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顫動的丹田

    宋朝其實起家條件很不錯。糾正一個概念,無論世界上還是歷史中,“強”而“窮”的主兒倒也有過,但是反過來,“弱”而“富”的例子還真從來沒有過,原因很簡單,要是不“強”,你的“錢”就是別人口袋裡的。所以,“積貧積弱”確定無疑的代表了宋朝這個中華第二窩囊廢王朝的最鮮明特色。

    趙匡胤時代穩紮穩打,一步步先易後難統一大半個中國,可惜攤上了個無情無義又無德無能的弟弟接班,幹盡那背信殺降、奪人妻女、好大喜功缺德事兒的趙光義,打個小小的北漢差點兒沒累死全軍,好不容易征服此彈丸小國,不作休整直接北上,其實戰爭運氣也不錯,幾乎沒經大仗就圍住北京,可惜遼國騎兵一個衝鋒就嚇破了膽,丟下全軍,馬都上不去了的逃了回來。

    這就是著名的北宋與遼國高梁河大戰,宋太宗率軍雖滅北漢,圍攻太原數月,給養耗盡,士兵疲乏,宋軍上下好不容易苦勝後,宋太宗不為勝仗體恤部隊,反而奢望一鼓作氣,奪回燕雲十六州。開頭倒是很順利,與前朝大軍事家周世宗柴榮徵遼有一拼,先後佔領易州和涿州,奪取軍事要地岐溝關,包圍幽州,形勢一片好得不能再好。可是幽州守將遼人漢奴韓德讓憑藉城堅牆厚,生生把士氣高漲的宋軍拖成疲兵,遼將耶律沙首先率援軍趕至,在高梁河與宋軍展開遭遇戰,宋軍一個突擊打跑耶律沙。就在此刻,遼國騎兵天才北院大王耶律休哥率部趕到戰場,其實所帶人馬不多,時值傍晚,耶律休哥下令其屬下騎兵、步兵人持雙火炬,邊行軍邊揮舞手中的火炬,宋軍真的被唬住。 很快耶律休哥與隨後趕來的南院大王耶律斜軫會師,一左一右,兩翼包抄,向宋軍殺過來。趙光義心理素質本就不強,偏偏率領的大宋軍隊又向來善於順境作戰而不是打逆風球的料,陣腳大亂,一敗塗地。本來這場位於幽州城南的戰鬥只是區域性失敗,宋軍在其它三面都有駐紮,趙光義此刻如果馬上趕往城北,整編那裡還比較完整的軍隊,仗還有的打。可惜這位奪權有術,臨陣無膽的皇上比起他哥哥差遠了,沒羞沒臊的坐了一個驢車逃命。高梁河大戰,宋兵被斬首一萬多,軍用物資全部丟光。

    堂堂大宋輸的不明不白,豈會輕易善罷甘休,下一次倒也是主動出擊,派了絕對優勢兵力進攻,但宋太宗自己是堅決不敢去了,主帥曹彬又是平庸之輩,面對遼兵的疲勞戰術,束手無策,結果再次大敗。宋太宗軍事無能,自覺威望下降,從此基本國策轉為內向型的。

    不管建立民族國家還是封建王朝,初始階段,對外戰爭必得持重,輕輕意意輸給人家以後就很難翻身。宋朝沒立幾天國,卻經歷這兩次大敗仗,軍隊已被奪氣,國防理念從此變得消極被動,政治重心也因為趙光義做賊心虛而從御外轉為防內。

    我們可以看到,因為對外初戰不利被嚇破了膽,整個宋朝自開國被契丹兩戰打趴,更要命的是,堂堂大宋從此患上了"異族恐懼症"。早早就喪失了華夏民族精神裡那種積極進取、努力拓疆的雄心,華人的主動性、創造性、進取性基本停滯,民族個性縮手縮腳,畏首畏尾,變得內向和拘謹,王朝建立的那一刻已經有了疲憊之態。

    果然,接著北宋就稀裡糊塗的滅了亡,趙構為了保命,向金帝上降表稱臣,南宋成為金朝屬國。所謂的南宋,其實從形式上說,已是自我放棄法理上的正統性,它不過是一較大的區域屬國,宋帝是金帝的臣子,不是金朝逼的它走投無路,而是南宋上下已經認命了。反觀金朝,遷都北京,以事實上的統治者掌控天下。後來由盛轉衰,被兇悍蒙古連年打擊,但是人家也沒像宋人那麼慫,草原丟了轉河北,河北丟了轉河南,河南丟了轉湖北,最後滅亡於王朝最後一點點的地面上。哪像那南宋,本來有著大好的形勢,富饒的資源,卻早早的骨頭軟掉。

