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簡一

    1922年,一本家庭月刊雜誌《讀者文摘》在美國創刊。因題材廣泛,文字風格簡單明瞭,一經推出,受到無數人的喜歡,一躍成為當時最暢銷的雜誌。

    這本老少皆宜的讀物,在日本發行時,轟動了日本文化界。據說,當年最火的時候,每個月銷量有一百多萬冊,還出現了排隊才能買到的現象。它與日本本土的雜誌完全不同,沒有晦澀難懂的文字,不需要經過思考,看一眼就可以明白文章的意思,具有極強的可讀性、趣味性與故事性,更推動簡明主義在日本的發展。

    從那之後,大眾傳媒的文章風格悄然發生變化,逐漸朝平易近人的方向發展,出現了越來越多迎合讀者閱讀能力的文章。當讀者習慣於閱讀淺顯易懂的文章時,但凡遇到一點點有難度的,就抱怨看不懂、沒有興趣,直接拒絕閱讀。

    因為把閱讀兩個字分開了,閱是用眼睛看,讀卻需要用腦思考,很多人只想輕輕鬆鬆看完,卻忘記讀懂才是閱讀的最大意義。這也就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常常有人說明明每個字都認識,但組合起來就是看不懂。

    《閱讀整理學》的作者外山滋比古從語言的角度出發,指出語言是閱讀的基礎,閱讀應該回歸初心,找到最初閱讀的意義。最有趣的是,他與很多作者不一樣,不追求閱讀的數量與速度,更講究閱讀的質量與心境,以及是否真正讀懂一本書。

    如果說《高效能閱讀》、《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實用性閱讀指南》說的是閱讀的方法,那麼《閱讀整理學》更多說的是閱讀的心法。所以還是蠻奇怪這本書竟然在豆瓣只有6.5分,比前面三本的方法類書籍都要低,怎麼樣7分還是有的。

    因為是英文科班出身,除了專攻英國文學以外,語言學、修辭學、教育學等領域均有涉獵。常年致力於提倡和推廣以“語言”為媒介的兒童情操教育。在《閱讀整理學》裡,第三章第二節講的就是幼兒語言教育的重要性。如果家裡有小寶寶的人,可以重點閱讀這個章節。

    《閱讀整理學》更多講的是什麼是真正的閱讀,以及應該採用什麼方式去閱讀。外山滋比古將閱讀分為α型閱讀和β型閱讀兩種閱讀方式,他認為後者是學習新知識,能讓人有所收穫的閱讀方法。童話的啟蒙、創造閱讀環境、訓練素讀能力、閱讀古典文學和時間的力量等被很多人忽視的最基礎的技巧,是開啟β型閱讀大門的金鑰匙。

    當你不知道閱讀的方向和意義時,不妨開啟這本書,去看看一個95歲的老先生,他是如何理解閱讀,又是如何做的,或多或少會有一定的啟發。

    一、什麼是真正的閱讀

    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我一直都在摸索,直到前段時間,從讀書瓶頸期走出來,才算是找到一點點答案吧。

    我的讀書時期大概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隻看中外文學,尤其是英美文學中的女性角色,讓我瞭解女性的自我價值是自尊、自立、自強與獨立,最喜歡的是《傲慢與偏見》的伊麗莎白·班內特。

    第三階段是這3個月,我開始按照閱讀-寫作-文案進行主題閱讀,書看得不是很快,一個月估計最多4本,但每本都有做讀書筆記、思維導圖和書評,和第二階段相比簡直收穫滿滿。

    外山滋比古把我閱讀的第二階段稱為α型閱讀,也就是閱讀我們所瞭解的事物,除了心靈雞湯類的文章,還有言情小說,或者其他能使我們開心的事物。這種型別的閱讀,文字通俗易懂,情節趣味十足,就像開篇提到的《讀者文摘》一樣,但時間長了,容易使人原地踏步,止步不前,甚至因為閱讀理解能力不好,而鬧笑話的例子不在少數。

    比如前段時間,我在一個博主的微博上看到這樣一句話:“2019年前,抓牢錢,極盡所能降低負【債】!”這句話的重點是降低負債,但有些人卻理解為不要負債,更有甚者,問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這是典型的α型閱讀帶來的危害。

    第一階段和第三階段的閱讀是β型閱讀的其中一種,其他比如歷史類、心理類等等,只要是閱讀未知、我們所不瞭解、又對自身成長有好處的事物,都可以稱為β型閱讀。

    在閱讀的過程中,因為對未知事情不瞭解,需要一邊閱讀一邊思考,有時候一本書裡出現的專有名詞,可能需要透過檢索相關資料,或者翻閱其他同類型的書籍,做筆記才能稍微有點吃透。毋庸置疑,讀起來是真的很累,但的確有不少的收穫。

