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這句詩大家都學過,是小學必背古詩裡面的,如果這時有人提出改成“推”,即“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更加精美,大家會認同嗎? 但是古代文獻《劉公嘉話》記載,當時作者一直在想用“推”還是“敲”,而且多次進行修改,最後認為“敲”合理。 假設:作者改成“敲”之前,走在路上思考,被失控的馬車撞死,流傳下來的就是“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有人提出改成“敲”,即“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更加精美,大家會認同嗎?
10
回覆列表
  • 1 # 和風暖陽999999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好與壞沒有嚴格的標準,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切入自己欣賞的維度,學有所長挺好。

  • 2 # 慢聆360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傳統詩詞源遠流長!古代詩歌,有文字可考的可以追溯到堯舜時代,當時就有民謠《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何有哉。反映出原始時代,,樸素、自然、和諧的民風民情還有一首《卿雲歌》卿雲爛兮,糾縵饅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相傳是虞舜禪位禹時所作的一首讚歌。從周朝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到《楚辭》屈原為代表的騷體,在至漢魏晉的古風,南北朝的五言詩宮體詩。中華詩詞文化經過近三千多年的文化沉澱!盛自唐而造極與宋!元明清時期興文字獄,民族文化禁錮日益嚴重!民國五四後又受西方新文化運動衝擊!古代近體律詩詞發展越來越走向沒落!古代名人的詩詞,特別是唐宋詩詞是自先秦時期,近三千年的中華文化總沉澱而成,是中國古代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最高體現!古代名人詩詞,特別是唐詩宋詞不但非常精美!而且是我們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最根本最集中的整體體現,是華夏民族應當世代傳承的魂魄之根!復我華夏漢唐盛世,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責任,更是千秋萬代的大事業!

  • 3 # 點石教育永生

    這是一個很好玩的問題。

    我要說的是,讀詩別按邏輯,抒情別當真事。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多好的詩句,你要是按邏輯推理,那陶淵明要不是斜眼兒,要不就是向東而立,扭頭向南,摸著採菊,望著南山,一一那畫面也太有喜感了。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這一首《春曉》,要是按邏輯推理,就該是盲人寫的,你看看全詩,沒有一句是睜著眼說的話。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盧綸的這首詩,邏輯上就不通,月黑,還下著大雪,一個是大雁不可能在這個時候飛,再一個就是飛了也看不見,天那麼黑,飛那麼高,詩人怎麼知道的?

    所以說,讀詩不能按邏輯。

    為什麼這樣呢?

    邏輯的作用,是透過邏輯推理,準確的證明什麼是什麼,或者不是什麼,是一是一,二是二。

    詩歌是什麼?

    詩歌是藝術。

    能說清的交給科學,說不清的交給藝術。

    藝術說不清,千萬不要按邏輯。

    “白髮三千丈,緣愁是個長”,要按科學的標準去要求,按照邏輯去推理,根本行不通,為什麼會長三千丈?是不是超過了人的毛髮生長極限?三千丈的頭髮怎樣盤在頭上?耽誤不耽誤他的日常工作……

    你要是按邏輯按科學,這詩就沒法看。人家寫詩的李白李大哥也不是寫的真事兒,人家就為了說明一件事兒,心裡很愁!

    所以,不要用科學的標準要求藝術。

    古人詩歌是藝術,好不好的標準之一就是,你讀著美不美?讀著美,就是好詩歌。先別管真不真。

    你要是嚴格地按照邏輯,對姑娘說,我只能在我的有生之年愛你,因為我死了以後沒法愛你。

    估計我活不了一百歲,況且中間還可能變心,所以,我愛你的時間,肯定不會超過一百年。

    想想看,姑娘會怎麼說?肯定會高高興興滿面春風地跟你說,滾蛋!

    科學和藝術根本都不是一個標準,就像衣服和食物不是一個標準一樣,你不能問,這個衣服好吃不好吃?