    這一特色貫穿積貧積弱皇朝始終,對比滅亡它的兩個對手,一個發跡於白山黑水,另一個起家在遼闊草原,艱苦的環境塑造了他們堅毅的民族心理,寬廣雄渾的家園讓他們視野無垠,江南那小橋流水似的自艾自憐又如何抵抗得了山呼海嘯般的勇往直前。

    捱到了南宋末期,整個中國從皇帝宰相,到升斗小民,都集體陷入了混過一夜算兩天的狀態,大家淡定到漠然的面對地獄,靜靜等待末日,混日子等死的絕大多數,混到了崖山浮屍的境地,人要沒出息只不過個人是豬,王朝混吃等死真正是傷天害理。

  • 2 # 雨後嬌陽518

    讀過宋史的朋友都知道,宋朝自從宋太祖趙匡胤於公元960年開基建宋以來,直到公元1127年北宋滅亡,共享國167年。

    這期間,宋代統治者重文輕武,不整軍備,導致四方邊關禍患不斷,外敵屢屢侵擾,朝廷卻一味屈辱求和,向外敵納貢獻媚,以圖苟安享樂。雖有楊家將、曹家將等忠臣捨命報國,卻又屢遭奸黨陷害,忠良用武不能善終。到了徽、欽二帝執政時,更是內外交困,天下大亂,最終國破家亡。

    南宋高宗趙構於公元1127年死裡逃生,偏安海陬,雖然有心建國圖存,卻依然無道重用文臣奸黨秦檜之流,打壓、迫害抗戰派有功武將岳飛、劉錡等忠良,卑躬曲膝地向侵略者求和,最終仍然難免滅亡的下場。到了公元1278年,隨著最後一個小皇帝投海自盡,南宋也徹底滅亡了。因此說,一個國家要想長治久安,必須文武兼修,內外同治,理政親民,富國強軍,鞏固江山。

  • 3 # 京東一漂

    宋朝就和現在有的華人一樣,只想過太平日子,敵人欺負到眼前還是不要打仗你說怎樣就怎樣全聽你們的。也就是奴才的做派。

  • 4 # 嘻嘻蛤

    大家印象中的宋朝一直是對外委屈求全,一提起戰爭就各種求和之類的,所以都說是弱宋。

    1、宋朝之所以如此,追其根本原因還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的歷史遺留問題,我們都知道趙匡胤是一日黃袍加身陳橋兵變當上了皇帝,他自個本就是作為一位將軍造反才打下的江山,自然而然會重文輕武,畢竟他也怕子孫後代被用同樣的方式奪了江山!後來的繼承者覺得祖宗的方法有道理,就一直沿用下去,重文輕武,還最大限度限制武將的權利。打仗的時候總會派個門外漢的所謂監軍去限制將軍行使權利,從而貽誤了戰機,如此等等,都極大得限制了宋朝的軍事發展。

    宋朝的經濟繁榮程度是空前的,各行各業(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制瓷業、造船航海業等等)都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國庫充盈。有如此繁榮發達的經濟,卻沒有與之相匹配的軍事能力,這就好比一個小孩擁有一屋子的金銀,在強敵環飼的情況下軍事不行就得捱打,一刻不得停息,久而久之走向滅亡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2、再其一點說是弱宋便是疆域面積較小,至“兒皇帝”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以後,宋朝終其南北兩朝都沒有實現整個中國的大一統,一個國土都沒有全部握在手裡的國家稱他為弱國想必沒有誰有異議了吧(應該沒有吧)。看看下圖,北邊和西邊大塊疆域都在敵國的境內,這說是弱宋不為過吧

    總而言之說其是弱宋沒什麼不合理的。我們今人應該從其中吸取經驗教訓,以史為鏡,文武並重,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自己的貢獻!