    如果說α型閱讀是平緩的道路,走起來輕鬆又快速,那麼β型閱讀就是登山,還是一座相當險惡、而又無法預知前面會遇到什麼阻礙的山,爬起來很吃力,但當我們登上山頂,“一覽眾山小”的喜悅油然而生這是α型閱讀所無法比擬的,也是外山滋比古所極力倡導和推薦的閱讀型別。

    二、怎麼去閱讀

    5月份,剛開始看第一本閱讀類的書籍,其實是我最痛苦的時候。我知道這類書對我的閱讀有好處,更加知道如果把書中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的閱讀中,會讓我有所進步。

    但知道和去做完全是兩碼子的事情,再加上之前兩年太習慣於α型閱讀,腦子有點生鏽了,以至於我遇到比較無法理解的內容,直接繞道而走。不過,堅持了2個月,每個月看1-2本,目前總共看了4本的時候,這種情況稍微有點好轉,至少我能靜下心來,一點點把書裡的內容看完,而不是選擇逃避。

    換句話來說,從α型閱讀轉到β型閱讀的過程,恰好是我目前所處的階段。外山滋比古說,這個階段不知道會持續多久,但只要堅持不懈地練習β型閱讀,使用一定的閱讀技巧,相對應的閱讀理解能力會逐步上來。

    01童話的啟蒙

    古人似乎在很早的時候就知道,童話是生活的智慧。從古流傳至今的童話不在少數,就像小時候看過的《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和《一千零一夜》,就是以民間故事為藍本進行創作的。

    不過當時年紀太小,對這些故事只有懵懵懂懂的印象,只知道童話裡的結局都是好的,好人會有好報,壞人也會得到相應的懲罰。長大了才明白,這個世界並非非黑即白。好人不一定有好報,壞人也未必有得到懲罰。現在看來,童話算是我人生的啟蒙書,它教會了我什麼是真善美。

    如果可以,閱讀從小抓起,以童話和繪本啟蒙,既能培養他的閱讀能力,還能引導他樹立基礎的人生觀

    02創造閱讀環境

    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有助於閱讀習慣的養成。我的書房,陪伴我度過初中、高中、大學甚至工作後的閱讀時間。可以說,最初的閱讀環境,就來自這裡。我在這裡讀了很多中外文學,看到了很多獨立女性的精彩人生。她們身上有優點也有缺點,但在我的眼中,卻是很可愛的一面。

    圖書館也是我常去的一個地方。因為圖書館的書籍都是分門別類擺放的,對於找書和進行主題閱讀是非常方便的。就像前兩年我寫民華人物的女性故事,只要找到民華人物故事這個書架,基本上附近的書架都是。每次我寫一個故事,總能在圖書館待上整整兩天。圖書館擁有讓時間消失的魔力。

    03訓練素讀能力

    素讀,意為在不理解的前提下,還是要繼續讀,這也是β型閱讀的原動力。其實,我們從小就擁有這個技能,只是長大後忘記使用罷了。牙牙學語之初,爸爸媽媽總是不斷地重複一些簡單的詞語,直到我們會說為止。這也是教導孩子認識未知事物到已知事物的過程。

    上學以後,這種技能被用到學校中。在老師的指引下,一點點開始學習,擴大對世界的認識。可惜的是,很多人出了學校大門之後,反而喪失學習的慾望,一步步後退,從β型閱讀重回到α型閱讀。如果現在重拾素讀的能力,讓自己保持長期學習的狀態,化被動為主動,一定程度上能減少對未來的恐懼與不安。

    04閱讀古典書籍

    這裡的古典書籍,除了社會上所公認的四書五經、四大名著之類的,更多指的是你願意花時間和耐心閱讀一本書當書裡的精華成為滋養你人生的養分時,這本書就是古典書籍了。遇到實在讀不懂的地方,就不斷地反覆地讀,讀得次數越多,也就懂了。正如老話說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第一次讀《簡·愛》的時候,單純地以為這就是個家庭教師和她僱主之間的愛情故事。後來讀得次數多了,才發現這是個友情與親情、救贖與成長的故事。海倫和譚波兒小姐的出現,救贖了當年那個性格尖銳孤僻、被親情傷害的簡愛,讓後來的她成長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女性。這型別的書無形中形成了我最初的價值觀。

    05時間的力量

    有些事情,我們不明白、無法理解時,過來人常常會說,時間到了你就懂了。外山滋比古真正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是在他閱讀寺田寅彥的書。第一看寺田寅彥的書是他在15歲,從教科書上看到“科學家與頭腦”這篇文章。之後的兩三年裡,他一點點明白用詞語考慮世界是一件很美妙的事。

