德精神。隨著太平盛世的來臨,腐敗滋生,世風日壞,墮落落現象到處可見。上自貴顯,下到百姓,崇尚奢華,狂歡縱慾。全年假日從公元一世紀的66天,四世紀竟達175天,以近半年的時間,觀看奴隸角鬥、鬥賽、戲劇等。厭惡勞動,競相追逐富裕和安逸,不少敗家者成為流氓無產者。安逸享樂磨滅了羅馬人的進取心。曾經鑄造了一個偉大羅馬的那些因素漸漸消失,精神文化的沒落,成為羅馬帝國走向衰亡的起點。

    (2)腐敗導致了羅馬經濟的癱瘓。把大片肥美的良田改為獵場,以供消遣。貪汙越來越兇,地租越來越多,賦稅越來越重。不堪忍受的重負,都落在農民身上。農業衰落,工商業隨之衰落,城市蕭條,財政枯竭,引發了經濟危機和內亂外患。

    (3)腐敗導致了羅馬帝國政局動盪、行政乏力。在羅馬帝國後期,實行專制君主制。最高統治集團荒淫奢侈。吏治腐敗至極,大官大貪、小官小貪。政局動盪不穩,從公元238年到253年,一連更換了十位皇帝。內戰不斷爆發,帝國政治經常處於癱瘓、動亂狀態。政治腐敗,是帝國滅亡、文明衰落的重要原因。

    (4)腐敗銷蝕了羅馬軍隊的鬥志。羅馬軍隊抵抗力的下降與腐敗有著內在的關係。一味放縱軍隊的結果,造成軍隊坐大並主宰政權的混亂局面,耽於享樂,使軍隊紀律鬆弛,戰鬥力下降,失去了昔日的風采,愛國心、榮譽感、民族精神、尚武精神逐漸消失,帝國滅亡也為時不遠了。

    腐敗導致了羅馬帝國和羅馬文明的滅亡。撫今追昔,反腐倡廉的意義不言而喻!

  • 4 # 穿插游擊隊

    |循跡曉講 · 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

    對於一些“文明自信”患者來說,中華文明不但歷史悠久,而且傳承不斷。

    為了證明這在世界上是獨一份的,許多文明被狂熱的人打上了傳承斷裂的標籤,而“某某人現在已經不復存在了”便是其最經典的表達形式。

    |相關或類似的文章,在網路上比比皆是 圖源於網路

    不但埃及這種比中華悠久的文明成了眼中釘,就連相對較晚的羅馬文明也不能倖免,可當我們拋開民族自豪感的主觀感情,這種說法真的成立嗎?

    不妨讓我們統一使用華人千年傳承的標準,來看一看羅馬人是否真的消失了。

    |埃及雖然古老,卻不入一些人的法眼,在他們心中它的傳承斷裂,已然消亡 圖源於網路

    01

    羅馬人與拉丁民族

    中國所謂的傳承,究竟是什麼傳承?對於這一點,有的人認為是文化,有的人認為是法理,也有人認為是國土或者族群。

    若我們代入現實一一審視,會發現文化是最顯而易見卻又站不住腳的,因為它的變化非常快,可能一代人之間文化就產生了改變,傳統習俗和思維的淪喪正是最佳的例子。

    而且文化本身是不統一的,地域區別非常明顯,同一個節日在東西南北可能都有不同的過法,而最重要的是文化可以跨越地域和族群,即便是兩個敵人,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種,他們也可能擁有同類文化。

    因此此說基本已經不被認為是決定依據了。

    同樣的,法理也不穩固,因為它是由人制定的,人也可以隨便修改,一些根本性的法律亦可以修正,何況所謂正當性?中原各大入侵王朝,不同樣用刀劍佔據了“法理”大統嗎?而流亡的正統,又普遍無法代表故國,比如一家之國在實現共和後,通常不承認前者的正當性。

    所以,現在主要的傳承認定標準是國土及其上生活的族群,國土同樣容易變化,因此需要配合族群來判定,而族群通常說的是民族,核心按照使用的語言、文字來界定

    所謂中華文明千年傳承連綿不斷,華人延續至今,依據的正是生活在歷代中原王朝的疆域中的那些使用漢語的主體族群延續傳承下來的情況

    |服飾和裝束是文化的一部分,但它極易變化,清朝的剃髮易服便是典型 圖源於網路

    若我們以同樣的概念去審視羅馬,就會發現情況要複雜許多,因為羅馬的起源是一個狹隘的概念,它僅僅是義大利中部的一處城市,在其後不斷的擴張中才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政權。

    不過,自始至終羅馬都未與民族有過強繫結關係。

    雖然在建城之初,羅馬城邦便以拉丁語為官方語言,在其後的數百年間更是如此,但羅馬人的身份卻與此無關,羅馬人指的是具有羅馬公民身份的人,它本身依託於以羅馬為名的政權,不以使用拉丁語為標準,所以在羅馬政權存在時它可以被授予凱爾特人、希臘人、腓尼基人、阿拉伯人、日耳曼人等等不同的民族,甚至在羅馬城可以給予自由的外族奴隸。