    總而言之,還是那句話,讀詩別按邏輯。因為寫詩的都沒按邏輯,讀詩的憑什麼按邏輯?

    詩歌是藝術,科學講邏輯,別按科學的標準要求藝術,詩歌精美不精美,不是按照邏輯的標準來分的。

  • 4 # 大晟府小書僮

    這個問題有點讓人摸不著腦。

    第一,為什麼說“從邏輯上講”?這個邏輯指的是什麼?

    第二,優秀的詩詞作品不是用精美兩個字可以概括的。精美是一種風格,溫庭筠的詞很精美,辛棄疾的詞就不能用精美形容。

    第三,你說的“名人”是指哪些人?不是所有名人都寫詩詞。李白是名人,楊玉環也是名人,不能要求楊玉環也寫一手好詩。

    古人從小接受詩文教育,長大又以詩文進官,這種詩教環境下,無論是不是名人,寫詩的總體水平總是高於我們現在。哪怕一些名氣不大的詩詞作者,其寫作的水平也往往比我們當代的高。就象今人學書法,無論怎樣,也難以達到古人的高度,因為對於古人來說,用毛筆寫字是日常事,是一種實用技能,藝精於勤,日積月累,當然寫得好看。寫詩詞也一樣。

    拋開文人作者不說,古代各種行業各種層次,都有詩詞寫得好的人。皇帝、武將、和尚乃至歌妓,都有不少優秀詩詞作者。他們生活的環境決定了他們能常常接受詩詞的薰陶,“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潛移默化,詩感和技巧自然容易學會。

  • 5 # 陝北劉萬福

    毫無疑問!確實精彩!我曾潛心研讀唐絕句多年。一旦讀懂其中味兒,愛不釋卷哈

    尤其邊塞詩,大氣磅礴!蒼涼絕美!

  • 6 # 瑰谷清風

    既然提問者以“推”“敲”為例,問古代名人寫詩用詞的準確性,瑰谷就以這首詩談談個人看法。

    這首詩是賈島的《題李凝幽居》,全詩如下:

    閒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詩中明顯指出瞭如下事實:月夜、詩人訪李凝幽居、李凝不在家、賈島不認識僧人,故見其“推/敲”門也未打招呼。

    僧人怎麼會推門呢?又不是他自已家?況且家中無人,擅自推開(假設可以,如推不開,則更應敲門了)也是很不禮貌的,因為這是晚上。

    所以,從整首詩來看,用“敲”門較合理,而用“推”門則不合邏輯了。

    我們再來看此詩的意境:荒草入園,月夜鳥宿,野色分明,雲根浮動,真是偏而又美,好一個“幽居”所在。這時,只見一個僧人,渡橋而來,輕叩柴扉,驚動了宿鳥,也牽動了詩人的心――雖然訪友不遇,但一定還要再來。

    可見,用“敲”更襯托了李凝所居之幽靜,而“推”則無法反襯。

    因此,瑰谷認為,從邏輯上來說,賈島寫詩用詞是力求精準的,詩詞意境也是美好的。

  • 7 # 浩然2763

    你這個問題提的有缺陷,首先不是所有的名人都會寫詩詞,其次不是所有的詩詞都能用精美一詞來表達,詩詞最早來源於民間的俚語俗曲,後逐漸為文人雅士推崇,慢慢形成了格律詞牌,就本人對詩詞的理解,大約有三種類型的詩詞,一是以抒情為主,這類詩詞大都是婉約流轉抑或是豪邁奔放的,二是以寫景為主,這類詩詞一般會比較精緻別出心裁的,詞藻多華麗,三是借物詠人或是借事明志的,這類詩詞一般來說最難寫也最難理解,也是最傷情的。