  • 5 # 你好龍灣

    大宋王朝是宋太祖趙匡胤於公元960年取代後周後建立的。宋朝又劃分為北宋和南宋,北宋於公元1127年亡於金朝;南宋於公元1279年亡於元朝。兩宋共享國319年。

    宋王朝是取代後周而建國的,是趙匡胤透過發動“陳橋兵變”,逼使後周幼帝柴宗訓禪位而得到的天下,相比較中國歷史上其他的封建王朝,趙匡胤得到的宋朝天下算是相對比較容易的。趙匡胤作為宋朝的開國皇帝,算是能征善戰、文韜武略的一位帝王,而宋朝其他帝王就相差較遠了。

    自唐朝滅亡到宋朝建立,中間夾著的五代十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個分裂、動盪、混亂的時期。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都僅僅只是中原地區王朝,不算是大一統王朝。宋朝是取代後周而建立的,所以宋朝建立之初其統治區域範圍很有限。經過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光義近三十年的征戰,才收復了南北各自獨立的十國。但是宋朝統治的疆域仍然遠小於漢唐時期。

    兩宋時期周邊列強環伺,北宋時西夏、遼朝相伴,南宋時蒙元、金朝不斷進犯,尤其是原屬中原王朝的幽雲十六州長期被遼朝佔據,是宋朝最大的心病。兩宋朝在與西夏、遼、金、蒙元的連年征戰中始終不佔優勢。

    宋太祖趙匡胤吸取了唐末和五代時期藩鎮割據、軍事強人層出不窮的教訓,透過“杯酒釋兵權”,以及一系列制度設計,重文抑武,以文臣制約武將。這樣做雖然防範和削除了武將軍事割據、動亂不已的弊端,但是反過來也造成了武將武功廢馳、軍隊戰鬥力低下等問題,在與周邊列強的征戰中屢屢吃敗仗。

    北宋時期除宋太祖趙匡胤時代還比較能戰鬥以外,其他帝王在與西夏和遼朝作戰中幾乎都是恥辱的敗績,一次次地簽訂屈辱的和平協議。到了南宋時期,帝王和大臣一聽到金兵南侵,都害怕的骨頭都軟了,為了迎合金朝的要求,秦檜競害死了主戰的岳飛。宋朝最屈辱的要算“靖康之難”時,金兵俘虜了徽、欽二帝,擄至金國,北宋由此滅亡。

    因此說,宋朝在中國古代歷史各大一統王朝中綜合國力算最弱的一個朝代,也是與周邊列強對外交往史上最屈辱的一個朝代,又是對外開疆拓土精神最弱、統治疆域最小的一個朝代,甚至於南宋都不能算做大一統王朝,只是偏安南方的小朝廷。

    但是宋朝又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中經濟活動最為活躍發達、文化藝術最為繁榮燦爛、百姓生活最為富足安逸的時代,可以說是國富民安、思想開放、言論自由,現代人都向往和羨慕宋朝人的生活。但是宋朝一幕幕屈辱求和的歷史和因經濟文化繁榮而導致軍力衰弱,最終導致亡國的歷史應時時警醒著我們。

  • 6 # 黎娑

    我認為弱的原因是:宋朝是一個崇文抑武的朝代,缺少對了軍事人才的培養。

    當然,任何一個事物都有兩面性。宋太祖趙匡胤的這一決策,使重心偏向工商業,科技發達,文化極為繁榮。在我的心中宋朝是一個近現代的朝代,它比唐朝更繁榮。如果真的有穿越的話,我一定會選擇宋朝。

    英國史學家湯因比說:“如果讓我選擇,我願意生活在中國的宋朝。”學者餘秋雨也說:“我最嚮往的朝代是宋朝。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

    商品經濟

    在宋朝,無論是繁華的大都還是偏僻的農村,各地都出現小販、貨郎,沿街叫賣。北宋時期,出現了專門供娛樂的場所“瓦肆”,宋朝解除了宵禁,夜生活也就開始了。美食小吃、澡堂茶館、煙花場所都是二十四小時營業,這樣的生活,豈不美哉。隨著人們交易頻繁,“交子”問世了。

    有人推算,1000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後世雖認為宋朝“積貧積弱”,但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

    文化教育

    宋仁宗時,下詔州、縣辦學,進一步完善科舉制度。宋朝出現過理學家程頤、程顥;有名詩人朱熹、蘇軾、李清照等;政治家歐陽修,范仲淹等。文學著作有《資治通鑑》、《太平寰宇記》《舊五代史》、《新五代史》等。藝術造詣方面,北宋李成的塞林平遠,范寬的崇山峻嶺和雪景,許道寧的林木野水,郭熙描繪四時朝暮文學思想、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朝民間湧現了許多的文學社體,可以說,是文人墨客的天堂。