    前者更類似於當今美國的公民身份,它不限族裔、不限地域,是權利和義務集合的法律身份,對照中華文明來說,就是某個朝代的子民。

    毫無疑問,這個概念既是脆弱的,也是牢固的,脆弱在於即便是毫無“斷絕”的中華文明,秦漢唐宋元明清等王朝政權也在不斷更迭,隨著國號每數百年翻新一次,某朝人就要滅亡乾淨一次,正如當今不再存在明人一樣。

    而牢固的地方則是,只要這個國號再度復辟,哪怕其國土、民族、文化都發生了變化,依舊可以認為某某人再度存在,比如今日在巴爾幹半島的北部的羅馬尼亞,其公民不正是羅馬人嗎?所以僅就這一點來說,秦人消失了羅馬人都沒有消失

    |羅馬尼亞的疆域包含羅馬帝國的達西亞行省 圖源於網路

    當然,若單以此分類問題有很多,比如神聖羅馬帝國就是典型,可以說除了國號裡的羅馬兩字,它和古羅馬幾乎毫無關係,其治下領土絕大部分是羅馬人並未佔領的日耳曼地區,使用的語言也是日耳曼語而非拉丁語,統治者更是從未在羅馬帝國手中拿到過公民身份,如此不相像的兩個文明,僅僅因為一個單詞而成為一類人,這是肯定不合適的,因此我們就需要拿出拉丁民族進行討論了。

    顧名思義,拉丁民族是以拉丁語為紐帶形成的民族,這個語言一開始僅僅侷限於義大利中西部的拉丁姆地區,也因而得名,後來隨著羅馬擴張而四處傳播,在中世紀一度成為教會和學術界的專用語言。

    不過有些人依舊否認拉丁民族傳承至今,因為它在現代教會和學術界的影響力有所下降,更沒什麼族群用它進行日常生活,儼然成為了一門死語言。

    |印歐語系下的各語族 圖源於網路

    然而這種說法並不能否定拉丁民族的傳承,拉丁語在千年變化中,是有著自己的直系後裔的,它們被稱為羅曼語族,包括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法語、義大利語、羅馬尼亞語等,使用這些語言的民族以中華民族傳承的標準來看,無疑是拉丁民族連綿不斷傳承至今的絕佳證據。

    除非淪為死語言的中華古代王朝官話可以用於證明漢語傳承斷裂。

    把法國、西班牙等國也算進羅馬後裔確實有些寬泛,因此我們需要在它們中間找一位最有的代表性的國家來進一步驗證。

    義大利無疑是最佳人選,因為它的首都是大名鼎鼎的羅馬,是羅馬政權崛起的根基;在羅馬政權統治的時代,義大利也被視為本土而非行省,甚至奧古斯都還仿照羅馬城14個區的分法將其劃分成了11個區,彰顯了它卓絕的地位;而在同盟者戰爭以後,由於廣授公民權,義大利成為羅馬公民最聚集的區域;而義大利語和拉丁語的關係最近,被稱為拉丁語的長女。

    |神聖羅馬帝國的徽記刻意模仿拜占庭的雙頭鷹,想彰顯自己羅馬繼承人的身份 圖源於網路

    以一些大國的“民族自信”標準來看,擁有以上條件的義大利正是2774年前建立的羅馬文明毋庸置疑的親生長子,義大利人作為“廣義的羅馬人”也根本不曾消失

    02

    分子人類學視野下的“換種”說

    當然,以這麼個標準推廣的話,世界上許多文明都不曾斷絕,這既讓民族自信患者不爽,也讓真心研究歷史的人不滿,畢竟如此劃分過於流氓,除了打民族主義雞血的作用外,在歷史研究上可以說毫無意義,反而還會造成混淆,無視了時間長河裡泛起的一朵朵浪花的不同之處。

    所以,有些人開始以羅馬政權在西部的滅亡和民族大遷徙為根基,丟擲了人種清洗更換的說法,但是他們沒有料到的是,自己作為屢次被入侵的文明,若以同樣的標準,也很可能被換了人種。

    |歷史上不乏外族入侵,嚴重者甚至亡國,這也是如今中國基因多樣性的原因 圖源於網路

    所幸的是,隨著技術的進步,分子人類學說的發展給了民族自信患者一個契機

    反觀義大利就沒這麼“幸運”了,現在的義大利人中佔比最多的單倍群型別R1B連一半都不到,其餘的分佈也相對平均,說明其來源非常多元,而且人種構成複雜,其中一些型別比如單倍群J型能明顯看到是地中海東岸民族遷徙的痕跡。

    這讓一些人樂開了花,似乎坐實了羅馬人遭遇換血甚至換種的說法,拉丁民族再次面臨了“滅族”的危險。不過若我們把視野放大,就會發現這個結論根本站不住腳。

    |世界各國基因單倍群分佈型別的情況,可以看出中國是O型單倍群為主 圖源於網路

    根據一篇名為《Ancient Rome A genetic crossroadsof Europe and the Mediterranean》的論文的研究,我們瞭解到了羅馬最核心區域的人種變化情況。

