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君一易經大義
-
2 # 味哎兒
易與易學大道致簡的達不能再簡單簡約簡化的程度了,本型就是:替.代.換.借.形容.比喻.比如.假裝.扮裝.化妝.易容術.扮演.借喻.轉註.等等,即:質不變.一切都變了的現象說述詞稱,也就是名字。如一個人由,胎兒.少兒.青年.壯年.中年.老年變化巨大,但,自己的我沒變一點,還是自已的我的樣子.這不歸變,而歸易。現在世面上的易經不說易,說的是卦。兩碼事別弄混了。卦形.卦象.卦算式無限,但世俗常感興趣的只是算命算運勢運世的命運.而這不是易,是卦。卦與易的關係是:卦是易的可視見練習題,就同算術題式子一樣,卦原形就是古中國籌碼算術由碼籌排出的算術運算式子。因此易經書內言“易源於數”。只不過這個易字是卦的“爻”易化的變意思,而不是易經兩字上易字的易。研究:替.代.換.轉.形容等達學術化程度就是易學。具體用途則呈:機器發動機存在條件下,裝到車上成汽車.裝到船上成輪船.裝到翅上成飛機等等。說謊更常態常用。贊一個,評一個,到悟空問上聊一下。
-
3 # 勇者高山K
謝謝邀請!回答這個問題是有難度的,而且難度不會小……你能真正全面、全部:分結構、分層次、分點、分線、分面,理解《易經》裡的智慧嗎?回答是一定的——不能!冰山一角,學而擇優,全而多見,踐行方知……“易,眾經之首,大道之源”上可治國、安幫、定天下,下可造福於百姓!中國幾千年的發展歷史,誰離開了《易經》?你骨子裡的血,一言一行!都屬於文脈的流動——傳承、創新、務實、發展!或許你會說: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他們的文化並不是《易經》,為什麼科技、政治、經濟,還發展得這麼好呢?應該回答的是:無論是哪一種行為、方式,他都不可超越《易經》的結構、層次、關係,面……
什麼叫智慧?智慧是辨析、判斷,發明創造的能力,主要是由生物體所存在的神經元,在一定條件下、所促發的感覺、感知、辯別、資料、意識、邏輯、行為、綜合的結果——素質、能力!
什麼叫《易經》?易經是古代的先人和後輩在不斷的生產勞動過程中,依據自然、社會,總結出的一套和多種形式,所闡述的經驗!主要依據物資質的本源體,慣穿陰陽、天人合一、互化結構、相互作用、以:象、數、理、質、性,為基本點,對宇宙存在的多種論述……
具傳易經有《歸藏》、《連山易》之分,但留傳下來的只有《易經》,易經分為《易傳》和《易經》!《易傳》主要是據象、結構、關係,爻詞的辨別、闡述……如:“元、享、利、貞”之類!實屬唯物辨證與社會化的理論思維——哲學性意義!《易經》主要重在理論、實踐與運用!如:預測、風水、相術、中醫、天文、政治、經濟……之所以易學現階段的發展仍然保持著理論派(哲學性認識論)與實戰派(預測、風水、中醫學……)的適應期!
《易經》俗稱八卦,由4陽純卦,4陰純卦組成(由天干地支而定);但也屬於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範疇(陰陽符號),分別為:乾、坎、艮、震,巽、離、兌、坤!其基點是陰陰符號與天干地支陰陽!乾卦和坤卦屋於純陽、純陰!陰陽符號及天干地支陰陽合成了64卦;一卦六爻,64x6=384(爻)!陰陽定天地,陰陽化萬物、陰陽為現象、陰陽為本質!老祖宗的智慧!你不服也不行……
1、結構性。
2、層次性。
3、關係性。
4、辨證性。
5、角度性。
6、位置性。
7、空間性。
8、現象性。
9、本質性。
10、邏輯性。
11、綜合性
12、物理性。
13、化學性。
14、量子性。
15、數量性。
16、功用性。
-
4 # 桂花芳香77105282
怎樣真正理解《易經》的智慧?
