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影觀史
-
2 # 大飛熊騎士
《三國演義》小說裡,東吳的猛將沒有蜀漢,曹魏那麼頂級,比如類似五虎,許褚,典韋這樣的超一流將領。而且,東吳的猛將數量也不算多,即便是十二虎臣裡,能進入一流或以上的也僅有甘寧,淩統,周泰,陳武寥寥幾人,其餘將領在武藝表現上,不算十分出色。反倒是十二虎臣之外,還是有幾個武藝出色的將領,值得分析。我們先來盤點下,東吳除了太史慈和十二虎臣外,還有多少武將有過單挑的呢?
比如,有祖茂,凌操,周善,夏恂,周平,孫桓,史蹟,李異,謝旌,譚雄,朱然,崔禹,淳于丹,朱桓,孫韶,朱異,唐諮,於詮,孫歆,沈瑩。另外,孫堅,孫策屬於領袖,不列入,文鴦短暫歸屬東吳,也沒必要列入。此外,排名如下:
第一,孫桓。
孫權宗室大將,自幼弓馬嫻熟,又熟讀兵法。夷陵之戰,孫桓自告奮勇率軍抵抗劉備大軍,和關興大戰三十回合,大敗而走。關興的武藝處於一流接近強一流的水平,略高於張苞一點點,所以孫桓能戰關興三十回合,武藝在弱一流到一流之間。
第二,謝旌。
孫桓部將,被孫桓稱為“萬夫莫當之勇”,曾經和張苞大戰三十回合敗走。後來,張苞衝陣,一矛刺死謝旌。所以,謝旌的武藝也在弱一流到一流左右,略輸孫桓。
第三,凌操。
凌操沒有單挑戰績,但是個人認為他的實力至少在弱一流,原因有:第一,嚴白虎在逃往餘杭的路上,到處搶奪,被凌操率領鄉人擊敗《第十五回》;第二,攻打夏口,凌操一舟當先,十分驍勇;第三,凌操之子淩統武藝一流,身為父親,起碼有弱一流的實力。
第四,李異。
孫桓的另一位部將,也被孫桓稱為“萬夫不當之勇”,張苞三十回合敗謝旌之後,李異接上打了二十回合平手。此時,譚雄突發暗箭射中張苞馬匹,李異正要斧劈張苞,被關興斬首。李異雖然和謝旌齊名,但是明顯武藝不如謝旌,因為張苞戰謝旌是生力,戰李異已經消耗了體力,就這樣,譚雄還是看出李異不妙。因此,李異的水準妥妥的弱一流。
第五,於詮。
東吳後期比較拿得出手的武將,和王基大戰三十回合平手,後來死於亂軍之中。而王基曾經三回合擊敗朱異,三合擊敗唐諮,即便三國後期武藝減退,王基也能在弱一流以上。所以,於詮應該有弱一流的實力。
第六,淳于丹。
夷陵之戰,淳于丹出場不少,不過唯一的單挑是和傅彤大戰,不能抵擋而敗走。傅彤雖然單挑不多,不過在東吳包圍圈中衝殺了百餘回合才犧牲,武藝足以為一流。淳于丹不知幾回合敗給傅彤,後又連遇趙融,沙摩柯,卻全身而退了,武藝能在二流之上,接近弱一流。
第七,朱桓。
正史裡,朱桓不弱於十二虎臣,最多僅次朱然。但是,小說裡朱桓畢竟出場不多,戰績也不多,不過濡須之戰,三合殺了常雕,應該有二流的實力。
第八,孫韶。
孫權的侄子,卻極有膽略,私自帶兵偷襲,差點讓曹丕不免。可惜,孫韶沒有單挑戰績,否則排名可以靠前。
第九,史蹟。
潘璋的部將,覺得黃忠年邁,於是挺槍而出,戰不三合被黃忠斬殺了。黃忠的刀法走的是穩重,本來防守有餘進攻不足,再加上年事已高,到了夷陵之戰前期,年紀更大,就這樣史蹟還是被秒斬了,妥妥的弱二流實力。
第十,譚雄。
孫桓的部將,箭術還算過得去,武藝不怎麼樣,陣中被關興生擒,然後,張苞將其殺了祭馬。所以,他的武藝就是二流以下的實力。
其他的人如朱然(歷史上很牛逼)被趙雲一槍秒了;朱然副將崔禹被張苞秒擒;夏恂被一合死於張苞;周泰弟弟周平一合被關興斬了;這些都沒有什麼參考價值,就不排了。還有周善身手不錯,但是武藝很菜,在小船上被張飛秒砍了;而朱異,唐諮,沈瑩沒有什麼表現,又屬於後期將領,也就不排了。
-
3 # 閒將西話
《三國演義》以“尊劉貶曹抑孫”的藝術角度,敘述了東漢末年三國這一亂世。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控制東漢政府,得天時。劉備以漢室宗親自居,不管走到哪,都是仁義之師,頗得人和。