    科技創新

    畢昇的活字印刷術,比歐洲早四百年;指南針、火藥取得突破發展,並應用於航海業和軍事上;沈括若的《夢溪筆談》一書,記錄了不少古代科技成就。指南針,應用於北宋航海,到南宋時將指南針與方位盤結合,形成"羅盤"。

    在我的心中宋朝是一個擁有燦爛的科學技術 、發達的社會經濟 、豐富的文化生活 、包容的開放意識的國家。

  • 7 # 曉書齋

    個人覺得從武功的角度來看,宋朝確實是很弱,與那些大一統的朝代相比,終兩宋而至覆滅確實沒有取得大的成就,尤其是北宋,甚至優秀的將領都罕見。至於武功,秦有一掃六國,北逐匈奴的壯舉,漢是封狼居胥,唐太宗甚至被稱為天可汗,萬國來朝,明成祖朱棣五徵蒙古等等。而宋不僅向遼納歲幣,更是連對西北角的小國西夏竟用兵連遭失敗,不能不說是恥辱。當然,拋開具體的戰局,我個人認為北宋積弱,這與北宋開國的局勢,宋太祖的治國之策及北宋的兵制有莫大的關係。

    北宋開國之局勢

    宋太祖在陳橋兵變以前,在北方大地發生了一件很重大的事情,這件事情就是公元938年石敬瑭因向契丹借兵而把幽雲十六州獻給了契丹。這一事件的重要影響就是契丹人的勢力擴充套件到長城以南,從此北方在無險可守,而遼國鐵騎可以趁勢南下,在華北平原大肆劫掠,甚至威脅京師。燕雲十六州被納入遼人領土後,中原王朝就不得不在這種大兵壓境的氛圍中求存。

    公元960年,後周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登皇帝位。正是這種透過發動兵變的方式登上皇帝位,成了趙匡胤的一塊心病。這塊心病就是藩鎮割據,導致皇權不穩。至唐玄宗以後一直到北宋建國,藩鎮割據一方,紛紛稱帝,互相攻伐。而這些林立的政權又無一不倚仗藩鎮的軍權,趙匡胤稱帝也是倚仗軍隊的支援。既然軍隊可以支援趙匡胤上臺,當然也可以支援其它的將領上臺,這不能不為趙匡胤擔心,而這種憂心不僅僅是透過“杯酒釋兵權”去解決,而是反映在了建國之後的制度設計上。

    自黃巢起兵反唐後,帝都長安三次遭到攻陷和焚燬,北方大地一片戰火紛飛。北宋承襲後周而來,對於定都趙匡胤確實有過一番考慮。長安殘破,自不必考慮,而洛陽相對儲存完好,趙匡胤本有意定都於洛陽。而自唐中葉以後,經濟中心南移,唐末中原大戰不止,軍糧主要靠長江一帶供給。而從揚州北上的糧米正好可延隴海線經通濟渠可直達開封,而開封入洛陽的汴渠已經毀壞,陸運艱難。正是綜合各方考慮,趙匡胤決定定都於開封。開封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方便,但是作為帝都它唯一的缺陷就是無山川之險可守,這就不能不大量屯兵,以拱衛京師安全。

    宋太祖的對策

    (1)以防內作為軍事戰略的起點

    北宋開局如此,作為北宋開國之君就必須對這些問題做出迴應。針對北方無險可守而又定都開封,宋太祖只能大量屯兵在開封附近,拱衛京師。而面對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威脅皇權穩定,宋太祖的做法有兩層。在中央層面,一是收禁兵之權而將調兵之權歸樞密院掌管,實際上樞密院對皇帝負責,二是將禁軍(國家正規軍)一分為三歸三衙管理,三衙將統一的軍權一分為三,相互制衡,掌管全國的禁軍和廂兵(地方安保部隊),但是又不具備領兵打仗的權力,三是制定更戍之法,軍隊輪流戍邊,半年為期,統兵之將常臨時任命,而駐紮在京師和外郡則是兵動而將領不隨軍調動。在地方層面,最重要的做法也有三層,一是製作“兵樣”(士兵模型),並以兵樣為模板,收地方各州縣藩鎮驍勇計程車兵編入禁軍,削弱地方軍隊實力,二是派遣知州知縣於藩鎮駐地周邊,掌管地方事務,逐步削弱瓦解地方藩鎮勢力,三是設定轉運使司,將地方之稅賦絕大多數押解京師,削弱地方經濟實力。