    時間對人格外的寬厚和仁慈,它不會要求你遇到一件事,就立刻馬上明白,反而讓你的生命中出現一些人、一些事,由他們來教會你不懂的道理。他站在幕後,看著你從不諳世事的孩子,成長為成熟懂事的少年。你不再魯莽,不再害怕,不再鑽牛角尖,開始懂得很多道理,開始學著與自己和平相處,卻也更加明白獨立思考的重要性。

    β型閱讀的確難讀,讓很多人望而卻步。這就像工作一樣,如果一味地只做最簡單的工作,固執地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田,人是不會有進步的,更不可能升職加薪,反而時間長了,容易喪失最基本的生存技能。但如果一路過五關斬六將,再難的工作也不會怕。

    當我們靜下心來,耐耐心心看完一本本對我們有所幫助的書時,不要在意它是否難讀,更不要為了完成任務囫圇吞棗,看一遍就完事,而是要把它讀懂讀透,學著融會貫通,從書中看到解決各種各樣人生問題的方向,找到屬於自己人生的模樣。

  • 2 # 流年芳華

    都說要讀名著,可你真的看懂名著了嗎?

    不止一次聽人說起《紅樓夢》:不就是一本小說嗎?有那麼高的價值嗎?評價得天上有地上沒的?

    敢於表達自己的觀點很好,但我敢說他們大多要麼根本沒有讀完,要麼壓根沒看懂,因為《紅樓夢》的地位真的不需要再去證明了。

    文學作品,不管是小說,還是影視劇(當然是有深度的),如果看不懂作者想表達的東西,自然無法看到其內在的價值。

    這些年,美國大片在中國很流行,幾乎只要引進,就會熱播。場景宏大,製作精良,哪怕故事情節一般,也能收穫不錯的票房。

    熱熱鬧鬧地看完後,再回頭看專業影評人的點評,發現:嚇,居然還有這個意思。

    看《哈利·波特》,很多人都看到了魔法的威力,看到哈利·波特的智慧和勇氣 ,有多少人注意過哈利·波特臉上的傷疤代表了什麼?是否看出每個角色的名字其實都是暗含玄機的?

    看《金瓶梅》,除了男女之間的那點事,你還看到了什麼?

    讀書的目的,不外乎消遣、收集資訊、獲取知識。

    費時費力的讀書,想必大家多數都不是為打發時間,而是希望有收穫。

    大量的經典作品,堪稱人類智慧的結晶,對我們都是有裨益的,但前提是:你得讀懂了。

    有人是有天賦的,但更多的人還要學習如何去理解作者筆下的世界,《文學課:如何輕鬆理解偉大作品》就是這樣一本書,教我們如何解讀文學作品。

    《文學課》在國內書店的陳列建議是:青少年 閱讀教育,事實上,這本書,托馬斯也確實是專為青少年寫作的實用閱讀指南。他期望透過解讀各種文體,講解各種文學手法,讓青少年讀者輕鬆理解文學內在的意義。

    大學以前,我們都上了十多年的語文課,卻很少有老師教給我如何理解文學作品。如果你喜歡閱讀文學作品,這堂遲到的文學閱讀課,現在上還來得及。

    19節主題閱讀課,讓我們在真正理解偉大作品的同時,愛上文學閱讀與寫作。

    世界上只有一個故事

    2008年有一本叫做《墳場之書》的小說,講的是一個孤兒博德誤入一個鬧鬼的墳場,被鬼魂收養並保護的故事。無獨有偶,1894年,曾有一本《叢林故事》,講一個人類少年毛克利被狼收養,還被一隻黑熊保護。

    如果你讀過兩個故事,就會發現“博德就是毛克利”,那你會不會想一下“博德在墳場”和“毛克利在叢林”有什麼內在的聯絡?

    兩個主人公肯定沒有關係,但兩位作者一定給我們傳遞了深遠的含義:人類的幼童卻要靠動物或者鬼魂去保護,這意味著什麼?對原本該提供庇護的人類又意味著什麼?

    想到這裡,你一定不會只拘泥於欣賞故事,而是會去尋找答案。

    除了很多作品之間有關聯外,大量的文學作品本身就脫胎於其他的文學作品。

    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有很多經典作品,不僅經常被搬上舞臺,根據其改編再創作的作品也有很多,演繹了無數精彩的故事,莎翁作品中的名言更是被多次引用。

    西方的很多作品都有《聖經》的影子,托馬斯在書中列了一個清單,是聖經中經典事件和話語,能夠幫助我們識別人物的特徵,從而理解故事。

    《紅樓夢》作為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首,不僅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還是文學集大成者。圍繞著《紅樓夢》,兩岸三地不僅出了很多影視作品,對後世文學作品的影響也很大,不管是講述故事的方式,還是塑造人物,都能從很多作品中找到蛛絲馬跡。

    當你一旦發現自己讀的作品和這些大家有關聯時,你就可以把他們的思想融入這部作品,對作品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