《易經》(包括《周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
《易經》雖然講天,地,但是其主題最終歸結為人生。其積極意義為:
1.人生須奮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2.彰往而開來:從事物發展的連續性來預測未來,如“履霜,知冰至”等;
3.“泰極否來”與“否極泰來”:吉凶,禍福,興衰,順逆的相互轉化;
4.“謙謙君子”:六爻皆吉的易道;
5.“立人之道曰仁義”:仁義勝厚黑;
其消極成分如卜筮等的原始神靈觀念應拋棄之。
《易經》基本素數是0(陰爻)與1(陽爻),其二進位制數學最先進,是電子計算機原理。
《易經》中的風水,堪與學因含有明顯的環境保護內容也重新受重視(過去認為是迷信)。
《易經》包含有古老的文化網路;出現詩歌的萌芽,律呂的和諧,崇“九”的建築文化,易理與畫理的相通;又是古代社會生活的映象,有古代歷史故事如“王亥喪牛羊”,“高宗伐鬼方”,“帝乙嫁妹”,等;從《易經》到《易傳》,有古代哲學思想的寶藏,如“一陰一陽謂之道”等;
《易經》與古代宗教關係宻切,如“道教”等;
《易經》與古代,近代科技包括天文,地理,生物,數學二進位制等關係宻切;
《易經》是傳統醫學的發源地,對中醫理論,腕象學說,五運六氣都有明顯影響;
當然,《易經》在生產力低下狀態中也形成了神秘文化,如占筮,梅花易數等,應有批判對待。
總之,《易經》包含豐富的智慧,也有神秘文化的迷霧,應該有批判地吸收。
以上供參考。
-
5 # 國學解讀
真正理解《易經》裡的智慧,首先要了解《易經》的來歷,《易經》是什麼樣的經文。
《易經》是透過先輩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而來,是對認識世間萬物執行規律經驗的高度總結。
《易經》主要是在闡述宇宙萬物的發展規律。雖然,在闡述萬物發展規律的字裡行間也蘊含著對人的啟迪,但是我們應該把重點放在透過推演事物發展規律上來體會和理解《易經》裡的智慧。
不能只去臆斷其中某句話,某個詞中所謂的道理與智慧。對《易經》裡的智慧是否理解正確,並不是用你所理解的理將別人辯論倒,那比的未必是對《易經》的真正理解,也許比的是口才。檢驗是否真正理解《易經》的智慧方法只有一個——就是看是否可以真正的指導自己的人生。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回覆列表
學會易經語言,把握易經智慧
《易經》,作為人類的智慧寶典,不僅指引中華文化、文明的發展,也深刻地影響著世界文化與文明的發展。眾所周知,歷史上有許多的哲學思想、宗教觀點、科學理論雖曾影響一時,但都不可避免地被後來者所淘汰,無情地沉積在歷史的淤泥之中。唯有中國的《易經》,影響深遠,歷久彌新,乃至在人類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仍然綻放出燦爛的光芒,這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是極為罕見的。