而東吳崛起於江東諸郡,除了長江之險,得地利之勢外,還靠一批英勇無畏的將帥,佔的三分天下。東吳可謂人才輩出,將星閃耀。
在東吳的名將不僅有“東吳十二虎臣”,他們是:程普、黃蓋、韓當、周泰、蔣欽、陳武、潘璋、董襲、甘寧、凌操、徐盛、丁奉。除了這些,還有哪些為東吳立下了汗馬功勞?咱們來盤點一下。
“東吳四英”:周瑜、魯肅、呂蒙、陸遜。“東吳四友”:諸葛恪、張休、顧譚、陳表。“東吳五君”:諸葛瑾、顧邵、步騭、嚴峻、張承。
一、馬忠
在東吳陣營裡,馬忠的軍位並不高,他是十二虎臣之一潘璋的副將。但他很有看點,作戰以機智見長。蜀漢有好幾位名將栽在他手中。
關羽敗走麥城時,馬忠奉命組織埋伏。他在草叢裡暗使一根奪命絆馬索,要了威震華夏的關羽的命。關平搶來救援,也力盡而縛。真是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時,老將黃忠隨軍出戰。馬忠一支響箭,射中黃忠的肩窩。再加上黃忠年邁,當夜死於營中。
二、祖茂
祖茂是一員老將,如果不死的話,應該位列“東吳十二虎臣”。早在孫堅時代,祖茂就參加了討伐董卓的會盟大戰。在汜水關孫堅遇到董卓大將華雄的偷襲,潰不成軍。孫堅慌不擇路,華雄緊追不捨。祖茂和孫堅換了赤幘,引開追兵,兵分兩路。
追擊中,祖茂把赤幘掛在殘樑上,隱藏在樹中,想乘機襲殺華雄。但被華雄識破,大喝一聲,揮刀砍為兩段。祖茂壯烈犧牲,但其救主之壯舉感天動地。
三、孫桓
孫桓是孫權最可信賴的孫氏宗室。年少有為,二十五歲即拜為安東將軍,與陸遜共拒劉備於夷陵。與關興大戰三十回合,氣力不濟,全身而退,有較好的馬戰能力。
劉備兵敗後,孫桓一路截擊要道,追的劉備翻山越嶺、狼狽逃竄。六十歲的昭烈帝氣急敗環地說:“當年我去京城見孫權的時候,孫桓還是個娃娃兒,沒想到今天差點把我逼到絕路!”
四、朱桓
朱桓是吳國軍界的新星,少壯派代表。以裨將軍的身份,在濡須口與魏國大司馬曹仁對陣。採用誘敵之策,吸引曹仁的兒子曹泰來攻,將曹泰燒退。同時分遣軍隊迎擊偷襲中洲的魏軍,斬殺常雕,生擒王雙,魏軍死傷千餘。
曹仁被一個無名小卒擊敗,憤恨不已,回去不久便去世了。公元228年,在魏吳的石亭之戰中,一個回合斬殺大司馬曹休的部將張普,大敗曹休。同樣讓曹休還軍後飲恨而逝。朱桓可以稱得上“大司馬的剋星”了。
五、孫韶
孫氏宗親中的猛將。在對付曹丕的一次戰鬥中,孫韶派遣將領高壽率領五百敢死隊員從小路偷襲曹丕。雖然沒擒得敵首,但卻奪取了曹丕的車蓋,把曹丕嚇得不輕。孫韶長期駐紮在廣陵,四處的老百姓歸服的很多,深受孫權的讚譽。
六、陸抗
陸抗是陸遜之子,吳國最後的柱石。蜀漢滅亡後,東吳和魏國對峙長達十六年之久,軍事上主要依賴陸抗。終陸抗一生,晉軍不敢南侵吳國。
公元272年的西陵戰役中,陸抗透過決堤放水延續了羊祜的進攻,利用贏得的寶貴時間,集中兵力擊敗荊州刺史楊肇,迫使晉軍撤退,最終收復西陵,斬降將步闡。
在以上將領中,祖茂,元老級,與重量級戰將華雄交手,雖死但應屬一流武將。孫桓,孫韶多次處險境,臨危不懼,有猛將之魄。朱桓,既揮刀斬敵,又指揮作戰,有將帥之能。陸抗也是大帥級別的將領。而馬忠善於使暗招,斬殺關羽,射死黃忠,可謂小人辦大事,應拍在二流當中。
以上就是東吳陣營中除了太史慈和十二虎臣之外的將軍了,他們的確很優秀。
回覆列表
三國時期名將輩出,熟讀《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西蜀有五虎上將、北魏有五子良將,由於電視劇或小說的重點是西蜀和北魏,對東吳的描寫主要集中在孫權以及江東四英(周瑜、魯肅、呂蒙、陸遜)身上,這就導致人們對東吳將領不熟悉。那麼被陳壽盛讚的“江表之虎臣”即東吳十二虎臣都有誰呢?而太史慈戰力爆表,卻不在江表虎臣之列又是為何?東吳還有那些武將的戰績可圈可點呢?