    留意書中的象徵意義

    看小說時,我們關注的往往是故事情節和人物關係,著重看他們的遭遇,隨著故事中人物的境遇歡喜憂愁。

    如果只是把注意力放在情節上,忽略細節以及象徵意義,你就可能不會明白故事發展的真正緣由,主人公做出選擇的必然性,那麼你的收穫就只是一個悲歡離合的故事。

    就餐不單純是為了吃飯

    文學作品裡有很多就餐的描寫,但作者真正想表達的只是吃飯嗎?肯定不是。

    人們喜歡請朋友吃飯,如果請敵人吃飯,那就可能是宴無好宴了,比如鴻門宴。

    即使家人聚餐,作者也會透過就餐的細節描寫表達一些深意,比如《紅樓夢》中的每次宴會,排場不同,參加的人數不同,蘊含的深意也就不同。

    賈母的壽宴極盡奢靡隆重,體現了賈府的顯赫地位,而最後一箇中秋夜宴清冷悲涼,顯示的是繁華落去,即將覆滅。

    作家筆下,關於天氣、季節、環境的描寫都是蘊含特殊深意的。

    各種天氣都不是無緣無故出現的,下雨不僅僅是下雨,下雪也不僅僅是下雪。

    雨雪天氣是可以渲染氣氛的,還能沖刷心靈,春天的雨還代表著新生和希望。霧則意味著迷茫和混亂。

    文學中的地理環境也能告訴我們很多東西,不僅讓我們看出主人公生活和經歷的背景,還能幫助我們觀察人物的內心活動。

    就像哈利·波特乘火車,從倫敦前往霍格沃茨時,窗外的風景從田野、河流、山脈,最後變成荒野,這意味著哈利·波特即將面臨的生活是自由和危險的。

    人物的體貌特徵傳遞特別的含義

    文學作品裡會有人物的外表描寫,有的會有生理缺陷,有的患有疾病。

    生理上的一些特徵,代表著人物不同的內心,象徵著人物的經歷。雨果筆下的卡西莫多雖然醜陋,卻是個善良的人;哈利·波特臉上的傷疤敘述著自己的故事。

    殘疾和疾病更意味著特殊的含義。

    “書中一旦出現盲人,就意味著要發生很多事情。”

    作家一旦寫某個人失明瞭,那他之後的所有言行舉止都要和“失明”聯絡起來。除了為表達什麼,沒有作家願意費這個力。

    疾病可能根本不是生病,而是反映了故事中人物的內心世界。

    不能只用眼睛讀

    西方有云:一千個人眼裡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中國的魯迅先生也說過:“一部《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

    可見,讀者不同,看到的東西也是不同的。

    但無論你怎麼看,都不應該脫離作者的思路,信馬由韁。

    “不要用今人固定的眼光去閱讀,而要回到故事發生的年代,用那個時代人的眼光去閱讀。”

    要跟著作者的思路去走,站在他的時代背景去考慮,才能理解作者真正想表達的東西。

    就像看《紅樓夢》,我們不能一味地批判書中貴族的奢侈,因為一方面那就是貴族的生活日常,另一方面作者也透過這些對封建統治和制度進行批判。

    《文學課》的作者托馬斯由於是美華人,所以書中提到的作品多來自於《聖經》、荷馬史詩、莎士比亞的作品等,沒有提到中國經典文學,但文學作品的文體和寫作手法其實是相通的。

    一旦掌握了閱讀方法,理解東方的文學經典也就沒有難度了。

    德國作家歌德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

    你只有讀懂了每一本好書,才能從高尚的人那裡學到更多。

  • 3 # 工程管理交流

    有些內容為什麼看不懂

    有些內容為什麼看不懂,因為文字也有時效性。

    我說的文字,包括符合、圖畫、音樂、姿勢等等。如:在目前中國,你在聊天、網路上看“SB”,大多數人懂什麼意思,但千年後,那時在一些資料裡看到“SB”時,可能就不知道什麼意思,查字典也查不到,因此大家努力後給予瞭解析:“SB“是褒義詞,是誇讚的意思。

    又比如:就在明天,目前地球上的部分國家太無聊了,然後相互仍原子彈,結果地球上除了原始森林裡的人或倖存者或新“人”以外,大多數人都沒了,電、電子裝置等也都沒了,就這樣過了很多年,在倖存的資料裡發現了“SB”,結果大家都不懂,經過很長時間的努力,得出“SB”的意思,然後大家都開始使用這個高大上的流行語,當有優秀的人或事時,就誇讚為SB,如認為某個小夥子很棒,就激情澎湃的歡呼SB。此時涉及”SB”的資料等都看懂了;或者自以為是的認為看懂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生黨買哪一款四季都能用可以做底妝的平價防曬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