那麼,作為早期人類流傳下來的一組獨特的符號體系--《易經》,到底承載著什麼樣的資訊?自古以來,人們對此進行了多元探索和研究,產生了著名的義理派和象數派,形成了百家爭鳴的易學體系。其中,象數派極盡象數之演化,賦《易經》以新意;義理派極盡文字之推理,闡自家之觀點。兩派相互演繹,一方面促進了易學的發展與推廣,另一方面也掩蔽了《易經》的智慧與光芒。以致在《易經》誕生注稱約八千年之後的今天,人們雖然在廣泛地應用《易經》,但面對《易經》,卻仍然停留在十分膚淺的層面;如同生活在地球、宇宙中的人們,面對自身、地球、宇宙的奧妙,顯得茫然無力一樣。子曰:“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在我看來,要理解什麼是《易經》,並不在於你有多高的“訓詁”能力,也不在於你懂得多少“五行納甲”技術,更不在於你會不會使用高階的“羅盤”斷定風水;要真正地理解《易經》,關鍵在於你能不能把握組成《易經》符號體系所詮釋的核心內涵,或你能不能理解由陰陽、四象、八卦、六十四卦組成的符號體系所代表的真實意義。而《易經》的《卦爻辭》、《易傳》不過是《易經》核心內涵的註解,符號體系才是《易經》的“真身”。因此,如果你不識真身,而是透過文字“訓詁”,去理解《易經》,那麼,註定你無法入門,而只能在《易經》的圍牆外晃盪。
事實上,《易經》的符號體系,結構完整、邏輯嚴密,表現簡易,屬於一種獨特的語言體系。如同所有的人類語言一樣,《易經》有其特定的符號、結構、邏輯、語法、原理和文辭。
因此,學習《易經》,實質上就是在學習一門全新的或說已經失傳的語言。在此,我以學習英文為比照。
對於一個以漢語為母語,卻試圖學習英文的人來說,如果你不熟記英文的二十六個字母,不熟練基本的單詞,不熟悉基本的語法,不懂得基本的邏輯,甚至又遠離英語生活環境和習俗,而直接地去解讀或研究英語文章,無異於面對一本天書,要讀懂它,顯然是很難的,或者根本是不可能的。
如果面對的是一篇帶有漢語譯文的英語,你可能感到情況會有所改變。儘管同樣不認識這些英文字母,也不用理會它的語法、邏輯,你就會感覺到對這篇英語文章有所理解,你甚至會覺得英語符號是多餘的,而你只需要透過“訓詁”或“猜測演繹”譯文,就能讀懂英文。只是,現實情況是,你所理解的“英文”不過是翻譯者的觀點,而翻譯者的觀點和水平,可能已經有意或無意地偏離原文真實義了。
更有甚者,如果這位翻譯也不懂英文,而是一位法文翻譯,你面對的是一本帶有“英文--法文--漢文”的文書,即先期將英語譯成法文,再將法文譯成漢語,而你,既不懂法文,也不懂英文,只能讀懂漢語譯文。那麼,你所閱讀理解的漢語譯文與英語原文可能已經相差更遠了;換言之,即便你皓首窮經,或“訓詁”水平再高,也可能無法理解這篇英文原文的真實含義了。
同樣,現存《易經》,由卦爻符號、《卦辭》、《爻辭》和《易傳》組成。其中,卦爻符號系統即為《易經》的原文,相當於英語的原文;《卦辭》、《爻辭》和《易傳》則相當於英--漢一級譯文中的漢語;後人的註釋則相當於英—法—漢二級譯文中的漢語。
因此,如果你面對一本《易經》原文,卻不熟練《易經》的基本符號、基本單詞、基本語法、基本結構、基本邏輯等,事實上,你還確定已經遠離《易經》產生的時代背景與習俗,而你卻想要讀懂這樣一本無字天書,即《易經》原文,無疑是非常困難,或說是根本不可能的。
同理,如果你不懂《易經》原文,你面對的是一本帶有一級譯文的《易經》,即帶有《卦辭》、《爻辭》和《易傳》的《易經》文字,換言之,你能讀懂《卦辭》、《爻辭》和《易傳》,那麼,你可能對《易經》有一定的理解。但你所理解的內容與《易經》原文,也已經有一定的距離了。
能讀懂《易經》的《卦辭》、《爻辭》和《易傳》,儘管離原文有一定的“距離”,還可以說已經接近《易經》的殿堂了。現實情況是,《易經》的《卦辭》、《爻辭》和《易傳》通常很難讀懂。因此,如果你既不懂卦象符號(即原文),也讀不懂《卦辭》、《爻辭》和《易傳》(即一級譯文),而只能讀懂二級譯文(即後世專家的翻譯),那麼,你也可能對《易經》有一定的理解。但是,你所理解的《易經》含義,只是數以千計的譯文中的一種或幾種,或者純系“第三方”的心得體會,離開原文真實義可能就更遠了。