一、江表之虎臣
東吳十二虎臣,三國時孫吳十二位將領的合稱,這十二人以英勇善戰而為人稱道,按照正史《三國志》為其列傳的順序依次是: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寧、淩統、徐盛、潘璋、丁奉。他們為孫吳基業的開闢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功勳。《三國志》把此十二人合為一卷作傳(卷五五·吳書十·程黃韓蔣周陳董甘凌徐潘丁傳),盛讚他們為"江表之虎臣",故名。下面就對這十二虎臣的履歷作簡要概述:
蕩寇將軍程普(?-210年),字德謀,右北平土垠(今河北豐潤東)人。東漢末年東吳的武將,歷仕孫堅、孫策、孫權三任君主 。他曾跟隨孫堅討伐過黃巾、董卓,又助孫策平定江東。孫策死後,他與張昭等人共同輔佐孫權,並討伐江東境內的山賊,功勳卓著。程普在東吳諸將中年歲最長,被人們尊稱為"程公"。
偏將軍、武陵太守黃蓋(生卒年不詳)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永州)人。漢末三國時期江東名將,歷仕孫堅、孫策、孫權三任主公。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時,黃蓋前往曹營詐降,並趁機以火攻大破曹操的軍隊,是赤壁之戰主要功臣之一;他也因為此事蹟而被後人廣為傳頌,小說《三國演義》在刻畫黃蓋這一人物時描寫了"苦肉計"的故事。
石城侯韓當(?-227),字義公,遼西令支(今河北遷安)人,漢末三國時期吳國將領。 韓當因為長於弓箭、騎術並且膂力過人而被孫堅賞識,追隨他四處征伐周旋,數次冒險犯難,攻陷敵人、擒拿俘虜。對江東基業的逐漸穩固和吳國的建立有著重要影響。官至昭武將軍、冠軍太守,加都督稱號,封爵石城侯。黃武五年(226年)卒。
右護軍蔣欽(?-220年),字公奕,九江壽春(今安徽壽縣)人。 漢末東吳名將。早年隨孫策平定丹陽、吳郡、會稽和豫章四郡。平盜賊,遷西部都尉。討會稽賊呂合、秦狼等,徙討越中郎將。又與賀齊併力討平黟賊。從徵合肥,因功遷蕩寇將軍,領濡須督。後召還都拜右護軍,典領辭訟。蔣欽貴守約,性豁達。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討伐關羽,蔣欽率領水軍入沔水。回軍途中病逝。
陵陽侯周泰(生卒年不詳),字幼平,九江下蔡(今安徽鳳台)人。 漢末三國時期吳國武將。孫策平定江東時與同郡蔣欽一起加入孫策軍,隨孫策左右,後孫權愛其為人,向孫策請求讓周泰跟隨自己。周泰多次於戰亂當中保護孫權的安危,身上受的傷多達幾十處,就像在面板上雕畫一樣,吳將朱然、徐盛等因此對其拜服。後來孫權為了表彰周泰為了東吳出生入死的功績,而賜給他青羅傘蓋。官至漢中太守、奮威將軍,封陵陽侯。死於黃武年間,有子周邵,亦數有戰功,死於黃龍二年,周邵的弟弟周承繼承了兵權和爵位。
偏將軍陳武(178年-215年),字子烈,廬江松滋(今安徽宿松)人 。東漢末年孫策、孫權部下的武將。陳武年輕時儀表堂堂,跟隨孫策征戰江東,因戰功封為別部司馬,後來在孫權部下任職。由於陳武仁厚好施,故受到上至孫權,下至鄉里的敬愛。陳武又屢建戰功,封為偏將軍。建安二十年(215)在合肥戰役中戰死,孫權對此十分哀痛。