  • 8 # 魚讀

    從邏輯上講,古代名人的詩詞不可能完全都是精美的。

    我想,對於那些耳熟能詳有口皆碑的精美詩詞,大家可能沒什麼爭議。主要問題應該是在於,是不是古代名人的詩詞全部都是精美的,也就是他們有沒有失手的時候,或者有沒有因為他們的名氣,而產生的“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作品。

    下面,具體從三方面來講這個問題。

    第一,我們今天能看到的,僅僅是古代名人詩詞中的很少一部分而已。

    就拿唐詩為例,我們今天能讀到唐詩,其實也是機緣巧合、千迴百轉,經歷了不少周折的。大概在距今四百年前,也就是大明朝天啟年間,那時候唐詩正在飛速失傳。當時在浙江海鹽縣,有個叫胡震亨的五品官員,據他估算,唐詩已經至少失傳了一半。

    如果你不信,或者還是難以建立關於唐詩嚴重失傳的概念,那不如這麼說吧:

    被譽為“孤篇壓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它的作者張若虛,一生的詩作只留下了2首。

    《登鸛雀樓》就是我們從小就會背誦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它的作者王之渙,一生詩作只留下了6首。

    詩仙李白的詩,大概有十之八九我們永遠也見不到了。是不是很驚訝,我們竟然只看到了詩仙十分之一二的作品。

    杜甫四十歲之前的詩幾乎全部失傳。

    王維在開元年間寫了成百上千首詩,最後留下來的不到十分之一。

    李商隱親自編了四十卷詩文集,可惜全部失傳,我們今天看到的他的詩,那都是多年之後,人們一點點到處搜求到的。

    所以,當時胡震亨一看到眼下唐詩那個失傳的速度啊,他就心痛。於是,毅然辭去官職,決定編一部最全的唐詩集,讓後世子孫都能讀到它。

    現在說起來,真不敢想象,如果當年沒有胡震亨,我們今天恐怕很有可能就讀不到唐詩,也就不認識李白杜甫了。

    這之後,歷史上不乏為唐詩收錄編撰做出巨大努力的大咖們。比如有名的“大漢奸” 錢謙益,其實他也是一名研究唐詩的大咖,他下決心要編一本全唐詩。但不幸的是,編到數百卷規模時去世了,沒能完成。更遺憾的是,在他去世後,書稿因為戰亂,結果七零八落。

    好在後來家裡超級有錢、並且藏書藏品都極為豐富的季振宜,他發現了錢謙益的殘稿,特別感興趣,就在其基礎上,開始編纂全唐詩。

    再後來,康熙皇帝選定曹雪芹的爺爺曹寅(時任江寧織造),在季振宜的《唐詩》和胡震亨的《唐音統籤》的基礎上,編纂《全唐詩》。有了全國第一大佬做後陣,效果當然不一樣。這次,《全唐詩》終於完成了。

    當時康熙皇帝激動地親自寫序:“得詩四萬八千九百餘首,凡二千二百餘人,釐為九百卷。”“唐三百年詩人之菁華,鹹採擷薈萃於一編之內,亦可雲大備矣!”

    這裡還要插一句,就是千百年來,人們關於古人作品的評價標準其實也是一直在變化的。比如我們今天一說起陶淵明,很多人立馬說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也不乏眾多的陶粉

    而《文心雕龍》裡壓根都沒提過陶淵明,《詩品》也只是略微提及,並且只是把他的作品歸為中等,也就是一般。可見在當時,陶淵明的大多作品應該是不被認為精美的。而這種評價,其實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後人對詩人作品的收集,以至於影響到後續的流傳。

    所以,你看,我們今天能看到的詩詞,其實只是很少一部分。也就是從邏輯上講,但凡能有幸流傳下來、被今天世人看到的詩詞,那絕對是久經考驗、大浪淘沙,真的很不容易,至於很多不精美的詩詞,估計我們根本看不到。

    第二,名人也是人,總會有才思不濟、語言不精、難免失手的時候,並且古人寫詩那就是記錄生活,有時候那感覺就和我們日常說話一樣,並沒有什麼特別“高大上”可言,所以,不精美,很正常。