因此,要真正理解《易經》,只有讀懂原文。如果你始終不懂原文,只研究“譯文”,不管是一級或二級譯文,也不管你如何地會“訓詁”,你都可能永遠無法進入《易經》之門,更別說登堂入室了。
那麼,怎樣解讀《易經》原文呢?無容置疑,要讀懂原文,就必須掌握《易經》語言體系,就象要讀懂英文,就必須懂得英語語言體系一樣。
事實上,《易經》語言比英文簡易得多。現比較如下:
在基本符號方面,英文有26個字母,《易經》只有陰陽兩個基本符號。
在基本單詞方面,英文字母組成數以萬計的單詞或片語,且一詞多義;《易經》陰陽兩個符號組成八個基本“單詞”,即八卦,同時也組成簡單有限的幾個 “片語”,也一詞多義。
在基本語法方面,英文的語法複雜,相關符號與單詞的讀音、含意隨先後排列、比鄰關係不同,而變化萬千;同樣,《易經》的陰陽符號與八卦的含意,也隨先後排列、比鄰關係而變化,但因總量少而簡明多了。
在基本結構方面,英文的結構多元,有單詞結構、句子結構、文章結構,紛繁複雜;《易經》以六爻為主體,結構簡單。
因此,學習《易經》與學習英文,非常類似,卻簡單得多。其中,《易經》中的陰陽符號,相當於英文字母;《易經》中的八卦符號;相當於英文單詞;《易經》中的陰陽“四象”,相當於英語中的名詞、動詞、虛詞、實詞的詞性;《易經》中的八卦分類,相當於英文單詞所代表的含意;《易經》中的每一卦相當於一篇英語文章,六爻相當於文章中的語句,卦爻結構、時位關係相當於語法。這樣,六十四卦卦象,就組合成《易經》這本書,如同一本全英文的語言文書。
其中,《卦辭》、《爻辭》相當於這本書的直譯,《易傳》則相當於這本書的意譯加體會。而後人的“註譯”則又相當於第二次翻譯,如同先把英語原文翻譯成法文,再把法文翻譯成漢語。
因此,如果你要真正讀懂《易經》這本書,就必須從原文開始;要想學習原文,就必須熟練《易經》的“字母、單詞、語法、結構、邏輯”;同樣,如果試圖依靠學習直譯、意譯或透過第二次翻譯,去解讀英語文章,縱然你再有天賦,也永遠難以真正讀懂英文的“原文”。
至此,我們可以對《易經》原文或語言作一個基本的歸結:
真正的《易經》原文,是以陰陽(--、—)為符號,以四象為辭性,以八卦(☰、☷、☳、☴、☵、☲、☶、☱)為單詞;以六十四卦為文章,以天道為內涵,以特定的邏輯(後面會詳細論及)為語法,構成的語言符號系統。
這大概就是最原始的《易經》,也即《易經》的原文。她沒有文字,只有符號,以言天道,因此也被稱為“無字天書”。
顯然,在一個沒有文字的時代,靠“師承”關係相傳,要掌握這樣一套語言系統,非常困難,且必不可免地產生多元解讀。如是,產生了《連山》、《歸藏》、《周易》、《八索》等翻譯《易經》的一系列文書。可惜的是,《連山》、《歸藏》、《八索》等早期翻譯文書,已相繼失傳。
現存《易經》,即為《周易》。相傳形成於商末周初,由周文王註譯。周文王的註譯分兩部分,一是對六十四卦中的每一卦進行整體註譯,後人稱這部分註譯為“卦辭”,如《乾卦》卦辭為“元亨利貞”,《需卦》卦辭為“有孚,光亨,貞吉,利涉大川”;另一部分是對每一卦的六爻進行註譯,後人稱這部分註譯為“爻辭”,如《乾卦》初九爻辭為“潛龍勿用”,九二爻辭為“見龍在田,利見大人”。由於《連山》、《歸藏》、《八索》皆已失傳,文王之《卦辭》、《爻辭》,就成為今天我們能見到的《易經》的第一份文字說明書,或《易經》原文的第一份翻譯文字。
後人把《易經》的《卦辭》、《爻辭》與《易經》原文(卦象符號)合為一體,稱之為“經”,列為《周易》的經文部分;又因《連山》、《歸藏》已經失傳,習慣上《周易》也被稱之為《易經》。本書也遵從這種習慣,所言《易經》、《周易》、《易》皆指《易經》。