    從宋太祖的軍政改革可以明顯的看出,這些舉措就是為了防止中央和地方有壟斷軍權的軍人的出現,這一系列政策確實抑制了軍人勢力的抬頭,北宋一朝沒有再出現像唐末各藩鎮林立的局面,皇權因而得到了鞏固。但是這些舉措的弊病是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瞭解軍隊內情的三司只有掌軍,練軍之權而無帶兵之權,戍邊的將領臨時任命,容易導致指揮不靈,因而軍隊戰力不強。所以說北宋的兵制是立足於防內。

    (2)募兵制兵多而不精,耗費巨大

    北宋兵制採用募兵之法,兼具國防與維穩的目的。

    吾家之事,唯養兵可為百代之利。蓋凶年荒歲,有叛民而無叛兵;不幸樂歲變生,有叛兵而無叛民。

    正如宋太祖所言,宋朝養兵其實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是國防的需要,二是在災荒之年收流民防止兵變,這不能不說是慮計深遠。可是這種國防與維穩的雙重需求,導致的結果是軍隊兵源素質低下。

    宋神宗的點評可以清楚的看出北宋的兵源特徵:

    前世為亂者,皆無賴不逞之人。藝祖平定天下,悉招聚四方無賴不逞之人以為兵,連營以居之,什伍相制,節以軍法,厚祿其長,使自愛重,付以生殺,寓威於階級之間,使不得動。無賴不逞之人既聚而為兵,有以制之,無敢為非;因取其カ以衛養良民,各安田裡。所以大平之業定而無叛民,自古未有及者。

    宋神宗說太祖招聚四方無賴不逞之人以為兵,使其不敢為非,禍害鄉里。也就是說國家透過軍隊把社會閒雜人等進行有組織的管控,這當然有利於社會治安,但就兵源素質而言,確實堪憂,在財政上養這些素質不齊,而又不具備良好戰鬥力計程車兵,對於國家財政無疑是一筆巨大的支出。而對於衰弱的老兵退伍北宋採取的是保留軍籍,薪俸減半的做法,因而北宋的老兵實際上是處於半退狀態,而政府又不得不補充新的兵源以作為國防需要,這種國防開支更是巨大。加之與西夏,遼作戰連連失利,處於戰略守勢的北宋,軍隊只能是常備不懈,而時時擴軍。

    (3)以文抑武,鼓勵文官政治

    宋太祖對文官政治的講求,可以看作是對唐末武人亂國的一種撥亂反正。歷代政府對文官最友好的莫過於北宋,宋太祖更是制定家法,不得殺士大夫與上書言事者。實際政治而言,在軍權方面是以文制武,在政治方面是一職多官,在科舉上面是擴大取士人數,在待遇方面是所謂恩逮於百官唯恐其不足。這一系列的舉措導致的局面是士大夫地位空前提高,人人趨之若鶩,而對於武事,自然是不甚熱心。因此,北宋最有名的將軍狄青出於行伍之間,當他擔任樞密使時被人所排擠,鬱鬱而終。文官政治的強勢,導致的結果就是武事人才匱乏,武人因地位低下,良家子弟自然趨於文官之途。文人憑藉科考出生,遊心與文墨之間,多半隻是舞文弄墨之才,缺乏治國的幹才,更是缺乏治軍領兵之才。

    結語

    因此,北宋之積弱在建國之初就埋下了種種隱患。幽雲十六州的失去,定都於開封,使得北宋不得不直面遊牧民族的鐵騎。而至安史之亂以後藩鎮割據,皇權屢遭覆滅的危機,讓北宋的立國者趙匡胤採取了矯枉的抑制武人的政策,大力鼓勵文官政治,使得文人地位大幅度提高,在此大環境下導致了武事人才的缺乏。而其削弱武人的政策,導致了嚴重的兵將不相習,軍隊排程指揮困難。由於北宋軍隊兼顧國防與維穩的作用,兵源來源廣泛而素質低下,給北宋政府帶來了承重的財政負擔,而又不足以養成一支精兵。以上種種的合力,導致北宋兵多而不強,戰事連連失利,軍弱而國貧。

    (本文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些書怎麼都看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