    比如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一直牙不好,三十多歲的時候,牙齒脫落得厲害。於是韓愈為了這事兒就寫了一首《落齒詩》,說“去年落一牙,今年落一齒。俄然落六七,落勢殊未已”。

    後來到45歲的時候,他羨慕好友劉師服的一口好牙,於是在《贈劉師服》中又寫到:“羨君齒牙牢且潔,大肉硬餅如刀截”。這是啥意思?翻譯過來就是“我真羨慕你牙齒又牢固又潔白,大塊吃肉吃餅,鋒利得好比刀子截斷肉。”所以你看,這就是生活,字字句句合乎邏輯,但這不就是大白話嘛,無所謂精美。

    另外,打油詩絕對是中國詩歌史上的一朵奇葩,這種詩,文字不求對仗平仄,難登大雅之堂,自然無所謂精美。但是,打油詩通常出語俚俗、小巧有趣,有時暗含譏諷,詼諧幽默,深受喜愛。那麼,這些古代名人們,他們一旦皮起來,寫起打油詩寫來那也是溜得狠,絕對逗得一比,讓你眼前一亮。

    比如說號稱打油詩鼻祖,唐朝張打油的《雪詩》

    江上一籠統,井上黑窟窿。

    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

    再比如那些平日裡,大家印象中的名人雅士們的大作,像:

    李白的《戲杜甫詩》

    飯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

    為問因何太瘦生,只為從來作詩苦。

    司馬光的《登山》

    一上一上又一上,看看行到嶺頭上。

    乾坤只在掌握中,五湖四海歸一望。

    蘇東坡的《竹筍燜肉》

    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

    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

    歐陽修的《猜謎》:

    大雨嘩嘩飄溼牆,諸葛無計找張良。

    關公跑了赤兔馬,劉備掄刀上戰場。

    解縉的《春雨》

    春雨貴如油,下得滿街流。

    滑到解學士,笑壞一群牛。

    李調元的《詠麻雀》

    一窩一窩又一窩,三四五六七八窩。

    食盡皇王千鍾粟,鳳凰何少爾何多!

    這些都不算精美,但有趣而不乏智慧。

    說起詩歌,我們不能迴避的、那些在詩歌發展史上,曾經發揮著舉足輕重作用的超級名人——帝王們,他們的大作,那真是質量參差不齊,一言難盡,精不精美的都一大堆。

    比如說千古一帝——李世民,他活了52歲,在位23年,留下的詩歌近百首,比全部“十八學士”現存的詩加起來還多。但是,那個爭議啊,也真是相當多。

    後世評價說他“遠遜漢武,近輸曹公”、“甚矣淫辭之溺人也”,說他的詩慘不忍睹、靡靡之音,好像是婦人和小孩子鬧著玩的東西。

    《採芙蓉》

    結伴戲芳塘,攜手上雕航。

    船移分細浪,風散動浮香。

    遊鶯無定曲,驚鳧有亂行。

    蓮稀釧聲斷,水廣棹歌長。

    全篇描寫宮廷裡風花雪月,確實呆板,甚至缺少詩味,還透著萎靡之意,真是不怎麼精美。不過平心而論,李世民留下的近百首詩中,其實也還是有一些很不錯的,比如說:

    《還陝述懷》

    慨然撫長劍,濟世豈邀名?

    星旂紛電舉,日羽肅天行。

    遍野屯萬騎,臨原駐五營。

    登山麾武節,背水縱神兵。

    在昔戎戈動,今來宇宙平。

    你看這就是典型的雄主詩,說的都是身為帝王的豪言壯語,雖然確實和曹操沒法比,但也算氣勢十足,又有真情實感,勉強算精美吧!