偏將軍董襲(?-213),字元代,會稽餘姚(今浙江餘姚)人。 東漢末年江東孫氏部將。213年,曹操南征至濡須口,董襲跟隨孫權解救,並命董襲率五樓船前住濡須口。至夜深時,暴風狂襲,五樓船傾覆,眾將士乘走舸逃走,請董襲一起逃出。但董襲大怒曰:"受將軍任,在此備賊,何等委去也,敢復言此者斬!(受將軍的任務,在此處防備敵人,怎能委身而去,誰再說要逃走便立斬!)"於是無人敢幹預。最後五樓船果然傾覆,董襲浸死,孫權改服致喪,厚待其家人。
西陵太守,折衝將軍甘寧(?-220年),字興霸,巴郡臨江(今重慶忠縣)人。少年有力,讀諸子,18歲左右任過蜀郡丞。建安九年(204年)率八百健兒依劉表,因居南陽,不見進用。建安十年(205年)轉託黃祖,黃祖又以凡人畜之。期間曾射殺淩統之父凌操,因此與淩統有殺父之仇。建安十三年(208年)歸吳見用於孫權,大有作為。破黃祖據楚關,攻曹仁取夷陵,鎮益陽拒關羽,守西陵獲朱光,百騎偷襲曹營,孫權說:"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足可敵矣。"智勇雙全,戰功顯赫。仗義疏財。深得士卒擁戴,吳主賞識,被孫權封為西陵太守,折衝(常勝)將軍。 《三國演義》中虛構在吳蜀之戰中被蜀國將領沙摩柯一箭射死。
偏將軍淩統(189-237,一說217),字公績,吳郡餘杭(今浙江餘杭)人,漢末三國時期吳國名將。凌操之子,官至偏將軍。淩統認為山中之人大多壯悍,可以用威信、恩惠勸誘他們投降,孫權便命他東進,並命各城凡淩統要求,皆先給予後報告, 募得精兵萬餘人。途中經過祖縣,並進入鄉寺,與鄉親舊友故恭敬盡禮,恩意極隆。後淩統病卒,時年四十九(一說二十九)。孫權聞之,哀不能自止,數日減其膳,每言及淩統皆流涕,撫育其孤,又使張承為之作銘誄。
建武將軍、安東將軍,任廬江太守徐盛(生卒年不詳)字文向,琅邪莒縣(今山東莒縣)人。漢末三國時期吳國將領。 徐盛最初因討伐山賊有功而被加為中郎將,後於濡須口之戰中表現出色,得到孫權的讚賞。魏文帝曹丕伐吳時,徐盛以疑城之計退去魏軍。吳黃武年間,徐盛病逝。
溧陽侯潘璋(?-234),字文珪,東郡發乾(今山東冠縣東)人。漢末三國時期吳國將領。呂蒙偷襲荊州後,關羽自麥城逃走,潘璋與朱然一同率部攔截關羽,他部下的馬忠生擒關羽及其子關平等人。
安豐侯丁奉(?-271),字承淵,廬江安豐(今河南固始)人,漢末三國時期吳國將領。年少時以驍勇為小將,經常奮勇殺敵,屢立功勳,此後又於公元252年的東興之戰中"雪中奮短兵",大破侵犯東吳的魏軍。吳景帝孫休在位時,丁奉設計除掉了東吳的權臣孫綝,被加封為大將軍。
二、太史慈不在十二虎臣之列
這裡我們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太史慈的履歷
太史慈(166年-206年),字子義,東萊黃縣(今山東龍口東黃城集)人。東漢末年武將,官至建昌都尉。弓馬熟練,箭法精良。原為劉繇部下,後被孫策收降,自此太史慈為孫氏大將,助其掃蕩江東。孫權統事後,因太史慈能制劉磐,便將管理南方的要務委託給他。建安十一年(206年)太史慈逝世,死前說道:"丈夫生世,當帶三尺之劍,以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吳書》,《三國演義》為"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言訖而亡,年四十一歲。從功績來看,太史慈是東吳元老級的武將,追隨孫策,和十二虎臣不是一代人。那麼,《三國志》裡的“江表之虎臣”為何沒有太史慈呢?