儘管周文王的註譯未必完整,事實上,更多的易象、易理,尤其是卦象中的變易、迴圈原理,在卦辭或爻辭中並沒有得到全面的體現。如,《大有》曰“元亨”,只強調處大有之時,當大善、通達事理,而卦象中的“強健光明”之德,則沒有表達;又如《歸妹》曰“徵兇,無攸利”,只強調嫁女不宜過於主動、急切,而未言嫁女之大義。事實上很多《卦辭》、《爻辭》均僅表達該卦之某一方面內容。但是,這份簡潔、生動、精美的“說明書”,卻毫無疑問地為後人解讀《易經》原文指明瞭方向,且後世注易者無出其右。
隨著時間推移,後世又出現多種探索研究《易經》的版本,並與《連山》、《歸藏》的版本相互混雜,形成“史籍之煩文”,古人把這類探索《易經》的不同版本,統稱之為《八索》。
相傳至春秋末期,聖人孔子韋編三絕而習《易》,睹史籍之煩文而懼覽之者不一,乃黜《八索》而贊《易》,作《易傳》而明易道。孔子見《易經》版本眾多,擔心後世不知所宗,異化易道,於是在整理《八索》、探索《易經》奧義的基礎上,作《易傳》,又稱《十翼》,對卦象、卦辭、爻辭、卦理進行更加針對、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解釋,並對《易經》的成書、邏輯、內涵作了推理性說明。這樣,《易經》就誕生了今天我們能見到的第二份文字說明書--《十翼》。
《十翼》非常重要,其中的《象傳》,對卦、爻象高度概括,如“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果行育德”,“立不易方”,“正位凝命”等,成為注易的“點睛”之筆。尤其是文王之卦、爻辭,擇其要者而言之,言簡意賅、微言大義,但不容易理解,《十翼》闡文王之未發,對《易經》原文作了更加針對性的註釋,為後人解易開啟了更加便捷之門。
《易經》發展至此,定格於“一象兩注”以傳世。換言之,《易經》的六十四卦符號,代表《易經》原文;《易經》中的《卦辭》、《爻辭》相當於“原文”的直譯;《易傳》則相當於“原文”的意譯加體會;後人則合六十四卦符號、《卦辭》、《爻辭》為《經》;列《十翼》為《傳》。
繼聖人孔子之後,經歷數千年演變,《易經》所使用的有些特定文字、語境,已經發生深刻變化,所指的有些特定動物、植物、工具、儀式,早已失傳或消亡。這為後人解讀《易經》“一象兩注”增添了一定的困難。特別是經秦焚書坑儒,大量中華文化典籍失傳,雖然《易經》以 “一象兩注”傳世,但相應的佐證資料,如《八索》、《連山》、《歸藏》,皆不復見天日。以致後世解讀“一象兩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難以統一。
更有甚者,後世之人,捨本逐末,離象解《易》,如同離開實物而解說明書,致使開啟中華文明智慧之《易經》,雲掩霧籠,神秘難測,成為難以理解的玄學。夫子“睹史籍之煩文,懼覽之者不一”的現象,在經歷兩千多年的演變之後,再度出現,易道也幾致熄滅。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易經》就象春筍一樣,最鮮嫩、最營養、最美味的核心組織,隱藏於多層“筍衣”之內,而越向外表層,越失其食用價值。讀者如果食其表層而止,或食其中層而止,則皆不得其味。要深知其味,就必須剝盡“筍衣”。換言之,要真正讀懂《易經》,就不能滿足於對譯文的理解,必須讀懂原文,要讀懂原文,就必須把握《易經》語言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