    最後,說起詩歌,那絕對不能不提的一個人恐怕要數我們的乾隆爺了,畢竟,他可是以一己之力,在創作之量上力壓全唐的“十全老人”。然而,乾隆的詩吧,雖然多,可是能稱得上精美的,確實沒多少。

    先來一首乾隆爺寫的《黃瓜》

    菜盤佳品最燕京,二月嘗新豈定評。

    壓架綴籬偏有致,田家風景繪真情。

    不得不說,“四爺”這種吃個黃瓜都要寫首詩的勤奮精神和風雅性質,很值得推崇,就是這詩,確實不免有點順口溜的氣質。

    但同樣的話又說回來,乾隆也不乏好的作品,像這首《詠煎鹽者》

    一歷篷蘆廠,載觀鹽灶民。

    樵山已遙遠,釜海亦艱辛。

    火候知應熟,滷漿配欲勻。

    可憐終歲苦,享利是他人。

    你看最後一句,“可憐終歲苦,享利是他人。”是不是有點“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的味道。念在乾隆作為帝王,能夠體會百姓之苦,並且讚美勞動人民,也算是難得了。這樣綜合一想,這首也就姑且算精美吧!

    所以,綜上,從邏輯上講,古代名人的詩詞不可能真的全都是精美的。

  • 9 # 畫卦老人

    詩詞是詩人寫的,詩人又名騷客,騷人,不騷哪謂詩人。文學家,寫的書,要有酸味,不酸的文學家不是真的文學家。

    為什麼?中國有句俗話:嘎戲子,壊斅生。漢字的構形就是男女生殖器的結合,斆的好,學到真本事,沒有文明的,只有文朙的。朙是篆楷正體字,明是古文。古文,就是孔子周遊列國的東方六國文字。

    斅,斆斆學學,逐步演化,字形不同,含義不同,時代不同,表示的意義不同。它們的內涵是什麼,學什麼?今天學什麼?小篆時學什麼?遠古時斆什麼?與時同進。造字與用字有什麼區別(區別)?從字形中體現出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內涵來,華人這才學到家了。不要把字形時代一鍋煮,渾言之,要析言之。

  • 10 # 待曉兒

    舉個例子,也許更形象一點。

    我們看到古人燒製的瓷器,或者用古法燒製的瓷器,感覺精美異常,那是因為我們現在不用這種方式燒製了。用簡陋的辦法能做出較為精美的東西,往往就會放大該物品本身的價值。

    古代詩詞也是這樣,文言文和現代漢語是兩個系統。文言文是一種死掉的語言系統,不會再有創新了,所以古人寫的很多文言詩詞在使用另一種語言系統的我們眼中就顯得精美。

    在古人的眼裡,我們所認為的很多精美詩詞,其實粗糙得很

    韓愈有一句詩被後人稱道了很久: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後世詩家認為這個“擁”字是神來之筆,以我們現在來看也是如此。但是,也有詩論說,“擁”字不合格律,原詩是“雪掩藍關馬不前”。按照格律來講,後者更為工整一點,但缺少了生動。

    論詩,還是要站在古人的眼光中去

    很多人認為我們現在不應該去考慮格律,我就是不懂格律一樣可以寫詩論詩。這其實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說法。

    大文豪蘇東坡,一向被認為是豪放派詞人,但是他的詞也有爭議。

    南宋俞文豹《吹劍錄》中載這麼一個故事:

    東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問:“我詞何如柳七?”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卓板,唱‘大江東去’。”東坡為之絕倒。

    不要認為這是誇獎蘇東坡的,這是對東坡詞的一種諷刺,實際上再說蘇東坡寫詞一竅不通,沒有格律。

    這種說法很多名家都指出過,最典型的就是李清照。她認為,東坡的詞不是詞,而是長短句之詩。

    所以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流傳到現在的古詩詞,以我們的眼光來看都還不錯,其實如果用古人的要求來考量,大部分是庸品,精美的詩詞並不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cvt、at、dct哪個變速箱壽命長,維護費用低?