究其原因,是陳壽和羅貫中不一樣,《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不同之處在於,《三國志》沒有側重點,陳壽原為蜀官、魏滅蜀後,歷任魏晉著作郎,所以陳壽對東吳的瞭解和評價是中立的,而《三國志》作為正史,編寫有其固定順序。三國志中的吳書不是東吳的歷史,而是吳地的歷史,就像蜀書從劉焉劉璋而不是劉備開始一樣。既然是吳地的歷史,就要先寫吳地的幾個主要諸侯。孫家排在最前面,然後是劉繇太史慈他們。太史慈被陳壽放在吳地諸侯傳裡面,不是低估,而是高估的。太史慈的傳記結束後才輪到吳國的妃嬪、宗室、高階文官、都督,再往後才是十二虎將。如果把太史慈放在虎將目錄裡面,反而是降低了太史慈的身份。
三、東吳將領
東吳除以上所提名將以外,小影還蒐羅了一些自認為可圈可點的將領,起碼在三國類遊戲裡,被開發組公認為A級或S級的將領。這些人或善戰,戰場上以一敵百,鮮有其匹,或善謀,統兵一方,決勝千里。
先說東吳開國君主孫策,和孫堅,這父子二人本身就勇武過人。
孫堅(155年-191年2月18日),字文臺,吳郡富春縣(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縣)人,東漢末期軍閥將領,當時參加伐董聯軍以長沙太守來尊稱孫堅。史書說他“容貌不凡,性闊達,好奇節”,小說《三國演義》中稱孫堅為江東猛虎。中平一年(184年),加入討伐黃巾起義軍的戰鬥,後起兵討伐董卓。初平二年(191年)四月,孫堅在袁術命令下征伐劉表的荊州,黃祖敗走,逃到峴山之中,孫堅追擊之。黃祖伏兵從竹林間發射飛矢,孫堅中箭,腦漿逆流身亡,享年三十七歲。據三國志記載是軍事家孫武的後裔,[9]其子孫權稱帝后,追封為武烈帝。
孫策(175年—200年),字伯符,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孫堅長子,孫權長兄。東漢末年割據江東一帶的軍閥,漢末群雄之一,三國時期孫吳的奠基者之一。《三國演義》中綽號“小霸王”。
東吳四英傑,其中周瑜、陸遜、呂蒙這三位,也皆是吳國賴以軍事存在的名將級人物。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廬江舒人 。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後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軍與劉備聯合,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又率軍大破曹仁,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於巴丘,年僅36歲。
正史上週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孫權稱讚周瑜有"王佐之資",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宋徽宗時追尊其為平虜伯。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陸遜(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吳國政治家、軍事家。 建安八年(203年),入孫權幕府,歷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帳下右部督。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陸遜參與襲取荊州。章武二年(222年),孫權以陸遜為大都督,在夷陵火燒連營擊敗劉備,一戰成名。黃武七年(228年),陸遜取得石亭之戰的勝利。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后,以陸遜為上大將軍、輔佐太子孫登並掌管陪都武昌事宜,後捲入立嗣之爭。赤烏七年(244年)拜為丞相、荊州牧、右都護。次年去世,終年六十三歲,追諡昭侯。
呂蒙(179年—220年),字子明,東漢末年名將,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呂家崗)。少年時依附姊夫鄧當,隨孫策為將。以膽氣稱,累封別部司馬。孫權統事後,漸受重用,從破黃祖作先登,封橫野中郎將。從圍曹仁於南郡,破朱光於皖城,累功拜廬江太守。後進佔荊南三郡,計擒郝普,在逍遙津之戰中掩護孫權逃生,並於濡須數御魏軍,以功除左護軍、虎威將軍。魯肅去世後,代守陸口,設計襲取荊州,擊敗蜀漢名將關羽,使東吳國土面積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勳殊隆。不久後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二歲。
東吳猛將如雲,除此之外,小影還蒐羅了朱桓、賀齊、朱然等將領,其履歷就不一一介紹了,三國迷們從小說和電視劇中找尋他們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