    該論文的作者對羅馬城周邊29個考古遺蹟中的127個個體進行了基因測序,發現在羅馬建城以前,義大利中部就已經是移民聚集的區域了:雖然在中石器時代的3個個體的父系基因來源沒有太多混雜,但在新石器時代開始發生劇烈變化,大約在公元前7000-6000年,安納托利亞西北部的新石器農民移民到了這裡,致使當地人口基因發生重大轉變,本地祖先的基因僅剩下約5%;接下來的青銅時代(公元前2900-900年)發生了第二次變化,來自近東和草原的人種向此地遷徙

    毫無疑問,早在羅馬建立之前當地已經是混血的天堂,而羅馬人本身,就更和純種沒有半毛錢關係,我們先不看基因的檢測,僅僅從歷史的記載中就能知道這一情況,在羅馬的建城傳說中,羅馬人是來自於特洛伊難民的後代,而在其後的歷史發展中,羅馬兼併了義大利各個文明,也廣泛吸收了大量的外族人口,比如義大利北部波河平原的凱爾特人和南部的希臘移民。

    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的情況,無疑是源於其制度和觀念的開放性,最為典型的例證便是奴隸被釋放自由後會登記成為羅馬公民的制度,它在塞爾維烏斯國王時代就已經推行,用於增加人口,除了平民要面臨融合,統治者也不例外:羅馬的第二任國王努馬是薩賓人,兩位塔克文國王則是伊特魯里亞人。

    這樣不拘一格的族裔政策在日後進一步推廣,無論是同盟者戰爭廣授義大利盟友公民權,還是愷撒給凱爾特人發公民權,亦或是正規儀式釋放的被釋奴會被登記為公民的制度得以繼續保留,都表明了羅馬人並不重視血統

    這樣的結果便是羅馬人在公元后血統已經多元的和現代的美華人一樣,根據《Race Mixture In Tthe Roman Empire》對羅馬城墓碑銘文的研究,發現大約90%的居民很可能是東地中海民族的移民或者其後代,這些人中相當部分是奴隸被釋放後定居於此並獲得公民權的,難怪塔西佗會說元老院早就被被釋奴的後代所佔據。

    |古羅馬城的街道兩旁遍佈羅馬人立的墓碑,上面通常寫了詳細的身份資訊 圖源於網路

    當然,歷史記載可能撒謊,所以我們還是需要基因檢測來驗證一下。

    研究表明,到了公元前900-200年的鐵器時代,也就是羅馬創立到共和國擴張的時代,羅馬城附近的居民表現出了進一步的混血趨勢,並且明確了羅馬人的遷徙痕跡:兩個拉丁遺址的個體檢測發現有著明顯的近東血統(安納托利亞人),而伊特魯里亞遺址中的個體,則顯現出非洲血統(接近新石器時代的摩洛哥人)。

    可以說此時的羅馬族群構成已經非常接近現代的義大利人了,即東地中海的血統混雜著歐洲血統,並且歐洲血統依舊佔據相當大的比例(11個個體中8個屬於歐洲Y染色體DNA單倍群R1型別),只不過此時的父系基因來源還沒有那麼多(但也不單一)。

    |論文中各個時代中的人種遷徙方向與Y染色體DNA單倍群型別分佈 圖源於網路

    而到了帝國時代,父系基因的來源進一步擴充套件:前文所述的銘文研究所得出的結果在基因檢測中得到印證,透過對48個帝國時代個體的測序,發現了更多的地中海東部移民痕跡,且不再侷限於安納托利亞,而是與當今的敘利亞、塞普勒斯、希臘人有著高度的重合,父系基因的來源也擴充套件到了5個群體,其中歐洲的血統被稀釋,在48個個體中僅剩下2個。

    由此定下來了如今義大利人父系基因源頭龐雜的基調,而後經過中世紀的長期演變,隨著歐洲其他民族的入侵,歐洲R1血統的比例進一步提升,最終形成了如今義大利的血統構成情況。

    簡而言之,雖然現代意大人的父系基因單倍群型別分佈特點與羅馬單獨一個時代都有略微區別,但區別都不大,且將羅馬從王政到帝國時代的情況糅合一下,便是如今的情況,可以看出明顯的傳承關係。

    由這些證據看來,以中華文明/民族、華人傳承不斷的標準,羅馬文明、拉丁民族乃至羅馬人都從未消失斷絕。

    相反,羅馬文明在世界的影響力卻要遠遠多於中華文明,羅馬法作為所有大陸法的父親,深刻影響著現代的法律體系,學術界中仍然存在大量拉丁詞彙,作為有著數千年文明歷史的華人都得學習,而英語使用的26個大寫英文字母更直接是拉丁字母。

    因此,不論那些民族自信患者多麼不情願,都要在方方面面學習、使用,就連中國本身,也曾經考慮過學習越南,將漢語拉丁化。

    或許,正是因為兩個文明完全不同的國際地位,才造就瞭如今那麼多“以貶低其他文明來體現自身優越感”的民族自信患者吧。

    |圖源於網路

    (END)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毛騙》系列為何能取得如此高的分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